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外媒筆下的民國初年  ──《紐約時報》1911─1921共和十年 (之十二)

2012-12-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 評論數: 0

危急時刻,使館的英籍門衛柯爾向康得黎報險求救。康得黎即向警署和英國外交部報告,並約見記者詳細揭露事件始末。

英國雇員回憶孫中山倫敦蒙難記

1912年1月14日。倫敦1月6日電:喬治‧柯爾(George Cole)曾在位於倫敦波特蘭大街(Portland Place)上的清國公使館充作門衛,他講述了英、清兩國16年前因現任中華民國首位國家元首孫中山而發生的一場外交糾紛。

柯爾說,「1896年10月9日,清國公使館參贊馬格里爵士對我說他們正在等一個人,這個人腦子有點問題,但不會傷人。他問我是否介意做這個人的看護,我同意了。隨後,我檢查了準備關這個人的房間,發現屋子已整修得十分堅固。

自始至終守候他

「10月11日早晨8時,我正在大廳清掃衛生,有3位清國人走進公使館,他們帶來了一位陌生人,並通報馬格里爵士。過一會兒,馬格里爵士打電話給我,說先前討論過的那個人已到,請我把他送到4樓那間準備好的房間去。馬格里要求我必須自始至終地守候他。

「遵 照馬格里爵士的指示,我對那人進行搜查,未遇到任何麻煩。他身上帶有各式各樣的紙張,還有4張5英鎊的紙幣,2個頭像幣和一些零錢,我都拿給了樓下的馬格 里爵士。馬格里爵士及兩位清國人對孫中山進行了長時間的訊問。我受命在外等候。過後,馬格里爵士走出來對我說,『毫無疑問,這個人將會求你向外遞信並許諾 給你好處。但是,你只管拿錢,把信都交給我。』

「果不其然,第二天,這個人就問我能不能幫他向外遞信。我說不能。然後,他對我說,他實際上被當成一個重要囚犯了,那麼他能把信從窗戶往外扔嗎?我說我盡力吧。他寫了些什麼,並總是放一個硬幣以增加重量。我一下樓,就把所有東西都交給馬格里爵士了。

「從那個時候起,我得出結論,他根本不是什麼瘋子。我要他告訴我究竟出了什麼事,以決定是否幫他帶信出去。他表示非常感激,然後硬塞給我20英鎊,並問是否幫他。他說,那些紙幣對他沒什麼用處,因為他知道他在倫敦待不了幾天了。我接受了他給的錢。

「他 告訴我許多關於他的事,關於他在清國正在做的工作,還有他幾次脫險的經歷。他讓我交一封信給康得黎醫生。那天晚上我設法回家了一趟,和妻子商量過後,我決 定幫助他。「這樣,我向康得黎醫生送了3次信,然後帶回康得黎寫在參觀證上的寥寥數語。康得黎醫生與英國外交部進行溝通,我告訴他,被釋放的時間指日可 待。」

英國首相兼外相的索爾茲伯里大人獲悉此事後,馬格里即被傳喚。馬格里辯稱自己享有外交豁免權,英皇法令不能在外國使館生效。首相 決 定快刀斬亂麻,為施加影響,他說,「我與清國公使館八竿子打不著,但你是大不列顛的臣民,如果你不釋放這個人,你將吃不了兜著走(it will be worse for you)。」

威脅果然奏效,兩個蘇格蘭場(Scotland Yard)的人來到公使館,要求馬格里釋放被拘者。馬格里把關押孫中山的房間鑰匙交給來者並示意樓上通往孫被關的樓道。孫中山很快就下樓成為自由人。在最後的這一幕,清國公使館的清國外交官沒有一人在場。

