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墾丁玩浮潛吧
2014-8-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48| 評論數: 0
@Eden的lucky13:高雄墾丁的水上活動豐富多彩,適合帶小孩子去浮潛。穿上全身的潛水服,有專業教練帶到淺灘上,耐心講解要領。然後往海裡走幾步,就能欣賞各種珊瑚和豐富的魚類,也有看到小丑魚哦!浮潛不限時間,價格公道。
台灣景觀豐富多樣
2014-8-1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75| 評論數: 0
@范先生泰杜:在台灣走得越多,就越會發現,原來台灣有著比想象中豐富的自然景觀。台灣作為太平洋上的海島,地形以高山和丘陵為主。因此,台灣人不需要跑很遠的距離,就能同時領略海洋、平原、高山上的景觀。這次去清境農場遊玩,我還發現了一片草原,雖然沒有內蒙古草原大,但是也非常怡人、美麗與舒適。(來自廣東)
用生活的姿態看台灣
2014-8-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6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包雅麗/中州科技大學交換生)
我是一名普通的台灣交換生,但對於我來說,交換生確實不普通。從一個高職出身的學生,被眾人扣上「中職生」這一個稱呼,再到後來的「本科生」,到現在的「交換生」,三頂帽子的分量開始變重,其性質也迥然不同。我只能說一句話來證明:「眼界決定自身的高度。」
台灣,美麗富饒,風光旖旎。阿里山雲蒸霞蔚,日月潭水色山光,美麗的景色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四面環海,地形以山地為主,特殊的地形造就了其獨有的氣候,即使是在冬天,氣溫也在十度以上,降雨量較多,非常適宜人們生存。可是,難道台灣只有風景而已?如果,我是以一種生活的姿態來看她呢?
人對於每個地方的新鮮期往往都只有一個月至兩個月,過了這段時間之後,生活才會真的開始。和大陸類似的作息,一如既往的學習,一如既往的逛公園,一如既往的買東西……但是我卻漸漸地喜歡上這種簡簡單單的事情,就像是在家裡一樣。
在台灣,感覺沒有距離感,你能和任何人都成為朋友,隔壁的阿伯、公車司機、帶團導遊、便利店的收銀員……等等,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親切地對你說「謝謝、再見、不會、對不起」。於是,我開始習慣這種生活上的「零距離」。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像是朋友,學校的教官喜歡拉家常,教官是個外冷內熱的人,沒想到他拉著我聊江南煙雨、小橋流水人家,聊詩詞,聊古典文學。我本以為台灣學校的教官都應該是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天天追著學生記曠課,果然,一些事情是要親自去感受才知道的。
看一個地方是否發達,只要看它基層的人民素質。我在台灣的時候也做過觀察,發現不管是城市還是鄉下,總是找不太到垃圾桶的身影,但是周圍環境也很乾淨,負責整理環境衛生的工人也不多。我曾問過一位做環衛的阿婆,她說:「沒什麼垃圾要清理的。」
包括在地鐵站的自動扶梯,許多人都是靠右手站,我開始還不明白,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都會把左邊的位置留給有急事的人。另外,公車上不論多擠,博愛座大多空無一人,地鐵站也無人飲食,感冒患者自行佩戴醫用口罩,經常在許多地方都可見到配備有「殘疾人專用道」,乾乾淨淨的公用廁所,沒有亂七八糟的海報橫幅宣傳單,也沒有嘈雜喧譁,更沒有震耳欲聾的街邊歌曲……
文明要貫徹人心沒有那麼容易,不是靠形式主義就能做得來的,這是一個人和社會集體的自覺自省,時尚與潮流不是體現在網路語言的越來越多,而是在於能有更多的人去真正認識生活的價值、個人的品質,不昧世俗,豁達向上。從強有力的一代──青年人開始做起,能夠獨立於社會,不故步自封,胸懷一份坦蕩,堅持一份理念,而不分地位和身分。
從心中活出文明,活出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比起台灣的風景,更動人的是人心;只要人心溫暖,走到哪裡都不算遠,人心若涼,再繁華的城市,也不過是皮相。這也是台灣人給我最大的感動。
來吃眷村菜
2014-8-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79| 評論數: 0
@凌爾爾:眷村菜是什麼呢?眷村居民來自大江南北,眷村生活文化就是多元和融合,天南地北、各家口味飯菜都在此交融,並且反映在日常飲食生活中。眷村菜是當年那場國共戰爭過後的衍生食物,不能說屬於任何菜系,說穿了,其實就是家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來台灣,一定要試試眷村菜,幾家有名的小館都很不錯。
虛相中的台北
2014-8-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40|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陳晨/江蘇)
第一次知道台灣,是在小學一年級,有天老師給我們看中國的地圖,突然指著「雄雞」東南角的一個小點說道:「這是美麗的寶島,台灣。」連有關台灣的圖片也沒有給我們看,從此也只是知道了,在海外,有個地方叫台灣。
此後若是偶然聽大人們說起台灣,定會毫不猶豫的插上一句:「我們老師說台灣是寶島呢!」聽這話的大人便笑了,問道:「為什麼叫它寶島呢?」當時我歪著小腦袋思索了半天:「因為什麼都好,而且還有很多寶物。」大人們朗聲大笑,但對這個答案似乎並沒有反對。
