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服貿協議衝擊 馬:如ECFA遭污名
自由時報 2013-6-26
〔記者劉榮、王貝林/台北報導〕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引發各方批評,總統馬英九昨天反駁,兩岸當初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當時在野黨也是大加批評,甚至還做了歌謠諷刺他,但如今台灣並沒有倒。馬英九以開放美容業為例,有特色的小型理髮店還是一樣可以生存,有些產業開放後,是有利於台灣產業出口拓展業務,但對岸不見得有意願來台。
馬英九昨與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餐敘。據與會者轉述,馬昨在致詞時主動提及服貿協議,強調協議是雙向的,乍看會有衝擊,但台灣服務業成熟,衝擊其實應沒那麼大,何況只有開放來台投資,並未開放其勞工,所以中國方面若來投資,反而有利提高就業率。
他表示,很多國家都關注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我簽署後才能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簽經濟合作協議;未來還有與紐西蘭、TPP等多項協議,勢必走向開放,對某些產業也勢必會有影響,政府會積極輔導。
馬英九強調,兩岸服貿協議會像ECFA一樣,讓台灣與對岸的經濟關係更務實。他說,ECFA談判時,媒體還做了一首歌謠諷刺說,簽署之後,「查某會找無尪,查埔也找沒工,攏總去黑龍江做工。」如今這都沒有成真。
馬英九指出,以開放美容美髮業來說,國內的曼都連鎖美髮,已經開了四、五百家分店,在對岸也有三、四十家,但國內很多小型理髮店,還是一樣生存得很好,「像我個人,一直都喜歡在有特色的小理髮廳理髮,我們開放,並不代表對岸有興趣進來經營。」
對國策顧問郝明義發表公開信批判馬政府,馬英九也解釋,這波開放的主要是印刷業,出版業受影響的層面應該不大。
施振榮:過度保護 必成輸家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3.06.26 05:56 p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爭議,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今天說,台灣未來發展應該要借重大中華市場,兩岸市場開放絕對「有利也有弊」,但如果只有保護沒有開放,就像父母過度保護小孩子般,台灣未來必定會成為輸家。
施振榮今天出席由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舉辦的第五屆青年影響力論壇,會後受訪時作上述表示。
施振榮認為,台灣應採取漸進式開放策略,讓包含陸資以內的外資進入台灣,才能替國內市場帶來更多競爭力。他強調,台灣未來的發展應借重大中華市場力量,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因為採取保護政策,沒有接受任何外來挑戰,最後還能成為贏家。就像小孩子被過度保護不會成功一樣,台灣產業如果只有保護沒有競爭,最後結果必然成為輸家。
憂陸業者串聯? 別「看輕台灣旅行業」
【聯合報╱記者羅建怡/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旅行業開放雙方可互設旅行社,但僅限經營國內旅遊(陸客在大陸玩、台客在台灣玩),台灣業者認為原本積極爭取的「大陸人出國旅遊」及「大陸人赴台旅遊」兩項業務未在此列,但先求有再求多,雖不滿意、只好接受。
台灣因開放兩岸旅遊,旅行社找到新商機,如今已是主流市場。服貿協議開啟另一扇門,雖無法「一步到位」,但看好未來開放大陸出境市場的大餅,即使初期只能「練兵」,各家仍躍躍欲試。
業者表示,大陸出境人數,全年可達八千萬人次,每年以百分之十五的速度成長,商機上看一千億美金,這才是「旅遊業的未來」。
鳳凰旅行社總經理廖文澄說,「贏」的策略、業者的希望,都寄託在對岸,目前開放幅度不夠大、時間表未定,加上細則配套都未出爐,投資的幅度也會打折扣,目前先靜觀其變,但登陸原則不變。
台灣市場規模小、競爭激烈,陸客未到之前,毛利率低,各家勉力支撐,因此,稍有風吹草動,如SARS來襲,許多旅行社便停業、倒閉;陸客開放帶來大商機,不只旅行社受惠,飯店、餐飲一家接著一家重整或開張,入境旅客人次也年年創新高。
業者認為,如果擔心開放後,大陸業者挾著龐大資金,串連各產業,形成「服務一條龍」,這根本就是「看輕台灣旅行業」。廖文澄認為,台灣每年約一億四千萬人次的國旅市場,業者操作已十分純熟,這次僅開放三家大陸旅行社,想要在三千家、有經驗的台灣旅行社中異軍突起,並非易事;且目前開放程度,僅能承接國內旅遊,不太可能做到「一條龍」。
雄獅旅行社發言人游國珍表示,開放三家大陸業者來台設點,且範圍只限國旅,對台灣旅遊業影響不大。國旅市場以一或二日遊為主,單價低,且須有特殊性才能吸引遊客,現在操作國旅的業者,多是激烈競爭後存活者,實力不容小覷,民眾也有一定的「品牌信賴度」。
業者認為,目前的開放條件,對台灣絕對有利,據統計,台灣的國內旅遊有九成六是自由行,跟團市場佔比極小,且對岸入台,也可能刺激新的旅遊模式,整體而言利大於弊。
大陸市場未來商機更是無限。據統計,去年大陸境內旅遊人次就超過二十八億,創造二點一兆人民幣、約十兆台幣的營收,不僅是全世界最火紅的旅遊市場,「也是最迷人的市場」。
中華民國旅行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姚大光估計,一旦開放,至少有十家旅行社會到大陸設點經營;目前雄獅、鳳凰、易遊網、康福等國內多家大型業者,多已透過在香港成立公司的方式,到大陸設立旅行社。
「開放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業者表示,台灣在行程包裝、服務品質、領隊專業等「軟實力」,仍領先大陸業者,不必過度憂心。
雄獅、易遊網 已到對岸「練兵」
【聯合報╱記者羅建怡/台北報導】2013.06.26 09:22 pm
在服貿協議之前,已有不少業者透過在香港成立公司的方式,到大陸開立旅行社。雄獅旅行社於二○一一年取得合法執照;易遊網則因大陸攜程網入股,在對岸專做頂級遊程的開發設計,每年團費屢創新高的頂級環遊世界,更以秒殺速度售罄。
雄獅旅遊發言人游國珍表示,目前已在大陸開出五家分公司,業務範圍包括境外人士入境旅遊、大陸公民內地旅遊等,員工數達百餘人。因其以港資身分進陸,可依照CEPA補充協議九的規定,承接內地居民前往港澳以外目的地(不含台灣)的團隊出境遊,將是一大利多。
游國珍指出,現階段重點在「練兵」,已能做到垂直整合;台灣操作團體的經驗,絕對領先對岸,但大陸競爭激烈、環境變化快速,且當地旅行社挾著大品牌、大通路優勢,台灣旅遊業很難突破,即便全面開放,能否在當地扎根經營,又是另一場戰爭。
易遊網也發現對岸頂級旅遊市場的潛力,因此多年前與香港永安旅遊、大陸攜程旅行網合作創立兩岸三地頂級旅遊新品牌「鴻鵠逸遊」。游金章表示,要先建議品牌專業性,創造信賴感,接著才客製化商品。他預估,在華人市場每年可創造六億產值,二○一六年能達年五十億營收。黃冠叡提醒,也不能小看對岸的競爭力與進步速度;他舉例,香港旅遊業操作靈活,但最終影響範圍也只在生活習慣接近的廣東與廣西。
立院共識 服貿協議不得包裹表決
【聯合報╱記者林思慧、陳洛薇、黃驛淵/台北報導】2013.06.26 12:46 pm
立法院昨朝野協商達共識,服貿協議須在立法院逐條審查、表決 ,不得全案包裹表決,非經立法院實質審查通過,不得啟動生效條款。
立法院長王金平昨天表示,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在簽訂ECFA時有事先向他報告,這一次行政部門也將到立院報告,他會邀請朝野黨團參加。
對於在野黨因不滿服貿協議並揚言抗爭,王金平說,「服務貿易協議到今天為止,還沒有正式送到立法院」。據了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日前已致電向王金平致歉。
王金平說,服貿協議送到立法院後,「立法院怎麼處理不干行政院的事」,至於在野黨揚言杯葛,他說,「(服貿協議)總是簽了,怎麼處理,我們立法院好好商量」。
國民黨團書記長賴士葆表示,黨團本就贊成服貿協議逐條、逐項表決。民進黨團幹事長潘孟安說,黨團堅持應逐項審查、逐項表決,未國會充分審查不得自動生效,如今終有初步成果;但政府後續相關評估報告必須是「實質」評估,不能只是「作文比賽」、做做樣子。
蘇貞昌:立委「護馬」就罷免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胡宗鳳/連線報導】2013.06.26 08:26 pm
針對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前天表示,若馬總統蠻幹,就是罷免最好的時候。他昨天表示,如果有立委不顧民意,堅持馬意「護馬」,就是罷免立委的時候。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表示,此次呈現的是一個完全沒有策略、失衡、弊遠大於利的談判結果,「我們看到了這個政府對中國談判的罩門,它不只是無能,更讓人民完全無法信賴」。
前立委郭正亮認為,馬政府溝通不足、評估不足、忽視弱勢產業生計,都是事實,都該批判,但台灣不要忘了,最大對手韓國大部分的FTA都參加了,台商光是到東南亞、美國、歐盟的關稅比韓國高,就喪失了很多競爭力。
郭正亮說,兩岸經濟協議(ECFA)與服貿協議,對台灣的產業衝擊還是「小咖」的,未來的TPP與東協加六,都遠比這些嚴峻,「我們準備好了嗎?」
蘇貞昌昨天下午與十多位印刷產業代表座談時表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產業自己救」,民進黨中常會今天邀集執政縣市長開會因應。
高雄市長陳菊昨晚表示,「無法接受」馬政府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並批評談判過程沒有與包括高雄市政府在內的地方政府溝通,是黑箱作業。民進黨公布受衝擊產業申訴專線:(02)2321-5236,讓業者表達心聲。
民進黨擋服貿 不惜街頭戰鬥
自由時報 2013-6-26
〔記者李欣芳、王榮祥/綜合報導〕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強烈反彈,民進黨昨宣示,無法接受兩岸服貿協議簽署過程黑箱作業,民進黨未來將在國會甚至街頭戰鬥!
