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後的貴族

2014-04-10 這不是歷史

鄭念原名姚念諼,1915年生於北京,父親是日本留學生,曾任北洋政府高官。鄭念早年畢業于燕京大學,1930年代留學英國,就讀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鄭念後來嫁給同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鄭康琪。鄭念夫婦完成學業歸國時,抗日戰爭已經爆發,夫婦兩人投奔重慶,鄭康琪加入了外交部,駐澳長達7年。

1949年之後,兩人沒有選擇入臺灣,而是留在上海。1957年,鄭念在丈夫去世之後繼其夫在上海任職殼牌石油公司,擔任英國總經理的助理,直到“文革”爆發。“鄭念”這個筆名就是為紀念1957年去世的亡夫而起。

“一個炎熱的晚上,女主人坐在自家靜靜的書房裡看報。檯燈的光照下,柔軟的沙發,織錦緞的墊子,牆邊裝著中文英文書籍的書架。傭人前來通報有客來訪,然後,會客廳裡,主人和客人聊著天,傭人端來用精緻瓷器盛的茶和英國式薄三明治……”這是1966年夏天的上海,鄭念還保持著名媛的生活方式。

這家人的祖父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著名人物。因此,他們有著豐厚的家產,在國內外的銀行都有存款。也因此,他們才能在1966年的時候還保有那種生活方式——獨立的三層住宅,男女傭人和廚師、園丁。僅在大陸的銀行,她的存款就數以萬計。

然而,隨著文革的到來,鄭念的家庭如同許許多多家庭一樣陷入了可怕的災難中。先是家庭遭到紅衛兵的洗劫和摧毀,然後鄭念被捕入獄,獄外的女兒——已經是上海電影製片廠著名演員的鄭梅萍處境更糟,在與母親失去聯繫的情況下,被人活活打死。事實上,這本書就是鄭念以劫後餘生的母親身份含淚寫來獻給自己心愛女兒的。

在臭名昭著的“第一看守所”裡,七年間,鄭念必須獨自面對各種納粹式的暴行——饑刑、銬刑、拳打腳踢刑和精神虐待刑,以至於遍體鱗傷,內外交困。但鄭念奮力抗辯,堅決捍衛個人的自由與尊嚴,拒絕莫須有的“間諜”罪名。

在知識和道德上,她都壓倒了審訊人員,以至於居然能得到某些局部的勝利。在交代材料的底部,落款照例是“犯罪分子”,鄭念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在“犯罪分子”前面加上“沒有犯過任何罪的”這幾個字。在多次重寫交代材料以後,再給她的紙上終於不再有“犯罪分子:”這個落款了。

她甚至拒絕被釋放,除非當局向她道歉。這是極其罕見的場景。她拒絕了所謂的釋放決議。她要求宣佈她根本就是無罪,並且要求賠禮道歉,還要在上海、北京的報紙上公開道歉。這種要求只能讓專政人員感到好笑。他們當然永遠也不會理解這種堅持背後的信念和價值觀。然而這正是中國女性反抗暴政的偉大品格之展現。她的英文自傳《Lifeand Death in Shanghai》追述知識份子理想如何被政治粉碎,轟動世界。

“文革”結束後鄭念成為統戰對象,有機會出席各種婦女界的活動,並同時得到一些特權,比如在內部商店購物。朱大可回憶:“七三至七七年間,我時常看到那位叫作姚念諼(鄭念)的‘無名氏’,獨自出入于弄堂,風姿綽約,衣著華貴。她的孤寂而高傲的表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0年,鄭念以看望在美國的妹妹的名義申請出國。雖然去美時已65歲,但鄭念很快使自己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環境:諸如高速公路上的駕駛、超市購物及銀行自動提存款機……當然,她不否認“……當落日漸漸西沉,一種惆悵有失及陣陣鄉愁會襲上心頭”,但她仍“次日清晨準時起床,樂觀又精力充沛地迎接上帝賜給我的新一天”。

1989年,《上海生死劫》中文翻譯程乃珊在華盛頓首次與鄭念零距離接觸。已74歲的鄭念開著一輛白色的日本車,穿著一身藕色胸前有飄帶的真絲襯衫和灰色絲質長褲,黑平跟尖頭皮鞋,一頭銀髮,很上海……以致程乃珊感歎:“她是那樣漂亮,特別那雙眼睛,雖歷經風侵霜蝕,目光仍明亮敏銳,只是眼袋很沉幽,那是負載著往事悲情的遺痕吧!”

“將永遠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我的心碎了,完全碎了。只有蒼天知道,我曾千百倍地努力,要忠貞于我的祖國,可是最終還是完全失敗了,但我是無愧的。”在《上海生死劫》一書的結尾,鄭念這樣寫道。這本書在上世紀80年代剛出版時,曾一時風行全球,包括中國大陸地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其它因素,似乎也逐漸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在中國大陸也再也沒有出版了。

而離開上海後,鄭念也再沒有回過中國。但是她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祖國的關切。她把自己的稿費捐給了美國的一所大學,資助那些中國留學生。2009年11月,鄭念病逝於美國華盛頓家中,享年94歲。

今天的中國,還有貴族嗎?


悲哀!教育被列為中國十大最缺德行業之首

2014-04-10 這不是歷史

悲哀!教育被列為中國十大最缺德行業之首

10、煙草行業

該行業是為數不多的以損害人民身體健康為主要目標的行業,除了能交大量的稅收以及解決一些就業問題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當然了,抽煙是可以緩解壓力,愉悅精神,但後果過於惡劣,人要是得了絕症死了還談什麼愉悅精神?

和別的缺德行業有所不同的是,該行業的從業人員基本上並不存在什麼很嚴重的道德缺失(除了一些貪污腐化的問題),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特此正名。

9、保健品行業

從國外買來激素,運回來一兌水,然後花重金做惡俗廣告,再把價格翻幾十倍往二三級城市和農村一賣。這就是中國保健品的典型做法。這在保健品行業算比較文明的了,因為至少還沒有放什麼有毒的東西,吃了最多也就是亢奮一下,早熟一點!

