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誰在灌輸近於無恥的教育

2014-05-19 神筆記

【可怕的中國式教育:聰明伶俐進去呆若木雞出來……】有孩子沒孩子的都應該看看啊!

侄子在讀高二,考了一道歷史題: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西元哪一年死?最遠打到哪裡?答不出來,我幫他查找資料,所以到現在我都記得,是打到現在的匈牙利附近?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美國世界史這道題目不是這樣考的?它的題目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當初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那麼可怕的黑死病,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後來才知道那個東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歐洲猖獗的時候,誰曉得這個叫做鼠疫?如果沒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就不會有義大利弗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義大利不夠強大,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日爾曼會控制中歐,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教師一看“棒,分析得好。”但他們沒有分數,只有等級A。其實這種題目老師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總是和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產生糾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書?

他們的教師給高中生佈置了這樣一道題:日本跟中國100年打一次仗,19世紀打了日清戰爭(即甲午戰爭),20世紀打了一場日中戰爭(即抗日戰爭),21世紀如果日本跟中國開火,你認為大概是什麼時候?可能的遠因和近因在哪裡?如果日本贏了,是贏在什麼地方?輸了是輸在什麼條件上?分析之?

其中有個高中生是這樣分析的:我們跟中國很可能在臺灣回到中國以後,有一場激戰。臺灣如果回到中國,中國會把基隆與高雄封鎖,臺灣海峽就會變成中國的內海,我們的油輪就統統走右邊,走基隆和高雄的右邊。這樣,會增加日本的運油成本。我們的石油從波斯灣出來跨過印度洋,穿過麻六甲海峽,上中國南海,跨臺灣海峽進東海到日本海,這是石油生命線,中國政府如果把臺灣海峽封鎖起來,我們的貨輪一定要從那裡經過,我們的主力艦和驅逐艦就會出動,中國海軍一看到日本出兵,馬上就會上場,就開打!?

按照判斷,西元2015年至2020年之間,這場戰爭可能爆發。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做對華抗戰的準備?

我看其他學生的判斷,也都是中國跟日本的磨擦會從東海從臺灣海峽開始,時間判斷是 2015年至2020年之間?

這種題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撇開政治因素來看這道題,我們的歷史教育就很有問題。翻開我們的教科書,題目是這樣出的:甲午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簽訂的叫什麼條約?割讓多少土地?賠償多少銀兩??每個學生都努力做答案。結果我們一天到晚研究什麼時候割讓遼東半島,什麼時候丟了臺灣、澎湖、賠償二萬銀兩,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1895 年簽訂馬關條約,背得滾瓜爛熟,都是一大堆枯燥無味的數字。

那又怎麼樣,反正都賠了嘛!銀兩都給了嘛!最主要的是將來可能會怎樣!?

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這是值得深思的部份!

看外面的教育,再看我們的教育?

老媽去參加我侄子的家長會,帶回了兩套侄子的考試試卷,我很好奇,拿過來看了現在小學生的試卷後,我震驚了!這是什麼狗屁教育?這樣的教育有希望嗎??下面給大家詳細說說我看到了什麼?

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學讀書,有這麼幾道題。

一個春天的夜晚,一個久別家鄉的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鄉,於是吟起了一首詩:(),()?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後面是一把大大的X,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這2句。好奇的問侄子,這個不對??那答案是什麼?侄子說標準答案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哎,這就奇怪了,因為是個春天的夜晚,就要是這句有春風的???要這個思念故鄉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說出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話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應該更準確。再扯遠點,思念故鄉,一千個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樣的詩,這個也可以有標準答案的麼?

接下來是默寫,題目是:我們學過《桂林山水》一文,請將下面句子默寫下來,然後就是整段的要默寫,這有什麼用?死記硬背別人的文字有什麼用?

還有個題目,《匆匆》這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寫的,同學們都很喜歡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我侄子寫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後面一把好大的X。標準答案竟然是: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歡這句,我可以喜歡那句,難道最喜歡的一句話也要統一麼?為什麼“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這句不能喜歡?就一定要喜歡“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句???我覺得這個題目應該是“你能把老師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才對!?

再看別的試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請說出阿拉伯數字的來歷,是哪個國家創造的?侄子不知道,問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發明的。莫非我吃塊豬肉,還一定得知道它是哪個養豬場養出來的?

最後有個題目讓我徹底崩潰了:請用一句話說明π的含義。侄子回答π的含義是圓周率。竟然打的是X,這就奇怪了,正好我老婆大學說讀的是理科,我馬上問她,π是什麼意思,她說圓周率啊。兩個人狂汗,問了侄子半天,標準答案大概是,π是一個在數學及物理學領域普遍存在的數學常數……

如果你也覺得這種教育很無恥,就請轉發吧,讓更多的人來參與呼籲改變,為了孩子為了國家的未來……別讓孩子聰明伶俐地進去呆若木雞地出來!


民國最清廉總理:一生甘當租房客

2014-05-20 這不是歷史

段祺瑞與北洋軍閥的其他巨頭相比,有一個地方是不同的,那便是一生為官清廉如水,因此在當時贏得了“六不總理”的美名,即不貪污肥己,不賣官鬻爵,不抽大煙,不酗酒,不嫖娼,不賭錢。段祺瑞一生沒有不動產,這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政客中是絕無僅有的。

一生沒有不動產為官清廉甘當租房客

段祺瑞和當時其他軍閥一樣,也討了幾房姨太太。當時的第四位姨太太,一進門就愁眉不展,原來她已經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兒一樣,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讓姨太出嫁的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段祺瑞一生沒有不動產,這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政客中是絕無僅有的。段祺瑞在北京一直是租著房子生活,直到袁世凱以送套房子給他義女的名義(段祺瑞在原配夫人過世後,娶了袁世凱的養女張氏為妻),給了段家一棟房子。這棟房產的原房主是與袁世凱打牌輸了40萬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給袁世凱的,可沒給房契。等袁世凱一死,房主兒子拿著房契來找國務總理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段祺瑞見人家手中有房契,二話沒說,帶著一家人搬了家,這棟房子只住了兩年。

