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歹去一趟台灣

2014-5-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21|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應律/四川)

多年心結:好歹去一趟台灣。

此「好歹」有兩重涵義。一是我這人腿腳懶,對出行旅遊之類,本能拒絕,毫無興趣。二是「不惑」之後的這二三十年來,竟像害病一般,思想著台灣,既關心著那裡的現實狀況,又注目兩岸的未來發展。

這 一點也不奇怪,台灣本來就是我們這類老骨頭的一塊「心病」,從當初的兩岸分離,到後來的「解放台灣」、再到後來的「告台灣同胞書」、「汪辜會談」、「一中 各表」、「兩岸三通」……太多的政治術語和情感糾結凝聚在心裡。這只要看看這些年來,成群結隊到台灣觀光旅遊的都是些老頭和老太太,就能明白。

但就我本人說,也還有另外的原因,追溯起來,有可能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讀流沙河先生連載於《星星》詩刊的「台灣詩人十二家」為發端,之後,是余光中和三毛,柏楊和龍應台,鄧麗君和羅大佑,張曉風和李敖,連戰和吳伯雄,陳水扁和馬英九……

總之是,從文學、文化到文脈,從人文、人性到人心,從空洞的檯面說辭到具象的社會肌理,皆牽腸掛肚,念茲在茲,儼然生出個「寶島情結」。覺得那其實就是一個離散多年、飄泊海上從未見過面的小兄弟,怎麼說也該去見上一面。

我又以為,那畢竟是一塊未經諸如「十年浩劫」之類政治運動洗禮的土地,我們這個民族已經喪失的某些東西,就保存在那裡;我們這個民族遍尋不著的希望,在那裡可以找到。

家 人自然心裡有數,覺得拽我去那邊看看,或屬必要。乃一面製造出行的輿論和氛圍,以溫水煮青蛙的耐心說服我離開邛海幾天,輕移腳步,出去走走,一面進行實質 性準備,制訂出行路線,選擇旅行社,辦理相關手續。此過程中又網羅上近親好友,組成一個十人旅遊小團伙,在2013年雙11「光棍節」這天,從成都雙流機 場飛往台北。

(<台灣行走>之一)(待續)


初識台灣 如回到文化老家

2014-5-3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0|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應律/四川)

在 台灣所見有如回到了老家,這「老」,是文化上的老──到處是我們兒少時代所熟悉和使用的繁體字,端莊,飽滿,正式,牢靠,總之是一種久違了的感覺和觸動, 非常親切,倏忽間骨頭竟有些酥了。這其實是一種回到文化母腹裡的感覺,溫暖安謐、踏實舒服。此後的若干天裡,這感覺一直伴我一路,不曾散失。

台灣方面的導遊是雲林縣人,一口的普通話,且發音準確,顯然受過專業訓練。她是一位優秀的導遊,人未開口已是一臉燦爛的笑容,極具親和力,總是以「親愛的叔叔阿姨們」開頭,表情豐富又熟悉業務,知識面廣,幾乎無可挑剔。

已然暮靄四合,眼看著天就黑了。似有若無下著牛毛細雨。乃想到《冬季到台北來看雨》這首歌。當然,我們不是來看雨的,我們要去看台灣夜市。往下榻的香城飯店扔下行李,即往著名的饒河夜市走。

路過一群坐在溼亮亮雨地裡的人,有二十來個,皆身披綠色塑料雨衣,好生奇怪。多看兩眼旁邊立著的牌子,才知道是「法輪功」呢。坐在溼地上,就不怕生起病來?我們這是初見法輪功,在以後的幾天裡,在各旅遊景區,天天都見他們的身影,見得多了,也就視若無睹了。

夜 市場景,那面目再熟悉不過。類似二三十年前西昌火把節或彝族年的物資交易會:街中間一長溜雨棚,雨棚下一長溜攤位,燈火通明,人頭攢動。雨似有若無,撐著 傘不便前行,索性收攏拿在手裡。周圍貨品雖多,沒有一樣是你要的,只是初見一些台灣才產的水果覺得稀奇。感覺沒啥逛頭,餓了便在雨棚下尋個攤位坐下來,吃 魯肉飯和藥燉排骨。

「魯」肉飯?莫非來自山東?但也可能是「鹵」之誤,也就是肉汁肉沫澆飯,我受不了那股咖哩味,在我聞來類乎汗味,但台 灣人似乎特別喜歡這東西,很多菜品裡都放咖哩,未入飯館即有此味撲鼻,弄得沒處可躲。至於排骨,一見「藥燉」即倍感親切,這可是我記憶中長輩們字典裡的東 西。

滿滿一紙碗褐色湯中,放著幾根將近筷子長的排骨,排骨上肉多,不似大陸。不過味道實在不怎麼樣,只是一味偏甜。當然這是地域差異,並無高低優劣之分。導遊小姐介紹台灣食品,每每兒童般頑皮地咂嘴,一副深情的饞相。

我知道東南沿海吃味偏甜,你要他吃湖南、四川的麻辣味,豈不要命。至於咖哩,估計這一夥人中沒幾個喜歡,卻誰都不吭聲,只聽我一個人在叫苦,可見他們逆來順受,修養好。

後來才知道,台灣的小吃,好生了得,名為「鼎泰豐」的小籠包甚至在全球開有九十五家分店。只不知道,這小籠包裡,放不放咖哩;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咖哩,才「聞」名世界呢?(<台灣行走>之二)(待續)


誠品:精神棲息的角落

2014-6-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90|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應律/四川)

當初要求旅行社即有此條:「入住飯店須離誠品最近。」近午夜11點,我和兩個女兒在微雨中打車去離此不遠的誠品書店。

誠 品書店在我們眼裡多少有點神聖,它植根於推廣閱讀、激發創意、深耕文化、提升心靈的理念,為台灣著名的大型民營連鎖書店之一。那是一個令人悠然流連的書香 世界,全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營業,讓夜貓族不再無處可去,滿足了現代人多元的生活需求。誠品書店已經成為台灣的文化景點,許多人去台灣,為的只是去一趟誠 品。

確實名不虛傳,深夜了,寬敞卻仍顯精緻的樓上樓下,人仍然很多,卻都十分安靜,埋頭選書,但更多的人是埋頭閱讀,站著倚著,在地板上蹲著坐著。順牆邊有兩三級階梯,這固然是為錯落著擺放書籍,但也可能考慮到為顧客提供坐處,並且果然就有許多的人散坐在那裡專心讀著。