保健品行業的口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只要你有膽有錢,就能把一個垃圾產品做大做強!然後美其名曰:我們的東西又吃不死人!最多沒用唄!全方位的廣告轟炸,怎麼惡俗怎麼來,把市場空間全部填滿,小企業根本沒有發展空間,哪怕有很好的產品。那個鴻毛帖子上提到的“醒元本草”也許就是個好例子。如果能有效防治疲勞駕駛,能拯救多少條生命啊,現在卻只能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銷售,這也說明小企業做大做強是非常苦困難的。

8、股票投資行業

經過這次的金融風暴,該行業“孔雀的屁股”終於露了出來。因為是最直接與錢打交道的行業,所以也是最典型的唯利是圖的行業。此行業上上下下充斥著金錢至上的理念,缺德這個詞用在這裡並不合適,因為他們從來不談這個問題。事實早已證明,該行業的造富神話大都建立在別人(也包括廣大中小股民)的痛苦之上。“老鼠倉”的橫行程度遠超我們想像,被抓那是倒楣。股票價值投資的理念很難建立起來,“炒”股票是通行的理念。

該行業的光鮮外衣和優厚收入吸引了無數最頂尖的人材趨之若鶩,但幾乎毫無例外地都被金錢同化,自甘墮落!你看那些股評家們,還有投行的銀行家們,哪個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可是學歷越高,欺騙性越強,後果越惡劣。由於錢來的太快,自身的人格和道德水準又太低,該行業從業人員的生活作風腐化之極,整天醉生夢死,輕如鴻毛!

7、房地產行業

在鴻毛帖中將房奴列入了鴻毛一族的行列。那麼我要說,逼著所有人當鴻毛的人和行業必然就是鴻毛,而且是更輕的鴻毛!該行業和煙草行業正好相反,行業本身並沒有什麼缺德之說,主要是從業人員的道德缺失非常厲害。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從上到下素質之差,檔次之低,有目共睹!本來寄希望於房地產行業調整後該行業能夠好好自省和提升一下,但市場稍微回暖他們就迫不及待地跳了出來,漲價的,偷工減料的,假賣房的,售樓小姐們的白眼……都和從前一樣。一句話,“狗改不了吃屎”。

總是聽說“房地產對拉動內需很重要”,但現在大家都已經明白了高房價的消費會長時間嚴重影響其他消費能力,特別是在中國,往往影響幾代人幾個家庭的消費能力。從這點來看,高價位的房地產不但不能起到拉動內需的作用,還會嚴重破壞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綁架地方政府,真可謂“不忠不孝,輕如鴻毛!”

當然這個行業中也有相對比較好的企業和人,如萬科和王石,雖然依舊擺脫不掉這個行業的一些陳腐桎梏,也經常會犯一些錯誤,但總算是有社會責任感和明晰的企業發展方向,王石個人的人品也值得尊敬。我們對這樣的企業和人應該多多包容和鼓勵,讓這樣的企業做大做強,帶動整個行業走出道德敗壞的泥潭。

6、娛樂行業

該行業很多從業人員的特徵都是“男盜女娼”,“五毒俱全”。在這個圈子“道德”這個詞是被當作笑話來講的。“虛榮”、“墮落”、“集郵”、“不擇手段”成了這個行業的代名詞,“滿嘴謊言”是他們的基本行為準則,吸毒則是他們放鬆玩High的常用手段。在這個“潛規則”盛行的行業裡,無數的年輕男女“慘遭蹂躪”。基於其行業特性,容易成為社會大眾興趣所在,特別是青少年的關注,為廣大青少年樹立了極壞的榜樣!這些年來,娛樂圈的光環吸引了眾多家庭花費無數心血培養孩子,希望成為明星,最後卻成為“三陪”或“小二小三”,可悲可歎!這個圈子像一個鋪滿鮮花的大火坑,無數人被鮮花吸引跳了下去,被燒的骨頭都不剩。

當然這個行業也有不少演員,如彭麗媛、宋祖英、劉歡、濮存昕等,他(她)們形象正面,熱心公益,道德水準和自身修養都極高。真希望他們這樣的人越多越好啊。

5、食品行業

我曾經因為個人崇拜堅持喝某個牌子的牛奶長達數年,不知喝了多少三聚氰胺進肚子!事件剛發生時我非常難過,堅持認為這些企業的上層老總們也是不知情的受害者,後來才知道他們這個圈子裡連傻瓜都知道三聚氰胺。

這只是食品行業缺德的一個縮影,只要監管不到的地方立刻就會有人搗鬼,我們天天吃進去多少毒素根本無法計算!像蔬菜瓜果之類的食品全面監管起來非常困難。僅舉一個親眼看到的例子:我有一次去農村玩,看到一片種大蔥的田地,一老農正往田裡倒一種稀釋過的劇毒農藥(類似敵敵畏),我問他幹什麼呢?他說這樣能讓大蔥長的粗大好看,一畝地要倒好幾瓶。我問老農這大蔥有農藥殘留對身體不好吧?老農倒是“樸實”,指著不遠處的一小塊地說,沒事,我們自己只吃那邊種的東西,這邊種的都是賣給城裡人吃的。我呆呆地望著綠油油的田地,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癌症現在已經是常見病了。

當然這個行業好的企業還是有的,比如三元牛奶和其他一些企業,前些年因為成本高口味淡被打壓的幾乎破產,現在才明白原來成本高口味淡是因為沒放“東西”的緣故。現在終於鹹魚翻身,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吧。

4、製藥行業

中國製藥行業是世界一大奇觀!一是新藥多!二是藥廠多!這兩項均為世界之最!說我們的研發能力世界最強你相信嗎?在國外只有博士以上的最頂尖人物才有可能進入藥廠研發部,我們藥廠的研發能力是相當缺乏的。藥品的重要銷售途徑是靠廣告和回扣收買醫生。如此眾多的新藥,主要來源是以舊換新,還聽說過拿國外專利作廢的藥到國內的。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勾結藥監局,那位被槍斃的藥監局鄭局長任內就批了數萬個新藥,其中最倡狂的時候一年就批了上萬個。據後來知情人回憶,當時的盛況真是驚人:藥品註冊司聚滿了送錢的人,只要送錢,新藥三分鐘可通過審批,以至於被國外同行當成上廁所聊天的笑料!

其實缺乏研發新藥能力也就罷了,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好好研究開發一下也有可能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像同仁堂,一直長盛不衰!民間有那麼多的秘方偏方,如果藥廠都能好好加以利用,我們祖宗留下了的寶貴中醫遺產也有救了,中醫也早就走上世界了!這樣的話我們的藥廠就進入良性迴圈的軌道,即得到了經濟效益,又造福了社會,何樂而不為呢?

3、醫療行業

中國醫療行業魚龍混雜,道德敗壞!從業人員從詐騙犯到強姦犯都有。各種騙子醫院大行其道,醫托盛行,並利用媒體大肆宣傳欺騙患者。一個感冒黑你個幾百塊錢那算是仁慈了,見死不救都經常能見諸報端。亂收費亂開藥收紅包的現象已經是主要創收手段和普遍真理。我的一個朋友到東北某著名三甲醫院開刀住院,一進去就被同房病友好心提醒,所有開銷必須一條一條仔細比對,而且到時候一定要大鬧特鬧才有可能把錢要回來。我朋友一開始還懷疑,這可是三甲醫院,不會明目張膽地耍流氓吧?後來才發現,病友的話真是金玉良言。幾乎每一種花費上都被加上了各種莫名其妙的多餘開銷。我朋友後來一條一條地和他們鬧,而且是帶著人往大了鬧。最後查到手術時的費用,因為是昏迷狀態,實在不知道當時到底用了多少繃帶、輸了多少血,只能作罷。最後醫院也被鬧怕了,費用居然退了快一半!