蘇:要讓人民減少受害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強調,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產業要自己救,立院昨經朝野協商已決定針對服貿協議要逐條審查、逐條表決,審查沒有通過之前不能生效,這樣就有救了!民進黨不能讓政府亂搞,既然政府傲慢在先,「我們一定要擋,讓人民減少受害!」
蘇貞昌抨擊馬政府事先沒溝通,還睜眼說瞎話,指馬政府這樣搞,不必等到統一,台灣就整個被掏空了。
為達到反制成效,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指出,民進黨堅決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更不會退讓,將在國會戰鬥、在社會戰鬥,也不惜在街頭戰鬥,任何手段都列入考慮,要向馬政府表達人民強烈的不滿,民進黨也會負起最大在野黨的責任。
林俊憲強調,民進黨將結合社會力量向馬政府施壓,今天民進黨中常會將邀集執政縣市長商討因應對策;這波服貿協議的爭議如果不給馬英九總統一個教訓,年底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對台灣的衝擊將更大,「這才是真正的大海嘯!」
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批判說,兩岸服貿協議呈現的是一個完全沒有策略、失衡、弊遠大於利的談判結果,充分暴露馬政府對中國談判的罩門,讓台灣陷於高度的政經風險;尤其完全忽略服務業對政治及社會面的影響,讓國安形同虛設。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指出,現在的兩岸交流都是國民黨代表台灣,國民黨憑藉偏頗的評估就簽訂協議,因此引起反彈,這就是兩岸交流決策失去平衡的後果。
陳菊:黑箱作業無法支持
高雄市長陳菊也表示,服貿協議對高雄衝擊很深,而馬政府談判過程,對社會隱蔽訊息,也未與高市府在內的地方政府溝通,一切都是黑箱作業,她無法支持。
江揆:服貿協議有助與他國談判
【聯合報╱記者楊湘鈞、林毅璋/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服貿協議部分產業質疑事前沒溝通,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召集各相關部會,下達溝通動員令,要求各部會對溝通宣導,擬定更具體詳盡的計畫,在周四前提報行政院。
江宜樺指出,服貿協議談判對正在進行的台紐、台星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等談判,是很關鍵一步,所有部會都應加強對外溝通。今天上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與相關部會首長,赴立法院向各黨團報告衝擊影響評估。
經濟部昨天邀請美容美髮、線上遊戲、電子商務、電腦軟體服務業、技術檢驗、會展產業等六項產業界代表共同舉行記者會,說明服貿協議對產業的影響。業者表示,如有完善配套措施,兩岸簽訂服貿協議,將有助於台灣業者登陸拓展商機。
新北市美容公會理事長陳清庚說,簽訂服貿協議「也不能說沒有衝擊」;最重要是,政府應擬具配套措施、有步驟地開放。
遊戲產業振興會會長張厥猷也說,大陸市場很會學習,只要一有創意,大約六個月就會有一支遊戲長得一樣,手機遊戲更厲害,「連logo都跟你長得很像」;但大陸的線上遊戲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若遊戲不能在大陸上市,是很大的損失。
高孔廉:服貿短空長多
【經濟日報╱記者林海/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各界批評聲浪不斷,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昨(25)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在的批評只是「見樹不見林」。他提出16字箴言認為,「只有開放,才能升級;拒絕鎖國,才能進步」。
「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絕對是短空長多,台灣絕對不要怕開放。」高孔廉指出,2002年台灣加入WTO時,農產品開放1,021項,工業產品則開放3,470項,開放比例都超過五成,但是台灣的貿易額從2002年的2,485億美元成長到2011年的5,899億美元,「證明有競爭力的產品一樣能夠占有優勢。」
高孔廉表示,服務貿易協議採取「正面表列」,代表台灣不開放的比較多,而2003年到2005年台灣與中美洲國家簽訂的FTA,採取的則都是負面表列的方式,如果仔細去看特定承諾表就能發現,台灣開放的都只是「低標」,64個項目中,有三分之二是早就該開放,低於或等於WTO標準的,「這是因為在談ECFA時就跟大陸談好,必須要考量到兩岸經濟量體有差距。」
高孔廉表示,開放不能光看項目,更要考量到投資模式、業務範圍以及地域大小,大陸的GDP是台灣的16倍,每年更以7%以上的速度在增長,而服務業產值僅佔GDP的47.8%,「透過服務貿易協議,兩岸要把餅做大,這並不是零和競賽,台灣要有雄心趁著這個機會去攻占大陸市場。」
對於外界認為,協議簽署後,大陸將會進入到台灣的食衣住行等行業,高孔廉說,陸資來台投資,不讓管理人員來,說不過去,我方在投資額度、來台人數與上限都有限制,兩岸都早已承諾,ECFA與後續協議都不會涉及大陸勞工開放問題,「陸資開放來台到現在,大陸幹部累積來台216人,但雇用台灣員工6,771人,對我們就業是有幫助的。」
高孔廉更說,外界之前最擔心開放美容美髮業衝擊台灣,但其實只有企業幹部能來台,加上台灣的市場其實接近飽和,大陸業者來台不可能只做小規模投資;相反的,台灣業者以獨特的服務優勢比較容易在大陸市場站穩腳步,「就像航空公司,大家都會選擇搭我國航空公司,而不會選大陸的航空公司。」
拒鎖國 高孔廉:台灣別怕開放
【聯合報╱記者林海/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各界批評聲浪不斷,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在的批評是「見樹不見林」。他認為,「只有開放,才能升級;拒絕鎖國,才能進步」。
「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絕對是短空長多,台灣不要怕開放。」高孔廉表示,服務貿易協議採取的是「正面表列」,代表台灣不開放的比較多。他說,如果仔細去看特定承諾表就能發現,台灣開放的部分都只是「低標」,六十四個項目中,有三分之二是早就該開放,低於或等於WTO(世貿組織)標準。
高孔廉表示,開放不能光看項目,更要考量投資模式、業務範圍以及地域大小。他舉例說,大陸的GDP是台灣的十六倍,每年更以百分之七以上的速度在增長,而其服務業產值僅占GDP的百分之四十七點八,「透過服貿協議,兩岸把餅做大,這並不是零和競賽,台灣要有雄心,趁著這個機會去攻占大陸市場。」
對於外界認為,協議簽署後,陸資和陸勞將會進入到台灣的食衣住行等行業,高孔廉說,陸資來台投資,不讓管理人員來,說不過去,但是我方在投資額度、來台人數與上限都有限制。
高孔廉表示,外界之前擔心開放美容美髮業,但其實只有企業幹部能來台,加上台灣的市場已接近飽和,大陸業者來台不可能只做小規模投資;相反的,台灣業者容易在大陸市場站穩腳步,「就像航空公司的例子,大家都會選擇搭國內航空,而不會選大陸的航空公司。」
電子商務前進大陸 詹宏志:台灣是綠色通道
【聯合報╱記者陳信升、林毅璋/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爭議,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協會理事長詹宏志昨天表示,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是其他國家無法獲得的「待遇」,可望使台灣成為世界各國前進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綠色通道」。
不過,詹宏志也強調,現階段的開放並不全面,大陸只准台灣業者在福建試點經營,只有規模較大的企業才做得到。
他說,就算電子商務業務可做全中國大陸的生意,但同樣也會面臨各地網路基礎建設程度不均的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的困難還是很多,但總是個開始」。
他強調,解決中國大陸屏蔽台灣網站才是「最重要的事」;對電子商務業者而言,只要大陸網友看得到台灣網站,根本就不需要到大陸設公司。
另外,對於近來國內印刷業的反彈,詹宏志說,他看過國策顧問郝明義的言論,對照協議文本後,「不完全能夠掌握他的重點」,因服貿協議對大陸開放印刷業,「與出版沒有關係」,單獨開放印刷一事對台灣印刷業的衝擊「應該還好」。
詹宏志表示,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後,他在美、日與韓國等的電子商務合作夥伴,都紛紛來電詢問相關細節,顯見相關議題已獲國際矚目。
詹宏志認為,「這次服貿協議的簽署,是台灣電子商務的重大突破」,國際競爭本來就存在,不要害怕開放,「開放」只是要讓業者變得更堅強。
別看輕台灣業者!
【聯合晚報╱社論】2013.06.26 04:22 p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如果從特定媒體呈現的特定景象來看,民間反應簡直「哀鴻遍野」,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台灣洗頭小妹要失業了」。但難道所有產業都如此悲觀嗎?例如旅行業可開放雙方互設旅行社,以台灣之小,大陸業者挾雄厚資金,如果再串連周邊餐飲等行業形成「服務一條龍」,台灣業者還有活路嗎?但從本地旅行業者口裡傳出來的一句話卻是:別看輕台灣業者!
台灣旅遊業者摩拳擦掌,對這次服貿協議不滿意的地方,反而是嫌開放幅度不夠大,只好「先求有再求好」。業者對進軍大陸市場躍躍欲試,對守住本地市場也信心十足,認為已掌握住國民旅遊的顧客信賴度,對大陸業者即將長驅直入的競爭並不擔心。
「別看輕台灣業者」這句話,不是由政府、而是由業者自己喊出來的,此時此刻,希望能為國人打氣,成為各行各業「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激勵目標。台灣景氣不好,不免有人灰心喪志。但市場的競爭永遠存在,不是只有大陸來的才叫競爭。7-11一家一家開,古早的柑仔店一家一家關,但由台灣統一超商創下包山包海的「台式服務」,早已超越美國原創7-11模式。同理,麥當勞全球無敵,但台灣的「美而美」或社區裡家庭式早餐店,也以本土特色抓住國人的胃。每個產業的每一家店,永遠有顧客需求和外來競爭要去應付,何以這次針對「大陸來的」格外不安?
這種不安,在開放陸客來台之前,在兩岸洽談ECFA之前,甚至早在二十多年前開放美國水果、火雞肉進口之時,也都出現過;對大陸觀光客形象的詆譭,對進口農產品的排斥,亦斑斑有跡可考。但事實證明,「別看輕台灣業者」才是歷史發展結局。現在又有人刻意炒作「洗頭小妹要沒工作了」,但熟悉兩岸實力消長者亦提醒,哪有那麼多大陸人想來台灣當洗頭小妹?更何況,就算本地也是連鎖髮廊、設計師工作室和家庭式理髮店各有所長,「洗頭小妹當自強」不是業界的基本生存法則嗎?
回想一下林強唱「向前走」的那種時代精神,還是這句話:別看輕台灣業者!
聽聽陳光誠對台灣民主的感言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6
中國維權律師陳光誠昨天應立法院跨黨派國際人權促進會邀請,在立法院群賢樓九樓發表「人權是兩岸和平的基礎」演說。而昨天立法院因核四、十二年國教等問題,立法委員佔據主席台,民間團體也在院外抗議。對此,陳光誠表示,抗議是公民的權利,只有少見才多怪。他還強調,寧願在立法院吵,也別把坦克拉到大街上。陳光誠這次來台訪問,到底是他來「學習」民主,還是那些自認炎黃子孫的人應該向他「學習」民主,確實是個有趣的問題。
其實,此時此刻,陳光誠出現在台灣,正好可以當作一面照妖鏡。正忙著討好中國專制政權的馬英九總統表明不會接見,陳光誠回應說,這凸顯「獨裁專制對自由民主社會的威脅,若不重視,將來可能得寸進尺」。平常樂於接見中國來人的立法院長王金平也表明不會安排會面,陳光誠的演講不是以立法院的名義邀請的,地點也不是安排在正式的議場。凡此說明,國民黨有意降低陳光誠訪問台灣的層級,完全不同於接待中國專制政權官員的大張旗鼓。民進黨方面,謝長廷原本對見陳表達興趣,最後卻生變,原因是謝將前往香港,與中港智庫合辦「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
陳光誠來台之際,適逢國共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兩個中國黨你儂我儂,馬英九以下自然對陳光誠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中國專制政權視之為眼中釘,至今仍在壓迫陳光誠留在中國的家人。不僅陳光誠,五年來,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新疆人權運動領袖熱比婭,都被馬政府列入黑名單。馬英九整天宣傳自己簽署了聯合國兩項人權公約,卻與鎮壓人權的中國專制政權如膠似漆,反而與被中國專制政權打壓的人權鬥士不相往來,他之簽署兩項人權公約,且不時向國際人士炫耀,顯然只是逢場作戲罷了。
巧的是,陳光誠在立法院演說「人權是兩岸和平的基礎」,正好點出馬英九兩岸政策的盲點與弱點。台灣是一個講民主、講自由、講人權的國家,但馬英九與中國專制政權往來,從來不向對方講民主、自由、人權,只是一味向對方釋放「同屬炎黃子孫」的種族主義。所謂的互設辦事機構,也不向對方要求人道探視權。此所以,國共簽署將近二十項協議,台灣人民的民主、自由與人權不斷受到侵蝕。不久前的吳習會,馬英九先是強調「兩岸之間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我們不可能把海峽對岸看做是一個國家」,繼而欣然接受習近平的「一中框架」。這樣的馬英九即使見了陳光誠,豈非話不投機半句多?
這也難怪,陳光誠甫來台便發出警語:「台灣有良好的民主自由價值典範,但台灣也要小心,若不往大陸送入民主,專制就可能會影響到台灣民主。」今天,馬英九是絕對不會對中國送入民主的,相反的,中國的專制毒素卻逐漸送入台灣。今天,不僅馬英九本人的「民主觀」愈來愈有「中國特色」,連馬政府官員也愈來愈不把人民當主人了。黑箱作業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與業界完善溝通,引起社會質疑,業者憂心。可是,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竟傲慢地駁斥:如果業者說不知道,他才不相信。他難道不知道,郝明義就批評馬政府從未與出版相關業者討論、溝通?馬英九連國策顧問都不溝通了,遑論一般草民?
