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客來台怎麼都愛丟東西?

2012-5-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2| 評論數: 1 |原作者: (薛斐/北京)

怎麼這麼巧──韓寒來台灣,也把手機丟在計程車上!不用想也知道,肯定能找回來。我說巧,是因為常聽很多大陸的朋友來台灣,都有丟失東西又找回來的經歷。

拾金不昧的美德

我個人特別喜歡跟記者交朋友,跟玩文字的人交朋友,一是因為職業關係,二是我也有玩文字的愛好。我這個北京來的「台灣女婿」更喜歡以半個地主的身分跟大陸駐台記者交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容易就把話題轉到了自己什麼東西失而復得的故事。有的丟了照相機,這麼貴重的東西可以找回來。有的丟了採訪本,這麼不值錢的東西一樣也能找回來。

看來,丟失的東西能不能找回來,跟金錢價值沒多大關係,跟民風有很大關係。

所以我就開始好奇──是大陸人天生神經大條、本身就愛丟東西?還是大陸人來到台灣就突然變得愛丟東西?我不僅去留心觀察,而且查閱了心理學相關的資料。結果發現,到了陌生的環境裡,由於新鮮的事情應接不暇,會奪走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所以比較容易丟東西。小偷們很喜歡在公車上選外地人下手,是不是也跟我研究了同樣的課題?

大陸人對於在台灣丟東西這件事印象如此深刻,我想不是因為自己特別愛丟東西,也不是因為自己到了台灣就愛丟東西。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東西在台灣丟了幾乎都能找回來。

每次回北京,我在車內收聽「北京交通廣播電台」,聽到的多半是「尋物啟示」。主播不斷呼叫著,失主願以「包內現金酬謝」或者更多金額的酬謝。可是前不久我有個朋友在北京乘出租車從機場到飯店,一個大大的行李箱忘記帶下車,電台也廣播了,飯店監視器錄像也調來看了,還是沒找回來。

在台灣,丟了東西大多數都能找回來,給人直接的感受就是台灣人拾金不昧的善良美德。不過我想應該有更深層的原因,這就是對於一件物品的歸屬權,人們會採取怎樣的處理方式──你是否在意這東西原本屬於誰?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在大陸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樣說相信很多人會認同。

對私有財產尊重

看看身邊小事,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到企業家的經營活動,一件東西原本屬於誰,大家似乎還沒有那麼的在意。有的時候會想,你自己在意也沒太大用處──因為比你更厲害的人不在意,他隨時可以奪走你的東西,沒有你厲害的人也不在意,他可以在你不知情的時候拿走你的東西。沒有錯,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我說的就是「山寨文化」。

從大陸到台灣,看到許多不同的現象,有了許多不同的感受,歸根結柢的差異是什麼?我想還是人們對於私有財產、私有空間的尊重和保護程度不同。

在台灣,凡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不應該據為己有,這是不言而喻的公理,甚至包括公共場合的電源插座也不能用來給自己的手機充電。在大陸,這個問題卻常常被討論,有的時候甚至連專家都給不出答案。

記得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工作是組織上分配的,房子(宿舍)也是分配的,可是打掃房間的拖把總不可能分配吧!於是我就從辦公室裡拿了一個拖把去宿舍用。對此,我心裡非常不好意思,就向同辦公室的一位前輩說了一聲抱歉。可是這位前輩很會安慰我。他說:「就連你這個人都是國家的。國家的人,做國家的事,住國家的房,那麼用國家的拖把有何不對!」我聽了竟然有一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悟的感覺。

很多年過去了。現在大陸人也必須自己找工作,自己買房子,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把公司的拖把拿回自己家裡用。這算是很大的進步吧!希望我們可以越來越清楚,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什麼是大家共有的。

公德植基於私德

而台灣也並非是百分百的人間樂園。我的那位大陸記者朋友,丟過相機,找回來了,丟過採訪本,也找回來了,可是在他即將離開台灣回家的前幾天,錢包丟了,沒有找回來。他離開台灣之前說起這些失而復得的趣事,自我解嘲地說,「我應該寫一篇關於台灣人拾金不昧的故事,不過標題應該是『馬英九,你欠我一個錢包!』」

玩笑歸玩笑,我還是覺得,在台灣丟失的個人物品通常可以失而復得,表面上反映出的是拾金不昧的美德,而深層的原因還是台灣社會中每個人對於私有財產的普遍的尊重。

這種文明不僅僅反映在拾金不昧這一件事上,而是反映在對別人各種權益的尊重。比如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這些都是對別人權益的尊重。正是這種相互尊重,造就了每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

放眼世界,台灣和大陸有著最近的文化血緣,自然也最容易相互影響,更有機會彼此為鏡,互相學習借鑑對方的優點,修正自己的缺失。例如我們可以從尊重任何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和空間開始。只有先建立良好的私德,才有可能建立良好的公德。


台灣被過於美化了──駁韓寒〈太平洋的風〉 ...

2012-5-2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50| 評論數: 3 |原作者: (薄荷茶/淡江大學交換生)

未到台灣前,跟在台灣交換過的同學聊過,他們口中表達的是:台灣是天堂般的存在,去了就不想回來了。

如今我來到台灣,已有兩個半月。我的感受跟他們的想法有沒有出入呢?有。我想表達的就是:天堂不存在於人間,台灣也只是人間而已,過度的美化毫無意義。

最近流傳在人人網和微博上的幾篇過於美化台灣的文章,也讓我難以消受,比如〈台灣很令我失望,還是天朝生活爽〉,再來就是韓寒〈太平洋的風〉。

想瞭解一個地方,起碼要在那裡生活一段時間,接觸過一些人,經歷過一些事,感受才會全面、充分。像我們在大陸常說的,不要以一兩個人的劣行去給一個地區的人貼標籤,也不要因為一兩個人的善行去定義全部的人。我認為他已經把台灣給神化了,且還下了結論「在華人的世界裡,它也許不是最好的,但的確沒有什麼比它更好了」。我不認同,而且非常反對。如果說我沒有在台灣生活多年的大陸人瞭解台灣,我能接受,但我至少比來台灣幾天的韓寒瞭解多一些。

就像民風淳樸是很主觀的,是指不偷不搶、誠實善良嗎?任何地方都有相當數量的這樣的人。但是如果來到外地,有一個這樣的人關照你,產生好感也是情理之中。

那麼,台灣人民風淳樸嗎?