當然好醫院也是有不少的,像上海北京廣州這種特大城市的最著名的醫院,如協和,301,華山,中山一院等都還是很不錯的,只是數量少,且醫療資源嚴重透支,每天都被全國各地來的患者包圍著。加大社區醫院的建設和醫藥分家都是必須要走的路。

2、煤炭採礦行業(主要指私營)

這是一個很“黑”的行業,不光是指工作環境,還有生存環境。這裡以山西煤老闆為例說明一下。一些私營煤礦的構成如下:煤老闆雇傭黑社會成員為打手,當地政府官員入暗股當保護傘,每天現金交易基本不繳稅,死了人要立即埋掉。大部分煤老闆在北京擁有多處豪宅,每天有專車把當天的現金收入送到北京然後藏匿或匯往國外,以確保煤礦銀行帳號上基本沒有“餘糧”。這麼做主要為了隨時防止煤礦出事跑路,且不用賠錢。因為錢太多不知道如何花,五毒俱全是一定的,在車展上買豪車是一定的,在北京買房子也是一定的,且一次要買好多套。我曾經聽說某個別墅區有個山西煤老闆一次就買了8套1千多萬的別墅,分給親戚和馬仔住,最後一套實在沒人住了,就給了他們家的狗住。他們寧肯花1千多萬買房給狗住,也不願意多花一分錢添置一些安全設備,給礦工買保險!對這樣的人,還談什麼道德?可以毫不開張地說:這些人掙的每一分錢都沾滿了礦工的血汗!可就是這些人卻是北京房地產開發商們的最愛。不知道這些開發商在數錢的時候會不會想想上面礦工的血汗?會不會想到把這些錢捐出來一部分給礦工買保險呢?真是不仁不義,輕如鴻毛!

1、教育行業

把教育行業列在這裡我感到很悲哀,很痛心!曾經的“靈魂工程師”,本來應該是最受人尊敬的行業,卻墮落的如此之快,令人感歎!

教育的金錢化和產業化是最大的根源!因為錢,我們敬愛的老師們還有學校,以垂直落體的速度從天上直接掉到了地下,直奔地獄而去。研究證明,一個人靈魂的健康成長,只和自己的家庭和老師有主要關係。可是我們的老師們和學校都幹了什麼呢?幼稚園的老師會因為沒有送禮而不給孩子小紅花;小學的老師會因為沒有送禮而當眾羞辱孩子;中學為了升學率把所有體育課和課外活動取消,無人再提素質教育,培養出一個個“豆芽菜”和“考試機器”;大學為了增收瘋狂擴招,培養出無數個“半成品”找不到工作還要“被就業”。像奧數這種摧殘兒童靈魂,變態兒童人格的醜陋東西,也因為金錢利益被大張旗鼓地釋放出來,坑害了無數孩子。

如果說食品行業的缺德是損害人們身體健康的話,教育行業的缺德就是損害人們的人格和靈魂健康。如果說身體的損害還有醫院可以治療的話,靈魂健康的損害就無藥可救了!之所以我把教育行業列在缺德第一位,因為它不僅能毀了青少年這一代人,還毀了中國的前途!國家的未來棟樑統統完蛋了,國家的前途還有什麼指望呢?教育行業的道德缺失,毀滅家庭未來希望,動搖國家未來根基,是最缺德的行為!輕如鴻毛!望廣大教師朋友們深思。

當然這個行業還是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師們,像季羨林等,一直堅守自己的陣地,不為外部誘惑所動,著實值得尊敬!另外教育界還有很多有識之士,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和祖國的未來,一直在大聲疾呼教育的去金錢化和去產業化,我對他們的義舉表示由衷的感謝!

結束語

現代社會是自由的社會,每個人都有選擇人生方向的權利,是向下還是向上,是鴻毛還是泰山?外人無從干涉,也無從指責。然而,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選擇向上是唯一的出路!當前我們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期,社會主流的積極向上是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的必須條件,決不能允許向下的“鴻毛”意識成為社會主流,否則改革開放來之不易的成果就會喪失殆盡,到時悔則晚矣!


【漫談】中國人何以獨具"武俠癖"?

2014-04-09 國家人文歷史

江湖性格成為一面面鏡子,印證江湖文化沉澱之深厚,“武俠癖”是其中之一。中國人崇拜武俠聞名於世,不僅武俠書報暢銷海內外,武俠背景的功夫電影更打入了世界電影之都好萊塢。要理解中國人何以偏愛武俠,人人都想做“老大”,一切還須從江湖說起。沒有江湖化,便沒有武俠崇拜。

有一種淺顯的解釋,說武俠是中國文化的英雄。此言差矣,武俠只是梟雄,不是英雄。英雄何指?譬如孫武、吳起、霍去病、衛青、岳飛、戚繼光、文天祥、林則徐,他們是拿俸祿的。這很關鍵,拿俸祿說明身處合法正統體制內,維護正式規則,這是非江湖與江湖的界限,是第一個要點。梟雄是誰?是宋江、晁蓋、韋小寶、岳不群、黃金榮、杜月笙、許大馬棒、座山雕,他們沒人發餉,沒朝廷出糧,靠自己去打砸搶,去巧取豪奪。這也很重要,是第二個要點,是靠搶,靠製造社會不公,而不是靠勞動。實際上,文學傳統早有默認分類,前者是英雄故事,後者是豪俠故事,自古各有流派,各有受眾。英雄不打家劫舍,豪俠離不了打家劫舍。至於“成者王侯敗者賊”的說辭,彷彿混淆英雄梟雄的界限,其實不然,它只說明梟雄和英雄是可轉換的,並無絕對界限。梟雄放棄打家劫舍,皈依合法正統,或者創建正式規則,便是王侯,可自稱英雄。得了正統,即可收租派稅,誰還打家劫舍?譬如劉邦、朱元璋等。

還有一種解釋,說國人崇拜武俠是對暴力的崇尚,是頂禮膜拜“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話雖沾點邊,卻不靠譜。論暴力革命,秦始皇、成吉思汗、李世民都是領袖,但這三人與武俠毫無關涉,從未有好事者將之劃入武俠。他們是英雄而不是梟雄,是創立政治制度的政治家,而不是體制外的江湖豪俠。