段祺瑞曾經是全中國的軍政首腦,大權在握,自然不缺人給他送東西。但是他從來不收禮,只是遇見最親近的下屬和友人送來禮物、卻之不恭時,才會在禮物中挑選一兩樣最不值錢的東西留下,餘者則悉數退還。當時的江蘇督軍、後來成為漢奸的齊燮元曾送給段祺瑞一件幾扇鑲嵌著各種寶石的屏風,五光十色,非常惹眼。段祺瑞的家裡人都喜歡得不得了,都盼望段能留下這件寶物。誰知第二天再看,寶物不見了,原來段祺瑞一早就派人將屏風歸還給了齊燮元。

只有一次例外,段祺瑞將別人送的禮物照單全收,那便是馮玉祥送來的一個大南瓜。1926年6月,段祺瑞欠黎元洪7萬元,後因無力償還被黎告上法庭,這件事足可說明段祺瑞在執政期間確實是一名清廉的官員,沒有多少家財。

中國數千年家天下和世襲傳統的薰陶,使得位高權重的官員總想要蔭及子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已是屢見不鮮,但是在段祺瑞這裡卻是個例外。

段家家規很嚴,夫人和姨太太都不准干預公事。有一位姨太太想替老媽子的親戚謀個差事,段祺瑞立即氣歪了鼻子(段祺瑞在生氣時鼻子會歪),表示自己不會做出賣官鬻爵的事情。

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從小寄養在親戚家,十幾歲才回到段祺瑞身邊,小時候由於缺少良好的教育,所以文化水準不算高。不少人勸段祺瑞給兒子在政府部門安排個職位,段都沒有答應,在他看來自己的子女們應該靠自己,從最底層做起,一步步上升,不能一下子就做官。胞弟段祺甫來京城求大哥給自己找個官做,段祺瑞也是一口回絕,給了他一些錢回去做買賣。

段祺瑞在下臺之後,經濟來源減少,為了節省開支,段祺瑞一改從不管家的習慣,親自過目家中每日的帳目。為了減少開銷,段祺瑞在英租界47號路租了一套費用較少的住宅。喬遷之後,他連平日裡十分喜歡的麻將也不打了,一日三餐都以米粥、饅頭、素菜為主,四季均著布衣。公館的規模也縮小了,廚房裡人也少了,當差打雜的加上看門的,不過十來個人,原來太太小姐們每人屋裡三四個老媽子也壓縮到一兩個。直到後來,除留下繼妻張氏在身邊外,其他姨太太都遣返回合肥老家,以減少開銷。

家裡時常出現揭不開鍋的窘困局面,多虧段祺瑞的一些老部下自願輪流為段站崗放哨,幫助處理些雜務,這才使得公館中不至於到了黃葉滿階無人掃的地步。


政治與工程:晚清官員為修圓明園冒充皇帝之名詐騙

2014-05-19 國家人文歷史

*******************************************

圓明園四十景之萬方安和,乾隆九年(1744年)

這是一個荒唐年代演繹出的一個荒唐離奇的故事。但“荒唐離奇”背後的政治脈絡卻並不離奇,彰顯出晚清朝廷的“政治生態”,彰顯出政治與工程之間的複雜關係。

圓明園是著名的皇家園林,自雍正帝以後,園居漸成宮廷風尚,尤其咸豐帝更是常年在此,幾乎以此為宮。因為住在集中西園林之萃、景色宜人的圓明園,要比住在宏偉壯觀、氣象森嚴,每日必須“正襟危坐”的紫禁城自在、舒服得多。無奈圓明園被英法侵略軍焚毀時,正值太平天國和撚軍等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之際,清廷統治岌岌可危,當然顧不得重修這座廢園。但幾年之後,太平天國和撚軍剛被鎮壓下去,便漸起修園之聲,引起清廷內部的激烈爭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座花園的修與否,最終卻引發了晚清政壇的一場軒然大波。

事情,還須從頭說起。

1861秋,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後,慈禧與恭親王奕訢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推翻顧命制度,確立太后垂簾親王輔政體制。奕訢由於在政變中厥功至偉,被授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權柄赫赫,炙手可熱。由於奕訢總攬朝中大權,不久便與權勢欲極強的慈禧產生矛盾,明爭暗鬥,終於勢同水火。1865年春,經過精心籌畫之後,慈禧突然下詔痛責奕訢,明令“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預公事”。此詔一出,卻引起不少王公大巨、地方大員的強烈反對。經過一番波折之後,尚未掌握全權的慈禧於是召見奕訢,當面訓誡後就發諭旨說:“本日恭親王謝恩召見,伏地痛哭,無以自容,當經面加訓誡,該王深自引咎,頗知愧悔,衷懷良用惻然……”所以決定奕訢“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但免去其“議政王”。經此羞辱打擊,奕訢的權勢與威望受到重創。

奕訢

奕訢當然不願就此甘休,一直尋機報復。1868年9月,深受慈禧寵信,一貫恣意妄為、不可一世的大太監安德海知道奢華成性的慈禧一直想修復圓明園,於是指使禦使德泰奏請修復圓明園,討好慈禧。由於修園需款甚巨,安德海同時又指使內務府庫守貴祥擬出籌款章程,“請於京外各地方,按戶、按畝、按村鱗次收捐”。此議一出,奕訢等人堅決反對,認為“侈端將啟”,加餉派餉更會使“民怨沸騰”,“動搖邦本”,“喪心病狂,莫此為甚”。在奕訢的堅持下,德泰、貴祥二人受到革職和發落黑龍江披甲為奴的嚴厲處分。但安德海並未因此而稍有收斂,且於1869年秋違反祖制以為太后置辦龍衣為名出京南下,為山東巡撫丁寶楨執殺。慈禧聞訊大驚,不過礙于祖制,又有慈安太后、同治帝、奕訢及一些王公大臣的聯合施壓,只得接受既成事實,但卻氣急敗壞,大病一場。

