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登輝:我主張自由民主 與李光耀不一樣

民報 記者朱蒲青/台北報導 2015-03-24 20:10

新 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辭世,與李光耀同輩,早年曾有互動情誼,但近年沒有往來的李登輝前總統24日出席北投大地酒店開幕時,接受媒體訪問,他以「我這一位好 朋友」稱呼李光耀,並提到兩人年紀相近,不過李強調,他和李光耀的亞洲價值思想不一樣,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自由民主」。

對於是否出席李光耀的喪禮,李豋輝說,他已請人打電報致哀,但他不會去新加坡弔祭。

李登輝談到李光耀時指出,「我講正經的,他是靠中國,但是我是不愛靠中國的,台灣自己站起來,這就是我個人看法。」

李登輝説,李光耀是新加坡開國國父,以前蔣經國前總統還在世時,很照顧他,當時新加坡軍隊都來台灣訓練,不過他也說,「李光耀和我思想不一樣,我是主張民主社會,李光耀則是主張亞洲價值,就是中國社會5000年歷史,皇帝制度要管到底,一家族全家人都要管政治。」

李登輝強調,當年著名美國政治學者杭廷頓曾在一場討論會上説過,李登輝過世的話,台灣民主還能留下來,但是李光耀過世,制度無法留下,這就是他和李光耀不一樣的地方,他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自由民主,這也是台灣和大陸不同之處。


曾和李光耀會談4小時 許信良:終身難忘的導師

民報 記者朱蒲青/台北報導 2015-03-24 23:01

針 對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辭世,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今(24)天在臉書發文表示,1993年4月,就在第一次辜汪會談的前兩個星期,新加坡政府邀請民進黨代 表團往訪。當時擔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單獨和當時擔任民進黨主席的他,在總統府會談了四個鐘頭,從台灣的內政到兩岸和亞洲的整體形勢,李光耀都非常 懇切地表達他的真誠思考,真是令人終身難忘的長者和導師!

許信良說,由此可以想見,李光耀一定曾經以更懇切的言辭,更誠懇的態度,向當年的李登輝總統提過許多建議。可惜,李登輝只喜歡教人,不喜歡受教,否則,台灣今天的處境一定大為不同!

以下為許信良追思李光耀全文:   

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走了。真心悼念他的非新加坡人,大概不少於在地的新加坡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對 李光耀先生的悼念,是禮敬,而不是哀思。以九十一歲高齡,告別了他一生摯愛的新加坡,告別了他不停關注的整個世界,做完了所有他「不能不做的事」,也做完 了所有他能做的事,他了無遺憾。評價他一生的成就,美國總統歐巴馬說,「他是真正的歷史巨人」。對於李光耀先生,應該沒有比這句話更好更恰當的頌辭!

二十世紀的政治領袖,論功業的性質和李光耀先生相似,而同樣堪稱真正的歷史巨人的,在西方有法國的戴高樂,在東方有中國的鄧小平。他們都以超越同時代政治人物的獨特的智慧和意志,完成其他政治人物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他們不僅拯救他們的國家於一時,也引領歷史的走向於長遠。

沒 有戴高樂的第五共和,就不會有現在的法國和歐洲。沒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就不會有現在的中國和亞洲。而李光耀先生所締造的新加坡典範,則不但讓新加坡從 1960年代的落後、貧窮、髒亂的華人小城邦,一躍成為二十一世紀進步、富裕、閃亮的東方新明珠,而且正鼓舞著仍然受困於文明、宗教、族群、與階級衝突的 新世紀新世界,重新追求新夢想新境界的勇氣和努力。

現在的新加坡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年平均國民所得超過五萬美元,居世界第十,高 於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香港、英國,大約是台灣的兩倍半。難得的是,它不像其他高所得的已開發國家,它的經濟還持續成長。它的失業率在2%左右,是台 灣的二分之一,而近十年的經濟成長率一直超過台灣。更難得的是,它的街頭沒有暴力和遊民。它是富人的天堂,它也是所有人的樂土。

雖然接受最好的西方教育,李光耀先生卻非常重視「亞洲價值」。新加坡典範其實正是經過調和的西方價值加上亞洲價值的具體呈現。雖然新加坡太小,但是,新加坡典範的威力,也許遠非謙虛務實的李光耀先生所能想像、所敢想像。它未必「不能改變世界」!

李 光耀先生的一生,是成功的踐道者,也是熱誠的傳道者。他總是不放過機會,不厭其詳地把他的想法告訴他認為應該告訴的人。連像季辛吉這樣一個二十世紀的全球 一流政治策士,都覺得他從李光耀先生受教良多。也許基於同屬華人的感情,李光耀先生特別關懷台灣。許多台灣的政治人物都有親炙教誨的經驗。1993年4 月,就在第一次辜汪會談的前兩個星期,新加坡政府邀請民進黨代表團往訪。當時擔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先生,單獨和當時擔任民進黨主席的我,在總統府會 談了四個鐘頭,從台灣的內政到兩岸和亞洲的整體形勢,他都非常懇切地表達他的真誠思考。真是令人終身難忘的長者和導師!

可以想見,他一定曾經以更懇切的言辭,更誠懇的態度,向當年的李登輝總統提過許多建議。可惜,李登輝先生只喜歡教人,不喜歡受教,否則,台灣今天的處境一定大為不同!


BBC評李光耀:一位恐共的外交務實主義者

民報 許銘洲/綜合報導 2015-03-24 18:04

英 國《BBC》3月23日報導指出,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去世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發出的悼唁電文中稱,李光耀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國微博網的一位網 友,則評論指出,大家不要被官方所說的「中國人民老朋友」稱號所欺騙,李光耀是堅定反對斯大林式社會主義路線的人。新加坡是威權+民主國家,(中國政權) 卻不是!

