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孫中山去世後的接班問題(之一)

2013-4-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02| 評論數: 0

編 者按抗戰時期,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在南京成立親日政權,造成抗日的重大危機。然而汪精衛到底是漢奸還是英雄,未有定論。本文作者張有朋為資深媒體人,特殊 因緣結識了軍統局的外勤工作人員李登科,常聽他們談論當年蔣介石的祕辛,震驚猶疑之餘,乃深入研究,寫成《蔣介石與汪精衛的絕世祕密》一書,由INK印刻 出版。本版特予節錄,讓讀者一窺當年汪精衛與戴笠祕密接觸,以及他忍辱負重的過程。

在「軍」的領域上,孫中山認為非蔣介石不可。而在「政」的領域上,汪精衛顯然是孫中山以外最孚眾望人選。

同盟會成立後,汪精衛成為孫文得力助手,並在1907年陪伴孫文出走日本、赴東南亞宣揚革命理念。

同 盟會的組成,是整併了所有在日本的革命組織,以及其他各省留日同學所成立的一些較小團體;但這些革命志士大多是文人出身,同盟會總共進行了6次武裝起義全 都失敗,加上興中會時代的兩次起義,這8次的失敗犧牲了許多年輕熱血;梁啟超在他所創辦的《新民叢報》上乘機抨擊同盟會的領袖是「遠距離革命家」,只會叫 別人往前送死,自己則躲在後面享受榮華富貴。同盟會內部開始浮現雜音,光復會出身的章炳麟和陶成章一向與孫文不合,利用機會寫了一篇〈孫文罪狀〉,攻擊孫 文私挪經費與專斷獨橫,並到處散發,導致同盟會一時之間出現分裂危機。

汪適時晉升執行者

汪精衛在許多革命志士產生懷疑的關鍵時刻,表態堅決擁護孫文的革命領導,並提出由他自己出面執行暗殺大清攝政王載灃;對孫文來說,汪精衛已經從他身邊的文膽、祕書、規畫者,提升到了流血革命的執行者角色。

刺 殺載灃的掩埋炸彈行動選在1910年3月31日半夜,地點是載灃北京所居王府的什剎海附近的銀錠橋上,汪精衛原來的想法是,等載灃經過橋上時將炸彈引爆、 完成任務,沒想到作業時不湊巧遭人發現被密報,汪因此被捕。汪精衛犧牲小我以成就革命志業並從容赴義的精神,引起當時中國人的普遍認同,也因此被視為民族 英雄,不但化解了同盟會瓦解的危機,更使革命事業快速向前推展;第二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汪精衛的刺載案,有絕對的因果關係。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從協和醫院移往鐵獅子山胡同行轅後病逝。

國民黨的領導制度是總理制,身為總理的孫中山並沒有交代總理繼任人選,汪精衛又是遺囑撰寫人,一般認為不符常情,當時的中國雖然由國民黨掌控中央,但只是形式上的統一,各省督軍擁兵自重一如古代諸侯割據,如果缺乏明確的領導人,統一情勢將更為艱難。

歷 史要回到1916年,袁世凱復辟雖然失敗,但中國各地勢力並未削平。1920年11月,孫中山在長期從事革命的廣東都督陳炯明協助下返回廣州,但陳炯明主 張的共和體制和孫中山不符、又不贊成出兵北伐,和孫中山愈行愈遠,反於1922年6月16日舉兵攻進總統府,孫中山被迫離開廣東,之後孫中山號召各路軍隊 討伐,但始終無法將陳炯明逐出廣東,直到1925年蔣介石率領黃埔軍校出身的軍隊先後兩次東征,終於12月收復廣東全境。

民國成立後, 中 國事實上處於一個極端分裂的現實,孫中山在多次「以政領軍、討伐叛逆」的事件裡,都面臨軍隊不忠的現象,尤其是在1917年展開的「第三次革命」;直到在 俄國人支持下成立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後,才真正建立一支能夠貫徹命令的軍隊,而蔣介石在孫中山多次蒙難時,每次都能挺身出面護衛孫中山,並堅定執 行討伐命令。在「軍」的領域上,孫中山認為非蔣介石不可。而在「政」的領域上,汪精衛顯然是孫中山以外最孚眾望人選;孫中山的革命事業,汪精衛以犀利的筆 鋒、動人的演講加上英俊的外貌,吸引廣泛人心支持、募集源源不斷的資金,為革命事業增添不可或缺的柴火,並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若說革命事業有一半是汪撐 起來的亦不為過,且汪對孫中山始終追隨左右、忠心耿耿。

蔣適合領軍政階段

然而汪精衛雖然優秀,不沾名利、品德高尚,個人操守更甚孫中山,但這樣的性格在當時中國混亂的政經情勢裡反而並非優點,中國人說水清無魚,汪精衛正是政壇裡少見的一盆清水,容不得一絲絲雜黑混濁的汙水入內,因此無法和環境結合。

另外從孫中山所著「建國大綱」來看,三民主義的實行是先軍政、次訓政、後憲政;孫中山逝世當時,蔣介石還在進行第一次東征,北伐更還沒開始,中國還處在孫中山所定義的軍政階段,這個時期所需要的領導人,是要能有效控制軍隊的人物。

有史學家認為,孫中山應該是屬意由蔣介石繼任接班人選,在汪精衛面前沒有宣布,等於是表達了他內心的想法;或許孫中山不宣布接班人選有其兩難,也或許希望交由民主制度自然產生新的總理人選,但無論真正意思為何,這對日後汪精衛與蔣介石的爭權,的確造成間接影響。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和蔣介石的政治恩怨(之二)

2013-4-1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11| 評論數: 0

表面上汪精衛雖另立中央政府,而這也不是蔣、汪之間爭權的新模式,只不過汪是在日本人支持下成立,才有這樣一個政府,蔣介石氣憤歸氣憤,但對他並無壞處,甚至還有好處。

汪精衛追隨孫中山的時間要比蔣介石早了3年,當汪精衛已經大大揚名、成為孫中山信徒的時候,蔣介石才剛進入革命領域。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時,蔣介石前往永豐艦護衛孫中山,這是他追隨孫中山最大的轉捩點,獲得孫中山高度信任與賞識。

孫中山逝世前,蔣介石就已經擔任東征總司令,因為率領第一支屬於國民政府的軍隊,並在1925年12月擊潰陳炯明、收復廣東省之後,個人聲勢大漲。在這之前,蔣介石和汪精衛都是處於黨內合作的狀態,當然那時蔣在國民黨內的輩分與資歷都還不及汪精衛。

競合式的政治競爭

蔣介石和汪精衛第一次衝突是因為1926年3月18日的「中山艦事件」。

容共政策是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所定,但蔣介石在1923年請纓率團訪問蘇俄時,就已經看透蘇俄真正的企圖,對共產黨徹底失望。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內展開左、右派之爭,汪精衛因支持總理容共政策而成為左派,而蔣介石則成為右派領導人物。

汪精衛對中山艦事件是很生氣的,他認為蔣介石採取這麼大動作明顯是越權行為,但國民黨右派元老紛紛替蔣介石講話,共產黨總書記陳獨秀後來出面道歉,蘇俄顧問季山嘉反而認為汪精衛的領導有瑕疵。汪精衛和他的夫人陳璧君在無奈之下離開政壇,前往法國。

蔣 介石與汪精衛的第二次衝突是武力分共事件。中山艦事件之後,國民黨內變成蔣介石一人獨大,蔣雖然領導北伐,但連黨內右派都認為他的作風獨裁專斷,又紛紛發 電報請求汪精衛回國。汪從法國返回後繼續左派作風,共產黨又在農村與基層搞鬥爭,右派人士擔心國民黨被共產黨整垮,反而又回頭聯合蔣介石;1927年4月 12日,由蔣指揮發動清黨,大規模逮捕共產黨員,包括共產黨創黨元老李大釗在內的300多人被處死。

