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經濟的一大浩劫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4

馬英九政府雖然公開宣稱「不統、不獨、不武」,實際上卻奉行「終極統一」政策,在運作上並分為「政治統一工程」與「經濟統一工程」兩大環節。而且,其與中國很有默契地採行「先經後政」的策略,配合中國「以商逼政」的作法,先將台灣經濟「邊緣化」,形成「邊陲對核心」的依賴關係;再進展至政治「特區化」,消滅台灣主權,形成「地方對中央」的主從關係。而最近雙方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與力推互設辦事處,則是攸關「經濟統一工程」與「政治統一工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步驟。

馬英九執政五年多以來,並無可供稱頌的政績,以致滿意度一再下跌,「無能」已成人民共識。但在達成「終極統一」目標上,他卻展現了驚人的毅力與決心,無視多數民意反對,在「經濟統一工程」與「政治統一工程」均進展神速,反對者猶在眼前阻擋,他卻已轉進千里,與敵人暗通款曲、密室協商,一步一步簽下賣身契。其中,尤以經濟統一工程的進度,最令人錯愕,在短短五年內,由號稱讓台灣經濟「轉大人」、「也擱發」的「ECFA」到服務貿易協議,馬政府連連強渡關山,台灣經濟已由外銷出口產業嚴重依賴中國,更進一步連內需產業亦將被中國所攻佔,包括九十多萬家中小企業、五百多萬就業人口,都將受到衝擊。如此一來,台灣經濟將徹底崩解,成了中國的囊中物,任其予取予求,而政治統一工程亦將水到渠成。

坦白說,馬政府在推動終極統一上,手段極其粗暴蠻橫,簽署ECFA之前,多數民意反對,但馬仍一意孤行,憑藉多數暴力強行通過,而其實施結果,果然不出反對者所料,不但台灣未得到馬政府宣傳的豐碩利益,產業更被弱化。如今固然殷鑑不遠,但馬政府在簽署服貿協議前,仍然未做專業評估,不與業者溝通,決策過程也欠缺透明化,其專制獨裁較之君王制不遑多讓。而我方應允之開放內容,從食衣住行、生老病死,堪稱「從搖籃到墳墓」,幾乎是大門敞開,毫不設防。如此開放雖然號稱對等互惠,但因我方只有二千萬人,對方卻有十三億人,彼此經濟規模相差懸殊。我方企業即使大舉前進中國,亦無法衝擊它的就業市場與企業生存,而對手若大軍壓境,我方的中小企業勢必如秋風掃落葉般,難以承受。況且,這次開放多數為中小企業,本已是艱困產業,中國具有人力成本優勢,一旦進入台灣,我國的小店家,包括美髮美容、早餐店、洗衣店、清理服務業等資本小,又需大量勞力者,恐禁不起它的競爭,面臨倒閉潮。另外,投資金額達三十萬美元即可允許負責人與兩名幹部來台,每增加五十萬美元可再增加一名中國人來台,以七人為上限。而投資金額待我官方驗證後事實上就可取走,因此,此一投資辦法無疑開啟假投資真移民的巧門。

換言之,服貿協議一簽,中國的人、物與服務業將可長驅直入台灣,造成我國經濟的一大浩劫。但是支持馬的御用媒體仍在盲目叫好,批評反對者是鎖國心態、意識形態作祟,更嚇唬民眾反對與中國交流將造成邊緣化,而將台灣近年經濟疲弱不振,歸咎於未充分利用中國崛起的機會。事實正好相反,台灣企業大舉西進,投資中國逾二千億美元,因此只有過度向中國傾斜的問題,何來與中國隔絕?如今台灣薪資倒退、失業率居高不下,即肇因於此。另有一說,中國此次對我開放項目較多,因此我方是受惠的一方。其實,中國即便開放部分行業,我企業並非就可暢行無阻,仍有其種種國內法作為無形的障礙,使台灣產業無法享受開放的好處。再者,台灣的一些中小企業,政府確實需要保護其免於外來的競爭,否則若遇到中國國企不以盈餘為前提,不計一切提高市場佔有率,台灣眾多小店家何能是其對手?

台灣生存的兩大支柱︰一是民主;一是經濟。馬英九為了達成終極統一,必須摧毀這兩大支柱,因此力推服貿協議,加上互設辦事處,則「經濟統一工程」、「政治統一工程」將邁出一大步,「終極統一」指日可待,屆時台灣人民就掉入痛苦深淵,後悔莫及了。


國共聯手「解放台灣」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6-24

解放,就是佔領;解放台灣,就是佔領台灣。中國共產黨「解放台灣」口號近年雖不再提,但企圖從未改變!

中共的「解放台灣」,是國共戰爭的延長,針對威權統治台灣的國民黨蔣政權,以滅掉中華民國為終極目標。

現在,中國共產黨竟透過中國國民黨,遂行「解放台灣」企圖,國、共兩黨過去是勢不兩立的死敵、現在則狼狽為奸,台灣正遭逢空前的「解放」危機,中華民國面臨危急存亡之秋!

國民黨馬英九政權執政五年多來,在「一個中國」架構下,與中國簽了十九項協議,為中國對台開闢十九條「統戰大道」,中共以「統一戰線」為最高指導原則,聯合次要敵人(國民黨),打擊主要敵人(台灣、中華民國),企圖兵不血刃併吞台灣。

蠶食到鯨吞,中國勢力在馬政權迎合下,鋪天蓋地入侵台灣,最新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包含食、衣、住、行、文化、出版、零售、美容等眾多行業,對台灣相關行業及勞工,將造成殲滅性衝擊!

服貿協議門戶大開迎中國「統戰大軍」,中國人民只要提出九百萬台幣資金證明供驗,就可派三人來台工作,屆時將大舉入台,再透過依親、婚配等方式居留,除與台灣勞工搶工作、拉低薪資水平,更將對台灣人口及政治版圖造成結構性改變,台灣前途只能任中國宰割。

一九七○年代,北京當局祭出「回歸(中國)」與「認同(中共政權)」統戰招降,蔣經國嚴拒並定調「三不」,捍衛中華民國;現在,自居蔣經國徒弟的馬英九,委託吳伯雄到北京獻上「一中架構」、「祖先無從選擇」等馬七點,形同變相接受回歸與認同式招降,這是對台灣、對中華民國、對蔣經國的可恥背叛!

