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年 港人嘆被陸同化

2012-6-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3| 評論數: 0 |原作者: 特派記者劉曉霞/北京報導

香港即將回歸大陸滿15周年,就在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前往香港慶祝前,香港社會卻對大陸人蜂擁而至有些受不了;不少香港民眾感嘆:「水深火熱的不是回歸前,而是今天」,回歸15年來,兩地差距越來越小。

胡錦濤29日將啟程訪港,大陸媒體也大幅製作「香港回歸15年」的相關報導,雖然大陸媒體普遍以大陸對香港支持,香港取得成就等為報導基礎,香港和大陸民眾卻對此有另一番感受。

一名在大陸工作的香港記者就曾感慨,現在香港和大陸越來越像,「到處充滿大陸人,假日回港都不想出門,過去香港民眾撞到人還會道歉,現在和大陸一樣,撞到人就走了,連句sorry都不說。」

不只香港民眾有這種體會,大陸網民也發現,香港人和大陸人爭執增加,網民「俠廬」就說,「對於突然大量湧至的大陸人,香港社會近年來似乎有些受不了,弄得港人情緒高漲,容易暴躁。似乎,香港回歸祖國的歲月一年一年加了,情感卻沒隨之而來。」

也有網民認為,原先以為香港回歸後,會對大陸內部有所影響,沒想到卻被「大陸同化」。

網民「笨笨一笑」自嘲「事實證明,我太傻太天真,香港依然是香港,內地依然是內地。而且,香港還可能內地(大陸)化了。除了嘆服中華文化強大無比,還能說什麼呢?」


周日上任 梁振英關注貧富差距  最愛走基層 香港經濟發展將提速 推系列產業政策

2012-6-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香港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即將在7月1日上任,上任前他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提到,「我最關注貧富差距問題。」

梁振英說,他平時喜歡「走基層」,收集民間智慧,「其實我與眾人無異,閒時喜歡去街市買菜,熱愛種花養草,看重家庭的天倫之樂。」

提出二次分配計畫

梁振英指出,他到尖沙咀、旺角走訪時,當地居民就提出規畫酒店、購物點創造就業的想法,「我們解決貧窮問題時可以從基層居民的角度來想,他最需要的是什麼、最渴望的是什麼。」

他還提出二次分配計畫,進一步推行公共房屋計畫,老人的收入問題、醫療問題等都是未來施政重點。

梁振英認為,當選行政長官就必須得到香港市民的支持和認同,在任命前他到處「走基層」,不僅講解政綱,更重要的是聽取市民意見,這也是他一直強調的收集民間智慧,因此得到香港市民的認同。

替年輕人創造機會

梁振英在施政綱領中提出,「行之正道,穩中求變」,他解釋,要對民眾負責、廉潔奉公,執政者要向民眾開誠布公,貼近民意,瞭解民情;過去香港累積不少問題,求變呼聲高,所謂的變是「穩中求變」,和大陸的「穩中求勝」概念差不多。

梁振英指出,他會替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先提高香港的經濟發展速度,推動系列產業政策,推動政府、產業界、研究單位和學校四者配合;其次是打造好香港的體外經濟,為在外面工作的香港人創造條件,做好服務,讓底層的年輕人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梁振英曾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發起人,他對香港回歸大陸15年來,最大的感觸是大陸來港人數,從30萬成長到1000萬,對於未來香港和大陸的經濟合作,他回顧過去大陸推動多項政策,「今天內地(大陸)的發展給香港提供的機會是全方位的……內地是香港最大的合作夥伴。」

梁振英還當場為《南方日報》記者手繪香港觀賞路線圖,「這裡就是中環,中環是香港的行政經濟中心,從這坐車不到20分鐘就到了世界上有名的海灘,再20分鐘就到郊野公園。從中環坐電車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坐電車你不會走丟也不用拿地圖,沿著長帶形的海島從西到東走,看風景最好。」


港大民研發放最新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結果

2012年6月26日 新聞公報

特別宣佈

(1) 即日開始,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民研計劃)將會按照下列日程陸續發放《特區成立週年》調查系列: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香港市民身份認同
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下午一時至二時:特首、候任特首及政府民望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下午一時至二時:社會現況評價、民情指數分析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下午一時至二時:特區成立週年調查
2012年7月3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紀律部隊民望
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十大政團評分


 


(2) 是日關於「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的發放包涵大量參考資料,讀者適宜點擊《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網址為http://hkupop.hku.hk)內之「最新內容」詳細審閱,以了解有關調查的背景和爭論





公報簡要

民研計劃的最新調查顯示,以絕對評分計,巿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對比六個月前略為回落,但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感就下跌至1999年底 以來十三年新低。深入分析更加顯示,年齡未及三十歲的被訪者,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評分自2009年中開始下跌,過去半年更加急劇下瀉至5分邊緣,須要 正視。此外,若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中國人」的 比率高,大約有28至38個百分比的差距。年齡未及三十歲的被訪者,差距則達到60至72個百分比之間。以整體樣本計,巿民自稱為「香港人」或「廣義香港 人」(包括「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比率,都上升至九七回歸以來的新高。此外,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 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綜合各種測試顯示, 香港巿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在95%置信水平下,有關 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則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調查的回應率為68%。