武俠的文化母體是江湖。武俠首先是“俠”,其次是“武”,合而為一為擁有武功的俠客。俠,即是游離體制外的實力人物。武俠是江湖英雄,是江湖文化語境崇拜的偶像,其崇拜者遍及大眾。這大眾,狹義上是道上嘍囉;廣義上是被江湖化的普羅大眾,是有江湖氣的百姓。

儒教正統的偶像是忠義英雄,而江湖的偶像是武俠。前面說過,假若只看秦漢以降,江湖便是蛻化的儒教,尤其明以後江湖形態完全是退化儒教形態。“三綱五常”、“五倫”、“八德”漸漸蛻變,慢慢只落得“武”、“義”二字。拳腳功夫加上義氣,是立足江湖的兩樣法寶。一般說江湖分三教九流,下下等是那些食不果腹、風餐露宿的流浪人、漂泊者,上上等是混得有模有樣,悠游自在、功夫精湛、義氣蓋天的武俠,專以仗義行俠名義打家劫舍。武俠崇拜是泛江湖子民對江湖豪俠的崇拜,是下下等對上上等的羡慕,這是武俠崇拜的由來。

中國人何以獨具“武俠癖”?武俠故事給予深陷江湖氤氳的小人物一個白日夢的機會,使其從中尋求自我解脫和昇華。夢境與現實的江湖互為表裡,同屬一個精神符號體系。江湖化越深,就越崇拜武俠,武俠故事就越流行。武俠文化流行與社會江湖化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清朝比明朝流行,民國比清朝流行,*後比*前流行,兩相比較便彰顯了體制管理真空與武俠文化盛行的淵源。只要正式規則鬆懈,非正式規則就氾濫;只要非正式規則氾濫,武俠故事就繁榮昌盛。

當然,武俠寫家並非都屬氾濫貨色,也有高明先生,境界直逼思想大師。此非戲言,許多中文教授不屑于武俠小說,作者不苟同。華羅庚稱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童話,往褒義說確係如此,背後蘊含精深的道理。譬如,對揭露中國近代史上江湖顛覆儒教制度這一黑幕,極大凸顯兩千年未有過的制度危機,當數金庸的《鹿鼎記》一針見血。

金庸小說《鹿鼎記》所含思想之敏銳,直逼魯迅《狂人日記》。作者時常訝異,反思近代國難的文字可謂浩若煙海,居然是金庸小說率先揭示了近代中國的江湖性顛覆的事實:即明清以後“古典性”的終結,“江湖性”的發端,現代性的薄弱,使中國演變為一個江湖國家。《鹿鼎記》的過人之處是以主人公韋小寶這樣一個飛黃騰達流氓的命運描寫,揭示了近代中國社會軌道的非理性,以及江湖化的真相。江湖顛覆正統體制,使整個社會變得荒誕。韋小寶,乃是揚州一個江湖混混,一個*私生子,俗稱“婊子養的”。正經學問不學,仁義道德不顧;只學講義氣,擅鑽營,心狠手辣,入皇宮假扮太監並逐步得到康熙的寵信,後入天地會,當上了青木堂香主,從此黑白兩道均平步青雲。韋小寶的故事結局圓滿,晚年過得很是滋潤,攜七位大小老婆躲往雲南,偏安一隅享清福了。

韋小寶這一人物設置,在文學技巧上是對近代中華文明的暗喻和反諷,講義氣、不擇手段、有奶便是娘、飛黃騰達、美女如雲等等,盡是江湖道上之準則。它反映了一種高度江湖化的社會倫理和價值結構,只不過普通中國人渾然不覺,“潤物細無聲”地嵌入了國人的集體無意識。韋小寶的故事揭示了近代秩序江湖化這一事實,江湖秩序顛覆了儒教體系,導致了一系列倫理價值觀念的顛倒,產生了“老實人吃虧”、“壞人佔便宜”的制度悖論。

《鹿鼎記》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反諷“壞人如何飛黃騰達”。金庸精細地設計了一個人物,處處與儒家準則對著幹——“婊子養的”雜種,“有奶便是娘”的混混,一反“溫良恭儉讓”的心狠手辣。中國歷史小說和戲劇大多借古寓今,這是受大眾喜愛的套路,至今尚有詮釋的生命力。譬如單位裡有人嫖妓被“掃黃”歸案,辦公室沸揚之間,有同事不但不指責其下流無恥,反倒笑他笨蛋、不長心眼兒,以顯示自己更無恥、更聰明,更韋小寶。某日,一位官員被“雙規”,譴責之聲不聞,嘲笑之聲不絕於耳:太笨了,還敢做局長?

一部《鹿鼎記》,概括了明清代以來價值觀的江湖本性:笑貧不笑娼,笑笨不笑腐;老實不如奸詐,勞動不如混世。

(據新浪歷史)


【人物】金庸因反對“文革”,被極左派列為暗殺目標

2014-04-09 國家人文歷史

編者按:金庸的《明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以反“文革”而著稱的。他曾被香港的左派罵為“反共反華”、“親英崇美”,甚至上了極左派的暗殺名單。他在《明報》執筆寫社論,鄧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新建縣,金庸曾在《明報》社論中為他打抱不平,強烈抨擊“文革”的種種悖逆之處。他反對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成了他們眼中香港的頭號“反動文人”。

鄧小平愛看武俠小說,尤其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而金庸在鄧小平“落難”時,曾撰文盛讚鄧小平。

1981年7月18日,鄧小平接見了金庸,相見甚歡。不久,金庸武俠小說在大陸“開禁”,成為暢銷書……

鄧小平睡覺前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

鄧小平曾坦言:“我讀的書並不多。”他沒看過馬恩全集,看的是選集。鄧小平和毛澤東相似,最喜歡古代史書,他熟讀過《資治通鑒》,通讀《二十四史》,特別愛看《三國志》。

鄧小平還是金庸(查良鏞)的武俠小說在中國大陸最早的讀者之一。當金庸小說在內地尚為“禁書”之時,1973年3月,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從江西返回北京後不久,就托人從境外買了一套金庸小說,並且對其愛不釋手。

鄧小平的護士郭勤英曾說:鄧小平喜歡看的武俠小說,都是港臺作家寫的,像金庸、古龍和梁羽生的,鄧小平都看過,看得較多的是《射雕英雄傳》。

鄧小平習慣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半小時,津津有味地看金庸的武俠小說。即使是出差到外地,他也會帶上武俠小說。他睡前愛看武俠小說,是貪它不用動腦筋,看得輕鬆、不累,看著看著就睡著了。