(作者胡文輝,資深新聞工作者)


正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政治惡果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3-6-24

◎ 翁達瑞

在執政黨完全的黑箱作業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日前簽訂了。反對黨及民間輿論的立即反應,乃是質疑這項協議對臺灣的產業衝擊,將焦點集中在經濟面,殊不知該協議具有不可承受的政治惡果。

這項協議的名稱本身就充滿了誤導民眾的政治考量。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協議主要分成兩大類,即貿易與投資協議。「貿易協議」適用於製造業;而服務業則以「投資協議」為主,因為無形的服務,大都只能在地提供,無法像有形的產品,在國內生產後再銷售到國外。

此次兩岸簽訂的協議,應稱為「服務投資協議」,而非「服務貿易協議」。馬政府不乏財經專家,理應十分清楚該協議的本質。其誤導民意的考量,主要是因為「投資協議」牽涉到人員的往來,而「貿易協議」只帶來貨品的流通。更明白地說,此次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真正企圖,是為了方便中國人民大量進駐臺灣。

中方在此次的協議談判,要求臺灣開放的項目,多為「非特許」的行業,如美髮、餐飲、運輸、倉儲、出版、喪葬等產業。這些「非特許」的行業,從來都不是國際經貿談判的要角,主要是因為其產值不高,技術層次低,再加上勞力密集,對一個國家的經貿發展影響極微。除了中國之外,我們無法想像有任何國家,會要求臺灣政府開放類似的服務業,供其國人投資。

那為何這些「非特許」的服務業,會成為此次兩岸經貿談判的重點呢?在經貿考量被排除之後,剩下的只是政治算計而已!

在大多數的國家,只要具有「合法居留身份」的住民,都可任意投入「非特許」的服務業。事實上,自從兩岸經貿往來開放之後,就有無數臺商進入中國,投資於類似的行業。在中共的「一中」政策下,臺商在中國沒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問題。

在臺商可自由進出中國的同時,中國勞工移居臺灣則是障礙重重。此次兩岸服貿協議背後的真正目的,乃是以投資之名掩護中國勞工合法進入臺灣。有了這項協議之後,中國勞工就能以投資的管道,取得在臺的合法居留身份。服務業的投資只是個幌子,廉價勞工的大舉入侵才是真正的企圖。

在此政治考量下,中方要求臺灣開放「非特許」的低層次產業,就可完全被合理解釋。首先,中方要求開放勞力密集產業,以容許最大數量的中國勞工移居臺灣。其次,臺灣所開放的多屬技術層次較低的行業,即使沒有具備特殊訓練的一般中國勞工,也可一圓移居臺灣的美夢。最後,此協議所涵蓋的多是低資金需求的產業,在中國只要財力普通的家庭,就能投資並移居臺灣。

在此協議生效後,我們可預見將有大批的中國人民,以投資之名移居臺灣,甚至定居臺灣,即使他們最初投資的公司早已停止營業。在沒有繳納稅金的情況下,他們享受我們的各項公共服務與基礎建設。他們為移居臺灣所作的小額投資,無益於我們的經濟資本累積。他們提供的低知識勞務,也無助我們的服務技術提昇。而大量的廉價中國勞工湧入臺灣後,只讓我們原本就嚴重的失業潮,進一步由製造業蔓延到服務業。

馬英九很清楚「兩岸服貿協議」的後果,因而試圖以「貿易協議」魚目混珠,模糊「投資協議」即將為臺灣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這也是為何官方將此協議的焦點放在開放的項目和開放的條件。而反對黨與一般輿論竟也自限於經貿的框架內,質疑的只是產業衝擊,無視於該協議可能為臺灣帶來的政治惡果。

(作者為北美知名商學院教授)


庶民生計、下一代就業都慘了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3-6-24

◎ 李曉月

新聞報導,根據台灣智庫發布民調顯示,五十八.八%的民眾不滿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前,政府從未與相關業者討論,傲慢地忽視產業需求。

相較於國民黨政府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保密到家,不願傾聽受衝擊產業的心聲;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將持續拜訪各受衝擊產業,傾聽業主心聲,為產業與從業人員權益發聲。就這一點而言,民進黨比執政黨做得好。

兩岸服貿協議會引起民眾這麼大的反彈和恐慌,其實無關敏感的兩岸政治;民眾擔憂的是,兩岸服貿協議將嚴重衝擊弱勢產業,排擠底層民眾生計,以及我們下一代的就業環境。

我曾在一家熟識的自助餐店買便當,人不多,老闆娘正邊看電視邊和客人聊天,「我看政府要把整個服務業都賣掉了,自助餐店也不用做了,有聽過〈為了十萬塊〉這首台語歌嗎?媽媽桑把『女兒』以十萬塊賣掉,事先沒協商、沒溝通,『女兒』是最後一個知道的。政府就像這媽媽桑冷漠、冷血。」(作者為勞工,台北市民)

小店老闆 準備收了

◎ 何品賦

兩岸服貿協議於前日正式簽署,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理由即在於我國對中國開放投資的項目,嚴重衝擊國內許多中小企業之業者,甚至有變相開放中國勞工來台之虞;而中國對台開放投資的項目市場規模不對等,使得這協議成為「木馬屠城記」中那隻巨大的木馬,對於協議中開放中資來台投資之台灣產業的未來,勢必將造成前所未見的巨大衝擊。

協議中,我國對中國開放投資的攝影、餐飲小吃、美髮美容等產業,資金規模不大、為個體式的經營型態比例相當高,也因此中國必將挾帶龐大的資金,而後可能以較低價之優勢攻佔台灣市場;台灣本地這些小本經營的業者絕對難以抗衡,對於原本經營就相當困難的這些產業,勢必是雪上加霜。

馬政府對台灣許多弱勢的產業,不僅不曉得如何將其輔導升級轉型,反倒罔顧台灣民意,欠缺整體規劃及相關配套措施,即大幅度開放中國來台投資,無疑是加速本地業者的滅亡。

台灣的市場規模本就有其侷限,然台灣的服務業是以品質取勝,如今這兩岸服貿協議之簽訂,中國挾帶大量資金與低價策略攻台,讓人不免憂心國內服務業之品質是否亦將因此而犧牲,進而成為壓倒台灣服務業之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為網頁設計師,新北市民)


國民黨談判從沒贏過共產黨 這次台灣人民勢必會被犧牲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3-6-24

◎ 邱盛森

台灣服務業從未閉關自絕於國際品牌的合理競爭,中國如何挾資金大腕的氣勢來台,只要管理得宜,終究自由市場是最後的決勝機制;但我認為,服貿協議是中國深謀遠慮的盤算。簡而言之,如現行中國團的一條鞭,從航空、交通、旅館、餐飲、購物…,幾乎滴水不漏,有豐厚得利的台灣人寥寥無幾。照目前國共的進程,有朝一日,十三億的中國人之中,常態性駐台者就算高達數百多萬人,也不足為奇;以旅行業的經驗來看,屆時所衍生的服務業商機,才是中國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如意算盤。