《BBC》也引述一位網友的看法指出,其實李光耀的新加坡外交只是一種「務實外交」而已。李光耀的外交策略處處流露出「沒有永遠 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理念。他支持各個大國介入東亞地區事務,讓其各自展開競爭關係;而不特別向那個國家傾斜;因 此,李光耀是「中國人民老朋友」,幾乎可以把「中國」一詞借代為許許多多不同的國家名稱,如台灣、美國等。

李光耀作為新加坡一代領導 人,1976-2015年間,先後訪問中國33次,而且他與中國五代領導人(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都曾經面對面交流的國際政治 家。中國現任領導人習近平,早在其任職福建省時期,就曾先後4次訪問新加坡。此外,2007年習近平升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所接見的第一位外賓,就是李光 耀。從這一角度來看,形容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或者「中國政府的老朋友」並不為過。

不過,別忘了李光耀曾經堅持,新加坡將成為東盟國家之中,最後一個與中共建交的國家。新加坡堅守此一立場;一直等到1990年才與中國建交,成為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東盟(包括印尼、新加坡在內的10個東亞國家)成員國。

另 一方面,李光耀也是一位立場堅定的反共者,他曾經公開表示,新加坡之所以積極加入美國所倡導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等區域軍事聯盟,目的就在於遏制共產主義勢力 在東南亞的擴張。而且還先後和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及韓國大談「提防中國」主張,並要求美國廣泛參與亞洲軍事事務,來抑制中國進逼。

此 外,與中國領導人密切接觸的同時,李光耀也一直與台灣官方交流頻繁。新加坡更長期派出大批軍人,在台灣接受軍事訓練,李光耀與台灣前領導人蔣經國的私交甚 篤。據台灣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引述台灣現任總統馬英九回憶說,李光耀過去經常到台灣度假,而且蔣經國曾親自到機場迎接。《BBC》指出相關報導還說,李光 耀當年每次到訪台灣,都會與蔣經國密談數個小時,交換彼此對中國的看法。蔣經國在1988年過逝,李光耀還史無前例地親自率領新加坡全體閣員,遠親赴台北 致哀。還有,李登輝當年接任台灣總統後,首次出訪的國家也是新加坡,這一切都反映出新加坡、台灣之間關係密切。

預言中國崛起的國際憂慮

美 國學者格拉漢姆.阿莉森等多人( Graham Allison),2013年研究著作《李光耀:大師論中美和世界》(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一書中,也明確表達,李光耀對於中國崛起的擔憂。他說,「亞洲很多中小國家很擔憂中國可能想恢復昔日的帝國地位,他們擔心可能再次淪為不得不 向中國朝覲納貢的附庸國」。

該書內容引述李光耀的說法指出:「中國告訴我們國家無論大小一律平等。但當我們做的事惹其(中國)不高興時,他們就會說你讓13億人民不高興了,請搞清楚自己的(角色與斤兩)。」

李 光耀於該書中還預測中國的GDP將不可避免地超過美國,但其創造力永遠無法與美匹敵,因為中國文化不允許自由交流和思想競爭。中國也不會成為自由民主國 家,「若成了那樣的國家,中國會崩潰。如果你相信中國將發生某種民主革命,你就錯了。為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共領導人將嘗試各種方法,(唯獨排除掉)多 黨制一人一票的民主體系」。

來自香港的網友孟光,於BBC網站發表評論指出,中國把李光耀稱為堅實的友人,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予人 「肉麻」感覺。李光耀值得效學的地方是多樣的,其中一項最值得「台灣學習」之處,是他跟中共交手時那種不溫不火、若即若離、不卑不亢、軟中有硬、嚴防滲透 的勢態。至於值得「中共學習」的也多得是;不過,以中共什麼都要講中國特色,那種(自恃)態度,李光耀縱使有百般值得效學之處,亦屬徒然。


Rick Chu 臉書發言 2015-3-23

新加坡強人李光耀辭世了,這是亞洲(北韓除外)最後一個「家父長(父權,paternalistic)領袖時代」的結束。

1994年,李光耀與金大中曾經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有一番「對罵」,一位是當權的獨裁者,另一位是反對派的民主人士。

李光耀大概沒想到金大中會當上韓國總統,並得到諾貝爾和平獎,還帶領韓國的文化、網路、經濟發展大幅躍進。相較之下,金大中的成就確實比李光耀強太多了。我很好奇,他們是否見過面?見面一定「話不投機」吧。

這篇收錄在《金大中救經濟》的文章,此時拿出來重讀,我還是認為,「金大中比李光耀更偉大;一個蕞爾城邦,需要靠獨裁威權高壓的警察國家方式來統治,只顯示了領導人的無能、沒自信而已。」(文長慎入)

