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生:台北是鼓 高雄像吉他

2012-10-2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4| 評論數: 0

在中國音樂學院就讀博士班的江雪,在一次機緣下,參與了「2012兩岸藝術家交流與創作」計畫,從9月10日開始到10月29日,到台灣進行巡迴的音樂交流講座。江雪說,因為這次交流計畫的關係,讓她在短時間內能遊歷台灣南北,相當開心。而她也巧妙將台北、高雄分別比喻為「鼓」及「吉他」。

聽說台灣

此趟來台灣,江雪強調,自己重點放在完成計畫要求的作曲任務及交流,但工作之餘,江雪也預計要好好的玩遍台灣!她強調自己在來台前,就對台灣有了諸多想像。她說:「我的班上,有兩個台灣人,一個來自台北、一個來自高雄,我從他們嘴裡聽說台灣!」而細心的她也發現,雖然同樣來自台灣,但兩位同學卻有一定的南北差異,這也更加深了江雪對探索台灣的好奇心。

古早高雄

從高雄登台的江雪,對台灣的第一印象,就是高雄的閒適感。她笑說:「高雄給人一種舒服、輕鬆的感覺,人也很溫和,很有一種小情調。」高雄生活步調悠閒的特色,江雪將之比喻為吉他,認為其漂亮的音色,很適合詮釋這個背山海包圍的城市。

談到高雄,江雪特別補充,自己相當喜歡在八五大樓看到的景象。她說自己在那裡看到了高雄的全景,發現除了有高樓大廈外,較古早味的房子也都保存著。她難忘的說:「我覺得高雄房子都很有真實感,保留了城市記憶,不像北京城市化太快,感覺記憶會被抹掉。」

另外,曾造訪台北幾天的江雪,感覺出台北的步調,與高雄明顯不同。「台北感覺就像北京!」她說。人們匆忙的腳步、緊湊的生活,讓江雪想到了錯落的鼓聲,她因此將台北比喻成鼓的音色,強調它沉重的忙碌感。而她也不忘俏皮的補充,台灣的夜市,名不虛傳。走一趟夜市嘗到的美食,讓她十分過癮!


大陸口音帶來的福利

2012-10-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7| 評論數: 0 |原作者: (七七/江蘇無錫)

走在台北的街頭,我漸漸學會放慢腳步,用本能的好奇心去傾聽各式各樣的故事。

六十多年的分治,除了帶來了很多生活習慣、用詞細節上的差別之外,最奇妙的是造成了兩岸口音上獨特的差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差在哪裡,總之一開口就能清晰地分辨出你來自對岸。所以在這裡,聲音成為了天然的標誌。因此,也帶來了許多有意思的故事。

剛來的時候,一方面是本性使然,另一方面總覺得在一個群體中被辨別出是那少數的一類,感覺怪怪的,所以總是避免身分的「暴露」,雖說大部分時間還是一下子就被聽出來。但是慢慢地發現,很多時候,在這座有著豐富故事的城裡,我的一句話,會連結到一段特殊的情結,從而引發出一個獨特的故事。

就說最近發生的一件事。那天我和朋友在一個小吃攤吃飯。如果是在平時,我一般會挑沒有人的桌子,但是那天因為是用餐高峰時段,所以到處都坐滿了人。我身旁是一位老人。從我和朋友聊天中,他聽出了我們來自大陸,於是引發出了一段對話。

一開始,我們以為又是遇到了對大陸充滿好奇的台灣人,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和我一樣也是來自大陸,他當年跟著同鄉老師走過了半個中國來到香港的吊頸嶺(現在改名為調景嶺),之後才輾轉到台灣。

席間他問我在台灣一年多感到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去年剛來的時候經常被人問起,我一般會回答說台灣人更熱情或者台灣的服務更人性化之類的。但是那天這位老先生的發問讓我重新去考慮這個問題。我發現,與其說是我發現台灣人更熱情,倒不如說是這一年來台灣改變了我的一些習慣,讓我漸漸習慣這樣一種熱情,讓我可以用一種卸下防備的姿態去和陌生的人群接觸,然後在不經意間邂逅到一些溫情的人和不一樣的故事。

之後那位老先生執意幫我買了單,然後就此別過。之後我和朋友笑稱這樣的機遇還是大陸口音給我們帶來的福利呢。其實,在這樣一座城市裡,類似的福利還真不少。

記得之前在一家吃牛肉麵的小店裡,也是遇到了類似的故事。首先是店員聽出了我的口音,一問之下發現居然同是來自於江蘇,於是很開心地過來和我們聊天,還給我們加菜。原來這一間店從老闆到店員大多都是江蘇過來的,最少的也已經在台灣十幾年了。我們吃完以後,老闆還請我們吃冰。我們自然是很不好意思要推辭。這時老闆的一句話讓我突然有了感觸。她說:「今天看到你們讓我想家了。」於是,我覺得我的出現,於她,牽動了一份屬於遙遠記憶中的情結,於我,是一種身處異鄉的感動。

歷史,讓這座城變得豐富。這座城,讓我變得深刻。


中國交換生感嘆高雄蕭條

來源: 郝曉聞的日誌 2012-10-25 10:25 | (分類:默認分類)

「我覺得高雄努力想成為一個都市,但是不太成功。」從煙台大學來台交換的陳淑佩, 趁著學校假期進行環島之旅,但高雄的夜晚卻讓她留下「蕭條」的落寞印象。

陳淑佩的環島之旅,在高雄停留兩夜一天, 談到對高雄的整體感想,陳淑佩認為,論都市化,高雄不如台北成功,論在地化,又不如台南特色,她說:「像台南我覺得就像是台灣文化的發源地,而台北則有都市的繁榮,高雄則給我一種現在台灣經濟的感覺,就是蕭條。」

第一天晚上來到高雄,陳淑佩經過旗津渡口、中山大學、打狗領事館,她說沿途的山路很昏暗,在夜晚就感覺格外陰森,路旁的小貓和突然路過的人們都會讓感到毛毛的,而不 時 出現拿著手電筒的巡邏警衛,都讓她感覺地方治安不佳,她說:「高雄就算到了市中心, 晚上9點之後人也特別稀少,感覺有點可怕,我以為都市應該像台北一樣,到夜晚一樣熱鬧。」

陳淑佩說,高雄雖然具有藝術氣息,但整體呈現的狀況,仍讓人感到這是一個不夠繁榮的都市。

陳淑佩也談到她對於高雄整體規畫的想法, 其中交通讓她感受最深刻,從道路上鮮少計程車的來往、站點與景區的銜接,甚至是公車轉車的不便,都讓她感到疑惑,她說:「不知道當初有沒有經過規畫、評估和預算,像我們這種觀光客就會覺得不方便,旅遊資訊的部分也不夠全面。」

陳淑佩說,有一天她在愛河邊等車,但久久 才有一班公車經過,捷運站也距離景點很遠, 不像台北幾乎是緊密結合,搭乘的人自然不多,而地下道的荒涼也讓她感到擔心,她 說: 「感覺短短5分鐘就路程就要走好久好久, 而且在地下道不知道會不會被人突然就怎麼樣 ,總之我在高雄就是又驚又怕。」


台北不是我的家

2012-10-2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04| 評論數: 1 |原作者: 馬軍/台北大學公行所陸生.《台灣,我不是來玩的》作者

台灣,對於像我這種在大陸的「憤青」來說,存在著一種類似鄉愁的東西。2009年6月8號,我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曾經寫下這麼一段文字:

懷著美夢追尋寶島

「我上輩子是台灣人,我經常這麼說。如果說我心裡有一片海,我可以去青島讀海洋大學,可以去大連讀海事大學,可以去秦皇島讀燕山大學。然而我還是來廈門了,因為這片海,叫做台灣海峽。和所有廈大學生一樣,我經常站在白城,只是我看到的不是海,而是台灣。」

「我驚訝於對岸的中國人能夠有如此多的熱情投入到自我的管理,而我這邊,卻充斥的形形色色的假道義和二狗子。也許只有在那邊,才能找到我今生存在的意義。於是我考廈大台灣研究院,然而沒考上,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在考驗我。兩岸以後會走到哪,我不知道;台灣會在我生命裡留下什麼印記,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台灣之於我,是藍色的玫瑰花,這朵花我讀了四年,才開始讀懂。」

說實在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台劇台妹檳榔西施,這些東西對我的吸引,遠不如各種選舉call-in節目來的更深刻和直接。我們在大陸,每天期盼的事情,在台灣,那個我們從小被灌輸為「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寶島,已確確實實的成為了現實。在台灣,領導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作威作福,而是要到市場巷弄裡和每一個民眾握手鞠躬;新聞也不是每天報喜不報憂的光榮偉大正確,而是不厭其煩的對政治人物各種冷嘲熱諷。

人總是把有好感的任何事物想像成完美。於是乎,像我這些沒去過台灣的人,對台灣便有了如此的想像:那邊民主成熟,法制健全,人民安居樂業,官員度日如年。從小處說,有不在少數的大陸人知道《全民最大黨》;從大處講,民國熱,整整在知識文化界熱了一年。去對岸看一看,成了不少人的夢想。生活家們想去體驗一下偶像劇裡的生活,而像我這種偽思考者,便處心積慮的給自己找一點來台灣的深刻的理由,於是,2011年9月4號,飛機起飛前半小時,我在北京機場寫下了以下的文字:

一切都變得不一樣

「現在的中國,嚴格意義上,現在的大陸,是否病了,病成什麼樣子,病到什麼程度,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然而健康的中國應該是什麼樣子,恢復到什麼樣子才算健康,我想,對岸應該給出了樣子,每一個到過對岸的人,內心都會將在那個島的感悟作為衡量自身社會的一個標尺。那麼好了,我們知道自己病了,也知道健康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那便只剩了一個問題:怎麼將自己治癒成健康的樣子。我想,此去求學兩年最大的意義便清晰得很了:去尋找藥方!我內心的聲音這麼告訴我,即便我知道,歷史上無數的知識份子都曾因此將人生過得無比悲劇。然而,在登機之前,我還是想用胡適的一句話為這篇文章結尾:等我回來,一切都會不一樣了。」

然而,不等我回來,剛到台灣,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從遠遠圍觀,到身臨其境,新鮮感豐富的很,失落感也直面而來。這個地方,和我們想像的,並不完全一樣。和想像的一樣的是,在這裡,捷運裡整潔有秩序,公交車司機禮貌熱情,滿大街亮眼的台客台妹。

但是,原以為政治熱情高於我們的台灣人,對大選的關注,卻遠不及我們這群外人;原以為呼風喚雨的媒體,本是強力的第四權利,來了之後卻發現,台灣媒體的新聞報導,往往幼稚的讓人噴飯。再說硬件兒,號稱全城wifi的台北,其實並非那麼方便,而手機費率甚至比大陸還要昂貴;傳說中繁華的台北東區,鋼筋水泥的密度,也遠不及北京上海。至於台灣人引以為豪的夜市文化,也實在是千篇一律,不管哪個夜市,基本上也都是米線、雞排、蚵仔煎,珍珠奶茶、芒果冰,千篇一律得很。

近距離看得更清楚

像極了追隨了多年的電視劇,終於看到最後一集時,竟然得到一個和自己所想不一樣的全劇終。這難免不讓人失望,也更讓人思考。畢竟,是我們這些外人,突然走進了他們的生活。台灣人對生活的感覺如何,對政治的熱情高低,對媒體的關注程度,與我們都是無關的。如果我們對這些現象還有自己的微詞,那只能說,是我們的心態出了問題。我們都以為來到民國是來到了自己的前朝,卻不知,現在的民國,已經變成了自己的鄰居。我們要做好當客人的準備,甚至,當外人的準備。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總統辯論,沒有《全民開講》,沒有《全民最大黨》。台北不是我的家,台北沒有煎餅果子,沒有《南方周末》,沒有郭德綱和王自健。台灣只是一個普通的地方,不管是欣喜過望,還是大失所望,都是我們的錯。不管我們對這個地方之前有多少的嚮往和憧憬,我們都是過客,不是歸人。所以,我把原本是想一頭扎進這個地方的心態,現在換成近距離圍觀,心情便好的多,看東西,也清楚的多了。

(馬軍/台北大學公行所陸生.《台灣,我不是來玩的》作者)


台中歌劇院 台灣虛榮的佐證

2012-10-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8| 評論數: 0 |原作者: (劉二囍/東海大學建築所陸生)

由伊東豐雄設計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對於台中人來說,這是繼路思義教堂之後,距離最近的世界大師作品。東海大學建築系研究所利用區位優勢以大都會歌劇院為研究對象開設了一門課程,得益於此,我與其他同學一起步入工地現場,進行一次近距離接觸。只是這次造訪,我並不是懷著來欣賞大師作品的心理,反而帶著批判性的思考。

其實,對於大師筆下的歌劇院,我並不陌生,之前我曾有過在廣州歌劇院服役一年的經歷,每天嗅著鋼筋與混凝土的味道。在幾年前就瞭解到伊東豐雄的歌劇院方案,感慨結構複雜,空間詭異,風格自成一派,卻沒有料到這個施工難度稀疏如此之高的項目能夠真正實施起來,更沒料到幾年後的今天能夠空降台中這個城市並與之如此接近。

兩個建築物有很多共同點。首先,兩個歌劇院都均出自於大師之手,札哈.哈蒂與伊東豐雄都是當下建築界的風雲人物,其作品會獲取很高關注度。其次,兩者均通過或扭曲或傾斜的牆體營造多變的非常規內部空間。一個內部牆體幾乎全是曲面,一個內部柱子幾乎全是傾斜。在空間感受上非同尋常。第三,複雜結構衍生出的奇特造型,在視覺效果上出位。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主體結構依靠一個扭曲的牆體,廣州歌劇院的主題結構為一個扭曲的巨型鋼架構,結構設計均是項目攻關難點。第四,兩個歌劇院顛覆常規的營造方式,曲牆斜柱異形空間成為主導,博取眼球,製造噱頭。皆作為當地努力打造的地標建築,在資金投資上,幾乎不惜代價。

兩個項目都在宣揚挑戰難度,高呼實現首創,標榜建築成就,我不以為然。我認為評價一個建築的好壞不應該以建築設計本身,也要綜合社會因素經濟因素來考慮。這些建築造型奇特,結構形式複雜,施工難度極大,直接後果就是建築成本飆升,用了可以建造好幾個同樣規模歌劇院的資金才能建一個歌劇院。這種勞民傷財性價比低廉的建築在歐洲以及絕大部分國家是沒有生命力的,很可能遭遇被直接否決的噩運。

札哈方案的風格一向是扭曲傾斜誇張奇特,能真正實施的為數不多,對於廣歌這麼一個怪異的方案,能夠得到廣州政府的認可並不惜巨額金錢代價建成,連札哈自己都認為這是件荒誕的事。在大陸,挑戰常規,違背常理,追逐高度,推崇奇異,想以此來彰顯經濟的騰飛與民族的興旺,是一種浮誇與虛榮的心理在作祟。

