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光諭旨裡的黑色幽默:22歲英國女主有無匹配?

2014-05-18 國家人文歷史

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西方世界已有了相當長的交往歷史,但是真正瞭解地球那一端“番夷”的人,舉國上下也找不出幾個。及至到了開戰之後,才發現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一個陌生如天外來客的對手,莫說對它的社會政治、軍事文化方面,就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也是一頭霧水。這種情形,在今人看來也是無法想像的:開戰前,從大清皇帝到普通百姓,不僅不曉得雙方在軍備武力上的巨大懸殊,甚至不明白英國地處何方,英人生何模樣。

可歎的是,對於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時代這樣一個基本事實,身為欽差大臣、湖廣總督,被稱作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的林則徐,也是一無所知。1839年9月1日,他在給道光皇帝的一份奏摺就認為:“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676頁。)到了1840年8月,英國的堅船利炮已逼近中國內海,林氏聽到英軍攻陷定海的消息,再次上疏獻策于道光帝,在《密陳以重賞鼓勵定海民眾誅滅敵軍片》中提出了動員激勵沿海軍民殺敵的具體辦法,仍謂洋兵雖“上身刃不能傷”,但“一僕不能複起”,若以長棍伏擊其足,應手即倒云云。

依據這等荒誕的情報去應戰,其結果就像我們在電影《大清炮隊》裡看到的那樣,手持棍棒的中國兵勇呐喊著向前欲擊洋兵之足,旋即倒在冒著青煙的排槍大炮之百米開外。想想,這樣的仗能打贏麼?

打了敗仗,痛定思痛,於是就有了迫切瞭解和研究對手之一切情形的願望。軍民和大臣們如此,作為交戰一方總指揮的皇帝也不例外。但是這種願望又有多少相關知識,用來作為瞭解或研究的基礎呢?可以說幾乎沒有。鴉片戰爭史料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甲午海戰甫起,清軍連失鎮海、定海、寧波三地,形勢十分危急;1841年10月,道光帝授皇族奕經為揚威將軍,率領精兵在浙東組織反攻,遲遲未能奏效。皇帝的心急如焚,從他在報告敗訊的奏摺上“憤恨何堪,筆難宣述”幾個朱批大字中一覽無餘。也許正是從此時開始,他才突然發現,自己實在有必要認識一下面前的對手。翌年5月1日,道光帝從奕經的奏摺中得知,可以審問在浙東海戰中抓獲的英軍俘虜後,立即發下一道諭旨,曰:

著奕經等詳細詢以(口英)咭唎距內地水程,據稱有七萬里,其至內地,所經過者幾國?克食米爾距該國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該國向與(口英)咭唎有無往來?此次何以相從至浙?

其餘來浙之(口英)咖唎、大小呂宋、雙英(鷹)國夷眾,系帶兵頭目私相號召,抑由該國王招之使來?是否被其裹脅,抑或許以重利?

該女主年甫二十二歲,何以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

又所稱欽差、提督各名號是否系女主所授,抑系該頭目等私立名色?至逆夷在浙氐鳥張,所有一切調動偽兵及佔領郡縣,搜刮民財,系何人主持其事?

義律現已回國,果否確實?回國後作何營謀?有無信息到浙?

該國製造鴉片煙賣與中國,其意但欲圖財,抑或另有詭謀?(《鴉片戰爭檔案史料》第五冊,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頁。)

按,諭旨中所謂“(口英)咭唎”即英國,漢譯時每字前加“口”,是為貶義,以示該國是蠻夷之邦,這顯示了大清王朝以自己為“天朝”,蔑視一切世界的虛妄心態。以下“克食米爾”為今之喀什米爾,即印度;“(口英)咖唎”當為今孟加拉;大呂宋為西班牙,小呂宋則為西班牙殖民地菲律賓的別號;雙鷹國是指國旗上繪有雙鷹的奧地利。不過說真的,這些小學級的地理常識問題由我年高德劭的大清國皇帝一本正經地提出,儘管遠在一百多年前,還是令我們心酸。這是一個古老的、高級的黑色幽默。

須知,道光帝如此困惑于夷國的風土人情時,鴉片戰爭的炮聲已在南中國的沿海隆隆響徹近兩年了。不久,他又令臺灣道達洪阿進一步訊問抓獲的英俘,以釋解心中愈來愈多的疑竇。這一回,他對世界地理的發問包括“究竟該國(英國)地方周圍幾許?所屬國共有若干?其最為強大不受該國統治者共有若干?又(口英)咭唎至回疆各部有無旱路可通?平素有無往來?俄羅斯是否接壤?有無貿易相通?”等等(同上書,第264頁),這些問題較前似乎是有了一點進步。儘管在今人看來,這仍屬於十分淺顯的一般地理常識,在當時,比起其治下的泱泱“愚民”,道光帝的這種俯察關注之態,卻已是走在時代的前列了。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就理所應當地對外部世界如此茫然,如此無知麼?否。歷史的記載提醒我們,道光皇帝最為困惑的地理問題,其實恰恰是他最有資格回答的。只是遺憾得很,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為他高祖父康熙帝繪製的當時中國最精美的世界地圖——《坤輿全圖》,此時正躺在紫禁城南書房的一角,已經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

(作者:張功臣 本文原載於《歷史學家茶座》2010年第1輯)


告訴迷失的中國人:一千年前中國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

2014-05-19 這不是歷史

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國的城市燈火輝煌、光明燦爛。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安靜,只有中國的城市人流擁動、歡歌笑語。

一 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世紀,歐洲最大的城市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義大利的威尼斯、佛 羅倫薩等城市的規模都不過萬人。而中國的首都有一百五十萬人。一千年前中國的城市規模的超過二十萬人口的有六個,十萬人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六個。一千年前的 中國城市就已經有施藥局、慈幼局、養濟院、漏澤園等福利設施,這是城市高級現代化的特徵。一千多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一千年 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一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13世紀世界除中國以外 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巴格達,城市規模在三十至五十萬之間。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歐洲14世紀的倫敦也只有四萬人,巴黎有六萬人。而 中國13世紀杭州、蘇州、成都都是超過百萬以上的大城市。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13世紀歐洲最富裕地方的義大利威尼斯人有幸來到泉州,不禁感慨 中國城市是光明之城。13世紀西方最富裕地方的義大利威尼斯人有幸見到杭州,不禁感慨中國城市是天上的城市,認為杭州是世界上最優美最高貴的城市。一千年 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一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正朝著成為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一千多 年前西方最富裕地方的義大利威尼斯人見著中國的商船不僅感慨:“中國的商船也是人們能夠想像出的最大的船隻,有6層桅杆,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 1000多人。這些船不僅擁有精確的令人結舌的航線圖,而且,它們還擁有幾何學家以及那些懂得星象的人,還有那些熟練運用天然磁石的人,通過它,他們可以 找到通往陸上世界盡頭的路,對於他們的天賦,願上帝受到讚美。”一千多年前義大利人見著中國的麵條後,於是他們發明了今天的義大利麵條。一千多年前義大利 人見著中國的冰激淩後,於是今天他們認為自己發明了冰激淩。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如果有中國人環游了世界,今天有誰知道呢?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這是個什麼感念?西元1788年歐洲工業**開始英國鋼鐵業年年產才有七萬六千噸。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中國11世紀開始使用紙幣,而歐洲17世紀後才開始使用紙幣。西元1661年,瑞典才發行紙幣,成為歐洲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一千多年前中國的貨幣比今天的美元、歐元要堅挺吃香,中國的錢幣物超所值。

