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也施壓 谷歌刪萬則內容
2012-6-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7| 評論數: 1 |原作者: 記者楊慈郁/綜合報導
全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谷歌)公司最新發布的《全球透明度報告》(Global Transparency Report)中指出,谷歌去年下半年共接到逾千次來自各國政府要求刪除搜索內容或YouTube影片的請求,其中以政治評論占最大比重,谷歌逾半數照辦。
據《華爾街日報》、路透報導,谷歌高級政策分析師Dorothy Chou說,這非常惱人,因為政府要求我們刪除政治類言論的情況很多,我們覺得非常令人擔憂;這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問題,涉及到一些我們完全沒有料到的西方民主國家。
谷歌在一年發布兩次的透明度報告中稱,去年下半年,谷歌總計收到各國政府1007條、約1萬2千則的刪除請求,較去年上半年增加約1/4,其中約54%照辦。這些數據並不包括大陸和伊朗等直接屏蔽谷歌內容、不向該公司提交刪除請求的國家。
谷歌表示,去年下半年收到461份共計要求刪除6989個條目的法庭命令,並答應了其中的68%;收到546份共計要求刪除4925個條目的非正式請求,如警方官員的電話等,並答應了其中的43%。
Dorothy Chou在部落格中說:「不幸的是,過去兩年的情況令人煩惱,現在也沒什麼改觀。我們原本指望這不是常態,但現在我們知道並非如此。」
許多內容刪除請求針對政治言論,谷歌稱自從其2010年發布透明度報告以來就注意到了這樣的趨勢。
Chou稱:「這不僅影響到言論自由,而且一些刪除請求來自你想都想不到的西方民主國家,你通常不會把這些國家和內容審查掛勾。」
對抗中國網路審查 Google認輸
自由時報 2013-1-6
〔編譯俞智敏/綜合報導〕網路搜尋龍頭業者Google極不情願地坦承,該公司對抗中國網路審查的努力宣告失敗,Google已低調停止對中國用戶提供敏感詞提醒服務,因為中國政府找到了防堵的新辦法。
試圖突破中國封鎖 徒勞無功
根據衛報報導指出,Google自去年五月以來始終在幕後努力,對遭到中國當局禁止搜尋的敏感詞執行「貓捉老鼠」式的邊緣政策,當中國用戶搜尋這些政治敏感詞時提供提醒服務,試圖改善中國用戶的搜尋結果。
但Google與中國政府間的角力於去年十二月進入白熱化,因為儘管Google提供提醒,中國用戶依舊被中國當局切斷連線。據一名中國消息人士透露,Google曾數度試圖避開中國的封鎖卻徒勞無功,Google最後認為繼續與中國政府間的技術爭議只會造成「不良效果」,終於決定停止這項服務。
敏感詞提醒服務 上月初叫停
中國網路審查監測網站「防火牆」(Great Fire)四日公布對中國境內搜尋的測試結果,證實Google取消了敏感詞提醒服務,同時也提供一份協助網頁。
Google公司發言人證實已於十二月取消了敏感詞提醒服務,但以中國狀況敏感為由拒絕發表更多評論。
Google於去年五月公布這項提醒功能時曾解釋說,中國用戶在搜尋如「長江」、「江蘇移動」等關鍵詞時常遇到連線問題。但在Google公布這項功能的廿四小時內,中國政府就設法讓該功能失效。數天後,Google又在六月修改了敏感詞提醒方式,也隨即遭中國政府封鎖。
隨著雙方緊張情勢不斷上升,去年十一月,Google的英文以及中文服務遭封鎖達廿四小時,到了十二月初,當用戶持續反映進行某些搜尋仍遇到問題時,Google終於決定放棄這項服務。
Google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係自二○○六年起就相當緊張,當時Google首度在中國提供網路搜尋服務。最新的爭議發生時機,正值中國政府開始對網路進行更廣泛箝制,包括封鎖協助用戶匿名上網的「虛擬私有網路」(VPN )在內。
中國政府上月才剛宣布實施網路實名制,要求用戶必須向網路服務提供業者提供真實身分,再度引發各界對中國言論自由感到擔憂。
【維基百科:不會配合中國任何形式的網路審查】
(南方都市報, 新浪微博, 2013-8-13)
維基百科聯席創始人威爾斯表示,維基百科寧放棄中國業務,也不願接受中國方面任何形式互聯網審查。
復旦互聯網專家沈逸表示:互聯網從來都不是沒有管制的。
對中國的要求維基百科立場強硬,但對美國安全機構,其行動未必如此。
環球時報http://t.cn/zQ8P27g
維基百科:不會配合中國任何形式的網路審查
環球網-環球時報 蕭達 王渠 2013-08-13 04:27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王渠】維基百科聯席創始人威爾斯近日表示,維基百科寧願放棄在中國開展業務,也不願接受中國方面任何形式的互聯網審查。