 


注意事項:
[1] 《香港大學民意網站》的網址為http://hkupop.hku.hk,傳媒可到網站參閱調查細節。
[2]調查樣本為1,001個成功個案,並非1,001乘以回應率68.0%,過去有不少傳媒在報導上犯了上述錯誤。
[3] 在95%置信水平下,調查中的百分比的最高抽樣誤差為+/-4個百分比,評分誤差另計。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 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有關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6,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 超過+/-2.5,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個百分比」。
[4] 因為調查存在抽樣誤差,數字不能過份精確,因此,傳媒在引用本調查的百分比數字時,應避免使用小數點,在引用評分數字時,則可以使用一個小數點。
[5] 調查數據並非透過音頻互動系統取得,倘若調查機構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或類似文字來掩飾音頻互動調查,是不專業的做法。




最新數據

民研計劃今日如期在《民意網站》發放市民身分認同的最新調查結果。按照慣例,有關調查數字已經按照政府統計處提供之2011年底全港人口年齡及性別分佈初步統計數字,以「加權」方法作出調整。現先列出最新調查的樣本資料:


調查日期


總樣本數


回應比率


最高百分比誤差[6]


最高認同指數之誤差[6]


13-20/6/2012


1,001


68.0%


+/-3%


+/-2.5


[6] 有關誤差數字均以95%置信水平及整體樣本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個別題目如果只涉及調查內若干次樣本,百分比誤差會相應增加。評分誤差則會按照樣本評分的分佈情況另行推算。

有關市民各項身分認同感的獨立評分數字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3-16/12/10


17-22/6/11


12-20/12/11


13-20/6/12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0]


528-550


503-596


534-551


527-601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7]


--


「香港人」認同感


「香港人」 認同指數[9]


8.12[8]


77.7[8]


7.63[8]


74.7[8]


8.23[8]


79.1[8]


8.11
+/-0.18


77.4
+/-1.8


-0.12


-1.7


「香港人」重要度[9]


7.62[8]


7.50


7.78[8]


7.64
+/-0.20


-0.14


「中華民族一份子」認同感


「中華民族一份子」 認同指數[9]


7.42[8]


72.1[8]


7.29


70.8


7.46


72.5


7.26
+/-0.22


69.5
+/-2.1


-0.20


-3.0[8]


「中華民族一份子」重要度[9]


7.12[8]


7.06


7.18


6.82
+/-0.22


-0.36[8]


「亞洲人」認同感


「亞洲人」 認同指數[9]


7.45[8]


69.3[8]


7.63


71.2[8]


7.65


72.1


7.45
+/-0.20


69.2
+/-2.0


-0.20


-2.9[8]


「亞洲人」重要度[9]


6.67[8]


6.88


6.96


6.69
+/-0.22


-0.27[8]


「中國人」認同感


「中國人」 認同指數[9]


7.10[8]


69.7[8]


7.24


70.7


7.01


67.9[8]


6.99
+/-0.22


67.0
+/-2.2


-0.02


-0.9


「中國人」重要度[9]


7.01[8]


7.08


6.80[8]


6.66
+/-0.23


-0.14


「世界公民」認同感


「世界公民」認同指數[9]


6.66


64.6


6.88


67.0[8]


6.91


67.0


6.61
+/-0.23


63.6
+/-2.1


-0.30[8]


-3.4[8]


「世界公民」重要度[9]


6.47


6.65


6.68


6.35
+/-0.25


-0.33[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 指數[9]


6.27


60.8


6.41


62.3


6.28


61.1


6.12
+/-0.26


59.0
+/-2.5


-0.16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重要度[9]


6.07


6.31


6.12


5.85
+/-0.26


-0.27[8]


[7]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 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各項評分誤差不超過+/-0.26,各認同指數之誤差不超過+/-2.5」;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 網站。
[8]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9] 為2008年12月之新增項目。「認同指數」計算自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的重要度評分,然後求取幾何平均數乘以10,得出「認同指數」。倘若某個別樣本欠缺認同感或重要度評分之數字,則由整體認同感平均分或重要度平均分所取代。
[10] 由2008年12月開始,本系列題目的次樣本控制在略多於500個。


以上數字全部來自獨立評分題目,完全沒有涉及「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的問題。最新數字顯示,被訪巿民對「香港人」、「亞洲人」及「中華民族一份 子」的認同感分別為8.11、7.45及7.26分,而市民對「中國人」、「世界公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評分則分別為6.99、6.61及 6.12分。重要程度方面,被訪巿民對「香港人」及「中華民族一份子」的重要度分別為7.64及6.82分,而市民對「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 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的重要度則分別為6.69、6.66、6.35及5.85分。


 