一 千多年前中國人是最會做買賣的,宋朝人用泥土(把泥土燒成瓷器)就輕易換來大批金銀珠寶。一千多年前中國人用高科技換取原材料、資源,一千多年後的中國人 靠出賣廉價的勞動力與資源生存。一千多年前的中國人都很值錢,中國的工匠是世界各國急需的人才,是世界的寶。一千多年前中國人用高科技掙錢,一千年後的中 國靠低廉的勞動力掙錢。

一千年前中國人會自豪的說:“我幸福,因為我是人,而不是動物;是男人,而不是女人;是中國人,而不是蠻族人;我幸福,因為我生活在全世界最美好的城市洛陽。”一千年後的中國人沒有這樣的自信。

一千年前的中國已經擺脫前代沉迷於異族的宗教,以外國宗教為自己國教的狀態。一千年前的中國自產的宗教儒教、道教大放光芒,遠遠壓過外國盛行的佛教、基督教。這是國家文化強大民族自信的表現,一千年前的中國人自信得一塌糊塗。

一千年後的中國以西方被淘汰不入流的學說為自己的宗教,一千年後的中國抨擊、狂罵著一千年前中國自產的輝煌學說。一千年後的中國人不自信得一塌糊塗。

一 千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製造業、手工業、娛樂業都是世界最發達的,一千年前的中國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都是世界第一。一千年前的中國各方面都 遙遙領先於世界,一千年前的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當之無愧叫中國。一千年前的中國經濟、政治、科技、工藝、文化、娛樂、學術、數學等等都是世界第一,即使是 軍事也是數一數二。

再看看一千年後今天中國的命運,一千年後的中國什麼是世界第一?人口!一千年後的中國各方面都落後於世界,一千年後的中 國任叫中國,但早已不是世界的中心。難道是這會是歷史的註定嗎?作為一個一千年後的中國人,難道不覺得羞愧嗎?祖先的智慧與勤勞結晶孕育出了一千年前偉大 的中國,而後世子孫的自閉與懶惰造成了今天中國的落後,誰之過???歷史不會同情弱者!

一千年前的中國不幸生在世界野蠻的時期,一千年後的 中國幸運的處在世界文明的時代。一千年後的中國人無知的認為一千年前的中國丟了他們的臉,一千年後的中國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的偉大,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祖 先。一千年後的中國人歌頌著野蠻、歌頌著掠奪、歌頌著殺害自己祖先的人……

一千年前,西安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亞洲文化中心,宗教中心,貿易中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一千年後的西方人說:“一千年前的中國經濟總量最高時候占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一千年後的中國人震驚的說:“這怎麼可能?”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有多大?作為一個一千年後的中國人,誰知道?今天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你知道多少?


漢字承載著中國人的歷史和文化

2014-05-19 這不是歷史

傳說中的“倉頡造字”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中國漢字是神傳給人的,是交流思想、傳播資訊、傳播中華文化的特殊工具,對亞洲一些國家的文字與文化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關於我國文字的起源,《易經•繫辭》與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較為系統的論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黃帝之史官倉頡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洛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

中國幾千年的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是依靠漢字記載下來的,是因為漢字具有超空間、超時間的表現功能。漢字由於其形、音、義的合一,能攜帶非常大的信息量,因此正統漢字的內涵所反映的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和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遵守。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多姿多彩的投影,反映出古人的追求、心理、人生價值取向等許多情況。以下舉幾個例子。

“聽”字的含義

聽從耳,從王,從十,從四,從一,從心。字形較複雜,由六個單字或筆劃組成。聽是人的一種重要本能,正常人都有聽覺,而且聽覺之發育早於視覺與觸覺。其義有:用耳朵接受聲音,聆聽,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書•泰誓中》);順從,接受,聽信,如“無稽之言勿聽”(《書•大禹謨》)、“開張聖聽”(諸葛亮《出師表》)。

聽的構成特點。先看其左半邊,耳朵是聽覺器官,接著出現的是王。王者,貫穿天地人者也。耳下之王意味著:耳朵可以聽到天籟之聲、地籟之聲、人籟之聲(三籟合為王);另一方面,耳朵為人的感覺之王,在各種感官中首先起重要作用。再看其右半邊,十四極言數目之多,分而言之,“十”表示玉之十種美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四”表示四教——文、行、忠、信。下邊一橫為天,最下邊是一個心字。右半邊昭示的意思是:用心體會天所昭示的十種品德、認真實行四種教化,以成為君子。古代,王、玉相通,所以才有上述的解釋。

“聽”的右半邊恰巧也是“德”的右半邊,這樣就點破了聽的本質:王道的傳播要借助於耳朵,內聖外王的修養也要借助於耳朵。耳力好謂之聰,眼力佳謂之明,正所謂聰明者。每一個人都長著兩隻耳朵,道德與智力差別卻在雲泥之間。究其原因,耳未盡其用,難脫其咎也。聽中埋藏著大學問,聽什麼,信什麼,看人選擇什麼,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偏聽偏信者聽得越多越糊塗,還不如不聽。耳不聞亂聲、奸聲、壞聲,做到心不亂,不受謠言蠱惑,乾淨的耳朵才能夠聽到德音、善音、天籟之音、聖人之音。

“誠”字的含義

誠從言,從成,意謂對待人要誠實講信用。其義有:真實無妄曰誠,如“誠者自成也” (《禮記•中庸》);赤心曰誠,如“今臣盡忠竭誠” (《獄中上樑王書》);信,誠信,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禮記•中庸》);真誠的,如“開誠心,布公道”(《蜀志•諸葛亮傳》);真,確實,如“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醜》)。

《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誠”是天的根本屬性之一,努力求誠以達到合乎誠的境界則是為人之道。又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於“誠”。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又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認為反省自己以達到誠的境界,是非常大的快樂。荀子也把“誠”看作是進行道德修養的方法和境界,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

