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易淹區 營建署鼓勵蓋高腳屋

【聯合報╱記者何醒邦/台北報導】2012.06.22 03:09 am

為提升建築物防洪能力,內政部營建署出新招,鼓勵沿海低窪易淹水地區興建「高腳屋」,以避免洪水危害。為增加誘因,「高腳屋」一樓拉高的空間擬不計入建物樓地板面積,等於可多蓋一層樓。

營建署副署長蘇憲民昨天表示,基於防災考量,研擬在「建築技術規則」增訂此條文,預計年底實施。

他指出,高腳屋的概念來自易淹水或沼氣濕重的東南亞,台灣原住民部落也頗常見,建築物的一樓全透空,僅有四根柱子,因此不怕淹,可說是老祖宗的智慧;有些大樓將一樓當成開放空間,也是類似高腳屋概念。

他說,因一樓可當店面,或適合行動不便者居住,所以易淹水地區若興建「高腳屋」建築,一樓因拉高所犧牲的空間,可不計入建築物面積及樓層數,等於是多給一層樓的面積作為優惠,也是除了設置防水閘門外的另一個建築物防淹選擇。

新法規劃,高腳屋一樓的空間不能設牆,以免阻礙洪水流動,高度以三公尺為限;且空間應儘量清空,但可當成樓梯廳、停車場、活動聚會所,但不可設地下室。

至於易淹水地區定義,他說,由地方政府視當地情況指定。

官員說,台灣水患頻仍,日前還曾研議師法荷蘭的「漂浮屋」,以因應氣候變遷。漂浮屋即是將房屋拴在一旁的鋼柱上,當洪水來襲時,整個房子可以上升四到六公尺高,隨水位上下升降。但官員說,怕漂浮屋有被地震震裂的危險,目前還不考慮。

遠雄企業團副總蔡宗易表示,海水倒灌區、沒有堤防的地區,應該都會需要高腳屋。現行技術蓋高腳屋並無問題,只是將基樁撐高而已,一般工程行、丙級營造廠都會做,適合非都會區、獨棟、樓不高的小型建築物。


易淹區建高腳屋 李鴻源:必要政策

【聯合晚報╱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2012.06.22 02:58 pm

營建署擬鼓勵沿海低窪易淹水地區興建「高腳屋」,避免洪水危害。內政部長李鴻源上午表示,這是內政部既定政策,一定會推動,尤其在濱海地區,有很多地盤下陷區,低於海平面下三公尺,這是必須推動的政策。

李鴻源受訪表示,推動興建高腳屋,讓易淹水地區一樓騰空,可以使淹水機會少一點。我國在濱海地區有很多地盤下陷區,低於海平面3公尺,因此這是必須要推動的。目前災害潛勢圖都已算出來,內政部未來會定的更明確。

對於營建署規畫,高腳屋一樓的空間不能設牆,盡量清空,但可當成樓梯廳、停車場、活動聚會所,且不可設地下室。李鴻源表示,興建高腳屋的地方都是易淹水地區,一樓以下只能做低密度使用,是必然的。考慮到這些問題,高腳屋一樓是否列入樓地板面積、哪些地區可以興建高腳屋,政府會有後續配套。


高腳屋?居民:不切實際

【聯合晚報╱記者梁雅雯、蔡維斌/連線報導】2012.06.22 02:58 pm

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說要將高腳屋列為既定政策,在沿海、低漥易淹水地區全面推動,嘉義縣布袋鎮長蔡坤彬認為,要預防淹水最重要的應該是排水系統要做好,並設置大型疏洪池;雲林沿海居民則說,政府官員不要盡想一些「有坑嘸筍」(不切實際)的,能把排水治好,就阿彌陀佛了。

雲林沿海低窪地區每雨必淹,加上海水倒灌更是雪上加霜,多年來,淹水區房子都紛紛動工墊高,沿海居民說,還是地基墊高最妥當。

居民說,沿海淹水也不是今天的事,近年來,政府投入不少錢整治排水溪流,比起10年前,淹水確有好一些,但政府應將大量抽水的養殖產業統籌規劃,或做好抽水站,這些才實際些,叫人民蓋高腳屋,大家都知道海口老人多,叫老人家像四腳仔(青蛙的俗稱)爬進屋,不是要折騰老人家嗎?誰敢住!