獲救得力康得黎

孫 中山獲救得力於其英國老師康得黎(James Cantlie)最多。1896年10月2日,孫中山在到達倫敦的第二天即拜訪康得黎夫婦。當時,滿清政府電令駐英公使館「不惜一切代價捉拿孫中山」。 10月11日是一個星期天,孫中山當街行走時被「強行夾入使館」。清國公使館根據密令,擬用7千英鎊高價租輪船將其祕密押送回國。危急時刻,使館英籍門衛 柯爾向康得黎報險求救。康得黎即向警署和英國外交部報告,並約見記者詳細揭露事件始末。英國外交部經過調查後派6名警察守候在清國公使館門外,加以監視。

10月22日,英國《環球報》(Globe)首先披露孫中山在倫敦被綁架事件,其他各報隨即以特大標題相繼報導。1896年10月23日,孫中山獲釋。


外媒筆下的民國初年  ──《紐約時報》1911─1921共和十年(之十三)

2012-12-2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46| 評論數: 0

孫中山先生已被選舉為新的共和國總統,雖然從形式上說,這更像是一個軍政府。這種情形將會持續下去,直到局勢變得穩定。

美國學者百森評中國時局

1912年1月14日。商業統計學家百森先生就中國近況及對世界局勢影響回答了《紐約時報》記者的提問。他說:

「中 國革命直到過去兩三個月才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這是西方人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忽略的一系列中國國內事件演變的必然結果。在滿清專制統治下,民怨與日俱增, 專制政府以及束縛中國數世紀的道德規範在西方文明光芒的照耀下轟然倒塌。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持續時間長達12年之久,這是中國人民不滿專制統治 的前兆。在這次起義中,太平軍攻占了數個重要省分,甚至對上海展開攻勢。直到戈登將軍參與重組大清軍隊,才最終將起義鎮壓下去。

革命導火線

「1908 年,滿清皇室承諾成立代議制政府,他們保證在數年後建立代議制政府。1910年10月,清廷組建了資政院,但這僅僅是一個諮詢機構。人民隨後要求成立真正 的國會。這突然而至的請願對滿清皇室是一個巨大的震動,他們想方設法迴避人民的這類請願,由此點燃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革命爆發後,舉國響應,起義軍每到一地都勢如破竹,這深刻地表明了大清帝國的孱弱和中國人民的萬眾一心。

「西 方輿論普遍認為這場起義取得的勝利僅僅是暫時的。但是,我認為這種觀點不正確。革命從一開始便進展順利,起義軍展現出了良好的戰略判斷力。顯然,這是一場 現代化的戰爭。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很好保護,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事實上,各國列強一直在等待尋找藉口進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國人最懼怕的事情,即瓜分中 國。

「我們在土耳其曾催生了代議制政府的成立,這與中國目前的情形十分相似。現在,土耳其的政治制度正在經歷時間考驗,迄今為止,從各方面看都是成功的。

袁世凱遇刺

「顯 然,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據說,已有14個省宣布擁護共和。滿清皇室方面,唯一值得考慮 的個人因素是袁世凱,他被許多人認為是一個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角色。孫中山先生已被選舉為新的共和國總統,雖然從形式上說,這更像是一個軍政府。這種情 形將會持續下去,直到局勢變得穩定。

「接下來,如果各省軍閥不自立為王,而清軍戰鬥力在短期內又未得到質的改進,那麼,革命的結果必然是一個永久性代議制政府的誕生。

「另 一方面,這種結果並不會在短短幾周或幾個月內出現。如果你沒到過中國,即難以想像她的幅員遼闊和與世隔絕。數億普通民眾對正在發生的革命一無所知。當他們 聽說此事時,起碼是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了。我們生活在發達的美國,根本想像不出在一個沒有鐵路、沒有電報、沒有報紙的國度裡,生活是什麼樣子。當然,中國 部分沿海地區已擁有了這些現代通訊方式,但是還有數億中國人一輩子從來沒見過火車。

「因此,儘管我相信共和政府終將實現,但至少不是現 在。建立這樣的政府並獲得西方列強的承認,起碼還需要好幾個月。另外,為了使得共和制獲得成功,一些人事更替勢在必行。伍廷芳先生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新聞發 言人,但我個人對他不抱任何信心。新政府若想獲得列強承認,國務卿必須是伍先生之外的其他人選。