慈禧病癒之後,內務府人員又以太后休養為名,重提修園之議。內務府人員長期力主修園一是為了討好慈禧太后,更是為了從中得利。晚清政治腐敗,貪污成風,國家的大型工程項目,更成為有關人員大撈一把的好機會,所以有關方面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名目爭取興辦各種項目,以中飽私囊。內務府人員這次吸取了前番德泰、貴祥的教訓,採取了長期遊說、引誘性喜遊樂的同治帝的辦法,終使同治帝在1873年秋以頤養太后為名,發佈重修圓明園的上諭,並要“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但禦使沈淮在上諭發出的第三天就上疏皇上,力請緩修。不想同治大怒,再次下諭修園。這兩道修園上諭頒發之後,內務府立即行動起來,趕忙雇傭民工,清理舊園,同時命令南方一些省份立即採辦大件木材三千件,限期報送北京。慈禧當然更是忙碌起來,多次召見有關人員,甚至審議一些具體方案,多次頒發有關諭令。對此,反對者依然不少,不過“帝師”李鴻藻苦諫同治毫無效果,禦使遊百川上疏懇請緩修反被革職。同治帝還嚴告群臣,再有奏請緩修者一定嚴懲。奕訢開始還聲言反對,後見如此陣勢,深知此次難以阻止,便三緘其口,反而首先“報效”工銀二萬兩,表示支持。

1874年3月7日,圓明園正式開工重修。不過,此時修園的時機的確非常不好。法國正加緊侵略越南,作為北犯中國的跳板,直接威脅到中國的西南邊疆;日本開始發動侵略我國臺灣的戰爭;新疆又爆發阿古柏叛亂,左宗棠率軍西征日夜為難以保障的龐大軍需發愁。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幾十年間,中國的外患內亂不斷,清政府的財政危機日益加劇,連辦緊急軍政大事的財力都無法保證,此時卻還要大興土木重修圓明園,根本就撥不出款來。與重新修園所需經費相比,官員個人的“報效”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正在內務府為修園經費一直無著發愁之時,一個名叫李光昭的“候補知府”聲稱願為修園報效三十萬元的木材應急。李光昭原為販賣木材、茶葉的小商販,本有前科,後來“捐輸”得來一個知府銜,但並未得部照。所謂“捐輸”,就是用錢買官或官銜,可以直接交納銀兩,也可以為地方公共事業捐銀,按清政府規定的“統一價格”,以捐銀的多少“購買”不同等級的官銜。鴉片戰爭以前,捐輸只是用於特例,如籌措戰事銀餉、賑災等等,並曾一度廢止。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財政一直困難,捐輸竟變成常例,並日漸成為清政府一個重要的財政來源。李光昭來京販賣木材時與幾位內務府大臣相識,知道這是一個發財的機會,便謊稱自己在許多省份都購有木材,可以報效。他與內務府有關人員互相勾結,經內務府出面奏請後,他便打著“奉旨採辦”名義南下辦理此事,而且膽大妄為地私刻了“奉旨采運圓明園木值李銜”的關防。由於此事辦得極不順利,他只得到香港向一位法國商人購買,簽訂了購買三船價值五萬四千二百五十元木材,先付定洋十元貨到天津即付款的合同。李光昭回到北京後,卻向內務府謊報自己購買了價值三十萬元的木材“報效”。貨船到天津後,同治帝聞訊大喜,急令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免稅放行,迅速運京。不想李光昭根本無力付款,便稱木材尺寸與原議不合,拒絕提貨付款。法商當然不幹,由法國駐天津領事出面,照會天津海關和天津道李光昭私自廢約有意欺詐,要求清政府扣留李光昭,令其付款並賠償法商損失。李鴻章本就不贊成此時修園,急忙將此情況奏報同治帝。同治帝大怒,責令將李光昭先行革職後交李鴻章嚴厲查辦。李鴻章在查辦此案時才發現,李光昭不僅根本無力購買這些木材,而且欺騙朝廷多報了二十多萬元的貨價;更嚴重的是,他竟私自以“圓明園李監督代大清皇帝”的身份與外商立約,此案險成外商與“大清皇帝”之間的訴訟,幾乎要引發一場嚴重的外交糾紛。李鴻章查明,合同“原文翻譯內有圓明園李監督代大清皇帝”與外
商立約字樣,“詰其何得如此狂悖”,但李光昭卻狡辯說中文內無此語,不過中文合同已經丟失。李鴻章又請專人查看洋文合同,證實李光昭“捏造奉旨採辦旗號”、擅自以“圓明園李監督代大清皇帝”簽約。根據有關律令,李鴻章判處李光昭斬監候,秋後處決。

強烈反對修園、但不敢公開反對的李鴻章,知道此案是阻止修園的難得機會,所以他在上朝廷的奏摺中,對李光昭詐騙細節的介紹不厭其詳,樁樁件件,不容懷疑,皇帝讀後能不龍顏大怒?他在歷數李光昭的罪狀時,同時就寫明律書所規定的相應刑罰,提醒皇上詐傳詔旨及詐稱內使近臣兩罪按律應斬監候。如此這般,李鴻章猶恐不足,在奏摺最後再將李光昭罪行概數一番:並無家資卻借“報效”之名行欺詐之實;本無存木卻稱是數十年前購留;定價實際只有五萬多卻虛報白銀至三十萬兩之多;捏造自己的奉旨採辦及圓明園監督甚至被洋商誤認為是“李欽使”。“此等險詐之徒,只圖奸計得行,不顧國家體統,跡其欺罔朝廷煽惑商民種種罪惡,實為眾所共憤。本非尋常例案所能比擬,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綱紀而正人心?”然而,他深知李光昭雖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個,但此事實關宮廷內部權爭,非他這種“外臣”、“漢臣”所能置喙,所以最後一句筆鋒突然一轉,針對皇上要他“嚴辦”的諭旨說道:“惟定例並無如何加嚴明文,向來似此案件,應仍請旨定奪。”最終,還是要皇上定奪。