觀察站/千億治水防洪 最後只能仰賴高腳屋?

【聯合晚報╱記者鍾延威/特稿】2012.06.22 02:58 pm

執政需要創意、需要想像力,內政部長李鴻源推動沿海、低漥地區興建高腳屋即是一例,與馬總統防洪必稱防水閘門相互輝映。自從八八風災重創台灣後,馬政府痛定思痛,花數千億治水防洪,最後卻要飽受水患的災民寄未來於防水閘門、騰空高腳屋,災民能不無言?

高腳屋真的很有創意。想像一下那個場景:颱風天,海水倒灌帶來的滾滾洪流自腳下流過,住戶好整以暇坐在窗邊,談笑欣賞雨景,看那潮來潮往,好不愜意,颱風於我何有哉!

但回到現實,李鴻源說推動-高腳屋是「既定政策」,如何政策化?列入建築法規嗎?沿海及低漥地區住戶被水淹到怕,早就把地基墊高了。不是抬高房加高地基,就是把房子用水泥再包一圈,一樓變地下室、二樓變成一樓,李部長如何讓這些房子再長腳?政府要出錢嗎?

李部長或許可以說高腳屋的政策適用於新蓋的房子。但誰會笨到跑去低漥地區蓋房子?即便蓋了四腳屋,老弱婦孺怎麼出入,政府補助升降梯嗎?談笑欣賞雨景,看那潮來潮往的雅興,沿海「散赤」人民是無福消受的。

政府在面對問題、無計可施時,習於以鋸箭法解決,只求治標。酒駕很嚴重,只想到提高交保門檻、提高刑責,不思從源頭─例如強制汽車設酒則儀器解決;淹水,不把堤防修好,不做大排、蓄水池,卻力推水閘門、高腳屋,徒惹民眾訕笑。

執政需要創意、需要想像力,才不至於落入窠臼,但也不能太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否則,我們有哆拉A夢就夠了,何必水利專家。


台灣真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

【工商時報】發表於 2013-2-3 08:50

曾任台灣省水利處處長,本身是水利專家的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在台灣競爭力論壇舉辦的「2013智慧城市高峰會」中,以「給台灣2030備忘錄」為題發表演說,指出台灣的水庫因淤積問題嚴重,預計到2030年全台50座水庫的庫容量可能僅剩一半。再加上台灣「熱島效應」嚴重,旱災或水災頻仍,其實已經沒有「風調雨順」這4個字了。

對於關心環境議題與台灣水資源的人來說,李鴻源部長的這一段講話絕非危言聳聽。首先,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影響,近年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重大「天然災害」層出不窮,台灣自然也無法倖免,平均每2年就有嚴重水災,每9年就會遇到嚴重旱災。想要寄望年年「風調雨順」,顯得十分不切實際。

其次,由於水災頻率過高,不只造成人民生命財產與交通設施的重大損毀,更因台灣特殊的地形地勢,每一次的風災水災總會帶來水庫泥砂快速淤積的後遺症。若不清除水庫淤泥,不只會縮短水庫的壽命,更會使得旱災來臨時的水荒問題益形惡化。然而若要進行清淤,誠如李部長所言,光以石門水庫為例,目前淤泥估計多達1億噸,清除費用需要千億元,以政府目前困窘的財政,他斷言實務上將不可能達成。李鴻源的這個專家看法,與多年前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長時,面對中橫公路因受921地震及72水災的連番重創,導致公路一再坍塌,只好無奈的宣告暫停修路搶通,以免造成救災經費的無謂投注,出發點可以說如出一轍。

更嚴重的是,不只清除水庫的淤積有實務上的困難,以及在災變頻仍的情況下,將使水庫淤積問題陷入清不勝清的困境。眼看著台灣水庫的庫容可能在2030年只剩下一半,台灣所面臨的另一個困境是,明明知道水庫蓄水量減半勢必要加劇旱災來臨時的水荒問題,台灣想要另覓新址興建水庫,卻幾乎是現實上的不可能。包括缺乏合適的地點,以及將面臨環境意識抬頭下民意的抗爭與反彈,高雄美濃水庫倡議多年,卻始終無法啟動,不就是最鮮活的例證嗎。