「與蒙古的爭端仍然懸而未決。我從高層 得 到的消息,關於滿清政府將蒙古割讓給俄國一事並不屬實。滿清政府從來沒有也決不會將蒙古割讓給俄國。至於革命黨人向俄國人承諾了什麼,我無從知曉。退一步 說,即使他們擁有將蒙古割讓出去的權力,我相信,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也決不會善罷甘休。」

1912年1月16日上午,袁世凱在紫禁 城 參加完御前會議後出來,馬隊快要行進到東華門外大街和王府井大街路口處時,突然有3枚煉乳罐大小的炸彈向他扔來。因袁世凱的馬車走得快,第一枚和第二枚炸 彈落在馬車後,炸傷了袁的衛隊和馬匹,有20多人受傷,其中袁的侍衛管帶袁金標送醫不治。第3枚炸彈沒有炸。刺客扔完炸彈後逃進三順茶館,10人被捕,張 先培、黃之萌、楊禹昌3人因當場被搜出武器,於次日遭處決。


外媒筆下的民國初年  ──《紐約時報》1911─1921共和十年(之十四)

2012-12-2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 評論數: 0

如果中國人可以保持足夠冷靜,關注危及他們個人以及國家存亡的大事,他們現在應該向列強示以極大的讚賞和敬意,而非整天為建立真正的共和制或是君主立憲制而傷腦筋。

美軍開往秦皇島

「羅 根號」(Logan)運載的美軍第十五步兵營和機槍營將在黃海和直隸灣上顛簸4天,趕在相關鐵路沿線失控前抵達秦皇島,下船登陸。他們雖然不是戰無不勝的 部隊,卻是整個美軍的代表。並且,隨後將會有更多部隊從馬尼拉和其他地區抽調過來,直到中國錯綜複雜的局面徹底平息。

當然,我們將軍隊派往華北並不意味著這是一段輕鬆愉快的經歷,反之,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個冒險之旅。但我們這樣做,僅僅是為了履行我們的條約義務,並且糾纏著諸多複雜因素。

當義和拳運動被鎮壓後,西方列強與中國政府重建友好外交關係,雙方就新的交往方式達成一致,以預防圍攻公使館以及阻礙道路的情形再次發生。

而 列強之間也簽訂了正式協定,就出現危險徵兆時如何重新劃分通往港口的要塞達成一致,並規定了各自派遣軍隊的數量。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政府必須同意接 受外國干涉,以及在必要時視列強為唯一仲裁者這一恥辱性事實。介入干涉時機從來不容易把握,而武裝干涉終止的時機、形式以及理由,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 是一件處理起來極為棘手的事情。

無論詭辯家如何抵賴,我軍在中國出現,都是一種干涉,而且是一種武裝干涉。我們將被迫在這條路上走多 遠, 或者我們將被拖入泥潭多深,作為對未來事件進程無法知曉的人,都無從斷言。干預從來就像是跳進一個黑暗陷阱,什麼時候能重見光明,沒有人可以預言。事情逐 漸向前進展,公使館的保衛力量不斷得到加強,外國的軍隊不斷進入中國海岸沿線的特許區域,直到幾乎達到義和拳運動時的數量。

列強之間的 相 互關係很不明朗,而中國國內局面也無大的改觀。所有試圖達成對立雙方和解的嘗試都由於自身原因而以失敗告終,哪怕是取得暫時的和解。滿清皇室不願意放棄政 權,革命黨人也未能奪權,土匪四起,所有中國人都被激起了排外情緒,這也是合乎情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即使沒有條約義務,我們也有正當理由派兵保護受到 威脅的僑民。其他將要聯合出兵的列強也是出於同樣目的,現在仍待確定。

列強想聯合出兵

這 便是當前確實面臨的困難。出兵時機仍未確定,至於地點及方式更未確定。聯合出兵占領華北以及通往北京各個要塞的危險性和它的必要性一樣明顯。一旦革命黨人 持續北上,危險便與日俱增。和過去一樣,想要區分中國的愛國志士與土匪是極端困難的;而對於中國人來說,想要區分維持治安、保護同胞生命及財產安全的外國 士兵以及趁火打劫、火上澆油的洋人,同樣困難。