陳光誠自言「想體驗台灣民主的美好」,不知道最後對台灣民主有何評價。或許,昨天他在立法院感受到的是在中國不可能存在的民主活力,但接下來經過深度觀察,他也許會體會到台灣民主之上的黨國體制幽靈,從而對兩岸關係、台灣前景產生來台之前所未有的憂慮。不論如何,我們都期待他對台灣人民發表真誠的感言,讓我們透過「旁觀者清」來看清自己當前的處境。尤其是,身為一個被中國專制政權壓迫的代表人物,陳光誠絕對有資格向台灣人民提出建議,讓大家進一步省思「台灣民主」鎖進「一中框架」到底是幸福還是災難。
兩岸相互承認治權
2013-6-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日前在「北京會談」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提到,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可以討論。
昨日國台辦記者會上,發言人范麗青回答記者提問時也再次強調海基海協兩會協商、簽署協議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並且指出,隨著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會協議未涉及領域的公權力行使問題,也是可以討論的」。大陸向「兩岸相互承認治權」邁開大步。
蘇貞昌:將在立院嚴審協議內容
【聯合報╱記者鄭宏斌、李昭安/台北報導】2013.06.27 03:58 am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在野黨批評。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邀綠營執政縣市首長開會,會後發出聲明表示,將在國會嚴格審查協議內容,做第一層把關;若執政黨強硬通過,地方執政縣市將做第二層把關。
蘇貞昌表示,立法院已做出決議,將逐條、逐項審查兩岸服貿協議,讓相關產業鬆一口氣。綠營執政縣市首長昨天一致決議,要求政府提出相關影響評估、舉行座談會,聆聽業者聲音。
昨天民進黨中常會通過聲明表示,若此次執政黨決意蠻幹,民進黨執政縣市將採取一致、有效的強硬作為,對於不利地方產業及民眾就業之開放項目,其相關行政作業,地方政府絕對會嚴格把關,堅定做產業和人民最大的後盾。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昨天舉行記者會指出,兩岸服貿協議第六條「管理規範」中第五款、第六款規定,形同兩岸學經歷及專業證照的「接軌條款」,開放未來以「認許」、「驗證」方式承認來台中國人的學位、經歷、執照、證書,鬆綁就業限制。
勞委會職能標準規劃推動辦公室副組長游明鑫說,勞委會只主管證照考試,對於大陸證照認證,應由各事業主管機關自訂規範。
民進黨團幹事長潘孟安表示,光是開放零售業,就會影響兩百八十四種行業類別、影響逾八十萬人。
他呼籲這些受衝擊的行業,勇敢站出來表達意見。
國台辦:兩岸公權力行使 可以討論
【聯合報╱特派記者北京林則宏/北京報導】2013.06.27 10:24 am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指出,在近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進程中,確實存在兩岸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比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協商、簽署協定,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她指出,「隨著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兩會協定未涉及領域的公權力行使問題,也可以討論。」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在上周舉行的「北京會談」致詞時曾提出,儘管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沒有分裂,主權沒有分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
孫亞夫當時還說,「同時,由於兩岸尚未統一,因此有這一特殊情況下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在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情況下,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是可以討論的。」范麗青的表態顯示,國台辦除肯定孫亞夫的談話,也意味大陸已準備與台灣討論涉及治權的相關問題。
當時有大陸涉台學者認為,孫亞夫這番話是在回應馬英九總統提出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反映出大陸正在思考雙方不承認對方主權的情況下,如何務實面對彼此的治權及公權力部門。例如,不迴避台灣的行政部門交通部、經濟部等部門稱法。
范麗青昨天在國台辦記者會中被問到孫亞夫這番話的意涵時,她先將孫亞夫前述講話原文重複宣讀一次後表示,在近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進程中,確實存在兩岸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比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協商、簽署協定,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
國台辦:兩岸公權力行使 可以討論
【聯合報╱特派記者北京林則宏/北京報導】2013.06.27 10:24 am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指出,在近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進程中,確實存在兩岸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比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協商、簽署協定,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她指出,「隨著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兩會協定未涉及領域的公權力行使問題,也可以討論。」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在上周舉行的「北京會談」致詞時曾提出,儘管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沒有分裂,主權沒有分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
孫亞夫當時還說,「同時,由於兩岸尚未統一,因此有這一特殊情況下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在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情況下,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是可以討論的。」范麗青的表態顯示,國台辦除肯定孫亞夫的談話,也意味大陸已準備與台灣討論涉及治權的相關問題。
當時有大陸涉台學者認為,孫亞夫這番話是在回應馬英九總統提出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反映出大陸正在思考雙方不承認對方主權的情況下,如何務實面對彼此的治權及公權力部門。例如,不迴避台灣的行政部門交通部、經濟部等部門稱法。
范麗青昨天在國台辦記者會中被問到孫亞夫這番話的意涵時,她先將孫亞夫前述講話原文重複宣讀一次後表示,在近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進程中,確實存在兩岸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比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協商、簽署協定,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
觀察站/談公權力? 兩岸互信待累積
【聯合報╱記者林庭瑤】2013.06.27 03:41 am
中共推動與台灣進行「政治對話」的攻勢,一波接一波,從「吳習會」進行國共兩黨的政治對話,「北京會談」進行民間學者的政治對話,到「兩岸軍事互信研討會」進行退役將領間的政治對話。昨天大陸國台辦再提可討論「公權力行使」的問題,顯示更進一步,有意推進兩岸政府間的政治對話。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昨天重述,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日前提及,兩岸在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情況下,可以討論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
與過去相較,大陸願意面對台灣公權力行使的議題,乃至隱含接受台灣「互不否認治權」的原則,可說已有明顯改變。
不過,孫亞夫和范麗青表述的文字裡,都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大陸希望跟台灣討論的應當包括「一個中國框架」、「兩岸都是中國人的政治認同」。也因此,大陸先透過雙方有交集的「公權力行使」問題,跟台灣談起來。
之前面對大陸官方展開一連串促談壓力,馬政府以區分狹義和廣義的政治議題回應,將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視為當務之急,其中涉及簽證、領事探視權、司法豁免權的部分,屬於「低階的」政治議題,兩岸已展開協商。
至於「高階的」政治議題,馬政府都以台灣社會內部尚未成熟回應。
國台辦昨天拋出「公權力行使可以討論」的新議題,陸委會依然顯得被動,只重申「互不否認治權」,又說「兩岸互稱官銜問題」不必協商。看來雙方認知落差不小,進行對話的互信基礎還待摸索和拉近。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6-27
何必為難陳光誠?
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昨日一番「支持一國兩制」、「獨的概念在台灣已經過時」的談話,引發不同的意見與批評。這其實不令人意外,中國民運人士極少和民進黨接觸、溝通,對台獨的概念一知半解,而且除了「反中共」之外,民運人士對於中國的未來也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陳光誠的苛責,就像是批評姚人多「台獨沒有市場」一樣不公平,都是擷取隻字片語就猛轟,而不願意去理解其意涵。
中國的民主維權人士,共同的交集只有「反對中共迫害自由人權」,就像早期台灣的黨外聚集在籠統的「反國民黨」一樣。這些民運人士,有「社會主義憲政派」、「自由主義憲政派」與「回歸憲法憲政派」等等,由於中共嚴禁異議人士聚合,他們彼此之間也只能在網路上隔空喊話,缺乏共識討論,而海外民運又夾雜些許個人恩怨等其他因素。
中國民運人士無論教育水平的高低,對於台灣並不熟悉,對於民進黨更是陌生。他們厭惡國共的利益結合,也對民進黨的台獨有疑慮。而反對中共的中國人,也只能靠著歷史文件理解,所以有人主張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民國當歸(中華民國應該回來)、還有同城團體標舉國民黨精神黨員、民進黨精神黨員。中共封鎖資訊、掌握媒體,因此陳光誠講的「一國兩制」並非中共宣傳的一國兩制,而是指長江南北分治,這樣的說法並不新鮮,也不是特定的政治符號。
我到上海和北京,面對知識份子或維權人士,他們最關心的是「民進黨主張台獨是不是要放棄大陸」?光是從提問的命題,就知道兩岸的語言歧異有多大。
我的回答是:「民進黨當然主張台灣現狀獨立,名字叫中華民國,面對中共的威脅,制憲和正名是我們最後的手段與必要的武器。」「如果自由人權的台灣不能維持民主制度,兩岸三地又如何進行公民社會的民主交流?不是坐實了中共所稱『普世價值不適合華人社會』嗎?」「如果你看到鄰居天天對妻兒家暴,你可能和他結親家嗎?」這樣的溝通,他們普遍都能接受。
我還強調:「沒有任何『境外勢力』可以幫中國人爭取民主,只有中國人可以自己爭取民主。覺醒的中國人愈多,透過組織化、利用中共高層權力的矛盾,才有可能實現各位的理想。台灣人可以做的,就是幫中國民主化發聲」。最常碰到的問題還有:「如果中國民主化,民進黨願不願意接受統一?」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回答,如果中國實行多黨競爭的民主制度,那麼,未來民主化的中國所產生的「中國共識」與台灣多黨凝聚的「台灣共識」,一定是主張統或獨嗎?我們預設未來,也是一種獨裁。
我不知道這樣的應答是否完全正確?但是,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的溝通,對台灣主權獨立絕對是助力,還有,千萬不要忘了香港。
蔡英文 Tsai Ing-wen 臉書發言 2013-6-27
2010年4月,我擔任民進黨主席時,和馬總統進行ECFA電視辯論,當時馬總統為推動ECFA公開承諾:要讓台灣經濟再出發,領先亞洲四小龍;要關心勞工、農民和中小企業的福祉;簽了ECFA,出口一定會增加,也可避免台灣經濟被邊緣化;一定全力捍衛中華民國主權。
三年多後的今天,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總體表現落居四小龍之末;簽了ECFA也沒有為台灣帶來顯著效益,早收清單適用免關稅項目多數是輸往大陸加工再出口、原本就可退稅的農工原材料;去年簽署的「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對解決大陸台商權益受損問題毫無成效可言;才剛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更是以犠牲各行各業中小企業及從業人員的廣大利益,來換取少數資本家及大型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極有限利益。
台灣人民更憂心的是,台灣和中國簽署ECFA,並未加速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FTA,台灣要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迄今仍遙遙無期,其背後因素就是來自中國的政治阻力。
馬總統口口聲聲要捍衛中華民國主權,但我們卻看到,就在兩會簽署兩岸服貿協議之前,馬總統毫不避諱委託吳伯雄和中共總書記進行國共會談,並以「一個中國架構」附和北京「一個中國框架」,作為啓動兩會協商的政治表態,馬總統的心中還有中華民國嗎?
我們呼籲馬總統不要忘了自己所作的公開承諾,及時回頭,作出補救,才不致背棄台灣人民對他的託付。 #ECFA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蔡英文 Tsai Ing-wen 臉書發言 2013-6-28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涉及對中開放市場的承諾,約有三分之一是超越給予WTO其他成員之優惠待遇,必須比照2002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交由立法院審查,成為法律文件,絶不能以備查方式處理。立法院必須負起把關責任,嚴格審查,該刪就刪,該改就改,避免包裏表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方面重開談判,亦在所不惜。我們嚴正要求馬政府,必須提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策略及執行協議的完整配套,以將衝擊降至最低,保護服務業發展的根基。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程序,完全是黑箱作業,未經評估,罔顧民意,強行簽署,台灣社會無法接受;此協議承諾開放64項業別遍及台灣各行各業,未來中國企業可能大舉進入台灣,掌控關鍵行業及民生行業,衝擊中小企業及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而中國吸引台灣服務業登陸,對台商利基有限,卻可能吸引人才外流、影響台灣產業升級、進而拖累國內經濟。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四點意見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914 )
蔡英文 Jun 24, 2013
一、 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程序可議
受馬英九總統之託付,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本月13日前往北京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並提出嚴重傷害國家主權的「一個中國架構」主張。海基會及中國海協會隨即安排21日在上海進行兩會高層會談,完全呼應北京將兩岸關係視為國共關係的一貫立場。馬總統毫不避諱以國共會談為代表兩岸政府的兩會協商搭橋,並以附和北京「一個中國框架」作為啟動兩岸協商的政治表態,其對憲政體制和台灣民主政治已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同樣可議的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協商和簽署,完全是黑箱作業,事前既未經完整評估;協商過程中亦未和產業界充分溝通;在少數人和中國方面片面商定後,更不顧各界反對聲浪,強行簽署。這種討好北京,但對國內強硬的偏差施政心態,讓台灣社會無法接受。
二、 應防範中資策略性進入台灣服務市場
在服務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上,台灣遠超過中國,但台灣服務業市場及企業規模,又和中國完全不對等,因此,對中國開放服務業市場至少必須防範三件事:第一,中國藉企業規模優勢掌控台灣關鍵性行業;第二,中國為發揮對台灣社會及政治影響力,藉企業數量優勢深入台灣民生相關行業;第三,中國人士藉投資服務業大量登台,影響台灣社會及就業市場。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顯然未充分評估上述開放服務業市場的可能影響,承諾開放64項業別遍及台灣各行各業,未來有可能發生中國企業掌控如金融、運輸、觀光旅遊等關鍵行業;中國企業搶進批發零售、美容美髮、洗衣、小客車租賃、劇場、老人院及社會福利機構等民生行業,衝擊中小企業及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中國企業進入農牧服務業,擴大對台灣的影響力;以及大量中國人士未經嚴格審核即可長駐台灣等。鑑於這些問題對台經濟社會的可能衝擊,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加以補救。
三、 中國吸引台灣服務業登陸可能拖累國內經濟
中國給予台灣80項服務業優惠承諾,若仔細分析,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刻意彰顯對台灣讓利,但對台商利基有限。例如:開放電子商務不開放跨境提供服務,只開放在福建試點投資,但物流、通關等配套又不足,對台商是可望不可即。第二,北京為加快中國服務業發展,以特定優惠磁吸台灣專業服務人才,包括醫師、建築師、工程師、金融、文創各類專業服務人才,從而可能造成台灣服務技術及人才加速流向大陸,擴大人才赤字問題,並影響台灣產業升級。第三,中國配合對台統戰策略,將優惠特區化,如電子商務、海陸運輸、金融業等優惠,多數限於福建或「海西經濟區」,此無疑是實踐北京「經濟一中」策略,也大幅限縮台灣服務業在中國自由發展空間。
馬政府一再強調是為台商爭取大陸服務業商機,但是,既無力爭取對台灣服務業有明顯效益的中國旅客及海空貨物運輸來台灣中轉的正常化待遇,且對中國磁吸台灣專業服務人才及將優惠限縮在特區,完全束手無策。這種向中國經濟戰略利益傾斜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無疑是弊遠大於利。
四、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應嚴格審查,有效監督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涉及對中國開放服務市場的承諾,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超越給予WTO(世貿組織)其他成員之優惠待遇,因此,必須比照2002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交由立法院審查,成為法律文件,絕不能以備查方式處理。
服務業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不容有重大政策錯失,是以,我們要以廣大的民意作後盾,要求立法院負起把關責任,嚴格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刪就刪,該改就改,避免包裹表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方面重開談判,亦在所不惜。我們也須要求馬政府提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策略及執行協議的完整配套,穩固服務業發展的根基;立法院和社會各界亦應嚴格監督,確保台灣的最大利益。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6-28
希望我輩在批判〈服務貿易協議〉外,同時也能關注RCEP、TPP以及EU-USA FTA,跳出國民黨「唯中市場」的框架,因為國際經貿版圖正在改變,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都將牽動地緣政治。
縱使外界不看好民進黨七月四日開始的「華山會議」,不過,本黨也沒有比別黨笨,用功一點,應該可以從主權、人權、經濟自主權逐步勾勒全球秩序下的中國政策。
The challenge facing Asia’s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 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13/06/23/the-challenge-facing-asias-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 )
June 23rd, 2013
Author: Jayant Menon, ADB and ANU
The first round of negotiations to establish the Asian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 a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across ASEAN+6 (the 10 ASEAN members plus Australia,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India, and New Zealand) — was held in Brunei in May.