李光昭詐騙案的消息迅速傳開,輿情大嘩,人們拍手稱快。因為上上下下反對重修圓明園的人數雖多,但在慈禧太后與同治帝的威壓之下全都敢怒不敢言,李案為他們提供了公開反對修園的良機。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環與其他一些王公大臣聯名上疏,痛陳修園之巨弊,懇請急停。他們擔心僅有上疏還不夠,又再三要求同治帝召見,面陳利害。經過再三懇求,終得覲見。8月27日,晉見皇帝時奕訢將折中所陳數條再一一詳細講解,同治帝不僅不為所動反而對他們怒斥一番。軍機大臣、吏部尚書、大學士文祥見狀伏地痛哭,幾乎昏厥,為人扶出。醇親王奕環則繼續泣諫,痛陳必須停止修園之理由。這些初步打動同治帝,同意考慮停止修園。但最後的決定權實際在慈禧手中,於是李鴻藻又上疏慈禧,詳論停止修園的種種理由;一些禦史也上折參奏內務府大臣與李光昭狼狽為奸、中飽私囊的種種違法事例。在這種情勢下,同治帝在9月9日又召見軍機大臣、御前大臣等再議是否修園之事,同治帝與奕訢、奕環之間竟然反復辯駁。由於群臣都主張停工,同治帝不得不決定發旨停修,事情到此似已結束。 

然而就在當天軍機大臣擬就停修諭旨之時,內廷忽然發下一道同治帝朱諭,列舉恭親王種種罪狀,革去一切差使,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清代宗室封爵共分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等共十四等,“不入八分輔國公”為第十等,奕訢的爵位由第一等降為第十等),交宗人府嚴議。9月10日又下一道朱諭,將對奕訢的處分改為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其子革去貝勒郡王銜。同時,以“朋比謀為不軌”的罪名將醇王、文祥、李鴻藻等十名力主停修的王公大臣盡行革職。但就在第二天,即9月11日,慈禧突然在弘德殿慰諭奕訢,表示“十年以來,無恭王何以有今日,皇帝少未更事,昨諭著即撤銷”。同時懿旨賞還奕訢及其子爵秩。這一“奪”一“還”,其實都是慈禧在幕後操縱,意在再次向朝廷內外表明奕訢等王公大臣都可被她玩弄於股掌之中,她已大權在握,她的權威不容輕覷,更不容侵犯。

至此,歷時半年的“修園之爭”雖以“停修”而結束。但由此引發的政壇風波卻進一步加強了慈禧太后的權威,再次嚴重削弱了恭親王奕訢的權勢。因此,當同治帝在幾個月後(1875年1月12日)突然病死,在慈禧深違祖制、採取一系列陰謀手段強立載湉湉(光緒)為帝以獨攬大權的過程中,曾經權傾一時的奕訢此時卻只能聽之任之,甚至隨聲附和,日漸成為晚清政壇一個無足輕重的配角。

是否重修圓明園本來是個工程問題,但在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中,這種“工程問題”往往會演變成為“政治問題”。一旦最高統治者決定要上某項工程,反對者就有“犯上”之嫌,因為事關最高統治者的顏面和權威。而且,由於政爭不能透明、公開,所以各派政治力量經常借機生事,以此大做文章。圍繞著“工程問題”的相互鬥爭往往會導致各種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使政治格局發生某種變化。在這種背景中,“工程”就成為“政治”,所以對一些重大工程是否應當立項便很難作比較科學、客觀的評估,立項後的實施操作更充滿複雜鬥爭。這當然是“工程”的不幸,但利用“工程”達到政治目的,卻是這種政治體制使然。

(據鳳凰網 作者:雷頤)


抗日史上不該忘記的“四大名團”

2014-05-20 這不是歷史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軍隊在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的作戰中,先後湧現出以英勇頑強作戰聞名於世的“四大名團”,它們分別是北京盧溝橋抗擊日軍的吉星文團、南口保衛戰中的羅芳珪團、山西忻口會戰中夜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的陳錫聯團和淞滬抗戰中孤軍八百壯士守衛上海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他們抗擊外侮、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壯舉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壯烈的一頁。

吉星文團:盧溝橋抗擊侵略軍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永定河上,是北京西南的門戶,由於戰略地位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二九軍三七師二一九團在團長吉星文指揮下守衛盧溝橋,奮勇殺敵,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

吉星文(1908—1958),字紹武,河南省扶溝縣人,15歲時,家貧輟學,正逢在西北軍任職的堂叔吉鴻昌回鄉省親,受其影響,吉星文棄學投軍,從此走上行伍生涯。在戰爭中,他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屢屢得到擢升,幾年間,升任為營長,駐防華北。

1933年日本侵略者進犯長城要塞。3月9日,日軍鈴木師團直逼河北遷西縣北部的長城重要隘口喜峰口。宋哲元二九軍受命增援,趕赴長城禦敵。3月11日,吉星文所在馮治安部馳援喜峰口,雙方激戰,戰事十分慘烈。面對強敵裝備精良,二九軍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實施近戰夜戰,出奇制勝,揮舞大刀,痛殲頑敵,威名遠揚。

3月11日深夜,吉星文率兵出擊,他們身背令敵喪膽的大刀,由當地樵民獵手引路,冒著大雨,接近日軍前沿陣地,出奇不意地偷襲了正在酣睡的日軍,他們揮動寒氣逼人的大刀,令敵魂飛膽破,斬殺了300餘人,並奪獲日軍坦克一輛、大炮20餘門。