我掏出相機拍照,只拍了一張,即被一位穿白襯衣打領帶的工作人員過來制止。拍照閃光會影響他人。安靜,不影響他人,是這裡的「法律」。

這麼多人,傾心於此,晝夜流連不去,自然是因為書籍,以及咖啡廳裡,瀰漫著書香的咖啡香。這裡的書籍確實十分豐富,自然全是繁體字,日文書也不少,還有其它文字。各門各類,專區專櫃,擺放非常專業講究,方便取閱。

很 奇怪的是,多年以來,台灣那麼多風行大陸的作家,本文開頭提到的幾位而外,陳映真、白先勇、林海音、席慕蓉、林清玄、瓊瑤、劉墉、朱天心、朱天文等等,他 們的作品在大陸的書店裡成排成陣、成堆成碼,反而在這裡零星少見。另一點是,養生、保健的書不多,設計、創意方面的卻多而突出,印刷、裝幀均很大氣,極 佳。

台階上的「中國歷史」專區,歷朝歷代的書中,有涉大陸高層權鬥、內幕、揭祕,諸如此類的東西排列開去,且全都大本大本的,封面搶眼, 逐一翻看,卻多不新鮮,抄來抄去,感覺炒冷飯,或牽強。強烈感到「政治」這東西,真還不是個好東西,一旦黏上它,再「文化」「藝術」的東西,都沒有品味 了。

想起打車來此之前,回房間裡拿眼鏡,在電梯中碰到導遊林小姐,知道我們要來誠品,她悄聲囑咐長女,不要買「內容敏感」的書,不免一笑。轉到別處,各人都選了幾本,收銀處以專用紙袋分別裝好,拎著出來。

發覺外面毛毛雨仍在下著。坐進階前停著的出租車時,一瞄時間,有這麼巧,不多不少正好是午夜整點。但就是這個時候,也還有人在往書店裡走。(<台灣行走>之三)(待續)


溫馨又苦澀的落寞眷村

2014-6-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4|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應律/四川)

眷村,是離亂歷史的產物,是一個溫馨又苦澀,唯台灣才有的名字。

眷村在台灣,通常是指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自大陸各省遷徙至台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村落。分布於台灣各地的各類型眷村達八百七十九座。它見證了台灣六十多年的發展,也承載了兩岸六十多年的情感與眷戀。

試想當年,近兩百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從大陸撤退到台灣,他們心中懷抱著重返大陸的期望,在眷村從暫時落腳到落地生根,從第一代到第二代、第三代,這裡面充滿多少故事。據說1975年蔣介石去世,眷村人曾嚎啕大哭返鄉夢破滅……

歲 月如流水,一輪甲子過去,眷村多已凋殘、拆毀,成了往昔時光的記憶符號。苦澀的另一面,眷村也不期然地孕育了台灣令人矚目的軟實力。除了《寶島一村》的編 劇、導演王偉忠和賴聲川,台灣演藝界、媒體和文化界,以及政壇,眷村子弟占有非常高的比例。從李安、鄧麗君、蔡琴、姚蘇蓉、林青霞、王祖賢,到侯德健、楊 德昌,從朱天文、朱天心、張大春,從朱立倫、胡志強、蘇起到宋楚瑜、郝龍斌等,都是來自眷村。

台灣最早建立的眷村是台北「四四南村」,坐落在台北市的信義商圈,就在101大廈腳邊,其低矮簡陋的平房與周圍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是至今極少數被保留下來的眷村之一,但也僅僅保留了四棟平房,因為人去房空,而改建成了「信義公民會館」,也叫眷村文物館。

低頭入內,迎面是現代詩泰斗余光中先生著名的《鄉愁》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將這首詩置放在這裡自然再貼切不過。內中各室所收集保留的實物和陳設,某些斑駁的舊物倏忽讓我聯想到西昌的知青博物館。

兩端皆有絲繡物,知青博物館的絲繡物是一堆毛澤東像,張掛在眷村這裡牆上的則是巍峨壯觀的大幅長城圖。我不由眼窩子一熱,眷村人骨子裡的「家國情懷」,全凝聚在上面了。

它由一針一線繡成,我在想使這根針的那雙手、穿這根線的那個人,那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她在大陸曾有過怎樣的家庭背景?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是流著淚繡?亦或唱著歌繡,比如說唱《敕勒川》、唱《松花江上》……不得而知。

事實上,這些年來自大陸的遊人多了去了,又多為中老年人,不像年輕人,年輕人喜歡去西藏,去麗江和三亞。而遊台灣不少人會選擇到眷村來看看,看則動容。

譬如我,不僅在眷村、在回到家來寫這一部分時心有所動,在寫的過程當中給老伴講眷村故事時,眼裡還滲出了淚來。(〈台灣行走〉之四)(待續)


來台灣 重新認識蔣家人

2014-6-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0|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應律/四川)

中正紀念堂,大廳迎門巨畫上,孫中山與蔣介石倚窗對坐,孫凝視窗外,蔣頷首紙頁,顯示蔣乃國父之真傳弟子,「三民主義」正宗一脈。一樓主設為「永懷 領袖文物展覽室」。「永懷」與「領袖」之間空一字,以示對領袖的敬重,這是漢文化傳統裡通常的做法。

著長衫之蔣公坐像高踞台上,身後淺灰色空闊大牆上,書寫著「民主」、「科學」、「倫理」三個關鍵詞及其解釋。其對「民主」的解釋是:「為了要這個國家真正以民為主,進而至於每一個人都能夠貢獻其能力,以行主權在民之實,所以必須以民主來實踐民權主義。」

說得也好,不過站在「領袖」立場,講的是讓每一個人都能「貢獻」 其能力;但站在民眾立場上呢,真正的民權,我以為應當是讓每一個人都「實現」其能力。

宋美齡儀態萬方

展 室既多且大,這其中宋美齡的內容不少,很多她的大幅圖片之外,還有若干幅宋美齡的國畫、書法作品真跡。各個時期的蔣夫人皆著旗袍,看上去真是儀態萬方。一 路看去,意識裡很自然地要把她和江青作個比較。於是發覺,這比較竟有點「殘酷」:政治人物的伴侶會隨著夫君的浮沉而一生跌宕。這不用說。但這兩個女人的一 生傳奇和後者巔峰時段的戲劇性逆轉,卻只能使人感嘆「歷史審判」之無情。

用毛澤東的話說,叫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年「四人幫」一朝入獄,人們翻出江青上海灘三流演員的身分,並多有說道。但是客觀說,那時候的江青也還是一個「進步青年」,有理想有抱負,並且有可能經常閱讀共產黨辦的《新華日報》、《解放日報》。