。‧。‧。‧。‧。‧
【文化不是命運,民主才是我們的命運】
——回應李光耀〈民主不適用於亞洲〉的謬論

金大中 1994年12月

<摘錄>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接受《外交事務》雙月刊(1994年3~4月號)訪問時,談到西方和東亞社會的文化差異及其政治意涵,其中頗多有趣的觀點。李光耀雖 未明言道出,但他在通篇訪問中的許多陳述,以及他長年施政的記錄,在在顯示出他認為西方民主不適用於東亞國家,他因此而勸告美國人「不要將他們的制度,不 分青紅皂白的移植到這一套根本行不通的社會中」。有鑑於李光耀在世界各國領袖間受到的尊重,他的說法相當具有影響力,因此有必要審慎加以回應。
  ..............
   民主在亞洲是否適用及其未來展望多仍有人感到懷疑。這些感到懷疑的人,主要是亞洲各國的威權領袖,李光耀就是其中最能言敢言的一位。他們長久以來宣稱, 文化上的差異使得民主及人權的「西方觀念」不適用於東亞國家。亞洲到底是否有著實行民主的思想與歷史條件?民主在這裡可以生根茁壯嗎?
  李光耀 在他通篇訪問中,一再強調文化因素。我也相信文化的重要性,但並不認為社會的命運如何,完全取決於文化,而文化也非一成不變。尤有進者,李光耀對亞洲文化 的觀點,不但站不住腳,更是為了維護一己之私。他認為東方社會和西方不同,東方「認為個人的存在以家庭價值為主」,家庭是「社會建構的磚瓦」。然而工業化 的一個無可避免結果,是傳統以家庭為中心的東亞社會,也快速朝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發展。人類歷史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之事。
  李光耀認 為,在東方,「統治者或政府並不為個人設想,因為家庭為個人做了最好的設想」。他覺得這種講求自給自足的家庭取向文化,是東亞經濟發展成功的主要原因,他 還譏笑西方各國政府想要解決社會所有的問題,然而他卻又替西方社會的道德淪喪擔憂,認為這是民主太過與個人權力太過的結果。李光耀因此認為,西方的政治體 系有著管得太多的政府,不適用於家庭取向的東亞。他擁抱現代化及它所帶來的生活型態的改變,但又拒絕西化,這同樣是在強烈暗示民主不適用於亞洲地區。
   只不過事實證明正好相反。李光耀宣稱亞洲各國政府放手不去干涉人民的自家事務,也不把社會所有問題攬在自己身上,但這與事實不符。亞洲各國政府干涉個人 與家庭日常生活的程度,遠勝於西方各國政府。舉例而言,在韓國,每個家庭每個月都得參加村民大會(班常會),接受政府的訓令及討論地方事。日本的強勢政 府,從來都以保護國家利益為由主導干涉企業界,以致於造成和美國等貿易夥伴的糾紛不快。在李光耀的新加坡,政府嚴格管制個人的行為,嚼口香糖、吐痰、抽 菸、亂丟拉圾等都在管制之列,幾乎形同歐威爾筆下的極端社會控制。他宣稱東亞各國政府以不擾民為尚,顯然和這些事實相抵觸。李光耀做此等不實的陳述,是為 了他自己拒絕接受西方式民主找理由。他甚至不喜歡一人一票的現代民主基本原則,說他無法「在理性上接受」這是最好的方式。
  類似李光耀這樣的意 見,不僅在亞洲極其影響力,若干西方人士也頗以為然,因為他們看到許多先進民主社會的道德淪喪。舉例而言,許多美國人認為,美國少年費麥可 (Michael Fay)在他人車上塗鴉的行為,受到新加坡當局的「鞭刑」伺候是罪有應得。但是,道德淪落並不應歸因於西方文化具備的缺點,而是工業社會都會遭遇的困境; 亞洲多個新興的工業化社會,都產生了類似的現象。李光耀的新加坡是個幅員不大的城邦,但卻以近乎極權的警察國家來控制人民。他自己卻說只要政府不去干涉各 個家庭的自家事,一切就各得其所,他所言與事實互相矛盾。治癒工業社會弊病之道,並不是訴諸警察國家的恐怖手段,而是要加強倫理教育、尊重精神價值,以及 提倡高水準的文化與藝術。
  ...............
  李光耀反對將某種外來制度「不分青紅皂白的移植到這一套根本行不通的社 會中」,這一點沒有人會有異議。問題就是,民主真的是對亞洲如此陌生的一套制度,以致於根本行不通嗎?進而言之,以李光耀對於政治異議絕不寬容的過往紀 錄,以及其他多個亞洲國家對異議人士持續不斷的打壓,我們不得不問,民主在新加坡等國家是否曾有過試行的機會?
  ...............
   民主在亞洲行得通的最好證明,是儘管有若威權統治者如李光耀之流者的頑強抗拒,亞洲仍朝民主邁開了大步。事實上,自從1974 年來,亞洲是各地區中民主化表現最好的。到1990年前,逾半數亞洲國家已成為民主國家,而全球民主國家比例是45%。由於亞洲驚人的經濟發展,這項成就 較少為人注意到。我相信,到下個世紀展開前後,民主會在亞洲各地生根,而在新世紀前二十五年內,亞洲不僅將享有富庶的經濟,民主也將欣欣向榮。
  ..............
   建立民主及強化人權,乃是亞洲的當務之急,而最大的障礙不是文化歷史,而是威權統治者及粉飾維護者的抗拒作梗。亞洲有著世界可以學習的許多優點,它豐富 的遺產包括了民主取向的思想及傳統,這些可以為全球民主的演進做出不小貢獻。文化不必然是我們的命運,民主才是我們的命運。


一位新加坡公民的告白:李光耀讓我們膽小到就算快死了還怕被罰

BuzzOrange 報橘 by: BuzzBookworm 2015-03-23 新加坡

     《BO》導讀:提起新加坡,你會想到什麼?或許是乾淨整潔的市容,也可能是口音怪怪的新加坡式英語,還是難以想像的鞭刑和罰款,但還有一個人絕不能遺忘—這個全台首長都搶著觀摩學習的國家,若是沒有傳奇政治人物李光耀的治理,也不會有今天的井然有序、經濟繁榮。

    李光耀的評價不一,有人說他是可怕的獨裁者,也有人尊敬他為有遠見的領導者,現在他走了。這四十多年來,新加坡富足了,同時人民也失去了民主的想像,來聽聽一位新加坡公民的真實告白…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教科書灌輸李光耀神人形象

(政府很厲害,凡事交給政府就行了!)

雖然我也姓李,但跟李光耀卻沒有任何的親屬關係。

我來自廣東的祖父母,就誠如李光耀曾說的,都是不識字的、無田無地的農民的後代,而我的父母也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階級。

出生在一九六五年新加坡獨立以後的我,是在李光耀治國模式下成長的一代。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暴亂,但我也並非是嘴裡含著金或銀湯匙出生、要什麼有什麼、被慣壞的嬌貴富家女。

我出生時,新加坡剛建國獨立不久,可說跟我一樣正處在童年階段。不過,新加坡就像是個神童,在旁人的指引下,也憑著自己聰慧的天資,在短短的時間裡成功吸引外資、製造就業機會,在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當時,越南仍深陷戰爭的漩渦裡,中國大陸仍然身處「文革」內亂中,而東南亞各國也處在動盪中。這些都給了新加坡起步的優勢,加上李光耀領導的政府以神速的行政效率,在短時間裡整頓了國家秩序,讓我們的經濟發展遙遙領先於同區域各國。

李光耀經常回憶建國初期的艱辛,也不時向人們描述過去的社會動盪。他就像一個經常替子女未來操心不已的老爸一樣,成天擔心我們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懂得感恩,永遠只會抱怨,也生怕我們這些不肖子孫很快地蝕了前人所累積的老本。

不過我想,也正因為建國初期多數人「目不識丁」,所以大家都會把希望寄託在一個學識豐富的領導人身上。如果當時人人都是達官顯要、文人學士,各有不同的主見和主張,恐怕那時候的政治鬥爭會更加激烈。