如果中國人可以保持足夠冷靜,關注危及他們個人以及國家存亡的大事,他們現在應該向列強示以極大的讚賞和敬意,正如東京的半官方媒體與俄國外交部之間一樣,而非整天為建立真正的共和制或是君主立憲制而傷腦筋。

東京的報紙主筆今天將俄國對於蒙古的所謂擴張視為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他們說,這不過是白種人的負擔,俄國人要在蒙古人、親王、喇嘛和駱駝之間維持秩序。簡言之,他們必須維護俄國的和平。

日俄也伺機介入

隨 後,俄國的報紙主筆在這場恭維競賽中,以俄國人的隱晦方式回應說,在中國當前的混亂局面下,正是先進文明國家隨時準備伸出援手之時。他們相信日本會完成應 盡的文明義務,並鼓吹日本將關東──滿清攝政王的必爭之地作為她的活動範圍。俄國的報紙主筆說,日本人非常了解當地情況,他們的干預必將皆大歡喜,而且告 誡他們曾經的敵人同時也是現在的朋友,應做好充分準備,以防止在中國未來的複雜局面中猝不及防。

所有這些言論都是暗流湧動、意味深長。 如 果它們想表達什麼,那便是對日本和俄國而言──他們當然是對此非常關注的──中國北方的命運已經決定。這一決定看起來不會是實行共和制或者君主制,甚至不 可能是「門戶開放」。1895年,當時的俄國艦隊被日本人認為是不可戰勝的,俄國人執行沙皇的命令,將日本趕出關東。當然,這個事實使聖彼得堡的報紙主筆 現在向日本發出的邀請顯得十分有趣,對於中國來說也更加凶險。


外媒筆下的民國初年  ──《紐約時報》1911─1921共和十年(之十五)

2012-12-24 06:18|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 評論數: 0

革命黨人和所有外行一樣顯得過於樂觀了,他們低估了革命的成本。

當前,中國內戰雙方陷入僵局,是對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脅,也是對列強試圖避免中國分裂的巨大干擾。顯然,這一僵局主要是由於革命黨與滿清陣營雙方對金錢的需要及缺乏互信。

革命 戰爭與金錢

發 動革命,或保衛皇室,僅僅是發動戰爭的形式。戰爭需要資金,需要巨額資金。孫中山在電報中宣稱,他準備率領10萬或百萬大軍向首都挺進,雖然數字可能有差 別,然而在此險惡形勢下,如果沒有巨額貸款支持,他不可能從陸路或水路向北方挺進;而滿清皇室,無論有無俄國支持,正準備誓死守衛北京,但是他們的守衛也 亟需軍火,如果沒有巨額貸款,便不可能購買軍火。

非常熟悉金融業務的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伍廷芳,一直負責經辦列強借款的到期通知。新成立的民國政府並不了解他們此時對資金的急迫需要。革命黨人保險櫃中的資金流量看起來正在迅速減少。

革命已經取得巨大成就,這主要依靠海外華人捐款,特別是來自馬來半島、海峽殖民地、泰國和爪哇居住的華人捐款。在那裡,他們已獲得可觀的財富,掌握了成熟的商貿管理模式,而這些正是中國國內所缺乏的。即使如此,革命黨人的資金現也斷流。

革命黨人和所有外行一樣顯得過於樂觀了,他們低估了革命的成本。他們取得的驚人成就可以吸引更多捐款,資金無疑會源源而來,但與此同時,無價的寶貴時機也隨之錯失。

皇室 冒險與特權

另 一方面,滿清皇室擁有資金,但並不情願用皇家財富來進行一場未知的軍事冒險。作為特權階級,他們的小心謹慎不足為奇。在過去3百年裡,他們一直享受著國家 補貼,突然間他們發現有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將在未來剝奪他們的特權。現在的問題是,滿清皇室是否應用積蓄作為賭注來換取未來繼續享有補貼的特權,或是在萬 不得已時放棄他們的補貼,依靠3百年來積累的財富有節制地生活下去?當然,他們非常痛恨袁世凱,袁似乎已將他們的退路毀掉,而直到最近,他還一直保持著與 革命陣營的接觸。