威爾斯在香港參加維基媒體國際大會時對《華爾街日報》說,維基百科“永遠不會配合中國政府有關限制資訊的要求”。《華爾街日報》中文網12日報導說,6月初,中國對國內互聯網用戶封鎖了加密版維基百科。此前中國線民可以自由訪問加密版維基百科。現在,中國線民只能訪問非加密版維基百科。威爾斯表示,他並不特別擔心網路攻擊風險,因為維基百科既不參與惡意活動也不傳輸金融資料。
維基百科是一個電子百科全書網站,資源來自大眾。中國的電子百科全書市場目前被搜搜百科以及互動百科等本地網站主導。維基百科中文版創建於十多年前,目前已有超過70萬個詞條。報導說,去年12月,中國政府決定,互聯網路接入服務供應商應收集用戶資料,把用戶的網路身份與其真實身份相對應聯繫。當被問到維基百科是否會遵照網路實名制的要求去做時,威爾斯回答說:“就算是五秒鐘也不行”。
威爾斯稱,大多數情況下,非加密版維基百科在中國是可以訪問的。他說,注意到中國用戶的參與度提高了。但對於中國線民來說,訪問維基百科仍面臨一些阻力,特別是在一些對訪問非中國網站的線民收取額外費用的地區。威爾斯還表示,維基百科已經開放了與中國政府的溝通管道。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互聯網研究專家沈逸12日對《環球時報》表示,互聯網從來都不是沒有管制的。維基百科創始人的講話給人的印象是,維基百科遵循絕對的資訊自由流動原則,反對一切形式的內容管理。但這可能只是理想化的表述,或許對來自中國政府的要求,維基百科立場強硬,但對美國國家安全機構,或者歐洲司法系統的要求,無論是刪除詞條還是透露資訊,或者容忍政府刪改詞條,維基百科的實際行動恐怕就未必如此堂皇。
沈逸表示,實際上對互聯網的管制不是價值問題,而是管理的標準和技術問題。現在需要的是建設性的討論,協調與磋商,純口水的貼標籤或許可以掩蓋商業市場策略拙劣引起的失敗,但對互聯網健康發展毫無積極意義。
谷歌宣佈將用新技術保護互聯網言論自由
BBC 中文網 更新時間 2013年10月22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4:11
谷歌表示將努力捍衛互聯網言論自由
世界著名互聯網公司谷歌星期一(10月21日)在美國紐約宣佈將開始實施一項保護新聞機構和人權組織免遭網絡攻擊的計劃,以支持網絡言論自由。
根據這項「盾牌計劃」(Project Shield),谷歌將代理那些頻繁遭受出於政治目被攻擊的網站。由於谷歌比較龐大、技術設施比較完備,所以比那些獨立網站更能抵抗攻擊。
谷歌同時宣佈凖備推出一項名叫uProxy的新技術,以便讓個人在一定條件下突破政府的審查和監控軟件而瀏覽互聯網。
所提供的這個軟件將能夠在谷歌Chrome瀏覽器和Firefox瀏覽器上運行,不過暫時不能在谷歌競爭對手微軟的視窗瀏覽器上運行。
「不做惡」
谷歌在自己「不做惡」的口號指引下幫助人們對抗世界上一些試圖封鎖互聯網的政權,建立了自己的聲譽。
谷歌在2010年建立了一個以前美國國務院官員科恩為首的名叫Google Ideas的智囊機構,研發上述重要產品。
由谷歌資助並由美國華盛頓大學和非盈利性組織「勇敢新網絡」(Brave New Software)研發的uProxy軟件將能夠讓在中國等國家的用戶看到在另一個國家的朋友所看到的未經審查的相同網頁。
這個軟件可以在兩個用戶之間建立一種加密連接,也就是建立一個事實上的私人網絡,類似於目前一些中國人為突破當局對互聯網的封鎖而使用的所謂翻牆軟件。
谷歌表示,uProxy目前仍處於試驗運行階段。
編譯:躍生 責編:李莉
谷歌對美國安局截取數據指稱表示「憤怒」
BBC 中文網 更新時間 2013年10月3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6:06
美國安局否認進入谷歌和雅虎公司的數據中心。
谷歌公司對美國國安局被指侵入該公司數據中心竊取信息表示「憤怒」。
谷歌聲稱不知道政府採取了有關行動,並說有盡快改革的必要。
美國前中情局雇員斯諾登洩露的政府機密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曾侵入谷歌和雅虎的數據中心竊取信息。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公布的文件顯示,美國安局每天從谷歌和雅虎的內部網絡擷取數以百萬計的資訊記錄。
但美國國安局局長表示,美國安局並未進入這些公司的電腦網絡。
美國國安局局長亞歷山大對彭博電視記者說,「我們沒有獲得授權進入美國公司的伺服器及獲取數據。」
但記者說,這種說法並非直接否認有關的指責。
攔截