如今,在對岸的土地上,我們見到台灣在這條非主流的道路上與大陸保持了一個步調。我們用廣州歌劇院以及央視大樓批判大陸浮誇的同時,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正在作為印證台灣邁向虛榮的佐證,而伊東豐雄成了有力的推手。

真正文明的地區已經不玩這種搞怪的遊戲了,它只有在物質文明精神不文明的區域才盛行,良性的土壤不應該孕育這種金錢堆積起的建築物。對於城市來說,這兩個歌劇院都算是奢侈品,如果僅有少量,尚能寬慰自己它表徵一個城市的身分,代表一個城市的消費力;但若是雲集,城市外在的奢華勢必將淪為內在的低俗。


身心愜意

2012-10-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3| 評論數: 0

@學拖地的法羅_且聽風吟:伴著晨光一路進入,開始兩天的花東縱谷之旅,一路兩邊群山在雲霧間縈繞,路邊也從釋迦到甘蔗再到廣袤的稻田,山雲與稻田在陽光下綺麗無限;感受沿途各部落原住民的文化風貌;午入池上,感受73年的鐵路便當文化;夜宿瑞穗,享受寧靜溫泉,身心愜意……且行且珍惜。(10月26日 01:02 來自上海)


母親生前最大的心願

2012-10-2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1|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鵬程、張鵬搏/浙江杭州)

春節時,兒子問我在新的一年裡最希望做的一件事,我告訴他,新的一年最希望他能陪我去台灣看看近百歲的姨母,這不光是了卻姨母的一樁心願,也是我期盼已久的心願。

我心中十分明白,和姨母團聚的時間機會已不多了。姨夫姨母是1948年去台灣,當時以為很快就會回來,所以一切從簡,將襁褓中的孩子留在上海,還將一個鋪蓋捲、一只皮箱、一包書籍暫時存放在我們家裡。哪裡知道這一別竟是生死之別。

因為沒有「三通」彼此音信斷絕。母親非常懷念遠去的姨母,經常回憶起姨母的過去;回憶兩人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念叨姐妹的手足情。80年代台灣同胞可以自由來往大陸探親訪友,父親的學生陸續回大陸探親訪友,其中有幾位已是台灣著名辦報人,通過他們才第一次瞭解到姨母的一點情況,母親知道後悲喜萬分,於是託親友幫助通過香港中轉,終於與朝思慕想的姨母取得了聯繫,接上了通信,母親看到了姨母的親筆信、聽到了姨母在電話中的聲音,母親放在心上多年的事總算有了結果。

姨夫姨母多次打算回大陸省親,母親知道後內心說不出的高興。有次已幾乎成行,卻遇上姨夫生病,2年後與世長辭,姨夫的故世給姨母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創傷,身心受到極大的打擊,想回大陸探親的心願始終不能實現。母親只能通過電話和姨母交談,有時談得淚流滿面;有時激動萬分滿臉通紅,聲音顫抖。分別幾10年想說的話實在太多了。姨母雖然已離開大陸60餘年,還是一口濃重的江蘇盛澤口音,十分親切。

母親健在時總想,不知在有生之年能否再能見到自己的親妹妹,這也是母親最大的心願。2006年95歲的母親帶著沒有與妹妹重逢的悲涼離開了人世。遠在台北的姨母聽到噩耗後泣不成聲,萬分悲痛。92歲的姨母雙眼幾乎失明,獨立生活已是困難,平時生活靠「愛心媽媽」照料,老人盼望了半個多世紀想與自己的姐姐相逢的心願終成泡影。

時間如梭,1948年和姨母分別時我才9歲,今年已是70餘歲老人,多麼希望能去台灣看看年邁的姨母,完成母親生前的最大心願。姨母您現在還好嗎?遠去的回憶還存留在您心間嗎?我們非常想念您,相見的日子希望終將能來到。

2011年已是70餘歲老人的我有機會去台灣旅遊,在往國父紀念館的路上,我在大巴上向外張望時,欣喜地看到掛有「復興南路290巷」路牌的路口,多麼熟悉的地址呀,姨母每次來信的信封上都寫著這個地址,只要下車順路口走下去就是台灣姨母的家了,大巴繼續向前行駛距離愈來愈遠,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姨母離開我們去台灣後,我們相距最近的一次。姨母你知道嗎?你的外甥就在你家的路口經過,這就是你去台灣生活數十年的地方,但我們不能相見。

我希望再有機會能高高興興來台灣旅遊,深信我們也一定能歡歡喜喜相聚,我們的心願終能實現。


懷念與老師並肩作戰的歲月

2012-10-2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66| 評論數: 0 |原作者: 厲放/經濟學博士.現居香港

20多年前我在日本留學,認識了張美玉老師。美玉老師當年從台灣到日本讀書,之後留在大學裡當老師。認識了老師之後,真像在異國遇到了一個親人。我們並不在同一所大學,但她對我「隔校」關懷,亦師亦友,使我至今難忘。

在日本開啟一段緣

第一次見面,是老師幫忙帶回我父母托她帶給我的東西。老師留我在家裡吃飯,第一次吃到台灣的香腸和肉鬆,感覺實在美味。她知道我的留學生活很儉樸,走時又拿給我一罐肉鬆。從此,我只要去她那裡,沒有空著手離開的。她的壁櫃像個聚寶盆,裡面永遠有我未曾吃過的台灣特產。為了不白吃白拿,我用四川的涪陵榨菜或大陸茶葉與她交換台灣食品,在日本開始了「兩岸經貿往來」。

她知道我們宿舍樓裡只有我一個人沒有電冰箱,一個多月後我忽然接到老師的電話,她說剛好有台小的舊冰箱可以給我用。我當時簡直不敢相信,我也能像所有日本同學一樣擁有一台自己的冰箱。我激動的連連道謝,同時心裡又緊張,不知這要花多少錢?沒想到老師說:「不用付錢,只要我畢業時還給她就行了。」原來老師為了幫助像我這樣的學生,自己花錢從畢業的同學那裡買來舊冰箱、電視機、腳踏車等,東西在留學生之間輪流使用。

客廳夜話了解台灣

老師當年單身生活在日本,在她那裡我開始認識台灣來的留學生。開始大家客客氣氣,彼此互相試探著什麼話題可聊,什麼不要談。不過一頓飯的功夫,經過幾次「啊,原來你們也這樣!」「哇,我們也有這個東西……」赫然發現原來我們並不那麼「陌生」,竟有那麼多的「似曾相識」。從此老師的客廳成了「兩岸對話與交流」的平台,而且日趨頻繁和深入。

除了相同,也有非常之不同。其一,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台灣學生相較大陸和韓國要溫情許多,甚至親切許多。為什麼?老師說:「日本統治台灣半個世紀,不僅盜取了台灣的資源同時也建設了台灣。甚至,日本把台灣作為它的『第五個島嶼』對待。」老師剛到日本時,去同學家作客,一個老奶奶知道她從台灣來,拉著她的手噙著熱淚說:「可憐的孩子,受苦了!」老奶奶把她當成日本的「海外遺子」了。聽來很詫異,原來「正史」之外還有那麼多故事。

從她那裡我還聽到當年國民黨到了台灣後,百姓從歡迎到抗拒,因為貪官汙吏橫行霸道,而日本人紀律嚴明,反倒令人懷念。這些談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很慶幸通過美玉老師,有機會瞭解到在海峽那邊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談日侵華難忍怒火