把個別樣本之認同感評分乘以同一樣本之重要度評分,求取幾何平均數後再乘以10,就得出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0分代表絕不投入,100 分代表絕對投入,50分代表一半半。以認同指數計,香港巿民六種身分的得分依次序為「香港人」、「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 民」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分數為77.4、69.5、69.2、67.0、63.6及59.0分。


 


至於採自行之已久的「香港人」與「中國人」身分對立提問方式的調查結果,則表列如下:



調查日期


13-16/12/10


21-22/6/11


12-20/12/11


13-20/6/12


最新變化


樣本基數[14]


1,013


520[14]


541[14]


560[14]


--


整體回應比率


67.4%


65.7%


66.4%


68.0%


--


最新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


結果及誤差[11]


--


自稱為「香港人」之比率


36%[13]


44%[13]


38%[13]


46+/-4%


+8%[13]


自稱為「中國人」之比率


21%[13]


23%


17%[13]


18+/-3%


+1%


自稱「香港人」和「中國人」
混合身分之比率[12]


41%[13]


32%[13]


43%[13]


34+/-4%


-9%[13]


自認為廣義「香港人」之比率


63%[13]


65%


63%


68+/-4%


+5%[13]


自認為廣義「中國人」之比率


35%[13]


34%


34%


30+/-4%


-4%


[11] 表中所有誤差數字以95%置信水平計算。95%置信水平,是指倘若以不同隨機樣本重複進行有關調查100次,則95次的結果會在正負誤差之內。傳媒引用上述數字時,可以註明「在95%置信水平下,百分比誤差不超過+/-4%」;以前調查的誤差數值請參閱網站。
[12] 該即選擇「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的比率。
[13] 該等變化超過在95%置信水平的抽樣誤差,表示有關變化在統計學上表面成立。不過,數字變化在統計學上成立與否,並不等同有關變化的實際用途和意義。
[14] 2011年6 月開始,本題目只涉及次樣本,而是次調查的次樣本基數是560,加大誤差數字已經列明表內。

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分時,46%稱自己為「香港人」,18%自稱 為「中國人」,23%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1%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換言之,68%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即回答「香港人」或「中國 的香港人」),30%則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即回答「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34%則選擇了「香港人」和「中國人」的混合身分(即回答 「中國的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由於「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可能意識重疊,四擇其一未必能夠反映各項身分認同的強弱;因此,民研計劃一 早就以0至10分同時測試市民對「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認同程度,同步研究身分認同感的不同層次。2007年6月開始,民研計劃已把香港巿民身分認同感 的研究擴充,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身分」、「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亞洲人身分」及「世界公民身分」4個單獨測試項目。及至2008年12月,有關 研究再度擴充,加入巿民對不同身分的重視程度評分,再以幾何平均方式計算各種「身分認同指數」。民研計劃採用的綜合研究測試,雖非盡善盡美,但已相當全 面。



民意日誌

民研計劃於2007年1月在《民意網站》開設「民意日誌」專頁,以按日形式紀錄每日大事及提供若干在當天錄得的民意調查數字。2007年7月,民研 計劃與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合作,從7月24日起,「民意日誌」中的每日大事紀錄由慧科訊業按照民研計劃設計的分析方法,按日傳送至民研計劃,經民研計劃核實 後隨即上載到「民意日誌」。


 


由於本新聞公報所涉及的部分調查項目,上次調查日期為12-20/12/11,而今次調查日期則為13-20/6/12,因此是次公報中的「民意日 誌」項目便以上述日期為依歸,讓讀者作出比較。以涵蓋率不下25%本地報章每日頭條新聞和報社評論計,在上述期間發生的相關大事包括以下事件,讀者可以自 行判斷有關事件有否影響各項民調數字,又或參閱「民意日誌」內所有大事紀錄後,再作判斷:


16/6/12


中國首名女太空人搭乘神舟九號


10/6/12


2.5萬人上街要求徹查李旺陽案


4/6/12


十八萬人到維園參加悼念六四燭光晚會


1/6/12


曾蔭權就外訪時入住豪華酒店向公眾道歉


2/5/12


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逃離軟禁後到美國大使館尋求保護


10/4/12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勉勵行政長官梁振英要清廉治港


9/4/12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呼籲香港各界放下選舉分歧向前看


25/3/12


梁振英獲689票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15/3/12


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接替薄熙來的重慶市委書記職務


21/1/12


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評論很多香港人是狗




分析評論

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最新調查顯示,以絕對評分計,巿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對比六個月前略為回落,但對『中國人』身分的認 同感就下跌至1999年底以來十三年新低。深入分析更加顯示,年齡未及三十歲的被訪者,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評分自2009年中開始下跌,過去半年更加 急劇下瀉至5分邊緣,須要正視。此外,若把『香港人』和『中國人』的身分二元對立比較,香港巿民中無論是狹義或廣義地自稱為『香港人』的比率,都比狹義或 廣義地自稱為『中國人』的比率高,大約有28至38個百分比的差距。年齡未及三十歲的被訪者,差距則達到60至72個百分比之間。以整體樣本計,巿民自稱 為『香港人』或『廣義香港人』(包括『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比率,都上升至九七回歸以來的新高。此外,若以0至100分的『身分認同指數』計算 (指數愈高,正面感覺愈強),香港巿民對『香港人』的感覺最強,然後是『中華民族一份子』、『亞洲人』、『中國人』、『世界公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 民』。綜合各種測試顯示,香港巿民最認同『香港人』的身分,然後是一系列的文化認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分的認同程度,就相對低於其他身分認同。 至於是什麼事情影響了各項數字的起跌,讀者可以根據『民意日誌』的詳細記錄自行判斷。」