一次,鄧楠見到金庸,告訴他說:“爸爸很喜歡看你的小說,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看幾頁。”鄧小平讀武俠小說並非完全是為催眠和消遣,他能夠將自己的命運聯繫書中人物的命運思考人生,獲取人生的精神力量。

幾十年了,我最想見的就是鄧小平

金庸的《明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以反“文革”而著稱的。他曾被香港的左派罵為“反共反華”、“親英崇美”,甚至上了極左派的暗殺名單。

他在《明報》執筆寫社論,鄧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新建縣,金庸曾在《明報》社論中為他打抱不平,強烈抨擊“文革”的種種悖逆之處。他反對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成了他們眼中香港的頭號“反動文人”。

他還在社論中不斷地讚揚和支持彭德懷、鄧小平等人,讚揚周恩來大力提倡的經濟建設藍圖———“四個現代化”。1976年春天,“四人幫”刮起“反擊右傾翻案風”,鄧小平第三次被逐出政壇。

對此,他在社論中不僅表示堅定地支持鄧小平,而且預言鄧小平不久就會東山再起,重返權力中心。此預言一年後即得到證實。對此,他曾對記者說:“可以說,我的想法實際上代表多數中國人民的願望,既然是眾望,大概事情就可以做到。”

金庸還聽說,“四人幫”在政治局會議上圍攻鄧小平,而鄧小平不動聲色,不予理睬,使“四人幫”一次又一次氣急敗壞、無可奈何。“鄧小平如此剛強不屈,又有著如此豐富的鬥爭經驗和駕馭能力,真令人敬佩!”他說。

第三次復出的鄧小平主張搞經濟建設。此主張得到了金庸的極大擁護,他在《明報》熱烈支持鄧小平主張的改革開放政策。

他認為:“鄧小平有魄力,有遠見,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路線,改革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真正的英雄,並不取決於他打下多少江山,而要看他能不能為百姓帶來幸福。”

金庸對中國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心,多少個不眠的夜晚,他激動難眠,有鄧小平領航,他相信中國這艘巨輪一定能夠駛向輝煌的明天。因此,在中共領導人中,他最想見的就是鄧小平。

他不無感慨地說,幾十年了,我最想見的就是鄧小平。我一直佩服他的風骨。這樣剛強不屈的性格,真像我武俠小說中描寫的英雄人物。

鄧小平批示願意見見查良鏞先生

金庸《明報》的社論,鄧小平是知道的。1981年6月27日舉行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黨的中心工作已調整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了,和平統一祖國也成了正式議題。

鄧小平決定通過金庸向海內外傳遞中央新的對台工作思路。為何一定要通過金庸?鄧小平認為:金庸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在華人世界有號召力。他多年和林彪、江青筆鬥,在海外有忠厚正直的好名聲,臺灣對他也有好感。

1973年春,金庸到臺灣,蔣介石因為重病在身,未見他,但蔣經國就各種國是與他進行了深談。金庸也主張和平統一,曾在參觀殺氣騰騰的金門之後感歎道:“我一生如能親眼看見一個統一的中國政府,實在是畢生最大的願望。”

金庸發出的愛國心聲得到了回應。1981年夏,北京邀請金庸到大陸訪問。金庸提出想見鄧小平,報告很快送到了鄧小平那裡,他在報告上批示:願意見見查良鏞先生。

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會見了香港《明報》社的創辦人和社長金庸。7月流火,北京天氣炎熱。要見心儀已久的鄧小平,金庸當然十分興奮。

金庸鄭重其事,早早起床,梳洗一番,穿好西裝,打好領帶,帶著妻子林樂怡和一對子女,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的陪同下,驅車來到人民大會堂。鄧小平穿著短袖襯衫,已站在福建廳門口迎接。

一見到金庸,鄧小平就立即走上前去握著他的手,滿臉笑容地說:“歡迎查先生回來看看。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你的小說我讀過,我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書中的主角大多是歷經磨難才終成大事,這是人生的規律。”

金庸滿面春風,對鄧小平微微躬身行禮,握住他的手說:“我一直對您很仰慕,今天能夠見到您,感到榮幸。”

一番寒暄之後,金庸將家人一一介紹給鄧小平,鄧小平連說:“歡迎!歡迎!”並問孩子們多大了,叫什麼名字,在哪裡讀書等。兩個孩子分別作了回答。

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鄧小平和金庸全家在迎客松的巨幅畫像下合影留念,然後在福建廳坐下會談。鄧小平見金庸穿著西裝,便說:“今天北京天氣很熱,你脫了外衣吧,咱們不必拘禮。”

一位是飽經憂患、三落三起的中共領導人,一位是寫了20多年社論的政論家,兩人坦誠交談,涉及不少尖銳的問題。

鄧小平談查父被“鎮壓”事

鄧小平對金庸說,中國以後的三大任務是:在國際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完成祖國統一;搞好經濟建設。金庸表示經濟建設、民生發展最為重要。鄧小平表示贊同,認為經濟建設是其他兩大任務的基礎。

兩人談到十一屆六中全會的人事變動,鄧小平向金庸解釋了自己因年事已高、無法勝任繁重的外交應酬,而不擔任國家主席的原因。

鄧小平說,六中全會召開時間之所以延遲,是因為《決議》還未寫好,寫《決議》經過反覆討論,最大的一次討論會有4000多人參加。寫《決議》的目的是為了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團結一致向前看。

鄧小平還表示,世界上有100多種社會主義,中國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還談到金庸父親查民卿當年在“鎮反”中被錯殺一事,金庸連連點頭:“人入黃泉不能複生,算了吧!”並表示父親的命運只是改朝換代之際的悲劇,自己已淡然不記“前仇”了。

會談持續了一個小時,金庸起身告辭,鄧小平親自送他離開。兩人邊走邊談,到了大廳外,還站著談了一會兒,鄧小平握著金庸的手說:“查先生以後可以時常回來,到處看看,最好每年來一次。”

當晚,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播放了鄧小平與金庸會談的消息,港澳及世界各地的新聞媒介紛紛予以報導,轟動一時。

當年9月,《明報月刊》同時發表了金庸和鄧小平談話記錄及《中國之旅:查良鏞先生訪問記》,此書出版後,一時間洛陽紙貴,出版3天后就告罄,連續加印了兩次。

金庸在鄧小平接見回到香港後,立即給鄧小平專寄了一套《金庸小說全集》。也就是在鄧小平會見金庸後不久,金庸小說在內地“開禁”,並很快成為暢銷書。

對金庸而言,這次會見影響巨大,他說:“訪問大陸回來,我心裡很樂觀,對大陸樂觀,對臺灣樂觀,對香港樂觀,也就是對整個中國樂觀!” 