計程車司機「宰」外地人,在我們看來是多麼大陸式的事情,台灣應該不會有吧?今年春假在高雄美濃,最多300米的路程,司機卻跟我們要了300元台幣。

學校寢室有公共冰箱,每個人在自己的食物上貼標籤。「民風淳樸」的台灣應該不會有人偷拿食物吧?在有攝像頭的情況下,依然有,而且只有那些沒開封的食物才會被偷,寢室同學幾盒罐裝咖啡跟酸奶(編按:優格)都被偷。按理說,我們學校也算是台灣數一數二的私立大學,學生家境大部分都不錯,素質也應該還好吧。

可能是我們運氣太不好了,我的陸生同學就有幾個人被騙了上萬台幣,事情也登上了台灣的報紙。台北的捷運站也有不少穿著體面的人說錢包丟了,向我們借錢,一聽要帶他去找捷運服務站工作人員求助時,就果斷閃掉,轉投他人。

眾所周知,台灣南部是綠營的陣地,在去之前,遇到家裡是綠營的台南女孩。我問,台南的人會不會很不喜歡大陸人?會不會很不友好?她說不會啊,南部人比北部人更熱情。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去了台灣南部。

在墾丁跟一個阿姨問路,她說:「我帶你們去好了。」不僅把我們送到公交站,還陪我們聊天到車來了才離開。但有沒有對大陸人不友好的人呢?在高雄乘車,一見車停以為到站了,便問司機:「請問某某站到了嗎?」,我用了「請」字,且口氣委婉。但司機轉過來對我說:「你以為怎樣,隨便就可以下車嗎?」口氣很是強硬。大陸口音在台灣是很容易辨別的,一開口立馬知道。我不知道他是因為我是大陸人才如此蠻橫,還是他對所有人都如此?

但我們不會因為遭遇不愉快的事,就以有色眼鏡看台灣或給台灣貼標籤,因為個別的現象不等同於群體行為,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正直的人,也有不懷好意的人,我們生活在人間,就決定了這個世界沒有天堂,台灣也一樣。


娘胎裡帶著的甜

2012-5-2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17| 評論數: 2 |原作者: (文洋/靜宜大學陸生)

最初在台灣沒有發掘其他食物前我吃了很多頓餃子,這個在大陸時百年想不到一回的玩意兒。餃子讓我在飲食適應期過得不至於那麼可憐。

因為最初把目光聚焦在餃子上,所以很快在台中市區發現一個堪稱最有大陸味的餃子館。為了吃這家餃子,我跟朋友好幾次無視學校到市區的恐怖距離。最神奇的,它的推薦菜卻是雞肉捲餅。

後來,餃子之外,就是包子了。忽視發甜的包子皮,裡面餡兒也還是包子的家族味兒。繼而發現大陸手抓餅的祖宗,台灣蔥抓餅。作為烙餅家族裡的分支,蔥抓餅和捲餅一樣,深層次豐富了我在台灣的食譜。

但,總不能天天包子餃子配烙餅。

於是,我們做了一頓火鍋。這邊的火鍋對我們而言,太不痛快。某天討論起大陸飲食,兩個飢腸轆轆的大陸漢子被饞到口水橫流。第二天一早就殺向量販店,拿著一堆日本、台灣調料,硬生生調出了大陸火鍋,真是一個文化圈子裡的,調料不一樣實際上兼容無比。

自己弄火鍋實際上是違反了宿舍管理,但宿管員看在我們陸生思鄉份上,給了個下不為例的警告,然後祝我們用餐愉快。謝謝你們的人情味。

除此之外,去了一次本地同學推薦的麵館。不起眼門臉掛個紅燈籠,獨居小街深處居然也能顧客盈門,一排就是半小時,進去後飢腸轆轆又等了半小時,麵上來,5分鐘碗光勺淨。不同於人生中吃過的麵條滋味,別有一番獨特的好吃。

現在對台灣食物也開始慢慢覺出好了。就跟台灣一樣,看沒用,得品,越品越風韻。對包子餃子大烙餅的依戀,頻率也開始降低,起碼,我有大半個月沒再吃過餃子。

但還是覺著:能讓我吃口燒肉丸子大白饃,我就得淪陷;甚至不用這麼好,有個大碗菜我就能沒出息的感激涕零;不,是鹹的就成。

假如要我總結台灣,肯定有一項:甜,娘胎裡帶著的甜。


開公車7年 中國配偶 養活自閉兒與丈夫

自由時報 – 2012年5月22日 上午4:31

〔自由時報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看得開、放得下,人生才會快樂!」三十九歲中國籍配偶季萍民國八十二年和先生結婚,遠嫁台灣,夫妻相差三十幾歲,卻相當甜蜜,無奈命運捉弄人,兒子幼時診斷出罹患自閉症與過動傾向,後來先生公司經營不善倒閉,又因年邁、患蜂窩性組織炎無法工作,季萍一肩扛起經濟重擔,在三重客運擔任駕駛員逾七年,是站內首屈一指的頭號「女強人」。

季萍祖籍在中國安徽,年輕時擔任地陪導遊,因為觀光旅遊,認識二十八年次的先生,兩人透過打電話、電報、寫信,維繫遠距離戀愛,交往三年後決定互許終生,不過,因雙方年齡差距太大,女方為此掀起家庭革命,季萍感受到先生真心對待,把家裡安頓好後,隻身到異鄉台灣落地生根。

季萍說,七年前,先生開設清潔公司時,擔任保人,被朋友惡意倒款,加上經營不善,只能宣佈倒閉,而先生年事漸高,身體狀況不佳,只要一感冒,右腳就會發炎腫脹,嚴重時必須截肢,患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正值年幼,需要費心照顧,當時她的心情沮喪、失落,充滿壓力,覺得前途渺茫,但她隨即鼓勵自己:「我要堅強,咬緊牙關撐下去!」

為謀得一技之長賺錢養家,季萍以先前考取的大客車駕駛執照,應徵三重客運司機,成為家中經濟支柱,下班還得照料家庭。季萍說,部分男乘客看到她擔任客運駕駛,會冷嘲熱諷說:「女人家開什麼公車?」還故意騎乘摩托車鑽來鑽去,試圖挑釁,不過,不少女性朋友則給予鼓勵和稱讚,讓她更有勇氣面對未來。

三重客運稽查課課長許金振表示,客運駕駛工作時間長,需全神貫注,耗費體力,對女性來說,的確加倍辛苦,但季萍能兼顧工作與家庭,秉持敬業、熱忱的態度服務,讓全站員工引以為榮。


大陸人3個字出口 大家都圍觀

2012-5-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65| 評論數: 4 |原作者: (從前那隻貓/湖南)

我今年30歲,老婆是台灣人,我目前還沒拿台灣身分證,只是「長期居留」在此。

不懂台語表明身分

剛開始找工作時,想找跟在大陸時一樣的工作,因為那才是我的專長,後來才知道原來台灣不承認大陸的學歷。在進入一家日商公司之前,我找過很多份類似工程師的工作,無奈沒有身分證和學歷都被婉拒。

這家日商公司面試我的是日本主管和台灣課長。我首先就說,我是大陸人,因為娶了台灣媳婦來台等等。

課長說:「你是哪裡人沒有關係,重點是你在這裡工作是合法的嗎?你需要多久回去辦一次證件?要多久?還有看你的學歷跟工作經驗,這種普通技術員做得來嗎?」然後課長又問我:「你聽得懂台語嗎?因為我們中部地區還是講台語的多。」

我說,日常生活的常用語還行,但是講太快或是講的太多我就聽不懂了。(不過也正是因為跟這些人在一起,我的台語現在進步非常多,基本上溝通沒有任何問題。)

大概第三天的時候,我接到他們公司的電話,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去上班。我心裡突然覺得好興奮。

報到時帶我的是產線組長,叫阿銘,30幾歲,為人正直穩重。阿銘開始介紹起工作,但他講的是台語,我還沒來得及反應,他就帶我進了無塵室,跟其它同事介紹我,又叫我自我介紹,還是講台語,我心裡納悶:難道課長沒跟他說嗎?