其實台灣到底是怎麼個好法,兒時的我並不清楚。稍大一些,對台灣有了大概的印象,是通過瓊瑤的電影,而瓊瑤的電影大都發生在台北,因此台北又成了台灣的一個替代。
瓊瑤電影裡的台北浪漫而富有詩意。大學校園裡,樹木蔥鬱,亦有紅瓦綠牆,在鳳凰花開的季節,有著身穿素裙,留著披肩長髮的女子懷抱著書籍,結伴走在校園,與身邊溫潤如玉的男孩淺笑交談。
又或者,綿綿的雨季,有撐傘走在合歡樹下的女子,略微憂傷的面容還有姣好的身姿。台北的雨,點點滴滴地落著藝術氣息。
在深秋,台北的樹葉是不會全凋的,也就沒有了大陸深秋那種刻骨的蕭條與傷感。
這個季節的咖啡廳,人多了起來,溫暖的燈光、大大的落地窗,坐在窗前看著馬路上的人來人往,曬著溫暖的陽光,或許恰巧會看見氣質不凡的女子,穿著連身的大衣,圍著長圍巾,一手拎著手提包,一手持著油畫,朝著咖啡館的方向走來……
台北,有很濃的人文氣息,還有小資情調的浪漫。
大概是先入為主,此後無論看了多少有關台灣的報導和電視劇,台灣依然是有著瓊瑤式浪漫和小資氣氛的台灣,而「台北」正代表著台灣。
直到有一天,我與朋友小聚,交談中她不經意提起在台北遊玩時的趣事。一聽到台北二字,我便有些激動的說道:「台北,是不是很美?有著濃濃的人文氣息還有著小資情調?」
朋友望著異常激動的我,說:「還好啊。」
我聽了有些湊近她,亢奮的描述著自己腦海中的台北,好似描述著自己去過無數次的地方。朋友像是被我帶進了某種記憶裡,忽閃著大眼睛聚精會神的望著我,突然她又好像想起什麼似的回過神來,問道:「妳什麼時候去的台北?」我有些難為情的笑了:「我沒去過。」
「怪不得呢!妳真的是90後嗎?台灣都不用發展的嗎?妳對台灣的印象竟然停留在七、八十年代。」
她說,台北如同每一個大都市一樣,有著燈紅酒綠和冷漠人情;有著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行人匆忙的台北與其他發達的城市沒有什麼不同。我聽了有些悵悵然的,像是一個小孩盼望著得到一個帶著王冠的布娃娃,突然有一天,禮物得到了,卻發現布娃娃的頭上沒有亮閃閃的王冠,悵然若失,傷感不已。
真希望有朝一日,我去台北,走在台北的街道上,微笑著望著街道旁高大的鳳凰木和拖著畫作的文藝青年,聽著路人用著溫和極富修養的語氣交談,笑著說:「這就是台北啊,真好!」
台北,無論變得多發達,都不要失了濃濃的人文氣息與藝術氛圍才好,因為那是台灣的靈魂。
街道沒特色
2014-8-1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69| 評論數: 0
@崇山山山:除了台北以外,我趁著假期在台灣其他城市也跑了一趟。一趟環島之旅下來,發現台灣的街道都挺類似的。要我講出台灣各地街道的不同,作為一個外地人,確實難以做到。
不過,台灣各城市道路兩旁的樹木都比較少而且小。先不跟新加坡相比,就拿我家鄉廣州來做對比,台灣城市的綠化工程,我覺得還是需要加強的。
體驗異國港灣
2014-8-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79| 評論數: 0
@Eden的lucky13:來到高雄,在鹽埕埔捷運站租了自行車。經過駁二藝術特區、鐵道故事館、西子灣隧道,然後途經中山大學、打狗領事館、鼓山輪渡、旗津島,最後到達漁人碼頭。如果在其他季節來走這條路線,我強烈推薦租自行車或電動車,沿路欣賞高雄風光。高雄很有特色,景致很美,有的地方感覺在日本鄉間,有的地方又像異國港灣。
美味征服陸配 他鄉變故鄉
2014-8-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49| 評論數: 0
十一年前,我剛來台灣的頭一個月,差點沒把自己活活餓死。因為口味遭到前所未有的顛覆和挑戰,導致食不下咽,家鄉味變成夜不成眠時的濃烈懷念,整個人消瘦一圈。我甚至對老公抱怨:「你騙我說台灣有很多好吃的,可擺在我面前的每一樣都那麼難吃!」老公的表情很逗,有些詫異,也有些無奈和歉然,但是他並沒有在為愛背井離鄉的老婆面前用鐵一般的事實強力反駁我,只安撫說:「不然你再試試看,如果實在吃不慣,那我們就回湖南去住。」
呷不慣是思鄉作祟
那時我並不明白:排斥台灣菜,其實不全然肇因口味不適應,還有思鄉的情結在作祟;思而不得的苦,一股腦轉注入陌生的食物裡。買來排骨便當,一打開,只有一塊炸得酥嫩的肉,骨頭在哪?排骨難道不應該是剁成一塊塊的、連著筋帶著肉的骨頭嗎?
還有我特意跟老闆要來的辣椒醬,甜在嘴裡,苦進心裡,像是味蕾遭受欺騙。打電話回家訴苦:「娘啊,台灣的辣椒醬是甜的,吃不下啊!」
但是,因了老公那句承諾,我便放下芥蒂,敞開脾胃,嘗試接受與家鄉口味迥然不同的食物。事實上,不接受也得接受,因為那時我已經懷孕了,我可以負氣挑食,但胎兒不可以。
除了排骨便當,我嘗試的第二樣食物是過橋米線,因為我的家鄉也有這個。嘗過之後,感覺還不錯,只是清淡許多,總覺得少了哪一味,但吃過幾次後,味蕾就向我發出了這樣的訊息:其實這樣清淡鮮甜的口感,恰是最好。於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過橋米線便成為我的主食,因其大米成分和豐富配料,再加上牛奶、水果和蔬菜的補給,我及胎兒所能攝取的營養倒也不虞匱乏。
另外還有臭豆腐,在來到台灣以前,我從不知道臭豆腐居然可以是白的,當我看著面前炸到焦黃的豆腐塊,心中大感訝異、大失所望,又是一種受騙的心情。我沒有驚動老闆,悄悄留下那盤完整的臭豆腐和四十塊錢,起身走開。可是,當我走出店門十步遠時,後面突然吹來一陣風,夾帶著濃濃的……該說是香味還是臭味?我停下腳步,為這股記憶中熟悉和垂涎的味道,轉身走回店內。臭豆腐還在,我開始大快朵頤。外酥內軟的白皮臭豆腐,比家鄉的黑皮臭豆腐更為厚實,搭配酸甜清脆的泡菜,竟然別具風味!
台灣口味人間美味
在那段時間,我也嘗試著用台灣的食材,料理出家鄉的口味。在傳統市場專挑家鄉常見的新鮮食材,用媽媽教我的方式去料理。無奈,同樣食材,同樣做法,吃到嘴裡卻完全沒有記憶中的味道,不知是自己本來就廚藝不精,還是兩岸的食材和佐料原本就有不同風味?