這 兩份辦在白區重慶和上海的報紙天天抨擊國民黨的一黨專制和獨裁,鼓吹美式自由和民主,其中好多社論就是毛澤東寫的,犀利無比擊中執政當局要害。說不準江青 就是指著這一點投奔延安,去追求她一生理想。至於中年以後變得如此乖張,除了自身性格原因而外,恐怕也與生活環境有關。權力的腐蝕作用,尤其在他們夫婦身 上顯示出了魔鬼般的惡毒效力。1991年,「革命文藝旗手」江青七十六歲時於服刑期間自殺身亡。

領袖是人不是神

明 顯感覺,台灣人把蔣介石當人來看待,而非把他奉為神。「成王敗寇」嗎?台灣人似乎不認這個。但蔣介石是他們的領袖,他們認這一點。頂樓為蔣介石銅像,兩旁 駐守著衛兵。我等恰好碰上衛兵換班儀式,乃饒有興味一旁觀賞。自然,既稱「儀式」,大抵也就是做給人看的。天下儀式皆如此:美感和形式感之外,象徵意義大 於實際意義。

中正紀念堂前的自由廣場寬敞闊大,仰頭所見,明媚陽光下,大牌坊上棲落著不少鴿子,有的就直接站在凸起於牆面的「自由廣場」字面上,白底黑字,外加深灰色鴿子,色澤分外鮮明,鴿身儼然字中筆畫。

後 來有一次我夜宿南投,歪在床上看晚間電視,裡面在大講特講蔣家故事。蔣氏父子至為深刻地影響台灣達半個世紀,至今餘緒猶存。前半段的威權與鐵腕,後半截的 解嚴、解禁與民主化轉型,以及蔣經國「行政院長」任內力主投入的十大建設,因投資過大而遭非議,蔣經國說,遲早要做的事情不如早做。乃從沙烏地阿拉伯借得 資金,硬著頭皮上,結果十大基礎建設直接推動台灣經濟迅速發展,而一舉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親民簡樸蔣經國

當 然,小蔣所為,也跟兩岸情勢有關:國民黨當年退守台灣,首為站穩腳跟,一旦緩過勁來,夢寐以求的是打回大陸,連當時的公路,也要求可以充飛機跑道。台灣僅 是「暫駐」,基礎設施建設既顧不上,也無心於此。然而時移事易,反攻之想愈來愈渺茫,終至化成泡影而無奈放棄,乃轉而著眼本島建設。

又尤 其是小蔣,一改其父鐵腕形象,生活簡樸,十分親民,既注重台灣本土人才,又努力減小城鄉差別,故而深得民心。而其更大的勇氣和作為,是審時度勢,順應歷史 潮流,在1987年,蔣經國宣布取消「戒嚴」,開放「黨禁」,以及隨後開放大陸探親等明智舉動。乃有民調顯示,在迄今為止的數位台灣領導人中,他是最受台 灣民眾肯定的一位。

曾有人拿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個政治對手作比較,認為毛與蔣的政治生涯迥然相異:前者從書生走向流氓,後者從流氓走向書 生;前者從民主走向專制,後者則從專制走向民主。年輕的毛澤東,的確是一個意氣風發的書生,並沒有蔣先生那些流氓道行。而中年的毛澤東,則精通權術,集厚 黑學於一身,在政治鬥爭中毫無底線。晚年毛澤東的許多作為,更是使人不敢恭維。

蔣介石老年慈祥

與此相反,蔣介石青幫出身,早年混跡上海灘,吃喝嫖賭,無所不為,後來受宋美齡和基督教熏陶,變得越來越君子,及致晚年連面目似乎都為之一變,年輕時凶神惡煞的,年老時卻變得慈祥。

弄清楚兩人變化的原因,也許是我們這個民族很值得做的一樁事情。一般台灣民眾習慣於埋頭過日子,政治意識比較淡薄,誰對自己好,親民、清廉又多做好事,即會得到擁戴。

(〈台灣行走〉之五)(待續)


鹿港小鎮:綢緞般的社會肌理

2014-6-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應律/四川)

與 台北的繁華相較,鹿港環境純樸、清靜、優雅,但是密集的寺廟古蹟和傳統建築,足堪印證當年的盛況。比較起來,在鹿港小鎮的老街上蹓躂,應當算是我此番台灣 之行最愜意的經歷了。原因很簡單,我就在這樣的小街上出生,長大。當然不是在台灣的鹿港,而是在大陸西南腹地的會東縣鰺魚街。

一樣的窄、 長;一樣的青石街面和簷柱門面結構;一樣的家家堂屋迎門牆上供有大紅家神,中間是「天地君親師位」,兩側是「招財童子」、「福祿財神」;一樣的在堂屋門口 掛簷燈,貼對聯,尤其是一樣的寧謐和安靜。所不同者僅僅在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之交的鰺魚街更窮愁破爛,尤其是骯髒,簷燈要講究人家才點,大紅對聯也要過 年才貼。

鹿港這裡的小街上,則是每戶門頭都有一塊匾,「寶芝林」、「晴暉」、「三槐挺秀」、「松下齋」什麼的,名字既雅,製作也精,都很考究,楷行隸篆,各具其趣,大小和漆色,也各不相同。

而鹿港小街上家家木質門面板壁都作鏤空雕花裝飾,既精美典雅,又纖塵不染,其對生活的認真和踏實態度,實在令人驚歎。

當然,更大的不同是,鰺魚街數十年來不可遏止地日漸凋敝,並且已經於前年被當地政府巨手一揮,夷為平地並另起高樓了,鹿港小鎮的老街,卻小家碧玉般兀自美麗的存在著。

真是享受啊,走在這樣的老街裡,如羅大佑歌詞所說,我們成了「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整條街非常整潔,非常安靜。

人很少,所見無論男女、長幼,皆安祥又淳樸,從骨子裡透出來良善和友愛。能想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有多幸福。

天漸漸暗下來了,各家門前的簷燈也次第亮了,通紅的燈光皆躲在紗綢裡,靜靜垂著,且多為宮燈型制,很傳統,很中國。無論有人無人,不少家庭的堂屋門坦然敞開著,盛不下的滿屋溫暖色調乃溢到街面上來,很是溫馨。

另 外,我注意到台灣的對聯,門頭上的橫批長到幾乎等同於門框的整體寬度,字也差不多跟上下聯一樣多,看上去乃成了上下聯之後的第三聯。當然,上下聯文字還可 考究些,但讀來也饒有興味。如「晴暉」門口這副,上聯:「為才問世老夫原已知非幸尚無事」,下聯:「有子爰居兒輩尤當為善庶幾有成」,橫聯:「老懷止水我 倦問津」。