滿清皇室都是識時務之人,他們意識到他們的利益永不可能與這位總理大臣(以及未來的掌權者)保持一致。如果事成之後一切 都可以維持原狀,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繼續將其勞動所得上貢給這些不勞而獲的人,那麼無疑他們願意動用他們的資本來賭一把。但是,如果舊體制一去不復返,並 且袁世凱對此抱有和孫中山同樣堅定的決心,那麼對於精明的滿族人來說,為什麼要將資本在這裡押寶呢?

所以,今天的情形與近代中國發生的歷次危機如出一轍,所有關注點都集中於能否獲得外國貸款。英國的態度受人詬病,普遍認為英國人反對本國或其他國家向滿清政府發放貸款。無論這一舉動是否公正,時間及事態進展將說明一切。

列強 瓜分與挽救

英 國的代表坦言反對貸款,而袁世凱認為這是幫助他維護社會治安、挽救中國於水火的必備條件。英方的想法可能僅僅出於不願讓本國人民遭受財產損失,或者他如同 許多人一樣知道,從伊格那提業福和喀西尼擔任俄國駐華公使的時代開始,滿清皇室便已打算將中國利益賤賣給俄國,這項交易只需一點資金即可掃清道路上的一切 阻礙。

讓我們像許多人一樣猜測一下,一項完美的協定已在俄國外交部遠東局與滿清代表之間達成:在蒙古親王和大喇嘛的默許下,蒙古和土耳其 斯坦(Turkestan)將尋求俄國庇護,儘管他們目前還是中國領土,但是分裂似乎迫在眉睫,不可避免;而作為回報,俄國將同意保留滿族在中國的統治 權,或僅僅是黃河以北地區的統治權。

正如車輪需要不斷注入潤滑油一樣,這項交易沒有資金支持便無法實現。那麼,英國或者其他西方列強憑什麼要為此提供資金呢?

當然,聖彼得堡和東京的新聞界可能是對的,英國只是在耍陰謀詭計妄圖渾水摸魚,但未來的事態將證明,玩弄這種詭計並非明智之舉。

除非英國人確信,共和方案的實現意味著和平,至少是相對的和平,並且在中國成為各方共識,否則,她為什麼要支持共和呢?


外媒筆下的民國初年  ──《紐約時報》1911─1921共和十年(之十六)

2012-12-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日本的態度已完全改變。她以「門戶開放」為幌子,接管了朝鮮、台灣以及滿洲地區,並變成其商業保留地。

英國對中國施加商業和政治影響的範圍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在這一區域,她在重大事件中擁有的權利和職責早已被列強認可。近年來,當瓜分中國的計畫看起來快要進入實施階段時,英國便會在長江流域調集軍艦、駐紮重兵,對一切可能的抵抗進行震懾。

今 天,共和的觀念在長江流域已深入人心。無論其他偏遠省分在逐漸失控的情況下將如何發展,共和制度將在這裡長久存在,甚至永遠存在。如果說英國人想從中國撈 取油水,那麼他們拒絕對北京進行經濟援助,從而客觀上幫助了中國意志最堅定、最有能力抵禦列強分裂中國的革命軍,便顯得十分奇怪了。

列強懷鬼胎

當然,如今成千上萬的外國軍隊駐紮在中國領土上,保衛自己的地盤。當年的瓜分計畫再度復活,任何時刻都有可能付諸實施。

當前局勢最糟糕的一點在於,當列強各懷鬼胎之時,這一天便會很快來臨。而西方世界對中國從來都不是大公無私的。我們可以預見到一個比大清帝國土崩瓦解還要糟糕的結果。當那一天來臨時,這個傳奇的王朝便會黯然退出歷史舞台。

這一天將會很快到來,讓列強瓜分這樣一個窮兵黷武的中國,是這道難題最容易接受、危險性最小的解決辦法。當西方世界在中國問題上短視之時,上述情況便極有可能出現。但是他們對待中國什麼時候目光長遠過呢?

