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一年 平淡而幸福 台灣人 看大陸
2013-9-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39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主任)
那一年秋天,我從任教的東吳大學休了一年的長假,選擇客居南京,到南京大學的雙語詞典研究中心訪問。
南京,這座民國的首都、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讓來自台灣東吳大學的我倍感親切。事實上,我因著旅遊或參加學術會議,早些年已去過南京幾次,南京給我的印象有歷史有地理,有美食也有文學。
事隔多年,再度動身去南京之前,我憶起了這些豐富多彩的意象,發現我最懷念的,不是歷史的厚重,不是地理的壯闊,不是文學的積累,也不是美食的誘惑,卻是南京無所不在的綠。雖然許多南京人抱怨綠樹已遠不如以往多,可是當我想起市區內許多馬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撐起了一條條的綠色隧道,粗壯高聳林蔭蔽空,心中泛起的是靜謐,是悠閒。信步走它一回,心中的浮念,便能逐漸沉澱。
還記得那年8月底我初到南京時,正好趕上盛夏的尾巴。兩位詞典中心的老師還特地到鼓樓校區的天津路門來接我,幫我扛行李到單位。稍事休息後,中心主任魏教授便陪我到南園的外教公寓辦手續安頓,單位大老、精神導師張教授,還特地在他草場門外公館附近的「兩岸咖啡」設晚宴幫我接風洗塵。我作為訪問學者的第一天,詞典中心的老師就像個樸實的暖水瓶,幫我阻絕了外面的酷暑,暖透了我的心扉。
到南大訪問長住之前,我的人生才經歷了重大轉折,東吳大學恰巧給了我這一年的長假,真是何其幸運。我把我的情況跟詞典中心據實以告,長官同仁也都能包容體諒,建議我四處走走看看,並把我這個「訪問學者」擴大詮釋為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的訪問,而不僅僅是學術專業上的訪問。有了他們的背書,我的遊心就更無所羈絆了,除了南京走透透之外,整個神州大地也都快被我走了個大半。
我在南大期間平均一個半月返台一次,停留半個月左右,回到南京後又經常四處趴趴走,乖乖待在南大的日子著實不多,到後來內心都有些愧疚不安。那一年,我享受了充分的自由,去悠遊,去翱翔,去探索,南大對我的行蹤似乎也從不過問,或者單位的領導也都一一幫我擋了下來,不讓我知道。他們替我築起了一層堅實的防護罩,總讓我安心,總讓我放心。
詞典中心基本上是個研究單位,少數老師還帶了研究生。中心老師全在校園深處的丁字樓樓上忙著編詞典、寫論文、備教案,辦公室氣氛靜默而嚴肅。樓下是碩博士生的研究室,大家也都兢兢業業,讀書寫作,少有言笑。自從我來了以後,據說我爽朗的笑聲穿透了牆壁和天花板,給整個單位帶來了歡樂,我活力、搞笑的出現,給大家添了許多朝氣。
搞笑歸搞笑,相關的學術研討會與專題講座,我還是積極參與,裡外幫忙的。博士生的論文寫作,我給予精神鼓勵和經驗分享,並幫他們的英文摘要修改潤飾。我與詞典中心的學術資源互通有無,與碩士生合作撰寫論文,贈送專業書籍期刊。這種種交流雖然不多,但也留下了明顯的足跡。
曲終人散時,仍須一別。在離開南京、打道回府的前一天,南大的暑假已經開始。午時不到我一如既往,拉開詞典中心研究室的木門,靜靜地走出丁字樓,沿著外院圖書館前的林蔭小徑,在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中往南穿過教學樓。出了教學樓,迎面而來的是林蔭夾道的法國梧桐,汽車、助力車、電動車、自行車、三輪車、行人各憑本事,徐徐地交織前進。出了漢口路大門,左右兩側又匯入了車潮人潮,計程車、快遞公司,送貨的、等人的、拍照的、過馬路的,全在「南京大學」四個大紅字底下熙來攘往。
過了工行取款機前的隊伍進了南園生活區,順著噴水池左拐直行,打包搬家的、出清雜物的占滿了沿路的人行道,以往無所不在的暖水瓶也只剩寥寥無幾。
習慣的二樓食堂那天人潮稀疏,不銹鋼碗裡的紫菜蛋花湯、炒花椰菜、紅燒肉、五毛錢的米飯,就這樣伴我度過了一段寧靜的午餐時刻。
在南大一年,種種的感動真是一言難盡,平淡而幸福,簡單而豐富。多年後再度回想起來,心裡面有的是滿滿的感謝。
在上海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台灣人 看大陸
2013-9-2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熱鬧的第十屆上海書展甫於史上最熱的8月落幕,我適逢人在上海,有機會躬逢其盛,親自見證了這場為期一周的文化饗宴。
之前聽說上海人喜歡閱讀,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對此,我在書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內人是上海人,以前發現她喜歡買書借書,經常手不釋卷,沉醉其中,以為只是個別現象,是岳家都愛閱讀、耳濡目染之故。然而我在書展內外,舉目所見,豎耳所聞,才知道她的例子並不少見。我身處的,是一個中國典範的書香上海。
8月的上海酷暑難耐,屢屢創下氣溫40度以上的歷史新高,卻絲毫沒有阻礙民眾前去淘書挖寶的熱情。才一大早,就陸續有許多市民頂著烈日扶老攜幼,到達位於市中心延安中路上的上海展覽館排隊買門票,彷彿這座城市的人都逐漸往書展會場移動。主辦單位十分貼心,在售票窗口搭起了數十米的長帳棚給民眾遮陽,並在帳棚下噴灑水霧降溫,讓排隊的民眾少受酷熱之苦。
書展上午9點開始,不過據說有限的車位7點半左右就差不多滿了,相關單位還積極協調,與附近的幾棟大樓商借了600多個車位,免費提供給開車逛書展的愛書人,卻還是無法緩解停車位不足的頭疼難題。
上海的常住人口有2300萬,相當於整個台灣,一小部分的居民前往書展,擁擠的人潮都可能讓人喘不過氣來。同屬長三角的蘇南浙北,文化水平高交通也方便,如果再加進來一起逛書展,那人潮可真是難以想像。
果不出其然,好不容易檢票進了書展會場,擠在洶湧的人群中只見萬頭鑽動,腳底下寸步難移,只能間歇性地隨著人潮緩緩前挪。各個參展的攤位都人滿為患,所有的講座現場也都座無虛席,這盛況這熱情,真是令人屏息讚嘆。我估計,大家花了人民幣10塊錢買票進來,想必更有一種多買折扣書多聽講座,以便值回票價的補償心理。然而愛書人到此,只是為了「撈本」這麼膚淺的理由嗎?