蔣介石的武力分共,汪精衛除痛批外,並開除蔣介石的黨籍,更嚴令捉拿蔣介石。但蔣等右派在南京自立門戶,以有別於武漢中央政府,國民黨因此造成寧漢分裂。

中 原大戰是蔣、汪之爭最激烈的對抗。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部處在一個無時無刻不在拉黨結派、爭權奪利的狀態。蔣介石與汪精衛之間分分合合,到1929年 底,各省派系軍隊大多和汪精衛聯合,反對蔣介石獨裁,於1930年4月和蔣系部隊爆發中原大戰,這是民國以來中國最大的內戰;緊要關頭時,張學良的東北部 隊從中立倒向蔣介石,使汪精衛等聯合陣容大敗,汪精衛於1931年元旦宣布下野。

寧粵戰爭是蔣、汪之間第二次嚴重對抗。蔣介石的獨裁個 性 不改,國民黨內部再起反彈,監察院發起對蔣的彈劾,兩廣將領也再度起身反抗蔣,汪精衛又被請回主持大局,發動護黨救國運動。1931年9月初,廣州政府軍 隊北上討蔣,爆發寧粵戰爭。沒想到日軍卻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使國民黨的內爭自動停息,變成一致對外。

九一八事變後,蔣、汪之爭變成攜手合作,汪主政、蔣主軍;汪對外交涉,蔣安內作戰。兩人共同謀國直到1938年12月,汪精衛出走重慶走上和談救國之路,和蔣介石的抗戰領袖分道揚鑣,為他的和平救國理想而自行努力。

汪 精衛出走重慶,形成蔣、汪弔詭關係。1939年3月蔣介石指示戴笠刺殺汪精衛,是蔣介石和汪精衛之間的爭鬥達到了顛峰。1940年3月20日汪精衛南京國 民政府成立後,蔣、汪之間的恩怨成為一種新的弔詭關係。表面上汪精衛雖另立中央政府,而這也不是蔣、汪之間爭權的新模式,只不過汪是在日本人支持下成立, 才有這樣一個政府,蔣介石氣憤歸氣憤,但對他並無壞處,甚至還有好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藉著盟軍的支持與優勢出現曙光,但也相對 擔 心被盟軍犧牲中國利益,更擔心共產黨被蘇俄培植坐大,蔣介石在預見日本即將戰敗的時刻,反而更想和日本簽定中日單獨合約;歷史上著名的密件《佐藤工作》就 是在1945年3月由蔣介石指示戴笠、讓南京政府考試院副院長繆斌對日進行和談,但最後因為時機已過加上文件曝光等因素,繆斌從功臣被打為漢奸,並迅速審 判槍決。

反動式的政敵鬥爭

繆斌案提供了一個假設的省思,如果汪精衛還在世時,透過 汪 精衛對日提出中日單獨談和,日本人應該會立即反應,不致像對繆斌那樣處處存疑的,繆斌的中日和談條件對中國利益無損,對國民黨壓制共產黨有利,對日本也有 利;日本最終仍會戰敗,而一旦和談成為事實,東北的情況可能完全改變,國共之爭的演變也可能大幅扭轉,或許就沒有今日的兩岸分裂了,當然最後當家的極可能 仍舊是國民黨。

蔣介石間接利用汪精衛南京政府對英美造成壓力,但沒有直接利用汪精衛和日本和談。對國民黨來說,或許這是兩人恩怨中最可惜的一點。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戴笠和汪精衛的祕密接觸(之三)

2013-4-1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54| 評論數: 0

汪先生也是三民主義的信徒、總理的信徒,他是為了救中國,所以脫離國民黨、跑到越南去,這是和局長講好的,那是要取信日本人,讓日本人以為他和委員長是真正不合。

在 所有研究汪精衛歷史的相關文件、資料以及史學研究或著作等,從來都沒有揭露過戴笠和汪精衛之間的祕密接觸與約定,這表示這段祕史在當年相關當事人的保護或 恐懼被報復下,一直都隱藏得很好。而這段密史之所以能夠曝光,主要是兩位關鍵人物,一位直接關係人──前軍統局少將處長王新衡,一位間接人物──軍統老兵 「老蔣」李登科。

犧牲自己做日間諜

老蔣在擔任蔣介石的外侍時,就已經和蔣經國非常熟悉,經常叫老蔣幫忙跑腿送信,當時蔣經國官邸在長安東路一段18號,而蔣經國的部屬兼好友王新衡則住在現在的林森北路67巷。

王新衡曾和蔣經國同時留學俄國中山大學,蔣經國在俄國當了12年的人質,歷經俄國底層最困苦的生活,還差點死在俄國,這一段經歷使他和王新衡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王新衡於1930年返回上海,因為他對蘇俄的瞭解、對共產黨的洞悉,獲得蔣介石欣賞而進入國民黨軍政系統工作,他以一個讀書人的背景、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在軍中升到少將。

1952年初的一天,老蔣去王新衡家替經國先生送信,蔣經國那時是總統府資料室主任,王新衡擔任立法委員,只不過不常去立法院,老蔣沒事時也會順道拜訪這位老長官聊聊天。

王新衡問老蔣:「最近有上山(前往蔣介石在陽明山的官邸)嗎?」

「最近沒去,前一陣子夫人去美國了。」老蔣回答。

「夫人又什麼事去美國?」王問。

「喔, 這是老先生(蔣介石)感冒了,後來打針的時候順手摸了護士屁股一把,剛好被夫人進門看到,夫人就很生氣啊,和老先生大吵一架,夫人愈吵愈生氣,乾脆就回美 國了。老先生就趕緊派祕書長(張群)去美國把夫人追回來,好笑得很,老先生自己還說了一句:『只不過是摸了一下,我又沒有吃她!』」老蔣生動的描述蔣介石 的事。

「大驚小怪,如果是汪精衛的話就絕對不會發生這種事。」王新衡說完這句話後頓了一下又有感而發的說:「汪先生是我們中國一位大英雄。」

「汪精衛不是漢奸嗎?」老蔣很詫異,不但是因為王新衡說的內容,而且在當時那個年代,汪精衛話題是一項非常敏感的禁忌,沒有人敢公開談論汪精衛的事。

「小孩子不懂不要亂說話,汪先生一直是為我們中華民族在做事,他是為了救中國,如果沒有他犧牲自己和日本這樣打交道的話,我們中國恐怕要被日本人給滅掉了。」

「究竟怎麼回事啊,怎麼我們中國差一點要給日本人滅掉?」老蔣自己也是軍統局情報員出身,當時就覺得汪精衛的事情恐怕是一件大事。

王新衡本來是不太願意說的,老蔣窮追不捨。王新衡開始敘述說:「汪先生是和戴局長合作,要把日本人滅掉。汪先生他一個人沒有這個力量,所以和戴局長聯合,要把日本人滅掉,不早一點滅掉日本人的話,我們中國人就要吃大虧了。」

「戴局長對汪先生說:『為了救中國,我希望你能犧牲你自己,你如果不肯犧牲自己,中國就沒有勝利的可能。』戴局長一直在說服汪先生,起先汪先生還在猶豫沒有同意,談了好幾次,汪先生才表示願意犧牲自己。」

「汪精衛不是刺殺過清朝的載灃嗎?不簡單哪,他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對啊,你看他連自己的命都不在乎了,他也是為了救中國人,所以最後答應戴局長,願意犧牲自己、和局長合作。」

王 新衡繼續提到:「汪先生也是三民主義的信徒、總理的信徒,他是為了救中國,所以脫離國民黨、跑到越南去,這是和局長講好的,那是要取信日本人,讓日本人以 為他和委員長是真正不合。汪先生後來提供很多日本方面的情報,像長沙大捷就是汪先生給的情報正確,讓我們占了有利先機。後來日軍幾次戰役失利,川島芳子對 汪精衛產生強烈懷疑,經過暗中調查,認定汪精衛是間諜、洩漏日軍情報給重慶政府。」