《大學》引申《中庸》關於“誠”的學說,以“誠意”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北宋周敦頤以誠為人的本性,說:“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通書》)。朱熹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四書集注》)。

“誠於中,必能形於外”,真誠在內心就是純淨無染,表現於外就是真實不虛、率真自然;如此則自然心懷坦蕩正直無私。因此,真誠的心行就象陽光雨露般,能溫暖人心,淨化心靈,其力量無遠弗屆。任何矛盾與衝突,都能在真誠的言行中化解;任何怨恨不滿,都能在真誠的關懷中消融;任何困頓消沉,都能在真誠的互勉中消逝;任何猜忌誤會,都能在真誠的交流中圓解。故誠能行之永久,是處事立身的根本。至誠能感通一切,使人能廣結善緣,使人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勤”字的含義

勤從力,堇聲,本義作“勞”解(《說文解字》),乃耐辛苦以奮全力任事之意,故從力。又以堇為黏土,其質耐旱耐寒,利於播種百穀,勤取能耐之意,故從堇聲。其義有:勞動不怠曰勤,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苦曰勤,如“或問民所勤”(《法言•先知》);助曰勤,如“秦人勤我矣”(《國語•晉》);勞曰勤,如“無勤民於遠”(《國語•周》);盡力多做,不斷的做,如“文王既勤止”(《詩經》);勤懇,盡心盡力任事,如“勤且艱若此”(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勤,需要出力,只有多出力,能盡力,才構成了勤。因此無論學習、工作、生活,都要勤於付出,才能事有所成,否則可能碌碌而過,一事無成。諺語雲:“一勤天下無難事”,勤還需要堅毅的耐性。能夠持之以恆,堅定不移,克服困難,才能風雨過後見彩虹,才能不斷地上進。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縱觀歷史,孔子探求學問孜孜不倦,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書聖王羲之,勤於學書,在溪中洗筆,池水盡黑,才使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明朝的李時珍,勤奮三十年,幾乎讀遍所有醫書,摘錄筆記書稿幾大箱,更是不辭勞苦,跋山涉水於大自然中,實際考察,才編寫成醫學巨著《本草綱目》。“勤”字所詮釋的是“天行健以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來自內心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量,無堅不摧,如繩勤於鋸則木斷,水勤于滴則石穿。只有勤才能有所成就,這也是“天道酬勤”的道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人們常感歎時光流逝是如此的迅捷。時過境遷,如果因為自己沒有盡到心力,失於耐性,未能勤字當先,以致留下諸多遺憾,這就應了古人的箴言:“不勤於始,將悔於終。”所以邵雍勸勉世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老子告誡人們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春”字的含義

春從草,從日,屯聲。《說文解字》中對春字的定義為:“春,推也。”意思是陽氣開始生髮了,於是推動萬物萌發。屯有萬物盈而始生之意,萬物至春而萌生,故春從屯聲。其義有:四時之一,自立春至立夏間之時日為春,如“春省耕而補不足”(《孟子•梁惠王》);春秋,春季與秋季,如“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禮記•學記》);生,春時生,如“江南楊柳春,日暖地無塵”(張籍《江南春詩》);春時的,如“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王勃《早春野望詩》)。

春下面的這個“日”,代表陽氣。那麼,這個“日”的位置會使人感到奇怪,太陽都是高高懸掛在草之上的,怎麼在這裡太陽跑到草的底下去了呢?人們都知道天為陽,地為陰,雖然底下的地為陰,但陰中也是有陽氣存在的,當春天陽氣起來的時候,地下的陽氣就要靠天的陽氣把它一點點地往外帶動,也就是喚醒的意思。所以太陽跑到底下的意思在於喚醒地下的陽氣,草木就開始在春天這個季節裡生長發芽。因此“喚醒”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希望喚醒生命能夠逐漸地蘇醒過來,慢慢地生髮,並一點點地活躍起來。春,是生命的開始。

春天有涵容萬物的雅量。春天在歷經歲月的苦寒之後,無私地孕育生命,對萬物的養育可謂無微不至、極盡呵護,給予無限恩惠。渴了就潤澤它雨露,冷了就溫暖它燦爛的陽光,餓了就用大地源源不斷的養分滋養它、哺育它。春天是每棵草、每粒種子都能萌發舒展的季節。當春天到來的時候,百卉芬芳、大地復蘇、生機勃勃,春是萬物生命與活力的源泉。

春蘊含著無限生機,春就是繁榮昌盛之意。春字的意義來自古人對天地自然的觀察認識,其意義的引發都以“春生萬物”為中心而展開,儒家的仁與道家的慈都來自春生之義,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主脈是秉承春的精神的。

古語雲:“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文化。這些都與春主生的意義密不可分。春與仁的聯繫也是如此,傳統文化都是以生為本旨的,認為生(創造生命)就是仁,是善,天地聖人都要順天地陰陽之道而施仁,“明道救時”,“止於至善”,所到之處無不普施恩惠。因此無論文學藝術或其他藝術,都強調表現天地萬物的“生機”和“生意”,歌頌天地一體和諧之美和上天好生之德。

“仁”字的含義

仁從人,從二,仁是二人合而為一,乃親如一體也。按“二”者有兩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故能親,二人能相容相合,故有視人如己之意。又“二”象上為天下為地,蓋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仁者親,人者仁。其義有: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如“仁者無敵”(《孟子》);同情愛護曰仁,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禮記•中庸》);有德者之稱,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陽樓記》);完美的道德,如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莊子•在宥》)。

“仁”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仁是道的一種,其核心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宣導仁義禮智信。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克己復禮為仁”。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繫起來,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自孔子以來的歷代思想家、教育家解釋“仁”字,都強調“仁者愛人”、“天下歸仁”,如北宋的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提出以天地為父母,要“體天地而仁民愛物”。

從“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出發,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仁愛精神,要求人們替他人著想,幫助他人,珍愛生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提出仁者能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內具聖人之德,外行王者之道。《易傳》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與“地勢坤”均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的根本精神在於“無私”。君子為人之典範,應效法、順應天地之道,自強不息地盡自己的責任,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包容萬物,使萬物都能夠欣欣向榮。道家講的“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佛家講的“佛法無邊,普度眾生”等也都是仁愛精神的體現。

什麼是“天”?