答案顯然不是,而且還有些倒因為果。我時而投入,做個積極的參與者,也跟其他讀者一起衝鋒陷陣;時而跳脫,成為冷靜的旁觀者,默默地觀察在此場館發生的一切。
我從許多人的神情舉止注意到,大多數的讀者都認真地找書,仔細地翻閱,透露出他們對書籍的熱情以及對閱讀的渴望。這裡通俗、軟性的書籍當然不少,但是深度、經典、學術的大部頭著作也多所有之,而且一樣吸引讀者駐足翻閱。硬性的讀物並非曲高和寡,在此總能找到懂書的知音。
愛書人的手裡逐漸有了斬獲。逛累了就努力找個容身之地,在人來人往的通道邊上席地而坐,幸運的還能搶到一張講座空檔的椅子坐下,等不及回家就先拿出袋子裡的戰利品,在嘈雜的人聲中心無旁騖地瀏覽,不分男女老少。
翻開上海的報紙雜誌,打開這裡的廣播電視,到處都有書展的深入報導與各種角度的評論。這讓我深深覺得,書展不只是上海的一塊重要的文化標誌,也代表著上海引以為傲的人文精神,更是流淌在上海體內的血液與氣息。
夜幕低垂,我擠上了回家的公車。一旁的父女顯然是剛逛完書展,貌似小學的女兒依偎在中年父親的身旁,從書展購物袋裡掏出《一本書讀懂唐朝》,藉著微弱的燈光在晃動的車廂中仔細地讀著。作為書展會場的上海展覽中心富麗堂皇,然而場內場外愛讀書的上海人更是魅力無限。
在上海,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上海書展長在這樣肥沃的土壤裡,想必將來會有更多的張愛玲與王安憶冒出頭。
胡學凡:旅遊安徽 獨特魅力
2013-10-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 評論數: 0
安徽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今日則是投資創業和旅遊體驗的寶地。胡學凡介紹說楚漢戰爭在這裡結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這裡起兵,中國改革大幕從這裡拉開,中國現代旅遊業從這裡起步等等,歷史上許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與安徽有著因與果的關係。
安徽不僅有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大別山、八公山、皇藏峪、西遞、宏村等世界級的和國家級的景區景點,同時還有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蹟名錄的黃梅戲、被譽為有「拉魂」魅力的泗州戲、有「東方芭蕾」美譽的皖北花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鼻祖的皮影等民俗藝術。
安徽不僅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等名茶,同時還有徽萊、淮南豆腐宴、亳州藥膳、採石茶幹等美食;不僅有宣紙、徽墨、歙硯、宣筆中國文房四寶之中的瑰寶,同時還有蕪湖鐵畫、銅陵青銅器、靈璧奇石、蚌埠玉雕等馳名中外的工藝品。秀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成就了旅遊難忘安徽的獨特魅力。
「安徽的旅遊是多彩的旅遊,是台灣同胞出行的重要目的地。」胡學凡說,去年以來,來皖的台灣遊客累計達120萬人次。隨著合肥、黃山直飛台北和高雄航線的開通,皖台兩地的旅遊交往更加密切,人員往來更加便利。
誕生在安徽的雄才大略和發生在安徽的驚天大事,廣泛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歷史進程,也為安徽積蘊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胡學凡熱切期盼海峽兩岸各界朋友關心和支援安徽旅遊,也誠摯邀請各界朋友到安徽觀光考察、休閒度假。
程梅紅:經典上海 精彩體驗
2013-10-2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 評論數: 0
上海是東西方文化交匯、古典現代融合的國際化大都市,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豐富的旅遊資源、完備的旅遊設施、便捷的交通體系和熱情優雅的人文精神給到訪上海的遊客都留下了美好印象。
「你一定會愛上上海。因為她一年四季,晨昏晝夜都精彩著。」上海市旅遊協會副會長程梅紅說,百年中國看上海,上海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見證,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縮影。在外灘依晨曦聽百年鐘聲;在城隍廟的九曲橋邊逛古典園林吃小籠包;在淮海路優雅漫步時尚購物;在創意園區感受年輕的朝氣創意;在武康路老房子尋找名人蹤跡;在朱家角沉醉於江南水鄉……上海的精彩貫穿每一個晨昏,到達每一個四季。
入夜的上海更是一座散發著繁華與燦爛的大都市。上海大劇院輪番上演世界各地優秀藝術;黃浦江上來來往往的船隻帶著遊客從水上欣賞夜上海;上海馬戲城每個晚上都上演融合了傳統與時尚的時空之旅;新天地的酒吧人們輕鬆愉快地交流著,品味著上海之夜。
「你一定會愛上上海,因為她的美食誘惑著你的胃。」程梅紅說,上海的美食和文化融匯了各地,尤其是長三角各地的美食精華。無論是小籠、餛飩、鍋貼、湯圓等熱氣騰騰的經典小吃,還是燻魚、糖醋小排、紅燒肉等濃油赤醬、有滋有味的美味菜肴,都深深刻上了上海的印記。
上海開埠後第一條商業街南京路經歷了百年之後依舊人潮洶湧;上海以她獨具魅力的文化傳承每一位來到此地的遊客提供更多體驗。
中西合璧的上海之美
2013-11-1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5| 評論數: 0 |原作者: (路西達/部落客)
這次的上海行只是出發印度的小小過境之旅,藉由在上海轉機的契機,出境待了三天兩夜。從來沒有踏上過大陸土地的經驗,選擇上海開始,當作是我寶貴的第一次,也許是一個接近台北的體驗。從松山機場出發,很快就到了上海,這次訂的飯店是上海南京路青年旅店,房間整潔,地理位置也非常方便,離南京東路地鐵只消步行幾分鐘而已。
睡飽穿暖之後,推開門準備感受一下上海冬天的冷,其實似乎還好,雖然溫度略低,但是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鑽進巷弄裡,第一個讓我注意到的是這裡曬衣服的方式,千奇百怪,竹竿從窗外頂出去,曬在路邊欄杆上,有時曬的不見得是衣服,可能是魚、香腸、肉之類的,仔細近看彷彿聞得到味道,突出的晾曬習慣成為我們遊走各地特別注意的點。
此外,或中或西的景色融和,也令我感覺奇特:土樓後方可能就是洋樓,中國旗袍可能穿在洋模特兒身上。
早餐隨意解決,吃了街邊的包子和餅,接著就搭地鐵前往陸家嘴,這裡高樓大廈矗立參天,好像完全是另一個平行世界。
由於第一次來,我仔細地端詳著東方明珠,粉紅色的塔真是不常見。記得每次看電影,若拍攝地點是上海,常常會帶到陸家嘴的景色,附近有許多購物中心和百貨公司,還有知名的金茂大廈和開瓶器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上海持續蓋著一座座高了還要更高的樓,真不知道高樓比賽要比到何時?