現 狀與1900年義和拳被鎮壓後的遠東局勢非常相似,華北被控制在八國聯軍的掌心裡。但是,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被瓜分以及世界大戰爆發的危險遠大於當年。彼 時,義和拳被鎮壓過後,就像初春的小雪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隨後留下了一個非常高效率的政府,與西方世界恢復貿易往來。

這與今天的局面完 全不同。現在,有些省分還在滿清統治之下,而有些省分建立了革命臨時政府,還有近一半省分沒有任何政府機構。毋庸置疑,混亂無序在逐步蔓延。1900年, 美國在英國和日本協助下,粉碎了列強公開或者私下制定的各種瓜分計畫。他們確立了相關方案,在此秩序下,我們正常運轉了12年。但是現在,這些勢力無法再 次聯合反對可能出現的瓜分計畫。由於中國各方一團混戰,為避免自己的地盤受損,臨時或者永久性瓜分方案可能成為現實。

日本的態度已完全改變。她以「門戶開放」為幌子,接管了朝鮮、台灣以及滿洲地區,並變成其商業保留地。她顯然與俄國步調一致,他們之間的默契可能在某天通過讓人震驚的聯合行動表露出來。俄國對蒙古的控制僅僅是這一系列驚人行動的開端,這些舉動必將完全改變遠東局勢。

日本的野心

英國的處境與先前也相差甚遠。並不是說她的想法或政策將會有所改變,而是她現在的政府沒有一絲願望去發揮他們十年前在中國信手拈來的強大影響力。英國國內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政府疲於應付,而印度形勢更讓自由黨政府無暇顧及蘇伊士運河以東區域的任何其他事件。

日 本有很強的動機去制定未來對華政策,日本帝國如能在中國分到一塊大蛋糕,那麼其瓜分計畫便不會縮水。除非日本能從商業上完全控制中國,或者至少是大部分地 區,否則她不可能繼續保持世界強國地位。日本國內資源太過貧乏,根本不足以支撐其軍事機構。1895年,通過從中國搜括的數百萬戰爭賠款,日本躋身於列強 之林。今天,在此關鍵時刻,她想繼續鞏固自己在遠東的霸主地位,而為她埋單的依然是中國。

袁世凱祕密覲見隆裕太后

1912年1月24日。北京1月23日電:清國總理大臣袁世凱今晨祕密進宮覲見隆裕太后,對她要求恢復武裝行動的意見表示支持。他希望滿清皇族彼此消除異見,為武裝行動籌集經費。同時,他建議先按兵不動,靜觀革命局勢進展。

袁世凱關於等待叛軍進攻的意見並不為較年輕的親王貝勒們認同,他們希望能夠用武力警告北京。此間不斷有消息報導,稱負責兵諫的滿族將軍良弼主張殺掉袁世凱,他認為袁的影響力太強,決不能允許他離開首都。

袁世凱預見到自己可能遭遇的危險,因而採取了嚴密的防備措施。他從保定緊急調集的1千名新軍預計今晚到達北京,這使得袁直接掌握的兵力達到4千人。與之相抗衡的是兵力約1萬2千人的滿清禁衛軍。

然而,即使是最魯莽的親王貝勒,人們也很難相信他會捕殺袁世凱,這無疑將導致滿清皇族的滅頂之災,因為整個華北新軍都只效忠袁世凱。

袁世凱今天授權美聯社發表如下聲明:

「本人所有行為的出發點只有一個,即為了全中國老百姓的最大利益,而非革命黨人的利益或者擁護帝制的那些人的利益。本人從不為一己私利出發,希望能夠繼續擔任總理大臣,直到可以創建國會,選舉產生議員,或者為大多數中國人探索出一條合適而正確的出路。