未來發放

  • 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下午一時至二時:特首、候任特首及政府民望


  •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下午一時至二時:社會現況評價、民情指數分析


  •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下午一時至二時:特區成立週年調查


  • 2012年7月3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紀律部隊民望


  • 2012年7月10日(星期二)下午一時至二時:十大政團評分




香港市民身分認同調查參考資料


港民對一國兩制趨遲疑

2012-6-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4| 評論數: 0 |原作者: 特約記者楊兆中/香港報導

香港電台委託中文大學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北京有否落實一國兩制越趨遲疑,亦有部分市民對下屆政府的施政不樂觀。

調查在本月中進行,訪問約1千名市民,三成被訪者認為北京有落實一國兩制,較10年前同樣調查減少一半,而回答「一半半」的有48.5%,較十年前調查增加逾一倍。

另外,逾半市民不滿特首曾蔭權過去一年的表現,超過4成市民認為特區政府過去一年表現不佳,當中最差是房屋政策。另外有合共超過4成人表示,不知道候任特首梁振英的表現會否較好,甚至覺得可能會變差。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公民研究中心主任陳健民認為,特區政府管治不佳,市民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中聯辦示威受壓、民主進程受拖延等事件影響北京在市民心中的形象,長此下去會變成雙輸局面。


香港回歸15年 一國兩制再審思

2012-7-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47| 評論數: 0

1995年6月美國《財富》雜誌以《香港之死》為封面故事,當時還有兩年香港才回歸中國。記者克拉爾(Louis Kraar)預言香港未來一片黑暗:「北京控制香港政府、英語被普通話代替、解放軍跟黑社會勾結、外商撤走、人民幣取代美元與港幣掛鉤……」。

簡單一句話概括上述預言,就是香港不再是香港,而是會變成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鄧小平關於香港實行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雖被寫進基本法,但在外媒眼裡中國並非是一個法治國家,法律條款不可以信任。

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第15個年頭。克拉爾的預言並沒有實現,香港仍實行高度自治,駐港解放軍並沒有跟黑社會勾結,港幣仍跟美元掛鉤,英語仍是法定語言。雖然懂說普通話的香港人越來越多,但香港仍是世界上營商環境最自由的城市。

15年後,香港依然還是香港,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行基本算是成功的,只是也有一些東西已不太一樣。香港政府的權威在回歸之後的這段時期愈來愈弱,一路往下走;而傳媒的影響力則越來越大,甚至可以影響香港特首選舉的結果。同一時間,來自中國大陸的政經力量正慢慢地滲透進香港社會:現任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出身中國大陸、香港半山豪宅的屋主多是內地富豪、內地遊客在港消費成為香港本地生產總值重要的構成部分;盛傳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是共產黨員而他本人並沒有否認、香港候任特首梁振英也被說是共產黨員但他否認。

九七年之前,統治香港的港督,權力的合法性來自倫敦,與香港本地民意無涉。加上空降到港的港督,有一整套儀式確立其統治的威權,使一般香港人對港督的統治生出敬畏之心。未代港督彭定康下區巡視雖然維持低調,一旦被人發現,必然引起圍觀,他喜歡吃的蛋撻,亦引來不少香港人追捧。九七後的特首們,喜歡到那家店吃甚麼食物,香港人不太關心。

九七之後,香港原有的政治威權不再,進入了後威權時期。以前是英國人制訂規定,香港人沒有甚麼好爭的,好好工作努力賺錢就是。現在則是各種政治力量開始浮上桌面爭奪話語權,不少主流報刊也搶著指點江山。台灣在蔣經國的威權統治結束後,也進入了類似狀態,各種政治力量開始選邊站,李登輝憑其個人魅力和權謀尚能勉能維持一個強人形象,但到陳水扁時代便是誰也不服誰了。

台港兩地自由放任的傳媒環境中,人們對政治人物失去了尊重,掌權者反而非常忌憚民意。台灣是政治人物為了打擊對手爭取選票,而操作各種假議題,如指責別人「賣台」等。香港則是傳媒為了爭取讀者而操作假議題,最近鬧得甚囂塵上的「梁振英是共產黨員」就是一個假議題,因為這樣的議題根本不可能得到證實。