正因為有這種種的糾結,李鴻源感嘆台灣缺乏資源,能源和水的用量又大,依市場供需法則,即使不談以價制量,包括油、電、水價格至少應該要能反映成本。但誠如李鴻源所說,在台灣價格的調整,通常都會牽扯到敏感的政治操作,以致無法理性的討論合理價格。馬政府去年拍板分階段調漲油電價格,出發點就是要讓偏低的油電價格得以合理化,以紓減國庫補貼的財政壓力,並期望能有助於節能減碳,但最後卻成為馬英九總統聲望直直落的第一根稻草。

另外以自來水的價格為例,目前的水價遠遠低於成本,不只讓民眾及企業無法普遍養成節約用水及循環用水的習慣,更讓自來水公司因而陷入長期虧損的情況,其結果則因沒錢更換管線而使得自來水的滲漏率居高不下。在這種惡性循環的情況下,我們的自來水水質能否確保,自然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另一個隱憂。

尤有進者,李鴻源部長的演說中,也針對不少地方以抽取地下水方式發展農漁業,結果造成地層下陷與海水倒灌等副作用,迫使政府必需花很多經費防杜地層下陷及挽救海岸線。總算起來其所投入的社會成本根本遠高於所獲致的經濟效益,以致連他也不得不感慨台灣「實在是充滿矛盾的國家」。

不管是明知水電油等能源價格不合理,既會造成由國庫補貼的額外財政負荷及不公平現象,未來更可能因節能減碳不力而遭到國際懲罰制裁;或是明知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缺水、缺糧的危機,卻始終因為政客們的政治操弄,使得足以對症下藥的亡羊補牢之策遲遲難以啟動,從而坐實了台灣果然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再以拓展國際貿易,避免台灣遭到邊緣化為例,政客們一方面催促政府拿出與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成績單,而卻對必需以開放外國農產品為前提的國際慣例刻意忽略與杯葛。這種只想佔便宜卻不願付代價的偏差心態,事實上瀰漫於各個公共政策領域,自然也包括既要非核家園,卻又不接受電價調升,如此的自私算計,不只讓台灣成為充滿矛盾的國家,長遠來看更會斷送台灣的生機。所謂自己造業自己擔,2030年也許就下一個最佳的檢驗時點。


俄暴雨成災 逾150人喪生

自由時報 – 2012年7月9日 上午4:30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俄羅斯南部鄰近黑海的克拉斯諾達(Krasnodar)地區,6日晚間一夜暴雨,釀成嚴重災情,目前已證實至少150人喪生,其中多數在睡夢中被洪水沖走,是當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天然災害,也是普廷就任總統以來面對的首場重大天災,他將這次洪災比擬為「海嘯」,並在視察災區後下令調查防災是否有疏失。

克拉斯諾達地區6日到7日的24小時內降下1英尺(304毫米)的豪大雨,氣象局表示,這是當地月平均降雨量的5倍。洪水在7日凌晨2時暴發,沖毀道路、橋樑、淹沒5000戶民宅,災情最嚴重的克雷姆斯克,體育場宛如一座湖泊。

內政部8日指出,已找到150具罹難者遺體,其中139人在克雷姆斯克;未經官方證實數據是155人死亡,其中許多年長者是在睡夢中罹難。克拉斯諾達州長特卡謝夫說,「過去70年來沒有過像這樣的水患。」

曾被批評救災反應遲緩的普廷,7日傍晚迅速搭機前往克雷姆斯克視察災情,並召開緊急會議。普廷說,這次水患威力「就像海嘯」,下令聯邦調查委員會調查防災、預警工作是否確實,並指示撥款為災民重建家園、向每位罹難者家屬發放200萬盧布(約181萬台幣)慰問金,並宣布9日全國降半旗哀悼。

8日克雷姆斯克洪水已退,但最嚴重區域仍有50公分積水,災民一邊清理滿目瘡痍的家園,一邊怒批政府沒警告。83歲老翁波戈馬佐夫在堆高的桌子上蹲了一整夜,躲避快漲到住家天花板的洪水,他說,「沒有警報,沒人來警告我們,因為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但克雷姆斯克市長否認此說。