漢字“天”的部首涵義,體現的同樣是這一高層法理。“天”由“二、人”組成。“二”所表達的就是,人類居住的三界眾多的平行及微觀的空間;“人”退入微觀即為“天”。當然,能退入微觀的人肯定就是修煉的人,那麼不修煉的人也就是凡夫“夫”子了。

這是“夫”與“天”字的內在連系。“天”字部首所給出的另一個涵義就是:是“人”退入了微觀,也就是只有“人”才能修煉,才能得法,一切其它生物都不允許得法修煉。從“人”字的象形意義看,他(她)包含著相互支撐、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人體自身的一陰一陽、同時存在的佛性和魔性等法理;從“人”字的部首筆劃看,一“撇”就是撇去、修去人的魔性。

中國的漢字,古老而精深,歷久而彌新,是一座見證中華古文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豐碑。漢字乃文之載體,文者,道之顯也,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漢字有神聖的歷史使命,是中華民族的古聖先賢留與後人參悟大道的指引,喚醒生命本性,了悟人生真諦,追求人生價值。


德國、美國、中國三國的士兵手冊

2014-05-20 這不是歷史

一、德國士兵的十戒(寫在每個德國士兵的筆記本上)!

(一)德國士兵為爭取勝利而戰鬥時,必須遵守英勇作戰的規則。殘酷與無意義的破壞都與他的身份不稱。

(二)戰鬥員必須穿制服,或佩帶特別指定的和清楚易辨的臂章。禁止穿便服或不帶這種臂章作戰。

(三)投降的敵人,包括遊擊隊和間諜,一概不准殺害。他們應由法庭判以適當的懲罰。

(四)不准虐待或侮辱俘虜。武器、地圖、檔從他們身上拿走以後,其他的個人財物不准侵犯。

(五)達姆彈禁止使用,任何子彈一律禁止改成達姆彈。

(六)紅十字會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受傷的敵人應給予人道的待遇。醫務人員和隨軍牧師在執行其醫務和宗教活動時不得阻礙。

(七)平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士兵不准掠奪和任意破壞。古跡和用作宗教、藝術、科學或慈善事業的建築物必須特別尊重。只有奉上級命令和給報酬時,才能徵收實物和使用民役。

(八)中立國的土地,飛機既不得進入,也不得越過,更不得射擊;它不得成為任何軍事行動的目標。

(九)德國士兵作為俘虜時,如果被詢問,可以說出自己的姓名和軍階。但在任何情況下不得洩露其所屬單位,也不得洩露德國軍事、政治和經濟方面的任何情報。任憑威逼利誘都不得洩露。

(十)違犯上述各條規者將予以懲罰。敵人違犯了第一至第八條應報告。只有得到高級指揮官的允許才能進行報復。   

二、 美國士兵守則

1. You are not a superman.你不是超人。(不要無謂的冒險、不要做傻事)

2. If it's stupid but works,it isn't stupid.如果一個蠢方法有效,那它就不是一個蠢方法。

3. Don't look conspicuous - it draws fire. (This is why aircraft carriersare called "Bomb Magnets".)不要太顯眼,因為那會引來對方火力攻擊。(這就是航母被稱為"炸彈磁鐵"的原因。)

4. Never share a foxhole with anyone braver than you are.別和比你勇敢的戰友躲在同一個散兵坑裡。

5. Never forget that the lowest bidder made your weapon.別忘了你手上的武器是由最低價的承包商得標製造的。

6. If your attack is going really well,it's an ambush.如果你的攻擊進行得很順利,那一定是你中了圈套。

7. All five-second grenade fuses will burn down in threeseconds.所有五秒的手榴彈引線都會在三秒內燒完。

8. Try to look unimportant because bad guys may be low on ammo.儘量顯得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人,因為敵人可能彈藥不夠了。(他會先打最重要的人)

9. If you are forward of your position,the artillary willfall short.每當你要攻擊前進時,炮兵往往也快要用完了炮彈。

10. The enemy diversion you are ignoring is the main attack.那支你以為是敵軍疑兵而不加注意的部隊恰恰就是敵人的攻擊主力。

11. The important things are always simple.重要的事總是簡單的。

12. The simple things are always hard.簡單的事總是難作到。

13. The easy way is always mined.好走的路總是已被敵軍布上了地雷。

14. If you are short of everything except enemy. You are in combat.如果你除了敵人不缺,其它什麼都缺,那你往往就要面臨作戰了。

15. Incoming fire has the right of way.飛來的子彈有優先通行權。

16. If the enemy is in range, SO ARE YOU!!!如果敵人正在你的射程內,別忘了你也在他的射程內。

17. No combat ready unit has ever passed inspections.從沒有一支完成戰備的單位能通過校閱。

18. Things that must be together to work usually can't be shippedtogether.必須要裝配在一起才能發揮效力的武器裝備通常不會一起運來。

19. Radio's will fail as soon as you need fire support desperately.無線電通訊會有可能在你急需火力支援時失靈。

20. Anything you do can get you shot - including doing nothing.你作的任何事都可能挨槍子兒 -- 包括你什麼都不做。

21. Tracers work both ways.光彈可以幫你找到敵蹤;但也會讓敵人找到你。

22. The only thing more accurate than incoming enemy fire is incomingfriendly fire.唯一比敵人火力還精確的是友軍打過來的炮火。(誤射)

23. Make it tough for the enemy to get in and you can't get out.當你防守嚴密到敵人攻不進來時,那往往你自己也打出不去。

24. If you take more than your fair share of objectives,you will have morethan your fair share of objectives to take.如果你多報戰功,那下次你會被給予超過你能力的目標讓你去打。(自討苦吃)

25. When both sides are convinced that they are about to lose,they are both right.當兩軍都覺得自己快輸時,那他們可能都是對的。

26. Professional soldiers are predictable but the world is full of amateurs.專業士兵的行為是你能預測的,可惜戰場上業餘的士兵占多數,因此敵人的行為大部分是你所無法預測的。

三、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守則

1,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

3,執行軍隊的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服從命令,聽從指揮。

4,努力學習軍事,政治,科學文化,苦練殺敵本領,愛護武器裝備,保守軍事秘密。

5,發揚優良傳統,英勇戰鬥,不怕犧牲,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在任何情況下決不背叛祖國,叛離軍隊。


笑噴了,最全美國人日本人中國人

2014-05-19 這不是歷史

1一個美國人,一個日本人還有一個中國人走在大沙漠中,走著走著看到一個瓶子,打開瓶塞後飄出來一個人來,那個人說:'我是神仙,我能滿足你們每個人三個願望!'

美國人第一個搶著說:'我第一個願望是要很多的錢.'神仙說:'這個簡單,滿足你!說說第二個願望吧.'美國人說:我還要很多的錢!'神仙滿足他的願望後,美國人又說了他的第三個願望:'把我弄回家.'神仙說:'沒問題.'於是美國人帶著很多的錢回了美國.

神仙又問日本人.日本人說:'我要美女!'神仙給了他美女.日本人又說:我還要美女!'神仙也滿足了他,給了他美女..日本人最後說到:'把我送回日本.'