與蔣不和難遭懷疑

王 新衡對老蔣說,戴局長第一次和汪精衛談這件合作的事情,是在汪精衛重慶的住所,大約在汪赴河內的半年前左右,第一次汪沒答應,後來汪終於點頭,表示願意犧 牲自己來救中國,但究竟談了多少次,戴笠並沒有明確告訴王新衡,顯然,汪精衛在忍辱負重、背負漢奸罪名上,心裡也是極度掙扎的。

戴笠為 何 要挑選汪精衛進行情報工作?王新衡的講法是,和日本人談和的工作有助於情報的吸收,而汪精衛是最適合人選,因為大家都知道他的政策是以和平談判代替抵抗, 汪精衛又和委員長不合,日本人更不會懷疑他,跟日本人和談甚至合作從而獲取有利情報,就能增加抵抗日本人的成功機會。而戴笠每次出去都會化妝易容,且從不 帶侍衛,沒有人知道局長什麼時候會出去、見什麼人,連王新衡也不知道戴笠什麼時候會找他、談什麼事。

王新衡會和老蔣聊這些機密大事,一方面無意中因感嘆而起,對老蔣這個年輕人也有好感,再加上他心中其實一直也對蔣介石的某些方面是不滿意的,只是不敢表露而已。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刺殺汪案官方版本(之四)

2013-4-1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00| 評論數: 0

特務登樓,即向該朝南房間衝去,發現正有一胖胖的穿白色睡衣褲的人急起,準備開燈,特務從形影上認為是汪精衛本人,槍彈速射數十發,即下樓奪門而逃。

有關河內暗殺汪精衛事件的確是蔣介石直接下令戴笠進行,蔣介石和汪精衛之間恩怨太深,戴笠不敢把和汪精衛的合作向蔣介石報告。在蔣介石下令後,戴笠自然要取信蔣介石,因此挑選得力助手和精練幹員共18人,先後分多梯次經香港赴河內進行刺殺汪精衛行動。

當時王新衡是任職香港區區長,在這之前王新衡還曾任軍統局上海區區長、西北區區長,是戴笠最信任的部屬之一;刺汪行動成員在赴越南河內前,

戴笠特別和王新衡充分討論過人選的適當性,在聽過王新衡分析與建議後才將成員名單拍板定案。

四種行動可能

戴 笠是在更早之前將汪精衛的事情告訴了王新衡,在香港還是在重慶講的這件事,王新衡並沒有說,但是在汪精衛於1938年12月18日離開重慶前,戴笠是知道 的,因為戴笠告訴王新衡:「要走了,到河內之後,你們要暗殺他。」這句話有著很深的含意,戴笠曾對王新衡說過,委員長不知道這事,但暗殺汪精衛是委員長下 令,而戴笠在汪精衛離開重慶前就知道要在河內暗殺汪精衛,因此具體分析起來有四種可能情況:

一、蔣介石並不知道戴笠和汪精衛的合作,但絕對知道汪精衛要離開重慶從事對日和談工作,並和戴笠討論過,如果汪精衛超過權限、擅做主張,或做了賣國賊,就要暗殺他。

二、戴笠騙了王新衡,蔣介石從頭到尾都知道整個計畫,河內暗殺只是一場大戲,既演給日本人看,又讓汪精衛變成漢奸,遭世人唾罵。

三、蔣介石知道戴笠和汪精衛的合作計畫,但並不知道汪精衛要另外成立中央政府,成立南京政府是戴笠和汪精衛布的局。

四、蔣介石知道戴笠和汪精衛的合作計畫,但連戴笠都不知道汪精衛要成立南京政府。

最終,戴笠並沒有對河內刺汪行動成員透露內情,只給了一項重要指示:「嚇唬嚇唬他(汪精衛)就好,不能打死人。」戴笠的表面講法是,要用嚇唬警告的方式把汪精衛拉回國民黨。

這當然是白話一場,因為汪精衛連死都不怕。

戴笠在軍統局的地位與權威猶如天皇,就如同清朝名將年羹堯一樣,他的部將只知有年大將軍而不知有雍正皇帝。戴局長講的話所有人一定遵行,絲毫不敢怠慢,而且不敢問原因。

王新衡對戴笠是非常尊敬的,即使在戴笠死後,王新衡只要提到戴笠,言必稱「局長」或「戴局長」,從來沒有直呼「戴笠」或「戴雨農」。

蔣為根除後患

在越南河內暗殺汪精衛的經過,各類記載所描述的細節都非常清楚,僅以其中一段為例──

「1939年2月,蔣介石派出和汪有淵源的國民黨中央委員谷正鼎,兩次赴河內勸汪回重慶供職,遭到汪的拒絕。為了根除後患,蔣介石派戴笠手下的得力幹將陳恭澍到河內執行刺殺汪的任務。

汪住在河內高朗街27號。這是一座3層樓的小洋房,四周是小花園。汪精衛夫婦和曾仲鳴夫婦分別住在3樓的兩間臥室裡。2樓為會客廳及其他隨從人員臥室,一樓為汽車房及服務人員、衛士住所。陳恭澍為了狙擊汪精衛,在汪的住宅對面租了一幢房子窺察了一個多月才決定動手。

3 月21日,軍統特務爬牆入汪寓。特務偵得3樓朝南的一間房間,幾個晚上電燈通夜未熄,斷定此房必為汪之臥室無疑。特務登樓,即向該朝南房間衝去,發現正有 一胖胖的穿白色睡衣褲的人急起,準備開燈,特務從形影上認為是汪精衛本人,槍彈速射數十發,即下樓奪門而逃。其實,這朝南大間睡的是曾仲鳴夫婦。

曾 仲鳴隨汪精衛到河內後,其妻方君璧從香港趕來會晤。汪精衛以為曾、方夫婦久未團聚,一定要把自己住的房間讓給他們同住,結果曾仲鳴做了替死鬼,方君璧腿部 受傷。當夜,汪精衛住在隔壁房間,原由一會武術的山東大漢趙國慶替他在房門口看守。趙聞聲立即避入汪室,連房門也來不及下鎖,趙躺在樓板上,頭靠著床,以 雙足抵房門。汪精衛倖免遇刺。」

大多與史不符

類似這樣描述河內刺殺汪精衛情節的版 本 有很多種,但是大多和真正歷史不符,台灣官方記載版本完全失真,連陳恭澍本人所出版的回憶錄也沒有說實話,主要還是因為蔣介石的關係;而到台灣後期蔣經國 主政時代,由於蔣經國從不對汪案表態,沒有人知道蔣經國的想法,自然也不敢吐露汪案案情,不論是陳恭澍回憶錄或是台灣官方記載,仍舊維持原來的失真版本。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河內刺汪案真相(之五)

2013-4-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2| 評論數: 0

「只要嚇唬嚇唬他就好,不能打死人。」王魯翹受命為主要殺手卻把汪的祕書打死了,對汪精衛來說,那是真的悲痛,不過從以後汪繼續和戴笠的接觸來看,汪精衛顯然並沒有因此遷怒戴笠。

陳 恭澍回憶錄中對刺汪經過回憶為:「魯翹飛步來到2樓,樓梯口的電燈還是亮著的,卻不見一個人影,間間房門也都緊緊關著。魯翹到了3樓,手扶欄杆往樓下一 瞄,鑒聲已經站在2樓的樓梯口,魯翹問道:『看見那個人沒有?』鑒聲搖了搖手。於是魯翹已無後顧之憂,這才放心大膽的奔向右首,靠近前端的那間主房。

這是我們預先偵察好了的,而且還叫唐英傑潛伏在房上複勘過兩次,所以在我們的心目中,確定這就是汪精衛的臥室,他每天起居就在這一間。

魯 翹推門,推不動,再扭動門上的把手,也扭不開,可以肯定這扇門是在裡面拴上了,同時也證明了房內一定有人。魯翹退後兩步,借著那股衝勁一腳踹去,還是踢不 開。他情急智生,轉身到樓梯口,打手勢給餘鑒聲快把斧頭傳上來,鑒聲會意,正預備縱身跳下去的時候,唐英傑飛一般的已把斧頭帶上了3樓。

鑒 聲招呼英傑下來代替他的警戒位置,自己也到了3樓。魯翹、鑒聲二人合力劈掉了這房門中間的一塊木板,探手摸著裡面的門球轉動了好幾次,還是沒有辦法把門弄 開,這才確定門是鎖上的。此刻,門板上已露出一個一尺見方的大窟窿,魯翹蹲下身子,歪著頭朝裡一看,在燈光照射下,只見床鋪底下趴著一個人,而且是個大男 人。他上半身掩蔽在床下,完全看不見,腰背雙腿則全部暴露在外面,想必是聞聲知警,一時不知所措的一種躲避行為。依據看得見的體形為斷,以及先入為主的意 識作用,這不是汪精衛還有誰?