接著繼續訪古行程,坐著地鐵來到新世界站,馬當路附近有些小區看起來很有特色,我就去踅了一踅……往思南路方向走,在上海一直看到這種有些斑駁的樹幹,葉子已經落得差不多了,而且樹梢長得非常垂直一致,看起來有著協調平衡的美感,搭配上復古的洋房建築風格,這樣的動人景致真讓人大飽眼福!
續往田子坊,這是知名的藝文特區,是泰康路上的石庫門建築改建而成的,裡面聚集了許多藝文小店,有賣藝術品也有特色餐點的,這裡人潮顯然多了起來,但是我只是一間一間的鑽鑽繞繞,沒碰上什麼特別欣賞的東西,倒是在這裡買了一頂逗趣的毛帽,聊以表達上海的冬天有多麼冷。
接近傍晚,我的心已經在外灘夜景上了,搭地鐵往碼頭方向去,沿路慢慢地走,看著新舊建築的交錯,小巷弄和大馬路,還有整塊整塊圍起籬笆來革新的區域,顯示上海仍然在蓬勃著、改變著。
後來決定搭渡船到陸家嘴,等船班開前的空檔,先是去了老碼頭,老碼頭樣子可不老,一間一間餐廳進駐,圍繞成一個氣氛很好的區域。
我坐的是非常普通的渡輪,有點像是鼓山到旗津的那一種,所以票價很便宜,但是沿路都被關在船艙內,只能透過玻璃看陸家嘴,只是天也還沒盡黑,所以燈也沒亮全。沒想到在出站的時候,卻已經是一片燈火輝煌!從正大廣場的後面走,就是濱江大道,可以欣賞對岸外灘的風景,岸邊一連串炫麗光點,直是歐洲的建築。
結束濱江大道風景,感覺還不過癮!搭捷運到對岸去,換了角度從外灘的方向看陸家嘴。
只可惜今天霧濛濛的,很多高樓都在雲裡了,沒辦法看得很清晰,但今日匆匆一踅,已能十分感受這中西合璧的上海之美。
潤澤浙江水鄉人
2013-11-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7| 評論數: 0 |原作者: 台灣人
今年暑假,有幸應大陸朋友邀約到他浙江家裡玩,行前早已知道他家有變故,所以不會只去一處,要去他的媽媽和其再婚對象所在的荻港和南潯,以及他及爸爸所居的湖州住家。
作為一個來自台灣的陌生旅客,卻又有幸如同親友一般的踏入了這個家庭,於我的衝擊是豐富的;初訪浙江的新鮮感,和那些我從小經歷的人事問題揉合一爐,促成我對生活的新想像。
初來荻港時已是晚上,然而黑夜不掩其美。阿姨家後方的陽台,一片水景映照著明月,盪開的水波與清風,不語地默示我對人事想像的膚淺,好像在說:「小妮子,你來的時候帶著太多家鄉的煩愁,有幾許情懷的人生寄託,你只怕還不知道呢。」
荻港荷香 月下煮茶
依憑著水而生活,煮茶、垂釣原來是這個家平時休閒日常的活動。那一夜,月光可能是伴著霧氣,居然笑出一圈當地人也難得見到的環月彩虹,我願想,那是神靈對我的善意微笑。
荻港的古鎮迎面荷花一片,阿姨說,那是她和老叔晚飯後常散步的地方,老叔是她再婚的對象。這場再婚的背後,是兩個家庭的離異,各自兒女離開了各自的爹娘。但任憑你人事遷移,生活總是繼續下去了,只要誰有心可以超越紅塵情事的羈絆,真心閒情賞荷觀月,時間就與你同在;否則,日復一日的牽扯不清,只把歲月一點一點消磨老去。
那一片夏天的荷花,翠嫩在清晨,青春的我自顧自玩耍時,阿姨悄悄走入廟裡上香。
古鎮廟裡,未修好的佛陀塑像和十八羅漢都還沒上漆,樟木的香氣散發著莊重虔誠。
走入小鎮彎彎的徑兒,路上樸素的攤位販賣著現在大概用不著的水上採菱容器,我估計,大約營利在這不是最優先的考量,囤貨如果也能囤著回憶,就這麼擺著看著也心甘情願。小鎮的路面通道如今是唯一的交通方式,但在過去,道旁連接的水渠曾擺渡著代步的小船。
南潯古鎮 水道尋途
而今,划小船已不再時興,水草也漫天生長起來,好像不願意讓陸上著急的新一代踏入水域。
但這不妨礙我理解曾經存在過的歷史,因為悠慢的水流早已抹在船夫老頭臉上,而他們鬆垮卻有智慧的嘴角悄聲向我透露,水草的占領行動不過是他們的默許而已。
從荻港到南潯的路途約一小時車程,走過行色匆匆的泰安街,轉進,終於乍見明清以來座落水邊的南潯古鎮。當地人給我一個模糊卻又十足地道的指引:「沿著水走,就總不會迷路太遠。」
儘管對一個方向感不佳的旅人來說,水道的走向就像是沒有路名的路牌,但年輕的心是冒險的,更何況這個小鎮第一眼就讓我覺得在氣質上熟悉,踏開了步,我不要帶地圖,就要用自己的腳去探險。
我們對理想的追尋常是一種直覺,因為目標高遠而難以用具體的說法定義,導致旁人覺得我們方向不清,而自己心裡也是慌張。
沿著河走,我迷路了又迷路,一個橋後是一個橋,景色唯美卻失去定位,當初的自信被腳上的痠疼侵蝕,本來聽說的好餐館也去不了了,走累了的我在不知名的地方用了午膳。灰心的吃了碗麵,復回踅在街上,突然覺得自己好笑。
探索如果曾經容易,未知就不會叫人那樣興奮了。
我在迷路的街道上踏過以前人的故事,那些在人性上古今皆然的情事,像他們一樣一度失望,也像他們一樣可能超越。
南潯「張家舊宅」內的裝飾,令人歎服於古人的想像力,大理石裱了框變成潑墨山水、太湖石堆成庭院、天工巧匠所為的「鷹石」供成雕塑品。自然的素材雖則散落各處,美感意義卻不會自動呈現,需得有品味的文人,才能細細領略它們的價值。
嘉業書藏 文人痴狂
物質對人的作用,也在乎一個人的精神取向,正如阿姨南潯的家門口,就掛著「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何需花」的對聯。
同樣的例證,也在當地的「嘉業堂」藏書樓展現。
嘉業堂是近代中國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之一,創建人是被稱為「傻公子」的富家子弟劉承幹。
身為富二代,他輕富重文、嗜書如命,不計金錢的蒐集珍貴繕本、聘人抄書、購置上好木材刻書,又認真地邀請名家一起校對、鑑定。
梨花木板層疊著堆滿藏書樓內幾間房間,金錢化作「周轉不靈」的文化倉儲,相鄰的樸素小間是傻公子和同志一起共事的地方,那一班為書癡迷、為知識沉醉的前輩文人,為我們重新定義了物質的可能。
不知坐多久的車,來到湖州。湖州的中學內居然一片荷花,水鄉的秀麗讓人完全不感到中學校內的呆板制約,而湖州的公園也是一片蓮,人們在水旁下棋、吹笛,好一個秀致的生活,水鄉人的情趣使我開始反思,我對於生活過度倉促平乏的想像──何以年輕的我,竟然時常暮氣沉沉?