我開始從不同的視角去觀望那個我雖未踏足(當年),但是早已「耳熟能詳」的台灣,以更加多元的認知去思索台灣社會,以同理心去理解台灣人的情感和訴求。20多年後當我看到電影《海角七號》最後一幕,那艘滿載日本官兵的輪船在台灣民眾戀戀深情的目光中徐徐遠離時,先是巨大的驚異(這種鏡頭在大陸的影片中絕無可能),隨即了然和理解。這有不少源於當年我和美玉老師無數次的客廳夜話。

美玉老師出國前生活在高雄,她家算是大戶,房地產不少。可她不願回台灣居住,因為「社會太腐敗」。我曾以為老師是「哈日」一族,但是她卻讓我看到在原則問題上她是如何與日本人據理力爭的。

一日她突然問我:「你知道日本戰敗後我們沒有要它的戰爭賠款嗎?」「知道的。聽說為了所謂的『以德報怨』。」「呸,無恥之極!」平日溫文爾雅的美玉老師此刻「怒髮衝冠」。「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是為了各自的目的,與日、美、蘇俄進行利益交換,讓中華民族失去兩次向日本政府討還血債的機會。」接著她告訴我:「你看那些在日本的東南亞國家留學生,很多人都有獎學金,因為他們拿的是日本政府戰敗賠款獎學金。而這筆錢唯獨台灣和大陸的學生沒有!每當看到我們的同胞這樣艱難地在日本求學,謀生活,聽到日本人還在討論什麼『戰爭責任』時,我就要質問:『為什麼我們不要求日本政府償還那筆血債?讓他們子子孫孫都記住那場侵略了中國的戰爭?』」

我說:「是啊,那次我去吉田家做客,他那個上大學的兒子十分不解地問我:『我們日本已經對中國這麼好了,給了你們那麼多貸款,為什麼中國人還不滿意?』我當時內心充滿悲憤和哀痛,定了定神,以盡可能平和的語氣告訴他:『日本侵略中國的那筆血債還沒有還!』大學生聽罷,先是一愣,繼之紅著臉連連點頭,嘴裡不斷地重覆:『對不起,失禮了!失禮了!』」老師聽罷,不無同感地說:「沒錯,就是要讓日本人正視那血腥的歷史事實。」

我和美玉老師討論這個問題時,時值1988年末,日本裕仁天皇正病入膏肓,日本社會又掀起了一股論戰:「裕仁天皇是否負有戰爭責任?」這位在戰爭期間擁有日本最高決策權的國家元首,正在被輿論鼓噪成「與二戰中日本的一系列罪行無關,他受制於軍部及政府壓力,才違心做了許多事。」我和美玉老師及我們所認識的大陸和台灣同學,無不氣憤之極。我記得老師曾義正詞嚴對她的日本同事說:「僅就管理學而言,也是權力下放,而責任不可下放。做為最高統領的天皇怎可對他同意並簽署的事情不負有責任?」質問得同事們面面相覷,無以言對。

智慧勇氣贏得尊重

當時,我所在之研究生院只我一人是大陸來的學生。有幾次在公共活動室與日本同學辯論「天皇之戰爭責任」、「日本侵華之罪責」,雖然面對20幾位日本同學,但我知道,美玉老師,以及許多台灣和大陸的同學們都在我身後,在向日本社會討還公道上,我們是同一條戰線的盟友。每次辯論後,我都興奮地向老師報告,她也給我出主意,出觀點。同時,分享她的戰績。如同我們在各自的大學裡「並肩戰鬥」。

這些辯論,不僅沒有傷害我和日本同學們的友情,而且更加得到他們的尊重。這也是我從美玉老師身上看到的,與人為善,但堅守原則,不畏壓力(在日本人的社會,對日本說不),以智慧和勇氣贏得尊重。

近來,中日兩國又起事端,這使我越發思念老師,懷念我們共同「作戰」的歲月。這位喜歡在日本生活,而又不忘為自己的同胞討還公道的台灣人,我的朋友,美玉老師,你一定還在繼續戰鬥吧!


鄰居阿姨的轉變

2012-10-3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月治/福建.陸配)

我的鄰居阿姨熱情開朗,個性大而化之,對我兩個女兒很疼愛,常會送些小餅乾之類的東西,我打心裡感激。阿姨兒女都忙於工作,她常常一個人在家,阿姨喜歡跟我聊天,問我一些大陸的事情,她老是說要去大陸看看,但是到現在也沒成行。不過阿姨也有讓我困擾的地方,就是她每次來我家,胖胖的身體陷入沙發,就像老僧入定般要坐很久才會起身離開。

阿姨喜歡跟我報告左鄰右舍的八卦,像誰家女兒要離婚,誰家兒子有小三,雖然我不喜歡聽,但看阿姨無聊,有空我就盡量陪她聊,若沒空,我做我的事,她就一人獨坐沙發上看我忙進忙出。但有人坐在那邊,總讓我做事不自在,有時我想勸阿姨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也想讓她明白雖然她的孩子大了,她有的是時間,但我很忙,時間很寶貴,可又不好說出口。

這一天阿姨又來按門鈴,我正在打字,這次阿姨不坐沙發了,而是坐在我的電腦桌前,興奮地說最近她女兒在教她電腦呢,我轉身倒水,回來時看阿姨正在玩弄滑鼠,我一驚,大叫一聲「別動」,可惜來不及了,完了!我絞盡腦汁,辛辛苦苦打的文章不見了!我很懊惱但沒責怪阿姨,況且阿姨也不知道嚴重性。我終於下決心要把心裡的想法跟阿姨好好談談,於是我婉轉又誠懇地告訴阿姨我白天上班很累,晚上想要有自己的時間,希望她能明白,並鼓勵她找到生活重心和寄託,譬如去上補校。

開朗的阿姨頓時恍然大悟般,原來她還以為我跟她一樣也喜歡聊緋聞八卦呢,後來有一陣子阿姨沒來串門了,我在樓梯間碰到她,她拉著我又熱情地聊了起來,原來她去上國中補校了,交了一些朋友,現在比我還忙!阿姨還真誠感謝我,說是我讓她找到了晚年生活的重心,她現在的日子過得可充實呢。


台灣年輕人 奇思怪想多

2012-10-3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4| 評論數: 0 |原作者: (趙川/《深圳商報》駐台記者)

寶島台灣風景如畫,作為一名記者,更關注的是活躍在風景裡的「人」。我很訝異,在台灣,各種奇思怪想,甚至異想天開的人挺多。有些「發明」你看後會在心裡暗自發笑,覺得簡直缺乏常識;可回頭一想,又覺得不無道理,會反問自己:難道是自己思維被束縛了,先入為主地「框定」了自己也「框定」了別人?

運轉不止創造奇蹟

在去桃園機場的路上,看看時間還寬裕,開車送我們的台灣朋友小維堅持要帶我們去看一台「永動機」。這是一個連稍有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的事實,所謂的「永動機」是不存在的,在能量守恆前提下,理論上就將它判了死刑。

「光說沒用,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曾經在日本取得學位的小維說。這是一處路邊的廠房,在二樓的研發中心,一個由四組齒輪咬合在一起的「怪物」就擺在沙發前。「發明人」當場演示,只見他用力在一個搖柄上有規律地反覆停頓再旋動,一兩分鐘後釋手。這時「奇蹟」發生了,另一端的轉盤竟不知疲倦地轉動起來。

「想讓它停下來都難,它是在利用自然重力在運轉。」他說,將來可以用它來發電,可以提供永不枯竭的能源。這不是比「永動機」還永動機嗎?雖然「永動機」是個偽命題,可我發現不了任何破綻,只得表示「佩服」。

隨後,這位「發明人」開始陶醉在「永動電機」無限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彷彿已經看到大海邊、高山上到處都佇立著他的「永動機組」,世界能源問題也瞬間解決了,其個人海量財富也似乎唾手可得……

在這位老兄的試驗室還有一台式樣古怪的電動車,前輪細窄,後輪寬扁。原來,他是將電池驅動系統「藏」到了輪轂內。表面看同普通電動車輪無異,其實還是有內裡乾坤。我想取相機拍照,卻被他制止了。「這個東西還是在試驗階段,需要保密。」這次,他回歸了理性。

辭別「發明家」,我轉而一想,科學創造需要的不正是「超常規」思維嗎?是不是我自己太墨守成規了?