(據《羊城晚報》)


到了日本才知道:不得不瞭解的真實

2014-04-11 這不是歷史

到了日本才知道,老太太也是化妝的,小朋友的制服冬天也是穿短褲的,在學校裡體育不好是不會受歡迎的,普通的體育報紙裡照樣有裸女的,坐在電車裡是不會有人大聲說話的,超市是沒有存包處的。包背在身後,錢包放在褲子後面的口袋也是不用提心吊膽的,計程車的門是自動開的,在街上伸手是攔不到計程車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老人是不幫忙帶孫子的,結婚是不用買房子的,就職活動從大三就要開始忙活的,找工作找個100多家也是正常的,日本人的英語是聽不懂的,這年頭還有租DVD的,肯德基是絕對沒有麥當勞有人氣的,扶手電梯是要讓出一邊給人走的。電車、地鐵,連公車都是有時刻表的,還基本都是守時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參加婚禮是都要化妝穿禮服的,買好的房子是不用裝修的,在街上是找不到垃圾筒的,產生了垃圾都是要自己帶回家的,連續劇都是一周放一集的,而且基本都是11集就大結局的。中古車、中古包,甚至中古衣服都是有市場的。麥當勞、肯德基吃完後是要自己收拾的,顧客真的就是上帝.

來了日本才知道,看病住院生娃是不需要找關係、送紅包的。小寶寶是不把尿的,3歲還穿著尿不濕也是正常的。男人的工資都是上交給老婆的,談戀愛約會都是AA制的,臥軌自殺是要罰款的。OOXX有專門的旅館的,裡面前臺的服務生都是不露臉的。電車裡是不可以打電話的,手機基本都是振動的,國家領導隨時換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除了做業務的與做社長的之外平時是很少穿西服的(平日去東京車站要產生視覺疲勞的,清一色的黑藍西服外加公事包)。來了日本才知道,參加葬禮是要穿黑色系列的,女性是要佩帶珍珠飾品的,男士的領帶必須是黑色的。來了日本才知道,男人參加婚禮也是可以穿黑色西服的,不過領帶是要戴白色的。來了日本才知道,參加入學儀式是要穿亮麗顏色的正規的西服的,參加畢業典禮是要穿黑色或是灰色系列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即使是去親戚家竄門也不可以隨便的,用廁所還要說借的。來了日本才知道,即使是家裡人謝謝,對不起也是要掛在嘴邊的。來了日本才知道,夫妻間的朋友是各是各的。來了日本才知道,這裡的夫妻是母女式的,老公不做飯,不做家務也是正常的。來了日本才知道,想在老公面前撒嬌是很難得,更別提做什麼小女人了。來了日本才知道,妻子在家裡是太陽的,永不落山的太陽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小孩子即使很小也是要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的(國內的父母是銀行加保姆)。來了日本才知道,孩子上不起高中是可以貸款的,還可以上夜校高中的(白天打工)。來了日本才知道,上學期間貸款還不完是沒關係的,工作期間是可以繼續還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生活是方便的,社會是安全的,只要努力就是有收穫的。所以即使地震,核輻射,還是有那麼多人留在那兒,還是有那麼多人走了又回到那兒。

來了日本才知道,想要在12點之前睡覺是不可能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你穿夠的衣服是可以去賣錢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不論你買什麼都是要加5%的稅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水果都是論個賣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必勝客的沙拉是不限次數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天氣再冷飯館的水也是加冰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水龍頭裡面流出來的水不用燒開,是可以直接飲用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吃麵條是要出聲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大街上的很多美女是比電影明星還漂亮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剪刀也是可以當餐具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垃圾袋也是很貴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即使你穿的再奇怪再噁心也是沒人看你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第二天穿的衣服和前一天的不能是一樣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阿迪耐克平時是沒人穿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人家連零錢包都是GUCCI,LV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公用衛生間是可以用來刷牙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找個蹲便廁所是很難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所有的坐便都是發熱的 都有紙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好多廁所的坐便器還都帶沖洗功能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網上下載電影和音樂是要花錢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去誰家都是要脫鞋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就算你不認識人家,遇到人家也是要打招呼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圖書館和教室都是鋪地毯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日本蓋房子不分東南西北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不管多小的房子裡面都是有浴缸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人行道和自行車道是一起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大車讓小車,小車讓自行車,自行車讓行人,行人是最大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坐公交的時候是停了以後才可以離開座位 準備下車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手機電腦隨便放是沒人會拿走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手機價格是沒個准數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日本人以為中國人全部都是會打乒乓球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男人原來是可以那樣女性化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男人的眉毛是可以修飾的那樣精緻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男人的包包是和女人一樣單肩背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男人出門腦袋上是一定要抹髮蠟Wax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女人化不化妝差別是很大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女人們的腿永遠是光著不怕冷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女人抽煙的人數是比男人還多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女人們照相幾乎都是用剪刀手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超短裙是可以像內褲一樣短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女人們不管裙子有多短,都是敢騎自行車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買支口紅都是可以分期付款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日本人是不會一個人拍大頭貼的

來了日本才知道,如果你不親自來一次是永遠不會瞭解這個國家的...


為什麼美國小孩個個都自信

2014-04-11 這不是歷史

美國的小孩,不管學習好壞、長得醜俊、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個人物。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

那麼,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一、父母無條件的愛使孩子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這就是無條件的愛。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和你是個什麼樣的孩子無關。

他們愛孩子,盡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享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尊重、鼓勵、欣賞、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無所畏懼:“我爸媽愛我,肯定我。”他心裡非常踏實,知道自己擁有取之不盡的力量,可以面對整個世界。

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他們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所以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沒有做到的事情逼著孩子去代為完成。他們知道每個孩子各有特點,會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揚長避短,相信孩子最終都會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就是父母的愛、無條件的愛。因為他是父母的寶貝,不是因為他是什麼“鋼琴神童”或是“數學天才”,或者他得到過什麼獎。如果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學習好了爸媽才會滿意,你奧數比賽得獎了爸媽才高興,孩子心裡會懷疑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並學著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與關懷。父母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再對孩子提出高標準,孩子長此以往會變得緊張、焦慮、患得患失。

精神科醫生認為: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多數都能從其家庭教養方式中找到癥結。父母對孩子性格和情緒的影響超過了學校和社會。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來自自尊,一個人首先自尊,然後才會自信。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自我價值的肯定,是內在的,只關乎自己的,是外部環境無法撼動的自我認知。

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學習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後來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分子生物學博士。畢業後在赫赫有名的大製藥公司裡工作。在公司裡她常常感到窩火,因為那些美國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卻個個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她,卻總是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時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得多麼好,實際上她比所有的人貢獻都大。她覺得和美國人相比,自己在實力上最強,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為這個她在公司裡失去了很多機會。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學了,她參與了學校的活動後,感慨萬千地說,美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沒有自信嗎?哪裡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沒考好,父母說罵就罵,違反了紀律,老師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裡有一點尊嚴可言?