3月12日,為防止日軍捲土重來,吉星文激勵全營戰士:“只有拿鐵血來洗國恥,收失地,為國家效命。”在隨後的戰鬥中,吉星文作戰驍勇,多次與敵展開肉搏,擊退敵人進攻,因功受到嘉獎,升任二一九團團長。二九軍長城抗日,聲名大振,狠狠打擊了日軍不可戰勝的囂張氣焰,作曲家麥新為此專門譜寫了二九軍大刀隊的戰歌《大刀進行曲》,唱響了長城內外。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吉星文團奉命奮起抵抗,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團部設在長辛店,所屬一、二營駐防長辛店,戰鬥力強的三營駐防盧溝橋和宛平城,他沉著指揮全團官兵,勉勵大家與國土共存亡的決心。

7月8日夜晚,吉星文前往第三營營部,親自精選青年戰士組成突擊隊,縋繩梯出宛平城,出敵不意,衝入日軍陣地,如風捲殘雲,殺得敵人倉皇逃竄。戰鬥中,吉星文頭部被炸傷,他全然不顧,略作包紮,仍指揮戰鬥。接著,又組織150人的敢死隊,每人一支步槍、一把大刀、四枚手榴彈,準備奪回橋頭陣地。吉星文屹立橋頭督戰,將橋頭與附近陣地的日軍幾乎消滅殆盡,對於這場惡戰,京津各大報紙均以特大號標題或號外加以報導,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的鬥志。

7月20日,多處負傷仍不下火線的吉星文接受著名戰地記者陸詒在盧溝橋前線採訪時慷慨激昂地表示:“盧溝橋是平西的屏障,又是華北的咽喉,日軍屢次背信進攻,我們自然不能坐視國土淪陷……只要我吉某人在,日軍就休想在此花小代價得大便宜。”

吉星文團在盧溝橋堅持抗戰23個晝夜,與頑敵殊死鏖戰,始終未讓日軍佔領盧溝橋與宛平城,直至7月30日,奉命撤出防地。23天中,吉星文以一團之力,殲敵3000餘人,對日軍、武器多有斬獲。9月,吉星文榮任三七師少將旅長,率部開赴津浦線,開始了新的戰鬥。

謝晉元團: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淞滬抗戰是中國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開始。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和廣大民眾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軍,在三個月的激烈戰鬥中,以重大犧牲為代價,重創日軍,粉碎了日軍開戰之初叫囂的“三天佔領上海,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迷夢。在淞滬抗戰中,謝晉元團以孤軍堅守閘北四行倉庫大樓的戰績最為悲壯。

謝晉元(1905—1941),廣東省蕉嶺縣人,1925年投考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畢業後參加北伐。“八一三”事變發生後,謝晉元所在八八師二六二旅調防上海,他被調任五二四團團附,率部駐防北火車站,與日軍對峙兩個月之久。

10月26日,日軍突破大場防線,上海市區作戰的中國守軍被迫全線撤向滬西,謝晉元臨危受命,率五二四團一營扼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大樓,掩護八八師主力撤退。四行倉庫大樓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六層大樓,牆厚樓高,易守難攻,東、南兩面比鄰公共租界,西、北兩邊是中國地界,已被日軍攻佔,這裡事實上已成為孤島。謝晉元率領一營官兵,號稱八百壯士,實則僅452人,他們由北站轉入四行倉庫後,連夜加固防築工事,集中兵力防守大樓左右兩翼,誓與日軍血戰到底,保衛當時上海唯一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

謝晉元作戰前動員,自己寫下遺書,以必死的決心感召部下,他要求全體官兵,捨生報國,與倉庫共存亡。戰士們群情激奮,按命令分頭設防,居高臨下,迎頭痛擊並擊退了來犯日軍。

10月27日晨,日軍包圍了四行倉庫,動用了坦克、大炮,但四行倉庫工事堅固,當日軍接近大樓時,胸有成竹的謝晉元一聲令下,官兵們集中火力一起射擊,用集束手榴彈投向敵群,炸得日軍死傷慘重,第一天斃敵80餘人。日軍在大樓西北角縱火,企圖借火勢發動強攻,但三次進攻均被擊退。八百壯士孤軍奮戰一晝夜,數萬上海群眾從早到晚聚集在蘇州河南岸圍觀,心繫八百壯士的安危,他們對謝晉元和八百壯士寧死不屈、浴血殺敵的事蹟深感敬佩,連租界裡的外國人也對這支孤軍讚歎不已。

上海各界人民組織起來,簞食壺漿,慰勞自己的軍隊。10月28日晚,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的少女楊惠敏趁著夜色,泅渡蘇州河,冒著槍林彈雨,潛行到四行倉庫,向守衛四行倉庫拒不撤退的勇士們敬獻了一面國旗。

當29日淩晨,國旗在大樓六層樓頂升起的時候,租界內圍觀的群眾歡聲雷動,激動得熱淚盈眶,齊喊:“中華民族萬歲!”“抗戰必勝!”當天,謝晉元率部仍與日軍血戰,並親手擊斃了兩個爬上倉庫大樓偷襲的日本兵,八百壯士依托區區彈丸之地,打退了敵人一次比一次兇猛的進攻,四行倉庫依然屹立!