躺在床上賞月觀星

在位於台北市東邊的宜蘭縣農村,我曾參觀一棟屋主自己設計的「個性住宅」,印象十分深刻。

這是一棟獨立的建築,樓高三層,外觀看不到任何鋼筋水泥的痕跡,只見部分木料和玻璃。左邊是一個車庫,按下電動按鈕,庫門打開,我們停好車。

主人將兩條護院犬拴好後,才允許我們進去。開門的是兩位老人,這棟房子是他們的兒子設計的,「地皮是自家買的,儘管讓他發揮想像。」

穿過一道水聲潺潺的通道,來到了後院,老人按動按鈕,木質地板開始向一端滑動,原來這是一處家庭游泳池,伴隨嘩嘩的水流聲,泳池開始注水。

雖然外面天氣很熱,我們坐在客廳裡卻並不悶熱,「屋子不用裝空調,全靠太陽光照形成的溫差,讓自然空氣循環流動,最終形成空調效果。」

老人帶我們順著木質樓梯來到二樓平台,這裡露天擺了一排座椅,可以喝咖啡、品茶。更讓我驚奇的是,位於二樓的主臥室,開了個巨型的平頂「天窗」,藍天白雲彷彿「嵌」在頭頂。光線透過玻璃直射下來。可以想像,透過鋼化玻璃天花,躺在床上,可以數星星看月亮,下雨時還可以看到雨珠在玻璃上滾動。人與自然如此親近,多麼浪漫美妙的構思!

玻璃上方還設了一個機關,不想看天或遇到下大雨,按鈕一碰,一道活動的房頂很快移罩到玻璃上方,又是一個溫馨的臥室。臥室主人真是會享受。老人說,兒子和兒媳都到上海看世博去了,他們要是在家會跟你介紹得更仔細。「兒子自己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在家裡接的單已經排到了明年。」

站在二樓平頂陽台四顧,只見周邊是半荒棄的稻田和菜園,一棟棟兩三層高的灰白別墅棋布於阡陌之間,安靜的宜蘭平原有一種別樣風情的田園之美。

發光雨傘安全性增

熊瀛松先生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台北人。有一天,他忽然打電話過來說,兒子發明了一個能發光的雨傘,很特別,想請您來看看。我如約趕到台北國際會展中心,原來,這裡正在舉辦「2010台北國際發明展」。在各式稀奇古怪的創新發明展位之間,我找到了熊先生的展位。

熊先生是台灣老兵的第二代,他說,參展的是兒子留學歸來後,取得專利權的一項創新產品。

熊先生展示的這個發明其實一種特殊材料製成的「發光太陽傘」。其關鍵在傘桿部位,如果在夜間或能見度不好的霧雨天氣,非常有實用價值。一方面可以適度照明,老人和殘疾人還可以用來做手杖用。台灣城市的摩托車特別多,此項發明,能提示駕駛者識別行人,從而大大增加行人的安全性。

我在台灣駐點期間,曾採訪多項創新發明展覽,並到著名的新竹科技園區參觀瞭解,也曾應台灣朋友邀請,觀看民間創新成果展示。總的感覺是,無論是自然科技領域還是在人文社科領域,台灣人、尤其是台灣年輕人非常富於幻想,而實際上,在他們思維激盪的背後,是一種掩飾不住的創業衝動和對財富的渴望。


孤島不孤

2012-11-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91| 評論數: 1 |原作者: 林億夏/政治大學交換生

來台灣一個月了,有當地的同學不解地問我,你明年6月分就要碩士畢業了,怎麼現在還來這裡?當大陸的同學忙著畢業論文開題,找工作以及談婚論嫁,焦頭爛額並不亦樂乎,我卻一個人屁顛兒屁顛兒地翻著牆過來了。那牆上分明貼滿了大字報,上面寫著「就要畢業的人了,該幹嘛幹嘛去!」

畢業論文寫完了嗎?沒有。

工作有著落了嗎?沒有。

談對象了嗎?沒有。

對啊,那我來這裡幹嘛?!

可是我找不到不做的理由。

小時候對她的無限好奇和嚮往,就在書本裡用著重號畫過。不僅僅是那句「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還因為常常聽外公提起對岸住著的祖輩親戚。長大後,經過數不清的偶像劇的欺騙和文藝電影的熏陶,對她的熱情有增無減。最重要的是,人生走過四分之一的時候,老天又突然丟給我一個台灣爸爸。

有經歷過才有發言權

所以幾個月前,正在北京實習的我,得知學校赴台交換生甄選的消息後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革命戰士赴殺場般毅然決然。到底她是藏在旅歸親友們的各色伴手禮裡的驚喜,還是喧喧鬧鬧的新聞報導和綜藝節目上的模樣?有經歷才有發言權。

也許正是因為我的這股殺氣,使我最終得到了這次自認為十分寶貴的機會。飛機越過海峽的時候,華燈初上,我在台北的城市上空,居然矯情地擠出了幾滴眼淚。

前幾日讀到平路的文章〈陸生眼中的「孤島」?〉,乍一看標題便嚇了一跳,何謂「孤島」?這麼說,我也不幸流竄到這座「孤島」上了?

不然,而我看來,「孤島」不「孤」。這個世界紛繁而複雜,從來就沒有你是孤獨的,而我不是的,這樣的絕對對立。如果說大陸是厚重防火阻隔的高牆,裡面的人碌碌而活嬉笑怒罵,你不能阻止我的斥責就像你不能阻止這背後的愛一樣,只是牆外的人看不懂,牆內的人空悲切罷了。台灣又何嘗不是?每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體又何嘗不是?若真的有,那也就只有「大孤島」和「小孤島」而已。

而關鍵是,牆內的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

謝的是一種生活習慣

剛來台灣的時候,我承認我偷偷地上了一課。就像平路說的「台灣人情溫暖,隨處是支援體系。」當與公交車司機互道謝謝的時候,一開始我很不習慣,但拋開形式不談,我會真切地想到他們的工作確實辛苦,而這是我在大陸生活這麼多年來,所不曾為基層工作者設想過的;而完成任何一次的消費行為後,按大陸的思維方式就是「我付錢給了你,憑什麼我還要對你說感謝?」,想來不然,謝的是其實是對方的熱情服務,和一如既往的品質,謝的是人和人之間的一種真誠,謝的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人生態度。

我無意要舉更多的例子,因為它們的名字叫細節,而細節從來都是要你自己去親身體驗的。我一直以為,一個社會體系的發展程度最終是要歸結到文明之上,而不是地域面積,不是人口,更不是GDP。就像先前討論得沸沸揚揚的「免簽證」問題,台灣的年輕人出門是真的環遊世界,而大陸的年輕人就是去一大堆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地方探險,還不確保能否平安歸來。然而也正是這樣,有人會覺得世界明明向台灣的年輕人敞開,他們卻自動別過臉去;反而大陸年輕人更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

