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大監控時代
鉅亨網黃欣 2014-11-17 07:16
誰沒有一兩個祕密,只不過在這網路時代,祕密已不再是祕密,我們的日常生活都與各種資料庫連接,說時時處於監控之下也不為過。但這監控究竟到怎樣的程度呢?《BBC》報導,資安專家 Bruce Schneier 說,可能完全超乎我們的預期。
談及政府監控或企業監控,很多人會說自己身家清白、沒什麼好隱瞞;但如薪資水凖、性幻想等的個人事務,又確實是不想告訴別人的祕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幾乎不能沒有網路,但是卻對生活中處處受到監控渾然不覺,而這些公開資料很可能被用來傷害我們。一些傾向於不相信政府的人則認為,政府不太可能只用這些資料來做好事。
在《BBC》於10月21日所舉辦的「未來創意高峰會」上,資安專家就提及了史諾登 ( Edward Snowden) 所披露的美國國土安全局(NSA) 的相關事件。而史諾登與拍攝紀錄片的導演 Laura Poitras 早期往來信件中也曾提及,一個無遠弗屆的系統能掌握我們所有資料,包括曾經過的手機基地台、來往的朋友、發過的文章、看過的網站、寫過的信件、傳送的封包,這系統全都一清二楚,但它的自保能力卻遠不如收集能力來得強大。
Schneier 說,我們每天所做的事幾乎都是可追蹤的,因為它們都跟電腦、網路有關。手機或各種支付系統可以被追蹤查詢早已不是新聞。Schneier 以紐約市的計程車載運與費用資料庫舉例,若搭配上地點資料,就能輕易比對出身份,人們去了哪些不欲為人所知的地點,也都不再是私人資訊。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所有人的移動狀態都處於監控之中。報導指出,倫敦市已經將公共單車系統資訊大剌剌地 (且不太明智地) 公開了,每位騎者的路線都能簡簡單單在 Google Map 上查詢。
智慧手機裡的各種強大 app,不只能知道我們所在地點,還能架構出所處環境的資訊。近期一篇研究論文中指出,一款名為 CarSafe 的 app,能解譯手機前後兩個鏡頭提供的資料,來了解車主的駕駛習慣。
Schneier 也在會議上透露一個更驚人消息:有些手機基地台甚至不是電信業者架的,而是政府。他們能透過基地台傳回的資料,來監看附近地區人們的動向和行為。
基於這些資訊是祕密取得,所以很難查知會被拿來做何種利用。Schneier 並說,即使知道英國政府有這些資訊,但政府是絕不可能承認;至於美國聯邦調查局雖表明有使用, 卻對使用方式保密到家。甚至有人發現,在華盛頓特區,有將近百座手機基地台不是美國政府所裝。是誰裝設的?收取什麼資訊?都一切成謎。
而公用 wi-fi 服務同樣也帶來許多疑慮。路由器所接收的手機訊號,能夠以三角定位方式精準判斷你身處於超市的哪一條走道裡。如果手機裝置上獨特的辨認碼能與持有人相匹配,那麼擁有資料的人便能得知,這支手機主人每天會在哪裡出沒,行為規律與習慣又是如何。
如果一國政府想在她的人民身上安裝追蹤裝置,想必所有人都會反對。但 Schneier 指出,現在政府根本不需提出任何類似要求,智慧手機不離身的人們,等同早已自願攜帶追蹤裝置,政府只要等著接收資訊就好。
而被政府所收集的資訊,對一些企業而言也同樣寶貴。諸如保險公司、健康照護單位、甚至是不懷好意的駭客、罪犯或恐怖份子等──然而這些人才應是被監控的對象。只不過,在現在的網路大監控時代,若想只針對少數潛在罪犯做追蹤,而讓其他人的資訊全都保密,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一道只能二擇一的選擇題。
但 Schneier 仍認為,人們應有權力保護自己不受追蹤。若採取防護技術措施、透過加密系統聯繫,或使用可匿名的工具瀏覽網際網路,就有可能做到。
的確,這些自保措施近來突然備受歡迎,某種程度引起了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的緊張。聯邦調查局長 . James Comey 日前就指出,蘋果 (AAPL-US) 和 Google (GOOG-US) 的加密傳輸,使執法部門難以取得解決犯罪案件和拯救人命相關的重要訊息。
不過資安公司 F-Secure 技術長Tom Gaffney 則辯白說,正是因為政府不夠透明,人們才必須自保。況且,被私人企業所收集的資料,不管有無加密,都會永遠存在網路上,人們也無法確知,這些資料將來會如何被利用。
因此我們更不能低估公共網路的風險,因為它們正是靠合法收集使用者資訊來廣告牟利。Schneier 則認為,政府應加強針對潛在罪犯進行監控,而非收集許多無辜平民的數據。
人們在探索世界時所留下的實體與數位資訊,被稱為「資料足跡」,或許聽起來很抽象,但實際上,我們每天所留下的數位足跡鉅細靡遺,等於是我們最真實的存在,從對外展現的個性到最私密的時刻,統統都有跡可循。(文:黃欣)
洪聖倫:大數據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你肚子裡的蛔蟲
科技新創榜 Posted by: 節點 2015 年 01 月 12 日 in 觀點
文/洪聖倫,Hands Up 創業智庫 創辦人