湖州秀麗 雅趣自足
本來以為朋友父親單身一人,應該十分落寞,但事實證明我再度低估文化人的精神自足。
房內餐桌、廚房或是不經意的角落,擺著的是叔叔自行挖掘來的陳年文物;陽台自築的水塘裡,養著自個兒動手釣來的魚,隨時準備新鮮上桌;隔著餐桌看去的窗台上,自己捏陶的造景,配著平日澆灌的綠意,更別是一片盎然情趣;書本的家不侷限在架上,隨處散落。
可笑我拿外在的單身標準去想像一個人的處境,正如我自己總不願意用思想為自己重新開拓生活的定義,而侷促憂慮。
一遊至此,該給浙江做個結論。荻港後陽台的水月、南潯依水的人家、湖州公園的笛聲,阿姨賞荷的情趣和宗教的寄託、叔叔豐富多樣而深刻的精神活動、他們之間的破碎和各自的重建、古人的庭樓雅趣和藏書癡迷的人物故事……凡此種種,都擴大了我對生活的想像。
只要有書、有月、有茶,可以寫字、吹笛、抓魚、找朋友;只要有一顆如水般輕盈、不拘一格而靈活的心,哪有什麼過不下去的事?水鄉浙江人的智慧,教導了我怎樣超越俗世紛擾,讓自己活潑而帶有情致。
三訪朱自清〈背影〉月台 台灣人 看大陸
2013-12-2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朱自清散文名作〈背影〉傳誦數十年,國中時讀來便覺情感真摯,描述他父親在南京浦口火車站的那段尤其鮮活。蕭瑟的冬日裡,朱爸爸一身盛裝給兒子送行,在月台與鐵道間謹慎地爬上爬下,就為了到柵欄外給朱自清買橘子。單從文字去品味想像,依稀也看到了作者晶瑩淚光,一齣感人電影彷彿就在眼前上演。
那年我客居南京,一日寒風陰雨,不知哪來興致,午飯後就背起相機,從鼓樓搭上31路公車,沿著中山北路抵終點站──下關的中山碼頭,再搭渡輪過長江到對岸浦口碼頭。從碼頭走出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數十輛紅色的三輪「摩的」(載客摩托車),原本安靜地各據一角,見旅客出站立刻發動引擎,迅速往出口處卡位。
穿過車陣,越過臨江路,立即看到「南京北站」四個大字,靜靜高掛在米黃色的三層建築樓頂,這就是朱自清1925年搭津浦鐵路到北京、爸爸奮力過月台買橘子的那個浦口火車站。據說這裡已經廢棄,現在只作為客車維修場以及貨車車站。
我興奮地在車站附近四處探望,發現門窗深鎖,建築的形制樣貌,透露出歷史滄桑。湊到玻璃窗邊往裡看,空無一物,注意到一旁「禁止入內」的標示,有點猶豫,不曉得是否到此為止,照幾張相就該乖乖打道回府。
後來想想,朱自清不朽名篇〈背影〉的主場景就差幾步之遙,而且裡面一片破敗荒蕪,似乎沒人管理。既然人都來了,心一橫,就大剌剌地從側面縫隙鑽進去。後方是月台區,裡面停了幾列待修的舊車廂。月台有四個,有著舊時典雅的傘型長廊和拱形雨廊,但找不到〈背影〉文中月台的柵欄,也看不到賣橘子的攤販。再往前走,矗立在我眼前的,竟是一長排蒼涼絕美的法國梧桐。寒風瑟瑟,詩意盈盈,心中感歎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這蕭索的月台,太適合別離了,太符合〈背影〉裡的基調了!遊客,只有我一人。〈背影〉完全被我占有。我心中泛起愛沙尼亞作曲家阿福.佩爾特的名曲〈鏡中鏡〉,在回程的路上,還不斷地在我心頭低吟迴盪。
兩個月後,我帶兩位台灣學者再訪浦口火車站。我們一樣從下關坐渡輪過長江,不過氣候轉暖,陽光燦爛,蕭索已經遠颺,但為了使大家盡興,我特地買了一袋橘子,把它平鋪在月台上,讓每個人輪流在鏡頭前模仿當時的朱爸爸,做出努力攀爬的模樣。
一年後,我又到了南京。舊地重遊,我一安頓好就直奔中山碼頭,搭渡輪越長江抵浦口,為的就是要再回味一下〈背影〉的月台。
時節跟初訪時一樣,天空一樣的陰,氣溫也一樣,想必所見定是一樣的景。詎料走進車站月台,看到當時成片的法國梧桐全被砍成光禿一片,氣得髒話差點脫口而出。一個穿制服的車站工作人員經過,我問他樹這麼漂亮為什麼要砍。他打量了我一會兒,冷冷地說:「這樹妨礙我們幹活!」
失望之餘,我將包裡兩顆橘子取出放在月台上,替朱自清、過月台買橘子的朱爸爸,以及許許多多深愛著這些樹的人士,表示沉重的哀悼。
後來得知,法國梧桐在冬天需要做整形修剪,否則會導致樹形雜亂無章,大大降低其觀賞價值及遮蔭效果。適時修剪能使樹形雄偉端正,枝幹疏密有致。看來,我當時差點怒飆髒話,實在是所知不足,情緒用事。
年中南京傳來浦口火車站的新聞,說它被列入大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這則消息讓曾三度走訪〈背影〉場景、從事文學之旅的我心中憂喜參半。列入名單,意味著上層重視,有較多的經費修繕維護,但福禍相倚,也可能招來更多的觀光客,一個文學歷史的淨地會不會因而走調,從此變得市儈庸俗?令人憂心哪!