更深一層的思考是,與中共集權統戰思維打交道,國民黨一直是輸家,要指望國民黨在兩岸交流談判上給台灣市井小民帶來利多,是幻想。只能留在台灣的人,將準備無奈地去調適生活心態,兩岸統一會以實質的生活混合漸次形成,和平協定只是徒具形式的臨門一腳;往後每一項所謂「共同互惠」協議,其目標都是為兩岸統一鋪路,絕不會是為了在台灣如此淺碟型市場中牟微利的。(作者從事餐飲業,新竹市民)


台灣智庫民調/中國設處 六成五憂對台影響力坐大

自由時報 2013-6-24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馬政府積極推動兩岸互設辦事處,但根據台灣智庫昨公布的最新民調,有六十五.六%的民眾「擔心」中國在台灣設立辦事處後,中國政府對台灣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三十.六%受訪者表示「不擔心」;六十九.七%的民眾認為兩岸若要互設辦事處,功能與規格應該比照其他國家設立的領事館,十八.三%的民眾不同意。

台灣智庫民調小組召集人徐永明昨會同智庫董事長林佳龍公布這份民調。民調顯示,七十七.六%的民眾認為,如果台灣在中國大陸的辦事處,不能爭取到與台灣在其他國家領事館一樣的權利,兩岸互設辦事處就沒有急迫性;另有十三.二%的民眾認為有急迫性。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日前赴中國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並表達「一個中國架構」、「祖先不能選擇」、「堅持反對台獨」等說法,六十一.六%的民眾認為吳的說法侵犯到台灣人民未來的自由選擇權,二十三.三%的民眾則認沒有侵犯。

對於馬曾在總統大選時宣示「台灣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民決定」,七十一.五%的民眾認為馬總統違背競選時的這項承諾,十六.一%的民眾認為馬並未背信。

八成認中台是兩個不同國家

這份民調也顯示,七十九.九%的民眾認為「台灣和中國大陸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十二.一%的民眾則認為「台灣和中國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八十二.二%的民眾認為我們國家的領土範圍只包含「台澎金馬」,九.八%的民眾則認為是「除台澎金馬,再加上中國大陸」。

台灣智庫是委託趨勢民意調查公司,在六月十九日到二十一日進行電話民調,有效樣本數九百五十七份,在九十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三.二%。


G7首例 中英貨幣互換協議簽了

【經濟日報╱記者曾迺強/綜合報導】2013.06.24 02:29 am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昨(23)日在網站公告,已與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完成簽署人民幣2,000億元、英鎊200億元的貨幣互換協議,英國成為七大工業國(G7)中,首個和大陸簽署貨幣互換的國家。

英國駐北京大使館中國區金融政策總監楊金龍(George Norris)今年5月表示,中英簽訂貨幣互換協議有助於倫敦發展成人民幣離岸中心,進而鞏固倫敦做為國際金融,以及全球外匯、外匯衍生品交易與離岸債券中心的領先地位。

楊金龍認為,這也將促進大陸企業投資英國的意願,使英國成為大陸企業投資海外的歐洲總部,並鼓勵當地企業多加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有助於歐洲出口商在大陸獲得更多業務。

中英兩國央行分別發布聲明表示,中英貨幣互換協議(SWAP)已在倫敦時間22日晚間完成簽署,有效期為3年。該協議可進一步支持人民幣在境外市場的使用,有利中英雙邊貿易和投資的便利性。

貨幣互換協議是指兩國貨幣互相直接交換,主要目的在於保持雙方貿易正常發展,避免周邊金融不穩定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並能降低企業籌資成本、防止匯率變動風險造成的損失。

香港信報引述即將在今年6月底離任的英國央行行長金恩(Mervyn King)表示,協議簽署後,若出現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短缺情況,英國央行有能力為符合資格的英國機構提供人民幣流動性。

早在今年2月,英國央行就透露與大陸央行討論簽署貨幣互換的訊息,並指出這項協議對雙方貿易及直接投資進行融資有相當大幫助,必要時也能支撐英國的金融穩定。

大陸央行自2008年迄今,已與包括英國在內的21個國家簽訂額度超過人民幣2兆元的貨幣互換協議,其中以香港的4,000億元額度最高,南韓則以人民幣3,600億元規模居於第二位。

英國進度快 領先歐洲

英國積極爭取離岸人民幣商機,有機構調查顯示,英國首都倫敦的人民幣業務各項指標,與往年相較呈現大幅增長趨勢,逐漸搶占歐洲人民幣離岸中心先機。

阿思達克財經網報導,根據渣打銀行發布的最新人民幣環球指數(RGI)報告,4月份倫敦RGI指數比重為10.9%,首次超越新加坡的10.6%,反映歐洲對人民幣上升需求的情況。

RGI指數是渣打首個追蹤香港、倫敦和新加坡的離岸人民幣業務行業指標,並以四項業務的增長做為測算標準,包括存款、外匯、點心債券和存款證、貿易結算與其它國際付款。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引述英國倫敦金融城6月中旬發布的報告稱,去年倫敦的人民幣市場地位日益突出,人民幣交易量及倫敦銀行業所提供的人民幣產品持續增加。

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英國各企業使用人民幣明顯增多,進出口融資額為人民幣336億元,較2011年增長一倍;信用證及其它信貸擔保業務則增長13倍,達到人民幣47億元。

同時,人民幣業務在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也發展快速,可交付使用的外匯業務大幅上升,日均人民幣即期外匯交易量比2011年增加240%,達到25億美元。

英國財政大臣歐斯本(George Osborne)表示,這份報告顯示倫敦人民幣業務和外匯交易額顯著增長,並認為與大陸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後,更突顯英國政府打造倫敦人民幣市場決心。

倫敦金融城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包墨凱(Mark Boleat)指出,倫敦金融城期望建立可永續發展的市場來支持人民幣國際化,並提升倫敦銀行業者及民眾對人民幣產品的認知,進一步推動人民幣業務擴大。


電子商務協商 聚焦五議題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2013.06.24 02:29 am

搶攻大陸電子商務商機,行政院政務委員張善政已鎖定解決五大議題,包括大陸遮擋台灣網站、對等申請大陸ICP執照、兩岸關稅與通關條件合理化、建立商品相互認證與檢驗標準、合作處理網路交易糾紛等,將透過兩岸協商解決。