Delegates from 16 Asia Pacific nations pose for photos in Bandar Seri Begawan, Brunei, on 9 May 2013 prior to the first round of negotiations of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Photo: AAP)
The RCEP is one of a series of mega-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currently under negotiation including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and the US-EU FTA (the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officially launched at the G8 meeting in Northern Ireland on 17 June. If implemented, RCEP could create the world’s largest trading bloc with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economic gains for the countries involved. Also significant, in the geopolitical battle to shape the future of regional trade rules and standards, RCEP includes China but not the US.
The RCEP faces some key challenges if it is to live up to its potential. Details remain sparse, but what we do know from RCEP’s Guiding Principles is that it will add to, rather than replace, existing ASEAN+1 FTA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over these agreements. There is, however, an important qualifier in the dreaded ‘flexibility’ clause: ‘RCEP will include appropriate forms of flexibility including provision for 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plus additional flexibility to the least-developed ASEAN Member States’.
Flexibility could be a boon or bane for the RCEP. While it could help break deadlocks and protect disparate national interests, it could also limit change or curtail progress in achieving greater liberalisation. Indeed, there is much to negotiate — and many breakthroughs needed — if RCEP is to supersede existing agreements.
The existing five ASEAN+1 and twenty three ratified bilateral FTAs vary greatly in terms of almost everything up for negotiation. One example is rules of origin (ROOs), which determine the country of origin of products and in turn their eligibility for preferential treatme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re are at least 22 different ROOs among ASEAN+1 FTAs, even after aggregating those that are similar but not the same. Only about 30 per cent of tariff lines across the ASEAN+1 FTAs share common ROOs. With bilateral agreements — the Japan-India FTA for instance — there are 12 types of ROOs, seven of which are unique from the ASEAN+1 FTAs. The sheer number of ROOs — and their lack of commonality across FTAs — will make the task of harmonis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m that much harder.
Proponents of FTAs argue that deeper agreements can be achieved more rapidly on difficult issues when there ar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negotiating partners involved. But many advocates fail to explain how this principal works within the context of FTA consolidation, where parties are essentially reversing the negotiations process and adding more countries. If access to a bigger market is the lure, then wouldn’t the Doha Round be a better, if not easier, process? It may be better. But we know it is not easier. In truth, consolidation may be just as difficult, if not more difficult, than simply starting from scratch. Getting a pair of countries to agree on a specific set of terms will not necessarily facilitate similar breakthroughs with third parties. To ignore this is to ignore ground realities and the political-economy of FTA negotiations. And anyone who has looked closely at an FTA will know how difficult the task of enmeshing even two similar agreements can be, let alone many different ones.
But consolidate they must, if a RCEP is to eventually emerge. The question is how and what form it will take. Pursuing harmonisation while retaining flexibility is likely to produce one of two outcomes. Because harmonisation implies consensus, it could result in a ‘race to the bottom’, where the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rules. Alternatively, countries taking advantage of flexibility could result in a conservative approach that preserves the current ‘noodle bowl’. These outcomes are more likely than the hoped-for ‘race to the top’ scenario, unless incentives are provided to overcome pressure from the vested interests that lobbied for different ROOs to begin with. The very existence of so many ROOs and exemptions confirms the power of such lobbies. Breaking through these pressures will not be easy, and will require a stronger commitment to reform from all members, big or small, strong or weak. The problem is that some countries may not see any carrot — and there is no stick.
If a race to the bottom or minimal change comes about, then the RCEP will be largely redundant. Although cumulation rules may expand through increased membership, this usually amounts to little when product fragmentation trade is significant. Changing the type of ROO is more important, but also more difficult. The South Asia Free Trade Agreement (SAFTA), a failed attempt at consolidation, illustrates this. Most trade within South Asia continues under more generous bilateral FTAs or under most favoured nation (MFN) rates. Sadly, SAFTA’s main contribution has been to add another strand to the global spaghetti bowl.
Will the same fate befall RCEP? Unless there is enough political will to close potential loopholes disguised as ‘flexibility’ and pursue reforms deeper than those ever before attempted, RCEP’s future as a consolidated bloc remains uncertain. RCEP faces many challenges but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one. A meaningful RCEP will require resolve similar to that which gave birth to the European Union — an example of successful FTA consolidation if nothing else. Unless this happens by its looming 2015 deadline, RCEP may be seen as serving the geopolitical interests of a few players, to little economic effect. Then it will not be ‘the economy, stupid’, but just politics as usual.
Jayant Menon is Lead Economist at the Offic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nd Adjunct Fellow at the Arndt-Corde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and policies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ts Board of Governors or the governments they represent.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6-28
民進黨應該展現「台灣自信」----北京會談後記
五月份接到「北京會談」的邀請,去不去我仔細考慮了很久。到了五月底,民進黨宣佈將舉辦九場「華山會談」討論中國政策,我就下定決心以個人身份參加「北京會談」。
決定參加的原因有三:1.我認為人權議題可以讓台灣在兩岸上展現「道德制高點」,中國之行我不僅會議要談,而且行動要見。2.在「華山會談」之前參加「北京會談」,有「戰略前延」的思考,我有自信不漏氣。3.泛藍學者一向卑躬屈膝,我就要去說說正綠營的意見、做一些行動,撐開一點民進黨對中國的主動發球權。
對於中國政策,原本就自成一套論述架構,補充一些新的數據和近況分析,論理上的準備倒也不必花太多時間。至於和上海、北京的民運、維權、公知及主要上訪人士見面的安排,由於透過微博和書信往來,在一些城市本來就有人脈基礎,只要做好安全見面的計畫即可。
突發狀況也是有的,比方說,我始終無法克服「恐機症」(這真的沒藥醫),只好靠意志力撐過去。另外,六月16日中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突然發表「歡迎台獨人士到大陸走走看看」的統戰講話,人在上海的我,接到消息後立刻與國內記者聯繫,並在臉書上發表聲明,免得被誤解。
為了避免可能被抓住小辮子的機會,我內心暗定三原則:不喝酒、不吃不該吃的飯、保護見面對象的安全。由於如此謹慎小心,此行完全沒心思逛景點、吃美食,全程繃緊神經,沒事就待在旅館裡解決三餐(當然沒有像蕭美琴一樣洗澡要關燈,反正要看我的大肚腩算他倒楣)。
在北京會談上成為「看點」,實在不是我所願意。從第一天泛藍學者斯文掃地對我人身攻擊,到第二天紅藍十餘位聯手對我砲轟,泛藍學者急於表態我清楚,勞動中共數位所長級人物親自出馬,就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可見他們對於正綠營在場的「不舒服」。論述見好就收,因此,我刻意避開第二天以後的晚宴以及閉幕,留一點餘地給主辦方。況且,與中國異議人士見面才是首要,不必為此破壞主要目的。
我不會天真到中共完全無法掌握我的行蹤,國台辦和國安部門對於我和異議人士見面也處於「動手不動手」的猶豫,其實,我很有可能第三天在上海就被迫回台,根本連北京會談也參加不了,但是,各方角力的結果反而讓我安全度過。
中國看似在兩岸議題上處於上風,然而其內部問題頗為嚴重,過去馬政府誤判形勢而陷入中國市場迷思,反而落居下風。就我觀察,泛藍政客或學者由於「統派利益」而被牽制,早已失去台灣立場。民進黨人只要不去牟取中國統戰利益,在兩岸議題上可以很有自信掌握主動權。民進黨所缺乏的,是除了立場宣示以外必須有所作為,如此,中美才不會忽略民進黨的戰略角色。
至於論述型的內容,就待華山會議發表。
許信良出席北京會談 肯定中評社重要角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0 12:09:30
中評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 王宗銘)今天上午登場的“北京會談”邀請民進党前主席許信良出席,並安排在開幕式上發言,成為媒體矚目焦點。許信良一抵達會場,陸續趕到的記者不斷採訪他,許信良多次說明他近來提出的“中國議會”構想。
許信良也與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等人致意,並肯定中評社在兩岸關係扮演的重要角色。
許信良受訪說,“習吳會”提到,要鞏固強化“一中框架”,就是認為現在“一中框架”是不夠鞏固的,是不夠強化的,表示大陸不能接受“一中各表”,這不能解決問題。
許信良說,所以他提出仿照歐洲議會的“中國議會”構想,只具有建議功能,可以鞏固強化“一中框架”,也可以維持兩岸現狀,設“中國議會”不影響臺灣現狀,這是更確保臺灣現狀的“一中框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希望減少解決臺灣方面抗拒的疑慮。
對於民進黨抵制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許信良說,民進黨為何恐懼一中,因為大陸沒有給民進党信心,民進黨不是反中,而是怕中,但是臺灣人民與國民黨並不怕。
“北京會談”兩岸關係研討會由臺灣的兩岸統合學會及大陸的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主辦,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評論通訊社協辦,兩岸智庫相關學者專家近百人受邀與會。
許信良提兩岸歐盟模式 林濁水:現在應沒空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4 16:23:04
中評社臺北6月14日電(記者 黃筱筠)許信良提到,如果一個中國框架不可避面,應該提出最有利的依各中國框架,兩岸成立中國議會。前民進黨“立委”、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面對媒體詢問認為,歐盟模式是很多勢均力敵的國家變成一個聯合方式,但臺灣和中國有勢均力敵嗎?兩岸成立這個架構不會是穩定架構。
林濁水提出,北京願意接受歐謀模式的前提是,將臺灣問題放在最優先,但他觀察現在中國並沒有將臺灣問題放在最優先。許信良要這樣呼籲可以,但北京在面對臺灣,會多想一些,現在要北京接受兩岸成為歐模模式,應該沒有這個空間。
他也認為,目前北京目前想加入全球治理架構,為了這樣架構,中國在採取極端民族主義上有一定程度調整,如果北京都不這麼急,臺灣不需要比北京急。雖然最後大家都要去提出一個終極解決的方法,但這個時機還沒有到。
他說,歐盟架構是北京要承認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臺灣也要承認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這恐怕要等一下吧!