實施一國兩制15年後,香港將走向何方?中國對香港的影響,會不會產生溫水煮青蛙效應,一朝醒來驚覺香港已死?或長期保持經濟緊密、政治疏離狀態?目前恐怕很難下斷言。不過,香港人已深刻體會,香港之所以是香港,在兩大基石:法治和自由。如果基石被移動、被侵蝕,他們是會大聲呼喊的。歷史發展當然存在樂觀的可能。香港在改變,中國大陸也在改變,有一天中國可能追上香港,發展出具備法治和自由的社會,香港人就會樂於成為完全的中國人。

香港經驗證實,一國兩制並非洪水猛獸,在和平、安定、繁榮的環境下,制度的差異是可以共存並容走向融合的。對於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真實意涵,台灣可以再審思。


回歸15年 港對中國人認同降低

2012-7-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1|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林永富/綜合報導

香港回歸15年,新加坡《聯合早報》昨天報導,非但未如西方媒體之前所預測的走向「毀滅」,還在大陸的支持下渡過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危機等等難關。不過,難掩15年來港人心態的微妙變化、對「中國人」身分認同降低,以及兩地矛盾擴大的問題。

報導說,香港和大陸的深層矛盾涉及「一國」是否遮蔽「兩制」及「一國」和「兩制」是否對立。百年殖民讓香港與大陸相隔絕,「一國兩制」讓兩邊拉近距離,但在「一國」15年後,「兩制」仍是兩地之間的隔閡。

在政治層面上,大陸學界主流觀點一般從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主權的角度論述,而港人則憂慮大陸插手干預內部事務,並希望借強調「兩制」來凸顯香港在法治、廉潔、言論和出版自由等核心價值的優越感。

經濟和政治上的糾結加深港人在身分認同上的矛盾。經濟上希望做「中國人」,獲得大陸的注入;政治上強調自己是「香港人」,不願河水流入井水,以保香港核心價值。

不過,在香港和大陸經濟社會日趨融合時,伴隨而來的是人員密切往來所引發的矛盾和心態上的角色對調。

港人在經濟上依賴大陸,失去原有的優越感;反之,大陸人因國家的崛起而自信增強,鄉下佬變大金主,一部分人表現得過分自信與傲慢。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強世功指出,要解決兩地人的心態分歧,香港應謀求發展,尤其要解決目前面臨的貧富分化問題,重新樹立「愛拚才會贏」的精神,大陸居民也要擺脫「暴發戶心態」,要學會謙卑有教養,以包容的心態看待香港,幫助香港走出目前的發展困境。


香港回歸15週年 40萬港人示威

民視 – 2012年7月3日 下午1:03

回歸中國15週年,但1日香港的街道上,卻出現40萬人大示威,這創9年來記錄的規模,不僅表達對才就職的新任特首梁振英的不信任,也對中國政府表示失望。

觸目所及全是人,7月1日回歸中國15週年慶,香港街頭竟出現近40萬人示威抗議,民調顯示約有2/3的香港民眾認為現在的生活不如15年前、沒回歸前的生活,對中國政府不信任,甚至擔憂未來是否民主,種種因素,使得民眾自發性頂著豔陽大遊行。其實,最讓港人詬病的是在7月1日上午、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面前,宣示就職的香港特首梁振英,港人對新特首的不滿,北京正密切觀察,2003年,因為經濟衰退,港人發動近50萬人的大遊行,儘管當時的特首董建華一時間沒被逼退,但,董建華沒撐滿五年任期就黯然下台。

在一國兩制的規範下,香港是全中國唯一可以自由發聲的地方,不過,這示威的效果有多大,目前則很難預估,至於新任特首梁振英已表示,他將謙虛受教。(民視新聞張永佳綜合報導)


問胡錦濤六四 港記者遭問話

民視 – 2012年6月30日 下午8:04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天在香港繼續第二天的參訪行程,一名香港記者從遠處高聲大喊,詢問胡錦濤平反六四的問題,結果被警方帶走問話。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30號到香港的啟德郵輪碼頭發展區參觀時,一名香港報社記者從遠處的媒體區大喊,向胡錦濤詢問平反六四的問題,胡錦濤沒有任何反應,保持原來的微笑表情,離開現場,無法確定他究竟是真的,或是假裝沒聽到問題。

不過這名提問的記者卻一度被帶走問話。現場也有其他媒體大聲詢問胡錦濤其他問題,卻沒有事,只有問六四問題的這名男記者被帶走問話,引發在場媒體同業的不滿,堵住一名香港警官,要求給個交代。

被媒體團團包圍的警官不發一語,轉頭看其它地方,記者繼續追問,結果現場發生嚴重的肢體推擠。媒體和警方對峙約25分鐘後,警方動員多名員警堵住通道後,這名警官才得以脫身離開。(民視新聞陳宜君綜合報導)