    「政府很厲害,凡事交給政府就行了」,這也是在我成長的風平浪靜的歲月裡,自小被灌輸的觀念。

記得我在念小學的時候,在英文教科書裡讀到一篇故事〈Father Knows Best〉(爸爸最清楚)。故事說的是一個小男孩約了其他朋友出海遊玩,卻遭到父親極力阻止。

朋友們出發到海邊那天,小男孩關在房間裡賭氣。媽媽不斷在旁溫柔地勸說:「爸爸最清楚情況,他是為了你好才不讓你出去的。」

後來天氣突然急速轉變,被關在家的小男孩看著窗外風大雨大,開始感到不安。之後,他在電視新聞中得知那幾個朋友在掀起巨浪的海上遭遇不幸。

這時,小男孩才想起媽媽說的「爸爸最清楚情況,他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才意識到因為爸爸的神通廣大,自己的小命才被保住了,當下對父親多了一分敬意。

這個故事中沒有太多強烈的說教色彩,但篇章裡的人物和價值觀都折射出非常傳統的家長式管理的思想——掌控權力的父親自始至終沒有向小男孩解釋不讓他外出的理由,而賢慧的媽媽也只是不斷地在一旁勸孩子聽爸爸的話。

故事裡的爸爸就像神人似的,最了解外頭的危險情況,而這也成了限制小男孩外出的理由。

    我們的領導者李光耀不就像是課文中神人父親的形象嗎?

    他非常有威嚴,也最清楚外面世界的情況。對於這種父親形象,大家是又怕又敬。但是眼看大家的日子逐漸好轉,我們知道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

    守法比保命還重要,快要死了還怕被罰

(躲在電腦螢幕前的膽小新加坡人,又有多少個願意挺身當砸窗英雄呢?)

我們害怕做錯事,也害怕自己偏離正軌,害怕成為引人關注的英雄,甚至死到臨頭我們害怕的不是自己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而是擔心接到執法當局發出的罰款通知。

二○一一年底 SMRT 地鐵主要的南北線系統在下班繁忙時間發生嚴重故障,中斷了五個小時。這是新加坡有史以來的地鐵大癱瘓事故,造成一些地鐵列車被卡在隧道內動彈不得。由於故障發生時正好是下班尖峰期,因此當時每趟列車都載著滿滿的乘客。

故障發生後,數以千計的乘客被困在列車中超過一個小時,電流中斷,車廂內空氣流通非常不暢。不過多數乘客都還相當鎮定地等待列車服務恢復。然而等了許久,仍不見列車行駛,大家依然被卡在令人窒息的車廂裡。

被困在黑暗又悶熱的車廂時間久了,氣氛有些緊張,一些乘客也開始感到身體不適。遇到同樣情形,在其他國家可能已經出現騷動或者有不滿的乘客開始搗毀車廂洩憤,但在這裡,大家卻是乖乖耐心等待。

就在這時,在其中一截車廂中,一名男子發現有人呼吸困難,妻子也感到不適,於是想要打開車門讓車廂通風。後來他在黑暗中摸到了一支滅火器,在沒有人反對的情況下,他用力砸破玻璃窗。霎時,車廂內空氣流通許多。

車廂內的一名乘客用手機拍下了滿地的玻璃碎片,並把照片傳給友人。照片隨即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開,大家紛紛對砸窗男子的身分感到好奇,甚至將他視為英雄。

這名年輕的男子或許可以一舉成名,成為新加坡人的名人偶像,然後上電視、拍電影或為產品代言,發一筆橫財。但這位「英雄」卻選擇保持低調,始終不願透露姓名也拒絕公開露面,並不斷強調自己不是要搞破壞,而是為了幫助大家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到底他在害怕什麼呢?

一些在同一車廂的乘客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都力挺男子,表示他做了正確的事,希望他不會被懲罰。同樣的,在網路上,線民們都擔心這位英勇的男子會因為破壞車廂而受懲罰,紛紛替他說話。

    即便是在事後的記者會上,男子會不會被罰的問題也被提了出來。公司發言人同樣跳脫不開罰款思維,回答:「男子不應該砸窗,而是應該鎮定等待救援,但基於這次情況特殊,公司不會要求賠償。」

在政府過去幾十年的嚴加管制下,新加坡人已經形成了非常典型的思維:死到臨頭了,大家不是挺身共同尋求解決方案,而是擔心這麼做會觸犯條例,可能會被罰款。

也正是因為害怕被罰,大家變得自主性不強,也害怕承擔責任,因為偏離規章做出不一樣的行為是一件冒險的事。

這是在罰款文化下培養出來的國民特性,一般人民因為對法律的恐懼,擔心挑戰制度將使自己失去原本舒適的生活,因此都會遵循一貫的辦事方式,不願意突出自我風格標新立異。然而這種自我束縛的思維並不利於社會創意空間的發展。

難怪線民們都在網上呼籲,我們需要更多砸窗英雄改變社會,在危機時刻挺身而出解救大家脫離困境。但是躲在電腦螢幕前的膽小新加坡人,又有多少個願意挺身當砸窗英雄呢?


高壓、專制、真的要向他們看齊嗎?柯 P 所不知道的新加坡

BuzzOrange 報橘 by: BO 肥皂箱 2015-02-06

    《BO 導讀》:自亞洲四小龍之首節節敗退後,台灣開始欣羨起蒸蒸日上的新加坡,許多政治人物常拿新加坡與台灣比較,柯文哲市長更是在日前表示想在八年內超越新加 坡,看來看去,新加坡真的有這麼好,值得台灣一股腦兒的追隨嗎?還是說其實我們在拚命追趕超越新加坡的同時,卻已忘卻台灣自身擁有的優勢呢?