但我想說的是,不必刻意指責大部分年輕人。人生過半或是雙鬢斑白的長輩又何嘗做得很好?其實這是人的一種通病,正應驗了那句老話「身在福中不知福」。

還有所謂的「台灣年輕人不喜歡思考,不會利用(無需翻牆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大概也多半出於此因吧。不論如何,所有的判斷都不能單純地從該事物的本體出發,有時候更多地是要考慮它的環境、歷史等各種客觀因素。

帶一堆台灣好友回去

是「大孤島」要勒緊褲腰帶,還是「小孤島」人人自危?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時空,其實很多比較都無需比較。相對而言,或許如何維持已有的佳狀會顯得更加緊迫。就像傳播學院的Peggy老師試圖引導我們在課堂上探討「台生和陸生,誰更有motivation(動機)?」,答案似乎也真的不是那麼重要了。

就先從做好自己開始,不管你是誰,不管你在哪。

至於我,其實也早已料到會有如今「同學在大陸找工作,我在台灣找自己」的尷尬局面,但也早就計畫好在台灣做相關的新聞研究,並順勢提前完成畢業論文,一邊環島旅行一邊堅持自己的藝文創作理想,說不定哪一天,工作就悄悄找上門來了?雖然我十分肯定,我無法完成老媽批示的「帶一個台灣男朋友回來」的艱巨任務,但至少我可以帶一堆台灣的好朋友吧?

跌倒的痛和後悔的痛,哪一個更痛?不懂裝懂和懂過卻只想都不懂,哪一種更懂?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

就這樣,在這樣一把青春看似懵懂的年紀,認識一下自己,以及身後的兩岸。


平路:陸生眼裡的「孤島」?

【聯合報╱平路】2012.10.22 02:50 am(作者為作家)

最近,聽對岸文化界的朋友說到「你們台灣,有點悶。」

毋須外來的人開口,其實我們自己哪會不知道。除了兩岸關係上政策論述不足,前景不夠明朗,台灣悶轉的事情可多呢,核四廠到底要不要停工要不要營運?杉原海岸的「美麗灣」是拆除是放行未來怎麼結局?政客口水一陣之後,台灣是一個大悶鍋。

深刻一層地看,悶的意思是,心鎖在門裡面!

對這現象,在台灣的陸生也頗有親身的體察。最近,一位來自浙江的蔡博藝同學以在台灣讀大學的感想集結散文出書,一篇的題目就叫做「孤島與高牆」。

對岸若是防火牆阻隔的天空;台灣,就像自我閉鎖的孤島。外在的限制還可以「翻牆」,若是自己把視線局於一隅,就讓人更充滿無力感。這位陸生參照自己在校園的經驗寫著,台灣沒有牆,隨時可以找到大陸沒有的資訊,但很多台灣的同學除非寫報告找資料,否則都不會去碰。

她說,與台灣同學很難講起有關國家和社會的問題,很多人沒興趣,也講不出話來。

台灣可以自由上「臉書」,讓對岸許多人非常羨慕,但這位陸生卻提醒,同樣作為社交網路,「臉書」的內容含金量遠遠不及他們慣用的「人人網」。她寫道,「『臉書』上發的照片會有很多人按讚,但是發的文章很少有人看,看到的幾乎都是吃了什麼做了什麼等等身邊的小事,然後一排排的留言:『哦!真假?!好酷哦!』」

一方面,可以說我們台灣人情溫暖,隨處是支援體系。另一方面,我猜,這位陸生的質疑是,當年輕人都慣用「酷」與「讚」表達感情的同時,會不會用進廢退?思辯的能力正在悄悄退化!這位陸生又寫道:「比起外界,台灣同學更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朋友過生日,是很多人的頭等大事,他們會去拉路人拍VCR表達對自己朋友的祝福。通宵做很大的生日牌,一張一張的剪貼照片,提前好幾個禮拜策劃生日party。他們會很用心的經營自己的生活,對朋友掏心掏肺,讓人感覺真誠得沒有辦法拒絕。但是,他們很少去關心外界。」

我希望這位陸生的觀察失準,然而苦澀地是,她確實點出了某種現象。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年輕人懶於關心外界?

字裡行間,這位陸生其實對台灣頗有期待。這位同學可惜著:「大陸年輕人至少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而世界明明向著台灣的年輕人敞開,台灣人卻自動別過臉去。」

看在這位陸生眼裡,我們入口網站的知識性也不夠高。她寫道:「當打開台灣人常用的門戶網站雅虎奇摩時,你會發現,首頁的新聞只有可憐巴巴的一塊豆腐乾。大部分版面都是購物、美容和各種廣告。」

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因素?致使我們在知識的領域正急速退讓詮釋權!搜尋維基與Google等等,讓人驚心地是,愈來愈多的內容由對岸的網友所提供、所添補。理由是教育的被動與制式讓台灣的年輕人不喜歡思考?對頭腦體操所帶來的樂趣缺少體驗?還是更關鍵地,媒體的集體墮落讓台灣人集體弱智?大多數年輕人對外面的世界欠缺知識、因而也欠缺深入理解的好奇心?

一位陸生的感觸像面鏡子,折射出的角度,或可指出我們自己不願意看見的盲點。


陸籍配偶離婚率下降

2012-1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7| 評論數: 0

隨著兩岸交流擴大,兩岸聯姻對數呈上升趨勢,2010年9月陸籍配偶人數達294271人,今年9月則攀升至316562人。

同時,陸籍配偶離婚數量逐漸減少,在國人離婚數量中所占比例逐漸下滑,今年1至9月的陸籍離婚對數占比從2010年同期的8.38%,下降至7.30%,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兩岸婚姻大不易,在兩岸理解更多、了解更深之後,陸籍配偶離婚率應會再為下降。(中華徵信所)


什麼都貴! 陸生大喊吃不消

2012-11-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0| 評論數: 0 |原作者: 輔仁大學王政皓/採訪報導

有不少人認為,會來台灣讀書的大陸學生,一定是相對有錢的,對物價方面也不會太在意,然而這卻和真實的情形並不符合。曾經來台灣交換的陸生潘欣欣說,「大陸的人均收入比台灣低非常多,收入低,相應的物價會比台灣低一些」,點出了兩岸生活消費最大的差異。

對陸生而言,在台灣的各種開支仍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和在大陸相比,潘欣欣每個月的開支多出了近一倍。而來自杭州的徐文迪,每個月便要花費人民幣2000元至3000元,折合台幣約1萬到1.5萬元的生活開支,他說:「在這裡幾乎什麼都貴!消費高很多。」

以在學校吃飯為例,潘欣欣說:「學校食堂吃飯,一般要4至6元人民幣左右,但絕對不會超過10元。早餐少點,2、3元人民幣就解決了!」來自浙江的沈夢睿在台灣每餐大概都會花100元台幣左右,基本上在大陸不會用到這麼多錢。

交通費是生活中必要的一筆開銷,陸生覺得在台灣的交通費開支比大陸貴上許多。沈夢睿說:「以北京來說,捷運只需要花折合台幣10元左右,即可不限距離搭乘;她的家鄉杭州,坐公車刷類似悠遊卡的票卡,只需要折合台幣不到5塊,非常便宜。」潘欣欣也說她只需花大約2元到5元就能坐到公車。

在生活方面,沈夢睿覺得有些東西又貴又不習慣,還不如自己從大陸帶來,她說:「像是隨身的那種小包衛生紙,又貴又薄,太不經用了!」在服飾方面,沈夢睿提到若是名牌的包包或鞋子,反而是台灣較為便宜,但一般的衣服還是比大陸貴上許多。

問到面對台灣的高物價,這些陸生有沒有什麼省錢小撇步?她們苦笑了一下,「很多都是必要的支出,也只能盡量節省點,少花不必要的錢!」


台灣的民主 另一種可能

2012-1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9|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葉青/深圳

2012年初正值台灣選舉,大陸的媒體也對此報導紛紛。如今到了美國選舉,但是,相比之下,似乎台灣選舉更吸引我們這些隔岸觀火的人。

這其中的原因不少,例如台灣離我們更近,台灣大選直接影響兩岸關係,小馬哥能否連任,台灣4年內政治經濟文化政策,及台灣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等。

那時,很多的大陸圍觀者也許不是真的關心台灣人民選擇「九二共識」的馬英九,還是女學者風範蔡英文,而是好奇民主選舉的過程,好奇它到底有什麼好處。因為很多人都說過一句類似的話:中國不適合民主。那為何台灣的民主得到一定程度的成功?