神仙把日本人送回國後問中國人要什麼.

中國人說:'先來瓶二鍋頭吧.'神仙給了他.問他第二個願望是什麼.中國人說:再來一瓶二鍋頭!'神仙問他第三個願望是什麼.

中國人說:'我挺想日本人和美國人的,你把他們都弄回來吧

2

日本人和美國人氣的不得了,但又無可奈何,三個人只好繼續走。走著走著又看見一個瓶子,打開塞子後又冒出一個人來,那個人說:'我是剛才那個神仙的徒弟,法力沒他高強,所以只能滿足你們每個人兩個願望.'日本人和美國人合計合計認為先讓中國人說為好,免得一會又被他弄回來.

於是中國人說:'那就先來瓶二鍋頭吧.'神仙滿足了他的願望.日本人和美國人催促中國人趕快把第二個願望說出來.中國人喝完二鍋頭後不緊不慢地對神仙說:'行了,沒事了,你丫走吧.'

3

美國人和日本人氣呼呼的跟著中國人繼續跋涉,走著走著又看到一個瓶子,打開瓶塞後又飄出一個人來,那個人說:'我是那個神仙的徒弟的徒弟,我只能滿足你們每個人一個願望!'美國人急忙搶著說:'我再也不想見到那個中國人了.'神仙說:'好的.',然後轉頭問日本人:'你的呢?'日本人急忙說:'我也不想見到那個中國人了.'神仙說:'好的.',然後轉頭問中國人: '你的呢?'中國人說:'他們說的都不算'

4

於是乎美國人和日本人咬牙切齒的跟著中國人,走著走著又看到一個瓶子,打開瓶塞後又飄出一個人來,那個人說:'我是那個神仙的徒弟的徒弟的徒弟,我只能滿足你們三人一個願望!'美國人和日本人異口同聲的喊道:'那個中國人說的什麼都不算'。那個人說:'好的',於是乎轉頭問中國人:'你想說什麼?'那個中國人說:'讓他們都回各自的國家吧,別跟著我受罪'。

5

三人繼續走,他們看到了沙漠的邊緣,就要成功了!

突然,一群土著人圍了過來。

酋長說:我要看看你們誰最聰明,最聰明的可以走,剩下兩個留下,我要打你們每人100棍,但打之前你們每人可以提一個要求。

美國人想了想:墊個墊子

酋長吩咐道:行

結果墊子打爛了,美國人被打了個半死

日本人說:給我墊10個墊子

結果墊子打爛了,日本人沒事,他笑了,哈哈哈哈哈,還是日本人聰明吧?

酋長對中國人說:你說

中國人說:把日本人給墊上!


【史論】宋朝的社會風氣是怎樣變壞的?

2014-05-20 國家人文歷史

*******************************************

從755年唐朝的“安史之亂”起,到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止,有二百餘年的時間,在當時中國的這片土地上,都是軍閥混戰,政權如走馬觀燈一樣變幻莫測。一些無德無識的膽大無恥之徒,憑藉燒殺搶掠,便可稱霸一方,甚至當上皇帝,號令天下。在那樣的政治條件下,禮義廉恥掃地,社會風氣大壞。

趙匡胤是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中奪得的天下,其方式同此前五代十國那些帝王用陰謀手段搶權,並無多大區別。奪取政權後,如果也是繼續不顧社會風氣的淨化、整頓,那麼趙宋王朝,也只會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短命小王朝。

趙匡胤同此前的那些軍人政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用歷史的眼光審視了形勢,在奪取政權後,立刻實行以儒治國,狠抓了社會風氣的淨化。

趙匡胤對後周的皇室,不予殺戮,以禮相待;對後周肯于投降的大臣,如宰相范質、王溥等,繼續原職留任。對於曾起兵反抗宋軍後周將領,如汴京衛戍副司令韓通,雖在戰鬥中被宋軍所殺,卻並不敵視,反而褒獎其忠勇。

趙匡胤為防武人和功臣專權,並未像有的王朝那樣,建國之後大殺功臣,而是用和平的方法,搞了“杯酒釋兵權”,然後以鍛煉軍隊刻苦善戰的名義,讓軍官經常調動,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其兵,並用文臣知州,“重文抑武”。

趙匡胤還留下嚴懲貪墨之官和不殺言事之官的“祖訓”。

趙匡胤這所有的“祖宗之法”,都是針對唐末五代十國以來二百餘年社會風氣大壞而發的。

宋朝初年很快就出現了廉恥相尚的好風氣。在第三代皇帝宋真宗和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時,朝野上下讀書成風,忠於職守成風,講真話成風。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唐介等一大批直言敢諫之士,得到重用。從而使趙宋王朝出現了百年太平的政治形勢。

“天下太平”的形勢,使朝野上下滋生一種思想認識:“祖宗之法”是“良制美法”,因而是永遠不可更改的。其實,瞭解歷史的人都明白:世上哪有永遠不可更改之法?

“祖宗之法”在趙宋王朝的初年,即太祖、太宗時期,確實發揮了治國安民的良好效用,但是,到了真、仁、英、神、哲、徽、欽,以及金兵入主中原,南宋偏安一隅之後,隨著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的變化,再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就僵化了,就要四處碰壁了。

事實上,到了宋仁宗(第四任皇帝)掌政時,全國性的社會風氣就已悄悄地產生了許多弊端了。“重文抑武”的國策,大大弱化了軍隊的戰鬥力,面對西北邊境強大起來的西夏、契丹以及後來的金人武裝進攻,屢打敗仗。由於姑息政策的演化,到真宗(第三任皇帝)時,對貪官就一個不殺了。

由於官僚機構疊床架屋,任職而不幹事的官員越來越多,只靠熬年頭,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便可提職提薪,高官們還有“恩蔭”的特權,其子孫不用任何條件,就可得官位。政以賄成,十官九貪已見怪不怪。“冗官”、“冗費”、“冗兵”的“三冗”現象出現了,到仁宗(第四任皇帝)寶元元年(1038)“三司計度經費,二十倍于祖宗時”(《宋史•蘇舜欽傳》)。

社會風氣大不如宋朝初年了,人民聚眾起義也開始一夥接一夥了。

在這種形勢下,仁宗把志在改革的范仲淹召進朝廷,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改革弊政。但是遭到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團的頑強反抗,他們先是誣衊改革派為“朋黨”,繼而造謠說范仲淹等要廢掉仁宗皇帝。於是仁宗皇帝一改支持“新政”的態度,范仲淹等受到政治清算。