但我能確定一點,台灣的醬油和醬油膏很棒,是廚娘手中化腐朽為神奇的重要工具,單單用它們料理出來的滷肉雞腿甚至任意一道菜,就是人間美味。
很快,我便放下舌尖的執著,以一個湘籍配偶和母親的身分,走入菜市場,走向台灣飄香的大街小巷,用自己凡塵六識之眼耳鼻舌身意,令那聲名顯赫的「美食天堂」旗幟,在我心中高高揚起。
然後我徹底意識到,時間,是一劑最好的良藥,彌合了初來乍到時味蕾所遭受的無端委屈。時間,也是一面明鏡,照見了我這個湖南妹對寶島美食的再定義,並且毫無忌諱的做出評鑑:台灣美食製作之精良、口感之細膩、層次之豐富、五味之協調、花樣之繁多、地域之獨特……放之四海卻都無可比擬。這種優越性太過突出,有時我會為自己這番不帶保留的評鑑而深覺是對故鄉某種形式的背叛。
吃遍全台說走就走
因為美食,我的足跡多次穿梭於北至基隆南至高雄美濃這條主幹道所遍布和延伸的各個所在。別人是為東北角的蔚藍無垠而吃上一份福隆便當,而我,則剛好反過來。時常說走就走,從中壢殺去羅東夜市、只為吃上一鍋道地的阿灶伯羊肉和一塊香酥飽滿的三星蔥餅,更是稀鬆平常的事,也捨得發揮難得的好耐性等候停車和美食出爐。
曾經為了吃到正港的板條,約了朋友半夜三點從床上爬起來往美濃馳騁,一路上斷斷續續說著話,天色剛亮時已到台南,便臨時決定先去台南吃上一碗虱目魚鹹粥再說!而真正進了台南市,駐足的可不是一碗粥的功夫!據說「度小月擔仔麵」不錯,安平蝦卷和豆花更是慕名已久,來都來了,怎能錯過?
至於真正抵達美濃吃到乾拌板條,已是次日上午的事了,承蒙朋友阿嬤的好客,吃飽喝足還拎回一大袋老人家自己種的白玉蘿蔔和高麗菜,另外買了美濃獨有的黃色小番茄和旗山香蕉冰,滿載而歸回到中壢。
類似這樣的經歷,一樁樁一件件,太多也太滿,只留下舌尖的餘香,伴著偶爾重聚的那些在地人情事物,交織成最溫暖的味道,深深的留在腦海裡。
美食讓異地變家鄉
歲月如梭,穿過我的青春,將我轉進前中年之輪。感謝美食天堂對我的寵愛,讓我的體重往上飆升。感謝朋友的一路陪伴,讓我過著過著、一不小心就把異地過成了家鄉。
十一年後,我才發現,嫁來台灣,最最令我無悔的,居然不是選對了枕邊人,而是對在地美食的鍾情。
廣場樂團愛調侃
2014-8-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58| 評論數: 0
@echo就是王先森:在台北香火鼎盛的艋舺龍山寺對面,有個小小的廣場。到達台灣的第一天,有點食欲不振,晚上在夜市隨意吃了點東西散步到這裡,被街頭藝人的彈唱拖住了腳步。這個樂團叫做「掌聲響起來歌唱表演樂團」,主唱調侃說近來被有關部門要求降低音量,「但我們絕不向惡勢力低頭!」真是一群可愛的台灣青年。
去台灣看大姑
2014-8-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仇意/甘肅)
2012年的五月,我和姐姐陪同八十歲的老父親去台灣,一圓老父親的心願,前去看望闊別多載的大姑。大姑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者了,行動略有不便,但精神尚好。
大概是近年其他的親戚已先行探訪,所以見到我們,倒並無相擁痛哭的激動場面。她早年隨當時擔任遠洋輪船船長的丈夫來到台灣,生養了四個子女,後來丈夫過世,又改嫁一個四川籍的老榮民,還曾同第二任丈夫回四川定居。只可惜未過幾年她再度居孀,只得重返台灣,現在和最小的兒子同住。
他們租住兩室一廳的公寓,面積不大。她的小兒子,從事的應該是藍領工作,收入無多,交完房租也就剛剛夠母子兩人日常所用。我那個陌生的堂兄忙碌著倒茶切水果之後,便穿衣出門匆匆去上夜班。待他走後,大姑才悄聲告訴我們說,小兒子前些年回大陸找了個新娘,還生了兒子,那個新娘跟著來過一次台灣。大概是看他境況不佳,回到大陸後關係便漸行漸遠、中斷聯繫,現在連親生兒子都不知道長什麼樣了……
大姑的生活遠不如我們想像那般豐裕富足,但其實大姑的其他幾個子女境況不錯,尤其是長子,這些年台灣大陸兩頭跑做生意,兒子也送去了美國讀書。
剛才小堂兄走前,我們都聽到他在隔壁房間給哥哥打電話,說是大陸的舅舅來了,讓他有時間過來見見,那頭如何回應我們不得而知,但直到我們離開也未見什麼人過來。
大姑畢竟是年事已高,多年不出門了,她對大陸的認知也許還停留在很遙遠的從前,一直熱情地讓我們喝一種台灣產的蘋果飲料,一再說:「這維他命含量高啊,你們那裡喝不到的……」但其實,我們那裡也都有相似的東西,只是大姑不知道。
離開時,大姑堅持將我們送到了一樓。父親塞給她一千元人民幣,她沒有推讓就接下了,低聲說聲謝謝,嘴一癟,轉身便低頭進了電梯……
小書店 我的愛
2014-8-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84| 評論數: 0
@郁郁sh:今天要離開花蓮了,花蓮是我第二天才愛上的城市。或許是走中橫公路太暈,所以第一天到花蓮時,我的心還留在台中。昨天調整了行程,很悠閒的散步花蓮,才慢慢感受到她的好。這家是用離線google map找到的二手書店──舊書鋪子,相比誠品,這些個性不一的小書店更是我的愛!