從前,我們常以為民主這一套只適用於西方,美國大選只適合美國「特色」的國情。但這次台灣選舉無疑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啟蒙,讓我們看見參與投票的資格及如何進行投票、拉票;連百歲高齡老人也親自參與投票選舉,並當電視台記者問及他投藍營或綠營時,回答這是祕密;選舉候選人進行演講,放宣傳廣告片,與老百姓互動;蔡英文敗選後辭職,表示台灣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等。

在台灣大選裡,我們目睹民主怎麼走進平常人家的平常生活,台灣人民又是如何看待選舉。還發現大陸人民對選舉的迫切關心。我未必會贊同或支持某個候選人執政的政治主張,但有一點無可否認,即他們都應該被聽見,無論我們支持或反對。

其實,蔡英文當上民進黨主席,已是女性的勝利。她的學者出身不同於以往的草根民進黨印象,而她的選舉票數也僅落後6%,已經是一張很好的成績單。她的政治策略不討大陸人民的心,儘管這樣,台灣選舉比肥皂電視劇有益健康多了,至少讓我們看見另一種可能。

民主中也有許多種實現方式,不能單純用「好不好」來簡單定義「民主」,但是有一些人類共同追求的普世價值。雖然民主常被人嫌棄的原因是它會導致效率低,但效率和公平,對執政者永遠是個難題。

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喜好,而且允許他人表達立場,也是一種權利。有些你認為正確的事,在他人眼裡未必如此。就像在路上遇到奇裝異服的人,你可以不喜歡、嗤之以鼻,但沒權利把他的衣服撕下來,換上你喜歡的衣服。大家應該享有同樣的選擇的權利。


禮儀之邦

2012-1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7| 評論數: 0

@二22二: 搭台鐵第一次遇到驗票,列車員在車廂頭先說「各位旅客您好」然後鞠躬致意,才說明要求驗票。每驗一個都說聲謝謝。謝謝,是我到台灣聽到最多,說的最多也是最想說的一個詞,台灣之行讓我再次相信,中華民族確實是個禮儀之邦 (10月31日 9:40 來自廣東)


恆春的歌聲

2012-1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00| 評論數: 0 |原作者: 穆建新/天津

台灣最南端的恆春是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吸引我的不是那座燈塔,而是鵝鑾鼻那片疏闊的茵茵草地。一踏入那片平坦的碧綠草地,渾身立刻鬆軟下來,不禁俯身側臥,天空湛藍,海風清徐,身心無比舒暢。正待閉目歇息,突然聽到遠處飄來一陣歌聲。趕緊抬起頭尋望,遠處樹蔭下,一男一女,男人彈著吉他在唱,女人坐在一旁。也許是略顯悲愴的歌聲觸動了我,於是連忙起身走進聆聽。

男人中等個子,方臉龐,膚色微黑,一看就知那是生活在海邊的人。男人的嗓音純厚,平和而又深沉,伴隨著海風,飄蕩在綠樹青草間。此景此音,讓我無法挪動腳步,只是呆呆地沉浸在猶如天籟般的歌聲之中。直到家人回來呼喚,才漸漸清醒過來。離開之前買了一張這位歌者錄製的專輯,CD的封面上是他的名字:凡夫。

回到酒店,上網搜尋,眼前的一行字令人大吃一驚:凡夫,台灣著名音樂人,台灣金曲獎獲得者。

怎麼會呢?如此名人若在大陸,早已是鮮花簇擁,身邊美女如雲,且出場費一定在6位數以上。而這位凡夫先生,竟然遠離城市繁華,在這海角鄉間一隅賣唱。他的歌聲在耳邊迴響,我的思緒在心中起伏。

一位大名鼎鼎的藝術家拋棄名利奢華,在鄉間執著地用自己的歌聲懷念「一盞油燈,一塊桌……阿爸的腳赤屏,是阮細漢時仔的眠床……」,為什麼?如果僅僅把凡夫的這種表現歸結為單純的思鄉懷舊,似乎過於膚淺。看著專輯裡的那一首首歌詞,我直覺到,凡夫碰撞了一個嚴肅的藝術命題:藝術的根基和本質是什麼?何為藝術的極致?

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現代世界的根本危機是,現代人遠離了自己詩意的生存根基,不再以詩意的方式聆聽命運的聲音,受現代技術的控制從而失去了與天地神的緊密關係。因此,人們正走在遠離命運的路上,海德格爾把這種狀態稱為「離家」,而藝術的真諦恰恰在於「歸家」。

但海德格爾所說的歸家,並不是要回到那個「一盞油燈,一塊桌……阿爸的腳赤屏」的現實的家,因為一旦走進去就會發現,那個家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家,藝術的「歸家」是指心底的家園。海德格爾把它看做是「本真的世界」。因此「一盞油燈,一塊桌……阿爸的腳赤屏」不過是心靈家園的一些意象符號。

據說凡夫是阿美族人,老家在花蓮。花蓮在台灣東部,恆春在南端,隔著挺遠的距離。所以,他不是在家鄉歌唱,而是在歌唱家鄉。恆春的歌聲發散著濃濃的「歸家」意味,無疑對那個「本真的世界」是最得當的詮釋,海德格爾不知道他身後有一位遠在太平洋對岸的台灣知音。

有人說,凡夫將台灣的鄉土文化完美地呈現出來,更將台灣人最誠摯的心靈,裸露於一句句的歌聲之中。這一評價固然不錯,而我則認為,今天的大陸和台灣一樣的經濟繁榮,但也有沽名釣譽,人慾橫流,喧囂浮躁的社會一面,也同樣導致了兩岸人們都一樣強烈的疑問和困惑,靈與肉,身與心常常陷入無法擺脫的矛盾之中。

然而,善就是善,即使誰也不善。或許,在台灣最南端的恆春的歌聲會幫我們把沾滿物慾的靈魂洗一洗,然後乾乾淨淨地走向明天。

凡夫不是俗子,恆春的歌聲不僅真而且善,而美恰恰是真與善的統一。


說故事的手提袋 

2012-1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40| 評論數: 0 |原作者: (沈傑群/淡江大學交換生)

坐在開往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計程車上無意瞥見「台北故事館」,出於對名字的好奇,急急奔向那座典雅精緻的小樓。故事館展覽主題是「手提袋的故事」,通過日常用品,去連綴歷史一個個時間節點,去印證社會變遷的一串串車轍,這該是最溫柔可親的懷舊方式了。