旅居新加坡十年的梁展嘉認為,新加坡社會的穩定源自民眾犧牲的部分自由,住在新加坡「並不是很快樂的事情」。中山大學政治所副教授劉正山也說,「台北市其實在很多地方早就超越新加坡了,星國的教育、政府也不一定比較好。」

蕞 爾小國新加坡的魅力,讓過去不少政治人物愛拿它來比較,將它當做施政模仿對象,就連新官上任不到二個月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難免俗。柯文哲日前接受媒體採訪 時,喊出八年內要「超越新加坡」,直言未來全球的國家界線不再是涇渭分明,將變成城市與城市間的競爭,若結合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等四大城市, 就有機會與新加坡抗衡。

此言一出,引起不少社會討論,前總統李登輝也忍不住期許,若柯文哲真能改革台北市,八年內超越新加坡的目標達成,柯說不定有資格可以選總統。言談中,似乎也透露出不少對新加坡的欣羨與嚮往。

乾淨、安全的新加坡,某些部分並不如大家想的「那麼好」。

有錢有房、台灣人好羡慕

新加坡有多好?攤開統計報表,每一項數字都顯得驚人。新加坡人口僅五百四十萬、面積不到新北市三分之一,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卻能年年攀升,二○一三年高達五萬五千美元,世界排名第八、亞洲第一,將台灣的二萬美元遠遠拋在腦後。

新加坡在二○一四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位居第二,僅次於瑞士,台灣則落於十名之外。雖然新加坡是全球第二「擠」的國家,但新加坡人擁房率超過九成,甚至有八成五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居住在組屋(即公共住宅)。

這 看在買不起房、搶不到社會住宅的台灣人眼中,著實難以想像,新加坡政府還會時不時發「小紅包」給公民,少則數百,多則上千,端看當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決定 撥多少款項。新加坡的好,讓不少台灣人趨之若鶩,甘願遠離家鄉,四處打探到新加坡當「台勞」的機會,也有許多父母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往新加坡求學,甚至移 民。

新加坡幾乎成為「進步象徵」的代表,通行全球的雙語教育、開放的移民政策、居者有其屋的公共組屋、乾淨明亮的城市風貌、安穩的社會、高效能的政府;當然,還有了不起的李家領導者──李光耀、李顯龍。

七折人生,分數決定一切

新加坡真的這麼好嗎?移居新加坡的梁展嘉,二○○四年便決定跟著太太到新加坡工作,那一年也正是李顯龍上台接任總理,梁展嘉在新加坡組屋實實在在生活十年,從住房、教育、移民、政治、媒體等面向,將生活中第一手觀察寫成《幹嘛羨慕新加坡?》一書。

梁展嘉如今「看破一切」,決定逆勢回到台灣,他認為,新加坡社會的穩定源自民眾犧牲的部分自由,它的高度競爭、政府的高壓管控讓居住在新加坡成了一件「並不是很快樂的事情」。

從 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分班,新加坡學生唯一要在乎的就是成績,分分計較,更會影響著未來一生,「小學離校會考」(又稱小六會考),就將人分為不同級別,上不 同的初中,一路篩選、淘汰,「有六分之一的小孩會被放到C段班,換句話說,你的人生在小學有可能就被放棄了。「日後翻身機會極低。

梁展嘉說,新加坡人從小就活在高度競爭中,從學校到社會無一不打分數,而政府的管制更是從沒離開過,「國會議員、公務員全都是拿獎學金得主,但詭異的是,無論你出國學什麼專業,回來大都是做行政職。」換句話說,求學一切只為取得那紙文憑。

〇五年,梁展嘉應徵上「小學華文老師」,還沒開工,就先體驗到新加坡的「高度競爭」及「文憑主義」:若是非新加坡教育部認可的大學文憑,只能當二級老師,薪水一律打七折,日後加薪幅度也是一級的七折,但一級、二級的差別只在薪水,工作一模一樣。

梁展嘉雖是台大土木系、美國密西根大學土木所碩士畢業,仍被分到二級。據統計,新加坡人約只有二成能拿到大學文憑,其他八成就只能進入「七折世界」,「社會階級一刀劃分」。甚至,連開校務會議時,一級、二級教師還必須分開坐。

擔心新加坡的教育限制小孩的想像力,梁展嘉決定返台發展。

乖乖聽話,就可以有糖吃

梁展嘉觀察,政府雖對人民照顧完善,但相對而言,對人民的管制也相當嚴格。例如,新加坡政府為避免高速公路塞車,限制國內車輛數量,每年只開放少量「擁車證」(即行照),駕駛人要競標買證才能開車;又好比,伊斯蘭教信徒到校必須脫下頭巾,只為求在校內要服裝統一。

新加坡政府也可以不經法庭審訊,就援引內部安全法令來關押有危害國家安全的嫌疑人;今年初,甚至開始研擬「禁酒令」,晚上十點半後商店不得賣酒,公共場所也不能喝酒,並祭出相當四萬七千元台幣或監禁三個月的罰責,為的就是避免民眾酒後鬧事。

新 加坡政府就像一名什麼都管的家長,人民則是小孩,乖乖聽話,照著政府的遊戲規則走,就可以有糖吃。即使是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媒體,在李光耀精心打造的 法令規章下,也很難有用武之地,報社每年必須更新營業執照,且是公開上市公司,股東持股有一定比例限制,不可過大,還得加入由政府控制的管理股,投票權更 是普通股的兩百倍。

換句話說,一般股東對報社營運完全喪失發言權,一切政府說了算,政府牽制了「言論權」。

找出台灣優勢,別只會抄

「當台灣已經往更加民主化的道路前進了二十多年之後,是否還有必要回頭參考李光耀統治下的新加坡?如果真要參考,是否該以二○一一年以後的李顯龍版本為準才更為合理?」梁展嘉強調。

梁展嘉認為,若處於高社經地位,在新加坡生活是件方便、快樂的事情,因為政府的高效率服務,大致上只提供給VIP,倘若只是一般老百姓,能否享有同等服務,那就不一定了,而新加坡的貧富差距也一直是在全球「名列前茅」。

相對來說,新加坡人也較不主動積極,遇到什麼事情都找政府處理,缺乏創造力,梁展嘉發現,「在新加坡,要創新可以,得先照政府的規矩來,這規矩可能是『好公民』 的德目,也可能是李光耀思想;在台灣,你同樣可以創新,政府通常懶得插手,最重要是能獲利。」