一連四天的血戰,謝晉元率部先後打退日軍六次大規模的圍攻,打死打傷日軍200餘人,自己也付出了十餘人犧牲、30多人受傷的代價。他壯懷激烈、豪情萬丈地作詩抒懷:“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

10月31日,接到撤退命令,謝晉元率部揮淚忍痛撤離了四行倉庫,在三挺機槍的掩護下,衝出大樓,退入租界,謝晉元最後一個撤出。謝晉元和八百壯士視死如歸、忠勇愛國的壯舉震撼了全國人民,國民政府電令升任謝晉元為中校團長。毛澤東主席高度讚譽“八百壯士”,把他們與“平型關”、“台兒莊”的勇士們並列,堪稱“民族革命典型”。

羅芳珪團:黃埔驕雄血戰南口

1937年7月29日、30日平津相繼失陷後,日本在挑起淞滬戰役的同時,又調集重兵南下,妄圖南北夾擊,速戰速決,進而侵佔全中國。為此,7月31日日軍沿平綏線推進,在昌平集結重兵,準備進攻南口,目標是攻佔山西,奪取重要戰略物資煤炭。發生在8月初的南口抗戰戰事激烈,史稱“南口保衛戰”。

南口是京畿名鎮,京張鐵路通車後逐漸成為一個重鎮,它既是燕山山脈與太行山山脈交會之處,又是到達八達嶺的唯一入口點,與居庸關、八達嶺同為重要交通要衝。日軍為實現其經由華北征服中國的野心,8月9日大舉進兵南口,投入7萬餘人的兵力,主力部隊為板垣師團、鈴木師團、山下旅團和酒井旅團,配備300門火炮,另有航空飛行大隊、戰車隊、化學部隊協同作戰,戰前揚言,“三日內攻佔南口”。

中國參加南口戰役的軍隊6萬餘人,以南口為中心佈防,陣地東起德勝口、蘇林口,西至鎮邊城、橫嶺,戰線長達90公里。中國軍隊十三軍奉命搶防南口,八九師五二九團團長羅芳珪率部為先頭部隊。

羅芳珪(1907—1938),湖南省衡東縣人,黃埔軍校四期畢業,1934年擢升五二九團團長。戰前,他把懷有身孕的妻子從駐地送回老家,以便全身心投入戰鬥。8月1日,羅芳珪團從大同乘車,冒著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趕赴南口前沿陣地。到達指定位置後,在龍虎台、南口火車站、南口村一帶迅速構築防禦工事,進行戰前準備。

8月8日晨,戰役打響,日軍炮火向南口中國軍隊進行猛烈轟擊,日機輪番轟炸,五二九團一次次打退日軍進攻,堅守陣地,直至深夜,奉命戰略撤退,放棄南口車站,退守龍虎台。

8月10日,日軍發動總攻,龍虎台首當其衝。為減少傷亡,羅芳珪果斷下令守軍暫時撤退,當日軍剛剛佔領龍虎台,未及站穩之際,羅芳珪率兵全力反擊,五二九團官兵個個奮勇爭先,與敵展開肉搏,儘管日軍派來增援,仍未能奪得龍虎台,三個多小時的血戰,五二九團官兵依然鬥志昂揚,堅守陣地。

8月12日後,日軍多次向南口東西兩側山地和龍虎台陣地進攻,均被擊退。

8月13日,日軍派出戰車向五二九團一營陣地發起猛烈攻擊,羅芳珪見到陣地即被攻破,下令官兵進行阻擊,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決不後退。他親臨指揮,與部下研究爆破戰車、破壞其履帶使之難以行進的辦法,同時研究接近戰車、攻擊其瞭望孔的方式,挑選精兵,分成兩批,一批帶手榴彈,滾身接近戰車,用手榴彈炸毀履帶,使戰車癱瘓;一批利用履帶毀壞之時,攀上車頂,用手槍從瞭望孔射擊,擊斃駕駛員。按此方法,日軍戰車被擊毀多輛,動彈不得。

等日軍清除了廢戰車,繼續進攻時,早已嚴陣以待的五二九團官兵改變戰術,等戰車經過後,以密集火力,專門攻擊跟在戰車後面的日軍步兵,步兵夾在隘道中難以招架,被打死數百名,剩下的狼狽逃回。

在6天的南口戰鬥中,羅芳珪團與敵反復爭奪,重創日軍,五二九團也傷亡慘重,在無兵增援的情況下,他們服從上級命令,拼死堅守,羅芳珪親臨戰場指揮戰鬥,幾個晝夜沒有休息,他表示,願與全團官兵一起與陣地共存亡,全團官兵無不感奮,振臂高呼:“誓死不退!”

8月14日,羅芳珪身負重傷,仍大聲呼殺,不下戰場,全團官兵大部犧牲,但士氣旺盛,同仇敵愾,視死如歸,與敵激戰不止。8月27日,《中央日報》對戰況進行了報導,《大公報》記者范長江親臨前線採訪,連續發表戰地通訊,讚揚五二九團英勇殺敵的事蹟。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週刊》發表時事短評,高度評價南口保衛戰,羅芳珪團的英雄事蹟傳遍大江南北。

8月26日,南口戰役參戰部隊奉命突圍,羅芳珪團隨後轉戰晉冀豫三省,繼續戰鬥,予敵重創。直至1938年春,該團參加了著名的台兒莊戰役,羅芳珪在徐州會戰中壯烈殉國,12天后,他唯一的親生女兒羅本忠在湖南老家降生。1988年,羅芳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陳錫聯團:夜襲陽明堡機場

1937年10月,侵華日軍在平型關遭重創以後,改變作戰部署,突破晉北防線,沿同蒲路直撲太原。忻口會戰中,八路軍陳錫聯七六九團在山西代縣陽明堡夜襲日軍飛機場的戰鬥事蹟被廣為傳揚。

陳錫聯(1915—1999),湖北省紅安縣人,出生於貧苦的山區農民家庭,14歲時毅然參加紅軍,投身革命。紅小鬼的他作戰英勇,衝鋒在前,很快嶄露頭角,17歲時任團部政治指導員,18歲時升任政治教導員、團政委。

1937年8月,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22歲的紅軍師長陳錫聯被改任為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六九團團長,作為先遣團,奉命插入敵後,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