魯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立刻作出了判定──趴在床底下的那個人,就是汪精衛。魯翹毫不遲疑,舉槍便射,他一連開了3槍,因為距離太逼近了,眼見粒粒子彈都射入床下人的腰背。其唯一使魯翹同志引為遺憾的,就是打不開門,而沒有辦法把那個人拖出來看個究竟。」

刺殺案後持續接觸

陳恭澍對於刺汪一案的行動過程交代得非常清楚,但並沒有提到戴笠所下的指令:「嚇唬嚇唬他就好,不能打死人。」這個指令是河內刺汪案的最重要關鍵,也是所有當事人在歷史上是否吐露實情的指標。

這 起暗殺雖然是委員長下令發動,但是行動成員全由局長戴笠親自挑選,中間還經過和王新衡的充分「討論」,戴笠的指示非常清楚:「只要嚇唬嚇唬他就好,不能打 死人。」王魯翹受命為主要殺手卻把汪的祕書打死了,對汪精衛來說,那是真的悲痛,曾仲鳴曾經同時和汪精衛留學法國,並和汪有遠親關係,稱汪為「四哥」,汪 則呼曾為「十一弟」;曾仲鳴本身的文學素養極佳,為汪精衛處理身邊大大小小各種事務,可說是汪的得力助手,對汪更是忠心耿耿,但這個變故完全出乎汪精衛的 預料,不過從以後汪繼續和戴笠的接觸來看,汪精衛顯然並沒有因此遷怒戴笠。

河內任務結束,王魯翹回到重慶後當面向戴笠報告說:「報告局長,我把汪精衛祕書打死了。」戴笠雖然早知道,但一聽之下還是勃然大怒,只吼了一句:「關起來!」現場沒一個人敢應聲、更不敢替王魯翹求情,只有立刻將王魯翹軟禁在軍統局重慶總部的一個房間。

戴笠為何悄赴河內

在陳恭澍回憶錄對於河內刺汪案的描述,還有兩段是很有意思的,第一段內容是:在河內刺汪成員還沒摸清汪精衛住處時,戴笠就已經知道汪先生住在哪兒了。這個情報究竟是從何處而來?可能的情況是──

一、戴笠直接和汪精衛聯繫,或和汪的代理人聯繫。

二、戴笠在河內另外安排了眼線。

三、汪在河內的住宅根本就是戴笠事先安排的。

但 問題是,戴笠為什麼不將這項情報直接告知刺汪小組?不管是上面哪一項,在戴笠知道汪精衛住處而軍統情報人員仍不知道的情況下,按照戴笠平常的習慣,一定會 對陳恭澍等人員大為不滿,而實際情形是,戴笠在當時以及任務結束回重慶後都沒有提起這事;因此以上的3種假設,可能部分甚或全部都是真實情況。

第 二段的內容是:戴笠曾於返回重慶後,悄悄再赴河內辦理極機密工作。戴笠的作風是,他什麼時候出門、要去哪,從來不會有人知道,他經常化妝出門、不帶隨從, 做什麼事雖沒人知,但一定是和機密任務有關;戴笠悄悄再赴河內究竟做了什麼事?是否和汪精衛見過面、討論未來發展情況或互通某些情報?

戴 笠對於軍統的領導是讓很多軍統人員又敬又怕的。對於編制外情報人員的吸收,戴笠經常運用的是激將法,以愛國情操、民族大義動之以情;但對於編制內的部屬, 經常會施加很大的壓力,有時因為一個任務始終無法達成或是工作進度落後,戴笠也經常會忍不住暴跳如雷、破口大罵,軍統人員對戴笠的脾氣非常清楚,但河內刺 殺汪精衛以及後續刺殺任務都告失敗,卻沒有任何人遭到懲處或被戴笠破口大罵,除了王魯翹,這顯然也不符合戴笠作風。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史料對汪「和平救國」(之六)

2013-4-2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5| 評論數: 0

汪精衛由主戰改為和談為主,主要在當時主客觀條件下,汪精衛都認為對日和談策略才是對的方向。

曾仲鳴的死令汪精衛悲憤異常,於是在3月27日的《南華日報》上發表〈舉一個例〉文章,透露部分重要內幕,顯示和日本談和是他與蔣介石的共識,是經過最高機關開會討論通過的決議,汪精衛更希望「國人能留心看看我這篇文字,明瞭我的主張。」

汪 精衛所透露的國防最高會議第54次常務委員會議,是在1937年12月6日做成和談決議,做成這決議的重要原因是11月上海的淪陷,淞滬會戰只打了3個月 就結束,國軍根本擋不住日本軍隊,軍力嚴重耗損,土地仍舊不保,歐美列強又袖手旁觀。而首都南京更在決議後一周之內快速淪陷,汪精衛對於南京大屠殺有著很 深的悲痛,這更加深了他的主和之路,即使日本對於談和條件始終反反覆覆。

蔣也主張對日和談

事 實上蔣介石也是主張對日和談的,秦孝儀所主編的《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跡集珍》中提到:「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包括北平、上海、南京許多大學生紛紛赴南京請願, 情緒激昂的要求抗日救國,蔣公接見這些學生代表時說『關於抗日的事情,假如本人要想全國國民擁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我對日宣戰,全國國民一定是稱讚 我,把我抬得很高,但我為什麼不這樣做,反給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我是不怕死,但我不能把國家的命脈斷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存危殆,我現在要為國家前途打 算,要為民族前途著想,不能為個人名譽而使中國滅亡,或者他的滅亡不過幾十年或幾百年,還是可以復興的話;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有方法可使中國不亡,使中國不 致受這幾十年或幾百年亡國之苦,我們為什麼不採用呢?為什麼反願意嘗這幾十年或幾百年的痛苦呢?』」

這聽起來反而更像汪精衛說的話,但在1931年的時候,汪精衛是主戰的。

1932 年淞滬戰爭後,汪精衛由主戰改為和談為主,主要在當時主客觀條件下,汪精衛都認為對日和談策略才是對的方向。中日兩國軍力不但在數量上相差懸殊,而且在素 質方面落差也很大,日本軍隊完全是現代化制式訓練,裝備精良、規格統一;中國軍隊是由中央軍與各省地方軍隊組成,人員訓練不一,地方軍隊中有許多更被戲稱 為雜牌軍,武器裝備是集各國之大成,槍枝彈藥不能互通,戰力自然大打折扣,服裝襤褸不堪,醫藥等後勤物資也不夠。這種戰力比較的思考邏輯是:中國對日作戰 能維持多久?