是的,這就是民間,也才是百姓要過的日子:平和寧穆、友善無爭。這讓我們明白,底層民眾的日子,千百年傳承下來,有它自身的邏輯,所謂安居樂業,那是一種遵循天道自然的綿韌走向,你要敬畏,千萬不要輕易觸動,更不要朝它動粗,強力的改造只會扭曲人心,弄髒又弄傷人性。

身臨其境尤其明顯感覺,歷數十年的「滄桑巨變」,就社會人心角度說,海峽兩岸,一邊仍保持著棉質、絲綢的高貴質地,一邊已然成了塑料,簇新卻豔俗,用不著珍惜,既不相信誰也不在乎誰,一次性使用,隨用隨扔。

想 起雙流機場登機前有人向我們提示:「到了那邊,說話可得謙虛一點」,而需要我等「謙虛」的理由是,這些年台灣發展不是很好,很多房子看上去都比較舊,大陸 這邊的發展卻日新月異,那邊的人難免嫉妒云云。聞此高論,我和長女不由互看一眼,並在心裡老實承認:淺薄也是一種權利。(〈台灣行走〉之五)(待續)


發現台灣民間強韌宗教力

2014-6-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應律/四川)

南投埔里的中台禪寺位於台灣地理中心位置,掩映於萬綠叢中的山巒之上,金頂耀眼璀璨,我們蜿蜒前行的大巴車離得很遠就能看到。及至來到跟前,其雄偉氣派、恢宏壯美的身姿、莊嚴精緻的內部結構和陳設,甚為令人震撼。

中 台禪寺是一座不燒香的寺廟,為免香火對空氣和建築造成損壞,保持寺廟潔淨。這對大陸人來說很不好理解,但在台灣,恐怕並不奇怪。這主要有兩點因素,一是台 灣信眾,多信道教,媽祖、關公都歸在道教裡,且道教燃香燭,佛教不燃香燭;二是台灣寺廟裡的所有香燭不收一分錢,取來燒就是。有此二條,中台禪寺不燒香就 一點也不奇怪了。

傳統寺廟裡,和尚、比丘尼,分別在寺、庵修行,中台禪寺有六百餘男女僧人,男的不叫和尚,女的也不叫尼姑,同稱僧人或者僧侶,同住一個禪寺,同在一個佛堂誦經,同在一間教室修身,此乃現代寺廟才有的景象,中台禪寺算是開風氣之先。

行 走台灣,在各地看到其民間宗教力量之強韌,隨時伸手可觸。稱「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可能誇張了,但其寺廟之多,確實令人驚歎。各式低矮的民房間,各類 方形的現代工業廠房旁,轉眼就有一座橘紅色金碧輝煌的廟宇,或大或小地立在那兒,是這一片住戶們的精神寄託之所,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點跟 1949年前的大陸相一致。

導遊林小姐還說,你若見某位騎摩托車的人在等紅燈轉綠的時候,兀自頻頻點頭,他那很可能是在對神明祈禱哩!

但中、西宗教也有區別。西方宗教似乎更純粹一點,向「善」的成分更重一些,更注重的是自我完善,以使自己心安、安寧。比方某位累了一整天的科學家走出實驗室後,會去教堂待一會兒。這跟科學和迷信、有神論和無神論沒有關係。他只是想讓精神放鬆一下,屬於純粹精神性的需要。

總之,西方人似乎更具「宗教情懷」,而中國人呢?世俗的和迷信的成分似乎更多一點,這也許從「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而來。敬神禮佛,多為祈福消災保平安,因為多苦難,更因為沒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只好乞求神祐,這是現實之想;今生不好,指望來世,這是長遠之求。

馬 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此話跟他的革命學說相一致。但考諸人類文明的進程,更多的時候和更需要的,不是「革命」,而是「建設」,是文明成果、文明 因子的積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不過是某一階段上文明成果、文明因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給人們帶來的驚訝變化,比方說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

很 遺憾,人類社會,有時候也還是需要推翻個什麼的,那個時候便會鼓吹革命,以激起人們的鬥志,這跟與人為善、主張平和的宗教情懷相衝突。但人類社會,多數時 候並不是需要推翻什麼,而是需要建設。人類很多時候的推翻,是少數幾個人需要的推翻。意思是人類在大多數時候,是需要自己鎮定勿躁的。而宗教起的正是這麼 一個作用:安撫人的靈魂。

(〈台灣行走〉之七)(待續)


台南孔廟 心有戚戚焉

2014-6-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9| 評論數: 0 |原作者: (蔡應律/四川)

台南孔廟,是台灣最早的文廟,亦稱「全台首學」,地位非常顯赫。未到孔廟,即在其前面的街邊巨石上看到「子曰」二字,紅字隸書,為台南市長張燦鍙辛巳年(2001年)所立。其從右到左排列,竟讓習慣了從左到右閱讀的大陸來諸君將它念成了「日子」,不免咧嘴一笑。

台南孔廟是標準的「左學右廟,前殿後閣」的三合院格局。「右廟」的第一進為大成門,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為面寬三開間的一字型空間,迎門設有三座神龕,簡潔的神案上,供奉歷代名宦、鄉賢的紅色牌位,整齊又莊嚴。我在這裡駐足良久而心有戚戚焉。

面 對那些有功有德於社會、鄉梓的一百五十八位先儒先賢,人雖已去,卻名留人間,接受後人的尊崇和祭祀。這便是文化和教化,是作用於社會人心的化育和傳承。我 們說人不能忘本,歷史不能被砍斷,今天是昨天的繼續。一旦斷了,便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人心無所依,必盲目、惶惑而暴戾。反觀今時之大陸,人心荒蕪而啥 都不信,無以收拾,不能不說與此有關:你讓人啥都不信、不要了,你的那一套也就沒有人信、沒有人要了。

目前在台灣地區大概還有三千多位孔 子後人,三千多,確實夠多的。大陸有多少孔子後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慶東,擅長和媒體交鋒,語言幽默但常爆粗口出言不遜。網絡上是這樣描述他的:性格 混亂複雜……曾有大批師生聯名呼籲將流氓教授孔慶東從教師隊伍中清除。北大師生也儼然形成倒孔和挺孔兩派……孔慶東性格桀驁不馴,思想片面,好歌頌朝鮮, 鼓吹極左思想,激起民眾狹隘民族主義情緒。