反洗腦教育 8000港大專生罷課


自由時報 2012-9-12

學生著黑衣 齊聚香港中文大學

〔特派記者陳慧萍、梁念遠/香港報導〕香港「黑潮」再起!八千名來自香港各大專院校學生、教師,昨天集體罷課四小時,穿著黑衣齊聚香港中文大學「百萬大道」,高呼「不要假讓步、我要真撤回」;近百名學生代表更在晚間前往香港特首辦公室,要求特首梁振英具體回應撤回國民教育科的訴求,否則學聯將繼續發動罷課。

學聯晚間在特首辦公室外宣布,將在九月廿九日舉行「罷課體驗日」,學聯將招募義工、舉辦培訓班教授課堂技巧,未來中小學發起罷課時,大專生將主動「義教」。城市大學下星期二也將有罷課後續行動。

梁振英昨出席行政會議前向媒體表示,教育局已撤回今年五月的通知,並抽走「課程指引」中引起顧慮的部分,如果真的撤回國民教育科,等於禁止全港學校開設科目,這不符合香港做為自由及多元社會的特質。

痛批港府推動國教科 箝制思想

中大學生會長、學聯理事楊政賢對此批評,梁振英的發言舊酒裝新瓶、了無新意。新科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界別議員葉建源則說,梁振英搞不清楚狀況,香港各級學校原本就有公民教育,怎麼可能禁止學校不開設?香港社會反對的是政府強迫用同一種方式進行「德育與國民教育」。

來自香港十五所大專院校學生團體,昨天齊赴香港中文大學,響應香港學聯的「九一一全港大專生罷課」行動;黑鴉鴉的人群湧入中文大學,將短短五百五十公尺的「百萬大道」擠得水洩不通,根據主辦單位統計,參加學生高達八千人。

昨天香港艷陽高照,氣溫達三十三度,但是學生不畏炙熱陽光,在下午二點穿著黑衣席地而坐;主辦單位做足準備工夫,事先準備小型噴霧器,不時噴水為群眾消暑,不過仍有一名女同學不耐高溫暈倒在地,所幸經醫療隊照護後已無大礙。

參與集會的學生領袖、大學教授、畢業校友輪流上台發表演說,痛批梁振英政府藉推行國民教育科來控制人民思想,有教授在發表演說時揶揄高官的子女都在國外受教育,應該先讓他們試一試國民教育,贏得全場的掌聲。

揚言若不撤回 將繼續發動罷課


參與絕食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馬傑偉上台發言表示,身分認同並非基於血緣,而是一種選擇,認為只要身為中國人就要愛國,這種想法是落後及不文明;認同國家應基於自我認知,而非靠灌輸。

大會並帶領學生合唱《長城》、音樂劇《悲慘世界》名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等具革命意味歌曲, 氣氛高亢。學生並高唱中文版「人民之歌」給梁振英聽,諷刺意味相當濃厚。

集會期間學生不斷高呼撤回國民教育科、大專生領頭罷課、罷課反洗腦、不要洗腦、不要假讓步、我要真撤回等口號,現場情緒相當激昂。

學生並在活動結束前發表宣言,表示要為下一代的思想自由,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學聯秘書長李成康表示,這是近廿年來大專學生首次罷課,他沒有想過會有高達八千人參加,這反映出雖然「佔領政府總部」行動已結束,但社會仍不接受政府不完全撤回國民教育科。


摩擦日益嚴重 港人對中國人反感日增

自由時報 2012-9-12

〔特派記者梁念遠/香港報導〕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已逾十五年,但民心並未跟著回歸中國,更因兩地間人民的摩擦日趨嚴重,香港人對中國人的反感度與日俱增。

中國大批富豪湧到香港置產,推高香港房價,孕婦湧向香港產子與本地孕婦爭奪醫療資源,香港物價更因中國民眾到港掃貨導致百物飛漲,嚴重影響到香港人的生活,讓他們心中不安。香港人普遍認為,中國人來了,香港一切都變了,不是變得更好,而是變得更壞。

推動國民教育,灌輸人民愛國情操,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原本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香港回歸中國後,已屬於中國一部分,照理港人應該接受,但為何仍有這麼多人抗拒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

對中國沒信心 也對國教沒信心

浸會大學經濟系二年級劉同學一語道破,「因為我對它沒信心」。劉同學說,中國有很多令人詬病的黑暗面,所作所為更有不少爭議,尤其在人權方面的處理,更令人惶恐不安,因為對中國沒信心,因此對國民教育科也沒有信心。

另一方面,中國人在香港的不文明舉動實在令人側目,讓很多香港人不屑與他們為伍。在銀行上班的李先生就說,中國人搭車不排隊、在地鐵內吃東西、隨地吐痰,在公眾場所大聲喧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完全不遵守香港的法律,還曾在地鐵站內目睹中國人把站內的垃圾桶當便桶使用,當眾抱著小孩在垃圾桶上撒尿;李先生說,他無意醜化中國內地人,但中國教出來的人民竟是如此的水準,怎麼放心讓小孩接受中國思想式的教育呢?