她說:“像我這種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擊得自信全無,別說那些差生了,難怪那麼多學習不好的同學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不僅沒有自信,他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過。

教育學家們在深入研究後曾得出結論: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用努力進取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當務之急不是讓孩子學認多少字,背多少詩,做多少道題,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細小的感覺,給孩子培養出一份自信心來。


三、讚賞使孩子自信。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麼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裡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責備甚至挖苦,一個小小的過錯就被家長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地進行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他就會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因此,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讚賞鼓勵少一些指責批評,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進步時,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誇獎和讚美,不要害怕會把孩子給“誇得不知天高地厚”“誇得驕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當孩子遭遇失敗或孩子行為有過失時,不能對孩子全盤否定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盛怒之下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

我女兒上二年級時,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和另外一個班級合作排練一台節目給家長們做彙報演出。那天,在學校的大會議室,兩個班的學生家長們都拿著相機攝像機,一排排地坐好。孩子們輪番上臺唱歌跳舞、朗誦、演小話劇。我注意到,詩朗誦是大家輪流念的,每個同學的演出機會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獨立表演的機會。能力強的孩子會把臺詞記下來,背著講,而有些孩子則手拿臺詞照著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長們最熱烈的掌聲。

20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必須提高所有學生的知識水準,縮小或消滅劣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其實,美國的學校不僅僅是在學業成績上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文藝體育各項活動中,也盡可能地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參與的權利。

小學的運動會是每一個孩子都要參加比賽的,籃球足球棒球等運動隊還有管樂隊絃樂隊,誰想參加誰就報名,不是根據個人水準甄選的。無論是表演還是比賽,觀眾們都是掌聲雷動給予孩子們鼓勵。

從上一年級開始,班幹部就是大家輪流當,上講臺演講,人人都有資格,怎麼講都行。有的小孩講話沒個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後語,老師會表揚他的觀點特別,勇氣可嘉。

老師總是千方百計地挑出孩子的優點、亮點,進行表揚,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會變得越來越好,長處會越來越長。孩子因為自己的長處而得到自信。

最開始接觸到美國學校的老師,我以為自家孩子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後來發現,幾乎每個老師都是這樣,才知道鼓勵學生發現孩子的長項是老師最基本的素質要求。

美國的父母認為孩子身上顯現出的性格行為上的缺點,大多數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和榜樣欠佳有關。

所以,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帶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比如孩子說太熱了,不想穿外衣,我們會斥責孩子:熱什麼熱?媽媽一點都不熱。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麼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對象,父母依舊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一點一點地扼殺掉了。

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如果孩子說熱不肯穿外衣,那麼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熱。可以替他拿著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時候再給他穿上。他覺得課程太難,和他一起分析難在什麼地方,找到癥結,幫孩子解開。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自信,一個人真正內在的自信,是從小培養出來的,而培養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自己先對自己的小孩有足夠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


緬懷失敗的偉人蔣介石

2014-04-11 這不是歷史

1975年的清明節,蔣介石在臺灣去世!蔣介石是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聯合國締造者之一。

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個世紀;在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又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

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臺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任何人不能企及的重要地位。

他的名“中正”和字“介石”,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在有關他領導八年抗戰的影視作品中,常按其當時職務稱“蔣委員長”,委員長遂成為其最著名的代名詞之一。由於他長期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務,早年黃埔畢業的國、共軍官皆稱他做“蔣校長”、“校長”。

由於對國軍建設和發展貢獻很大,所以也有“國民革命軍之父”或“國軍之父”的稱呼。特別是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作為中國最高抗戰統帥,蔣介石領導200多萬國民革命軍堅持八年抗戰。

不誇張地說,蔣介石也是世界近現代史上的偉人;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領導人參加的開羅會議。他是聯合國締造者之一,中國因為有了他,才能夠至今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他也是中國憲政的偉大締造者和推行者,1946中華民國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召開的第一屆國民大會,蔣介石當選中華民國總統。1949年,蔣介石退居臺灣之後一直反對台獨,反對“託管”臺灣。縱觀中國近現代史,如果沒有蔣介石,就沒有現在的中國。

在過去三十多年以前,蔣介石被大陸醜化為“人民公敵”。蔣光頭和蔣該死,成為大陸人對蔣公的稱號。從1949年起,從呀呀學語兒童,直至耄耋老者都被官方灌輸對於蔣介石的仇恨。我們這代人,仇恨伴隨著童年、少年直至青壯。

對蔣介石的改觀,最初是來自臺灣的歌曲,從鄧麗君的《甜蜜蜜》到《外婆的澎湖灣》,人們簡直不敢相信一直都在“白色恐怖”下生活的臺灣人民能唱出如此動聽的歌曲。筆者第一次出國時,在異國他鄉,關於大陸人與臺灣人的差距就撲面而來:在幾條通道裡,和我同宗同種的臺灣人、香港人則與同其他的洋人們一起大搖大擺的魚貫而入。

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人們學會了思考與辨析。於是在心中,關於蔣介石、關於大陸和臺灣,都有了一個重新的定義。

真正讓大陸人全面認識蔣介石的,可能是電視片《一寸河山一寸血》。由此,人們知道了“吳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知道了“八百壯士”,知道了美帝國主義的“飛虎隊”,知道了“空間換時間”,也知道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浴血奮戰,什麼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關於蔣介石的真相,在大陸就再也不能被掩蓋了。

蔣介石,無疑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對於中國的前途和命運都有很大的影響。現將他一生所做的七件影響中國的大事,條列如下:

1,領導北伐,統一國家。(1926-1928年)  

民國初年,袁世凱死後,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立黃埔軍校,蔣介石出任校長,1926年誓師北伐,一路勢如破竹,至1928年底,東北張學良改旗易幟,宣佈效忠國民政府,統一全國。

2,領導抗日,保衛國家。(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蔣介石領導全國人民抗戰八年,至1945年取得勝利。在此期間還廢除了滿清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成為世界四強之一,並參與組建聯合國,使我國能位列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

3,開國大,制憲法,行憲政。(1946-1948年)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為使國家儘快步入正軌,在政治協商後,召開國民大會,與全國人民選舉的代表、各黨派的代表、社會賢達人士一起制訂了《中華民國憲法》。並於1948年正式實行,結束了“訓政”,開啟了“憲政”。

此次“國大”,雖然共產黨缺席,但已達到法定的開會人數。《中華民國憲法》,也無疑是一部較成熟的民主憲法,臺灣雖然幾經政黨輪替,但至今依然沿用。

4,在臺灣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1950-1953年)