婆家、娘家都是家 陸配祈願兩岸好
2014-8-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43| 評論數: 0 |原作者: 洪肇君
台灣經濟復甦緩慢,對此,每個人有不同看法與對策,遠從湖北嫁到台灣中部的田春苗,因為有了小孩開始擔心孩子們的未來,希望藉由兩岸緊密合作,讓台灣的經濟成長加速提升。這是很多人共同的想法,只是這個社會的恐共氛圍,讓許多人不敢說出來。
過去的恐共教育,讓我們一直以為,中國大陸會利用經濟合作等各種方式來併吞台灣。但事實上,兩岸交流以來,不管是早期的台商到大陸投資,或者2008年以後開放陸客觀光、陸生來台讀書,呈現的結果都是台灣會更有自信。
眾多台商拿大陸賺到的錢返台再投資、大陸觀光客熱愛台灣、陸生嚮往台灣。種種的一切都告訴我們,台灣無須懼怕交流。大陸當局或許更擔心,讓大陸人看到台灣的民主、開放、富而好禮之後,會在大陸內部產生質變。
田春苗說的好,一邊是娘家、一邊是婆家,陸配不可能只愛一邊,她們跟所有的台灣人一樣,希望兩岸都好。其愛也深,其言也善。
兩岸新世代同在起跑點上
2014-8-1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67| 評論數: 0
七夕那晚,我們一行人是在河南漯河度過的。夜晚的漯河市區燈火輝煌,沙河大橋如長虹臥波,流光溢彩,來自台灣的幾個同學一路上不停地驚呼:「這座城市發展得真好,這裡好繁榮啊!」似乎是在台灣很少見。
台灣同學們的讚歎,讓我和我的大陸小夥伴們驚呆了,漯河是大陸眾多近年崛起的地級市中一座很普通的三四線水準城市,與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國際化大都市根本無法相比,我們都不覺得漯河的繁榮有多震撼,卻被幾位台灣同學給震撼到了,難道台灣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繁榮?
對於台灣印象良好
我從沒有去過台灣,卻對台灣有個非常好的印象。台灣的文化美,用古老的繁體字,有國寶眾多的台北故宮博物院,有人說,沒有經過文革清洗的台灣完整保存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然也會想到台灣都市的繁華,小女生喜歡的台灣偶像劇裡,主人公通常會與愛人在101大廈上吃燭光晚餐,俯瞰台北夜景。
和大多數大陸人一樣,我對於「美麗富饒的寶島台灣」充滿好奇與憧憬,對「親愛的台灣同胞們」滿懷熱情與期待。
然而,台灣同胞們在沒來大陸之前,對大陸卻沒有這麼好的印象。由於兩岸六十多年的政治隔閡和對大陸政治上的負面宣傳,台灣人對大陸的主觀印象並不好,認為大陸人民還生活專制獨裁統治下,過著思想被奴役的生活。再加上大陸本身在曲折前進過程中,確實經歷過包括文化大革命這類階級鬥爭殘酷的黑暗時期,以及近來去台灣的大陸遊客在台灣景區的種種不文明行為,也客觀上也給大陸人樹立一個「素質低下、粗俗落後」的形象。因而,在缺乏能夠全面認識中國大陸社會資訊管道的背景下,所謂「吃不起茶葉蛋」、「上廁所不關門」「隨地大小便」這種極力貶低大陸人的言論在台灣卻相當有市場。
由於缺乏直接有效地相互溝通與交流,兩岸民眾間對對方的認識一直隔著一層霧紗,霧中看對岸,大陸人看到的多是美景,台灣人看到的多是瑕疵。唯在兩岸人民心平氣和地坐下交流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台灣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大陸也沒有他們想像中的那麼差!
一位台灣同學幾年前第一次來大陸的時候,還擔心會有共產黨派來的人來監視她,另外一位台灣同學還問我們,在學校還會不會像電影《活著》裡面那樣搞政治鬥爭,政府還會不會像「天安門事件」中鎮壓示威學生,他們對大陸政治的方面認識還停留在「文革動亂」的時期。
大陸文明會趕上來
我告訴他們,「文革」已經離我們很遠了,新版的《中小學學生守則》已經刪去「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內容,大陸人民政治上早已不再盲目地個人崇拜,大興政治運動。對於文革悲劇,現在的大陸人更多是反思,不會讓歷史悲劇重演。經濟的全球化讓我們與世界聯繫的更緊,我們90後年輕這一代,更是在與台灣同齡人同一經濟水準上成長起來的,思想更加開放,更加多元化。社會道德水準也並沒有台灣報導的那麼差。
當我們到了北京,國際化大都市的繁華,讓台灣同學感受到大陸強勁的發展勢頭,有些台灣同學吐露出以後要來大陸工作發展的想法。我問他們是否擔心大陸人文明素質不高,他們告訴我,其實現在大陸很像幾十年前的台灣。那個時候的台灣,社會風氣也沒有現在這般文明,當時的台灣遊客也曾在歐美被指責個人素質不高,但是社會的文明是隨經濟的繁榮而日益發展起來。他們相信,短短三十幾年的時間,大陸經濟上能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要不了多久,大陸的社會文明程度也能趕上來的。
台灣同學也會告訴我們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台灣,城市建設上,除了台北和高雄,其他城市並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城市風格都比較「小清新」化,道路也沒有大陸的柏油馬路修的平整寬敞。政治上,藍綠兩黨的長期激烈鬥爭,民主政治成了少數權貴家族的遊戲,台灣大多數青年人對步入仕途不抱希望。經濟上,台灣經濟已經停滯發展二十年,十幾年實質薪酬沒有增長,物價卻一直在漲,上世紀1970年代至1990年代,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是龍頭老大的那黃金歲月,已成為他們父輩一代人一去不復返的美好回憶。
至於在文化上,台灣本土意識充滿悲情化,極力割除中華傳統文化,想獨創出一個台灣文化,卻割裂不開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聯繫,崇媚歐美日本文化卻又在上面找不到自信,一些「台獨」意識強烈的青年人在民族文化的思索上是迷茫困惑的。
拋開既有意識成見
兩岸交流發展至今已上了一個新的歷史台階,兩岸民眾都對對方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台灣沒有大陸人想像中的那麼好,大陸也沒有台灣報導中的那麼差。兩種政治體制下大陸與台灣間必有差異,兩種社會各有其存在的優點與不足,沒有哪一方有更充分的理由去完全否定對方。
拋開既有的意識形態上的成見與分歧,心平氣和地面對面交流,消除誤解,坦誠包容。兩岸歷史上的對峙早已結束,「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也」,兩岸民眾更應該攜手面向未來,成為前進路上好朋友、好兄弟!