原本在香港經營紙業的林國華,因為客戶都北移到中國內地,工廠經營不下去只好歇業並提前退休。他說,自己就是中國市場開放後的受害者,為了不讓下一代留在看不到前景的地方,多年前就將女兒送到加拿大念書。

從事包裝業的歐達榮慶幸自己兩個孩子已長大成人,不必為他們要接受國民教育科而感到憂心。

他認為港人所害怕的,並非課程的內容,但若整天被灌輸的都是愛國(黨)的教育,在這種環境下,小孩子未必都能分辨對或錯,這正是需要擔憂的地方。


林保華:港人治港理念 破局

自由時報 2012-9-12

〔記者顏若瑾/台北報導〕熟悉香港政情的政治評論家林保華昨指出,香港基本法明定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理念,根本已破局。北京先是讓大量中國人進入香港,導致港人生活越來越辛苦,現更是「中國人直接滲透介入治理香港」,港人反共情緒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年輕人」,這也是激進派在本次選舉中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

反共情緒越來越明顯

台灣智庫昨舉辦「香港第五屆立法會選舉解讀」,林保華說,北京政府讓大量中國人進入香港,抬高物價,扭曲價值觀,年輕人生活困難、反共情緒越來越激進,民主黨卻還在堅持所謂的理性溫和路線,忽略北京政府介入的事實,甚至在許多對中下階層不利的政策上,與中國政府妥協,「年輕人看到民主黨不斷與政府妥協,他們就受不了,與其投給親共政黨,激進思想更被年輕人所接受。」

林保華說,這次反國民教育的主要團體「學民思潮」,就是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組成。他說,九七以前沒有港人敢講「港獨」,現在這群年輕人卻是出來喊「本土化」,跟台灣當年講本土化一樣,當年輕人高喊「自由、人權、法治」,甚至把港英政府時期的旗子搬出來高喊「我寧願當英國人」時,民主黨那些大老仍未認知到這點,還在支持統一,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針對親共勢力日漸滲透香港,林保華說,這一、兩年來,中聯辦直接干預、介入選舉的情況也非常嚴重,有中聯辦官員取得香港戶口,將姓名由漢語拼音改為粵語拼音,搖身一變入侵親中團體擔任負責人,在去年參選區議員就選上了。中聯辦透過種種配票、種票方式,民主黨卻只能搶票,加上民主黨本身內鬥問題,最終難逃敗選。

前立委林濁水則指出,中國善用「以商圍政」手段,透過掌握香港經濟,逐步吸納港商前往投資,進而透過香港企業控制政治選舉和媒體,再輔以教育改造,全方面深化香港人的中國基因。他警告,中國對港如此,對台更是如此;台灣目前因ECFA協議,經貿上極度倚賴中國,恐會步上後塵。


澳門學者:國民教育 胡錦濤親自交辦

自由時報 2012-9-12

〔特派記者梁念遠、陳慧萍/香港報導〕香港特區政府強推中小學「國民教育科」引爆「反洗腦浪潮」,澳門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譚志強昨天受訪表示,香港推動國民教育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五年前來港親自交代的,梁振英選前提出的修訂政策已經是底線,「要撤科不可能」。

「要撤科不可能」

譚志強說,因為推動國民教育是胡錦濤親自交代,梁振英在選前提出「取消三年期限、五年不設科」,已是政府讓步的底線;現在香港反洗腦運動鬧得滿城風雨,雖然政府短期內應不會推動國民教育,但長期很難說。

譚志強指出,目前香港約有一至一成五的學校親中,另有很多官方學校,這些官校的校長都是政府委任的,國民教育科日後很有可能會在官校推行。

發起大專生罷課的香港學聯秘書長李成康也說,梁振英政府堅持不撤國民教育科,是因為這是中央政府給梁的政治任務;學聯要求政府「徹徹底底」的撤回國民教育科,否則九一一罷課行動只是起點,不是終點,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行動。

學生:罷課 只是起點

香港城市大學教職員協會昨天參加香港學聯罷課時,拉起布條,表示要「捍衛一國兩制、拒絕染紅」。城市大學二年級學生Rocky說,在香港引發強烈反彈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被媒體踢爆是共產黨所編寫,證明中國將黑手伸進香港教育,這就是標準的「干涉香港內政」、破壞一國兩制,香港人當然反對到底。


梁振英支持度跌至新低

自由時報 2012-9-12

〔記者蘇永耀/台北報導〕經過反國教抗議運動,香港大學昨日公布九月三日至七日所做的最新民調,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的民調繼續下跌,支持度評分下跌至四十六.五分,支持率則下跌至三十三%,都是他當選以來的新低。

港府繼之前宣布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將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後,梁振英昨在出席行政會議前再度向外界解釋,課程指引中引起顧慮的部分,是希望解決大眾對國教科的爭議。

梁振英並呼籲考慮罷課的大專學生、或準備採取其他反對行動的人,不要再停留在對這科的過去印象。

他說,政府把如何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決定權交給學校,如要當局撤回,等於要禁止學校開展有關科目,做法不符香港自由及多元社會的特質。