外灘,上海社會的縮影 台灣人 看大陸
2014-1-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9| 評論數: 0 |原作者: (品客薰衣草/新竹市)
「外灘」是許多電視、電影、報章雜誌裡都常出現的上海代表景點,指的是一段全長1.5公里、沿黃浦江的馬路和建築群所構成的區域,南起延安東路、北到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這一區自西元1844年被劃為英國租界,許多外國洋行、銀行等陸續進駐,因此造就了浦西的「萬國建築博覽群」,1943年起,「中山東一路」成為外灘的正式路名。她是上海璀璨亮眼的門面,也是上海社會的縮影。
訪客通常除了搭計程車外,也可以搭地鐵到南京東路站,出站後沿著南京東路步行街一路走到外灘,從地鐵出口到外灘約1.2公里的路,邊散步邊看沿途美景,其實一點也不覺得遠,反而是種小確幸。
抵達外灘後,走在黃浦江旁架高的沿江步道上,一方面能夠眺望浦東一棟比一棟還高的現代化高樓建築、轉向另一邊,則一眼盡收浦西充滿歷史的「萬國建築博覽群」,而現在幾乎每棟建築上頭皆有飄揚的五星紅旗,十足共產主義式的宣示味道。白天的外灘像個婀娜多姿的古典美人,夜晚的外灘則是華麗伸展台上的美艷模特兒,一樣的景色、兩種風情,無論怎麼看都美麗。
人們往往沉醉於光鮮亮麗的表象,而忽略聚光燈之外更大片的黑暗。南北向的中山東一路上有櫛次鱗比的萬國建築,夜晚打上燈光後,更是壯觀得令人讚歎!然而東西向的道路,除了南京東路、福州路等比較大條的路匯集群眾之外,其他單向通行的道路,讓我看見截然不同的景象。
走在人聲鼎沸的路上,看見三五成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訪客,打扮得體,帶著探索、新奇的眼神,但當我為避開人群,走進乏人問津的小路,看到的是當地居民為了養家活口開的小店,小店裡燈光昏暗,不知一天上門的客人有多少?或者可看見為了謀生,在寒冬的夜晚穿著單薄衣裳,撿拾路旁被隨手丟棄的空罐或紙箱的長者。不過相隔幾條街,視覺感受竟是如此衝突!
越繁華的城市,越能讓人感受到民眾生活水平的差異,上海,做為大陸的一線城市,更是每天都上演著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但是,每個人都在這座城市努力地活著。也有許多蓄勢待發的人們,期盼能在上海有一席立足之地,如果有夢想,就來這座城市築夢與挑戰吧!
《台灣人看大陸》上海有多遠?
2014-3-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62| 評論數: 0 |原作者: (宋育芳/台大經濟所研究生)
上海和台北距離有多遠呢?就是你走到捷運站要搭車,下站後發現「捷運」不知道什麼時候改名叫做「地鐵」,當你正想一看究竟時,已經來不及了,你早已順著習慣刷卡出站去了,事情還要忙,剛剛想探究的好奇心也就忘了。對一個台北人而言,上海與台北的心理距離感,就只能是那一秒的詫異。
初來上海,無比熟悉的地鐵,我一次就上手,一號線不遲疑直達人民廣場。走在南京大街上,明明是個步行區,但過度溫和的城市故作姿態,偏偏又設了許多紅綠燈。望過在台北看熟悉的國際巨星看板,逛過一間間賣著同樣商品的店,沒有區別的是每座大城市的名字和內涵,但仍有一種愛排隊的神奇動物,使他們傾心的似乎不是獨特而是潮流。
異質或許存在精品店中,但由金錢把關的入口,令人生畏。身在上海,就想起台北,那種種物化的人、偏執的競爭和不再單純的人際關係,悉數回味起來,此刻我的大腦居然不容許有一絲朦朧。「異質」是存在於精品店中,那樣的異質,大約不是形制上的殊異,而是人心「異質」的映照,正如國王的新衣,只有聰明人才看得到。
信步走著,我憑著美感發現自己已然置身外灘。在那個科技不若今日便捷的過去,為什麼人們願意花心力給房子做上無用的壁面設計,留下沒有實質使用功能的空間呢?或許是因為蓋那些樓的都是財閥,所以有心力賞玩藝術吧?但又為何現代財團蓋出來的,只是一棟棟嚇人的巨獸呢?
但外灘的建築不過是歐洲人蓋的商館而已,在歐洲人的家鄉,有許多一蓋就是幾百年的教堂,那才是精品;設計者並不寄望自己短暫有限的一生內能夠看到成品,只圖著大志畫下設計圖,但願悠悠歲月所蓋出的教堂也能經得起悠悠歲月的審美考驗,畢竟那是要獻給永恆的建築。
外灘的樓房如今有許多已改建為精品店了,正當大家面色漠然、內心寒涼的走過擺置精品的櫥窗,已然放棄計算自己與「天價」的距離時,其實久經時間考驗的工藝珍寶、明哲思想,早已冷清在博物館或圖書館中多時,只等你「無價」的享有。
我賞玩著美麗的建築,也不禁好奇步入。推入旋轉門,是挑高的圓頂,大廳的柱子支架起樓中樓架構的寬闊空間,細節的裝飾富麗優雅,雍容而沒有「裝大氣」的空洞。讚歎連連之餘,又只好為了顧及「面子」,而抑制自己的喜愛。因為我若誇大它的美感,不就顯出我置身當代建築中所感到的侷促嗎?
僅隔一江水,即見一粉紅的霓虹燈被一枝比例過分細長的長蒿撐上天空,環繞其下的是一片喧然俗濫的亮片,看導覽才知道,原來是當代最時髦的建築,東方明珠與玻璃帷幕大廈。我只能以「具有卡通造型般的誇張趣味」如此善意的想法,去理解當初東方明珠構圖者的用心,才不會誤解他是惡意的設計。現代的美感一不小心就暴露出過去一枝獨秀的品味了。
只是,我人在上海呀,黃浦江的這岸再美,本質上與彼岸無異。正如當初外國人挾帶著政治、經濟甚至是文化上的優勢霸權,在外灘進行經濟侵略,如今不過有一批新生代也帶著他們的人脈、財富和高教育水平,在浦東也進行類似的勾當罷了。
上海和當時的列強距離有多遠呢?別怪我題意不清,本題答案也不在於年分的考訂。在經濟主導一切風貌的大城市裡,空間和時間都不是問題了。問題的關鍵在於階級,距離的遠近只看兩個標準:你是城市人嗎?你是有錢人嗎?