主張中庸平和的孔氏門庭,兩千多年裡出一個偏激的後代,在我看來一點也不奇怪。奇怪的是,身為博士、教授,不「識禮」也「知書」,卻會去欣賞朝鮮金氏專制政權。

眼前尤令我感興趣的是,大成殿頂懸有清朝從康熙至光緒皇帝與「中華民國」從蔣介石到現任「總統」所贈的牌匾,錯落排列,看上去都快沒有地方可掛了。

次第看去,乾隆的是「與天地參」,蔣中正的是「有教無類」,蔣經國的是「道貫古今」,嚴家淦的是「萬世師表」,李登輝的是「德配天地」,陳水扁的是「中和位育」,馬英九的是「聖德化育」。

我 看見這些人的字,中規中矩,個個端正。不一定字如其人,但落了名,有可能真是他們自己寫的。找人代筆,弄不好會成為政治笑話,我估計沒有誰敢冒此等風險。 同時想起蔣介石說過的一段話:「如果我至死還是獨裁者,不過與其它獨裁者一樣與草木同朽;可是如果我成功的為民主政府建立真正穩固的根基,我會永遠活在每 個中國人的家庭中。」

蔣做到他自己所期許的嗎?未必。台灣取消「戒嚴」、解除「黨禁」尚在他離世十一年後呢。然而他懂得世界潮流,知道獨裁必須結束,民主才是正道,畢竟是個明白人。從他之後,從其子蔣經國開始,歷經痛苦過程,台灣的民主根基終於形成穩固。

出孔廟,至北側街邊,見立有一塊下馬碑,碑石蒼蒼而磨有凹痕,上以滿漢文並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十二個字,據稱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所立。

當初人騎馬,當今人乘車。彼時有人「滾鞍下馬」,如今可還有人「開門下車」?時代真是變了。

(〈台灣行走〉之八)(待續)


拆除兩岸間的制度藩籬

2014-6-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9| 評論數: 0 |原作者: (<台灣行走>之九)(全文完)(蔡應律/四川)

台灣晃一圈,東拉西扯,閒話廢話,橫說一氣,似乎該閉嘴了,卻又覺得,有一個話題不容迴避。這就是,海峽兩岸遲早走攏,到底要怎樣才能走攏?

毋庸諱言,兩岸存在「制度鴻溝」。咱不說「鴻溝」罷,叫「藩籬」,也許才更準確。因為它由人而設,雖是一種障礙,卻可以人為將它拆除。世事在變,人類走向文明的腳步不會停止,如統獨之論,一吵多年,回想李扁時代,那確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而事到如今,這卻幾乎成了一個「偽問題」。根本之點,在於兩岸要有一樣的價值觀。

就在本地黨報顯赫的報眼位置,不斷反覆地用紅色醒目大字在刊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名稱有點堆砌,分別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可謂豐富又多彩,無所而不包。我對這類宣傳向來領會深刻,這次也不例外。

於是發現,台灣的現行價值觀: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全包含在「基本內容」裡了。其重要性在於,我們只要認真照此做去,摒除空話、套話、假話,逐一落實,就成。

大約三年前,諾貝爾獎這個大餡餅還沒有落到莫言頭上來為13億中國人解饞,故而一提到諾獎,便全民憂傷,焦灼難耐,我曾說過:別說一個諾獎,就是一次拿它兩個諾獎,也很簡單,基本就是唾手可得,只要台海兩岸,順乎世界潮流,一朝攜起手來並肩前行,則兩岸領導人雙雙得個諾貝爾和平獎,那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這見解不能算高,但也不能算低吧?只可惜我的這一高不成低不就的見解沒有人聽。

當然,機會還在,就在那兒詭譎又誠實的眨著眼睛。比方說,哪天早上,我黨突然一拍胸口說:歡迎台灣政黨來跟我競選包括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在內的「大中華區總統」,你來不來?

出現此種情況,我覺得並非沒有可能。我黨獨大,有黨員八千多萬,域內精英,幾乎悉納其中,又坐擁諸如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等「三大自信」,加之經營大陸多年,樹大根深,誰能與我爭鋒。

然而台灣方面,要的就是這種心胸肚量,歸根究柢,就是此種自信的價值觀。


我眼中的禮儀之城

2014-6-11 17:57|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8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賈志浩/浙江工業大學學生)

一下飛機,我便感受到了台灣的熱情。

在機場內等待去學校的車時,機場內許多工作人員就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由於剛到台灣,人生地不熟戒心仍存,於是將其婉拒。有個同學需要上廁所,於是便詢問一個旁邊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告訴他,直走走到頭,左拐走到頭在右拐然後就到了。同學按照指示走過去,工作人員一直目視該同學直至看不見才為止。工作人員在回答問題和指引時,「您」、「請」等不離口,雖是很大一把年紀了,但仍然耐心的為路人做著指引。

公車雖擠卻和諧

學校在台北,所以對台北相對比較熟悉。台北出行最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便是捷運了。捷運的入站口和捷運站台之間都有扶手電梯。每次乘電梯,不論人多少,人們總是站在電梯的右邊,將左邊留下,供有緊急事情的人優先步行通過。在捷運站台上,人們都自覺按照地面的標識排成隊,準備上車。捷運裡雖然人擠人,但是總是有幾個特殊的位置是空的,這幾個位子都是藍色的,專門給老人和孕婦等行動不便者準備的博愛座。

旁人即使站著人再擠,也不會坐在這裡,寧願讓其空著。不僅捷運如此,公交也是如此。

我們的學校在山上,回學校要先做捷運到山腳然後換乘公交車才能回來。有一次我們回來晚了,到了下了捷運就十點多了,急急忙忙就去坐公交車。當時只顧著找站牌,由於玩得很累,確認了上山的車站牌後,他們就跑到一邊的馬路邊上坐了下來。偶然間我抬頭看到了旁邊站了一群人,突然想到這是在排隊等公交車,於是立刻召喚他們去排隊。

隊伍排了老長,從公交車站牌一直都快排到捷運站了,將近五十米的隊伍。照這麼下去,什麼時候才能上車啊?這可真是倒霉!心裡不由得一陣煩躁。但是,看了看排在隊伍中的人,都在安靜的等著公交車,沒有擁擠,沒有吵鬧,更沒有焦躁不安。這讓我的內心瞬間平息。別人都能等為什麼我不能?車來了。前面的人們有序的上了車,印象中所熟悉的擠公車的樣子沒有出現在現實中。很快,我們也登上了公車。公車雖有點擠,但還卻很和諧,沒有那種踩腳的不滿。

台北是一座禮儀之城。當你隨意走進一家7-11或全家,店員那真摯的微笑和及時的「歡迎光臨」便使你感受到了家的溫馨。不論你有沒有買東西,離開時店員總會熱情的感謝光臨。在台北任何一個小店不管你買或不買,店員的熱情總在那裡,不會消逝,只會愈來愈多。曾經和一個台灣朋友聊天,談起這個問題時他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反而他有時候不能完全理解我們有時候的做法,覺得我們稍顯粗魯。