說 穿了,其實就是價值觀的選擇。梁展嘉於今年初決定返台,就是擔心新加坡的教育制度限制他小孩的想像能力,也不希望從小就讓孩子成為只在乎成績的考試機器, 「只要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確幸,我就能怡然自得地生活下去,快不快樂, 僅取決於一念之間,心能安定下來的地方,就是人間天堂。」

中山大 學政治所副教授劉正山提醒,該不該「效法」新加坡,其實是問錯問題,「如果以台北市的聲望,其實很多地方早就超越新加坡了,星國的教育、政府也不一 定比較好。」劉正山認為,這是「代工心態」,應該反過來思考,找出台灣自己所長,而非永遠要找「更好」的來學。(更多資訊,請見 1457 期《新新聞》)

(本文、圖片皆為新新聞授權;撰文:《新新聞》週刊作者林筱庭,不得轉載。)


李光耀說給香港人聽的苦口良藥,也正是台灣得吞下的靈丹

BuzzOrange 報橘 by: Alice Lee 2015-02-09

    《BO》導讀:這篇文章講得雖然是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眼中的「香港」,如何地被北京「照料」著躺在舒適圈中;不過,卻十分值得作為台灣人的我們一讀。李 光耀說,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生意全建立在「哪個最賺錢,就往哪裡走」的想法上,而非洞見或創新——這是香港的困境,經濟發展只圍繞在單一產業中,不轉型,很 危險。就像現在的台灣一樣。

    對香港來說,他們需要走出的過往榮景是房產業,對台灣來說則是硬體製造業。我們都應該開往新的領域,創造不同的經濟光景。

「新加坡的年輕一代,把眼前的榮景和成長,視為理所當然。」近期,新加坡之父李光耀如此表達他對國家發展前景的擔憂。

現年 91 歲的李光耀是新加坡首任總理,對於時局的關切,讓他在 1990 年結束任期後,成為多產的評論家,同時出版多部著作,其中包括 2 本回憶錄。在諸多文章中,李光耀特別強調他對新一代青年的擔憂。他認為,年輕人可能已經失去了上一代擁有的韌性和毅力。

就 背景來講,李光耀認為,他的經驗很值得拿來與年輕一代分享,以過往奮鬥的歷程,作為思想的滋養。畢竟,現今的新加坡,無論是法律、個人安全、社會穩定度, 和經濟卓越,都是當時高效率政府努力後的結晶,是得來不易的成果。從小小的城邦,到人人皆知的大國,新加坡的崛起故事,其實是一口深井,越加思考,滿滿經 驗就越能灌溉,一個人盼望開出成功花朵的園圃。

在 2011 年的著作《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中,出版社集結了李光耀與《海峽時報》超過 16 次的訪談,內容提到李光耀對新加坡未來發展的看法、對現今政府制度的觀察,以及對中港相互關係的深入探討。

而其中,新加坡與香港之間的相互比較,也成為一系列課題的想法來源。

    軍事預算少,香港更能專注於其他產業,高效率讓人驚艷

李 光耀表示,自新加坡從 1965 年獨立後,政府便需要在國防和外交上,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而在這方面,他其實是十分羨慕香港的。新加坡的國防預算等同於其 GDP 的 6 %,在 2013 年,達到近百億美元。除此之外,新加坡也在軍事方面,部屬了超過 71,000 名軍官,這些預算對於一個小的經濟體來說,是十分龐大的。

相 較之下,反觀香港,負擔就沒有那麼重了。除了軍武之外,香港也不必在外交上特別費心,國安問題也無須操煩,因此,便能夠將錢花在振興經濟,以及人民福利 上。而且,李光耀算是特別欣賞香港的服務業,尤其是小企業展現出來的效率和善意,以及他們對「顧客至上」此理念的付出程度。

他回想起,在 1950 年代晚期,他第一次造訪香港。在行程中,他決定要訂製一套西裝。

「那天,我早上去量身型,下午定裝,然後我晚上就收到西裝了。」他說。「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新加坡,這種速度是不可能出現的。」他補充。

但是,敬佩只侷限在小企業。對李光耀來說,香港大公司的商業哲學,他就不是那麼欣賞。

    富商後代慣留舒適圈,只跟潮流搞房產,新加坡則能平衡經營各產業

他表示,香港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們有非常多經驗豐富和資金充裕的企業家。這些商人早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就逃離共產統治,最後形成一股人才流,一股新加坡從未有過的知識力流。

不過,李光耀也認為,在其後的第二和第三代,就被龐大的鈔票流給沖昏了頭,自 1990 年代開始,就不斷想要走捷徑,試圖以最快方式用房產賺錢。李光耀曾在一場訪談中提到:

    「李嘉誠的龐大企業,並沒有能力創造出能銷售全球的產品。」

為什麼呢?李光耀說:「因為李嘉誠的金錢帝國,包括房地產、海運、超市、電信公司,和公眾設施,都是建立在『哪個最賺錢,就往哪裡走』的想法上,而非洞見或創新。」

李 光耀這番評論也許有些武斷,但是仔細觀察香港經濟的根本,我們確實也可以說,除了房產之外,這座城市沒有其他珍貴資產可以與其他國際城市相比。照理說,這 些商人的後代,在如此資源豐富又受過良好教育的情況下,應該走出房產業,這個長久以來的舒適圈,然後投資其他新的領域,創造不同的經濟光景。

也 因如此,房地產只要沒有經營好,一有波動,香港整體就會受到牽連。新加坡則能免於這種困擾,平衡經營其藥物、電子、煉油,和石化產業,同時謹慎規劃裕廊工 業區和鄰近人工島的發展計畫。穀牌石油 Shell 和 Exxon Mobil 都在新加坡設點,勞斯萊斯也選擇在新加坡進行波音 787 和空中巴士 A380 等大型飛機的渦輪扇發動機組裝工程。

    北京金援香港,同時也打壓民主,中國慣於看弱點攻擊並控制

若真要說香港真有什麼是新加坡無法比擬的,那大概就是香港有個中央政府可以隨時撐腰。好比 2003 年爆發的 SARS 危機,當時,北京就提供香港諸多協助,以度過危機。