另外在日本本身方面,對於侵華戰爭也有兩派,《李宗仁回憶錄》中就提到:「日本人對侵華、反蘇兩項抉擇實持有不同意見,縱 使 是少壯派軍人之間意見也相去甚遠。南進(指的是侵華)、北進(侵蘇)兩派頗為格格不入,陸軍和海軍也時相水火。當時訪粵的少壯軍人中,和知鷹二中佐便是不 贊同侵華而立主反蘇的重要分子。……他認為日本侵華是最大的錯誤,蘇聯才是日本真正的敵人,日本應聯華反蘇,不應把中國趕入蘇聯的懷抱。」

七七事變後蔣介石雖然對日宣戰,但並沒有放棄和談之路,只是他並不方便出面負責,在《胡適日記》中對這部分有很重要的記載。

須有政治家擔大任

胡適在1937年7月30日的日記中提到:「到高宗武家吃飯,在座的有蕭同茲、程滄波、裴復恒,此皆南京之青年智囊團也。我們深談國事,決定了兩件事:1.外交路線不能斷,應由高宗武積極負責去打通此路線。2.時機甚迫切,須有肯負責任的政治家擔負此大任。」

《胡適日記》裡說「須有肯負責任的政治家擔負此大任」,雖然沒有指明是誰,但從之後發展來看,胡適和高宗武都非常清楚:汪精衛就是最適合、也是唯一的人選。

1937 年7月31日的《胡適日記》中又提到:「蔣先生約吃飯,在座者有梅、伯苓、希聖、布雷、蔣夫人,極難談話。蔣先生宣言決定作戰可支持6個月,伯苓附和之。 我不便說話,只在臨告辭時說了一句話:『外交路線不可斷,外交事應尋高宗武一談,此人能負責任,並有見識。』他(指蔣介石)說:『我知道他,我是要找他談 話。』

下午汪精衛先生到了南京,找宗武去長談。談後宗武來看我,始知蔣先生已找他談過了。宗武談甚詳。

我們此時要做的事等於是一件miracle,其難無比,雖未必能成,略盡心力而已。」

1937年8月6日的《胡適日記》:「同近衛內閣進行談判是可能的,而且不應錯過機會。」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蔣 介石後來任命胡適為駐美大使,以尋求美國對中國的支持,胡適在1937年9月8日離開中國赴美前夕的日記中寫道:「10點到鐵道部官舍見汪精衛先生,他正 在開國防會議,囑我小待,待至11點半他才散會。談次,我勸他不要太性急,不要太悲觀。12點到高宗武家,只我們2人同飯,久談。我也勸他不要太性急,不 要太悲觀。」

從《胡適日記》中可以看出,蔣介石的對日態度還是維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策略;而胡適和高宗武等人對汪精衛的政治人格,顯然是高度信任的。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承擔黑鍋的大哉之勇(之七)

2013-4-2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4| 評論數: 0

對照戴笠與汪精衛祕密接觸以及其他相關文件比對,「汪之出走,原意為緩兵之計,並照顧淪陷區人民,此是最高度的祕密。」並非臆測,而是事實。

侵 華日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在七七事變時擔任日軍派駐北平的武官副官,戰後在《今井武夫回憶錄》中提到:「7月廬山會議中,周佛海、胡適、陶希聖、梅思平 等向蔣介石建議採取不擴大的方針。首先由張季鸞打頭陣,接著由左舜生和李璜跟上。在這期間,胡適和張君勱也曾幾次會見蔣介石,提出對中日和平的意見。」

中日有可講和的點

在 《高陶事件始末》裡也提到:「其實日本天皇也主張不擴大。他在《昭和天皇回憶錄》裡寫道:不久,這個事件(指盧溝橋事件)波及上海。近衛主張不擴大方針, 我則認為既然波及上海,要防止其擴大是很困難的。……我主張對中國予以威脅同時提出和平論,參謀本部贊成我的意見,但陸軍省卻反對。反對的可能是陸軍省軍 務局。因而又失去了妥協的機會。」

在南京臨時政府擔任過宣傳部長以及汪精衛祕書的胡蘭成,於1972年10月應台灣文化大學邀請,赴台 開 班授課,但拖了兩年才辦好入台手續,1974年中,胡蘭成登台講學,一直到1976年11月離開台灣,在台待了兩年多;胡蘭成這樣的身分要進入台灣是非常 敏感的,當然要經過蔣介石的同意,意思是蔣介石不但知道而且准許;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後由蔣經國接班主政,由於蔣經國痛恨日本人,胡蘭成因為和 日本關係太好而被蔣經國封殺返台,但胡蘭成並沒有因為和汪精衛的關係而被封殺。

胡蘭成在台灣時,於1975年9月7日寫給秦孝儀(蔣介石祕書)的信函中提到:「去年來此之前,曾奉書於 先生,即已料到在台灣之文化人將以僕與汪氏之舊事為言,今當然不作辯解。

惟 因 先生是關係民國史學之人,於茲敢舉一史實奉告:金榮華(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告僕,彼在墨西哥時聞朱庸壽言(戰時外交部護照課長),汪之出走, 蔣公是 知道的。朱云:那天忽然汪副總裁派人來要出國護照,朱不敢作主,請示外長王寵惠,王外長即以電話向 蔣公請示,是 蔣公說可以發給的,否則不可能出國。

汪 之出走,原意為緩兵之計,並照顧淪陷區人民,此是最高度的祕密。但其後汪氏主張當真與日本講和,這才是與 蔣公相違了。戰後第六年日本恢復獨立後,《每日 新聞》曾又全文重載汪氏對記者的談話:「我們與日本講和,不是怕打下去中國會被日本征服,日本是不能征服中國的;乃是怕戰爭延長下去,中國會亡於共產黨。 而於日本,戰爭延長下去亦將招來其在國際地位上的大禍,故中日兩國有可講和的利害交點。」

汪出走和蔣唱雙簧

汪 氏在河內遇刺倖免,其甥曾仲鳴死之。當時主持此一暗殺之陳恭澍後來被汪政府在上海之特工機關破獲,而被任用,但彼實際仍繼續與重慶方面聯絡,語人曰:「汪 先生在河內並非倖免,當時若為刺他,有幾個汪先生也刺殺了。」此亦是一證據。尚有汪氏歿後第15、6年,香港雜誌上初發表汪氏的遺書,其中隻字不提大亞洲 主義與親善合作的話,而純然是與敵謀和的敵意的語氣,僕當時讀之訝其不類,然細審之,又確是汪氏病篤中之作。今證以朱庸壽發給出國護照之言,與陳恭澍非刺 汪先生之語,乃彌為之慨然。僕初來台灣時謁岳軍先生,岳公曰:「汪先生他也是為國家。以汪先生這樣的人,他一定是有他的想法的。然此不足為外人道也,當俟 他日……後,其時國家修史,有良史識者或可稍存恕心乎。

對照戴笠與汪精衛祕密接觸,以及其他相關文件比對,「汪之出走,原意為緩兵之計,並照顧淪陷區人民,此是最高度的祕密。」並非臆測,而是事實。

胡 蘭成在他日文著作《寄日本人》文中寫道:「辛亥革命的前一年,以孫文為中心的革命黨在廣州起兵失敗,72人戰死。那就是所說的黃花崗起義。當時國內外孫文 指導的國民黨同志加起來共300人左右,失去72位同志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此時的汪兆銘才24歲,憑著胡漢民同志的話『革命有如做飯需要柴與鍋,比起柴更 需要有鍋的忍耐,若有容易的途徑,我願意化作柴而被燒盡。不管怎樣都希望你成為身負艱巨任務的鍋。』為了鼓舞士氣而趕赴北京,欲暗殺清王朝執政肅親王,但 以失敗而告終。此次暗殺震動了清王朝,促進了第二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由此看來便可知道戰時汪精衛與蔣介石之間有著怎樣的交合。」

意思就是汪精衛接納了胡漢民的建議,面對中國百姓生靈塗炭,汪精衛猶如面對當年犧牲的72位同志而感到不捨,在抗日戰爭中做了吃力不討好的「鍋」,而且這黑鍋一背就是幾十年,蔣介石則顯然扮演了可口的米飯;或者更具體的說,胡漢民根本就認為汪精衛具有承擔黑鍋的大哉之勇。

大師李敖曾不止一次的在公開場合說過:「按照馮玉祥的說法,汪精衛出走重慶是和蔣介石唱雙簧。汪精衛說:『說我出賣國家?我根本沒有國家可以賣,我只能出賣我自己。』」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汪南京國民政府的貢獻(之八)

2013-4-2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4| 評論數: 0

在大環境「談和即漢奸」局勢下、在抗戰民意要求下,沒有人敢出面負責和談,蔣介石善於試水溫、探風向,汪精衛做事只憑一股熱忱。

中 國對日抗戰,實際上要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正式宣戰、1937年8月淞滬會戰、1937年12月南京保衛戰等,中國軍 隊都是屢戰屢敗,儘管中間出現幾次較大的勝利如台兒莊大捷、長沙大捷等,但到1944年二戰末期,盟軍在歐洲戰場上一路進逼柏林、勝利在望時,中國戰場上 中國軍隊還在節節敗退。

受到日本人尊敬

南京國民政府實際上是由汪精衛提出來的,日本人又是怎麼看待並對待的?