習慣需長期累積

在大陸,一般正常情況下我們對朋友或者陌生人都不大用「您」、「請」等等禮貌客氣字眼的,通常在一般場合用這些字眼被視作是「作」(裝)的表現,「不作死就不會死」,「作」的太多自然就被眾人所不屑。但是我在台北看到的聽到的和感受到的,他們不是在「作」,他們的禮貌是真心的,是長時間形成的一種習慣,深入人心。

台灣朋友說,他們在小時候就被教育要講禮貌,養成了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的習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深深的種子,這才有了現在的花繁葉茂,才有了禮儀之城的台北。

三十年前台灣開啟了禮貌運動,提出建立書香社會的構建。台灣在全社會推行禮貌運動,提出了四大目標,要增進師長關係,敦厚親子關係,重視群己關係,加強生活教育。同時他們重視發揮圖書館的教育作用,邀請專家教授定期舉行講座活動,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為了培養全民買書讀書風氣,發行圖書禮券,呼籲機關學校及社會大眾多多利用圖書禮券以推動社會的讀書風氣。推行假日廣場活動,積極對藝文活動進行補貼。他們還設立青少年活動中心,輔導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三十年過去了,原來的小孩子都成了台灣的頂樑柱,原來的小種子也都成了現在挺拔的大樹。

將禮貌融入生活

中國素來被認為是禮儀之邦。禮儀是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形成的,不是一個兩個人能夠左右的。我們構建禮儀社會的土壤足夠肥沃,欠缺的僅僅是我們的耕耘。將禮貌養成我們的一種習慣,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再把它視為一種「作」,那麼我們的禮儀之邦便會更加完美。

構建禮儀之邦,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海峽兩岸的人民攜手共勉。


離島行

2014-6-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58|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曉花/江漢大學學生)

我抵達台灣後,坐在機場大廳裡發呆,登機前還和媽媽為這次單獨來台灣爭吵不停。從小到大都沒離過家,這次,我要學會自己生活。

輾轉到達蘭嶼的時候已是夜晚了,在旅館裡聽著海風慢慢睡去,做了一個香甜的夢。第二天一早,找旅館的老闆借輛單車,這是個沒有紅綠燈的島,車輛行人各自悠閒,卻被突然出現的羊群嚇到,來不及剎車而摔倒在地,心裡不禁咒罵起來,路人小心扶持問候,心裡卻是有些不好意思了。

穿過一條小道,迎面撲來一片海洋,瞬間因為這片突如其來的深藍瞇起了眼睛,內心滿是歡呼和跳躍。我日思夜想的海啊,終於出現在我的眼前!我興奮的在路邊停下單車,沿著海邊走啊走。半個小時後,猛然想起停在路邊的單車,原路奔跑起來。多謝了島上的人們性格善良淳樸,我的單車比我更享受這藍天白雲。

去一個地方旅行,我們往往要考量它的季節,它的天氣,總是會在它最美麗的時候去。聽當地人說,蘭嶼一年四季都是美妙的。我在想,小島的冬天總是清冷枯寂的,那蘭嶼的冬天呢。有位導演李鼎曾說:「冬天的蘭嶼,是要用來好好想一想的。」對啊,冬天就得停下來,好好想一想。

在蘭嶼停留了三天,又往北到了另一個小島。島上都是用石頭壘起的房子,構築了一座浪漫的石頭山城--芹壁。兩百多年前,福建長樂的居民跨海到此,用當地的花崗岩壘起這些防風防盜的石頭屋,只是今時早已人去樓空,成了一些人的心靈歸處。這裡陽光暖暖,海風輕輕,時間緩緩,除去了城市的喧囂,沉澱了內心的浮躁。

石牆上刻著「光復大陸」的歷史標語,使這座石城更顯厚重歷史。這鄰近大陸,在上個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裡,背負著國共對峙的重任。看著這些標語,容易想到遙遠的過去的歷史。

小時候,關於台灣記憶最多的字眼是「收復台灣」,在這裡,卻看到了另一個立場,「光復大陸」。人已長大,心已成熟,盯著這句標語,算是明白了,這兩句話其實就是一句話。


《兩岸校園超連結》兩岸談性有差別

2014-6-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22| 評論數: 0 |原作者: (任宋丹/浙江)

「談性色變」一詞,一直以來在中國大陸都是一個普遍說法。與「性」沾邊的各種也都是比較晦澀的話題。

在我的記憶中,從小對於「性」的話題也會有意無意地去迴避。當然也碰到過許多對此好奇心特別強的小孩子,但是總會以父母的一句「小孩子不用知道」而一言帶過。

即使是在前些日子上的電影鑒賞課中,對於類似《色戒》、《頤和園》、《鋼琴課》等涉及一些露骨畫面的電影時,即使是大學教授也往往會盡可能地避免,覺得類似鏡頭在課堂上播映是不適合的,而在台灣卻不同。在和台灣電影人談論的過程中,時不時會涉及一些電影畫面,而台灣的朋友們都會毫不避諱地對此進行談論。

大陸總會以「三俗」一詞將「性」這個話題變成偏貶義的詞彙,其實性就是與生俱來的,它的存在正如地球上有男人和女人的存在一般,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必有其存在的理由。為什麼我們需要去避諱它,而不是科學、正確地去理解它呢?

進而不禁讓我聯想到兩岸的性教育差異。大陸對於性教育其實存在著普遍的滯後,正是因為對該話題的刻意避諱,對於部分青春期的少年則會因為過於好奇而做出一些違背倫理道德的事。

其實,性教育的問題在青少年適當的時候就需要有正確的教育,毫不避諱地去普及知識,才能夠避免社會不良現象的發生,中學校園的學生犯罪也會相應減少。

台灣的性教育普及範圍十分廣,而且會組織性騷擾知識的宣傳,去年9月時,在台灣高校就經歷了一場對於遇到性騷擾時所需要採取的措施講解,在知識普及上聲情並茂而書籍售賣店也會將男女性教育書籍分類售賣。

總而言之,在「性」這個問題上,如果真正切實普及到每個青少年身上,瞭解性知識、懂得性知識,對於青年、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又何嘗不是一種進步呢?