自由時報 2013-6-26
〔記者劉榮、王貝林/台北報導〕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引發各方批評,總統馬英九昨天反駁,兩岸當初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當時在野黨也是大加批評,甚至還做了歌謠諷刺他,但如今台灣並沒有倒。馬英九以開放美容業為例,有特色的小型理髮店還是一樣可以生存,有些產業開放後,是有利於台灣產業出口拓展業務,但對岸不見得有意願來台。
馬英九昨與國民黨台北市議員餐敘。據與會者轉述,馬昨在致詞時主動提及服貿協議,強調協議是雙向的,乍看會有衝擊,但台灣服務業成熟,衝擊其實應沒那麼大,何況只有開放來台投資,並未開放其勞工,所以中國方面若來投資,反而有利提高就業率。
他表示,很多國家都關注兩岸服貿協議的簽署,我簽署後才能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簽經濟合作協議;未來還有與紐西蘭、TPP等多項協議,勢必走向開放,對某些產業也勢必會有影響,政府會積極輔導。
馬英九強調,兩岸服貿協議會像ECFA一樣,讓台灣與對岸的經濟關係更務實。他說,ECFA談判時,媒體還做了一首歌謠諷刺說,簽署之後,「查某會找無尪,查埔也找沒工,攏總去黑龍江做工。」如今這都沒有成真。
馬英九指出,以開放美容美髮業來說,國內的曼都連鎖美髮,已經開了四、五百家分店,在對岸也有三、四十家,但國內很多小型理髮店,還是一樣生存得很好,「像我個人,一直都喜歡在有特色的小理髮廳理髮,我們開放,並不代表對岸有興趣進來經營。」
對國策顧問郝明義發表公開信批判馬政府,馬英九也解釋,這波開放的主要是印刷業,出版業受影響的層面應該不大。
施振榮:過度保護 必成輸家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2013.06.26 05:56 p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爭議,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今天說,台灣未來發展應該要借重大中華市場,兩岸市場開放絕對「有利也有弊」,但如果只有保護沒有開放,就像父母過度保護小孩子般,台灣未來必定會成為輸家。
施振榮今天出席由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AIESEC)舉辦的第五屆青年影響力論壇,會後受訪時作上述表示。
施振榮認為,台灣應採取漸進式開放策略,讓包含陸資以內的外資進入台灣,才能替國內市場帶來更多競爭力。他強調,台灣未來的發展應借重大中華市場力量,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因為採取保護政策,沒有接受任何外來挑戰,最後還能成為贏家。就像小孩子被過度保護不會成功一樣,台灣產業如果只有保護沒有競爭,最後結果必然成為輸家。
憂陸業者串聯? 別「看輕台灣旅行業」
【聯合報╱記者羅建怡/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旅行業開放雙方可互設旅行社,但僅限經營國內旅遊(陸客在大陸玩、台客在台灣玩),台灣業者認為原本積極爭取的「大陸人出國旅遊」及「大陸人赴台旅遊」兩項業務未在此列,但先求有再求多,雖不滿意、只好接受。
台灣因開放兩岸旅遊,旅行社找到新商機,如今已是主流市場。服貿協議開啟另一扇門,雖無法「一步到位」,但看好未來開放大陸出境市場的大餅,即使初期只能「練兵」,各家仍躍躍欲試。
業者表示,大陸出境人數,全年可達八千萬人次,每年以百分之十五的速度成長,商機上看一千億美金,這才是「旅遊業的未來」。
鳳凰旅行社總經理廖文澄說,「贏」的策略、業者的希望,都寄託在對岸,目前開放幅度不夠大、時間表未定,加上細則配套都未出爐,投資的幅度也會打折扣,目前先靜觀其變,但登陸原則不變。
台灣市場規模小、競爭激烈,陸客未到之前,毛利率低,各家勉力支撐,因此,稍有風吹草動,如SARS來襲,許多旅行社便停業、倒閉;陸客開放帶來大商機,不只旅行社受惠,飯店、餐飲一家接著一家重整或開張,入境旅客人次也年年創新高。
業者認為,如果擔心開放後,大陸業者挾著龐大資金,串連各產業,形成「服務一條龍」,這根本就是「看輕台灣旅行業」。廖文澄認為,台灣每年約一億四千萬人次的國旅市場,業者操作已十分純熟,這次僅開放三家大陸旅行社,想要在三千家、有經驗的台灣旅行社中異軍突起,並非易事;且目前開放程度,僅能承接國內旅遊,不太可能做到「一條龍」。
雄獅旅行社發言人游國珍表示,開放三家大陸業者來台設點,且範圍只限國旅,對台灣旅遊業影響不大。國旅市場以一或二日遊為主,單價低,且須有特殊性才能吸引遊客,現在操作國旅的業者,多是激烈競爭後存活者,實力不容小覷,民眾也有一定的「品牌信賴度」。
業者認為,目前的開放條件,對台灣絕對有利,據統計,台灣的國內旅遊有九成六是自由行,跟團市場佔比極小,且對岸入台,也可能刺激新的旅遊模式,整體而言利大於弊。
大陸市場未來商機更是無限。據統計,去年大陸境內旅遊人次就超過二十八億,創造二點一兆人民幣、約十兆台幣的營收,不僅是全世界最火紅的旅遊市場,「也是最迷人的市場」。
中華民國旅行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姚大光估計,一旦開放,至少有十家旅行社會到大陸設點經營;目前雄獅、鳳凰、易遊網、康福等國內多家大型業者,多已透過在香港成立公司的方式,到大陸設立旅行社。
「開放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業者表示,台灣在行程包裝、服務品質、領隊專業等「軟實力」,仍領先大陸業者,不必過度憂心。
雄獅、易遊網 已到對岸「練兵」
【聯合報╱記者羅建怡/台北報導】2013.06.26 09:22 pm
在服貿協議之前,已有不少業者透過在香港成立公司的方式,到大陸開立旅行社。雄獅旅行社於二○一一年取得合法執照;易遊網則因大陸攜程網入股,在對岸專做頂級遊程的開發設計,每年團費屢創新高的頂級環遊世界,更以秒殺速度售罄。
雄獅旅遊發言人游國珍表示,目前已在大陸開出五家分公司,業務範圍包括境外人士入境旅遊、大陸公民內地旅遊等,員工數達百餘人。因其以港資身分進陸,可依照CEPA補充協議九的規定,承接內地居民前往港澳以外目的地(不含台灣)的團隊出境遊,將是一大利多。
游國珍指出,現階段重點在「練兵」,已能做到垂直整合;台灣操作團體的經驗,絕對領先對岸,但大陸競爭激烈、環境變化快速,且當地旅行社挾著大品牌、大通路優勢,台灣旅遊業很難突破,即便全面開放,能否在當地扎根經營,又是另一場戰爭。
易遊網也發現對岸頂級旅遊市場的潛力,因此多年前與香港永安旅遊、大陸攜程旅行網合作創立兩岸三地頂級旅遊新品牌「鴻鵠逸遊」。游金章表示,要先建議品牌專業性,創造信賴感,接著才客製化商品。他預估,在華人市場每年可創造六億產值,二○一六年能達年五十億營收。黃冠叡提醒,也不能小看對岸的競爭力與進步速度;他舉例,香港旅遊業操作靈活,但最終影響範圍也只在生活習慣接近的廣東與廣西。
立院共識 服貿協議不得包裹表決
【聯合報╱記者林思慧、陳洛薇、黃驛淵/台北報導】2013.06.26 12:46 pm
立法院昨朝野協商達共識,服貿協議須在立法院逐條審查、表決 ,不得全案包裹表決,非經立法院實質審查通過,不得啟動生效條款。
立法院長王金平昨天表示,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在簽訂ECFA時有事先向他報告,這一次行政部門也將到立院報告,他會邀請朝野黨團參加。
對於在野黨因不滿服貿協議並揚言抗爭,王金平說,「服務貿易協議到今天為止,還沒有正式送到立法院」。據了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日前已致電向王金平致歉。
王金平說,服貿協議送到立法院後,「立法院怎麼處理不干行政院的事」,至於在野黨揚言杯葛,他說,「(服貿協議)總是簽了,怎麼處理,我們立法院好好商量」。
國民黨團書記長賴士葆表示,黨團本就贊成服貿協議逐條、逐項表決。民進黨團幹事長潘孟安說,黨團堅持應逐項審查、逐項表決,未國會充分審查不得自動生效,如今終有初步成果;但政府後續相關評估報告必須是「實質」評估,不能只是「作文比賽」、做做樣子。
蘇貞昌:立委「護馬」就罷免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胡宗鳳/連線報導】2013.06.26 08:26 pm
針對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前天表示,若馬總統蠻幹,就是罷免最好的時候。他昨天表示,如果有立委不顧民意,堅持馬意「護馬」,就是罷免立委的時候。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表示,此次呈現的是一個完全沒有策略、失衡、弊遠大於利的談判結果,「我們看到了這個政府對中國談判的罩門,它不只是無能,更讓人民完全無法信賴」。
前立委郭正亮認為,馬政府溝通不足、評估不足、忽視弱勢產業生計,都是事實,都該批判,但台灣不要忘了,最大對手韓國大部分的FTA都參加了,台商光是到東南亞、美國、歐盟的關稅比韓國高,就喪失了很多競爭力。
郭正亮說,兩岸經濟協議(ECFA)與服貿協議,對台灣的產業衝擊還是「小咖」的,未來的TPP與東協加六,都遠比這些嚴峻,「我們準備好了嗎?」
蘇貞昌昨天下午與十多位印刷產業代表座談時表示,「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產業自己救」,民進黨中常會今天邀集執政縣市長開會因應。
高雄市長陳菊昨晚表示,「無法接受」馬政府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並批評談判過程沒有與包括高雄市政府在內的地方政府溝通,是黑箱作業。民進黨公布受衝擊產業申訴專線:(02)2321-5236,讓業者表達心聲。
民進黨擋服貿 不惜街頭戰鬥
自由時報 2013-6-26
〔記者李欣芳、王榮祥/綜合報導〕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強烈反彈,民進黨昨宣示,無法接受兩岸服貿協議簽署過程黑箱作業,民進黨未來將在國會甚至街頭戰鬥!