台灣旅客教我環保意識
2014-8-20 06:22|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24| 評論數: 0 |原作者: (許顏/桂林)
因為在旅社工作,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各國客人都看到過,有時候不忙,便會找客人聊天。歐美人因文化語言差異太大,聊聊基本話題就不了了之;港澳自由行早已開放,那種曾對英殖民下的港人好奇心和神祕感也漸漸消散;相對而言,大陸與台灣因特殊的歷史因素,我對台客無形中多了一份新鮮感,又本是同根同源,又多了一份親切感,於是更願意聽他們講講海峽那邊的事。
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會造就當地人的氣質,在碰到的台客中,有一位男孩子在我們旅社待了很久,他就有那種典型台灣人的特徵,溫儒穩重,對於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來說,這多少讓人感覺有些少年老成。他到前台來問問題,總是慢條斯理神情淡定,聲音輕柔的都可以在嘴裡化掉。在內地聽慣了大嗓門,這麼纖細的聲音,或是我們認為無陽剛之氣的聲音,聽起來真是有點不習慣,所以每次我都必須很認真湊近聽他講什麼。
往來幾次,他和前台就很熟絡了,不再顯得那麼拘謹,閒的時候大家談天說地,他也與我們眾樂樂,一直以為他是不苟言笑的人,沒想到也有開朗的一面。他說話的語氣總給我們增添了許多笑料,因為大陸人說話大都很利索,女孩子說話粗線條式,因此我們一致認為台灣人說話很嗲。特別有時我們開他玩笑,他一急,跳起來辯解,一開口,把我們都雷倒了。
可能這邊的氛圍他很喜歡,他決定留下來做十來天的義工,於是他與我們相處的時間多了起來。有時候約去吃飯,我發現,他點素菜居多,且自己會帶環保筷,從不會剩下飯菜;去超市購物會自己帶環保袋,衣服是穿了很多年的,衣領都磨掉了一層還捨不得丟棄;他爬山的時候會帶上塑膠袋,把山上的垃圾撿下來,也會埋怨大陸高畸形的消費,驚訝這裡的芝士蛋糕價格竟是台北的四倍。
我一度覺得他是個很小氣的人,但他解釋自己節儉環保的原則,帶環保筷是避免使用外面一次性餐具,不願剩菜是因為不應該浪費,另外他自己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購物需求。也許在台灣這是處處可見的,但是在消費力旺盛、攀比成風的內地,這類人就像修行的世外高人一樣稀有。
另外有位中年婦女,只在旅社住了一晚,但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她來過大陸很多次,並給我們講了她很多的旅遊經歷,以及很多台灣的現狀。然而講的最多的是台灣的慈濟,她很自豪自己是慈濟大家庭中的一員,並分享自己多年堅持的心得。秉著佛家修行的宗旨,她投注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參加志工做慈善、做環保。因為大陸的工業發展太快,而嚴重摧毀了自然環境,因此我十分關注她講的環保訊息。
她告訴我,在台灣,一般家庭會對廚餘進行分類,以方便回收利用;慈濟志工們會定期參加回收分類廢品活動,然後再循環使用,用於幫助老弱病殘;她們也會時刻關注世界各地的災難事件,及時給予支援,深刻詮釋了當代佛教的大愛精神,並積極協助世界。而對於我們大陸的各種狀況,她卻很大度樂觀,說是不要對現狀太過苛刻,給雙方一些時間,一切會越來越好,改變只是時間的問題。
大陸政府雖然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但大多力不從心,環保意識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沒有建立起來,直到現在,連初步的垃圾分類都沒辦法做好。也許我們的經濟會趕超了發達國家,但在其他方面卻遠遠落於之後。就此而言,海峽對面的台灣,是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鏡的。
台灣交通井井有條
2014-8-21 06:23|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63|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敬禮/山東)
去年和朋友隨團參加了台灣八日遊。在台灣,大家興致勃勃地飽覽了各個旅遊景點。台灣的自然風貌與名勝古蹟給我們留下了難忘印象;我們品嘗台灣的風味美食、體驗溫泉泡澡、感受熱情洋溢的盛情接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井井有條的交通秩序。
無論是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期,還是在其他時間段;無論在繁忙的市中心路口,還是人車流量較小的城郊路口,所有通過路口的來往車輛和行人,都會自覺按照交通規則各行其道,按紅綠燈的指示行駛。
據瞭解,台灣的交通如此規範,除了一般市民的素養,還歸功於嚴格的交通法規和處罰力度。行車路上,無論是摩托車駕駛員,還是坐在後面的乘客,都須按規定戴著安全帽,用意在減輕交通事故中的傷害。在紅燈時,排列整齊的摩托車和戴著安全帽的駕駛員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台灣的摩托車很多,主要源於一種務實的環保理念。摩托車經濟輕便,節約能源,節省空間,是城市乃至鄉村的最佳交通工具。台灣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既方便了民眾又舒緩了交通。摩托車不僅是方便出行的代步工具,也是度假旅遊的工具。在阿里山蜿蜒曲折的山路、太魯閣交錯的山谷,墾丁廣闊遼遠的沿海公路,不時可見民眾騎行摩托車出遊。
在台灣,人行道是允許停放摩托車的,在劃好線的地方,一排排摩托車整齊地排列著,如果停滿了,就去找其他可以停放的地方。精細的管理和民眾自覺遵守達到好的配合,這也是台灣旅遊的一個看點。
台灣如舊時風華人物
2014-8-2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仇意/甘肅)
對於台灣的識別度,向來酷愛文藝的我,似乎有種難以言說的情結。從初中時代癡讀的瓊瑤小說,到席慕蓉的詩作、鄧麗君的歌聲、龍應台的雜文、林青霞的電影,以及白先勇那些繁華落盡的淒美小說……當然,還有長髮飄飄走天涯的作家三毛,即便到了現在,她仍是我深愛的心靈之友。
這些來自台灣的文字,從遙遠的海那邊向我湧來,帶著那麼新奇陌生而又親近熟稔的風味,傳達著一海之隔那島那民的真實人生況味。西門町,陽明山,淡水河,野柳,花蓮,屏東,許多美麗如詩的地名;〈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是一片雲〉、《七里香》、《台北人》、「甜蜜蜜我笑得甜蜜蜜……」這些華美的詩文、歌曲、電影,伴我從青澀少年長大成人,在生命中刻下深深印記。
多年後,我終於有機會來到台灣,辦完入境手續,頭一個念頭是:「我總算來到三毛、鄧麗君和林青霞的故鄉了」,這是一片如此陌生而又相親的土地啊!