斯諾登近日洩露的文件顯示,美國安局至少在某個節點上攔截了有關的網絡數據,國安局是在網絡數據經過光纖電纜和其它網絡設備與谷歌和雅虎的數據中心相連通道的時候攔截,而非進入伺服器本身竊取。
據一份洩露的絕密文件顯示,美國安局擷取的數據包括元數據、文本、音頻和視頻數據信息,並通過該局的合作伙伴——英國政府通訊總部的「Muscular」項目聯合執行。
根據已獲批的「棱鏡計劃」,美國安局早已獲得進入谷歌和雅虎用戶帳號的便利。
下星期,德國情報官員代表即將和美國白宮官員就美國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手機一事展開會談。
美國國安局發言人海頓表示,德國代表團由默克爾的外交政策顧問霍伊斯根和德國情報協調員海斯代表。
美國方面則由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國家情報負責人克萊普,以及國土安全部責任人助理摩納哥出席。
(編譯:蕭爾 責編:伊人)
谷歌董事長呼籲中國開放網絡言論自由
BBC 中文網 更新時間 2013年11月4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8:19
施密特對於中國加緊網絡管制表達了擔憂。
谷歌董事長施密特呼籲中國開放網絡言論自由。他對中國加緊對網絡管制表示擔憂。
施密特在香港接受《南華早報》採訪時表示,允許言論自由會幫助中國大陸避免掉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他批評了中國大陸剛剛出台的網絡管理新法。
根據這項新法律,只要在網上轉發不實信息超過500次,或是被5000以上網民閱讀,就會被定義為利用網絡傳謠或誹謗他人,受到法律起訴。
施密特表示,如果中國希望避免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就需要更加公開化以及允許言論自由。
另外施密特指出,如果中國希望經濟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面對三大問題。
他指出第一個問題是獨生子女政策。他批評這個政策導致中國人口加速老化。
施密特說,另外兩個問題是全球化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在未來10到20年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谷歌2011年放棄了在中國大陸的中文搜索引擎服務,把業務轉到香港。
此前,施密特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由於中國對網絡的管制,谷歌沒有計劃在中國大陸擴展業務。
(編譯:林杉:責編:董樂)
谷歌總裁:十年內將戰勝網絡審查
BBC 中文網 更新時間 2013年11月2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8:25
施密特預言將在十年內結束網絡審查。
谷歌總裁埃里克·施密特大膽預言,先進的網絡技術有望在10年內使全球的網絡審查終結。他說,更先進的網絡加密可以幫助民眾戰勝政府的監管。
在周三(11月20日)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舉行的一次學術會上,施密特談到了如何戰勝中國等國家對網絡實行的嚴密監控。
他說:「首先,他們試圖封鎖你;然後,他們試圖滲透你;但最終,你卻取得了勝利。這就是未來會發生的情況,因為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施密特還說,他相信,在10年內戰勝網絡審查將會是一件極可能發生的事。
網絡加密
施密特說,對付政府網絡監督的辦法就是對網絡系統進行加密,例如使用加密數據包等。
他承認,根據中情局前雇員斯諾登的披露,美國國安局的確曾經破解過網絡的加密系統。
但他同時表示,採用加長的網絡密匙並經常進行更換將使破解者很難得逞。
谷歌最近已經增加了其網絡密匙的長度並複雜了其程序。施密特說,這其實就是政府和互聯網用戶之間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他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場遊戲的最終勝利者將是億萬網民。
(編譯:沙漠/責編:李莉)
- Jun 20 Wed 2012 09:45
西方也施壓 谷歌刪萬則內容; 對抗中國網路審查 Google認輸; 維基百科:不會配合中國任何形式的網路審查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