李 光耀時常被問到,中國的崛起,是否會危及新加坡的地位,或是使情勢複雜化。而他的回答則十分簡單:如果中國不滿新加坡,他們不會選擇進攻。他們需要做的, 僅僅就是依照我們這座島的經濟弱勢,打斷或是收攏其市場。同樣地,中國也不需要刻意打壓或是支持香港,因為香港人很實際,他們都知道真正的老大是誰。

如此說來,在這樣特別的行政區中,李光耀對於民主發展和憲改的態度是十分悲觀的。

李 光耀以香港政治人物陳方安生為例。陳方安生在主權交移後,於特區政府擔任政務司司長,並在 2001 年退休。被喻為「香港鐵娘子」的陳方安生,僅管爭取言論自由和普選的立場鮮明,最後事實還是證明,不管香港如何和北京爭民主,以及不管他們如何阻擋北京的 介入,真正的自由永遠留都在湍湍大流的另一端;英國國旗的撤下,就是平等與民主的流放。

    與中國高互動,香港與新加坡都需找到國家認同和金錢利益間的平衡點

不過,對於香港人來說,與中國人做生意鐵定是焦慮甚多的,在如此複雜的政治氛圍下,自我身分和價值之定位和維持,都是隱憂。而在這方面,李光耀的想法,則和中國新崛起的經濟自信頗為相關。

當 李光耀被問到,新加坡是否在各方面效法北京,畢竟華人占了新加坡人口數的 4 分之 3 時,李光耀直接地說:「不。」他表示,中國現在滿滿自信,甚至早在變成富有國家之前,就滿是驕傲之態。所以,依現在崛起的態勢來看,中國接下來只會更「自視甚高」而已。而這,並不值得倣效。

李光耀也因此,特別讚賞新加坡的獲獎設計師兼企業家李少芬。儘管與中國的商業往來密切,李少芬也選擇 每周通勤,往返兩國,而非定所於北京。為此,李少芬曾表示,一旦在中國開設辦公室,你的客戶就會把你當成中國人的一份子,預期你的想法和做法都和中國人一 樣。他們會要求你在短時間內給出設計和決策,但照理說,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和思量的。

在這方面,李光耀十分認同李少芬的堅持。

中國再強大,國民仍須維持住個人的國家身份和認同,保持一定的距離;也許,香港人也能從李少芬的字句間,找到他們理想的答案和方法。

(資料與圖片來源:ejinsight)


新加坡人的愛恨告白:看了台灣,發現自由也沒多好

商業周刊 撰文者黃亞琪、夏嘉翎 2015-03-25

3月23日 16:14 唐人街,打開滿版的黑白報紙,一個華人沉默回顧著李光耀的一生。

梁智強,被稱為新加坡的國民導演,可說是最理解新加坡人心的人之一。

不管是涉及生活壓力、三代同堂養育的《錢不夠用》,或探討教育課題的《小孩不笨》系列,到創下新加坡電影史上最高票房紀錄、談論兵役問題的《新兵正傳》。這位對台灣觀眾而言,電影知名度比本人還高的導演,擅長以幽默方式看待他口中從小生長的國家。

目前正在籌備新加坡建國五十年電影題材的他,跟我們訪問的多數中堅分子相同:他們正站在十字路口,看到新加坡需要變,但下一秒,立刻把風險精準算出,不容偏差。這樣的思維,也是外界判斷,即便後李光耀時代來臨,新加坡也不會有巨變的原因。

以下,是梁智強的口述內容:

我拍每部題材都從自己的感受開始拍。《錢不夠用》這部電影,花了兩年時間才落實。錢的話題,是大家最敏感話題,也是最有共鳴性的。

這部電影用了八○%的方言,包括台灣的閩南語,年輕人就帶爸爸媽媽去看。我們講的方言題材,對當時整個局勢來講是相當大膽的,因為政府是強烈控制方言。不管在電視、電台上或公開場合,方言幾乎是銷聲匿跡的。另外,當時電影講到大家如何為錢去掙扎、去打拚,這是人性,自然引起共鳴。

沉默,是因為習慣依賴
看了台灣的例子,自由不一定可貴

對我來講,新加坡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但是我覺得新加坡有一個好處,可能在人家眼裡覺得很好笑:就是我們都很相信政府。新加坡政府一路以來都相當廉潔,雖然有些事情我們不開心,但以大部分角度來看,他們在照顧人民各方面,都讓大家得到信心。

但也因為受到政府照顧這麼多年,我們很多時候依賴性很強,什麼事情都覺得是政府應該做的,不是我們應該做的,這就是新加坡人的一種觀念。

這幾年來,互聯網興起,新加坡人的想法已經逐漸開放。以前我們對政府都是千依百順,也沒有什麼管道可以講。有了互聯網,似乎有一些改變。近年來,明顯有站出來反對政府的人。

但大多新加坡人還是沉默的,覺得政府是不錯的。因為我們也不知道換一組人後,到底會變成怎麼樣。新加坡人可能沒有勇氣做這樣投注(賭注),(但)我知道大部分的人是希望改變的。

原本,新加坡人一直渴望有全面的自由,什麼都可以做,多爽啊!後來,當我們看到台灣這幾年來的自由時,我們開始擔心,全面自由不一定可以讓大家活得更開心,生活未必會改善。當有些自由太過以個人利益做為出發點時,自由變成了利刃,讓大家刀刀見血。

矛盾,是擔心變了不一定好
社會不滿開始累積,將是未來挑戰

我同意李光耀資政所說的,自由必須有一個限度,新加坡人多數都同意。

民主和效率是一體兩面。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說是十全十美。

這幾年,新加坡物價和許多東西都提升得非常快,但(快速經濟發展速度)卻不可以跟整體社會(福利)平衡。現在,新加坡開始採取不開放外來人才政策,因為新加坡人已經開始不爽。(改變)是好的嗎?能幫助新加坡或破壞新加坡的未來?我不知道。這在後李光耀時代來臨時,將是很大的挑戰。(口述整理●黃亞琪)

【延伸閱讀】梁智強的電影,反映社會

地位:2004年獲新加坡總統勳章,為首位獲此獎項導演

作品:

●《小孩不笨》批判過早就將孩子分流的教育政策電影,成為中國小學生教材;甚至還出漫畫版本
●《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以喜劇諷刺新加坡對於白領、藍領階級落差的社會價值觀
●《錢不夠用》描述「三明治族(上有高堂、下有幼兒)」3兄弟生活在高物價新加坡,掙錢不易,劇情諷刺新加坡多項政策
●《新兵正傳》票房破新台幣5億,為新加坡影史上最賣座華語片,20%的新加坡人看過此片

整理:黃亞琪

※  完整精采內文請見《商業周刊》1428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同步販售。


馬赴星自備毛筆弔唁 李顯龍高規格接待

中時電子報 2015年03月25日 19:47 徐秀娥/綜合報導

馬英九總統昨(24)日旋風式出訪新加坡,親自弔唁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並在當晚返抵國門。雖此行是台星兩國外交折衝下促成,也透露出主客彼此的情意兼顧。知情人士透露,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親自門口迎接,而馬總統更自備毛筆,在弔唁簿上寫下他對李光耀的讚譽。

根據中央社報導,馬英九總統昨日抵星,不但有專人接機,還派出專車引導前往總統府。星國總理李顯龍夫婦在李光耀靈柩暫厝堂門口迎接,並一再說,「非常感謝你們前來」,顯見星方的高規格接待。

知情人士說,馬總統極為重視這次弔唁,還特別自備毛筆,在追思弔唁簿上,以中英文寫下讚譽,稱李光耀除了是世界級政治家,更對兩岸和平有正面貢獻。在逾30分鐘會面中,李顯龍與家族專程接待馬總統,展現出老友們的親切互動。

據了解,由於馬總統已親往星國弔唁,台灣將不另派特使參加29日李光耀的國葬。據了解,蕭萬長、連戰、郝伯村及蘇貞昌等4人受邀,將以友人身份出席葬禮。


李光耀看台灣4任總統 最欣賞蔣務實 不滿扁是賭徒

作者: 李明賢╱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3月24日 上午5:50

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眼裡,台灣最近4任總統中,評價最高的是蔣經國,評語是「沉默冷靜、想法務實、善於識人」;而評價最低則是陳水扁,評語是「賭徒」,因貪汙醜聞自毀聲譽,還孤注一擲推動台獨。

根據新加坡國家檔案館2013年出版《新加坡選擇了李光耀》一書,李光耀認為,蔣經國從不擺出思想家的模樣,但想法務實,社會知識豐富,善於識人,確保留在身邊都是可靠之士,隨時願坦誠提出己見,哪怕是逆耳忠言。蔣經國在開口前,必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絕不信口開河。

至於李登輝部分,李光耀評價是「抒發分離主義的情緒,低估中國統一的意願」。李光耀觀察,在李登輝出任總統的12年內,公開抒發一直在台灣潛伏著的分離主義情緒,但李登輝低估大陸領導人和人民實現統一的意願。

李光耀認為,李登輝充滿自信、博學,但因為台灣遭受孤立,無法理解世界領袖為何不能像日本同情台灣處境。

此外,在維基解密網站公布的美國密電披露,李光耀2007年與美國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柯慶生會面時,曾批判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是「賭徒」,可能會「孤注一擲」推動台灣獨立。

至於馬英九,李光耀在2008年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針對馬的期待表示:「我們必須看看他在發生危機時如何回應,那才是領導人受到試煉的時刻。」


李光耀國葬 萬民雨中送別

作者: 張嘉浩╱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3月30日 上午5:50

新加坡政府29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為辭世的建國總理李光耀舉行隆重國葬,李光耀長子、總理李顯龍致悼詞時,頌揚其父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帶領著新加坡,從第三世界晉升到第一世界國家」,他並形容李光耀往生,猶如星國引路明燈殞滅。

多國政要雲集 備極哀榮

國葬典禮從下午2時開始,5時15分許結束。24位外國領袖、政府代表與15位李光耀生前的多年好友或其遺族出席,包括印尼總統佐科維、馬來西亞最高元首端姑阿都哈林、泰國總理帕拉育、緬甸總統添盛、寮國總理通邢、汶萊蘇丹哈山納波嘉、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南韓總統朴槿惠、澳洲總理艾伯特、印度總理莫迪、英國下議院議長海格、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以及台灣前副總統連戰、蕭萬長與前行政院長蘇貞昌、郝柏村。

李顯龍致悼詞 頌揚父貢獻

李顯龍在悼詞中追述父親一生為國家和人民勞心勞力,無私奉獻,「充實而豐碩」,他也數度為之哽咽,眼眶泛紅。

李顯龍說,李光耀與新加坡「同呼吸同生長」,建設「一個剛強勇猛的社會,一個活力四射的國家」,「雖然這些年指引我們的明燈熄滅了,但李光耀先生秉持的原則和理想將繼續激勵新加坡政府並引導我國人民。他的人生事蹟將啟迪新加坡人和其他人,一代又一代」。

國葬進行期間,民防部隊在下午4時許啟動公眾警報系統,逾144萬新加坡人為這位開國元勳默哀1分鐘,樟宜國際機場航班也暫停起降。

典禮之後,靈柩移至萬禮火化場舉行私人葬禮。

李光耀靈柩29日先是在12時30分由新加坡三軍儀隊護送,從暫厝的國會大廈出發,前往國葬式場,政府大廈廣場21響禮炮隨之鳴發,而靈車行經新加坡諸多重要地標,全程15.4公里,數十萬民眾冒著滂沱大雨,沿途送別建國之父,不少人更哭喊他的英文名字「Lee Kuan Yew!Lee Kuan Yew!」

下午4時全國齊默哀1分鐘

移靈車隊經過濱海大橋時,2艘海軍巡邏艦長鳴3次笛聲致敬。而空軍飛行特技小組「黑武士」、4架F16戰鬥機原定以象徵哲人已邈的「殞落隊形」自高空飛越,但因雨勢過大,編隊無法成形,只在雲端掠過,向李光耀致上最高敬意。

李光耀因為嚴重肺炎住院7星期後,在3月23日凌晨逝世,享年91歲。靈柩25至28日停靈國會大廈,近50萬人(相當新加坡12%人口)瞻仰,舉國弔唁的場面前所未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