日 本人如何看待汪精衛其實要先分析日本人的性格。戰後美國為了管理日本,委託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對日本進行研究,之後發行成書籍《菊花與劍》。書中對於日本民族性格描繪分析令人深表同感。日本人相信,人有兩個靈魂,一個是溫和的, 一個是暴力的,這樣的信仰反映在民族性格上,就成為一個由兩種極端個性所融合的綜合體,「好戰而祥和,黷武而好美,傲慢而尚理,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 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和中華民族的中庸性格完全不同。

日本人對中國人是極其蔑視的,但對於英雄人物卻又極為尊敬。汪精衛在三處地方是受到日本人尊敬的,一是汪在中國政壇上的領導地位,二是汪在革命事業上的貢獻成果,三是汪個人高尚的品格道德。

胡 蘭成回憶:「當時任日本駐南京大使館一等祕書的清水重參,曾參加多次汪精衛與日方的重要會見,私下嘆道:『我在旁看著,這邊是戰勝國,坐著我們的大臣,大 將與司令官,對方是戰敗國,坐著汪先生,但是比起來,只見汪先生是大人,我們的大臣大將司令官都藐小了,惟有近衛公與汪先生坐在一起還相配。汪先生的風度 氣概,如山河不驚,當時我嘴裡不說,心裡實在佩服。』」

和汪精衛一同努力中日和談的影佐禎昭,對汪精衛的人格就佩服不已,在他的回憶錄《曾走路我記》中這樣描述:「汪氏的行動表現出他對支那、對東亞的熱愛和赤誠,其崇高的精神、高潔的人格連鬼神都會為之感動。我除了真正地敬服感佩以外還能有什麼呢?」

但 日本政府最初對於汪精衛主動提出另立中央政府的建議頗為驚訝,並曾一度猶豫不決,雖然汪是中國政壇上最具分量的領袖,蔣介石又曾派人暗殺汪精衛,但日本政 府對於汪精衛仍然無法完全信任,除了和談條件極為苛刻外,對於南京政府要求擁有所屬的50萬陸軍一項更是態度消極,使汪政權所擁有的只是一些雜牌軍。

日本進攻受延緩

不過整體而言,南京國民政府雖然另立中央,但對於整個抗日戰爭還是具有下列貢獻──

一、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每占領一個地方就會奸淫擄掠燒殺,但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日軍也予相對尊重,百姓的生活與經濟條件反而較為安定,對於人民生命財產保存以及戰後經濟復甦,相對較其他地區為佳。

二、日軍歸還華中地區與廣東省所有扣押的房屋、工廠以及商店。而南京國民政府在1940年以後所控制的區域主要為廣東、江蘇、浙江、安徽、淮海等省的大部分,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省部分,以及南京、上海、漢口、廈門等市。

三、因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汪精衛有機會瞭解日軍最新政策消息與軍事情報,並且祕密傳遞給重慶國民政府,增加抗日作戰的成功機會。

四、由於汪精衛的對日和談,改變了日軍全力對中國作戰的策略,日軍進攻實質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延緩。

五、「清鄉工作」使南京國民政府管轄區域內治安愈來愈良好,江蘇常熟甚至出現幾十年來難得一見的太平生活,而清鄉也間接達到「防共」的功能,大幅降低共軍擴展能力,使重慶政府減少國共內鬥資源消耗,全力對日作戰。

六、英美等國不承認汪精衛政權,但相對的,汪精衛的對日和談也對英美造成壓力,對蔣介石的援助必須更為積極,以避免中國向日本靠攏。

七、南京國民政府以和平交涉的方式逐步取消各國在中國的租界,包括1943年3月與日本簽約收回蘇州、杭州、天津等八市的日本租界,7月收回上海法國租界,8月收回上海英國租界,10月宣布廢除不平等的《中日基本條約》。

對 日本人來說,要征服中國,已經晚了10年;而中國對日抗戰,又早了10年,因為中國根本還沒有準備好,這是汪精衛和蔣介石都非常清楚的事,只是在大環境 「談和即漢奸」局勢下、在抗戰民意要求下,沒有人敢出面負責和談,蔣介石善於試水溫、探風向,汪精衛做事只憑一股熱忱,自然吃力不討好的事就只能由汪來 做。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汪的個性與人格(之九)

2013-4-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蔣介石勝利了,他變成中華民族的救星;毛澤東勝利了,他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偉大的領導;但汪精衛「失敗」了,只好被釘在漢奸的十字架上。

古希臘的一句諺語說:「性格決定命運」,不管環境如何、機會如何,一個人一生走的大方向其實和他自身的性格有著最深的關係。

蔣 介石可以談國土犧牲、談百姓犧牲,但汪精衛做不到,說他婦人之仁也好,或是具有悲天憫人之心也罷,他的政治性格不夠髒、不夠詭、不夠狠,不適於血腥殘暴式 的戰爭,或者具體的說,汪精衛更像是人道主義者,他關心人民的生存甚於國家的殘破、更甚於他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政治性格適合於和平時期的民主式領導,在戰 亂時期就只能成為被計算的明顯目標。

為國謀事毫不計較

和汪精衛人道主義相反的案例 是:日本政府於1940年2月向議會提出一項「六年擴軍計畫」,在財政預算上每年經費為20億日圓,民政黨籍眾議院議員齋藤隆夫嚴厲質詢政府侵略中國的目 的,因為當時日本歲收絕大部分用於戰爭所需,日本國內民生凋蔽,人民生活困苦,但沒想到齋藤隆夫的質詢惹惱了陸軍大臣,竟威脅齋藤隆夫辭職。所謂的「日本 政府」,因為侵略中國而犧牲了日本人民生活,這究竟是為國家?還是為一群人的野心與私慾?這證明政府的作為不見得是對的。

許多史學家都認為汪精衛的個性優柔寡斷,個性反反覆覆,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感覺?還是對於失敗者的先射箭再畫靶?

汪 精衛生在一個混亂的年代,憑著自身滿腔熱血加上因緣際會,成為時代領導人物,早期他反抗的是腐敗的清廷、權謀的袁世凱;中期他反抗的是私利的軍閥、獨裁的 蔣介石;反抗獨裁專政、反抗不民主,從刺殺載灃到反抗袁世凱,他哪一次搖擺猶疑過?面對權勢名利,他可以瀟灑後拋、毫不計較;即使從國外返回,也是因為國 事動盪,被央請為國謀事,他哪一次曾經扭扭捏捏,或像袁世凱一般故作姿態?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繼續向華北進攻,日軍在當時國際輿論不佳 以 及優先經營東北等因素考量下,和中國簽訂《塘沽協定》,對中國來說是一項不平等條約,等於承認日軍在東北的主權。雖然蔣、汪都認為退一步可換取時間,國內 各界卻輿論大譁,但簽約的是軍事委員會代表,國民黨內又是由汪精衛和蔣介石共同領導,總要有人面對國人,於是汪精衛跳出來一肩承擔,讓蔣介石免除責任、無 後顧之憂,這樣的表現哪裡是優柔寡斷、個性反覆?如果是一名政客,怎敢在這時候跳出來?