張善政周五(28日)將邀集經濟部、陸委會等相關部會協商如何一一突破當前五大議題存在的瓶頸。

據了解,總統府兩岸小組關切國內電子商務產業前往中國大陸發展情形,張善政已向馬英九總統簡報當前我國業者前往大陸發展面臨上述五大議題,馬指示交付陸委會透過兩岸協商解決。

依據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大陸允許台商在福建所設據點可持股55%,且在福建開設的網站可讓全大陸網民連線,生意範圍可擴及全中國大陸,可解決部分申請大陸ICP執照問題。

不過,國內業者經營兩岸電子商務市場,卻常常遇到大陸封鎖台灣網站,或入口網站遭大陸遮擋的難題,舉例來說,PChome與雅虎奇摩在大陸網購市場本來應該有很大機會,但因為大陸對我方網站的限制,最後讓大陸把我們市場搶走。

其次,兩岸電子商務市場的關稅、通關問題合理化也待克服,例如如何課關稅。據了解,我方業者寄貨品到大陸常接到補稅通知,通關程序也相當複雜。

張善政表示,兩岸電子商務交易目前也欠缺商品相互認證、檢驗標準機制;網路交易糾紛也欠缺處理機制,都有待兩岸協商克服。

此外,目前部分台灣製的產品,如酒、醫療器材、遊戲、影音等,無法上網銷售。例如金門高梁很受陸客喜歡,卻因衛生署相關規範,無法在網路上銷售,國內也需要跨部會協商。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是好是壞?(上)
( http://blog.roodo.com/skydaughter/archives/25330854.html )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是好是壞?(下)
( http://blog.roodo.com/skydaughter/archives/25330908.html )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6-24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訂過了一個周末,內容紛雜,感覺還是霧裡看花。

本次協議已經確定將在六月底送交立院「逐條審查」,部分立委也規畫召開公聽會來討論相關事項。豆腐魚這篇文章製表整理了這幾天媒體列出的對各產業的優劣影響。給大家參考。

防止國共聯手壟斷資訊、私相授受的唯一方式,只有仰賴我們積極地理解、表達意見、訴諸行動了。


蔡英文 Tsai Ing-wen 臉書發言 2013-6-24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涉及對中開放市場的承諾,約有三分之一是超越給予WTO其他成員之優惠待遇,必須比照2002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交由立法院審查,成為法律文件,絶不能以備查方式處理。立法院必須負起把關責任,嚴格審查,該刪就刪,該改就改,避免包裏表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方面重開談判,亦在所不惜。我們嚴正要求馬政府,必須提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策略及執行協議的完整配套,以將衝擊降至最低,保護服務業發展的根基。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程序,完全是黑箱作業,未經評估,罔顧民意,強行簽署,台灣社會無法接受;此協議承諾開放64項業別遍及台灣各行各業,未來中國企業可能大舉進入台灣,掌控關鍵行業及民生行業,衝擊中小企業及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而中國吸引台灣服務業登陸,對台商利基有限,卻可能吸引人才外流、影響台灣產業升級、進而拖累國內經濟。

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我有四點意見:

一、 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程序可議:受馬英九總統之託付,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本月13日前往北京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並提出嚴重傷害國家主權的「一個中國架構」主張。海基會及中國海協會隨即安排21日在上海進行兩會高層會談,完全呼應北京將兩岸關係視為國共關係的一貫立場。馬總統毫不避諱以國共會談為代表兩岸政府的兩會協商搭橋,並以附和北京「一個中國框架」作為啓動兩岸協商的政治表態,其對憲政體制和台灣民主政治已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同樣可議的是,「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協商和簽署,完全是黑箱作業,事前既未經完整評估;協商過程中亦未和產業界充分溝通;在少數人和中國方面片面商定後,更不顧各界反對聲浪,強行簽署。這種討好北京,但對國內強硬的偏差施政心態,讓台灣社會無法接受。

二、 應防範中資策略性進入台灣服務市場:在服務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上,台灣遠超過中國,但台灣服務業市場及企業規模,又和中國完全不對等,因此,對中國開放服務業市場至少必須防範三件事:第一,中國藉企業規模優勢掌控台灣關鍵性行業;第二,中國為發揮對台灣社會及政治影響力,藉企業數量優勢深入台灣民生相關行業;第三,中國人士藉投資服務業大量登台,影響台灣社會及就業市場。「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顯然未充分評估上述開放服務業市場的可能影響,承諾開放64項業別遍及台灣各行各業,未來有可能發生中國企業掌控如金融、運輸、觀光旅遊等關鍵行業;中國企業搶進批發零售、美容美髪、洗衣、小客車租賃、劇場、老人院及社會福利機構等民生行業,衝擊中小企業及基層服務業從業人員;中國企業進入農牧服務業,擴大對台灣的影響力;以及大量中國人士未經嚴格審核即可長駐台灣等。鑑於這些問題對台經濟社會的可能衝擊,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加以補救。

三、 中國吸引台灣服務業登陸可能拖累國內經濟:中國給予台灣80項服務業優惠承諾,若仔細分析,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刻意彰顯對台灣讓利,但對台商利基有限。例如:開放電子商務不開放跨境提供服務,只開放在福建試點投資,但物流、通關等配套又不足,對台商是可望不可即。第二,北京為加快中國服務業發展,以特定優惠磁吸台灣專業服務人才,包括醫師、建築師、工程師、金融、文創各類專業服務人才,從而可能造成台灣服務技術及人才加速流向大陸,擴大人才赤字問題,並影響台灣產業升級。第三,中國配合對台統戰策略,將優惠特區化,如電子商務、海陸運輸、金融業等優恵,多數限於福建或「海西經濟區」,此無疑是實踐北京「經濟一中」策略,也大幅限縮台灣服務業在中國自由發展空間。馬政府一再強調是為台商爭取大陸服務業商機,但是,既無力爭取對台灣服務業有明顯效益的中國旅客及海空貨物運輸來台灣中轉的正常化待遇,且對中國磁吸台灣專業服務人才及將優惠限縮在特區,完全束手無策。這種向中國經濟戰略利益傾斜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無疑是弊遠大於利。

四、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應嚴格審查,有效監督:「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涉及對中國開放服務市場的承諾,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超越給予WTO(世貿組織)其他成員之優惠待遇,因此,必須比照2002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將「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交由立法院審查,成為法律文件,絶不能以備查方式處理。

服務業是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不容有重大政策錯失,是以,我們要以廣大的民意作後盾,要求立法院負起把關責任,嚴格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該刪就刪,該改就改,避免包裏表決,即使迫使政府必須和中國方面重開談判,亦在所不惜。我們也須要求馬政府提出台灣服務業發展的總體策略及執行協議的完整配套,穩固服務業發展的根基;立法院和社會各界亦應嚴格監督,確保台灣的最大利益。