請牆壁上一排排千姿百態的手提袋講故事還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

手提袋可以是一種設計理念的彰顯。用以盛放便當的環保袋,設計形狀有如倒寫的「凸」,底部專門放置湯碗,以免湯湯水水灑得到處都是。台灣環保理念的踐行在短短20幾天裡已令我嘆為觀止。我相信只要有聰明大腦的地方,從來不乏閃閃發光的環保小創意主張。但這些諸如手提袋衍伸出環保可能的點滴細節,只有以全社會普遍接受且長期遵守某種規則為前提,才擁有存在的價值與存活的氧氣。

手提袋可以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每隻手提袋旁都有它主人親手書寫的故事,小小的卡片無一不被密密字跡滿滿占據,收筆處似還意猶未盡。在不起眼的牆角處,在林立的「群芳」間,還時不時閃過一些熟悉的名字,讓過往零碎的記憶在時間背後勾連成一種神奇的聯繫,令我們興奮不已。

「雲門舞集」的創始人林懷民先生,喜歡遠行時隨身攜帶一隻誠品書店的提袋;作家龍應台有一隻陪伴她13年的黑色手提袋;歌手張信哲原來也極其熱衷收藏各種包包提袋,曾有一次買回中意的提袋,回旅館卻發現「證明自己存在」的護照證件通通消失在那一天的遊蕩中;伍思凱那只置於角落的碩大的軍旅包一度作為感情的「接力棒」;魔術師劉謙稱那只定格在玻璃框的提袋是他「2012年變出來的袋子」;學者楊照則詼諧風趣地說:我們這代男人始終沒學會怎麼自在地拿手提袋……

手提袋是私人之物,它很小,只夠存放極其有限的必需物品;它也很大,能裝載一個人津津樂道很多年的回憶。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在思考今天帶什麼款式出門時,也是精挑細選自己的一部分來應對世界的過程,手提袋或素淡或驚艷或弔詭的選擇,則是潛意識裡的自我身分設置,袋子裡有一種被具體化、被壓縮的個人靈魂。故事館裡那些熟悉的名字,我的瞭解僅限於他們留下過公開化文字影像的痕跡。而今天有緣一見的手提袋和他們不為太多人所知的小事,則讓曾經單一平面的印象稍許立體起來。雖然,只可窺見一隅。

手提袋,還可以是一種台灣文化。泛黃的還需卡片加固的薄薄紙袋子,描繪著濃濃客家文化風味的布包,色調復古的旅行小皮箱,鼓鼓囊囊桶狀的草綠色軍旅包,政府單位特製公文包,時尚潮流前沿的品牌包裝袋,印有各種畫風的台北101紀念提袋……台灣印記鮮明的一隻隻手提袋,囊括了全社會各行各業前世今生的記憶。如果排成一長列,也可寫就一部奇特的編年史。

我覺得將這麼多手提袋集中於此「說故事」的目的,已不僅僅是讓每一個參觀者懷念舊年月裡的愉悅與溫情,而是通過認真的觀察與思辨,重拾零散的記憶,補充被歷史遺忘的人與事,消除主觀臆斷的偏見,去構建一個清晰、完整、真實的台灣印象。

這是一個懷舊的下午,這是一些簡單的手提袋。可當你打開袋子好奇張望時,裡面突然走出許多說故事的人。


被台灣牛肉麵迷倒

2012-1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49| 評論數: 0 |原作者: 程濟威/江蘇揚州

飛機在桃園國際機場降落時,已經下午四時。導遊美女臨時安排我們先到士林夜市逛街,嘗嘗夜市小吃。但她又叮囑我們只能嘗嘗而已,因為晚飯要帶我們去吃台灣著名的牛肉麵。

聽說吃牛肉麵,大伙並不感覺新鮮。因為,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少不了牛肉麵。香軟的牛肉、濃郁的原汁湯搭配各式開胃小菜的牛肉麵揚州就有,如鳳凰橋的牛肉湯牛肉麵,東圈門街頭的牛肉湯牛肉麵等。只要你稍許注意,在你家的樓下、或者隔壁就有經營牛肉麵的店家。

導遊說,只要你品嘗過一碗正宗的台灣牛肉麵,不論它用的是何種湯底;不論麵上蓋的是何種食材;不論用的是哪種麵條……,呵呵,吃了,你就會忘記不了。

坐上大巴,便到了農安街一家牛肉麵店前,我站在門外粗略地看了一下,這條街燈光比較暗淡,沒有其它商業街的霓虹閃爍,但是整條街幾乎都掛著牛肉麵館的招牌,看來是牛肉麵一條街了。

落座後,桌上已經有了幾碟色香味俱佳的小菜及各色佐料瓶。這些小菜酸酸甜甜,非常爽口,不等麵到,大家便迫不及待享用起來。很快,麵條端上了桌,是用一隻竹筐盛著的。然後,服務員在每人面前放了一隻大大的海碗,那碗就像出土的古董一樣,弱一點的女孩子有可能捧不動那碗。碗裡盛了大半碗醬紫色的牛肉湯,清湯寡水的上面撒了一些蔥花。

此時,老闆與我們講解起吃麵的要領:各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從竹筐裡用公用筷將麵杈到自己碗裡。然後澆上自己喜歡的佐料。麵不夠可以加麵、湯不夠可以加湯,無須另外加錢,但是肉不夠加肉時,則需另外加價了。當我們正在暗自議論老闆的精明時,那知,用筷子一劃,平靜的湯下原來藏著很多牛肉,方方正正的塊頭很大,而且燉得很爛,包括牛筋也爛,抿一抿便能到肚。食量小的根本吃不完,難怪加肉要加價呢。

大塊的牛肉、牛筋加上翠綠的蔥花、紫色的湯底、那油光發亮圓溜溜的麵條、再加上各種佐料,此時,屏住呼吸,湊近碗邊,吸一口氣,就能被台灣牛肉麵特有的香氣所迷倒。

以往認為,台灣牛肉麵就是在麵上蓋上牛肉,然後澆上佐料,就是那麼簡單。今天看到了、嘗到了,方知並非如此。原來,光是湯底就以各種不同的調料調製而成,再用上牛的各個部位:牛筋、牛腩、牛肚、牛心、牛尾等等,各自的滷製與烹飪方法,再配以開胃小菜、與牛肉麵搭配的獨家醬料等等,風味自然不盡相同。

吃了,才知道,台灣的牛肉麵之所以有名,就是因為台灣牛肉麵包容了世界各地的風味,最後形成了台灣的品質、創造了台灣牛肉麵的品牌,並將這個品牌帶到了大陸、帶到了世界。由於台灣人對世界的開放、貢獻,從而,世界也不會忘記台灣。


好壞由心境決定

2012-1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96| 評論數: 0

@義東君: 很多的時候景色食物的好壞是由心境決定的。像這次台灣行,在台北、澎湖都有當地一眾朋友熱情陪伴,景說典故,菜講特點,加上三杯金門高梁下肚,氣氛就熱乎得不行. 接下來一路往南,陪的朋友和新鮮勁漸少,尤其像昨晚到了號稱綠營票倉的高雄,心底不自覺得平添幾分警惕,哪像是旅遊,彷彿是來潛伏。 (10月30日 15:49 來自上海)


機車黨呼嘯而過

2012-1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6| 評論數: 0

@我家有壯初長成:初到台北,看到成群結隊的機車在紅綠燈變換的瞬間,如潮水湧來,覺得特有喜感,忍不住哈哈笑,可到了台中就笑不出來了。台中的機車當然並不比台北多,只是偏巧我們走的路都不寬,又推著嬰兒車,所以很侷促,尤其在逢甲夜市,機車黨簡直是呼嘯著擦肩而過啊。機車──台灣的別樣風景也是我們唯一的不適應。 (11月1日 21:02 來自北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