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重視角看陳彤:一個網媒老兵的謝幕
他的確是一個足以被寫入中國網路新聞史的剪影

虎嗅網 闌夕 2014-10-23 07:24:0018

“當陳彤第一次真正走出理想國際大廈的大門,沒有人知道他的心裡正在想些什麼”——這種瑪律克斯式的開篇,大概會在接下來數月的時間裡,頻繁被大量媒體的人物特稿採用。

陳彤其人,的確是一個足以被寫入中國網路新聞史的剪影。

1. 一個編輯的勵志傳奇

從四通利方的體育沙龍版主,到新浪門戶的第一個編輯,再于新浪上市兩年後當上總編輯直到今天,歷經十七年的時間跨度,在這段漫長而廣為傳誦的坦途背後,蘊藏著巨大的時代波瀾。

約莫2004年前後,陳彤寫過一本書,名為《新浪之道》,副標題是“門戶網站新聞頻道的運營”,在互聯網早期一度各家年輕網編的入門手冊。這本書的產生,並非是陳彤沽名釣譽,或是新浪有著外宣需求,只是基於陳彤為取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碩士學位所寫論文《新浪網新聞頻道的運營策略研究》的擴寫。

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的高鋼親自為《新浪之道》親筆作序,他引用了恩格斯的一句話——“新聞工作者的最大榮幸就在於他們能夠目睹歷史怎樣形成”——並頗具預見性的說:“處於這個時代的中國的網路新聞工作者的榮幸遠遠不只於此,他們不僅目睹著中國正在發生的歷史變遷,而且為這番變遷注入著自己的創造,在這番創造之間,他們也書寫著自己的全新歷史。”

十年之後回首,依舊恰到好處。

陳彤多次對媒體提到,他加入新浪之初,是為了補貼自己的上網費用,撥號上網對一個學生而言成本不低,去新浪兼職從事一份自由度較高的工作,不僅不會耽誤學業,而且每個月還有錢拿,這讓陳彤“非常滿意”。前新浪CTO李嵩波——陳彤發在微博的感謝信裡,特別感謝了他——是當時四通利方論壇的開發者,和大多數工程師一樣,精通產品,卻不善運營,作為一個軟體公司,四通利方又沒有儲備運營人才,於是李嵩波就在論壇上翻牌子,進而看上活躍分子陳彤,兩人相約在中關村吃了頓飯,一拍即合。

毫不誇張地說,論壇、門戶、博客,中國互聯網的這三代媒體形態,陳彤在每一個階段都是其中的主導者之一,而且新浪也從來都是同業標杆,沒有任何爭議。當然,媒體事業的過度領先,也讓新浪錯失了遊戲、電商等商業轉型的機遇,在盈利能力上不及搜狐、網易,這就是“塞翁失馬”的事後評價了。

迄今,仍有許多北漂的文科青年,將陳彤的人生軌跡視為打拼理想,也讓媒體行業雖然日漸式微,卻總歸還是沒到青黃不接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們也確實需要這種向上的鞭策力量——或者說是身邊的“成功學”——來說服自己相信媒體從業的價值和空間。

2. 網媒苦逼的始作俑者

陳彤的父母都是軍人,他自小在軍隊大院長大,堅持己見、崇尚紀律、眼界寬闊,是這類紅色家庭後代的共同性格,新浪的編輯部內部,獎懲制度的命名也是軍事色彩濃厚的“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和“一等過、二等過、三等過”。

在體育頻道因為《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也大獲成功之後不久,陳彤正式加入新浪,並力主建立了時政新聞頻道,“新浪是中國線民攝入習慣的制定者”,陳彤後來如此評價自己的工作成就,為了達成他的預期目標,新浪的一撥又一撥編輯,證明了什麼叫做“一將功成萬骨枯”。

在陳彤說一不二的指導方針下,新浪開創了“24小時不間斷滾動更新”的網路新聞模式, 新浪的編輯部全天候處於備戰狀態,陳彤主張的“快速、海量、準確”,也進而成為行業標準,競爭對手迫于壓力紛紛跟進,幾無抵抗力的使網媒淪為勞動密集型產業。

在新浪的人力規模還有限的時候,只要陳彤出現在辦公室,整個編輯部一定進入寂靜無聲的狀態,沒有人敢在工作時相互交流,陳彤甚至可以叫得出每一個實習編輯的姓名,在發現錯誤時直接劈頭蓋臉的點名開罵。與陳彤有彙報關係的新浪編輯,夜裡在家洗澡時都養成了把手機用保鮮膜套上幾層帶進浴室的習慣,因為如果陳彤打來電話而無人接聽,輕則罰款,重則開除。新浪的老編輯曾分享過一個故事:陳彤會拿一把玻璃尺規比在電腦上,測量每一條新聞的間距是否一致。(那時還沒有前端設計一說)

新浪的待遇在行業裡並無優勢,直到阿裡投資新浪微博之後,新浪門戶的員工才得以“沾光”,維持了十年的月均200塊錢的飯補漲到400元,引發員工奔相走告、喜極而泣,而面露菜色的新浪編輯,也曾是中關村的一道風景。與之相應的,新浪之所以一直都能吸引年輕編輯,是因為這種磨練著實有效,相比其他門戶,新浪編輯的成長速度是最快的,加上陳彤在新聞生產標準上的嚴苛,新浪很難因為人員流失而影響根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是其最好的體現。

同時,陳彤身上也有著典型的家長式作風,簡而言之,他對員工一向不留情面,但是一旦外界對新浪員工產生質疑,陳彤護起犢來也從未馬虎。2011年,新浪科技涉嫌抄襲穀奧(一個Google愛好者博客)的一篇翻譯稿,谷奧的讀者群在Twitter上痛批新浪,同時在微博上與新浪科技的一個編輯鄭峻對罵,事情最後鬧到了陳彤那裡,陳彤發了一條微博,說“我的同事,或者新浪其他部門員工不小心出了一些狀況,這很正常,年輕人誰能不出錯兒,但如果你沒完沒了欲誅我們而後快甚至侮辱新浪公司,那我只好說對不起不伺候了你丫的愛誰誰吧趕緊閃了吧不送!”