蘇:要讓人民減少受害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強調,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產業要自己救,立院昨經朝野協商已決定針對服貿協議要逐條審查、逐條表決,審查沒有通過之前不能生效,這樣就有救了!民進黨不能讓政府亂搞,既然政府傲慢在先,「我們一定要擋,讓人民減少受害!」
蘇貞昌抨擊馬政府事先沒溝通,還睜眼說瞎話,指馬政府這樣搞,不必等到統一,台灣就整個被掏空了。
為達到反制成效,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指出,民進黨堅決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更不會退讓,將在國會戰鬥、在社會戰鬥,也不惜在街頭戰鬥,任何手段都列入考慮,要向馬政府表達人民強烈的不滿,民進黨也會負起最大在野黨的責任。
林俊憲強調,民進黨將結合社會力量向馬政府施壓,今天民進黨中常會將邀集執政縣市長商討因應對策;這波服貿協議的爭議如果不給馬英九總統一個教訓,年底兩岸貨品貿易協議對台灣的衝擊將更大,「這才是真正的大海嘯!」
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批判說,兩岸服貿協議呈現的是一個完全沒有策略、失衡、弊遠大於利的談判結果,充分暴露馬政府對中國談判的罩門,讓台灣陷於高度的政經風險;尤其完全忽略服務業對政治及社會面的影響,讓國安形同虛設。
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指出,現在的兩岸交流都是國民黨代表台灣,國民黨憑藉偏頗的評估就簽訂協議,因此引起反彈,這就是兩岸交流決策失去平衡的後果。
陳菊:黑箱作業無法支持
高雄市長陳菊也表示,服貿協議對高雄衝擊很深,而馬政府談判過程,對社會隱蔽訊息,也未與高市府在內的地方政府溝通,一切都是黑箱作業,她無法支持。
江揆:服貿協議有助與他國談判
【聯合報╱記者楊湘鈞、林毅璋/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服貿協議部分產業質疑事前沒溝通,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召集各相關部會,下達溝通動員令,要求各部會對溝通宣導,擬定更具體詳盡的計畫,在周四前提報行政院。
江宜樺指出,服貿協議談判對正在進行的台紐、台星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等談判,是很關鍵一步,所有部會都應加強對外溝通。今天上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與相關部會首長,赴立法院向各黨團報告衝擊影響評估。
經濟部昨天邀請美容美髮、線上遊戲、電子商務、電腦軟體服務業、技術檢驗、會展產業等六項產業界代表共同舉行記者會,說明服貿協議對產業的影響。業者表示,如有完善配套措施,兩岸簽訂服貿協議,將有助於台灣業者登陸拓展商機。
新北市美容公會理事長陳清庚說,簽訂服貿協議「也不能說沒有衝擊」;最重要是,政府應擬具配套措施、有步驟地開放。
遊戲產業振興會會長張厥猷也說,大陸市場很會學習,只要一有創意,大約六個月就會有一支遊戲長得一樣,手機遊戲更厲害,「連logo都跟你長得很像」;但大陸的線上遊戲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若遊戲不能在大陸上市,是很大的損失。
高孔廉:服貿短空長多
【經濟日報╱記者林海/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各界批評聲浪不斷,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昨(25)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在的批評只是「見樹不見林」。他提出16字箴言認為,「只有開放,才能升級;拒絕鎖國,才能進步」。
「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絕對是短空長多,台灣絕對不要怕開放。」高孔廉指出,2002年台灣加入WTO時,農產品開放1,021項,工業產品則開放3,470項,開放比例都超過五成,但是台灣的貿易額從2002年的2,485億美元成長到2011年的5,899億美元,「證明有競爭力的產品一樣能夠占有優勢。」
高孔廉表示,服務貿易協議採取「正面表列」,代表台灣不開放的比較多,而2003年到2005年台灣與中美洲國家簽訂的FTA,採取的則都是負面表列的方式,如果仔細去看特定承諾表就能發現,台灣開放的都只是「低標」,64個項目中,有三分之二是早就該開放,低於或等於WTO標準的,「這是因為在談ECFA時就跟大陸談好,必須要考量到兩岸經濟量體有差距。」
高孔廉表示,開放不能光看項目,更要考量到投資模式、業務範圍以及地域大小,大陸的GDP是台灣的16倍,每年更以7%以上的速度在增長,而服務業產值僅佔GDP的47.8%,「透過服務貿易協議,兩岸要把餅做大,這並不是零和競賽,台灣要有雄心趁著這個機會去攻占大陸市場。」
對於外界認為,協議簽署後,大陸將會進入到台灣的食衣住行等行業,高孔廉說,陸資來台投資,不讓管理人員來,說不過去,我方在投資額度、來台人數與上限都有限制,兩岸都早已承諾,ECFA與後續協議都不會涉及大陸勞工開放問題,「陸資開放來台到現在,大陸幹部累積來台216人,但雇用台灣員工6,771人,對我們就業是有幫助的。」
高孔廉更說,外界之前最擔心開放美容美髮業衝擊台灣,但其實只有企業幹部能來台,加上台灣的市場其實接近飽和,大陸業者來台不可能只做小規模投資;相反的,台灣業者以獨特的服務優勢比較容易在大陸市場站穩腳步,「就像航空公司,大家都會選擇搭我國航空公司,而不會選大陸的航空公司。」
拒鎖國 高孔廉:台灣別怕開放
【聯合報╱記者林海/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各界批評聲浪不斷,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昨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在的批評是「見樹不見林」。他認為,「只有開放,才能升級;拒絕鎖國,才能進步」。
「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絕對是短空長多,台灣不要怕開放。」高孔廉表示,服務貿易協議採取的是「正面表列」,代表台灣不開放的比較多。他說,如果仔細去看特定承諾表就能發現,台灣開放的部分都只是「低標」,六十四個項目中,有三分之二是早就該開放,低於或等於WTO(世貿組織)標準。
高孔廉表示,開放不能光看項目,更要考量投資模式、業務範圍以及地域大小。他舉例說,大陸的GDP是台灣的十六倍,每年更以百分之七以上的速度在增長,而其服務業產值僅占GDP的百分之四十七點八,「透過服貿協議,兩岸把餅做大,這並不是零和競賽,台灣要有雄心,趁著這個機會去攻占大陸市場。」
對於外界認為,協議簽署後,陸資和陸勞將會進入到台灣的食衣住行等行業,高孔廉說,陸資來台投資,不讓管理人員來,說不過去,但是我方在投資額度、來台人數與上限都有限制。
高孔廉表示,外界之前擔心開放美容美髮業,但其實只有企業幹部能來台,加上台灣的市場已接近飽和,大陸業者來台不可能只做小規模投資;相反的,台灣業者容易在大陸市場站穩腳步,「就像航空公司的例子,大家都會選擇搭國內航空,而不會選大陸的航空公司。」
電子商務前進大陸 詹宏志:台灣是綠色通道
【聯合報╱記者陳信升、林毅璋/台北報導】2013.06.26 03:30 am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爭議,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協會理事長詹宏志昨天表示,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是其他國家無法獲得的「待遇」,可望使台灣成為世界各國前進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綠色通道」。
不過,詹宏志也強調,現階段的開放並不全面,大陸只准台灣業者在福建試點經營,只有規模較大的企業才做得到。
他說,就算電子商務業務可做全中國大陸的生意,但同樣也會面臨各地網路基礎建設程度不均的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的困難還是很多,但總是個開始」。
他強調,解決中國大陸屏蔽台灣網站才是「最重要的事」;對電子商務業者而言,只要大陸網友看得到台灣網站,根本就不需要到大陸設公司。
另外,對於近來國內印刷業的反彈,詹宏志說,他看過國策顧問郝明義的言論,對照協議文本後,「不完全能夠掌握他的重點」,因服貿協議對大陸開放印刷業,「與出版沒有關係」,單獨開放印刷一事對台灣印刷業的衝擊「應該還好」。
詹宏志表示,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後,他在美、日與韓國等的電子商務合作夥伴,都紛紛來電詢問相關細節,顯見相關議題已獲國際矚目。
詹宏志認為,「這次服貿協議的簽署,是台灣電子商務的重大突破」,國際競爭本來就存在,不要害怕開放,「開放」只是要讓業者變得更堅強。
別看輕台灣業者!
【聯合晚報╱社論】2013.06.26 04:22 p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如果從特定媒體呈現的特定景象來看,民間反應簡直「哀鴻遍野」,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台灣洗頭小妹要失業了」。但難道所有產業都如此悲觀嗎?例如旅行業可開放雙方互設旅行社,以台灣之小,大陸業者挾雄厚資金,如果再串連周邊餐飲等行業形成「服務一條龍」,台灣業者還有活路嗎?但從本地旅行業者口裡傳出來的一句話卻是:別看輕台灣業者!
台灣旅遊業者摩拳擦掌,對這次服貿協議不滿意的地方,反而是嫌開放幅度不夠大,只好「先求有再求好」。業者對進軍大陸市場躍躍欲試,對守住本地市場也信心十足,認為已掌握住國民旅遊的顧客信賴度,對大陸業者即將長驅直入的競爭並不擔心。
「別看輕台灣業者」這句話,不是由政府、而是由業者自己喊出來的,此時此刻,希望能為國人打氣,成為各行各業「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激勵目標。台灣景氣不好,不免有人灰心喪志。但市場的競爭永遠存在,不是只有大陸來的才叫競爭。7-11一家一家開,古早的柑仔店一家一家關,但由台灣統一超商創下包山包海的「台式服務」,早已超越美國原創7-11模式。同理,麥當勞全球無敵,但台灣的「美而美」或社區裡家庭式早餐店,也以本土特色抓住國人的胃。每個產業的每一家店,永遠有顧客需求和外來競爭要去應付,何以這次針對「大陸來的」格外不安?
這種不安,在開放陸客來台之前,在兩岸洽談ECFA之前,甚至早在二十多年前開放美國水果、火雞肉進口之時,也都出現過;對大陸觀光客形象的詆譭,對進口農產品的排斥,亦斑斑有跡可考。但事實證明,「別看輕台灣業者」才是歷史發展結局。現在又有人刻意炒作「洗頭小妹要沒工作了」,但熟悉兩岸實力消長者亦提醒,哪有那麼多大陸人想來台灣當洗頭小妹?更何況,就算本地也是連鎖髮廊、設計師工作室和家庭式理髮店各有所長,「洗頭小妹當自強」不是業界的基本生存法則嗎?
回想一下林強唱「向前走」的那種時代精神,還是這句話:別看輕台灣業者!
聽聽陳光誠對台灣民主的感言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6
中國維權律師陳光誠昨天應立法院跨黨派國際人權促進會邀請,在立法院群賢樓九樓發表「人權是兩岸和平的基礎」演說。而昨天立法院因核四、十二年國教等問題,立法委員佔據主席台,民間團體也在院外抗議。對此,陳光誠表示,抗議是公民的權利,只有少見才多怪。他還強調,寧願在立法院吵,也別把坦克拉到大街上。陳光誠這次來台訪問,到底是他來「學習」民主,還是那些自認炎黃子孫的人應該向他「學習」民主,確實是個有趣的問題。
其實,此時此刻,陳光誠出現在台灣,正好可以當作一面照妖鏡。正忙著討好中國專制政權的馬英九總統表明不會接見,陳光誠回應說,這凸顯「獨裁專制對自由民主社會的威脅,若不重視,將來可能得寸進尺」。平常樂於接見中國來人的立法院長王金平也表明不會安排會面,陳光誠的演講不是以立法院的名義邀請的,地點也不是安排在正式的議場。凡此說明,國民黨有意降低陳光誠訪問台灣的層級,完全不同於接待中國專制政權官員的大張旗鼓。民進黨方面,謝長廷原本對見陳表達興趣,最後卻生變,原因是謝將前往香港,與中港智庫合辦「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
陳光誠來台之際,適逢國共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這兩個中國黨你儂我儂,馬英九以下自然對陳光誠避之唯恐不及,因為中國專制政權視之為眼中釘,至今仍在壓迫陳光誠留在中國的家人。不僅陳光誠,五年來,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新疆人權運動領袖熱比婭,都被馬政府列入黑名單。馬英九整天宣傳自己簽署了聯合國兩項人權公約,卻與鎮壓人權的中國專制政權如膠似漆,反而與被中國專制政權打壓的人權鬥士不相往來,他之簽署兩項人權公約,且不時向國際人士炫耀,顯然只是逢場作戲罷了。
巧的是,陳光誠在立法院演說「人權是兩岸和平的基礎」,正好點出馬英九兩岸政策的盲點與弱點。台灣是一個講民主、講自由、講人權的國家,但馬英九與中國專制政權往來,從來不向對方講民主、自由、人權,只是一味向對方釋放「同屬炎黃子孫」的種族主義。所謂的互設辦事機構,也不向對方要求人道探視權。此所以,國共簽署將近二十項協議,台灣人民的民主、自由與人權不斷受到侵蝕。不久前的吳習會,馬英九先是強調「兩岸之間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我們不可能把海峽對岸看做是一個國家」,繼而欣然接受習近平的「一中框架」。這樣的馬英九即使見了陳光誠,豈非話不投機半句多?
這也難怪,陳光誠甫來台便發出警語:「台灣有良好的民主自由價值典範,但台灣也要小心,若不往大陸送入民主,專制就可能會影響到台灣民主。」今天,馬英九是絕對不會對中國送入民主的,相反的,中國的專制毒素卻逐漸送入台灣。今天,不僅馬英九本人的「民主觀」愈來愈有「中國特色」,連馬政府官員也愈來愈不把人民當主人了。黑箱作業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與業界完善溝通,引起社會質疑,業者憂心。可是,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竟傲慢地駁斥:如果業者說不知道,他才不相信。他難道不知道,郝明義就批評馬政府從未與出版相關業者討論、溝通?馬英九連國策顧問都不溝通了,遑論一般草民?