可是,當飛機在夜空中越海而過,靠在機窗上俯瞰那片燈火閃爍的陌生大地,我心中卻仍恍惚難言,被一種濃烈的不真實感所籠罩。直到入住酒店,浴後站在寬大的陽台上,在蛙鳴蟲聲中望著夜色,仍然在問自己,我真的來到了那個一直存在於藝術與想像中的寶島台灣了嗎?
接下來幾天行程,我的感受與其他陸客對台灣的總體印象還是比較接近的。秀麗峻偉的自然風光,溫雅宜人的人文氛圍,尤其是後者更令人心怡,台灣人的確較為親善知禮,少見戾氣橫生之人。哪怕知名景點附近只做流水生意的小飯館,服務生上菜是總是那句「不好意思打攪一下」,當你讓開身體,對方必是一句台腔國語的「謝謝」。
每晚下榻之後對住地附近的隨意探訪,接觸到的一般民眾,從藥店老闆娘到房仲業務員,都親和友善,即便明知我們是大陸遊客,絕無可能做成生意,那氣質儒雅的業務員還是詳細介紹了當地的房屋買賣行情,滿足了我們對台灣房價的好奇。
與大陸動輒高樓廣廈、所謂「高度現代化」的城市景觀不同的是,除了台北、高雄之類的大都市,不少中小城市不但與繁華二字無緣,竟頗有鄉野樸拙之氣。
出了富麗堂皇的大酒店,周圍竟然便可能是阡陌縱橫的郊野景色,即便大名鼎鼎的台北市,也遠不如我們想像那般華麗逼人。
許多平街窄弄,陋巷低樓,透露出一股滄桑的風華。較之生氣勃發甚而莽撞的大陸發展速度,台灣倒有些像舊時的風華人物,在時光中優雅地老去。
紀念鄭成功
2014-8-23 06:21|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80| 評論數: 0
@崇山山山:很多大陸人一講到到台南,就想到這裡是綠營大本營,因為當年海協會的張銘清曾在這裡被比較激進的台派人士推倒,這件事讓許多大陸人心裡有陰影。但我來到台南,發現鄭成功在這裡還被譽為民族英雄,還有「中國刀劍打敗西洋槍炮」等民族主義的教育內容,這些雖然是歷史,但卻留在台南人的記憶裡面。
可以吃的紙
2014-8-23 06:21|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61| 評論數: 0
@小泉學長:來到南投埔里的廣興紙寮,發現台灣很講究生活體驗,很多小工廠都帶有「展覽館」的氣質。在紙廠第一次親眼看到紙的生產過程,比想像中複雜,但卻挺有意思的。而且這裡甚至有可以吃的紙!據說味道不錯哦!很多紙製品都非常漂亮,還可以做成生活用品,讓我大開眼界!
《兩岸校園超連結》風土再美抵不過人情美
2014-8-2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98| 評論數: 0 |原作者: (劉瑩/中州科技大學交換生)
在來台灣交流學習以前,台灣最吸引我的是明星和各色美食,但當我真正來台以後才發現,最令我留戀的,是這兒友好善良的人們。
我所待的學校在台中市員林鎮,鎮上的公車很少,收班時間早,而且公交站點很隱蔽。有很多台灣同學在得知我經常搭公車外出後,他們都會驚訝地稱讚我道:「你好棒呀,我都不知道怎麼搭公車。」
有一次和同學出去玩,回校時天色已晚,我們來到早上下公車的地方等車。路邊沒有站牌,我們就在馬路邊上等車。左等右等終於等來一輛公車,我們高興地上前詢問,還以為是到學校的公車來了。上了車才知道這是從隔壁鎮開來的車,根本不是我們要等的車。司機說,現在這個時間點,要去客運總站搭車回校,我們和他道了謝,垂頭喪氣地下了車。
要去客運站還得再走一段路,我嘆了口氣,才剛剛踏出了幾小步,身後有輛公車突然響起了喇叭聲。轉頭只見車停在我身旁,司機開了車門,對我們說:「上來吧,正好要去客運站,我帶你們去吧。」我們驚訝地愣在原地,完全沒有想到會有這樣的事情。在大陸向司機問路,能遇到一兩個態度不錯,熱心指點的師傅就已經不錯了,哪還敢奢望人家會順路帶你一段?
另外,每次逛街時,店員在聽出我的大陸口音後,都會友好的和我聊上好一會兒。
有次我才進門就聽見店員對我說:「大陸同學,好久沒來了,還記得我嗎?」幾星期前,這位店員很友好地對我噓寒問暖,問我習不習慣這的環境。後來苦於她家衣服的價格超出我們的預想,不得不空手而歸。離開前,她還特意將我送到了門口,對我說:「和你聊天很愉快,下次再來找我聊聊吧。」 沒想到,時隔那麼久,她居然還能記得一個什麼都沒買的顧客。
我們學校旁邊有一家豆花店,因味道牢牢地抓住了我的胃,每有路過,必然來上一碗豆花。一來二去的就和那家店的阿姨混了個臉熟。有一次去恰是中秋前後,阿姨正好空閒,便坐下來和我們閒聊,說到台灣有中秋吃柚子的習慣,阿姨提到有一家的文旦很有名,買的人絡繹不絕,說著說著猛地站起來對我們說:「我家還剩幾個,送給你們吃吧。」
阿姨走進店後方的工作間,不一會兒就拿出幾個黃澄澄的柚子放在我們面前,又從身上圍裙的兜裡掏出好幾包麻花。「這家的麻花也是很有名的,你們嘗嘗。」盛情難卻,我們只好收下,連連說謝地告別了阿姨和好吃的豆花。剛一回去,我就忍不住地將這個黃色的小胖子文旦剖開,咬下一口,果然像阿姨所說的那樣,好吃的過分。
都說「風土人情」,來過台灣後,我漸漸發現,再美的「風土」也抵不過熱情好客的「人情」。
羨慕台灣學生敢做敢為
2014-8-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10| 評論數: 0
營隊之初,大家剛見面的時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明明有著相同面孔相同語言,卻好像來自不同世界,有點小心翼翼。對台灣,我們有很深厚的情誼和不能剪斷的血脈;而他們對大陸,我們都想知道他們是怎樣看待。
幾天相處下來,都處在探索之中,探索彼此的性格,彼此的愛好,彼此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同學的好奇心。小到食物的叫法、事物的稱謂;大到城市的建設、當地的文化,他們目光所及之處都在探索周圍的一切,心裡所思所想毫不避諱的坦誠。見面的第一個晚上,我們走在新鄭的大街上,身邊台灣夥伴的問題就一個接一個,在訝異於他們好奇心的同時,心裡也在自省對生活的觀察不夠。
從這幾天的相處以來,我覺得台灣對大陸的瞭解在他們這一代會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幾乎每個人都來過大陸,並且走過許多城市,早已有過親身體驗。對大陸,他們有自己的看法,或偏見或親切,只是他們很少表示出自己的喜愛,他們看到更多的,是這個國家存在的缺陷,和對這種存在的疑惑。
不光是他們,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是我們更多的是無奈和偶爾的憤怒,卻無法身體力行做出改變。他們覺得我們太過順從,因為我們身後那個強有力的政府無時無刻都想控制我們的思想。