同胞唾罵一肩承擔

汪 精衛人生後期要面對的是4億人民的生存與痛苦,內有政客、軍閥各擁私心,外有日本強敵張牙舞爪,自己手無兵權,又爭不到冷酷的列強給予援助,如果是個性反 覆,他大可像以往一樣遠離紛擾中心、避居法國。但因為他憂國憂民,不忍生靈塗炭,只能選擇一條適合他努力的道路,即使預見要面對同志同胞唾罵。

如果是個性優柔寡斷,如何肯大哉犧牲、忍辱負重?他要面對的選擇,比犧牲他自己的生命還要困難。如果汪精衛要賣國求榮,他大可發揮「高明的騙術」、對戴笠背信忘義,千方百計去進行真正奪取蔣介石政權的計畫。

蔣介石勝利了,他變成中華民族的救星;毛澤東勝利了,他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偉大的領導;但汪精衛「失敗」了,只好被釘在漢奸的十字架上。

正 如狄更斯在《雙城記》小說中的開頭:「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人類希望的春天,也是充滿 絕望的冬天。」小說裡的時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深愛露西的青年卡登,因為不忍露西的丈夫被捕判處死刑,毅然代替露西的丈夫走上斷頭臺,這樣的愛何其令人感 動!

但感動是小說中的事,這種舉動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很多人卻會覺得傻的要命,然而這樣的自我犧牲其實正符合了胡適的名言:「生命的意義在於成人之美。」

胡適對於「生命的意義」還有進一步的詮釋:「生命的意義就是從生命的這一階段看生命的次一階段的發展。」

愛國情操反成漢奸

汪 精衛同樣生長在一個光明與黑暗的大時代,他的生命的意義絕對不在於只是走上斷頭台,他在他的人生中積極的創造了被利用的價值。除了貢獻自己的才華,追隨孫 中山革命以外,他廉潔的人格一再被政、軍各派拿來當作對抗蔣介石獨裁的招牌,他疼惜百姓生命以致被政客拿來當作捨身餵鷹的鴿子,他愛國的情操讓戴笠拿來當 作漢奸的犧牲者!他心甘情願為革命事業與中國人民做薪做鍋。


汪精衛是漢奸還是英雄  汪精衛之死揭謎(之十)

2013-4-2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 評論數: 0

究竟在這個世上有多少人知道汪精衛犧牲自己、和平救國真相?比對歷史發展、保存文件、相關人等在回憶錄中的敘述,綜合推論,汪精衛和平救國確是有據可考。

汪精衛究竟如何死的?坊間一般出現4種不同的傳說──

一、蔣介石派軍統人員暗中毒殺汪精衛。

二、共產黨暗殺了汪精衛。

三、一名愛國的中醫師故意開錯藥給汪精衛。

四、日本人慢性殺害。

王 新衡在透露汪精衛救國真相時曾提到,日本間諜川島芳子曾經極度懷疑汪精衛,1943年底汪的健康開始惡化,到1944年3月汪同意赴日醫治,表面上雖然為 日本醫學專家黑川、齋藤等會診後建議汪赴日本接受治療,但王新衡的說法是,根據軍統局所掌握的情報,真正在幕後推動讓汪精衛前往日本的人物,其實就是川島 芳子。

臨終遺言問心無愧

在日軍正式承認汪精衛政權後,汪精衛在南京參與了很多日軍 政 策、軍事會議,但漸漸的,日軍很多重要機密不斷流出,川島芳子更發覺,許多跡象顯示,日軍的一些洩密事件是在剛開完會後不久,重慶政府就知道了,川島芳子 強烈懷疑汪精衛,還因此指使憲兵隊暗中逮捕形跡可疑人士嚴審訊問,最後確認汪精衛透過祕密管道經常和重慶政府聯絡、傳遞訊息。

川島芳子 是 日軍在中國的代表性特務,所有在中國的憲兵都可由川島芳子管轄調度,日本憲兵稱呼川島芳子為「組長」。在1943年底汪精衛健康情況開始惡化之前,有一次 汪精衛因感冒在南京官邸休養,但這一休息卻長達3個星期,軍統局南京分組的一名情報人員裝成一般百姓,在汪精衛官邸附近蒐集情報,並以日語搭訕在官邸外面 值勤的憲兵。

「我們汪主席怎麼感冒了3個星期都還沒好,還在休養,到底怎麼回事啊!」該名便衣情報人員說。「喔,那是我們組長故意給他打錯針的。」日本憲兵以為是自己人,便大喇喇的說。

這一情報線索獲得軍統局高度重視,之後軍統局進一步調查,是川島芳子趁汪精衛感冒期間,故意叫日本醫生給汪精衛注射慢性毒素,才導致汪精衛身體健康快速惡化。不久後,汪精衛槍彈舊疾復發,病情嚴重,終於同意赴日治療,這一切都是川島芳子在背後主導。

汪只要離開南京,日本人就可以完全掌握汪精衛,日軍不必再擔心流失重要情報。至於汪精衛在日本是否繼續不斷遭受慢性毒害則不確定,但軍統局絕對確定汪精衛的死是川島芳子造成。這也是軍統局許多情報人員對汪精衛極為佩服懷念的原因,「汪先生是為了國家犧牲他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沒有人敢講這一段?還是因為兩蔣父子。

張 學良在90歲那年回憶往事,曾對汪精衛妻子陳璧君如此評價:「吳稚暉稱陳璧君是『女中豪傑』,想必不謬,而且這人一豪到底,她因為漢奸罪入獄,到解放還蹲 在號子裡,宋慶齡、何香凝聯手救她出來,她都不買帳,女人的豪氣有時確實勝過男人。在南京監獄時,汪的大員陳公博、褚民誼等臨刑前都提出要最後見見汪夫 人,對她鞠躬告別,陳璧君一點也不含糊,面無懼色,勉言相別,看來多少給臨刑前的這些夫君追隨者一些精神鼓勵。強悍如此,是讓人萌生佩服。」

究 竟在這個世上有多少人知道汪精衛犧牲自己、和平救國真相?比對歷史發展、保存文件、相關人等在回憶錄中的敘述,綜合推論,汪精衛和平救國確是有據可考,否 則不會遭川島芳子毒害;撇開川島芳子不談,一個品德高尚、在臨死前都要拚著最後一點力氣說出「我要回中國」的人,顯然是問心無愧,說他賣國求榮實在不符基 本邏輯。

抗日最力最用腦袋

另外一位老軍統人物胡鵬飛,聊起抗戰歷史鉅細靡遺,談起各方人物頭頭是道,他對汪精衛的評價另有一番見解:「沒有汪精衛的第三勢力,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燒殺姦淫搶絕不會中斷,汪自有其功勞。」

國民黨資深黨員周德偉,在重慶政府擔任第二屆國民參政員,之後更隨國府來台擔任財政部關稅署署長,並先後在央大、台大、政大任教。如此背景出身的周德偉卻說了一句語驚天下的名言:「吾不寫黨史,國民黨無真史也!」

周 德偉於1986年逝世後,他家人整理他生前的手稿,在2011年出版了《落筆驚風雨:我的一生與國民黨的點滴》。書中直言蔣介石為「大愚人」,寧漢分裂 時,汪精衛的武漢政府比南京政府更具合法地位,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是用武力奪取的政府。對於汪精衛漢奸罪名,周德偉更說:「汪精衛是抗日最力、最用腦袋的政 治人物,他看到中國毫無對日作戰的能力,不如避免衝突,以待國際局勢變化。」對於孫中山的盛名,周更認為是汪精衛的文筆與口才,影響了世人,才造就了孫的 國父之名。

不管是蔣介石與汪精衛,不管是國民黨與共產黨,不管是中國與日本,這些複雜的恩怨已經成為過去,我們當然不能忘記歷史,但更不能背叛歷史,如果能夠證明一件歷史的真相,就應該讓它明明白白的還原,讓後人理解、記住教訓,尤其是一件影響無數中國人生存與發展的歷史!


胡適為什麼始終認為漢奸汪精衛是“烈士”?