嘗小吃買特產 陸客老街行夯  觀光客平日也帶來人潮 九份芋圓日賣千碗

2014-6-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80| 評論數: 0

陸客眼中,淡水堪稱「東方威尼斯」、九份「淘金山城」,團客或自由行陸客都想去。這兩處景點因老街文化吸引人,商家因陸客而多3成營業額,周邊小店、伴手禮商行,也因陸客「掃貨」而受益。

九份兩大芋圓始祖,「阿柑姨」與「賴阿婆」都表示,陸客找上門來光顧的,天天都有。「阿柑姨」店長吳金枝說,陸客對業績影響達3成以上,生意好時一天賣破千碗不是難事。甚至有陸客品嘗後,向她建議到大陸開分店。

買的多也愛殺價

而店裡每天成排的阿姨,手腳俐落搓粉團製作芋圓。吳金枝說,數十名員工都是在地人,大家在缺乏就業機會的本鄉本土有工作,都很珍惜。

「賴阿婆」位於九份老街中段,是整條街芋圓店家中買氣最熱絡的。店長黃月祝說,九份假日觀光客一向很多,但平日相對冷清,現在因陸客觀光不分節假日,平日也帶來了人潮。

淡水名產「阿婆鐵蛋」老闆娘楊碧雲說,近幾年除了明顯感覺陸客比例增多,當然對業績有幫助。她笑著說,陸客確實會買比較多,但也比較愛殺價。

阿給創始店「老牌阿給」老闆說,不是只有台灣人才知道「正牌」阿給老店,很多陸客會「做功課」,還呼朋引伴一起來,這種陸客團一到,店裡20多個座位就坐滿。

除了嘗美食,陸客最愛買單價便宜、易攜帶保存,又有MIT台灣特色的土產。九份「手信坊」專賣店店長陳小姐說,陸客最愛買的還是鳳梨酥,旅遊淡季時可增加銷量達1/3。

帶筆記掃貨豬肉紙

九份「榮記商行」主要銷售肉乾,店長石美真說,豬肉紙是3樓烤、1樓賣,產量有限。很多陸客慕名而來,帶著一張筆記紙來「掃貨」,點名要不同口味各數箱。

在九份老街開業15年的「張師父餅店」,業者張太太對比10年前最明顯的感受是,現場老街天天有陸客走過來又晃過去,陸客占她店內銷售額至少2成以上。


夢迴清泉 訪張學良與三毛故居

2014-6-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41| 評論數: 0 |原作者: (劉情韻/萬能科技大學交換生)

清泉,一直是我嚮往的一個地方。且不說那山那水,光聽這名字,清泉,清泉,就讓人忍不住幻想一番。

作為交換生的我,在課餘時間,還可以到處走走,感受台灣的風俗人情,真是幸運!端午節前,我和老師約好去清泉逛逛,我的老師是個典型的,熱情好客,溫和友善的台灣人。台灣人的熱情,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初夏的清晨,陽光還沒有那麼囂張,乘著點微風,我們開始了一天的清泉之旅。一路上的風景真是美不勝收:農田里長的綠油油的水稻,大橋下清澈的河水,迎向晨曦跑步的路人……好一派繁忙的景象,我左看看,右瞧瞧,忙的目不暇接。

從新竹進入五峰鄉,經過近2個小時的車程,繞了個山路十八彎,終於到了我夢中的地方「清泉部落」。剛到時,最大的感受是這裡的空氣特別好,彷彿聞到了綠色的味道,老師告訴我那是芬多精的味道,可以使呼吸順暢,淨化肺部。我聽了更是忍不住多吸幾口,恨不能帶一把空氣回去。

清泉山間現歷史

我們先是來到了張學良故居,現已成為開放的紀念館。從外觀上看,張學良將軍所居住的日式木屋,簡單大方,其屋頂是以黑瓦搭建,建築主體為檜木,整潔雅致。紀念館前有一座大花園,涼亭及運動場。走進去,張學良故居分為歷史重現,家居一隅,愛情故事和幽禁歲月四個部分。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然而將軍等來的,卻是漫長的幽禁歲月。1946至1959年,長達13年的清泉生活,無盡漫長的等待,與世隔絕的無奈。張學良更是寫下了「山居幽處境,舊雨引心寒。輾轉眠不得,枕上淚難乾」的詩句,這中間,多少苦,多少淚,道不盡!還好,有了原配的成全,有了趙四小姐的陪伴,原本平淡無奇的幽禁生活,也調出了點活潑的顏色。兩個人一起種菜養雞,書畫為伴。張學良記日記,研究明史,趙一荻織毛衣,讀讀雜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少帥幽居十三年

參觀完張學良故居,彷彿坐了一趟時光隧道,從現代回到歷史,又從歷史回到了現在。我和老師決定繼續前往下一站——三毛故居。河的這一邊,是張學良故居。河的那一邊,便是三毛故居。走在清泉吊橋上,寬寬的河谷,潺潺的水聲,激盪著美妙的音符。走得累了,還有免費的清泉溫泉泡腳。水質澄清,無色無味,因少帥幽禁時期常來泡湯,又稱將軍湯。雙腳泡在暖暖的泉水裡,真是愜意!

不久,我們便來到三毛的家。這棟位於半坡上的紅磚小屋,平凡至極,但從屋前眺望,緩緩的河水拍打著石頭,古老的吊橋搖晃著他的軀體,遠處雲霧纏繞山間,像少女繫了一條白色的腰帶……清泉夢境般的美景,如一幅瑰麗的畫卷徐徐展開。難怪三毛鍾情的將這紅磚房取名為「夢屋」!

起初,三毛只是因翻譯丁松青神父的著作《清泉故事》一書,而到部落探訪久違的丁神父。原本只打算短暫停留的她,卻喜歡上清泉部落的幽谷夢境之美,而與清泉部落結下情緣。

《清泉故事》描述的是清泉純情之山居歲月中所發生的山地部落風土民情的感人事跡,山林毓秀更是給了三毛文思泉湧的寫作空間,翻譯出來的書帶著三毛的文風。然而令我感到遺憾的是,紅房子的門是鎖著的,聽當地的人說,看管這房子的小女孩,出去買東西,估計一時半會兒回不來。我不禁笑了,多麼可愛隨性的清泉人啊!