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太大不同,台灣學生意志自由,敢說,敢做,從不畏懼;他們有許多機會去各個地方交流、學習,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人生。而我們這一代卻卻被現實束縛而不能往前,或被過度競爭逼迫著不能自由。我們的境遇正如韓寒所說的:「聽過無數真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不同的環境背景,賦予彼此不同看待生活的眼光,但我們都好像走入了同一個盲點,就是從與個別的交往形成對整體的看法。在這幾天的交往中,並沒有一個全體交流的機會。行程太滿,額外活動的時間也是三五成群,零零散散,熟悉的人並不多。這種交流形成的看法當然是不能全面的,而我們都太急於瞭解對方,以至於他們認識不到我們的順從之下有對現狀的思考,有對當權者的指責,有對強權的反抗。而我們,也因不能真正深入他們所處的環境來全面地瞭解他們,未免可惜。
所謂交流,不能只是萍水相逢,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個偏見又偏激的世界裡,瞭解彼此。回歸平常生活,帶著這幾天的回憶又駛向了日常的軌道,我們這群兩岸青年因緣際會,又各奔東西。深刻的,遺忘不了,遺忘的,終將重新找回。
中國文化在兩岸分道揚鑣
2014-8-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91|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國政/作家)
真要深入瞭解何謂「中國文化在台灣」,就應略曉過去六十多年的「中國文化史」。自1949年中華民國遷台起,中國文化在海峽兩岸分了家,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大陸,中國文化遭到至少兩次嚴重的靈魂扭曲,一次是六○年代的文革」,一次是九○年代的「全民經商一切向錢看」。一般人都清楚意識到文革對傳統文化的破壞,但往往忽略「一切向錢看」對人心的腐蝕更甚於文革。
價值受到嚴重扭曲
文革的靈魂扭曲,雖然有「不說假話就辦不了大事」的誠信流失,有批鬥師長、「與父母劃清界線」的反人倫及社會信任斷裂等,但相對而言,其出發點是相當利他的革命理想,完全不含利己的金錢成分,動機相對單純。因此,雖然文革摧殘了大陸社會,但道德崩毀有限。這就是為什麼改革開放十年後,激情理想滿懷的北京大學生會忘我投入,發起一場追求自由民主和公平正義的六四運動。
反觀六四後,九○年代的「一切向錢看」,其動機就是赤裸裸的金錢功利,全盤自私,毫無「利他」精神,這種靈魂扭曲涵蓋並超越了文革的道德墮落,形成全社會的信仰道德危機,導致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所說的「中國社會正在加速走向潰敗」。這是何等觸目驚心的字眼?
正是這種全民道德淪喪的共業,形成大陸社會嚴重的黨內外腐敗、貧富兩極分化、誠信與公德喪失、社會不「和諧」,「群體性事件」不斷……至於年輕一代,今天還有幾人懷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統士大夫精神關心政治?
再看中國文化在台灣,台灣沒有文革,在大陸的文革開始瘋狂「破四舊」、「打倒黑五類」時,台灣在同一時期推動的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故而,「後1949」的六十年來,中國文化是在台灣才得到最完整無礙的傳承。然而,文化如只有傳承而沒有創新,可能意義不大。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文化在台灣經歷了燦爛昇華。
文化傳承燦爛創新
台灣和大陸先後都有過經濟大發展。台灣不同於大陸九○年代「全民經商」帶來的全民墮落,台灣伴隨七○年代經濟起飛而來的,卻是多項精神文明的創新成就。首先,中產階級壯大後,提出民主訴求,衝撞威權體制,從1987年解嚴到1996年總統直選,台灣的民主體制全面建成,只用了短短九年。
倉廩實而知禮節,社會富裕的同時,是國民素質不斷提升。台灣社會的人情味聞名遐邇,大陸人尤其有感於台灣人的純樸善良,譽為「最美的風景是人」;縱使台灣在國際社會沒有法定地位,沒有聯合國席位,卻獲全世界140個國家的免簽待遇,包括條件最苛刻的美國,原因之一,便是台灣人的優良素質獲得國際社會肯定。
社會富裕後,走過「台灣錢淹腳目」的「貪婪之島」短暫迷失,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善」在台灣得到最充分發揚,其標誌是奉獻利他的「志工文化」全民化,慈善事業遍及海內外,典型代表是已走向全球的「慈濟」。將慈濟與大陸相對照是饒有意義的﹕1966年,大陸爆發文革民族浩劫,台灣卻誕生了至善的慈濟;佛教在大陸走向庸俗商業化,典型代表是少林寺,在台灣卻走向人道關懷的「人間佛教」,典型代表便是慈濟。
人文價值輸出全球
台灣文明卓越成就
對照大陸,台灣的文明成就不但清楚顯示了「後1949」時代,中國文化在兩岸分別的提升和沉淪,讓我們更清晰理解為何真正的中國文化在台灣,也可印證「中國問題專家」說「中國文明尚未經過商業文明考驗」是何等輕率不當。這結論把「中國文明」於台灣發展出的卓越成就一筆勾銷,等於不承認台灣屬於中國文明,已不經意和「去中國化」為伍了。
芋仔蕃薯的聯想
2014-8-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30| 評論數: 0
@洪鑫誠:在以金礦和芋圓聲名遠揚之後,九份山城再也不復過往的悠然。操著各色腔調的遊人不約而同地齊聚於此。我到九份遊玩時,經過一家賣手工藝的精緻小店,若非熟悉台灣歷史的朋友,想必不解店名的用意。在那不算太遠的年代,本省人和外省人終於在這片土地上走到了一起,也才有了「芋仔蕃薯」,代表著族群融合的和諧。
台灣學生的情感很直白
2014-8-2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19| 評論數: 0
漢字之旅,用中華文化搭起兩岸大學生溝通的橋樑,為期八天的文化體驗營已經落下帷幕。這些日子來,我們相聚新鄭,途經安陽、登封、漯河,告別於首都北京。來自各地的我們帶著依戀和不捨,踏上回家的旅程。