陳光誠自言「想體驗台灣民主的美好」,不知道最後對台灣民主有何評價。或許,昨天他在立法院感受到的是在中國不可能存在的民主活力,但接下來經過深度觀察,他也許會體會到台灣民主之上的黨國體制幽靈,從而對兩岸關係、台灣前景產生來台之前所未有的憂慮。不論如何,我們都期待他對台灣人民發表真誠的感言,讓我們透過「旁觀者清」來看清自己當前的處境。尤其是,身為一個被中國專制政權壓迫的代表人物,陳光誠絕對有資格向台灣人民提出建議,讓大家進一步省思「台灣民主」鎖進「一中框架」到底是幸福還是災難。
兩岸相互承認治權
2013-6-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日前在「北京會談」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提到,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可以討論。
昨日國台辦記者會上,發言人范麗青回答記者提問時也再次強調海基海協兩會協商、簽署協議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並且指出,隨著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會協議未涉及領域的公權力行使問題,也是可以討論的」。大陸向「兩岸相互承認治權」邁開大步。
蘇貞昌:將在立院嚴審協議內容
【聯合報╱記者鄭宏斌、李昭安/台北報導】2013.06.27 03:58 am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在野黨批評。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邀綠營執政縣市首長開會,會後發出聲明表示,將在國會嚴格審查協議內容,做第一層把關;若執政黨強硬通過,地方執政縣市將做第二層把關。
蘇貞昌表示,立法院已做出決議,將逐條、逐項審查兩岸服貿協議,讓相關產業鬆一口氣。綠營執政縣市首長昨天一致決議,要求政府提出相關影響評估、舉行座談會,聆聽業者聲音。
昨天民進黨中常會通過聲明表示,若此次執政黨決意蠻幹,民進黨執政縣市將採取一致、有效的強硬作為,對於不利地方產業及民眾就業之開放項目,其相關行政作業,地方政府絕對會嚴格把關,堅定做產業和人民最大的後盾。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昨天舉行記者會指出,兩岸服貿協議第六條「管理規範」中第五款、第六款規定,形同兩岸學經歷及專業證照的「接軌條款」,開放未來以「認許」、「驗證」方式承認來台中國人的學位、經歷、執照、證書,鬆綁就業限制。
勞委會職能標準規劃推動辦公室副組長游明鑫說,勞委會只主管證照考試,對於大陸證照認證,應由各事業主管機關自訂規範。
民進黨團幹事長潘孟安表示,光是開放零售業,就會影響兩百八十四種行業類別、影響逾八十萬人。
他呼籲這些受衝擊的行業,勇敢站出來表達意見。
國台辦:兩岸公權力行使 可以討論
【聯合報╱特派記者北京林則宏/北京報導】2013.06.27 10:24 am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指出,在近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進程中,確實存在兩岸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比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協商、簽署協定,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她指出,「隨著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兩會協定未涉及領域的公權力行使問題,也可以討論。」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在上周舉行的「北京會談」致詞時曾提出,儘管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沒有分裂,主權沒有分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
孫亞夫當時還說,「同時,由於兩岸尚未統一,因此有這一特殊情況下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在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情況下,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是可以討論的。」范麗青的表態顯示,國台辦除肯定孫亞夫的談話,也意味大陸已準備與台灣討論涉及治權的相關問題。
當時有大陸涉台學者認為,孫亞夫這番話是在回應馬英九總統提出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反映出大陸正在思考雙方不承認對方主權的情況下,如何務實面對彼此的治權及公權力部門。例如,不迴避台灣的行政部門交通部、經濟部等部門稱法。
范麗青昨天在國台辦記者會中被問到孫亞夫這番話的意涵時,她先將孫亞夫前述講話原文重複宣讀一次後表示,在近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進程中,確實存在兩岸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比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協商、簽署協定,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
國台辦:兩岸公權力行使 可以討論
【聯合報╱特派記者北京林則宏/北京報導】2013.06.27 10:24 am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指出,在近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進程中,確實存在兩岸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比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協商、簽署協定,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她指出,「隨著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兩會協定未涉及領域的公權力行使問題,也可以討論。」
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在上周舉行的「北京會談」致詞時曾提出,儘管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但中國的領土沒有分裂,主權沒有分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沒有改變。
孫亞夫當時還說,「同時,由於兩岸尚未統一,因此有這一特殊情況下需要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在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情況下,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是可以討論的。」范麗青的表態顯示,國台辦除肯定孫亞夫的談話,也意味大陸已準備與台灣討論涉及治權的相關問題。
當時有大陸涉台學者認為,孫亞夫這番話是在回應馬英九總統提出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反映出大陸正在思考雙方不承認對方主權的情況下,如何務實面對彼此的治權及公權力部門。例如,不迴避台灣的行政部門交通部、經濟部等部門稱法。
范麗青昨天在國台辦記者會中被問到孫亞夫這番話的意涵時,她先將孫亞夫前述講話原文重複宣讀一次後表示,在近年來兩岸交流合作進程中,確實存在兩岸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比如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協商、簽署協定,就是兩岸雙方各自授權、行使公權力的體現。
觀察站/談公權力? 兩岸互信待累積
【聯合報╱記者林庭瑤】2013.06.27 03:41 am
中共推動與台灣進行「政治對話」的攻勢,一波接一波,從「吳習會」進行國共兩黨的政治對話,「北京會談」進行民間學者的政治對話,到「兩岸軍事互信研討會」進行退役將領間的政治對話。昨天大陸國台辦再提可討論「公權力行使」的問題,顯示更進一步,有意推進兩岸政府間的政治對話。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昨天重述,大陸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日前提及,兩岸在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情況下,可以討論兩岸交往中實務部門公權力行使的問題。
與過去相較,大陸願意面對台灣公權力行使的議題,乃至隱含接受台灣「互不否認治權」的原則,可說已有明顯改變。
不過,孫亞夫和范麗青表述的文字裡,都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大陸希望跟台灣討論的應當包括「一個中國框架」、「兩岸都是中國人的政治認同」。也因此,大陸先透過雙方有交集的「公權力行使」問題,跟台灣談起來。
之前面對大陸官方展開一連串促談壓力,馬政府以區分狹義和廣義的政治議題回應,將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視為當務之急,其中涉及簽證、領事探視權、司法豁免權的部分,屬於「低階的」政治議題,兩岸已展開協商。
至於「高階的」政治議題,馬政府都以台灣社會內部尚未成熟回應。
國台辦昨天拋出「公權力行使可以討論」的新議題,陸委會依然顯得被動,只重申「互不否認治權」,又說「兩岸互稱官銜問題」不必協商。看來雙方認知落差不小,進行對話的互信基礎還待摸索和拉近。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6-27
何必為難陳光誠?
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昨日一番「支持一國兩制」、「獨的概念在台灣已經過時」的談話,引發不同的意見與批評。這其實不令人意外,中國民運人士極少和民進黨接觸、溝通,對台獨的概念一知半解,而且除了「反中共」之外,民運人士對於中國的未來也有不同的看法。
對於陳光誠的苛責,就像是批評姚人多「台獨沒有市場」一樣不公平,都是擷取隻字片語就猛轟,而不願意去理解其意涵。
中國的民主維權人士,共同的交集只有「反對中共迫害自由人權」,就像早期台灣的黨外聚集在籠統的「反國民黨」一樣。這些民運人士,有「社會主義憲政派」、「自由主義憲政派」與「回歸憲法憲政派」等等,由於中共嚴禁異議人士聚合,他們彼此之間也只能在網路上隔空喊話,缺乏共識討論,而海外民運又夾雜些許個人恩怨等其他因素。
中國民運人士無論教育水平的高低,對於台灣並不熟悉,對於民進黨更是陌生。他們厭惡國共的利益結合,也對民進黨的台獨有疑慮。而反對中共的中國人,也只能靠著歷史文件理解,所以有人主張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民國當歸(中華民國應該回來)、還有同城團體標舉國民黨精神黨員、民進黨精神黨員。中共封鎖資訊、掌握媒體,因此陳光誠講的「一國兩制」並非中共宣傳的一國兩制,而是指長江南北分治,這樣的說法並不新鮮,也不是特定的政治符號。
我到上海和北京,面對知識份子或維權人士,他們最關心的是「民進黨主張台獨是不是要放棄大陸」?光是從提問的命題,就知道兩岸的語言歧異有多大。
我的回答是:「民進黨當然主張台灣現狀獨立,名字叫中華民國,面對中共的威脅,制憲和正名是我們最後的手段與必要的武器。」「如果自由人權的台灣不能維持民主制度,兩岸三地又如何進行公民社會的民主交流?不是坐實了中共所稱『普世價值不適合華人社會』嗎?」「如果你看到鄰居天天對妻兒家暴,你可能和他結親家嗎?」這樣的溝通,他們普遍都能接受。
我還強調:「沒有任何『境外勢力』可以幫中國人爭取民主,只有中國人可以自己爭取民主。覺醒的中國人愈多,透過組織化、利用中共高層權力的矛盾,才有可能實現各位的理想。台灣人可以做的,就是幫中國民主化發聲」。最常碰到的問題還有:「如果中國民主化,民進黨願不願意接受統一?」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回答,如果中國實行多黨競爭的民主制度,那麼,未來民主化的中國所產生的「中國共識」與台灣多黨凝聚的「台灣共識」,一定是主張統或獨嗎?我們預設未來,也是一種獨裁。
我不知道這樣的應答是否完全正確?但是,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的溝通,對台灣主權獨立絕對是助力,還有,千萬不要忘了香港。
蔡英文 Tsai Ing-wen 臉書發言 2013-6-27
2010年4月,我擔任民進黨主席時,和馬總統進行ECFA電視辯論,當時馬總統為推動ECFA公開承諾:要讓台灣經濟再出發,領先亞洲四小龍;要關心勞工、農民和中小企業的福祉;簽了ECFA,出口一定會增加,也可避免台灣經濟被邊緣化;一定全力捍衛中華民國主權。
三年多後的今天,我們看到台灣經濟總體表現落居四小龍之末;簽了ECFA也沒有為台灣帶來顯著效益,早收清單適用免關稅項目多數是輸往大陸加工再出口、原本就可退稅的農工原材料;去年簽署的「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對解決大陸台商權益受損問題毫無成效可言;才剛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更是以犠牲各行各業中小企業及從業人員的廣大利益,來換取少數資本家及大型企業進軍大陸市場的極有限利益。
台灣人民更憂心的是,台灣和中國簽署ECFA,並未加速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FTA,台灣要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夥伴協定)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迄今仍遙遙無期,其背後因素就是來自中國的政治阻力。
馬總統口口聲聲要捍衛中華民國主權,但我們卻看到,就在兩會簽署兩岸服貿協議之前,馬總統毫不避諱委託吳伯雄和中共總書記進行國共會談,並以「一個中國架構」附和北京「一個中國框架」,作為啓動兩會協商的政治表態,馬總統的心中還有中華民國嗎?
我們呼籲馬總統不要忘了自己所作的公開承諾,及時回頭,作出補救,才不致背棄台灣人民對他的託付。 #ECFA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蔡英文 Tsai Ing-wen 臉書發言 2013-6-28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涉及對中開放市場的承諾,約有三分之一是超越給予WTO其他成員之優惠待遇,必須比照2002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交由立法院審查,成為法律文件,絶不能以備查方式處理。立法院必須負起把關責任,嚴格審查,該刪就刪,該改就改,避免包裏表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方面重開談判,亦在所不惜。我們嚴正要求馬政府,必須提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策略及執行協議的完整配套,以將衝擊降至最低,保護服務業發展的根基。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程序,完全是黑箱作業,未經評估,罔顧民意,強行簽署,台灣社會無法接受;此協議承諾開放64項業別遍及台灣各行各業,未來中國企業可能大舉進入台灣,掌控關鍵行業及民生行業,衝擊中小企業及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而中國吸引台灣服務業登陸,對台商利基有限,卻可能吸引人才外流、影響台灣產業升級、進而拖累國內經濟。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四點意見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914 )
蔡英文 Jun 24, 2013
一、 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程序可議
受馬英九總統之託付,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本月13日前往北京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並提出嚴重傷害國家主權的「一個中國架構」主張。海基會及中國海協會隨即安排21日在上海進行兩會高層會談,完全呼應北京將兩岸關係視為國共關係的一貫立場。馬總統毫不避諱以國共會談為代表兩岸政府的兩會協商搭橋,並以附和北京「一個中國框架」作為啟動兩岸協商的政治表態,其對憲政體制和台灣民主政治已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同樣可議的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協商和簽署,完全是黑箱作業,事前既未經完整評估;協商過程中亦未和產業界充分溝通;在少數人和中國方面片面商定後,更不顧各界反對聲浪,強行簽署。這種討好北京,但對國內強硬的偏差施政心態,讓台灣社會無法接受。
二、 應防範中資策略性進入台灣服務市場
在服務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上,台灣遠超過中國,但台灣服務業市場及企業規模,又和中國完全不對等,因此,對中國開放服務業市場至少必須防範三件事:第一,中國藉企業規模優勢掌控台灣關鍵性行業;第二,中國為發揮對台灣社會及政治影響力,藉企業數量優勢深入台灣民生相關行業;第三,中國人士藉投資服務業大量登台,影響台灣社會及就業市場。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顯然未充分評估上述開放服務業市場的可能影響,承諾開放64項業別遍及台灣各行各業,未來有可能發生中國企業掌控如金融、運輸、觀光旅遊等關鍵行業;中國企業搶進批發零售、美容美髮、洗衣、小客車租賃、劇場、老人院及社會福利機構等民生行業,衝擊中小企業及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中國企業進入農牧服務業,擴大對台灣的影響力;以及大量中國人士未經嚴格審核即可長駐台灣等。鑑於這些問題對台經濟社會的可能衝擊,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加以補救。
三、 中國吸引台灣服務業登陸可能拖累國內經濟
中國給予台灣80項服務業優惠承諾,若仔細分析,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刻意彰顯對台灣讓利,但對台商利基有限。例如:開放電子商務不開放跨境提供服務,只開放在福建試點投資,但物流、通關等配套又不足,對台商是可望不可即。第二,北京為加快中國服務業發展,以特定優惠磁吸台灣專業服務人才,包括醫師、建築師、工程師、金融、文創各類專業服務人才,從而可能造成台灣服務技術及人才加速流向大陸,擴大人才赤字問題,並影響台灣產業升級。第三,中國配合對台統戰策略,將優惠特區化,如電子商務、海陸運輸、金融業等優惠,多數限於福建或「海西經濟區」,此無疑是實踐北京「經濟一中」策略,也大幅限縮台灣服務業在中國自由發展空間。
馬政府一再強調是為台商爭取大陸服務業商機,但是,既無力爭取對台灣服務業有明顯效益的中國旅客及海空貨物運輸來台灣中轉的正常化待遇,且對中國磁吸台灣專業服務人才及將優惠限縮在特區,完全束手無策。這種向中國經濟戰略利益傾斜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無疑是弊遠大於利。
四、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應嚴格審查,有效監督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涉及對中國開放服務市場的承諾,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超越給予WTO(世貿組織)其他成員之優惠待遇,因此,必須比照2002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交由立法院審查,成為法律文件,絕不能以備查方式處理。
服務業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不容有重大政策錯失,是以,我們要以廣大的民意作後盾,要求立法院負起把關責任,嚴格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刪就刪,該改就改,避免包裹表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方面重開談判,亦在所不惜。我們也須要求馬政府提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策略及執行協議的完整配套,穩固服務業發展的根基;立法院和社會各界亦應嚴格監督,確保台灣的最大利益。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6-28
希望我輩在批判〈服務貿易協議〉外,同時也能關注RCEP、TPP以及EU-USA FTA,跳出國民黨「唯中市場」的框架,因為國際經貿版圖正在改變,任何自由貿易協定都將牽動地緣政治。
縱使外界不看好民進黨七月四日開始的「華山會議」,不過,本黨也沒有比別黨笨,用功一點,應該可以從主權、人權、經濟自主權逐步勾勒全球秩序下的中國政策。
The challenge facing Asia’s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 http://www.eastasiaforum.org/2013/06/23/the-challenge-facing-asias-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 )
June 23rd, 2013
Author: Jayant Menon, ADB and ANU
The first round of negotiations to establish the Asian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 a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across ASEAN+6 (the 10 ASEAN members plus Australia,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India, and New Zealand) — was held in Brunei in May.