《台灣人在大陸》上海蔥油餅 CP值暴高
2014-3-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21| 評論數: 0 |原作者: (NO.4/台北市)
來上海出差約略有一個月了,幾乎每天都朝八晚十賣肝,忙得團團轉。這一天,在生產線來回無數次後,工廠內餐廳所供應的午餐也收攤有一陣子了,分菜大娘們正利用難得的畸零時段,專心於縫補布鞋。
為了要有足夠的熱量來補充體力,再繼續衝刺下半場,便入境隨俗試吃在地的下午茶,在松江出口加工區外,菜市場裡便宜又大塊的蔥油餅,先暫時抵擋一下。
此時手中拿著當地同事趁著公出機會買回來的純手工蔥油餅,香氣四溢,雙面油煎得略焦的外皮,上面的青蔥更賦予餅多層次的口感,吃過的同事都說讚。口碑好評不斷,當然是人間極品。
不過,這時腦海裡卻猛然憶起:家鄉那段有多種口味炸雞排和手搖茶等下午茶可供選擇的天堂日子,就好像已有半個世紀沒有吃到炸雞排那樣。想著想,口水不自覺地急速分泌,整個胃也開始糾結起來。
場景回到在地的下午茶時間,眼前是最平凡、簡單的蔥油餅,家鄉引以為豪特色小吃的對手只是一塊蔥油餅。結果卻是,不摻辣的淡味帶著濃濃的焦香氣息,咀嚼的彈性讓人著迷,隨口就有了一種香氣濃郁的小確幸,吃完味蕾瞬間獲得滿足,完全征服我的胃。
在異地,一方面嘗新,一方面戀舊,現在雖然手上只是一塊金黃蔥油餅,卻香氣連綿洶湧,宛若飛湍瀑流,展現霸主的氣勢,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威。
享受完,才發現它是「黑矸仔裝豆油」,賣相普通但CP值暴高,口感有嚼勁又Q軟,整個嘴裡全都綻放出油油的幸福香味,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這不叫下午茶美食,那什麼才叫下午茶美食」。品嘗到幸福的滋味,倏然對故鄉味道的想念被縮小。
而後時間快轉,又如候鳥般飛往上海,由於天候極度不穩,導致陸空交通行程嚴重延誤,抵達宿舍時已錯過餐廳供應晚餐的時間。實在不想第一天就用掉直接從家鄉辛苦扛來的口糧額度,而且就是不信邪,還要再重溫、體驗一下那蔥油餅的風味,安撫嘴饞。
於是,我不畏風雨,大老遠撐傘親自走到菜市場買蔥油餅。夜裡風冷雨滂沱,夜市泥濘路旁的店前卻顧客穿梭,但見均勻受熱的大平底鍋上滋滋作響,熱氣與香味飄然撲面,簡直是集結號,不餓的人排隊聞著都餓了。
店內只有一人留守,忙碌的小姑娘綁著一條馬尾,一邊要幫餅翻面兼切餅,一邊又要忙著數錢找錢。手忙腳亂中勻出時間,問我要買幾塊錢,我一時間匯差還沒調整過來,竟然不假思索地豪邁回答:「六塊錢」,她頓了一下,再看了我一眼,很快就打包給我。
我小心翼翼地踩著人行道上的水窪回宿舍,坐下來吃了口蔥油餅後,閉上眼睛一臉滿足地仔細享用,老好吃的!煎過的蔥油餅所散發出的撲鼻香氣十足,讓整個味蕾都醒了過來、挑動吃的欲望。
我吃得嘖嘖作響、滿嘴油蔥香,還是吃個不停。吃完,滿足地用面紙擦一擦油亮的嘴巴和油漬的雙手,胃肚都吃得快撐破了,難怪剛剛小姑娘會愣住,且排在前面「交觀」的當地人都只買二塊錢而已。
那一晚,實在是吃得太飽、胃超漲的,挺腹躺在床上,半夢半醒間,有認真考慮過要下床拆封行李箱內的自備藥袋,今晚就先用掉胃藥的額度。輾轉反側伴隨單調的雨聲,連失眠要數的羊都是肥嘟嘟的!
《兩岸校園超連結》南京梧桐樹 撐起生活維度
2014-3-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9| 評論數: 0 |原作者: (廖伶真/南京東南大學台生)
綠色隧道縱橫於城市之內,看楓不是楓,似爪又非爪,兩列士兵有了默契,扣握臂肘成拱,遮擋了烈烈陽光,巧妙地閃過車隊巨頭。法國梧桐是浪漫的,百年來看著風聽著雨,歲月時光成了湖中的倒影,埋沒的歷史,孤傲的文明,一環城牆述說了多少蒼涼。
山水城林,樣樣珍藏。龍蟠鍾山,紫金山守著孫權明皇和中山,虎踞清涼山石頭城,長江之水滾滾東流,第一座南京長江大橋立了中國的驕傲,建業古都建功立業,十朝風情譜韻大城,梧桐稱林穿梭城市,撐起了另一個地平線。
一則新奇一則艱辛
南京多的是歷史,正是吸引我的主因。記得上飛機前的悸動,心裡想著離地後的旅程,遙遙一千多公里,一離開就至少五年。可曾多少想像與期待,恐懼與猶疑交織,對於未知都是如此。為了更貼近,為了更深刻,選擇以本科身分前來,一年半了,未曾後悔。著陸之行,在於生活,萬變動人;在於文化,刻骨銘心。旅行當調研,生活是學習,來大陸的一切從江蘇開始。
風鈴木開落,與黃金色的台灣道別,揮別熱帶椰林,母校金龜樹下的管樂也停止奏鳴。飲過海峽之水,登上長江邊城,梧桐成陰,雪松弄姿,翠綠嫩綠之間透露微光,一路上斑影搖曳。初始衝擊撞來,用詞差異,語音不合,所幸有老鄉相救,在異地襲來一陣濃濃又熟悉的溫情,鄉音柔和,異常溫馨。認老鄉似乎是到了異地的第一件事,一切路程有人走過,關懷能讓腳步更穩、信心更足。受然後施,傳承變成為美德。
生活在南京,一則新奇一則艱辛。新鮮在於差異,在於彷彿一幼小娃娃初來天地之間的生命力,艱苦乃因不適應,告別家鄉溫暖,捨去熟悉的音律與風景,品嘗另種風情。身為四大火爐,夏天炎熱可想而知,連南台灣居民都難受;此地的嚴苛最是冬季嚴寒,凍之入骨雖不是未曾體驗,但幾個月累積的酷冷感受確實為頭一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遇上南方最冷寒冬
慶幸的是,第一年就遇到十年來最冷的冬天,南方地區下了幾場大雪,對長期在台的我而言,雪是最神奇的天氣,為雪早起和為雪守夜的激情,屬於我在江蘇的第一年。
選擇在大學階段過來是自己的想法,身為年輕學生是最大的資本,成年時也是父母親能放手讓我飛翔的時候,在這樣的黃金時期選擇大陸是挑戰,是為成長茁壯,體驗高壓的競爭環境、守護吃苦耐勞的習慣,更希望了解大陸市場動脈,規畫未來人生。
江蘇省發展完善,來到這裡生活便利,假期出遊相對容易,這一年半去過不少地方。明孝陵、中山陵神聖嚴肅,玄武湖美不勝收,體驗揚州的悠然自在,看見蘇州過去與現代的火花,杭州浪漫,西塘烏鎮古樸華美,北京帝氣隆重腳步匆忙,上海魔力十足……能離開台灣走千里之行,是最寶貴而美好的體驗,用雙手觸摸古老中華文化,用雙眸會見鄉村與城市的脈動,用雙腳踏過每一場真情的邂逅。
學習經驗大相逕庭
學本科學習有別於中學教育,從被動式回答變成主動提問,知識從正確解答轉換為思考路徑。台生來大陸最先遇到的課業問題,就是在高中基礎下的課程,大陸教的深,台灣教的廣,在進入大學的深入鑽研,台灣學生倍感壓力,感覺都學過一點,但不夠精深,覺得落後大家。