日前我曾在自己的臉書上問朋友,關於大數據很夯,有沒有大家推薦的好書或是必看之「聖經等級」的可以參考?結果回應相當熱烈,推薦也不一而足,從商業統計學到行為分析學,也有學界作者到業界作者,約莫10來本書,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轉念一想,我既然有這問題,大概多數人也有這問題吧。意思是說,科技發展進到物聯網時代,「大數據」這名詞被不斷提及,結果認真想了解才發現,這真是一門好深的學問,不僅僅只是以統計為核心,必須得從使用者的身份識別開始,逐漸擴及到情境、行為、認知、消費,以及企業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通通都有值得被紀錄與分析的思維在裡頭。
最近天下雜誌出了一本《大數據的關鍵思考》,很適合作為像我這種門外漢的入門書。作者是車品覺,現任阿里巴巴集團數據及產品部副總裁,光看頭銜就很威,所幸書的內容不會艱澀難懂,幫助我釐清了許多關於大數據的疑問。
比方說,之前 Google花了台幣將近 1 千億,買下 Nest 這家公司,就讓我感到有些疑惑。Nest 是在 2010 年由 Tony Fadell 和 Matt Rogers 所創立的公司,在 2011 年發表了產品 Thermostat(節溫器);2013 年則推出了 Smoke sensor(煙霧感測器),雙雙獲得超級好評,但即使賣得好,我還是想不出這與 Google 何以願意砸重金購併有什麼關聯性。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作者在書裡提到的大數據觀念著手。簡單說,真正影響消費者購物決策的關鍵,並不是從他在網路上挑東西、點擊、瀏覽的數據下手,而是得「還原」他當時的「情境」,那才是關鍵。
作者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某 A 君上班途中,不經意看到路人穿著一件 T-shirt 覺得很好看,到了公司之後,打開電腦,立刻上網搜尋,沒想到跑出了 10 萬件商品,看的他眼花撩亂。正當他想繼續看下去的時候,老闆召集所有人開會,於是他沒有往下找,到了會議室開始進行會議。
會議進行中,他覺得有點無聊,於是拿出手機開始重新搜尋,卻始終都沒找到那件讓他魂牽夢縈的 T-shirt。瀏覽時突然一個推薦商品映入他的眼簾,是一款他向來就很喜歡的手機品牌正在大促銷,於是他想都沒想就在線上買了這支手機。
如果你是數據分析師,單純只從這位 A 君的線上瀏覽行為去分析,你一定會感到非常疑惑:為什麼他明明是在找 T-shirt,最後卻買了手機?如果你將這樣的行為列入演算的推送機制,未來就很可能會錯判消費者的動機與消費習慣。
這就是作者想強調的重點,理想上,企業應該要能「還原」使用者的當下情境,才能理解消費者心裡想要的是什麼,進而推送最正確的資訊給他。作者也舉了阿里巴巴實際的一個案例,某一年的「十一黃金週」,他們發現使用 iPad 上網買東西的人突然暴增,原來是因為當年中國政府實施黃金週高速公路不收過路費的政策,於是大家都塞在高速公路上,於是只能用 iPad 購買商品。同樣的,如果你以為那是因為使用 iPad 有比較好的瀏覽經驗,而誤判消費者心裡所想的,那也會導致企業判讀資訊錯誤,而引發出錯誤的結論與企業決策。
到這裡,我終於能明白,為什麼 Google 會願意砸下重金買 Nest,因為這是他們佈局的一環,最終目的就是想知道你從起床到用早餐,到出門上班的交通期間,在上班期間內,中午用餐,下班後交通期間,晚餐,睡眠的所有訊息;企業也想收集你在家、在戶外、在工作、在休閒等……所有行為與情境,好作出對你這個人在連上網路的購物行為做交叉分析,進而還原你當時可能面對的狀況與想法,掌握你真正的消費動機,推播最正確的資訊與商品給你。
這就是大數據想達成的終極目標:成為你肚子裡的蛔蟲,並且試圖餵出你最想要的東西,提升流量,提升點擊率,提升購買率,提升再購買率。
雖然聽起來很可怕,因為你所有的行為都被大數據所掌握,然而活在網路時代的你,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你,大概就已經離不開這個處處被收集資料的網絡,你唯一可能避開的方式就是不使用網路與電腦,不使用手機上網,也不用網路購物,但我相信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不可逆的行為。
無論如何,大數據的時代已經來臨,只是悄悄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蓬勃的運行著。我始終相信,大數據為人類帶來的正面意義會遠大於負面,只是你得有意識的了解它運作的邏輯—無論你是利用數據或被數據利用,都應該對大數據有所瞭解。
因此我想,《大數據的關鍵思考》這本書,應該是很適合一般人的入門書,值得推薦給想了解大數據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你。
- Jan 06 Tue 2015 16:40
鉅亨看世界─大監控時代; 洪聖倫:大數據的終極目標就是成為你肚子裡的蛔蟲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