這時候我決定先表明身分,我說,大家好,我是新來的叫我阿東就好,我是大陸人……,這3個字一出,其它人本來還在工作的全部停下來了。

阿銘轉過頭說:「啊?你是大陸人?真的假的?然後大家開始問一大堆問題,為什麼來台灣,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很多個為什麼。

我解釋完以後,阿銘說:「那我再重新跟你講一下公司的流程。」(因為之前講台語)阿銘在講的時候,我看了一下其它的同事,他們還是時不時轉過來看我。到了休息時間,一群人又圍過來說:「你是大陸人啊,你怎麼在這裡,又是一大堆問題,我又笑著一一回答。」

喜歡具爆點的話題

當我在看報紙時還有人過來說:「啊,你看得懂報紙嗎?」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的一舉一動都有人在看著啊。

我說:「看得懂啊」,他們說:「可是繁體字你們不是不認識?」我說:「認識啊,只是不會寫。」(後來,我非常認真的查了簡體字跟繁體字完全不一樣的字,全部練習寫。到現在,完全無壓力。)

他們帶著懷疑的眼光走開,沒有繼續問。我感覺台灣人對大陸人的好奇心很重,可是卻不好意思問太多。

我跟同事相處被問的最多的就是一些諸如:你們那邊薪水多少?聽說才幾百塊人民幣?大陸人是不是都吃很辣?大陸人不是非常討厭日本人嗎?你怎麼還來這裡?你覺得台灣是大陸的嗎?你覺得大陸比較發達還是台灣?問題都很籠統,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

薪水每個地方也不一樣,吃辣每個地方也不一樣,仇日也不是全部,台灣是不是大陸的也不是我說了算。哪邊比較發達我也不知道,因為發達的定義很廣泛。可是我想要詳細解釋的時候,他們卻聽不下去。因為太長了,又沒有爆點。台灣人喜歡聽有爆炸性的話題,而不是像我這樣理性去分析的人。

政治問題玩笑帶過

後來我學聰明了,如果你只是隨便問問,那我就跟你開開玩笑,你想要認真了解,我再來跟你認真說。比如後來有人問到我台灣是不是大陸一部分的時候。

我就跟他講了個笑話:歷史老師問小明,圓明園是誰燒的?小明:「不知道,反正不是我燒的。」老師很生氣說,你明天叫你家長來。小明的爸爸來到學校,很認真地跟老師說:「真的不是我兒子燒的。」同事聽了哈哈大笑,然後說:「這跟台灣有什麼關係?」我說:「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的。」同事又大笑。

台灣人很多對大陸都非常好奇,但是他們心裡卻有一個特定印象。有些問題你即使回答了他們也不願意相信,就像我真的吃不了太辣,他們就一直說我不是湖北人。因為電視上老是報湖南湖北四川生吃辣椒什麼的。

有人一定很好奇綠營的台灣朋友會不會排斥我,答案是:會!只是表現手法還可以接受。打個比方:公司有一次訂雞排,我看到那麼大的雞排真是嚇了一跳,比我兩隻手加起來還大,我就說:「靠,竟然有這麼大的雞排。」然後那些綠營的就會在旁邊說:「大陸就是因為太多有毒的東西了,雞都長不大。」有時候我會生氣,有時候我會不想理他們而沉默。

但是現在我最常做的就是順著他們的話繼續往下講,比如:對啊,我從小被毒大的,現在已經百毒不侵了。言下之意就是,我不是還活的好好的嗎?要是那麼多毒我早被毒死了。

因為我對於台灣跟大陸的政治不是很敏感,所以有時候他們問我政治的事情,我都開玩笑帶過。也正是因為這樣,跟同事相處還算和睦。


519遊行 沒有如臨大敵

2012-5-2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17| 評論數: 2 |原作者: (吳心越/江蘇.東海大學交換生)

5月19日中午,台北是暴雨前的悶熱。

一下大巴,發現台北車站已經被綠色旗幟包圍,「我要活下去」,「廢除核電」「公正審判釋放阿扁」……穿統一綠色T恤的中老年人圍坐此地,正端著盒飯在吃。第二天上午,也是他們冒著暴雨齊齊坐在忠孝西路中央,高喊「馬英九落台」。防暴警察持盾牌列隊街角。抗議大聲卻和平,不久,連這裡的警察也收拾東西轉移下一個遊行地點。

車站前有一座仿造監獄的小黑屋,黑底白色的醒目大字「自囚救扁」、「政治黑牢」。便池也裝在裡面,還象徵性地掛著兩排塑膠衣架,兩位白髮的老人坐在裡頭看報紙──倒像街頭行為藝術。

二二八紀念公園中設置了一整列鐵拒馬,氣氛肅殺。路人三三兩兩還是可以穿過圍擋,鐵絲網後是一個吹薩克斯的外國男人,有點自娛自樂。餵鴿子的、散步的市民依然閑閑走過,跟外面的氣勢洶洶毫無瓜葛。

5月19日民進黨發起的全民嗆馬遊行分為3支隊伍:「要安全」、「要生存」和「要公平」。我們在西門町找到了第三隊,大聲公喊的,人群中喊的全部都是台語,除了「馬英九下台」,一句都聽不懂。標語上看,籲求安全就是關於瘦肉精和美牛案。

晚上3支隊伍會合於林森北路的廣場,台語RAP、台語民謠輪番登場,全場大合唱都懷著民族主義的情。主持人、發言人講的都是台語。我想起一位台灣導演在訪談中說,當年他不顧家人反對投了陳水扁的票,他去參加慶祝集會,可是現場的台語一句都聽不懂,最終沮喪地發現自己正是被他們排斥的「外省人」。「台灣」和「中國」,這並不只是兩岸的問題,也是島內的矛盾,它隨著世代趨於平息,也總是會被政治挑起。

蔡英文的講話是喧囂的集會上理性的異類,並不煽動怒火和仇恨。她說政府不能只顧自己的政治時間表而忽視人民的切身感受,不能將主權作為交換的條件,而人民則應該承擔起1月大選的結果,之前投票給馬英九的人,我們也願意跟他們站在一起監督政府,因為台灣是我們大家的。

或許對這樣的遊行和集會本就不該寄予什麼建設性的希望,這可能只是一次宣洩和表達:人民所不滿的通通喊出來,而執政者也會更加「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其實,遊行的人群並沒有各個滿面怒容,有一邊行進一邊話起了家常的,也有被帶頭人的嘲弄和譏諷逗笑了的。社會學家認為像這樣的「安全閥」其實有利於排解社會內部的不滿和怨恨,從而維護社會的整合。