居民懷疑開水庫洩洪釀災

居民懷疑市府未預警就緊急開啟克雷姆斯克附近的內博茲哈河(Neberdzhai)水庫洩洪,防止水庫潰堤,才會引發瞬間暴洪。一名居民說,「這裡老是在下雨,但之前從沒這樣過。7公尺高的水沖毀一切。那不是雨的關係。」聯邦調查委員會已對此展開調查,調查人員說,這座水庫確實在13小時內多次啟動自動洩洪,但還不清楚是否因此釀災。


砸大錢搞建設 漏掉了下水道?  時代雜誌質疑 陸現代化迅猛的同時 卻輕忽排水工程

2012-7-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8| 評論數: 0

北京上周慘遭61年來最大暴雨侵襲與洪水肆虐,已知至少造成37人死亡。這場豪大雨除了癱瘓陸空交通、生活失序,更沖刷出北京人心中的疑問:政府砸大錢搞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是否忽略了攸關排水順暢的下水道工程。

落後已開發國家

中國大陸上周多處降下豪大雨,累積雨量創下歷史新高,大量雨水傾瀉而下,導致排水系統超出負擔,無法發揮正常排水功能,雨水變成洪水肆意流竄,淹沒道路與多棟房屋,一百多人因而喪命。已站上世界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亮眼的經濟表現令人稱羨,但大陸政府在這次暴雨的表現卻令人咋舌而引來外媒強力關注。

美國《時代雜誌》網路版刊登題為〈水災後的質疑:中國的建設太快?〉的文章,指中國政府對北京挹注大筆經費來推動現代化建設,例如2008年奧運場館、全球第2大的國際機場、新的地鐵系統。然而,在一幢幢使人目眩神迷的摩天高樓背後,地底下的排水道卻成了北京人心中之痛,他們質疑政府是否忽視重要基礎建設之一──「排水系統」。

文章引述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的評論說,「這樣的暴雨都讓全國首善之區陷入混亂,要是降在其他城市豈不更慘。」評論更點出一個事實:「在下水道技術方面,中國落後已開發國家數十年了。」

上周暴雨適逢浙江溫州動車追撞事件一周年,輿論呼籲以動車事件為殷鑑,除了質問公共工程品質,並要求政府在救災上要有透明度。

一天下了六個月雨水

文章說援引中國大陸交通部資深工程師張俊峰的看法,北京在1天之內降下了正常情況下6個月的雨水,「沒有一個排水系統能夠承受這麼大的降雨量。」

在這次北京水災中受害最嚴重的房山區,一個名為青龍湖的村子內,至少有24棟磚造房屋被洪水淹沒,當地居民周一表示,他們心有餘悸的回到村裡,要去確定自己家有沒有垮掉。他們表示,目前暫居戶外,但還沒有飲用水或食物,也未得到政府的任何援助。

文章引述當地居民的話說,據信至少有3位村民已遭不幸,一名男子被掉下來的電纜壓死,另一名婦人及她八個月大的嬰兒被洪水沖走下落不明。這位婦人的表妹說,「沒有人願意看到這種事發生。但生活是艱苦的,我們離鄉背井來北京打工掙錢,如今她卻不見了。」青龍湖距離北京40公里,是外省市來北京的打工仔落腳之處。

文章說,政府為青龍村運來大量泥土,並築成河堤,防止從下水道溢出來的水流入河川,造成河水暴漲,讓災情雪上加霜。


著名的陸地比海平面還低的國家 -- 荷蘭 Netherlands

Wikipedia 荷蘭

荷蘭,正式名稱為尼德蘭王國(荷蘭語: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位於歐洲西北部,瀕臨北海,與德國、比利時接壤。荷蘭國土海拔很低,很多地方地勢接近甚至低於海平面,因此又常稱低地國。其以海堤、風車和寬容社會風氣聞名。首都是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是憲法確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女王的王宮和大多數使館都位於海牙。此外,國際法庭也設在海牙。荷蘭的國際代碼為NL。

位於歐洲的荷蘭本土與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阿魯巴、庫拉索和荷屬聖馬丁4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共同組成「荷蘭王國」,正式名稱為「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荷蘭語,中文直譯作「尼德蘭王國」),但通常稱為「Holland」(荷蘭),而實質上荷蘭是荷蘭王國內其中兩個地區。尼德蘭的原意為「低洼之國」,故使用普通名詞的複數形式,並且要加冠詞。日耳曼語系直接稱為「the Netherlands」(英語)、「die Niederlande」(德語),而拉丁語系則意譯為「低地國家」:「les Pays-bas」(法語),「los Países Bajos」(西班牙語)。