夢屋門前思三毛

也罷也罷,見不到的夢屋,才是夢中的「夢屋」。站在夢屋前,久久佇立不想離開。想像著,許多年前,三毛也曾站在這裡吧,在這裡看風景,寫作,和友人聊天。或者只是坐在這裡發呆,什麼也不做。正如她所說,安安靜靜的坐一個清晨再坐一個黃昏,在這裡面,沒有悲慟,只有平和。

三毛,生於重慶,遷居台灣,留學西班牙,安居撒哈拉,流浪的一生,坎坷卻也幸福。看過許多三毛的書,最愛的是撒哈拉故事,有快樂有悲傷,有說不出的前世鄉愁。她說:「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好一個性情中人,我喜歡。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和老師準備返回。途中經過桃山國小,這是個少數民族風味的學校,幾個當地的泰雅族小孩正在操場上打籃球,校園廣播裡傳來清脆動聽的原住民歌聲,歌聲迴盪在山間裡,顯得格外優美。正要離開時,看見一個原住民背著剛從樹上摘下的新鮮桃子來賣。

6月正是盛產甜桃的季節。我們打算買一些嘗嘗鮮,熱情的泰雅族人總是挑又大又紅的桃子給我們,付錢準備離開時,他又硬多塞了幾個在袋子裡,嘴裡不停地說:「再拿幾個回去,再拿幾個,我家山上多得是,不要客氣!」真是善良淳樸的清泉人,感動油然而生……

原住民盛情難卻

天空已開始下起了濛濛小雨,清泉,回頭再看一眼,就讓我多看一眼,就這最後一眼……

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哪裡見過?大概是在夢裡吧!

清泉水,夢中流……


清境農場看綿羊

2014-6-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84| 評論數: 0

@fanchris:台灣清境農場的套票很划算,雖然只有53年的歷史,卻規畫得很到位,而且有各式風格的民宿。但若要看青青草原的綿羊脫衣秀,還是要在雙休日或假日來才。雖然這次我們只看到蒙古馬術表演,也算開了眼界。


割捨不掉對台灣的歸屬感

2014-6-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14| 評論數: 0 |原作者: (何盈/成都理工大學學生)

估計腳有點腫了,今天跟著學校攝影老師在成都剛開春就有點焦人的太陽下走了一整天,穿梭在成都的活水公園,去仰視成都電視巍峨的電視塔。本來老師說去電視塔頂端去俯瞰整個成都全景的,但是一想到光門票就要80元人民幣,立馬被我們集體和諧否決掉了。覺得有點坑,因為成都電視塔也不算特別高。

要說到高層觀景台,我立馬想到的就是台灣的101大廈。好吧,我雖然知道101大廈早就不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但還是情不自禁想到它,而這些所有的信息都源自於女生,尤其是小女生喜歡的台灣偶像劇裡的。我不免俗套地憧憬在101大廈上,和最愛的人一起看夜景,吃燭光晚餐,做一切浪漫的事情去俯瞰腳下的景色。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幻想而已,愛人未出現,而囊中還羞澀,未能踏上台灣之行。

說話可愛生活有愛

作為一個偽資深台灣偶像劇小女生愛好者,我對台灣人的說話腔調情有獨鍾。我覺得吧,北京人的腔調有一種滑溜的感覺,上海人的腔調有些執拗,四川人的腔調又太過直板,而台灣人的腔調中,有一種可愛俏皮在裡面。之前一直以為是偶像劇裡面可愛女生專有的說話方式,因為那時沒有網路又鮮少關注時事,我對台灣的瞭解真的太少。

直到2008年經歷過汶川地震以後,我在電視上看見採訪台灣的援建志願者們,他們的年紀都有些大了,但是他們的普通話還是有一種獨特的台灣腔,可愛、俏皮,一點也不覺得上了年紀之後就應該失去生活的樂趣的感覺。說話就那麼可愛,生活一定很有愛。

成都也有很多台灣人,電子科大的附近就有家小店,是台灣人開的炸雞店,我能從他的聲音判斷出來。店面不大,但是排隊的人很多,我們也是慕名而來之一。店長嚴謹而可愛,在炸食物的時候用計時器精準計算食材加工時間,所以食物特別好吃,他看見我同學的iPhone手機換了好看的字體,禁不住問她是怎麼弄成這樣的,他也想換個喜歡的字體,對新鮮食物充滿了好奇。我在一旁越聽越有親切感,這是比偶像劇還要真實好聽的台灣腔。

情有獨鍾強烈歸屬

因為對聲音的情有獨鍾,所以也特別喜歡台灣人,可惜的是,身邊除了一些台灣生意人,都沒有什麼機會交一兩個台灣朋友。我想很多大陸人和我一樣,從小就知道,並且執著的認為台灣是咱們的一部分,就像澳門回歸放的那首《七子之歌》一樣,終歸會回來我們身邊的。

這是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吧,就像是覺得在中秋節食,不管是多遠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團圓一樣自然。從多久之前就在盼望著台灣像香港、澳門一樣回歸,我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在有一年的春晚上,短信徵集意見在給兩隻大熊貓取名字的時候,我也拿媽媽的手機投票給了「團團」「圓圓」。那時候還小,以為台灣很快就會回歸,沒想到,這條回歸路卻是那麼艱辛和漫長。

我以為台灣人和我們一樣,渴盼著回歸,只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才緩步進行到破冰融冰進程而已。可是事實上好像不是,有次在微博上看見一個截圖,關於某個歌手說我是中國台灣的言語後在facebook上遭到炮轟時,我才知道原來相當的一部分的台灣人不想兩岸統一。而最近關於台灣大學生的抗議,更是讓我意識到了《鄉愁》中的那種無奈。

反思大陸自身不足

身邊的朋友很義憤填膺為什麼台灣的大學生也會這樣不理智,為什麼那麼多的台灣人不想大陸人一樣渴盼統一?在我觀點裡,我覺得是與我們大陸做的不足有關,我們的經濟、文化等都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亟待去解決,沒有一個很好的田地,如何滋養兩岸的人民?

打個比方,人人都有一個上進心,誰都更願意和更加和善富有的親戚打交道不是嗎?若是你沒有足夠的魅力,那麼談何吸引別人過來呢?作為大陸人的我們,表現的是什麼?是網絡上一邊倒的抵制和吐槽,是消極的態度應對兩岸關係,然後繼續我們的「中國式過馬路」還是「中國式xxx」?我想,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反思的吧。

微博上早就關注了@台灣自由行,期待著一次真正的台灣旅行,踏上這片早就在電視網絡中熟知的土地,看看和大陸的區別在哪兒。我想像去海南環島一樣,也能在台灣寶島上來一次環島騎遊,可以在街邊搭帳篷,或者是借宿平常人家,拍下台灣的風景,記錄每一次小小的觸動,還要用可愛的語調說話,用最貼近台灣的方式和她來一次親密接觸。

觸動內心彼此加油

前兩天在回學校的公交車上看見電視裡在播電視劇《原鄉》的預告片,講述的是台灣老兵的故事,沒想到竟然潤溼了我的眼眶。有的東西真的不是言語能夠表達出來的,一個片段,就能讓你觸動到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終歸還是對台灣有一種割捨不掉的歸屬感,我想我肯定會努力讓自己踏上台灣的旅程,而台灣也一定會踏上回歸的路上。加油,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