確切的說,體驗營還未開始,我已帶著期待和憂慮,等待著這群來自海那一端的友人,期待著擁有共同文化根源的我們,能在這幾天的朝夕相處中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憂慮著文化不同發展歷程的我們,將會在生活或者見解交流中有著怎樣的碰撞摩擦。其實無論是怎樣的火花或碰撞都是好事,溝通交流能更好的讓人加深認識瞭解。
和室友的溝通應該是最多的,她是來自台灣政治大學法律系的女生。她很喜歡通過設定一種情景去探索我們的思想,來瞭解她想像中的大陸生活。不同見解想法的交鋒,能更好的轉化思維方式、消除誤會。但她對於大陸的好奇,有點稍帶些以偏概全的傾向,當然這也是很多人易有的思維觀念。
這也正是我們應該多出去走走,多參加體驗營的原因,待在小世界的我們,自然容易以為外面的世界是我們想像的樣子,我很慶幸能和她溝通,這讓我更好的意識到,原來對於外面世界的片面認識,來自於自身見識的不夠寬廣或是思想不夠成熟。
和台生的相處,讓我收穫頗多。他們大多對於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認知,知道自己未來要什麼,現在該做什麼,然而這正是在我身邊的很多同年級大學生身上看不到的。相比於台生,我身邊有太多的同學迷茫於未來,自然,也包括即將畢業的我。
或許是因為一開始就體現了選擇差異上的不同,互相瞭解後,發現關於大學專業選擇,台生們普遍會提到的一個關鍵在於「因為我喜歡,所以選擇,父母也支持我的選擇」。當然,我們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學生,但我身邊更多的似乎是,順從父母之命選擇的專業,又或許一開始便為了將來工作穩定而選擇了無關喜好的專業,先讀再說。
問及每位參與漢字之旅的台生,才知他們絕大多數有多次來大陸的經驗,或是大學間的交流,或是旅行。他們很敢表達、也很直觀的顯露自己的態度。
一群人聚在一起說到兩岸高校間的合作交流,有位台生說:「我交流過好幾次,身邊好多同學也都來過大陸,我覺得大陸是想通過大學生間交流項目,讓台生更好的瞭解大陸,從青年下手,完成統一大業。殊不知讓我們瞭解越多,有些人反而越不想統一。」
聽完這話,我感受有點模糊,多少有些不好受,不得不說台灣友人真的很直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過這種直白一點也不讓人討厭。只是,台灣同學談之甚多的「統一」話題,說實話,不知道是我們普通大學生關心的太少,還是我們本身就把台灣定性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從未有過更深的思考或是對於兩岸政治更多的瞭解。
我很珍惜和感謝這次的兩岸文化體驗營,讓我認識了那麼多優秀的值得一直交往下去的兩岸同胞。僅僅為期八天的相處交流,碰撞出很多的火花。我不會忘記徹夜長談的那些時間,也不會忘記漯河黑夜遊走大街的伙伴,不會忘記大巴上有說有笑的話題,更不會忘記八天朝夕相處互相關心的真情。
這些日子以來的照片、博客和日記,將成為我們相識相知最美好的印記。
看守所展現人文關懷
2014-8-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24| 評論數: 0 |原作者: (任宋丹/中州科技大學交換生)
「看守所」在人們看來的總體印象是一個比較陰森、沒有人情味兒的地方,以為看管人總會用一副凶神惡煞的態度對待收容人,通過威嚴讓被收容人勞動、改造自身,以求改過自新;以為在看守所只能吃到最簡單的粗茶淡飯,沒有所謂的閒暇生活。然而,參觀台灣法務部矯正署南投看守所的經驗,讓我對於看守所的態度和印象徹底改觀。
在教官的帶領下,和班級同學一起來到南投看守所參觀,過程中詫異地發現,原來看守所對收容人的照顧是如此的體貼入微,看管員從來不嫌棄收容人的犯罪過去,而是以愛去澆灌,希望以此喚醒他們的良知,讓他們重新回到原本的善。
我們瞭解到一種品牌「雲上陽光」,這是看守所的自營產品,通過教導收容人學做土鳳梨酥,給予收容人一定的技能培訓,促使他們在今後離開看守所後能夠有謀生的機會。「雲上陽光」土鳳梨酥就是這些收容人的學習成就,在參觀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精心製作麵包、糕點的場面。我很認同這樣的安排,讓收容人能夠靜心下來努力學習一技之長。
製作糕點的旁邊是收容人學習烘焙、上課的地方,有閒暇的時候,還會給收容人觀看電影,提供收容人的基本日常娛樂生活。
除了這些,當然還有一些零件的加工、對於未成年的收容人會開設教育課程,讓他們不落下學業。許多的教師都是社會善心人士組成的,課表安排也是根據一般中小學的課程規畫。雖然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沒有安排我們去參觀他們的學習場景,但是從看守所的影片介紹可知,他們的生活基本不錯,至少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有了保證。
餐飲方面,他們每人每餐都有三菜一湯,飯菜都是有專業老師教導,食料通過標準檢查才可以購買。餐費每月預計在1800元台幣左右,未成年人因為處於生長發育期,得補充更多營養,所以有2100元台幣。
而在醫療健康部分,從2012年底開始,台灣政府將收容人也納入健保,看守所裡面配備了和外界一樣的小診所,周一到周五有固定的醫師進行會診,為收容人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總體而言,看守所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對收容人展現了人文關懷,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重獲良知,爭取早日回到原來的生活,回報社會。有幾個朋友還說笑,偷偷跟我講挺喜歡這樣的生活,覺得能夠進到裡面來也挺好的。
當然,我覺得再怎麼好的環境,也還是個看守所,總會有一個社會標籤會貼在你的身上,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在平時的時候多瞭解法律、守法守序,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不要因為一時的糊塗而走上不歸路。
- Aug 15 Fri 2014 16:40
《大陸人看台灣》合輯之六十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