在台灣,我看到的是警察為遊行提前清空了道路,指揮隊伍有序地過馬路。遊行隊伍也沒有什麼過激行動,除了按喇叭,喊口號,人群就浩浩蕩蕩沿著預定路線行進,而所謂的「蛋洗」也不過是用白色的氣球替代了。我們從台中專程北上看一齣大戲,但這裡沒有人如臨大敵。


台湾社会风气改善与传统文化无关——《我们台湾这些年》作者回应韩寒有关台湾的文章

来源: 黄霄2.0的日志

回應韓寒《太平洋的風》,及一點小看法  

2012-05-23 15:22:56|  分类: 草稿 |  标签:台灣  太平洋的风  杂谈  社会  |字号 订阅

最近韩寒一篇《太平洋的风》引发热烈讨论,他这篇游台见闻,恐怕比台湾政府砸大钱买广告还有用。文章读罢,让人真有一阵舒服的海风扑面而来,对啦! 这标题这文章给人清爽的感觉,就像在台湾东部小离岛兰屿有个当警察的金曲歌王陈建年,他拿着吉他面朝太平洋,坐在浪花拍石处爽快得唱他的那首成名曲《海 洋》

韩寒文章的台湾人,至少是他遇到的几个台湾人,都那么好相处那么客气,读到最后,结论是台湾保留了中华文化传统中那好的一面,我读的时候,一边苦笑一边尴尬,想想,科科...好像...没有他说的那么好啦!不过既然他这样说了,被人称赞难免心花怒放,也就心虚得接受了。

其 实这几年常听到一种说法"台湾保存了中华文化的良好传统",而且这说法还挺流行的。我在写第一本书时,参考了很多名人游台的旅记,几乎都会提到这个说法; 他们来台湾,觉得台湾人好有礼貌,好亲切,服务态度很好,最常见的例子也就是旅客最常遇到的台湾人,比如说出租车司机、饭店的柜台服务人员、百货公司营业 员,又或着是路人等等,在台湾体验到与大陆不同的气氛后,都很有志一同的得出同样的个结论─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台湾得到继承。

这 个说法从我第一次听到直到现在,恐怕也十几年了,而且越来越成为主流。只是台湾人听到,想想,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我跟几个朋友讨论起这件事,大家都无奈 的苦笑,不仅仅只是台湾其实也有很多问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另一方面,恐怕很少台湾人会真的认为,台湾社会所谓的"温良恭俭让"真的是中华文化在台湾 得到良好继承的结果。

我问朋友,这有必要跟大陆朋友说清楚吗?他抽了口烟,「哼」的一声冷笑说「就让他们继续活在他们的幻想之中好了」

这篇文章,可能会引来某些朋友的不爽拍砖,挑战某些的观念,但我还是就现在这个流行的说法做些深一点的思考。不能代表所有台湾人,至少能代表某些部份人的想法,就简单说一下我的感想。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所谓的"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到底是指什么,只是越想,发现这概念越来越模糊,越说不出个所以然,为什么大陆的朋友会有台湾"继承"了中 华传统文化优良传统的这种想法,那"继承"也就是说,没有断裂,延续了下来;一般觉得,就是中华文化在台湾没有断裂过,中华文化在台湾一脉相传

换个方式讲,一般也认为,大陆现在不佳的社会气氛,许多病因都可追溯到文革,文革在大陆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对传统文化的伤害已经深入骨髓,文革造成人与人 之间的不信任,也造成失落的一代人...每次跟大陆朋友聊到这里,我常常又很不识相的补上一句「被摧残的失落一带教育出的下一代已经长大了」此话一出,常 常引来许多围攻。

我发现许多朋友,尤其是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喜欢讲"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台湾得到继承"的比例更高,不管他们有没有有来过台湾,一聊到台湾,都难免会很感慨得脱口而出这句话。

但在我的记忆里,大陆社会现在的毛病,台湾都曾经有过,过去台湾人也曾经买票不排队、也曾经爱乱丢垃圾爱随地吐痰,不守公德心,出国也曾经是一幅暴发户形象,不时有某国旅社酒店拒接台湾团的新闻传出。

说到这里,恐怕已经有人知道我想表达些什么,是的,我并不认为现在台湾所谓"温良恭俭让"的社会气氛,跟中华文化传统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在 大陆混了几年,我知道许多人对现在大陆社会气氛不太满意,尤其是每天早上一开计算机,微博上各种匪夷所思光怪陆离的事又像潮水般涌来,看了是又气愤又充满 无力感,于是;但来到台湾,一个相似又陌生的地方,发现台湾社会气氛跟现在大陆很不一样,难免会想在台湾寻求些一直以来,与目前大陆社会乱像不同的过去" 传统中国"风貌,这种寻求,就变成了一种心理的投射;这我们看到现在吹起了"民国风"都是这种心态下的结果:民国多好啊!社会自由开放、风气纯朴,那像现 在如何如何....

在这种心态下,在许多人眼中,台湾就是个保留传统中华文化,没有受到摧残的地方,所以什么事都能套上 用"中华文化传统"去解释,台湾相较于大陆现况,彷佛是一个精神上的"桃花源";所以我们看到许多文化名人,来过台湾后,总会发几篇自省反思性的游记,这 些文章,看得出来其实是想要对大陆社会说些什么,冲击一下当今中国现况,却又不说得那么明,包装在思古忧情当中。

当然每个 人到了旅游目的地,总是想要寻自己心中对那里的印象,这就跟我们一讲到巴黎,就会想到那些符号性的词汇:优雅的、浪漫的、悠闲的....一样,等真正到了 巴黎肯定会找个时间,坐在街边咖啡店感受那优雅浪漫悠闲的下午茶,完全无视巴黎其实很脏,到处是狗屎。许多大陆朋友来台湾的游记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角度,会 刻意追寻印象中台湾的那种美好,并且不断得刻意去印证并加强它,然后自我陶醉一翻。

我只能说,这些文章中的台湾,与台湾人眼中自己的台湾实在有些落差。

经常往来两岸,不是我捧台湾,不可否认的台湾人在素质水平上高出目前大陆很多,让我每次一回台湾,遇到小事我都要内牛满面,不管是客客气气的便利商店店员、 或是下车时会跟你说谢谢的公交车司机、把你当作贵宾的区公所办事员、甚至是笑容满面热情洋溢的槟榔西施...他们都让我在心中忍不住吶喊「台湾真棒!」而 在人来人往中握着拳激动不已,妈妈都要把小孩快拉开

常听到几个对台湾符号性的形容词:守秩序、讲究公德、礼貌、尊重私人空间、守法....只是这些都跟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有关吗?台湾人每次听到这样的赞美,或许会客气又心虚得笑一笑,但更多的是有点不太舒服,好像台湾社会现在 的一切"美好",都只能用中华文化来解释,这一切都源自于中华固有传统美德,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割断台湾跟中华文化的关系,只是台湾人更愿意相信,这是台湾 人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