仁宗皇帝這一反覆,大壞了官場風氣。

又過了三十年,即當趙宋王朝立國110年那年(宋神宗熙寧二年),銳意變法的王安石被任為參知政事,社會上傳出“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之言,稱“三不足”。“三不足”是否為王安石親口說出,尚無證考核,但是,它反映了一種改革的呼聲。

王安石的銳意變法,反映了那一時代的主流思潮。但是,他沒有“摸著石頭過河”,且主要目的是為扭轉國家財政的危機,一系列變法內容對普通百姓沒有好處,還有“擾民”之嫌,所以一些持重穩健的官員,多不肯同他合作。於是,王安石任用了以呂惠卿為代表的急於當官而不擇手段的年輕人到政府各部門出任要職,王安石這一破格提拔年輕人的做法,給一些德行不好、投機取巧之徒開了方便之門。於是,社會大行鑽營投機之風。事情發展到登峰造極的是王安石最為依仗的、視為可靠的接班人呂惠卿,在自覺翅膀硬了之後,向神宗皇帝誣告王安石有反叛之心。王安石親自嘗到了他所重用的人帶來的苦果。儘管王安石在後來認識到了呂惠卿是無恥小人,但是十幾年以來,這種激進的變法和對於鑽營之徒的提拔重用,已使社會風氣大壞。這是王安石始料未及的。

王安石下臺,司馬光上臺執政。

司馬光本來是一個穩健之人。但是,他執政時已風燭殘年(只執政18個月就死在任上),急於想把王安石變法來個“一風吹”,於是又給投機之徒造成了機會。奸臣蔡京瞧准這一機會,在他所管轄的開封府,只用半個月就把王安石變法全廢掉了。王安石的變法並非全不好,蔡京這樣不分青紅皂白,莽撞行事,也是擾民之事。司馬光卻大大表揚了蔡京。可是,就是這個執行司馬光政策的急先鋒,司馬光一去世,他立即來了一個急轉彎,把司馬光等人打成了反革命(所謂“元祐黨”)。

蔡京比呂惠卿更壞,他給社會風氣的污染也更甚。宋徽宗上臺後,蔡京投皇帝所好,在江南的蘇杭一帶搜求古董奇石,運往汴京,稱“花石綱”。“花石綱”把皇帝引向不務正業,把百姓搞得傾家蕩產。蔡京大搞宗派,任人唯親,奢侈腐化,貪污納賄,無所不用其極,使本來已經江山不穩的趙宋王朝,雪上加霜。

宋朝末年,統治階級內部黨爭頻起,貪官肆無忌憚,皇帝不務正業,毫無危機感。百姓走投無路,起義反抗此伏彼起。社會風氣完全壞了。金兵的鐵蹄,把趙宋王室趕到江南。但是,宋高宗出於一己之私,害怕被金兵掠而北去的徽宗、欽宗回來爭奪皇位,竟重用當了金兵俘虜,又被派回來做奸細的秦檜。秦檜以“莫須有”之罪,殺了抗金大將岳飛父子。朝野上下,一片恐怖。忠奸不分,好人壞人顛倒。南宋王朝一開始就作胎不正,可知以後了。

對於趙宋王朝的社會風氣由好變壞,生當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大詩人陸游,曾寫過一首五言詩《歲暮感懷》:“在昔祖宗時,風俗極粹美。人材兼南北,議論忘彼此。誰令各植黨,更僕而迭起。中更金源禍,此風猶未已。倘築太平基,請自厚俗始。”

陸游是當世人,又是當事人。他認為:用人唯賢(人材兼南北),言論開放(議論忘彼此),是風俗粹美的表現;結黨營私(誰令各植黨)是風俗敗壞的表現。最後,他以切實感受大聲疾呼:要想天下太平,應以淳厚社會風氣開始。

限於一首短詩,論述不可能全面。但他的結論“倘築太平基,請自厚俗始”,則是十分正確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一些認識:

一、社會風氣的好壞,或由壞變好、或由好變壞,最根本的原因是最高當政者能否從歷史吸取教訓,從社會實際出發,制定好的方針政策。

二、世界上沒有永遠不變的良制美法,形勢了,法律制度也要相應的改革。

三、改革,是治國安民的永恆主題。改革不可急躁冒進,要摸著石頭過河。

四、改革首先要考慮給百姓是否帶來利益,而不能脫離百姓、只追求所謂的“國富”。

五、用人問題,從來都是當政者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問題。要特別警惕反復小人的投機取巧。

以上幾個問題處理得好,社會風氣就會淳化起來;處理不當,社會風氣就會越變越壞。

宋朝社會風氣由好變壞,乃至亡國,給後世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本文原載於《歷史學家茶座》總第18期 作者:宋衍申)


宋高宗仇恨岳飛的歷史真相

2014-05-21 這不是歷史

高宗傳下密旨給岳飛,要他血洗虔城,為隆佑太后在虔城受震洩憤。岳飛接到密旨,認為無辜之民有何罪?他拒不執行,上書高宗:"請誅首惡,而赦脅從。"高宗惡狠狠地批復:"不許!"岳飛再次上書,高宗置之不理。岳飛繼續上書,堅持己見,高宗不得已讓岳飛自己裁決。

南宋小朝廷把農民反抗鬥爭看作比金軍入侵還更危險。在金兵暫時撤退、宋金形式發生急劇變化以後,高宗立即把南宋領兵抵禦金軍的大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岳飛等從抗金前線調離,分頭去鎮壓各地的農民起義。建炎四年(1130),江南東路信州地區農民不堪王琰潰軍的劫掠騷擾,在王宗石領導下,二十萬農民奮起反抗。高宗派遣以畏避金軍聞名的劉光世前去鎮壓,結果這二十萬起義群眾被這支對外如綿羊、對內如虎豹的"官軍"殘酷屠戮殆盡。同年七月,福建建州爆發了以範汝為首的群眾起義,人數迅速擴大到十萬以上。紹興元年,高宗調遣韓世忠為福建、江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前去鎮壓。起義群眾堅守建州城,終於不敵擁有精良武器、訓練有素的韓世忠軍隊猛烈進攻、最後遭到血腥鎮壓。岳飛歸隸張俊,被調往鎮壓江西虔(江西贛縣)、吉(江西吉安)農民起義。