對於專業課程則無此問題,所有人站在相同的起跑線,從頭開始學習,所有人都一樣,在一次次的徒勞與挫折當中使人逐漸成熟。
設計是如此,做學問也是如此,相信在每一次努力當中都獲取了最珍貴的經驗,每一次的否定盡是最深刻的體會,經過不斷地修正使成果日漸完善,這不正是大學期間最真實的回憶嗎?從否定再否定而得到的肯定。
校園生活不只在教室,工作室、道路、廣場與宿舍是更多在課餘時間與同儕交流的空間,考試後的大餐,假期一同出遊,每個早晨跑操,為準時打卡而衝刺在體育場之間。
步行於梧桐大道,茂密翠綠而熱情的初識,漸漸出現巴掌血色,枯黃落下直至光禿,最初的好奇會消散,熱情被時間澆熄,日復一日重複而連續使人疲憊,開始會回憶,回想初衷,求其放心,抓回原來的自己時,正是寒假回台那段時間。
詩意是南京的韻味
枯樹忽然成了茂密盛夏暖流,初次體驗真正為避寒而放的寒假。經過多關考驗,非常不容易才帶回家的畫筒及工作手冊,成了面對父老的伴手禮,所幸讚美多於批判,足了信心也壯了勇氣。當我再次踏上旅程時,毫無牽絆,快樂至極。
為體驗生活,來南京,為刻苦學習,來南京,為品嘗文化,來南京。梧桐的樹陰少了榕樹的鬍鬚,卻多了頂天的雙臂,大陸校園少了迷人的舞會,卻多了苦行育才的傳統,數千年歲月流過,古城保有樸素風華,但也無缺新穎魅力,一座城市的脈動映入雙眸,此時的意念全寫在梧桐葉上。李清照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詩意是南京的韻味,我在此學習與生活,透過梧桐枝葉,看到更有層次的天空,伸展,麾下另一道地平線。
《台灣人 看大陸》包公園望青天 逍遙津憶張遼
2014-4-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49| 評論數: 0 |原作者: (郭士弘/高雄師範大學學生)
這天早上我們來到了包公園。入門處大大的「清風閣」三字將包公廉潔的精神表露無遺。走近清風閣,站在底下仰望閣樓,大概有三十多米高,與日本不少古寺的建築風格相似。清風閣共有六層,每層都有不同的藝術作品,大多是宋代安徽的繁榮市井生活與江淮風光明媚。
在一樓可以看到一大幅將近六米高的清風讚椴木浮雕,上面的包拯相當巨大且威嚴,一代清官本該如此。二樓為江淮奇葩廳,展出了一大幅「古廬洲市井」全圖,版面相當遼闊,可見上頭廬洲市的熱鬧市集及趣味的市民生活。三樓是江山明月廳,一上去便見到了唐宋古文八大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寫當時歐陽修在滁州為官與百姓享受安逸的閒淡生活。四週也有幾幅江淮山水畫與書法作品。
包公園眺望合肥
四樓是廬洲夜話廳,最明顯得就是「三山批錦繡,二水競風流」,畫作上壯麗的三座安徽名山:黃山、九華山、齊雲山,以及長江、淮河勾勒出一大幅仙境之作。 五樓為梨園覽勝廳,此處有一整套的編鐘與編磬,古味十足,與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頗為相似,一旁有專門的樂師,只要你付錢,他便能為你敲出最悅耳動聽的歌曲。第六樓廬洲宋韻廳是最高層了,裡頭有個大屏風,上頭畫了數隻閒雲野鶴,或許包拯辦公實用的就是這屏風。
走向外面的迴廊,可以一覽包公園的全景甚至遠眺全合肥,風光無限。下來後我們前往包公墓,一大塊「宋樞密副史包孝肅公拯之墓」矗立眼前,轉幾個彎就是包公墓了。進入墓中,隧道兩旁的油燈令人感覺格外陰森,溼氣也相當重。棺材隔著很厚的一塊防彈玻璃,只能遠觀。後來聽當地人說, 其實棺材內擺的也已經不是包拯本人了,這種千年之謎任誰都很難解開。
包公園裡還有個很大的湖泊,走在湖畔,微風吹動著垂柳像風鈴般,湖面的漣漪反射陽光金光閃爍,通往浮庄的九曲長廊與涼亭迎接我們的影子,再踏出一步,浮庄就漂在水上,很是漂亮。
古戰場威風凜凜
來到合肥也得看看著名的古戰場「逍遙津」,就是三國演義中曹營大將張遼大敗孫權、威震逍遙津的故事所在。現在的逍遙津是處大公園,進入大門可見張遼威武的銅像,雄姿英發,威風凜凜。但現在也就只這這尊銅像較具象徵意義,其他園區大都已改為遊樂設施,往昔那種霸氣縱橫的古戰場氣勢已不復存在。
逍遙津公園旁是古教弩台,據說三國時期曹操在此點兵,教練強弩。但現在可以看到的是明朝時期修建而成的明教寺,裡頭供奉著彌勒佛、地藏王及十八王羅漢等古佛神明。寺廟規模雖然不大,但依舊香火鼎盛,隨處可見前來拜佛的信徒。
午後,我們參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走進科大,濟慈路兩旁都是青翠的綠樹,陽光灑在樹葉上顯得光鮮亮麗,整條大道呈現金黃色般耀眼。右手邊有塊湖泊,走近一看,遠方的樹由水中生根,是水杉,一棵棵立於水上,像座水上森林,相當夢幻。
吹著風,校園裡空蕩蕩的,暑假該回去的都回去了,留下來的也都待在房裡避暑,外頭的動靜除了蟬聲,大概也就只剩我們這群過客了。看完了西校區之後,我們便搭校車前往東校區。東校區是老校區,在1970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遭文革的破壞被迫遷離,而最早抵達的地點就在金寨路上的東校區。
訪校園重溫歷史
我們一路上和接待人士邊走邊聊,重新認識了合肥這塊土地,也聽了許多上個世紀先人們歷經文革,知識分子被迫上山下鄉、進行勞改的艱辛,我們這代真該好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並努力去打造更太平的盛世。
來到中國科大,也得去看看他們著名的「少年學院」,是一種專門針對早慧學童創設的教育系統,大多以培養頂尖科技人才為主。走進學院裡,眼觀牆上掛的各期傑出校友,皆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攻讀更高學位甚至擔任講學,各個都是人中龍鳳。
站在教室外,看到幾位學子努力認真的向上學習,未來他們都將在社會上有所建樹。離開少年學院,我們向一旁的步道走去,步道由石子砌成,兩旁樹叢高聳入雲,將熾熱的陽光擋了下來。前方一長條的噴水池,這裡是郭沫若廣場,走到盡頭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郭沫若的銅像。
郭沫若題字勸學