另外,據說陳彤不太認同網易所謂“有態度”的新聞觀,也冷眼看待網易一任總編一任風格的現象,所以相比網易以及其他新銳網媒對於新聞的重構,新浪的立場總體上是側重於保守和正統的,新浪的編輯如果被查到有意通過標題黨來吸引流量,也是會被罰款的。陳彤還曾自豪的稱“在搜索、過濾敏感詞彙,刪除不良帖子方面,新浪的做法得到了政府新聞管理部門的肯定和推廣”,換作其他門戶總編,這種事兒肯定是藏著掖著、不太會對外講的。

關於陳彤施予新浪的媒體觀,可以引用他的一段話來管窺瞭解:“編輯、記者必須考慮他所處理的稿件帶來的社會影響,不能僅僅以是否引起社會轟動、是否帶來巨大的發行量和流量為判斷標準。新聞從業人員一定要有沉重的社會責任感,要有一個平和、冷靜的心態,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把一個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動輒就上升到民族榮辱和兩國關係的層次。也不能事事都從一個負面的批評的角度去理解,一個官員在高爾夫球場接見客戶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總是憤青的態度。”

3. 陳彤的兩個失誤

陳彤在整個新浪的歷史上,只有過一次離職傳聞,那是在2008年,剛坐上CEO位置不足兩年的曹國偉對新浪架構進行洗牌,曹國偉提名自己的嫡系、2007年與陳彤一起升為副總裁的杜紅為COO,導致媒體爆料陳彤不滿安排“逼宮”曹國偉。

往前推一年,2007年,是陳彤在新浪門戶事業的一個分水嶺,他在這一年年初被提升為新浪執行副總裁(執行副總裁為新浪副總裁中的最高級別),成為包括曹國偉在內的五人管理團隊的一員,同時在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的報導上,大權在握的陳彤意氣風發,公開張揚表態要“教競爭對手怎麼報導奧運”。但是,也就是從2007年3月開始,新浪博客的流量超過新聞頻道躍居各頻道的第一位,這宣告了Web 2.0的趨勢全面到來,雖然博客業務也是陳彤主抓,但是這也意味著陳彤擅長的軍事化集權的管理模式開始變得失效,新浪博客的風格也背離了新浪新聞,陳彤烙印不再鮮明。

對陳彤而言更糟糕的是,兩年之後,新浪微博誕生了。

新浪微博平地而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用的仍然是新浪門戶的人。從依仗門戶輸血,到拆分赴美上市,新浪微博的崛起讓那些選擇留在門戶的新浪員工有些心理失衡,陳彤的地位也變得有些尷尬。

微博的核心管理團隊裡,始終沒有陳彤的位置,一方面,這是新浪CEO曹國偉分權的舉措,另一方面,新浪微博脫離新浪獨立上市,讓人聯想到搜狐的拆分路線——暢遊、搜狗、視頻——最終讓搜狐門戶成為一個空殼,這似乎也預兆著門戶業務不再是公司戰略的一部分。

陳彤在門戶幹得太成功了,他的威望不可動搖,卻又束縛了關於他的能力的一切想像空間,這才是使他進退維谷的致命原因。

傳統媒體轉型時經常用到一個詞,叫做“媒體產品化”,就是說媒體的競爭力不再是內容運作,而是能否將內容打包成一個產品。被遺留在門戶的陳彤並非沒有機會,新聞用戶端的風起雲湧,正在移動互聯網形成新的入口,只是這一次,陳彤和新浪,不再是領先者,而是倒數入局的。

很難說新浪新聞用戶端做得比競爭對手差,只是馬太效應決定了越晚進入市場的玩家越難以撼動提早佈局者辛苦打下的基礎。在同質化的情況下,新浪新聞用戶端若要搶奪用戶,似乎除了重金砸向管道及預裝之外,沒有任何另闢蹊徑的機會。最具恥辱意義的是,在新浪新聞用戶端奮力掙扎了一年之後,新浪微博投資了今日頭條,坐視自家兄弟不管不顧,反而大力扶持外部的潛在競爭對手,這無疑是對陳彤的打臉。

陳彤即將離開新浪投奔小米的消息,早在上周週末就從投資圈裡傳出,當時信者寥寥,大多認為是空穴來風(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第742頁,將原本語義補充了其相反意思,用來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不料,傳言已被證實一半,後面的一半似乎也有著相當的可信度,在已經有過收購多看的經歷之後,小米涉足媒體行業,並非不可能。(不過小米公關徐潔雲在知乎上說“純粹胡扯”)

以及……

十年前,陳彤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自己人生的最大目標就是新浪的總編輯,他為此感到非常自豪,而且“媒體的總編輯是可以做很長時間的,《紐約時報》的總編做了二三十年,我非常羡慕”。

然而,事態的發展總是不如預設的那樣周密,土丘和山峰的視野大有不同,見過雲海,就不再迷戀屋頂。

搜狐前總編輯劉春離職後在愛奇藝短暫的呆了半年,又再度離開,這也說明,路不好走,且行且珍惜。

陳彤走後,新浪各頻道編輯部可以不再提心吊膽的擔心陳彤糾錯了——這在新浪門戶是編輯的首要任務,所謂“某某出事了,新浪漏了這個題,沒問題,只要陳彤不知道就行”——就是不知道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作者 闌夕 微信公眾帳號:techread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