建炎四年初,南侵金軍窮追逃向虔州的隆佑太后時,沿路焚燒搶掠,給虔吉一帶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護送隆佑太后的衛軍也沿途明搶暗奪,行同強盜,激起群眾的反抗。陳辛率領數萬憤怒的群眾向住在景德寺的孟太后申訴。孟太后居然指使衛軍殺出景德寺,"縱火肆掠"。虔州城幾乎被焚燒殆盡。官逼民反,從1130年至 1136年江西農民起義的烈火一直在延燒。建炎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虔化縣原虔州鄉貢進士李敦仁與其弟李世雄等招集本縣六鄉數萬人在羅源起事,攻佔石城縣等四縣,又轉攻福建汀州寧化縣、清流縣。南宋政府用剿撫兩手予以鎮壓。歷時一年之久,于紹興元年十二月,為江東路安撫大使司統制官郝政、顏孝恭所"剿戮盡淨 "。吉州的彭鐵大、李動天,虔州陳喁、羅閑十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擁兵十余萬結寨五百餘處,互相連結,互為呼應,聲威擴及江西、福建、廣東三省。

紹興三年暮春三月,神武副軍都統制岳飛奉詔前去鎮壓,但軍事費用尚無著落。堅持"不打擄"的岳飛不得不向朝廷請求支撥給養裝備。因為是平定"內亂",高宗立即下詔,命令諸路漕臣督辦軍馬錢糧、戶部撥給岳飛做春裝的綢一萬五千匹、吉州榷貨務轉賜行軍費三萬緡。當時岳飛軍將士二萬四千餘人。彭鐵大聽說承宣使岳飛帶兵來征討,宣言道:"人言岳承宣智勇為天下第一,我今破之。岳承宣且敗,他人若何?"岳飛聽後一笑置之,為爭取避免流血,又先派了兩名"辯士"到彭鐵大營寨去勸降,農民領袖彭鐵大回答說:"為我語岳承宣使,吾寧敗不肯降!"這時岳飛已掌握了起義軍的虛實情況,遂發動了進攻。起義軍經過艱苦的抗擊,最後失敗,彭鐵大在馬背上被岳飛生擒;二萬多老弱被俘,後被岳飛放回老家。逃散的起義軍戰士又聚集起來,轉移到重要的據點──固石洞堅守。岳飛屯大軍於瑞金縣,自己率領千餘騎趕至固石洞。他又派辯士對李動天勸降說:"汝誠眾且險,能保不敗耶?"勸降無效,又進行脅降:"敗而後降,吾不汝貰!"

但勸誘、威脅都不能使起義軍屈服。岳飛對起義軍奈何不得,遂率大軍列陣山下,缺乏陣地戰經驗的農民起義軍,又被岳飛用計打敗了。許多起義者寧死不屈,紛紛投崖壯烈犧牲。官軍攻上山后岳飛傳令軍中:"毋殺一人!"岳飛沒有傷害被包圍的起義群眾。如果是別的將帥,對這些寧死不屈的農民起義軍戰士必會勃然大怒,毫不猶豫地下令誅殺。而岳飛畢竟是農民出身,知道農民的痛苦。毅然地說:"此輩雖凶頑,然本愚民耳,殺之何益?"岳飛挑選了其中一部分勇銳精壯的起義軍戰士,編入軍中,其餘統放歸田裡,並令地方官吏"使各安業耕種"。

棘手的事還在後頭。高宗傳下密旨給岳飛,要他血洗虔城,為隆佑太后在虔城受"震驚"洩憤。岳飛接到密旨,認為無辜之民又有何罪?他拒不執行,上書高宗:"請誅首惡,而赦脅從。"高宗惡狠狠地批復:"不許!"岳飛再次上書,高宗置之不理。岳飛繼續上書,堅持己見,高宗不得已讓岳飛自己裁決。岳飛把彭鐵大、李動天等農民起義領袖殺害了,但保住了虔城居民不受屠戮。贛州人民為感念岳飛拒旨屠城的恩德,繪岳飛像掛在家中以作紀念。八年後,岳飛被害,每逢他的忌日,當地人民則為他施捨錢、飯給寺廟,請和尚為岳飛超度。

七月中旬,平定了吉、虔的農民起義後和,岳飛被高宗催促"赴行在"。岳飛同長子岳雲從九江出發,九月九日到達杭州,十三日岳飛第一次覲見皇帝。高宗賜給岳飛金線戰袍、金帶手刀、銀纏槍,一匹戰馬外配海皮鞍,還有衣甲、弓箭、馬鎧各一副。還特賜岳飛一面繡著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的旗子,令岳飛在行軍時務必樹起。這既是對岳飛數年來所立戰功的嘉獎,也是對岳飛尚有抗旨行為,未能完全盡忠于高宗的鞭策。岳飛的官銜轉為鎮南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不久遷為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在江州置司,獨立建置帥府。劃歸岳飛軍事防守的範圍擴大了,跨越長江北岸,自舒州至蘄州,直聯中原腹地,方圓數百里。而地位升高、職權擴大的岳飛從杭州返回九江的路上卻悶悶不樂。對他來說,安定為了攘外,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收復失地、滅金虜。途徑新淦時,岳飛于蕭寺壁奮筆提詩道:

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
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

這才是岳飛內心的底蘊。

即使對待洞庭湖楊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岳飛也是採取儘量招安、少流血原則的策略。當時參政席益就對岳飛的做法產生了嚴重懷疑,並對張浚說:"岳侯得無有他意,故玩此寇?"張浚瞭解岳飛的用心,故而笑答說:"岳侯忠孝人也,足下何獨不知用兵有深機,胡可易測?"這次被俘的農民起義軍近二十萬人。魯莽的牛皋主張"略行洗蕩,使後人知所怕懼"。岳飛堅決不同意,他說:楊麼之徒,本是村民,先被鐘相以妖怪誑惑,次又緣程吏部(昌宇)懷鼎江劫虜之辱,不復存恤,須要殺盡,以雪前恥,致養得賊勢張大。其實只是苟全性命,聚眾逃生。今既諸寨出降,又渠魁楊麼已被顯誅,其餘徒黨,並是國家赤子,殺之豈不傷恩,有何利益?況不戰屈人之兵,而全軍為上,自是兵家所貴。若屠戮斬馘,不是好事。但得大事已了,仰副朝廷好生之意,上寬聖君賢相之憂,則自家門不負重責,於職事亦自無慚也!岳飛說罷,連聲喊道:"不得殺!不得殺!" 牛皋心悅誠服。

岳飛挑選了好幾萬精壯的起義軍戰士編入軍隊中,大大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加強了抗金的力量。十幾萬老弱,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給米糧",歸田就業。


寧折不彎的國學大師陳寅恪

2014-05-21 這不是歷史

陳寅恪(1890-1969)與家人

1938年,西南聯大歷史系一堂課上,一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上課原則:“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這“四不講”顯示出的是何等的自負,而說出這段話的就是國學大師陳寅恪。 