Delegates from 16 Asia Pacific nations pose for photos in Bandar Seri Begawan, Brunei, on 9 May 2013 prior to the first round of negotiations of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Photo: AAP)
The RCEP is one of a series of mega-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currently under negotiation including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and the US-EU FTA (the 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 officially launched at the G8 meeting in Northern Ireland on 17 June. If implemented, RCEP could create the world’s largest trading bloc with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economic gains for the countries involved. Also significant, in the geopolitical battle to shape the future of regional trade rules and standards, RCEP includes China but not the US.
The RCEP faces some key challenges if it is to live up to its potential. Details remain sparse, but what we do know from RCEP’s Guiding Principles is that it will add to, rather than replace, existing ASEAN+1 FTA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over these agreements. There is, however, an important qualifier in the dreaded ‘flexibility’ clause: ‘RCEP will include appropriate forms of flexibility including provision for 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plus additional flexibility to the least-developed ASEAN Member States’.
Flexibility could be a boon or bane for the RCEP. While it could help break deadlocks and protect disparate national interests, it could also limit change or curtail progress in achieving greater liberalisation. Indeed, there is much to negotiate — and many breakthroughs needed — if RCEP is to supersede existing agreements.
The existing five ASEAN+1 and twenty three ratified bilateral FTAs vary greatly in terms of almost everything up for negotiation. One example is rules of origin (ROOs), which determine the country of origin of products and in turn their eligibility for preferential treatmen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re are at least 22 different ROOs among ASEAN+1 FTAs, even after aggregating those that are similar but not the same. Only about 30 per cent of tariff lines across the ASEAN+1 FTAs share common ROOs. With bilateral agreements — the Japan-India FTA for instance — there are 12 types of ROOs, seven of which are unique from the ASEAN+1 FTAs. The sheer number of ROOs — and their lack of commonality across FTAs — will make the task of harmonis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m that much harder.
Proponents of FTAs argue that deeper agreements can be achieved more rapidly on difficult issues when there ar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negotiating partners involved. But many advocates fail to explain how this principal works within the context of FTA consolidation, where parties are essentially reversing the negotiations process and adding more countries. If access to a bigger market is the lure, then wouldn’t the Doha Round be a better, if not easier, process? It may be better. But we know it is not easier. In truth, consolidation may be just as difficult, if not more difficult, than simply starting from scratch. Getting a pair of countries to agree on a specific set of terms will not necessarily facilitate similar breakthroughs with third parties. To ignore this is to ignore ground realities and the political-economy of FTA negotiations. And anyone who has looked closely at an FTA will know how difficult the task of enmeshing even two similar agreements can be, let alone many different ones.
But consolidate they must, if a RCEP is to eventually emerge. The question is how and what form it will take. Pursuing harmonisation while retaining flexibility is likely to produce one of two outcomes. Because harmonisation implies consensus, it could result in a ‘race to the bottom’, where the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rules. Alternatively, countries taking advantage of flexibility could result in a conservative approach that preserves the current ‘noodle bowl’. These outcomes are more likely than the hoped-for ‘race to the top’ scenario, unless incentives are provided to overcome pressure from the vested interests that lobbied for different ROOs to begin with. The very existence of so many ROOs and exemptions confirms the power of such lobbies. Breaking through these pressures will not be easy, and will require a stronger commitment to reform from all members, big or small, strong or weak. The problem is that some countries may not see any carrot — and there is no stick.
If a race to the bottom or minimal change comes about, then the RCEP will be largely redundant. Although cumulation rules may expand through increased membership, this usually amounts to little when product fragmentation trade is significant. Changing the type of ROO is more important, but also more difficult. The South Asia Free Trade Agreement (SAFTA), a failed attempt at consolidation, illustrates this. Most trade within South Asia continues under more generous bilateral FTAs or under most favoured nation (MFN) rates. Sadly, SAFTA’s main contribution has been to add another strand to the global spaghetti bowl.
Will the same fate befall RCEP? Unless there is enough political will to close potential loopholes disguised as ‘flexibility’ and pursue reforms deeper than those ever before attempted, RCEP’s future as a consolidated bloc remains uncertain. RCEP faces many challenges but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one. A meaningful RCEP will require resolve similar to that which gave birth to the European Union — an example of successful FTA consolidation if nothing else. Unless this happens by its looming 2015 deadline, RCEP may be seen as serving the geopolitical interests of a few players, to little economic effect. Then it will not be ‘the economy, stupid’, but just politics as usual.
Jayant Menon is Lead Economist at the Offic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nd Adjunct Fellow at the Arndt-Corde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and policies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its Board of Governors or the governments they represent.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3-6-28
民進黨應該展現「台灣自信」----北京會談後記
五月份接到「北京會談」的邀請,去不去我仔細考慮了很久。到了五月底,民進黨宣佈將舉辦九場「華山會談」討論中國政策,我就下定決心以個人身份參加「北京會談」。
決定參加的原因有三:1.我認為人權議題可以讓台灣在兩岸上展現「道德制高點」,中國之行我不僅會議要談,而且行動要見。2.在「華山會談」之前參加「北京會談」,有「戰略前延」的思考,我有自信不漏氣。3.泛藍學者一向卑躬屈膝,我就要去說說正綠營的意見、做一些行動,撐開一點民進黨對中國的主動發球權。
對於中國政策,原本就自成一套論述架構,補充一些新的數據和近況分析,論理上的準備倒也不必花太多時間。至於和上海、北京的民運、維權、公知及主要上訪人士見面的安排,由於透過微博和書信往來,在一些城市本來就有人脈基礎,只要做好安全見面的計畫即可。
突發狀況也是有的,比方說,我始終無法克服「恐機症」(這真的沒藥醫),只好靠意志力撐過去。另外,六月16日中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突然發表「歡迎台獨人士到大陸走走看看」的統戰講話,人在上海的我,接到消息後立刻與國內記者聯繫,並在臉書上發表聲明,免得被誤解。
為了避免可能被抓住小辮子的機會,我內心暗定三原則:不喝酒、不吃不該吃的飯、保護見面對象的安全。由於如此謹慎小心,此行完全沒心思逛景點、吃美食,全程繃緊神經,沒事就待在旅館裡解決三餐(當然沒有像蕭美琴一樣洗澡要關燈,反正要看我的大肚腩算他倒楣)。
在北京會談上成為「看點」,實在不是我所願意。從第一天泛藍學者斯文掃地對我人身攻擊,到第二天紅藍十餘位聯手對我砲轟,泛藍學者急於表態我清楚,勞動中共數位所長級人物親自出馬,就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可見他們對於正綠營在場的「不舒服」。論述見好就收,因此,我刻意避開第二天以後的晚宴以及閉幕,留一點餘地給主辦方。況且,與中國異議人士見面才是首要,不必為此破壞主要目的。
我不會天真到中共完全無法掌握我的行蹤,國台辦和國安部門對於我和異議人士見面也處於「動手不動手」的猶豫,其實,我很有可能第三天在上海就被迫回台,根本連北京會談也參加不了,但是,各方角力的結果反而讓我安全度過。
中國看似在兩岸議題上處於上風,然而其內部問題頗為嚴重,過去馬政府誤判形勢而陷入中國市場迷思,反而落居下風。就我觀察,泛藍政客或學者由於「統派利益」而被牽制,早已失去台灣立場。民進黨人只要不去牟取中國統戰利益,在兩岸議題上可以很有自信掌握主動權。民進黨所缺乏的,是除了立場宣示以外必須有所作為,如此,中美才不會忽略民進黨的戰略角色。
至於論述型的內容,就待華山會議發表。
許信良出席北京會談 肯定中評社重要角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20 12:09:30
中評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 王宗銘)今天上午登場的“北京會談”邀請民進党前主席許信良出席,並安排在開幕式上發言,成為媒體矚目焦點。許信良一抵達會場,陸續趕到的記者不斷採訪他,許信良多次說明他近來提出的“中國議會”構想。
許信良也與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等人致意,並肯定中評社在兩岸關係扮演的重要角色。
許信良受訪說,“習吳會”提到,要鞏固強化“一中框架”,就是認為現在“一中框架”是不夠鞏固的,是不夠強化的,表示大陸不能接受“一中各表”,這不能解決問題。
許信良說,所以他提出仿照歐洲議會的“中國議會”構想,只具有建議功能,可以鞏固強化“一中框架”,也可以維持兩岸現狀,設“中國議會”不影響臺灣現狀,這是更確保臺灣現狀的“一中框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希望減少解決臺灣方面抗拒的疑慮。
對於民進黨抵制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許信良說,民進黨為何恐懼一中,因為大陸沒有給民進党信心,民進黨不是反中,而是怕中,但是臺灣人民與國民黨並不怕。
“北京會談”兩岸關係研討會由臺灣的兩岸統合學會及大陸的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主辦,財團法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評論通訊社協辦,兩岸智庫相關學者專家近百人受邀與會。
許信良提兩岸歐盟模式 林濁水:現在應沒空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6-14 16:23:04
中評社臺北6月14日電(記者 黃筱筠)許信良提到,如果一個中國框架不可避面,應該提出最有利的依各中國框架,兩岸成立中國議會。前民進黨“立委”、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面對媒體詢問認為,歐盟模式是很多勢均力敵的國家變成一個聯合方式,但臺灣和中國有勢均力敵嗎?兩岸成立這個架構不會是穩定架構。
林濁水提出,北京願意接受歐謀模式的前提是,將臺灣問題放在最優先,但他觀察現在中國並沒有將臺灣問題放在最優先。許信良要這樣呼籲可以,但北京在面對臺灣,會多想一些,現在要北京接受兩岸成為歐模模式,應該沒有這個空間。
他也認為,目前北京目前想加入全球治理架構,為了這樣架構,中國在採取極端民族主義上有一定程度調整,如果北京都不這麼急,臺灣不需要比北京急。雖然最後大家都要去提出一個終極解決的方法,但這個時機還沒有到。
他說,歐盟架構是北京要承認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臺灣也要承認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這恐怕要等一下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