服貿協定關鍵在互補互利

2013-6-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原作者: 周忠菲

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近日正式簽署。這是ECFA後兩岸經貿關係進一步機制化的標誌。「協定」對兩岸關係發展具有正面、積極的推動作用。期盼兩岸進一步開放的普通民眾,因此受益最大。

仍是低標準開放

2010年6月ECFA簽署後,兩岸經貿關係進入機制化階段。此後的發展,一方面是以「早收清單」為代表,以關稅減讓為主要內容的兩岸經貿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兩岸就簽署更高層次的《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與《貨物貿易協定》進行商談。

2013年1月1日,ECFA最後一階段的「早收清單」產品完成降稅。不到半年,兩岸就正式簽署開放服務市場的協定,這表明兩岸進入開放度與合作度將不斷提高的新階段。這一協定有以下幾點特殊之處,值得觀察。

首先,比原來預估的開放度高。現在公布的資料,大陸對台開放80項,台灣對大陸開放共64項。進行預備性磋商時,大陸對台灣的開放承諾為65項,台灣對大陸做出開放承諾55項。

但是,兩岸服務貿易仍處於低標準開放現狀。協定內容對目前沒有開放的項目,雙方沒有安排具體討論的時間與地點。說明兩岸服務貿易將停留在小規模市場開放的水平。

此外,將兩岸的WTO成員身分與ECFA並列表述的做法,展示了在WTO服務貿易具體承諾減讓束縛下,台灣以其獨立關稅區身分,未來與大陸在國際經濟空間方面合作的前景。

考慮兩條腿走路

考慮兩條腿走路

兩岸關係,貴在保持發展態勢。相對而言,台灣更看重大陸服務業市場的發展空間。比如,在大陸的台商80%從事製造業,具有轉型動力。又比如,十八大期間,大陸改變經濟發展策略,從「出口導向」改為「內需推動」。

服貿協定內容豐富,涉及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遊、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但開放意味更大的競爭,只有最具備優勢互補和合作雙贏性質的項目,才能贏得市場。

除健康和社會、旅遊、娛樂文化等兩岸普遍認可的領域外,思路上不妨考慮「兩條腿走路」:發展製造業的同時兼顧服務業的發展與創新,立足傳統優勢,為未來兩岸共同發展技術含量高的服務業輸出,創造條件。

總之,兩岸發展服務貿易,與兩岸在「內需推動」上做好文章,是相輔相成的。服貿協定要「落地生根」、取得實效,關鍵在兩岸齊心合力,互補互利,而不是建立在大陸單方面讓利上。兩岸已建立緊密的產業分工體系,未來兩岸應謀畫如何在高端服務業的支撐下,進一步走向全球。(作者為上海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台灣夢是什麼?  台灣人  在大陸

2013-6-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 評論數: 0 |原作者: (Hippo/台北市.現居成都)

那天參加外子的親戚婚禮,婚禮上76歲的主人翁提到「每個人都該有夢想,正面積極向上,雖說現在日子真真是吃不完、穿不完、花不完──是假的(聽到這話大家哄堂大笑!),但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

爽朗的主人翁說的正是呼應最近在中國大陸的流行詞彙──「中國夢」,所以在座的賓客都很有共鳴。外子的姊姊說她們銀行前一陣子也針對「中國夢」的議題,進行了兩天的培訓,讀初中一年級的外甥女也說老師讓他們寫關於中國夢的作文,電視也不時播放中國夢、四川夢、企業夢、我的夢等主題,為了跟上潮流,我開始搜尋何謂「中國夢」。

「中國夢」是2012年11月習近平提出的概念,簡而言之,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調建立在強國富民之後。習近平的一番話在中國大陸引起廣大的效應,雖說是官方由上而下的大力推動,但這個關於夢想的概念卻深入人心,不同於以往司空見慣的空泛口號或是生硬教條,「中國夢」議題的確觸動到大多數中國大陸民眾的嚮往。

畢竟中國自滿清之後,已積弱了數百年,從之前西方的船堅炮利對照中國的土法煉鋼,到近百年的經濟發展的懸殊,文明進化的腳步落後,中國人真的悶了許久許久,好不容易近年中國的經濟及科技的發展迅速,因此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人民無不想要一吐幾百年積壓的怨氣,因此習近平這番話,其實是相當貼近人民心底的聲音。

也因此,「中國夢」運動從上到下,由中央到地方,各個階層及領域的人們都在構築自己的夢想。姑且不論此運動帶有濃重的官方色彩,但喚醒人們勇於構築夢想、追逐夢想,仍是美事一樁。如此強大的推動力道,恐怕是大多數台灣人很難想像的,因此我在想,若馬總統一聲令下構築一個瑰麗的台灣夢,會有多少人民或團體配合推進?且那個願景本身能沒有黨派或是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回歸到生活的本質。

我並不贊同個人的夢想必須得和國家的夢想緊密連結,但我認為,國家領導人猶如一艘船的船長,他是掌舵者,應該胸有定見,清楚自己要將這艘船駛向何方,並讓所有船上的人們清楚明瞭這一切,讓人們認同航向與目的港,他的視角必須夠寬廣,才能讓船上的人們很安心的共同完成這趟旅程。

希望台灣的領導人能建構一個美麗的台灣夢平台,讓未來的台灣能航向正確的方向,提高自身的歷史定位,而非僅僅著眼於當下的民調數字高低,因為未來的歷史定位,將比任何的民調數字起伏有意義得多。


兩岸政治對話的民間力量興起

2013-6-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欽

兩岸政治對話勢不可免,但究竟以何種形式,各方尚難有共識。於是民間政治對話的必要性被官方注意到並加以認可,大陸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上政協主席俞正聲正式定調,要在未來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而此前多年,兩岸民間學者、智庫已頻繁就政治議題展開研討,也為今後的民間政治對話做了充分的準備。

不過,馬政府起初並沒有對此加以支持,原本去年7月要舉辦的台北會談,曾經遭到主管機關的杯葛,延遲至年底才得以舉辦。但恰恰是這一次集合紅藍綠重量級學者、幕僚的大聚會,讓大陸方面看到了民間展開政治對話的積極意義,在之後舉行的平潭會議上,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就特別提到,「台北會談」為「從民間開始兩岸政治對話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顯示大陸官方對這一活動以及類似嘗試的正面態度,張志軍進一步提出「要鼓勵兩岸學術機構和有識之士就解決兩岸間的這些問題展開對話」。

面對這一情勢,馬英九也意識到民間政治對話的重要性,並開始採取正面肯定、甚至支持的態度,實際上,在政治協商的條件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民間對話也有助緩解其壓力。