如果真要说"台湾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句话也没有错,比如说过春节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 又或着风水、中医、武术等等,这些那一样是只有台湾有而大陆没有的;至于"台湾继承了中华传统优良传统文化",也就是大陆缺乏而台湾比较丰富的,这"优 良"在那里:"有礼貌"、"温文儒雅"、"守公德"....你能说那一样与中华文化有必然关系?并不是说现在这些事台湾已经做得多好,只是这些素质,我认 为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高度后,都会有的现代社会的特征,硬是要把它扯上中华文化,我觉得有些牵强。

我挺喜欢福州这个 城市的,悠闲又缓慢,常常在闹市区就能转进绿荫蔽天的老房小巷,脚步不自觉得都放慢下来悠闲得散步,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旁边的小河,或着应该说臭水沟,常常 让我眉头一皱想要掩鼻。福州这城市水道纵横,有水流过的城市应该是最有灵气的,而这些流过旧城区的小水道确让人失望。这几年不只听说过一次福州要做内河整 治,的确也做了几次,但效果却不怎么样。直到我往下探探这些流过老房之间的小水道,发现河床上成堆的垃圾,我知道这整治是怎么整都整不好了,这垃圾都是两 岸居民直接往下扔的,而且丢得很自然,因为他们的父辈祖辈都是这样丢的。

我想这种现象肯定不仅仅只发生在福州,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讲"差序格局"这章一开始就提到,当年苏州的河道,就是家庭垃圾人畜粪便任意倾到的地方,看来这种现象老早就有,但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存在于现代中国。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即认为,中国人根本没有"公"的概念,讲求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若有,也只是家族道德,家族利益,完全没有公共道德的概念,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方便,完全可以牺牲别人。

若分析这原因,简单得说,儒家的思想传统德治(人治)的传统太浓,进入现代社会,它没有与时俱进,也先天不足得无法带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法治及公平正义观念。

中国人向来很缺少的就是法治观念,若没有法治观念,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所依从。有识之士不要怪一般小老百姓自私市侩又俗气,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在一个没保障,没有公平正义,好像身家财产随时会失去的社会,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私自利。

而 老话"上行下效"也颇能说明这么一回事,因为人治色彩浓厚,官讲的话,就如同法律!官说你有罪就有罪;说你无罪,你就无罪!一般人很难有保障,这还真不用 从历史上找例子,现在大陆就是这样,尤其越往地方越夸装,与其守法,还不如学会如何跟政府高官打好关系,拍马屁,耍特权,官商勾结,守法反而死得快,这例 子太多太多。

台湾比较幸运,在约三十年前开始走上了一条与大陆不同的路,尽管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但也是开始走了,我不敢说到现在走的有多好,事实上,台湾的问题还是很多,真的很多,与大陆社会上发生的类似事情,到现在也没少过。

就 在韩寒写那些文章的那几天,台湾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富二代酒驾撞死人的事故,另一是有两高中学生泼游民粪便为乐的事,每次看见这样的新闻,台湾人也群情 激愤,也是无奈,而舆论网络吵过一阵子后,事过境迁,归于平静,等下次有类似的事发生再起波澜。当然,这些事是那些形容台湾"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文 章很少会告诉你的。

只是这三十年来,我感触很深,台湾从一个有钱而浮躁的社会,慢慢成为一气氛敦厚温和的社会。在这里我就不从历史的角度慢慢细说百年来各时代台湾人性格的演变了;而目前这敦厚宽容的社会气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在这几十年间,台湾人慢慢学会"尊重别人"这回事。

记 得约莫90年代初期,台湾的政治刚开放,全民简直就是陷入政治狂热之中;想想看,本来绑得死死的,一下完全松开,解放啦!大家都想参与政治,都想聊政治, 都想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在那时,报纸上常常看到有什么新闻:某某兄弟因为聊政治一言不合闹得阋墙;朋友因为聊政治聊到大打出手;夫妻因为政治立场不 同搞到离婚收场。

那些年,类似的新闻太多,付出的社会成本太多,也许是讲求实际的台湾人觉得代价太大,慢慢得发现体会到,尊重对方不同的意见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对方也才会尊重你。

有些人会形容台湾的民主是半残,但就跟上面说的,台湾到现在仍然在学习,也不能说有多好,但就是因为台湾走上了这条路,社会讲求法治,公平正义也渐渐得到落 实,也就是因为跟过去比,有更多的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相处,只要是彼此尊重,都不会吃太多的亏,个人的权利有更多的保障,并且越来越完善。到现在,在政 治上不管政客如何操弄,你看到新闻里台湾政坛如何恶斗,但百姓基本上是淡定的。

我不太喜欢用"百姓"这字眼,好像他跟" 官"是对立似的,我更爱用"公民"这词汇,台湾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说出"公民"的定义或精神,也不知道这词在学术上的意义,但现在台湾人的心态上, 已慢慢认定自己是这样一个身份,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并且有机会就试着去参与,去改变他;而非只是逆来顺受的"百姓"。

前不久在机场遇到一个当导游的朋友,看他对着他的团大声用吼的,我还吓一跳,这家伙不是平常都和和气气温和的吗?都没见过他用吼的,而且竟然还是对旅客。后 来跟他小聊会,他满脸尴尬,他说带大陆团,尤其中老年团,一定要用命令口气才有效;以前他刚开始接大陆团时,总是很客气得说「各位贵宾,请到这里集合」, 结果很少有人理他,效果不大,游客还是自顾自的;后来他有经验了,对大陆团,尤其中老年团一定要用命令式,大声喊「过来这!」说也奇怪,还真的很有效。他 感叹,到底算是谁改变了谁呢?

人要别人尊重他,首先要自己先尊重自己;你会觉得台湾社会风气普遍比大陆敦厚吗?那是因为台 湾人渐渐学会了互相尊重,在不断完善的公平正义当中,慢慢学习知道自己的权利在那里,知道自己对人的的分寸能够到那里,说俗气一点,互相尊重,对彼此都有 好处,这是最符合效率最节约成本的方法。

“公德”的建立与一个社会的法治、尊重他人的程度呈正比。

前几天我在静安寺这散步时,走在前方的是一日本妈妈带着他的小朋友,有一油腻腻脏脏的垃圾车停在一旁,环卫工正在收垃圾,日本小朋友掩着鼻做嫌恶状说好臭, 拉着妈妈要快步经过;结果日本妈妈没有快步走,反而婉言责备小朋友,说「在收垃圾的叔叔们旁边说垃圾臭,很不礼貌,如果你都觉得臭,那天天帮我们收垃圾的 人怎么办,如果觉得臭,就忍住呼吸照常经过。」小朋友听了,蹦蹦跳跳得返过头去用日语跟说垃圾的环卫工说对不起,那环卫工也一头雾水,就在那傻笑。

我不得不佩服这日本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能够尊重他人,他人也觉得受到尊重而做得开心,每个人都觉得,我能够做些什么,久了,整个社会的风气慢慢得就在提升。

