close

花錢讓孩子到貧國體驗貧窮 爸媽搶翻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2014.05.04 03:22 am

你覺得錢要怎麼花最有意義?世界展望會去年開始舉辦的「世界小公民關懷之旅」,會帶著孩子到窮國體驗貧窮,這一趟旅程不便宜,家長卻搶破頭,今年已有不少家長在探詢行程。

世展會規畫行程約七至十天,視距離遠近,費用五萬至數十萬元不等。且並非有錢就能報名,參加者限定家長為世界展望會支助人,就傳出有家長為了讓孩子參加行程,加入支助人的行列。

關懷之旅是在每年寒暑假舉辦,接受小學四年級以上至國中一年級的學生申請,他們會到印度、尼泊爾、泰北、菲律賓等國家的貧困受支助家庭,讓台灣孩子體驗其他國家同齡者一整天的生活。

展望會工作人員說,會報名參與的學生,家境大多不錯,許多孩子出發時是穿著名牌球鞋,包包裡裝滿巧克力、餅乾,有人甚至是第一次出國沒搭商務艙而是經濟艙。結果下了飛機,到了當地的家庭時,全都震撼不已。

世界展望會資源發展處處長郭秀齡說,衣食不缺的孩子們,跟著一起升火、煮飯、照顧弟妹,還要走很久的路打水、餵牲口。台灣孩子也發現,貧國的孩子上學路迢迢,他們才知道上學是多麼奢侈的事情。

曾經參與的小五學童古易玄的媽媽說,曾跟孩子說非洲的小孩沒飯吃,但孩子卻半信半疑,花錢讓孩子到窮國體會「見苦知福」,她認為很值得。

世界展望會表示,出發前會召開說明會,告訴孩童這一趟旅程,不是去玩樂,而是發現世界更多需要被關懷的角落。

郭秀齡說,他們要離開時,有孩子掏出口袋零錢,拜託當地志工合買一隻母雞,送給當地的小伙伴當告別禮;也有包包裡裝滿零食的孩子,決定不吃,把餅乾統統送給當地的孩子。


去亞美尼亞…破厝像快倒 上學凹凸路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2014.05.04 03:22 am

花錢體驗貧窮值得嗎?為孩子報名參加的家長大多認為,日常中要讓孩子吃苦很難,不如讓孩子直接去體驗天差地別的生活。

小五學童古易玄去年跟著展望會前往西亞的亞美尼亞,親眼看到當地孩子的生活有多辛苦。他說,在家時曾因為午餐、晚餐都吃一樣的食物,跟媽媽抱怨,但到了當地發現原來有人每天都只能吃麵包,甚至沒得吃。

古易玄說,當地貧困小孩子穿的衣服都是破舊的,住的房子也不牢固,「好像快倒了。」他回國後發願為當地的貧窮孩子募款,在媽媽的協助之下,發起了一場公益鋼琴演奏會。

參加學童黃常恩的媽媽說,讓孩子參加小公民關懷之旅雖然不便宜,但她覺得很值得,今年也會讓孩子再參加,到別的貧窮國度。

黃媽媽說,常恩去年到亞美尼亞時,遇見一個跟他差不多大、十歲左右的孩子,不只每天要走很久的路上學,「還是凹凸不平的那種」;回家還要幫忙養雞鴨,家裡環境、衛生條件都不好。

黃媽媽說,窮國的孩子生活跟她以前那個年代的環境很像,但是用說的,孩子不太能夠體會,讓他親眼去看才會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到東部原鄉…超商沒半間 排隊用電腦

【聯合報╱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2014.05.04 03:22 am

世界展望會的世界小公民關懷之旅,除了國外版,也有國內版,帶著城市孩子到物資條件相對不那麼豐富的東部原住民部落,許多孩子參加之後才知道,原來不是什麼東西都是「一睜開眼睛就有」。

展望會舉辦的人文關懷小尖兵國內行程在每年暑假舉辦,安排小四到小六的孩童到花東從事社區服務,和部落國小學童交流。

一周的行程花費約萬元,但是北部家長十分熱中,跟國外版一樣,也是一下子就「秒殺。」

參加的孩童從台北出發至花東偏鄉部落,車程不過數個小時,就足以讓他們感受到強烈的對比。

展望會國內事工處處長陳維智說,許多學童一下車,就急忙找便利商店,想要買餅乾、飲料;後來才知道部落沒有便利超商,吃零食對許多部落孩子而言,是奢侈的事情。

陳維智說,許多原鄉孩子家中沒電腦,要完成學校指派作業時,只能到展望會在部落中設置的電腦教室,「用電腦要排隊」也讓孩子十分驚訝。

行程也安排參加的孩子與部落孩子一起到田裡務農,陳維智說,城市孩子多數沒下過田,踩到田裡後不知所措,部落的孩子則熟悉農作,打草、採紅豆、撿生菜動作俐落,讓他們佩服不已。

陳維智說,參加的台北學童用電腦自製名片,發放給部落小朋友,也讓花蓮的老師好感慨。

一位花蓮的老師問參加的台北學童家中有兩部電腦以上的舉手,幾乎每個孩童都舉手;他再問,原鄉學童家中有多少人有電腦,結果舉手的人稀稀落落。


慣子如殺子!再富,也要窮孩子!!!

2014-05-03 這不是歷史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緻、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

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膠尺,但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

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之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

但幾年下來,我漸感難於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兒子的“匿名信”之後,才又深感無論如何都得貫徹這個理念。

這封信很有轉述的價值,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唯一一個大學生後,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

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元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三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字跡通篇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大學畢業時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

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超音波做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四胞胎?

我執教的學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四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四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四次塞給四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而顧不了質。

我之所以會有這種顧慮,主要是受華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豔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四天就活活餓死了。

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闆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它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或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

含在嘴或在翼下和趕離身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爸爸,我們為什麼要上學?

石蛋蛋 QQZone 2014-5-13 16:16

90後到10後的一代,是物質及其富足的一代,他們從小就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過著吃喝不愁的生活。父母對他們唯一的期望與要求就是:好好讀書!可是為什麼要好好讀書,讀書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卻很少有人告訴他們.                  

面對這個問題,一位平民爸爸的回答,很接地氣值得參考..,

“爸爸,我為什麼要上學呢?”兒子上學不久問爸爸。

爸爸說:兒子,你知道吧?一顆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當柴燒。

十年的樹可以做檁條。二十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傢俱......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他7歲就可以放羊,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幹不了別的。

如果上6六年學,小學畢業,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築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上9年學,初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學,高中畢業,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梁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知道了嗎?

兒子:知道了。

爸爸又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丟人。

爸爸說: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幹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

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就像一年的小樹一樣,有用,但用處不如大樹多。不讀書或讀書少也有用,但對社會的貢獻少,他們賺的錢就少。讀書多,花的錢也多,用的時間也多,但是貢獻大,自己賺的錢也多。

那次談話對兒子來說印象深刻。從此跟孩子交流既不需要威逼,也不需利誘,孩子會為自己做最好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