平坦是荷蘭地形最突出的特點。其國土面積的一半海拔低於1米,26%甚至低於海平面[4]。部分地區甚至是由圍海造地形成的,比如夫利佛蘭省的大部分地區。這些低地都修建了海堤來保護。而荷蘭人世代與海爭地,在荷蘭人眼中最大的敵人是海洋。荷蘭的最高點是位於國家最東南角的Vaalserberg,海拔321米。

萊茵河、瓦爾河(Waal)和馬斯河(荷蘭語、德語:Maas;英語:Meuse River)將荷蘭一分為二。

另外參見:荷蘭的國家公園,Zuiderzee Works。

盛行來自亞速爾高壓的西南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

荷蘭經濟高度發達,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居世界前十位,2011年人類發展指數高居世界第三位,為西方十大經濟強國之一。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主要造船國。荷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2005年開採量達745億立方米,自給之餘還能出口。荷蘭交通十分發達,運輸總量占歐盟的30%。

阿姆斯特丹(荷蘭語:Amsterdam[ɑmstərˈdɑm]),是荷蘭首都及最大城市,位於該國西部省份北荷蘭省。根據2008年1月的統計數據,這座城市人口達747,290人;而該城市所處的蘭斯台德都市圈,大約有670萬人口,是歐洲第6大都市圈。

其名稱源於Amstel dam,這表明了該城市的起源:一個位於阿姆斯特爾河上的水壩,即今水壩廣場址。12世纪晚期一個小漁村建於此,而後由於貿易的迅猛發展,阿姆斯特丹在荷蘭黄金时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在那個時代,該城是金融和鑽石的中心。19和20世紀,該城擴展,許多新的街坊與近郊住宅區形成。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金融和文化首都。許多荷蘭大型機構的總部都設於此,其中包括飛利浦和ING等7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作為泛歐交易所的一部分,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座落於城市中心。阿姆斯特丹有很多旅遊景點,包括歷史悠久的運河網、荷蘭國家博物館、凡·高博物館 (Vincent van Gogh)、安妮之家 (Anne Frank Huis)、紅燈區以及許多大麻咖啡館。每年有大約420萬遊客來此觀光。

作為當前荷蘭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歷經了從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過程,經歷了輝煌與破壞,以及世界大戰的洗禮,從一定程度上講,她的歷史也是荷蘭歷史的一個縮影。

鹿特丹(荷蘭語:Rotterdam)是荷蘭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是阿姆斯特丹),位於荷蘭的南荷蘭省,Nieuwe Maas河畔。鹿特丹的名字來自於在市中心注入Nieuwe Maas河的小河鹿特河和荷蘭詞Dam(壩)。

鹿特丹長期為歐洲最大的海港,以集裝箱運量計算,1980年代曾是世界第一大港口,在2010年為世界第10。

海牙(荷蘭语:Den Haag(dɛnˈɦaːx)), 官方亦稱 s-Gravenhage (ˈsxraːvə(n)ˌɦaːɣə))是荷蘭第三大城市,在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人口48萬5千人(2009年5月31日)大海牙地區人口約101萬人,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海牙位在西荷蘭的南荷蘭省,同時也是該省省會。

雖然海牙並不是荷蘭的首都,因荷蘭憲法規定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但它是荷蘭中央政府所在地,而且貝婭特麗克斯女王居住在海牙並於此辦公。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都位於此,另外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也都在此辦公,例如荷蘭城市自治協會VNG。鸛鳥徽是海牙的市徽。

烏特勒支(荷蘭語:Utrecht),為荷蘭烏特勒支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同時也是該省的省會,其為蘭斯台德地區最東邊的城市,也是荷蘭第四大城市,2009年人口超越 300,030。

烏特勒支的很多建築物都是中世紀以後留下的古蹟,同時也是18世紀之後荷蘭的宗教中心,目前以烏特勒支主教座堂最為出名,同時烏特勒支主教也是羅馬教廷在荷蘭的天主教領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