就拿流过市区的小水沟来说吧!以前台湾一样有很多臭得要命的河呀沟的,住在两岸的居民一样直接把垃圾往窗外一扔,方便嘛!河道又脏又臭,又养蚊子,卫生很 糟,大家都在抱怨,但也没有人去改变,因为有个博奕心态,别人扔,自己不扔,那就吃亏了;河水也不会因为我一个不扔而改变。

后来这些河道开始整治了,配合了更强制的法律,一开始,居民也是觉得生活习惯受影响而抱怨连连,不想配合,只是害怕触犯法律受到罚款只好心不干情不愿照着 做。只是时间一久,这些小河也变得干净了,河两岸变成公园,环境卫生变好,生活质量高了,连带,这”亲水房”的房价也开始变高,大家都受惠。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小区居民开始为自己住在这里而自豪,常常在河边办些活动,凝聚力一强,大家都觉得自己能为这个小区做些什么,都觉得这个小区能够变得更好。

公民社会,其实就是这么形成的;所以你会见到,台湾这十几年来,政治依然恶斗,经济可能没以前增长得那么快速,但是公民社会意識的凝聚,却以前所未有,更澎湃的姿态在发展着。

人性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家地区都是一样,并没有不同。回过头来说台湾的"温良恭俭让",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台湾人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国学教育,因此道德素养普遍比大陆还高,我只能说,这种说法很荒谬,若是国学学得好,背些经典道德素养就能得到提升,那么古代那些科举应式生,甚至是当官的,他们的道德素养应该是 最高的了,但实际上普遍的情况是怎样,大家都知道,说一套做一套恐怕才是中华文化悠久传统。所谓"温良恭俭让"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个时代成为社会风气的 主流,这顶多只能算是古先贤追求的做人至高理想,正是因为风气败坏,所以才需要"温良恭俭让"。

但在一个法治建全的文明社会,整个社会自然朝着"温良恭俭让"的气氛慢慢进步,我们会羡慕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因为他们的社会气氛更趋于这些点,任何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你都能拿这几个字来形容,难道你也能说他们也"继承了中华文化良好的一面"吗?

这些年,台湾也还继续朝着这境界在努力;"温良恭俭让"应该是公民社会的一种自然而然达到的境界,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公德",这也算是一种普世价值; 并不是说,不用”公德”形容,而是拿了这几个好像颇有古风的形容词来形容台湾社会,就一厢情愿得觉得这小岛的情调是继承了中华文化良好传统,那恐怕只是一 种意淫而已

我愿用胡适的一句话做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 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一个流氓家长能教育出有彬彬涵养的孩子吗?我看有点难,因为国民素质与执政者的对法治的尊重绝对有着内在的关联

當然我還是歡迎各位朋友來台灣玩,你會發現,原來做為一個中國人,也是可以那麼有尊嚴的生活著


求測天命的執著

2012-5-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13| 評論數: 1 |原作者: (胡俊鋒/廣東.台大第一屆陸生)

平日無所事事,最愛走台北地下街,店鋪很多,東西很多,看點很多,從吃的到穿的,從看的到玩的,無所不有。

相信命運這回事

在地下街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些算命測八字的店鋪。一眼望去,氣場頗為專業,幾張桌子一字排開,每張桌子都由一人專屬,他們中的每個人又各有所專,各司其職,你只需要看看這個人背後立著的那塊牌匾,便知道他主要是負責哪方面的測算,有測事業的、婚姻的、感情的、財運的……應有盡有。在座椅的背後,還坐著一個負責全場的主事者,負責管理和協調店鋪的活動。

有些測算的店鋪還有自動取票機,來者需要先索取順序號,依次序排好,可見其生意之興隆。

這是規模化經營的店鋪,還有一些散落街頭的零星個體商。我每天從台大太子學舍到學校的路途都需經過一個地下道,在這裡總會看到一個人坐在那裡,旁邊掛著一幅字,寫著「文王卦100元」,穿梭其中的人無數,來來去去的人流中,他也靜靜地坐在那裡低著頭看書,一動一靜,情景甚妙!有時只見小板凳小桌子小茶几放在那裡,卜卦人卻無處找尋,他也不怕他的東西被偷走,就任憑它們放在那裡,自己跑去別處忙活事情去了。

中國人似乎生來就很相信命這回事,看風水測命運早已成為了一門很技術性的知識,古時便有《周易》一書相傳,而今風水學也陸續進入一些高等院校。

在大陸,這些東西曾經被看做「牛鬼蛇神」的封建迷信而給予鎮壓和銷毀,可是它們卻如野草一般,不斷地死灰復燃。不過經受了文革的洗禮和科學的洗腦,大陸的這些行當都不及台灣來得發達,都是在民間小巷小角落裡零星地經營著。

在我家附近的巷子裡,常常會看見一些老人,拿著一張板凳一本書靠牆一坐,便開始了一天的生意,旁邊還掛了「神算」招牌。這邊的都是個體戶,沒有台灣那種成規模的;而且很多所謂的算命先生一眼望去,衣著邋遢,也沒有台灣算命者那樣衣冠楚楚。每次去找算命先生測算,不敢找那些黑頭髮的中年大叔,深怕他們的道術尚淺,都喜歡去找那些白了頭髮,最好還留有山羊鬚的老人,他們一手把鬚一手施算,雙眼小瞇,嘴中念念有詞,就會平添我們心中的可信度。

陸對宗教存戒心

在台灣似乎很難找到算命先生是長成武俠小說裡的老先生模樣,全是3、40來頭的中年人,有些還統一穿著漢服或唐裝。我每次路過這些店鋪,總會有那麼1、2個顧客在問詢。一些台灣朋友也告訴我,要是遇到什麼自己沒法決斷的事情,他們也會光顧這些店鋪。

每逢農曆十五或十六台灣很多店家會在門口燒紙錢,早在元旦前,我便聽聞龍山寺周邊的人為了能夠搶到點燈位,3天前就開始全家出動,3天3夜交接排隊,年年如此,一位台灣朋友帶我參觀龍山寺時,也專程替家人點平安燈,台灣人似乎非常看重這些生活細節。

在大陸,很多寺廟也提供點燈服務,可是並沒有台灣龍山寺那般誇張。大陸很多寺廟距離居住區很遠,分布在偏遠的村落裡,過年大家沒有習慣到寺廟點燈,只有有需求的時候才會想起寺廟。成都的蓮池寺也有提供各種點燈服務,可是我發現很多燈都是寺廟自己點的,由其他人專門要求的只有寥寥數盞,每年寺廟會點99盞「祈福消災燈」,可是貼有姓名的平安燈還不足這個數。

兩岸的這種差異,想來是由很多歷史因素造成的吧。不知從何時起,「科學」成為了我周邊生活的一切,成為了一切「正確」和「真理」的代名詞,「迷信」作為「科學」的對立面遭到了拒斥。或許是因為馬克思那句關於「宗教是鴉片」論述的名言,大陸的人們總是對宗教活動心存戒心,可是卻又不敵其魅。