而一旦這一進程開啟,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的勢頭就再也難以阻擋,今年就有多場民間會談,「台北會談」的主辦方兩岸統合學會再度與大陸智庫合作舉辦研討會,並將這種集合紅藍綠學者的形式搬到北京,舉辦「北京會談」,更使其具有歷史意義。這次會談不僅要就互信、認同展開討論,更直指兩岸政治安排,提出兩岸和平協議、共同國際參與、共同維護主權領土等議題。

還有另外幾場重要研討會,分別是年初舉辦的兩岸退休外交官的會談,和6月底舉行的兩岸軍事互信的會談,都是聚合退休外交官員和軍方人士,針對兩岸最為敏感的外交、軍事議題展開對話、溝通,在在顯示民間力量的蓬勃活力,和積極參與的強烈意願。

綠營也難以自外於兩岸民間政治對話,不僅陸續有許多綠營人士參加上述研討會,而且謝長廷的維新基金會更是在幾經周折之後,終於確定要6月底同大陸智庫在香港合辦兩岸關係研討會,以期在兩岸對話中占得一席之地。美中不足的是,因為長期缺乏與大陸的互動,綠營人士在參與過程中還有明顯的顧慮,常常會因為各種原因最終難以成行,顯見尚未形成互動的默契與習慣。但無論如何,紅藍綠民間對話的開啟,都將無可避免的將拉開兩岸政治對話的大幕。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憲政是一中架構不可動搖的基石

2013-6-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在日前的吳習會中,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一個中國問題建立了進一步的共識,吳伯雄代表國民黨提出了「一個中國架構」的概念,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主張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而非國與國的關係。這個「一中架構」的提出,當然是回應了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在對台政策中提出的「一個中國框架」概念。習近平在吳習會上就表示,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同屬一個中國,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國共兩黨理應要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

我們知道,對中共領導層來說,兩岸若要增進互信,核心就是要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吳習會上兩人的發言內容,在涉及一中問題的部分,看起來立場非常接近,在吳習會後傳出的各種訊息來看,大陸方面對於馬英九和國民黨所傳遞的「一中架構」、反對台獨等主張也甚為滿意。

「一中架構」也好、「一中框架」也罷,用大陸學者的概念來說,這就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架構。對大陸方面來說,這是確保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道路上不會逆轉、倒退的框架,對台灣來說,這則是確保兩岸不武、進而讓台灣拓展經濟與國際空間的基礎。

然而,這個「一中架構」與兩岸和平發展架構的關聯,如果只闡釋到這個層次,還是過於表象、過於淺層,也不夠穩固,不夠牢靠,我們還須深入探究「一中架構」的理念基礎。

眾所周知,國民黨方面提出的「一中架構」是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之上的,其一是《中華民國憲法》規範的「固有之疆域」;其二是依據憲法制定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國家統一前」概念;其三是《國統綱領》的「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以及「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中的「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這樣一個層次清楚的一中架構,雖然曾面臨民進黨執政8年的衝擊,《國統綱領》遭到終止適用,國統會也終止運作,但其清晰的理念依然存在。簡單的說,有憲法才有「一中」,才不會容許台獨,「一中架構」是中華民國憲政主義的實現。

不僅台灣方面如此,北京方面亦然。北京方面的「一中框架」,首先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聖職責。」其次則是《反分裂國家法》中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因此,在北京方面,同樣是有憲法才有「一中」,「一中框架」也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政主義的實現。

「一中框架」、「一中架構」要真正穩固,就不能只體現在吳習會這樣的國共交流平台,真正實行憲法,依憲治國,落實憲政,才是「一中原則」牢不可破的保證,其理至明。

然而,就在兩岸於「一中問題」上有更接近的共識時,大陸新的習李體制卻似乎在宣傳與意識形態領域上呈現了反「憲政主義」的動向,如果此一傾向持續發展,那正是在掏空兩岸「一中架構」的基礎,動搖兩岸和平發展的框架,令人憂慮。

北京方面的宣傳機器近來不斷聲稱「憲政主義」是西方價值觀的東西,中國不能接受。然而,堅持依憲治國、以憲法體系約束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憲政主義」是個好東西,既可以姓資,更可以姓社,既是西方產物,也能截長補短、去蕪存菁,成為與中華文化相結合的政治理念。中華民國所堅持實行的憲政,就不是西方的三權分立,而是淵源於孫中山貫通中西之後所提出的五權憲法,卻無人認為在五權憲法下所推動落實的民主政治不是「憲政」。看來,所謂「憲政主義」只能姓西、不能姓中的論斷,顯有過於偏狹之嫌。

面對北京宣傳部門的反憲政主義聲浪,台灣方面的疑問一定是:如果大陸不接受憲政,那麼,台灣還能談憲法架構下的一中嗎?還能理直氣壯的反對台獨嗎?掏空憲政主義基礎的一中架構,又如何能真正成為確保兩岸和平發展的框架?這個大哉問,北京方面勢必得嚴肅面對。


經部:陸合資印刷廠 也不能做出版業

【聯合報╱記者林毅璋/台北報導】2013.06.25 03:05 am

面對印刷業者反彈,主管印刷業的經濟部工業局官員昨天說,原本陸方要求我方開放,陸資來台可獨資設印刷廠,但因為我方業者都反對,政府堅守不讓陸方可取得超過百分之五十的股權,一律只能與我方業者合資參股。

官員說,陸資申請投資或合資時,必須經過投審會、文化部的審查,如果已涉及出版,就不會開放;即使合資,也不得從事發行書籍的出版業,低於我國開放給外商的條件。

官員也強調,大陸有言論管制,不會對當地業者之外開放出版業。

相較之下,雖然我方也未能至大陸獨資投資出版業,但允許台商在大陸可合資從事出版物和其他印刷品的印刷業,最低註冊資本也從原本的一千萬元人民幣降到一五○萬人民幣。

另外,除了出版物,我方還可以在大陸獨資經營印刷業及排版、美工等補助服務業,對我商開放程度較大,優於陸方開放給外商的條件。

官員還澄清,只有涉及印書的出版品部分在中國大陸營運時需要准印證;若是印包裝或其他類,並不需要准印證。服貿協議日後都還能持續再談,經濟部會將各方意見納為下次談判參考。


印刷業心聲/老字號沒在怕 中小型廠衝擊大

【聯合報╱記者吳曼寧、趙容萱/連線報導】2013.06.25 03:05 am

兩岸簽署服貿協議後,反彈聲浪最大的莫過於印刷業。業者說,即使協議開放台灣業者到大陸設廠,主導權仍在陸方,加上業者要到大陸,在資金、技術及專精上都要有一定實力,不是人人能去,大陸市場依舊限縮。