10月中旬,七六九團來到山西代縣南蘇郎口村。這裡是滹沱河東岸的一個村莊,順河南下即是忻口,戰事正隆,不時有日軍飛機從村子上空隆隆飛掠而過。通過對敵機活動規律的觀察,可以推知機場離村子不遠。詢問老鄉,得知隔河10余裡的陽明堡修有日軍機場。陽明堡坐落於雁門關下,滹沱河畔。

戰士們紛紛請纓,一致要求端掉這個日軍機場。為了準確掌握敵情,摸清日本機場的詳細情況,陳錫聯決定實地偵察。

來到滹沱河邊,登山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對岸陽明堡東南有一座機場,機場上整齊地排列著一架架灰白色的飛機,在陽光映照下,發出耀眼的光芒。通過詢問當地老鄉,進一步摸清了日軍機場內外的情況:24架飛機白天輪番外出轟炸太原、忻口,晚上返航停在機場。日軍香月師團一個聯隊駐守陽明堡街裡,機場僅有小股守衛部隊。

當時,日軍正忙於進攻太原,無暇它顧,如果趁其不備,一鼓作氣,發動突襲,恰是殲滅敵機的天賜良機。

經研究制定了作戰方案:一、二營各一部破壞崞縣至陽明堡之間的公路、橋樑,阻擊來犯援敵;三營以夜戰見長,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場中能攻善守,曾獲“以一勝百”獎旗,由三營負責夜襲機場;團迫擊炮連、機槍連在滹沱河東岸構築陣地,隨時支援三營。

夜幕降臨,以老鄉為嚮導,部隊整裝出發,涉河而過,神速潛行到陽明堡機場外,萬籟俱寂中,三營戰士神不知鬼不覺地爬過鐵絲網,進入機場,按照事先部署,十連向機場西北角日軍守衛隊的掩蔽部發起猛烈攻擊,十一連直撲停在機坪上的機群,霎那間,火光沖天,殺聲震耳,機槍、手榴彈齊發,打得日軍暈頭轉向,敵我雙方展開了白刃戰。

隨著轟轟的爆炸聲,日機燃起熊熊大火,風助火勢,火助風威,整個機場陷入一片火海。經過激烈而短暫的戰鬥,守敵大部被殲,20餘架飛機被炸毀燃燒,等陽明街裡的香月師團乘裝甲車趕來增援時,戰鬥已結束,陳錫聯早已率部撤退得無影無蹤。


抗戰時期日軍打不垮的幼稚園

2014-05-20 這不是歷史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教育界為配合軍事鬥爭,為教育適應抗戰之需與奪取抗戰勝利獻計獻策,形成了強勁的戰時教育思潮。他們適時地提出了頗有歷史意義的教育應當深刻反省,“戰時需作平時看”,“平時需作戰時看”和不宜以大學生作兵員等極富建設性的建議,保證了抗戰時期各級各類教育的持續發展,而不是因為抗戰而全面停輟,從而為抗戰建國儲備和培育了有生力量。

學校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方面來看,按照1937年8月27日制頒的《總動員時督導教育工作辦法綱領》,仍應“戰時要當平時看”,“務力持鎮靜,以就地維持課務為原則”。並“盡可能範圍內,設法擴充容量,收容戰區學生”。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隨著戰區日益擴大,沿江沿海各省區教育比較發達者,均遭日軍蹂躪,小學校多在敵人到達之前數小時,教員攜其教具避難偏僻鄉村。

學前教育遵循著抗日戰爭時期學前教育方針:“幼稚教育,應使保育與教導並重,增進幼兒身心之健康,使其健全發育,並培養其人生基本的良好習慣。施教對象應推廣及于貧苦兒童。”以後,教育部奉行“戰時須作平時看”原則,於1939年12月24日公佈了我國學前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法規——《幼稚園規程》;1943年教育部對“規程”予以修正,經呈奉行政院令,改為《幼稚園設置辦法》,並于同年12月20日以教育部令公佈施行。

戰時國民政府在教育上投入的經費僅次於軍費,抗戰期間,由中學到大學畢業,完全依賴國家貸金或公費的學生,共達128000餘人,這其中就包括了“兩彈一星”元勳錢驥、姚桐斌、鄧稼先、程開甲、屠守鍔、陳芳允、任新民、朱光亞、王希季等9人,還有李政道、楊振寧這兩位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8年抗戰期,全國專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員增加了3623人(48%),學生增加了41575人(99%)。中小學教育也全部免費,學齡前的兒童入學率從戰前的43.4%上升到了勝利前的76%,初等學校學生數量幾乎是戰爭爆發後的2倍。在職業教育方面進步更加明顯,在校學生人數由戰前的7000人增長到了25000餘人。(本博客所有內容均經過博主福甯客精心編輯,文題結合屬於獨一無二的,轉載務必注明出處!)


抗戰中寧死不降的軍統七姐妹

2014-05-19 這不是歷史

軍統七姐妹其實就是軍統的七名女特工,而她們大都是青浦等幾個訓練班招收的青年學生,經過各種訓練以後從事從軍統文書到暗殺刺殺的各種工作,其中有一些就被派到軍事機構。她們往往從事譯電,秘書等工作,同時對部隊主官進行監視。

那是中印緬戰區成立後,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原定參戰的指揮官陳誠和戴笠不合,因此軍統最初沒有派遣人員的準備。但陳誠因為捲入和美國方面合謀推翻蔣的一件案子,遠征軍改為由杜聿明指揮,軍統隨即派出人員隨同遠征軍出發,其中就有一批星子訓練班的女學員,到遠征軍中擔任譯電員。