百聞不如一見

2012-5-2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2| 評論數: 0 |原作者: 夢得打芭蕉/國立交通大學陸生

說老實話,來台灣之前,心裡怕怕的,怕被排斥,怕民進黨,怕自己共產黨員的身分,又是一個人,人生地不熟。

現在回想,不禁好笑,是我杞人憂天了。台灣人很熱情,很有禮貌,下飛機後導師有派車來接,實驗室的祕書姐姐帶我東奔西跑辦了所有手續,還送了我在台灣吃的第一頓飯:一盒豆花。很甜,很溫馨。

剛來的時候有一些不習慣:會聽不明白略帶口音的「國語」和表達習慣,會看不利索傳遞訊息的正體字,會不瞭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與同宿舍的印度人和祕魯人也有溝通障礙。所幸同寢還有個先來的大陸人,福建的,告訴了我很多事。畢竟同文同種,不出半月,業已習慣。

新竹不比大陸城市的氣派,街道顯得很擁擠,也沒有多少高樓大廈,以我那位大陸同學的說法,「看起來和大陸小縣城無異」,或許台北會好些吧。剛開始確有點不習慣,後來卻頗有濃濃鄉情,尤其街上門市琳琅滿目又參差不齊的招牌,讓人有穿越的感覺,心想,這就是台灣,有著「中華民國」國號的地方。

台灣與大陸最大的不同,莫過於政治。可惜無論大陸人在台灣,還是台灣人在大陸,政治都是敏感詞,傾向於避而不談。其實,就像兩岸官方一樣,一味迴避政治總不是長久之計,反而滋生出很多誤會。兩岸很多問題,源於缺少溝通交流,無溝通則易誤解,無交流則少體諒。台灣希望大陸明白自己的立場和不安,大陸希望台灣明白自己的決心和迫切,卻都往往隔空喊話,偶爾的交往又死守各自的成見,兩岸民意又往往被政黨複製,於問題毫無裨益。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相識才能相知,真心希望兩岸秉持各種極端思想的人能到對岸到處走一走,和當地人不必拘束地聊一聊。

正如我初來乍到,聽到「中國」二字頗為不舒服,但後來卻能慢慢理解了,台灣人如此稱呼是他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如此,而大陸人不舒服也是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如此,跳出教育的藩籬,設身處地瞭解並體諒彼此,壞的勇於摒棄,好的樂於學習,不是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嗎?也正如在報上看的一篇評論,兩岸青年現在多多交流,當他們登上決策層的時候,大陸有更多人為台灣民眾發聲,台灣有更多人為大陸民眾發聲,這豈不是互利共贏嗎?

真心希望兩岸更好,兩岸關係也更好。


中國本該有的樣子

2012-5-2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4|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娜/北京

「20歲的時候就是要做些80歲時會想起來都不後悔的事」──台灣電影《練習曲》

這是我台灣環島夢的開始。但是我和很多人一樣,一直只是將夢想掛在牆上。然後和所有80後的人一樣,畢業,工作,深深感受當夢想照進現實的無奈。

工作3年,正是大多數畢業不久的80後掙扎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時候。這一刻,我很需要完成我的台灣夢,用來向自己證明,我還年輕,還可以不顧一切現實繼續追尋夢想;也向其他人證明,被視為不用擔心買車買房的北京小孩,不是只想在父母的庇護下混生活。北京身分,應該是我們更加努力追尋夢想的理由。

對於台灣我一直有著深深的熱愛,相比風光與美食,台灣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文化創意及溫熱的人情味。這一切在中國都獨一無二──台灣社會文化感強,重視文化教育及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既能體會現代事物,又能感受傳統文化;台灣創意自由氛圍良好,廣告、設計、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很發達,孕育了林懷民等諸多創意大師;台灣人情最溫熱,是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同時蘊含一種珍貴的「慢」,即「賺生活而不是賺錢」。這一切都與大陸日漸冷淡的人情味與越來越功利化的社會形成反差。

今年4月11日,我參加台灣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的「悠遊台灣個人遊」大賽並獲得了贊助,終於可以出發了。這趟台灣行之於我,不僅僅是一次旅遊觀光看看風景享受美食。心懷對台灣這塊獨特的文化創意土地的憧憬,懷著對夢想的追尋,我就這麼出發了。按照自己多年累積的對台灣的理解,踏出一條文化創意之旅。

一個女生,一個背包,一顆心懷夢想的堅定的心。當飛機落地台北的那一刻,我抑制不住的哭了。夢想成真的感覺對於一個年輕人的意義,不言而喻。我知道,我可以。

來過台灣的朋友幾乎無一不被這座城市的人性化與人們之間的濃厚情誼所打動。台灣所有便利店門口都有公益箱,顧客可以隨手捐購物發票給貧困老人用於改善生活。台灣的捷運及客運全部配有「博愛座」,平時大家不會去坐,留給老幼病殘。而且捷運站還貼心的提供博愛貼紙,不好意思開口的可以通過它獲得大家的讓座;台灣很多公車站牌可以360度旋轉,方便等車的旅人任何角度查閱;台灣的客運座位兩角弓起,習慣在車上小睡的朋友再也不必東倒西歪免去了不少尷尬;台灣的地名好多叫忠孝、仁義;台灣的……

還有什麼能比這些街邊的細節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人性與熱忱?

我們這些80後90後,從小是聽著父母嘮叨「我們那個年代」長大的──「我們那個年代,鄰里之間關係密切友善經常往來;我們那個年代,社會人都很單純沒那麼急功近利……」

來到台灣,我終於第一次見到了父母口中的「我們那個年代」。在台灣短短的15天裡,我們從小認為作為中國人的良好傳統、對文化和藝術的尊重、該有的知書達禮,仁義忠孝,我在這裡都看到了。

台灣,就是我們中國本來該有的樣子!


陸生看嗆馬嘆:台灣同胞真幸福

2012-5-2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00| 評論數: 1 |原作者: ■華東師大李青/上海採訪報導

最近台北社會運動不少,從先前的「強拆王宅」事件,到伴隨著馬英九總統的就職典禮而產生的一系列嗆聲,關注這些問題的,不僅有台灣民眾,還有關注台灣動向的大陸學生們,有人欣賞爭取權利的勇氣,也有人羡慕說「同胞們真幸福」。

欣賞台民爭取權利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學生汪駿達前些時間的臉書,被台灣同學們發布的抱怨占據大半江山:「不得不說就職,啊不,『登機大典』真是擾民,明天最好不要讓我走著去奶茶店。」「民生物資物價無法控制就算了連道路都搞成這樣,我看坐上高位後就很不在乎民調跟人民聲音這件事了。」