台中市印刷商業同業公會前理事長林火明說,協議將造成陸資壓境,對中小型印刷廠衝擊最大,相關公會業者已開始串連,不排除走上街頭抗議。

台灣省印刷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前理事長吳朝陽說,台灣印刷業者在對岸處處受限,「政府為什麼要開放別人來學技術?」就算陸資在台印刷廠持股只有百分之廿,也能接觸到核心技能,台灣業者優勢將慢慢流失。

陳姓業者及台中洪姓業者也指出,台灣印刷廠以中小企業為主,員工十幾人的中型廠占八成,市場已飽和,只能賺取微利,根本無力赴大陸投資,若陸資引進新設備,將讓市場價格雪上加霜,政府人力不夠,難做好把關。

印刷業者張訓嘉說,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的「文化教育類」(包括書籍、雜誌、畫刊等)印刷廠衝擊最大,這類印刷廠大都是中、小型,未來若面對大陸業者削價競爭,初估會有三、四成印刷廠倒閉。

台灣區印刷暨機器材料工業公會理事張中一說,政府一定要嚴格把關陸資來台投資等細節,最好找業者集思廣益。

台北老字號印刷廠陳姓老闆則持開放態度,他表示,台灣印刷品質全球數一數二,若和陸資合作,吸引大陸業務來台印製,就會有利多。只是他不諱言,「要看有沒有人敢和陸資合作」。


台版書困境關鍵…售價及意識形態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3.06.25 03:05 am

兩岸服貿協議中,陸方承諾「簡化臺灣圖書進口審批程序,建立臺灣圖書進口綠色通道」,讓台灣圖書享有快速便利通道進入大陸市場;遠流董事長王榮文形容這項措施「不無小補」,但對出版業整體幫助不大。

過去,大陸將台灣圖書的進口權交給各省各自審查。華品文創總經理王承惠指出,台灣繁體書圖書若要登陸,每進一省就得通過該省進口公司的審批,每進一次就要審批一次;目前一本台版圖書進大陸,得花逾兩個月時間才能到達書店。

大陸如能和台灣一樣,將審批權統一交給同單位,通過後即於網站公布;日後該書不論進那一省,都不須再審批。王承惠估計,如此可將進貨時間節省至兩周,讓台版話題書到大陸還能「保溫」熱度,有助台版書在大陸的銷量。

但聯經發行人林載爵說,台版書在大陸銷售的銷售困境,關鍵不在審批流程,而在於「售價、通路以及意識形態」。

林載爵說,台版書售價是簡體字書的兩到三倍,用的又是正體字,一般民眾購買意願不高;即使審批通過,只要讀者檢舉其中一兩句話「有問題」,書店便得承擔責任,因此書店的展售意願也不高。

林載爵說,大陸書店對台版書仍存在「恐懼感」,「意識形態」始終是兩岸出版交流的最大癥結。

允晨文化發行人廖志峰則憂心,陸資若掌控台灣印刷廠,要印「異議書刊」恐得「打游擊」。但前衛出版社發行人林文欽對未來並不灰心,他指出,陸資主力應為大型印刷廠,台灣還有許多小型印刷廠,「不擔心找不到印刷廠印。」

文化部表示,陸資投資印刷廠,持股限制百分之五十以下,沒有能力操控印刷廠。此外,未來經濟部投審會審核陸資申請投資印刷廠之投資項目、投資者身分、股權比率等,文化部將一同參與審查;並加上「不得兼營出版發行與零售」、「不得拒絕託印」等附帶條件。

即便投資許可後,如發現與許可條件不符情事,亦可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廢止原投資許可。但廖志峰指出,陸資只要「找人頭」,持股超過百分之五十易如反掌。


管中閔駁黑箱:和產業界早有討論

【聯合報╱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2013.06.25 03:05 am

政府簽署服務貿易協議,有業者批評黑箱作業。經建會主委管中閔昨天強調,服貿協議歷經一段時間的討論,和各產業公協會都有討論,就他接觸到的產業代表,絕對都知道此事,「如果說業界都不知道,我是不相信的」。

工商協進會昨天召開會員大會,理事長駱錦明也提出建議,認為除鬆綁經貿法規外,呼籲政府啟動金融整併,促進金融產業健全發展,並且要加速簽訂自由貿易的各項協定。

管中閔昨天在工商協進會以「台灣輸出策略的新思維」為題演講,強調台灣要以轉型輸出現代服務,取代傳統服務業和勞力密集產業;而簽訂服貿協議,就是讓產業走出去。

駱錦明說,服貿協議或許影響一些產業,但政府會作全盤考量,對產業有適度輔導。他說,台灣有些粗工根本找不到人做,開放藍領勞工並無不可,即使是大陸白領高階主管和台灣的高階人力進行交流,也有好處。

管中閔說,任何貿易協定不可能讓所有產業都滿意,「如果對方全都吃虧,哪有這種協定?」

他說,任何協議都有得有失,政府工作要以整體利益最大化為考量,不能因為一、兩個產業反彈,就說政府有錯、什麼協定都不簽;現在台灣面臨國際經濟情勢已經很嚴峻,「不能再把自己關在家裡」。

管中閔指出,韓國近幾年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時進度比台灣快,產業也因此攻城掠地,台灣被擠壓得很嚴重,若還關起門來,是不行的。


蘇治芬、張花冠:服貿傷農傷觀光

【聯合報╱記者劉明岩、黃煌權/連線報導】2013.06.25 04:34 am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綠營雲林縣長蘇治芬、嘉義縣長張花冠同聲反對,擔心協議一旦生效,台灣農業、觀光業將遭嚴重打擊,中央不能不正視。

蘇治芬說,協議一簽,將形成「傷農三部曲」,大陸入股台灣倉儲服務業、控制台灣農產通路及掌握價格,台灣農民將淪為佃農。

蘇治芬表示,政府應先處理農業面臨的問題,包括務農人口老化、農業產銷知識不足、年輕專業人員不願進入農業生產、安全把關機制等難題,讓台灣農業立於不敗,再與中國談。

張花冠表示,中央簽署過程沒有作風險評估,服貿協議大幅開放大陸產業來台設公司,不僅生老病死,連食衣住行育樂都一網打盡,是有史以來影響行業數及就業人數最大的一次。張花冠說,兩岸服貿協議像一把斧頭,將台灣人的工作機會砍斷,將人民推入失業火坑。