「考慮到革命黨領袖的態度,普選看起來不可能完成。因此,希望能夠儘快創立某種形式的負責任的政府,為中國人民帶來和平。如果任何人有能力並且願意為全中國人民的利益尋找出路,他願意辭職並且移交政府權力。

「此間一些外國使館督促本人負起責任,希望本人繼續主持國政,這表明他們對現政府是擁有信心的。」

另據《字林西報》今日報導:「隆裕太后對昨日御前會議上宗室諸王和滿族大臣們的意見經過慎重的考慮權衡後,認為恢復武力行動是解救當前局面的唯一方案。」


外媒筆下的民國初年  ──《紐約時報》1911─1921共和十年(之十七)

2012-12-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 評論數: 0

北京的各個公使館將與袁世凱政府進行非正式接洽,直到民國政府被完全承認,這一承認將以內閣的組建為標誌。

清帝宣布退位。

1912年2月13日。北京2月12日電:滿清王朝統治中國近3百年後,其年幼的末代皇帝溥儀於今天宣布退位。

清廷今天發布3份詔書。第一道詔書宣布退位,第二道詔書論及共和政體的建立,第三道詔書號召維持和平局面,並同意總理大臣袁世凱與南京民國政府達成的協定。

宣統的退位

宣統皇帝退位詔書如下:

朕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嚮,天命可知。余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 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 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余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欽此。

在昨天覲見中,隆裕太后對袁世凱為爭取皇室優待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謝。

退位詔書的頒布,對於身處北京的中外人士而言,都是極大的寬慰。詔書的措辭被認為是有技巧的妥協,人們相信民國政府將對其內容感到滿意。該詔書還將透過各國駐北京公使館傳遞給各國政府,在全世界為民國政府的保證留下記錄。

作為對退位詔書的回應,民國政府發布《清帝退位後優待之條件》: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4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4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五、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八、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民國的承諾

至於皇室是否將永遠存在,或者現在的皇帝死後是否中止大統等問題,詔書中並未提及。

此外,民國政府對於皇族待遇做出如下4項承諾: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此外,民國政府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做出了如下7項承諾: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

六、從前營業、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縣聽其自由入籍。

七、滿、蒙、回、藏原有之宗教,聽其自由信仰。

隆裕太后在第三道詔書的結語說,「重睹世界之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余有厚望焉。」

第二道詔書描述了滿清皇室退位的原因,「無非欲先弭大亂,期保乂安。此正朝廷審時觀變,痌瘝吾民之苦衷。」

詔書又說,「若重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勢必演成種族之慘痛。」它命令北京的將領們維護治安,並且向人民解釋這是「朝廷應天順人」。它昭告內閣和各省督撫繼續行使權力,承擔職責,以體現出皇室對黎民百姓永遠的關愛。

北京當局強化了軍事警備,但首都並未發生動亂。然而,人們普遍認為國內即將發生動亂。由張勳將軍率領的清軍洗劫了安徽省徐州府之後,搶到大批戰利品和武器彈藥,已經散去大半。

在美國傳教士的要求下,美國巡洋艦「辛辛那提號」(Cincinnati)已經從上海駛往山東的登州府(譯注:今蓬萊市)防止亂軍洗劫。因為民軍被清軍打敗後,正在撤離。而失去指揮的清軍正四處燒殺搶掠。

此間的外交人士認為,第一波革命浪潮已結束,但他們擔心第二波革命浪潮將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後果。

北 京的各個公使館將與袁世凱政府進行非正式接洽,直到民國政府被完全承認,這一承認將以內閣的組建為標誌。除袁世凱外,清帝退位詔書僅有一位內閣總長簽署, 其他5個職位仍然空缺。其中有3席,人們普遍認為將分別被總理大臣的上海談判代表唐紹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司法總長伍廷芳、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財政總長陳錦 濤占據。

漢口的義軍領袖黎元洪將軍之前已被孫中山任命為南京臨時政府副總統,他很有可能出任新內閣的陸軍總長。而孫中山先生的職位目前尚未確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