2014-04-21 國家人文歷史

胡適說:汪精衛是一個有烈士情結的人。

徐復觀說:胡適是一個偉大的書生。

殷海光說:胡適是個大鄉愿。

蔡元培說胡適:“舊學邃密,新知深沉”。

金岳霖說胡適:“舊學不過乾嘉,新學止于赫胥黎”。

鄭超麟說:胡適是庸俗的民主派,就是自己沒有社會主義思想,只認為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的極致,它的統治形式就是民主統治。

唐德剛說:胡適是“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發展過程中,繼往開來的一位啟蒙大師。

陳獨秀說李大釗:“從外表上看,他是一位好好先生,像個教私塾的人;從實質上看,他生平的言行,誠如日月之經天,江河之行地,光明磊落,肝膽照人。”

章士釗說李大釗:“守常乃一剛毅木訥人也,其生平才不如識,識不如德。”

梁漱溟說章士釗:“行嚴先生,論人品不可菲薄,但多才多藝亦複多欲。細行不檢,賭博、吸鴉片、嫖妓、蓄妾媵,非能束身自好者。”

章太炎說蔣介石執行的三民主義是“賣國主義、黨治主義與民不聊生主義。”

馬寅初說:蔣介石的光頭腦袋就是“電燈泡”,裡面真空,外面進不去。

胡漢民說蔣介石:“為人私欲過重,缺乏忠誠,不足以為民族復興的領袖。”

馬一浮見蔣介石一面之後,說蔣神情氣象偏狹,有劉裕偏安之才。

何廉說蔣介石:“他認識人,也懂得用人,但是他不懂得制度和使用制度。”“從根本上說,他不是個現代的人,基本上屬於孔子傳統思想影響下的人,他辦起事來首先是靠人和個人接觸以及關係等等,而不是靠制度。”

徐志摩、朱經農、曹誠英、胡適、汪精衛、陶行知、馬君武、Eloise Ellery(瓦薩學院的歷史教授,陳衡哲的老師)、陳衡哲(自左至右),1932年攝於杭州。此照片為瓦薩學院圖書館(Courtesy of Special Collections, Vassar College Library)所藏。 

胡適始終支持漢奸汪精衛。直到1944年汪精衛死了,胡適在11月13日的《日記》中,不但無隻字譴責汪叛國當漢奸之罪,相反大動憐憫之心寫道:“汪精衛死在日本病院裡,可憐。精衛一生吃虧在他以‘烈士’出名,終身不免有‘烈士’情結,他總覺得‘我性命尚不顧,你們還不能相信我嗎?’”

1945年7月,蔣介石派國民參政會議代表傅斯年、黃炎培、章伯鈞等五人訪問延安,毛澤東一見傅斯年就以學生身份請傅代他向胡適問好,傅就便和毛做一夜長談。毛給傅的的印象跟北大時可謂有天壤之別:北大時毛澤東是窮弱書生,旁聽者,傅是風頭人物,學生領袖;延安的毛澤東有很強的個人權威,氣度“咄咄逼人”,政治作風並不民主。毛陪傅斯年漫步禮堂,看到各地領導獻來的密密匝匝的錦旗、決心書等,傅情不自禁地說:“堂哉皇哉!”

陳光甫對王世傑說,國民黨若自動取消一黨專政,可說是“一種不流血的革命”。

張季鸞看重記者的作用,他對徐鑄成說:“成熟的記者應該是第一等的政治家,美國的總統候選人不是有許多曾做過記者的嗎?”他又說:“我們報人不可妄自菲薄,報人的修養與政治家的修養實在是一樣,而報人感覺之銳敏、注意之廣泛或過之。”

張季鸞以國士自許,他對王芸生說:“只要不碰蔣先生,任何人都可以罵。”

晏陽初說:如果你想在教育上或其他領域內提倡新思想和新制度,那就最好不要介入政治,這樣,你才有作實驗的絕對自由,這是能充分發揮自己智慧的惟一方法,否則,你就會由於放棄原則而失敗。

胡風曾給綠原寫信,談到盧卡契:“我們只要能有這樣的理解,就好辦了,其實他說的也只是常識,但他能懂得,而且有決心這樣做,這就使我們亞洲小民不勝羡慕之至了。但我擔心還是不會在亞洲得到注意的。這不僅是‘思想上的懶漢’問題,還有一個只要劍而不要經的傳統嗜好問題,用劍,那是多麼用力小而收效大的工作呀!砍了就是。”胡風的命運後來果然比盧卡契悲慘得多。

1948年,國民大會召開,余漢謀被委任為陸軍總司令。一年後,他就職廣東綏靖主任,回到廣州激憤地對人說:“我以前沒有做過京官,很少接觸黨國要人,總以為他們對國家大事會有一套辦法。去年我在南京搞了幾個月陸總,和他們接觸多些,才使我認識到這班官僚飯桶。二三十年來,他們除了樹立私人勢力,爭權奪利,對國家大事確實毫無辦法,根本談不上為國家人民做好事。照我看,只要共軍渡過長江,勢必馬上解體,可以肯定是無法再堅持下去了。我這次回來為桑梓服務,希望團結廣東軍政人員,進而與廣西合作,支持李宗仁收拾殘局。如不可能,只好認輸,絕不陳兵邊境,作最後掙扎,使廣東同胞重受戰禍,加重我的罪責。”

20世紀50年代,中共請人給自己提意見。在中華全國新聞界協會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吳冷西點名要張恨水發言,張站起來,馬上說:“我沒有意見,我沒有意見。”

胡風在秦城監獄被關押在單身牢房。有一次,管教丟給他一個麥草編的帽圈和一捆麥杆,說“老吃飯不幹活,太不像話了,學著編麥辮兒吧!”胡風不客氣地說:“不是我不幹活,是你們剝奪了我的勞動權。我的勞動不是編麥辮,是用筆寫作,你曉得嗎?”他把麥杆放一邊,動也不動一下,後來管教只好取走了事。

反右期間,江蘇省成績太差,毛澤東問江渭清:“你到底反不反右派?”江說:“要反右可以,請您老人家下令把我調開,另外派人來。因為是我右嘛!您先撤了我,讓別人來反。”毛說:“渭清啊,你是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江說:“主席啊,我是捨得一身剮,要為您老人家護駕。”毛澤東派彭真、康生來督陣。江渭清請彭真來省委常委講話,傳達毛澤東對自己的批評,因為見省委常委和各地市縣主要領導中無一人打成右派,彭真不悅道:“江蘇為什麼不打右派?江蘇還有沒有右派?”江渭清說:“有右派啊,不過我還沒有發現。”

毛澤東在廬山會議期間跟“秀才”們坦言,他40歲以前肝火大,總覺得正義在自己手中,現在也還有肝火。在江西的時候,有一次他對毛澤覃發脾氣,甚至要動手打人,毛澤覃說:“共產黨又不是你毛氏宗祠。”

唐德剛認為,胡適論政是“以小常識談大問題”,他說,胡適對民主政治是只求“形似”而忘其神:“胡先生的政治言論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是相當空泛的,甚至是一些沒有經過‘小心求證’的‘大膽假設’!”唐最不滿胡適的,是他並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滿足於對杜威等西方人士的介紹,“胡博士在思想上的成就,應該與馬(克思)、杜(威)兩博士三分天下,才算好漢!……胡博士不此之圖,而卻在馬、杜兩博士之間,搞‘拉一派、打一派’的勾當,那就未免低首下人,自暴自棄了。”

1962年,楊振寧與父母在日內瓦見面,當時楊在美國,很少知道中國的實際情形。楊父說新中國使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了,從前不會做一根針,今天可以製造汽車和飛機,從前常常有水災旱災,動輒死去幾百萬人,今天完全沒有了。從前文盲遍野,今天至少城市裡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學。從前......今天......正說得高興,楊母打斷了他的話說:“你不要專講這些。我摸黑起來去買豆腐,排隊站了三個鐘頭,還只能買到兩塊不整齊的,有什麼好?”

臺灣學術界主流曾對錢穆有“牢可不破的成見”,而楊聯升對錢卻極為推重,說:“錢先生的中國學術思想史博大精深,並世無人能出其右,”認為錢之《朱子新學案》提綱,“胡適之恐怕是寫不出來的。”

(據《非常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