因為和美英軍配合不力,遠征軍經過苦戰,終於失利。孫立人部新38師退往印度,在孫部的七名軍統女譯電員隨同撤退。由於當時日軍已經控制了主要交通要道,前進速度很快,遠征軍撤退中不斷遭到日軍的襲擊,傷亡慘重。當他們退到印緬邊境的當坡時,電臺突遭日軍的伏擊。戰鬥十分短促,因為當時中國士兵已經彈盡力竭。轉眼周圍的掩護人員全部犧牲,剩下的七名軍統女譯電員被敵人追到一個山坡上。看到突圍無望,這七名女特工人員砸毀電臺,寧死不屈,每人高呼一聲中華民國萬歲!即拉響手雷,跳下山崖,沒有一個被日軍俘虜。七人中只有一個最年輕的姚姓女譯電員因手雷沒有爆炸而未死,但墜崖後四肢骨折,無力移動。四天后被親中國的克欽族遊擊隊發現,終因傷勢過重,留下最後的敘述後,也瞑目異國。

新38師是遠征軍損失最小的部隊,其它部隊延野人山撤退,竟有活活被螞蟻吃掉的慘劇,連200師師長戴安瀾也壯烈戰死。但是,即便是損失最小的新38師,其突圍竟然也如此慘烈。這件事,也徹底改變了某些電影中對“軍統女特務”形成的成見。

當年的四月一日,軍統在成立紀念日上,對殉國的七名女譯電員進行了隆重的追悼,軍統唯一的女少將姜紹英親致祭詞,並在重慶漕絲廠她的辦公室窗外,種下了七枝連根的美人蕉,軍統人員稱為“七姐妹花”。

看這些女譯電員的畢業照片,那時大概她們還沒有換裝美式軍服,一頂頂大蓋型的軍帽使她們看起來有點兒象蘇聯人。那個姚姓女譯電員的頭像上有個圓圈,其他的人都沒有標記。她是個個子相當高的女孩子(從年齡上看,她可能不過二十歲),鼻樑很高,短的卷髮,應該在當時是很時髦的,笑的燦爛而明亮,很難想像這女孩子會和如此慘烈的故事拉上關係。

在這張照片上,人們無法想像這樣熱烈旺盛的生命和死亡的接吻竟然是那樣的一瞬。很遺憾,這張照片在80年代曾經在孔廟作為軍統展覽的一部分展出,它的意義只是說明美帝國主義對於中國特務的訓練。沈醉解放後在接受外調的時候才知道,在這七姐妹中,居然有兩個是中共地下黨員。無論他們身份是什麼,她們是為抗戰而死,死的其所。她們是全體中國人的英雄!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鮮為人知:蔣緯國背刺“精忠報國”四字

2014-05-19 這不是歷史

問:哪位近代中國領導人的兒子背刺“精忠報國”四字?

答:蔣介石的兒子蔣緯國。

2011年6月,臺灣“中華戰略學會”在三軍軍官俱樂部舉辦“蔣中正、蔣經國、蔣緯國軍旅身影特展”,展出不少珍貴照片。其中展出了多幀蔣經國、蔣緯國的合照;還有一張蔣緯國效法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後背刺青“精忠報國”四字,屬於首次公開發表。

據報導,蔣經國留學俄國,投身黨政,蔣緯國留學德國,軍旅出身,兩人一文一武,早年都在蔣介石身旁效力;蔣介石早年也經常寫家書給兩人,勉勵他們努力向學,報效國家。

蔣緯國留學德國慕尼克軍校,在日本侵華之後毅然返國抗日。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於背後紋刺了“精忠報國”四字,忠義可見。

許多人不知道,系列電視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就是蔣緯國先生抱病聯同電視界耆老劉侃如,共同發起的。他們籌備了中國抗日戰爭紀實紀錄片製作委員會,集結資金,邀請陳君天擔任節目製作人。這一年,是1995年,抗戰勝利50周年。

陳君天接受蔣緯國邀請,擔任《一寸河山一寸血》製作人的時候,表明自己並非歌功頌德的“歌德派”,一切都會按照事實陳述。親和幽默的蔣緯國也慨然同意,他說:“誰做得不好,你都可以批評,包括我家老頭子(蔣中正)”。

事後蔣緯國果真履行承諾,播出的時候看一看,也只是看在時間、資料上有沒有錯誤,而非思想或意識形態上的錯誤。這樣自由而寬大的支持,使得這部紀錄片更加貼近真實與人性。陳君天說:

“我們主張把真實的東西留給後代,所以我們常常從人性面看一件事,所以我們沒有蔣委員長多偉大、國軍多英勇的話,沒有那些美化與誇飾。我們是找一個故事,從‘你是人,我也是人’的人性角度來看這件事情,所以會感到非常感人。”

被龍應台稱為“國寶”的資深電視製作人陳君天,由於製作功力深厚,對於抗戰經過猶如數家珍,擁有許多精采的好故事。

《一寸河山一寸血》監製人之一的蔣緯國將軍,當時也透過鏡頭,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他說蔣介石總統,那時候是委員長,在重慶的時候壓力非常大。因為面對這麼強大的敵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撐到什麼時候!而且沒有任何一點外援。在西北,有共產黨的軍隊在發展,在咄咄逼人,而國軍內部有許多軍閥的部隊,又不一定能指揮得動,他所受到的壓力是很大的……。

那時候是太平洋戰爭發生以前,日本人已經鎖死海岸線,中國的外援完全依靠滇緬公路,當時的日本竟要求英國人封鎖滇緬公路,向他們承諾:“你幫我切斷滇緬公路3個月,我就可以把中國擺平,到時候我們再一起攻擊希特勒……。”那時候我們被掐得簡直沒有辦法。

當時在重慶,深夜,蔣緯國經常聽到委員長在野地洗澡的時候,會發出“哇!……哇!……”那樣淒厲的長嘯,使他嚇了一跳。蔣委員長就是靠這樣的方式抒發自己的壓力。

陳君天描述:“就好像晚上很晚的時候,你一個人在半夜的時候,你一個人站在山巔頂上,旁邊看不到一個人的時候,呼呼的風聲在耳邊,感到很孤寂……,這股壓力才釋放出來。”

1993年蔣緯國先生剛剛走過了一趟生死關,並有過一次神奇的瀕死體驗經歷,逝世於1997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