今年是陳寅恪誕辰121周年,他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曾先後遊學于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哈佛大學等歐美名校,精通英法德日俄等文,還接觸和瞭解藏文、吐火羅文、西夏文、滿文、梵文等22種語言文字;他沒有任何學位卻成為“清華四大國學大師”之一,“(其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他的課常常爆滿,甚至吳宓、馮友蘭、朱自清那樣的名教授也被吸引來旁聽…… 

就是這樣一位聲名遠播、人人景仰的博學鴻儒,卻有著十分倔強的脾氣,其寧折不彎、堅持主見,全天下都出了名。

當所長的條件是“不宗奉馬列主義”  

陳寅恪一向推崇學術獨立,嘗語後學:“古今中外,哪裡有作學問能完全脫離政治之事?但兩者之間,自然有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如果作學問是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學問。”1953年,中央歷史研究委員會決定在中國科學院設立三個歷史研究所,準備請陳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長,為此還特意安排陳寅恪當年的得意門生、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汪篯,帶著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和副院長李四光的親筆信,南下廣州,勸陳寅恪北上。年歲已高、雙目失明、數十年備受漂泊之苦的陳寅恪,早已把南國當成自己最後的歸宿,所以提出了北上的兩個條件:一是“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不學習政治”;二是“請毛公(毛澤東)或劉公(劉少奇)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 

在給中國科學院的正式答覆中,陳寅恪明確表示:“獨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認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正如詞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陳寅恪堅決拒絕了所長一職。 

這是一個令所有人都很難堪的話題,以陳寅恪對歷史、對現實的“通識”,他當然明白這樣做是極大的不合時宜,但這就是他的倔強秉性所在。 

1954年1月郭沫若再次寫信邀請陳寅恪,可是在陳寅恪看來失去了自由意志和獨立思想的學術根本就不成其為學術,毅然予以拒絕。 

拒改一詞書竟沒能出版

晚年,陳寅恪的學問已不為主流推崇,但他仍然沉浸在自己所構築的純粹的學術世界中。他依然堅持用文言文寫作,堅持用繁體字豎排出版著作。他對自己的文字極其在意,特別強調文責自負,著作裡的每個字都是自己的,不允許別人做任何改動,哪怕是一個標點。  

1956年,陳寅恪搜集自己往年的論文,編就《金明館叢稿初編》一書,寄給學生蔣天樞,囑送古典文學出版社(今中華書局前身)。相關編輯閱讀後,認為書稿中《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一文有“黃巾米賊”諸語,有損農民起義形象,要求改動或刪除。但陳寅恪拒絕修改,堅持按原作刊行,文責自負,否則寧可不出。雙方都不肯讓步,致使這部論文集的出版日期一拖再拖,數年不能問世。

被學生扣上“唯心主義”的帽子憤別講壇

1958年,文化界開展了反對“厚古薄今”的運動,指責陳寅恪為封建主義立場之種族文化論者。中山大學歷史系更是召開針對陳寅恪的批判資產階級歷史學大會,接著有學生發表文章,批評陳寅恪的學術觀點,說他散佈資產階級思想毒素,是一面資產階級的“大白旗”,應當拔掉。 

陳寅恪沒想到自己在講壇上耕耘了32年,卻被看不懂他的論著和論文的學生扣上“唯心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大帽子。更有甚者竟然不顧事實,在大字報中說他在教學中“貽誤青年”。 

陳寅恪從未受到過這種奇恥大辱,對此大為憤慨,同時也為“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被粗暴踐踏而痛心疾首,他讓夫人抄下大字報的內容、作者名字,作為後人研究這一段歷史的“第一手材料”,並毅然向校方提出兩點要求:一是堅決不再開課,以免“貽誤青年”;二是退休,搬出學校到外面住。 

陳寅恪的強烈抗議,引起了校方的高度重視。後來校長許崇清、副校長陳序經等人多次登門拜訪,表示對他的尊重,並再三挽留;相關人員也在黨內受到批評,做了檢查,並登門向他道歉,他才勉強收回退休的要求和同意不搬出學校,但仍堅持“不再上課”。1959年,歷史系招收隋唐史專業研究生,請陳寅恪做導師,他感到學術不自由而加以拒絕,夫人以及助手黃萱多次勸他複課,也被拒絕。自此,陳寅恪離開了自己深愛的講壇。

陳寅恪故居,位於廣州市新港西路中山大學校區內東北區309號2樓。此樓樓高兩層,為美國麻金墨夫人為紀念其丈夫于1911年所捐健,故名“麻金墨屋”,原是嶺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葛佩之住宅,其後王季思、楊國榮、容庚、商承祚等知名教授也曾在此居住過。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陳寅恪教授一直居於此樓的二樓。 

康生吃了閉門羹

陳寅恪脾氣倔,倔得近乎“狂妄”。系裡組織拜年,被他拒之門外;北國政要來訪,也被多次擋駕。即使是像郭沫若、陳毅、胡喬木、章士釗、竺可楨等名流政要,也需先征得其同意方可,而且不管來頭多大,他不想見的堅決不見,毫無商量的餘地,其中最慘的是吃了閉門羹的康生。 

1962年康生南下廣州來到中山大學,向校領導提出要見陳寅恪,陳寅恪以生病為由,稱不便接待。無論學校辦公室的人如何動員,陳寅恪就是不見,甚至還賦詩“閉戶高眼辭賀客,任他嗤笑任他嗔”自娛。吃了閉門羹的康生心中自然不快,後來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準備出版陳寅恪所著《論再生緣》時,康生簡單幾句話就使該書在陳寅恪有生之年沒能出版。陳寅恪因為自己的倔脾氣,留下了終生遺憾。

不屈的交代:動亂歲月實話實說

堅持留在大陸的陳寅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從1966年冬開始,多次被迫進行檢查交待,又因其所謂反對共產黨、反對馬列主義的罪行交代不徹底,屢屢被校方及“造反派”勒令要重新補充。陳寅恪數次遞交的“我的聲明”則充分顯示了其心態與風骨。 

1967年陳寅恪便有這樣一紙“聲明”:“一,我生平沒有辦過不利於人民的事情。我教書四十年,只是專心教書和著作,從未實際辦過事。二,陳序經和我的關係,只是一個校長對一個老病教授的關係,並無密切的往來。我雙目失明已二十餘年,斷腿已六年,我從來不去探望人。三,我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早已向中大(中山大學)的組織交代。”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陳寅恪極力維護著自己的“尊嚴”,支撐著早已平靜等待死亡的病殘之軀,度過這一千多個恐怖與痛苦的日子。1969年10月7日,備受折磨的陳寅恪由於心力衰竭淒然逝世。 

對於自己的倔脾氣,陳寅恪早已深有覺察,他曾賦詩“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自恃,但他的倔,並非恃才、矯情,而是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體現,是其“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的堅定信念的表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