1949年,由於內戰失敗,國民政府退守臺灣。1950年,代總統李宗仁滯美不歸,蔣介石復行視事,為了穩定社會,大規模的公地放領,即把“國有”及“省有”耕地的所有權轉移為農民所有,使他們成為在自己土地上耕作的自耕農。

後來又實行“限田”的制度,即規定地主佔有土地的限度,幾超過此限度的土地為政府贖買,然後再轉售給農民,地價同公地放領,購地農民分10年向政府還債,滿後則為土地的主人。

這樣做,不僅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也不必像大陸那樣損害地主的財產和生命,還有和大陸不同的是,臺灣的土地改革,農民得到了土地的所有權,而大陸的土改,不出幾年全面收歸國有(集體所有僅僅是幌子),至1980年代,才又承包給農民使用,但農民依然沒有土地的所有權。

5,在臺灣實行縣市首長的直接選舉。(1950年)

1950年,蔣介石在臺灣實行地方自治,縣市首長,即縣市長,由該縣市的民眾直接選舉產生。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的首次。其實不僅是縣市長的直選,還有省縣的議員都是如此。

積數十年,臺灣民眾的民主素養大大提升,為臺灣日後的民主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臺灣的民主還向世人證明,民主可以在華人的地區生根、開花、結果。

6,復興中華文化。(1960年代)

1960年代,中國大陸瘋狂破壞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炎黃二帝的陵墓被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也遭到同樣的命運,孔廟裡的很多文物都被破壞;中國一向講究尊師重道,而在此時,全國的學校基本停課,學生被驅趕到鄉下、山區和邊疆參加體力勞動,而老師時常被學生批鬥,一向受人尊敬的知識份子也成了“臭老九”。

鼓勵互相告發、揭秘,尤其是親人之間的告發和揭秘,致使人倫盡失,道德崩潰。而蔣介石在臺灣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針對大陸的瘋狂行為,宣告“中華文化是無人可以毀滅的”,使得中華文化的命脈得以沿續。

其實蔣介石在保衛和復興中華文化方面,遠不止這一時期。早在1930年代,全國剛剛統一,他就提倡“新生活運動”,其中的內容有很多是來自於傳統文化的。在抗戰時期,他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將全國的學校都遷往西南後方進行安置,即使在戰亂時期,學生依然能接受教育,搶運故宮文物,使之免遭戰火。

如今大陸人去臺灣,除了讚歎她的民主制度外,還能感受到在大陸丟失已久中華文化。可以說臺灣民眾的生活方式,除了民主之外,還融入了傳統的價值觀。

7,在臺灣實行九年制的國民教育。(1968年)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立即開導在全國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於同年中華民國教育部規定:“初小、師範、高等師範免收學費。”,在中國成為當時很多家境貧窮的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徑。

到抗戰勝利後,召開“國大”制訂《中華民國憲法》,直接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並且寫明瞭政府財政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支出比例,中央為15%,省為25%,縣為35%。

中華民國在臺灣,蔣介石于舉步維艱的狀況下,依然修改法律,將義務教育從六年延長到九年,開始了九年制的國民教育,從此小學被稱為國民小學,初中則稱為國民中學,簡稱“國小”“國中”。高達80%的臺灣人因此受益,為臺灣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臺灣現行國民教育法定,凡6-15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育;已經逾齡未受國民教育之國民,應受國民補習教育。6-15歲國民之強迫入學,另以法律定之(即強迫入學條例)。雖然國中以後的教育不屬義務教育,但大約94.7%的國中畢業生仍繼續升學接受教育,大部份就讀高中或高職,但也有少數國中畢業生不再升學,直接就業。

…………

總之,蔣介石打敗日寇,廢除近代中國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參與組建聯合國,制定第一流憲法,宣佈實行憲政,抨擊蘇聯暴政,宣導民生、均富。他還是提出“中國經濟學”的第一人。蔣介石還終身寫日記反省自己,其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成就超過他的老師王陽明和曾國藩。

蔣介石就是一位曾經有過失敗的偉人。

在他仙逝5年之後,他的兒子蔣經國先生不僅為蔣氏父子贏得了尊重,更為全世界華人贏得了尊重。而今天臺灣的高度文明也詔告天下:不是中國人素質低下,中國人也能享有民主和自由。

來源:博客日報 http://url.cn/PgBJwl


退休後 胡錦濤自稱一介草民  前領導人多出書、旅遊、攝影 生活充滿文藝範

2014-4-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6| 評論數: 0

中國大陸領導人退出政治舞台後,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不過一舉一動依然受民眾關注。有陸媒指出,退休後的17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們,生活充滿「文藝範」,多以出書、旅遊、參訪視察等形式現身公開場合,退休日子過得充實又愜意。

在17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除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連任外,其餘7常委都已退休。據《環球時報》報導,前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退休後,每天早起後會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又練書法、吹口琴和剪紙,興致一來,還會與夫人劉永清跳上一段東北秧歌,最大原則是不跟任何人談工作,但喜歡跟老百姓聊天。

李長春按快門

與退休後的胡錦濤接觸過的人士透露,胡錦濤現在常自稱「一介草民」,十分享受含飴弄孫的生活。

其他常委也在淡出政壇後,終於有餘暇遍訪名勝古蹟。《南都周刊》透露,前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退休後曾多次露面。包括到揚州大明寺參觀、出席書法作品展,日前賈慶林也到湖北隨州市視察。前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也曾到北京白雲觀遊覽,並參觀全真祖庭。

不過卸任後公開露面次數最多的是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據不完全統計,光是2013年,李長春已累積4次公開露面。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李長春曾到江蘇,參觀南京夫子廟、南京總統府、蘇州拙政園等江南美景。巧遇的網友說,李長春頗有架勢地拿著單眼相機,不斷按下快門,曝露他「攝影發燒友」的隱藏身分。

深居簡出風格

也有大陸領導人退休後,作風低調、極少公開露面。前總理溫家寶退休之後,除了在《習仲勳》紀錄片中短暫出現,回憶習仲勳外,堅持不公開露臉。他曾致函給香港左派元老吳康民,強調自己從來沒有以權謀私,還表示「要走好人生最後一段旅程,赤條條來到世上,乾乾淨淨離開人間。」

同樣低調的還有前中紀委書記賀國強,除了新書發行外,賀國強上一次出現在媒體,要追溯到2012年,當時十八大即將閉幕,賀國強到湖南代表團,向老鄉告別。賀國強說,「這次大會後我就要退出領導崗位了。」 之後,他未再公開露面,也沒有任何正式退休儀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