美國會人權報告 批中干預港特首選舉

2012-10-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6| 評論數: 0 |原作者: 特約記者楊兆中/香港報導

美國國會日前發表《中國人權報告》,批評今年初香港行政長官選舉充滿「混亂與抹黑」,形容選舉過程帶有強烈中國干預色彩,顯示北京無視一國兩制。

報告提到今年初的特首選舉,指這個只有1200人投票的小圈子選舉充滿「混亂與抹黑」,皆因北京當初力挺唐英年,後因唐醜聞不絕,最後關頭轉支持梁振英,而擊敗唐英年當選特首,但過程充滿不民主成分,並帶有強烈北京中央政府干預色彩。

報告又提及今年9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指出傳統反對派在選舉中輸掉議席,但激進反對派的崛起令反對派仍能保持關鍵三分之一議席的否決權,以否決政府推出的任何構成香港重大轉變的法案。而親北京陣營在選舉中亦取得新議席,令香港的立法機關陷入僵局。

除了評論特首及立法會選舉,報告又指香港新聞自由持續下跌,並引用《無國界記者》2011至2012年報告,指香港新聞自由指數由2010年的34位,急跌至2011年的54位。

報告要求美國政府代表日後訪問中國時,應爭取機會與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政府官員以及司法機構成員會面。


港人中國認同感 創新低

自由時報 2012-11-13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就在「港獨」風波鬧得滿城風雨,引發香港人再次探討身分認同問題之際,香港中文大學就港人認同議題進行民調,發現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創下1997年「回歸」16年以來的新低。調查還發現,港人對中國國旗、國歌、人民解放軍的抗拒感有上升趨勢,前兩者的抗拒感達到回歸後新高。

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上月中進行調查,以電話訪問819名市民,其中一個問題要求受訪者回答自己屬於哪一類人,4項選擇為「中國人」、「香港人」、「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但都是香港人」。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港人只有12.6%,是自主權移交16年來的最低。而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比率則升至23.4%,和兩年前相比增加6%以上,達到近10年來的新高。

自認純粹香港人 上升至23%

調查發現,有四成二港人選擇自己是「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比兩年前進行同樣調查時的四成四稍降。其次是兩成三受訪者選擇純粹「香港人」身分。另外兩成二受訪者則稱自己是「中國人,但都是香港人」。覺得自己純粹是「中國人」的受訪者只有1成2,是回歸以來新低點。

抗拒中國國歌與國旗的港人比兩年前增加,均創下16年來新高。此前港人對中國國歌和國旗的認同感與自豪感,自回歸後一直上升,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超過50%,並在兩年前達到54.8%和52.7%,而今年則急跌至36.4%和37.6%。

今次調查特別將受訪者分成兩批,一批為30歲或以下的「80後」,另一批則是「非80後」,結果發現80後對中國人身分不太認同,選擇是「中國人」的只有2.4%,但非80後的比率卻有15.9%。

不過,負責此次調查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表示,雖然港人的中國認同感下降,但認為自己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國人的港人仍佔大多數,這表示港人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未必與反國民教育科風波有關。他還強調,調查所表現的一些數字與「港獨」無關。

中國干預內部事務及選舉 引反感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邵也指出,認同自己是港人也是中國人在香港是主流,北京沒必要擔心會出現港獨。他指出,北京近年來積極干預香港內部事務及選舉,又以強硬手法推行國民教育引起港人反感,這才是導致目前這些數字變化的原因。


陪習晤梁振英 張德江掌港澳工作

2012-12-2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9|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記者徐尚禮/綜合報導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日在會見北京述職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時,特別向梁振英介紹張德江,指他擔任廣東省委書記多年,對港澳事務十分熟悉。香港媒體透露,這意味政治局常委張德江已掌管港澳工作。

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見梁振英和澳門特首崔世安。陪同習近平會見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李源潮,全國政協副主席廖暉等。

香港大公網說,這顯示十八大之後,中共中央高層當中港澳工作的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在政治局常委層面,很可能是張德江分管港澳工作;而在政治局委員層面,可能有劉延東、李源潮予以協助。

報導指出,這一變化看點有三。其一,習近平總書記在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後,他分管的港澳工作勢必交棒。2003年,中央設立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由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擔任組長,全面領導港澳工作。這一高規格的領導班子組建之後,加強了中共中央對港澳工作的領導。

2007年中共十七大後,新任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接替曾慶紅擔任接任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主管港澳工作,曾親臨香港訪問,並多次會見港澳各界人士。

其二,接替習近平分管港澳工作的張德江,對港澳非常熟悉。張德江曾擔任廣東省委書記5年,對密切粵港澳合作做了大量一線的具體工作,並與港澳很多的人士保持著良好關係。

其三,從人員配備來看,中共中央主管港澳工作的領導力量進一步加強。在2003年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成立之時,由政治局常委曾慶紅擔任組長,副組長由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和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暉擔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