汪駿達曾交換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他素來關心時政,每日關注媒體報導。他認為,嗆聲是不可避免的。「接連有一國二區、開放美牛和油電漲價的措施推行而不提前告知群眾,民怨總要抒發一下,關鍵政府的事後處理讓人覺得不顧民生,倘若馬英九表達的方式不同一些,也許結果會更好。」他最為欣賞的是,台灣人認識到自己有責任站出來爭取權利,「與之相比,不少大陸人養成了政治的惰性,永遠認為事不關己,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自己便既是政策的受害者也是助推者。」他說。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一位女教授的兒子也參與了嗆馬遊行,她在臉書上發布的日誌讓汪駿達感動不已,文章中說:「我並非是硬心腸的母親,然而當我的兒子開始參加社運,我卻一點也不為他的安全擔心。我知道即使解嚴了體制仍然強霸,孩子受傷或被抓的可能性絕不是沒有。我也知道這是他的選擇,我以他的選擇為榮。」

母親叮囑禁碰政治

汪駿達的母親和這位女教授年齡相當,在去台灣交換之前她一再叮囑駿達,千萬不要觸碰一切跟政治相關的話題。「我相信我的媽媽和這位教授一樣,是出於為了兒女好的本意,然而二者間態度的差異,牽扯不止是社運本身,還有文化背後的信念和傳統,這些都是足夠讓人深思的。」駿達說。

下學期即將赴義守大學交換的長沙大學學生姜天鈺則開玩笑地說:「有機會嗆聲政府,還不會被和諧掉,同胞們真幸福,感興趣的人可以來大陸試試看。」但是,當她在微博上看到遊行隊伍中有人舉著含有侮辱性字眼的大字報的時候,她的態度不禁有些遲疑了。「上街遊行原本呼喚的是正常的訴求,結果卻變成反常而粗暴的人身攻擊,群眾嗆聲也應該有個限度吧。」

姜天鈺對「嗆馬」的因果始末不甚了解,在她眼中,台灣人的嗆聲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意味:「不排除有些人為了抗議而抗議,因不需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反而在嗆聲中迷失了自我的初衷,濫用了民主的權利。」


交換生返陸 帶回無悔追夢的心

2012-5-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0| 評論數: 0 |原作者: ■華東師範大學李青/採訪報導

5月初,去年從大陸各地赴東華大學學習的交換生同學們,集體組織了一次去廈門的旅行,「有些人很久沒見卻沒有絲毫陌生的感覺,大家一碰頭,好像在台灣的感覺又回來了。」

看到曾經的夥伴們回到大陸之後都在努力奮鬥,參加旅行的段麗麗和魏丹有些感慨,原來台灣歸來,留下的不止是思念,還有那顆追逐夢想無悔的心,應當也是台灣的饋贈之一。

帶回台灣暴脾氣

「半夜被弄哭,想念K書中心的夜晚,還有爆肝看日出的清晨。為什麼我們的回憶那麼多又那麼少?如果可以,我想再在原民橋上哭,在草坪看流星雨,踏足在台灣的每個角落,後來我知道為什麼愛那個地方,不僅是地方好,更重要是有人情味。」重慶大學大四學生段麗麗,從國立東華大學交換回大陸一年後,在微博上發布了這則傷感的心情,起因是她的台灣同學們通過facebook聯絡她,提議想要揪團來大陸看她。

「這樣的夜晚,應該騎車去校門口買雞排滷味配芒果冰,隨便抬頭就能看到滿天繁星。」和段麗麗同期交換於東華大學的魏丹最近也常常想起那段花蓮歲月,如今的她臨近畢業,一邊為研究所的申請奔波,一邊是每天十幾個小時連軸轉的實習工作,忙的焦頭爛額,好像再也難回到去年的簡單快樂。

同時,用魏丹的話說,她也把「被台灣慣壞的暴脾氣」帶回了大陸,帶回了目前實習的工作崗位上,「總是捧出一顆心來跟他人溝通,一門心思想單純地做到最好,執著又拚命。」她概括說。

嘗試自助義工旅行

魏丹實習的電視媒體,最近剛好在做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大陸宣傳,當她的領導執意要利用緋聞八卦炒作時,魏丹為了引導工作團隊把宣傳重心放到電影背後的歷史與文化,不顧自己僅是實習生的身分,與領導爭論的淚流滿面,直至她的觀點最終獲得了團隊的支持。

在她的眼裡,一學期台灣大學的清靜時光,遠離勾心鬥角和爭名奪利,自己也消去了一些浮躁。「甚至不需要參與,僅僅是看看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就能汲取力量,學會敢怒敢言,學會無所畏懼。」她說,因此,她也竭力地維護著自己心中的台灣,在工作中為之發聲,算是一種感恩。

段麗麗則是在台灣的同班同學陳韻詩身上得到了啟發,「那時韻詩告訴我她靠自己打工旅行環遊了美國,我簡直不敢相信,但韻詩卻覺得沒什麼,還說像她這樣的台灣大學生還有很多。」麗麗回憶,一個個自助旅遊的小故事打動了她。今年春天,在韻詩的鼓勵下段麗麗也背起行囊,嘗試東南亞自助義工旅行。


陸生看高雄:像個開朗少女

2012-5-2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1| 評論數: 1 |原作者: ■中山大學何佳芸/採訪報導

「高雄真的很晴朗!」石伊在西子灣的沙灘,興奮地跟朋友分享她的喜悅。

來自廈門大學的石伊,初次踏上高雄的土地,超驚喜。石伊用開朗少女,來形容她看到高雄第一眼的感覺,她表示:「第一眼的話,覺得高雄是一個非常有內涵的開朗小姑娘,而且又很質樸,很討喜。」

不畏毒辣的太陽,石伊花了半天的時間,走訪高雄著名景點西子灣及旗津,並對高雄自然與都市並融的情況印象深刻。「高雄特別在於現代化的都市,它保留了很多原生態的東西,台北沒有太多自然,花蓮那邊就只有風景,但是高雄市兼有,是生態、自然和城市相互融合的地方。」除此之外,臨近柴山的西子灣,山海交融的景色,也令她十分感動,她說:「海的旁邊有山,有一種有山有水、有綠有藍的感覺,很漂亮!」

在廈門大學求學的石伊,在大陸也經常接觸海洋。她發現雖然都是大海,兩岸還是有些許差異,她說明:「西子灣的海岸線不會太多人工,我們大陸那邊的話,會覺得海岸線人工化比較厲害,可能就是應觀光要求之類的。」

此外,她也相當欣賞台灣對自然保育的態度及方式,她表示:「台灣對於原生海岸線都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大陸那邊,比如廈門的環島線就直接在海邊,台灣的做法更環保些。」

自然美景令石伊難忘,旗津海產更讓石伊捨不得離開。「海產真的好好吃!而且並不會很貴!」飽餐一頓後,石伊開心的發表感想:「台灣海產相對於大陸來說真的比較便宜,大陸那邊隨便吃吃,什麼東西都沒有吃到的感覺,可能一個人就要3、4百台幣,如果要吃得很好就要花很多錢。這次來旗津吃得很不錯,一個人也就3百台幣。」

台灣是美景、美食環繞的愜意小島,讓石伊相當捨不得結束來台求學生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