郭沫若先生為甲骨文四堂之一,也是位優秀的政治社會研究學者,儘管文革時不堅定的政治立場,但在學術界仍是一代宗師。一旁的石碑上有著科大校訓:「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為郭沫若所題,勤奮學習為科大精神所在,紅專並進則強調鼓勵學生跨領域全方位發展,寓意深遠。
沿著廣場反方向走,五星紅旗的前方有個「中國科大星」紀念碑,小行星的命名是相當崇高的國際榮譽,眼前就有這麼一項讓我有幸目睹了。隨著夜幕低垂,我們離開了校園。晚上與科大的師生們一同共享晚宴,吃的是滿漢全席,餐桌上無不是山珍海味,大家吃得過癮,聊得更是過癮。
《台灣人看大陸》烏龍詩經旅 搞笑尋李白
2014-4-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72| 評論數: 0 |原作者: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那年春天我客居南京,是日天清氣朗,我一個人從市中心的鼓樓搭了往北郊的公車,在南京長江大橋的南橋頭堡下車,走過近二千公尺的大橋主體到北橋頭堡,再搭橋頭堡的電梯到江邊地面。
我走下防波堤到長江邊上,腳踏方尺沙地,頭頂萬里江天,頓覺有氣吞山河之勢。我曬著和煦春陽,迎著料峭清風,聽著江波拍浪,看著江輪緩行,體驗到的卻又是另一番醉人之景。而上方的長江大橋,則不時傳來轟隆隆的京滬線火車聲。一旁的中學女生戲水拍照,嘰嘰喳喳,彷彿春神落入凡間。
感此情,望此景,我想到了浪漫的《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我看著眼前的長江水,幻想著我的「伊人」就在上游的某處,於是便想趁著這大好春光,逆江而上,來個長江之旅,到小時候地理課本唸過的安徽馬鞍山采石磯。
馬鞍山離南京不遠,在大南京都市圈內,可以當天來回,是個長江邊上的重工業城市。吸引我的,當然不是作為馬鞍山經濟命脈的鐵礦和鋼鐵廠,而是號稱長江三磯之首的采石磯(另兩磯為南京的燕子磯,岳陽的城陵磯),以及市區南邊當塗縣的李白墓園。
隔天,我先從南京的中華門汽車站搭省際大巴到馬鞍山,再從馬鞍山的汽車站轉縣際小巴到采石風景區。我買票進了采石風景區,匆匆忙忙,還沒搞清東西南北,一看到纜車就興沖沖地跑去搭乘。采石磯的遊客寥落,幾十部纜車空蕩蕩的,只有我一名乘客。我下了纜車,登上了制高點、翠螺峰之顛的三台閣,登閣頂,眺長江,浩浩蕩蕩,波光灩瀲,清風拂面,天真地以為采石磯就在我的腳下,甚為得意。想不到後來離開景區,仔細看了門票之後,才發現是烏龍一場,真正的采石磯根本還沒走到!
我發現時已經出了風景區,正在往當塗李白墓園的計程車上,原本浪漫的詩經尋夢之旅,到頭來竟以烏龍作收,心想接下來的李白墓園可不要再錯了。墓園小,但小有小的好處,目標明確,不易出錯。我一下計程車,就看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白墓」的石碑,買了票,走進「詩仙聖境」的大牌坊,發現遊客只有我一人,心中竊喜。李白呀李白,今天你已被我獨占,就由我來跟你作伴,讓你一個人不孤獨!
我直奔李白的墳塚,看到時異常激動,一千多年前詩仙的骸骨就在我眼前腳下!但稍早的烏龍心情尚未完全平復,我突發奇想,打算給李白之訪來點不一樣的,於是便朝著它大喊「李──白──,我──來──了──」,然後親吻著墓碑上「唐名賢李太白之墓」的每一個字。
我繞著他的墳塚,左右反覆三圈,邊走邊大聲背誦著他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繞畢,我撫碑扯嗓,再度大喊:「李──白──,我──愛──你──」,然後環視四周,佇立良久。太陽即將西下,墓園關門時間將至,計程車司機又在外頭等我,我離開前,又對著躺在土墩裡的太白先生大嚷:「李──白──,再──會──了──」。
那天的長江之旅以浪漫始,歷烏龍,以搞笑終。李白,你這個楚狂人、謫仙人、撈月人,應該不反對今人我在你西歸的一千多年後,大老遠地從台北到你當塗青山下的墳前,用一種發自內心的仰慕之情、以一種只適合你的獨特方式,來給你致意吧?
《台灣人看大陸》訪李鴻章故居 歷史令人唏噓
2014-4-2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38| 評論數: 0 |原作者: (郭士弘/高雄師範大學學生)
到了合肥旅遊,我們同行一團人前往參觀淮軍發源地李鴻章故居。李鴻章出生合肥,家族住宅覆蓋合肥市繁華的懷和路中段半邊街,而李鴻章故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可見其家族宅府之大。
走 進過廳,展的是李鴻章的生平,從李鴻章中進士到官拜直隸總督身兼北洋通商大臣的各種文獻紀錄及文物展覽。看到十九世紀大清帝國力挽狂瀾,送往歐美國家的優 秀留學生,為近代民生、企業與軍事作出建設,卻依舊不敵東來的戰火侵襲,終將台灣、澎湖群島及遼東半島割讓日本,心中無限感慨,也為李鴻章由平定太平天國 功臣淪落為賣國賊感到惋惜。
中廳為福壽堂,家中的客廳位於此處,兩旁的走廊展有李鴻章辦過的公文。最後面是走馬樓,展示李鴻章與招商局,裡面有個蒸氣輪船,相當醒目,為當時招商局草創初期向英國購買的第一艘國際航線蒸汽動力船。
四周的介紹都是招商局自1872年到現在成為世界一流的百年民族企業之心路歷程,在研究中國近代企業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走出宅府,右手邊有個四合院,是 淮系集團紀念館,裡頭記載著淮軍幾次重要的演變及洋務自強運動的推行,但隨著甲午戰爭的敗北,看著這些曾經有過的努力,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離開李鴻章故居後,中午我們在一旁步行街的一家「廬洲烤鴨」店用餐,這家已是合肥當地老字號了,據說原本廬洲烤鴨是宮廷美食,明朝時流入民間,而後膾炙人 口。烤鴨的加工相當講究,皮酥肉嫩,沾上甜麵醬,用微厚的荷葉餅包起來食用,風味絕佳,比起北京烤鴨確實有另番特色。而他的燒餅也是相當特別的,裡頭有鴨 肉和鴨油製成的內餡,味道越吃是越香濃,一改我對燒餅單調的印象。
- Sep 24 Tue 2013 06:50
上海南京江蘇浙江安徽 -- 在上海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 包公園望青天 逍遙津憶張遼 (合輯之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