她表示,接到很多旅遊業者電話,大家憂心服貿協議一旦生效,將重創嘉義縣觀光旅遊業,形成「中國一條龍」,嘉縣觀光業變「一條蟲」,希望中央傾聽地方心聲,及時踩煞車。

台灣育苗協會理事長程裕鈞等人表示,台灣農業競爭力原本就弱,開放零售服務業後,大陸挾著國家力量及資金,藉由採購控制通路,對台灣農業衝擊更大。


蘇貞昌:服貿不懸崖勒馬 就罷馬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羅暐智/台北報導】2013.06.25 03:05 am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在野黨的反彈,不但打算杯葛臨時會議事,民進黨、台聯並醞釀「罷馬」。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天說,若最後馬英九不懸崖勒馬,「那就是罷免馬英九最好的時候」;他要求立院應逐條、逐項、逐款審查,絕不能放水或包裹表決。

為平息爭議,立法院長王金平明天上午邀陸委會、經濟部、勞委會等相關部會赴立院說明。

國民黨大黨鞭林鴻池說,朝野各有意見也同意要「實質審查」,但沒必要牽拖其他法案,這是阻撓議事;若一定要照在野黨的意思,「這算什麼立法院」,民眾也無法接受。

反對服貿協議內容,民進黨團昨要求重啟談判,否則就拒審。黨團總召柯建銘說,因服貿協議與ECFA的條文相同,都沒有自動生效條款,因此必須經國會逐條審查、表決才算生效。他也批評此協議是中國統戰一環,台灣未來等於有「三萬個以上的辦事處」、「台灣完了!」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也要求,比照二○○二年台灣加入WTO的法律程序,交由立法院嚴格審查,避免包裹表決,也絕不能以備查的方式處理,即使迫使政府須和中國重啟談判,也「在所不惜」。

民進黨中央成立專案小組,將陸續召開公聽會,協助各產業界因應相關衝擊,另外也公布專線,呼籲各行各業反映心聲。

台聯黨團則提出三訴求,要求服貿協議交立院逐條、逐項審查及表決,江揆須率部會首長到立院報告,並在第二次臨時會優先處理,否則將杯葛國營事業預算、撤簽已簽署的組改法案及公債法,並杯葛臨時會議程。

周五將赴香港辦兩岸研討會的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昨也以服貿協議舉例說,這次中小型企業全面反彈,就是兩岸交流「偏一邊」、不平衡;國民黨只聽銀行、營造等企業意見,卻沒聽基層聲音,以為得利了卻引發反彈,這就是民共須交流的原因,因為不能被國民黨壟斷。


高希均看服貿:要把問題當機會

【聯合報╱記者薛翔之/台北報導】2013.06.25 03:05 am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很多爭議,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昨天指出,台灣很多人把每個機會都看成問題,但他自己嘗試「把每個問題都看成機會」。

他認為,一個國家是否具備競爭力,關鍵在於是否開放,如果是一個開放的地區,至少可吸引五樣東西:資金、人才、科技、資訊、最便宜的貨物。

高希均指出,最近因服務貿易協議的內容,如出版業,引起討論,不少人認為這是危機,心裡不斷想「完了!完了!」等於把每個機會都看成是問題;但他看到把服務業納入協議後,嘗試把每個問題,都看成機會,這兩者的差別就在於每個人的視野,以及有沒有觀察到未來的趨勢。

除了提倡要具備更開放的心胸,看待外來事物,高希均也分析,應從八個不同的面向看世界,最重要的面向之一,是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主張的「世界要由市場機制主導」。

高希均引述傅利曼的看法,認為政府的管制要減少到最少,當限制愈少時,人民也才有誘因將資源發揮到極致,同時政府應鼓勵賺錢的廠商,讓他們賺更多的錢,因此富人的稅負應該要降低;至於虧本的廠商,則應該讓他們倒閉。

高希均指出,傅利曼兩度來台演講,身為諾貝爾獎得主,傅利曼甚至認為,台灣的中央銀行和經建會可以不存在。


兩岸服貿協議/甩開孤立心態 別畫地自限

【聯合報╱張忠本/資深產業顧問(台北市)】2013.06.25 01:56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大陸開放八十項,且多高於WTO的承諾水準。台灣多項產業受惠,惟出版業有異議。

出版業只是服務業的一環,不能因為單一產業而威脅全體服務業都不得開放。

台灣經濟長期不振的癥結,在戒急用忍政策下閉關鎖國十二年,地位孤立,各國間紛紛簽訂FTA,享關稅優惠,台灣從而失去競爭優勢。

兩岸關係原是台灣無法拓展國際經貿關係的阻礙。如今透過兩岸ECFA及服務貿易協議,得以開展對外經貿關係,事關要緊。台灣是否還能繼續孤立?


兩岸服貿協議/沒人逼買陸貨 決定在你我

【聯合報╱高銘志/清華大學科技法所助理教授(新北市)】2013.06.25 01:56 am

最近兩岸簽服貿協議,引發「賣台」爭議。讓人不禁想到媒體與在野黨都曾炒作之入世(WTO)賣台、三通賣台、ECFA賣台等戲碼。

實際經驗發現,這些事情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台灣經濟實力與表現,依舊在國家競爭力指標中,維持領先陣營地位,似乎證明,大家以為的「危機」;實際上或也給台灣帶來了「轉機」!

自由貿易,原本就是雙方爾虞我詐,有輸有贏。你原本預料會贏的,未必開放後一定會贏。大家都罵,不代表大陸的資本與產品,不會氾濫台灣市場。台灣的商人為了全球競爭力,早就這樣做;先進國家的跨國企業與集團,也是如此,大家均是利之所趨。

協議簽署後,台灣的服務與商品,依舊是依照自由市場邏輯運作,沒有人會逼你一定要買陸貨或大陸的服務。

作為台灣人,在這協議下,只能做的就是,盡力地買MIT或其他國家的產品與服務。但當你貪小便宜,買MIC產品或服務,還要抱怨這協議造成台灣就業機會喪失、產業消失等,其實應該責怪的人,是每個貪小便宜的人。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到底是嚴重,抑或是不嚴重?決定權在你我手中!


兩岸服貿協議/贏家,看見威脅裡的機會

【聯合報╱辛翠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2013.06.25 01:56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兩年多協商,洽簽完成,各界反應強烈。威脅論者憂心外來者將大舉侵台;機會論者著眼於對外拓展的無限商機。眾說紛紜。

究竟,此協議對台灣是機會,還是威脅?以下分由兩岸經貿秩序、政治經濟關係連動、對台灣服務業的意義來探討。

從兩岸經貿秩序的角度觀之:首先,服務貿易協議的簽訂,讓資金流通、人力運用、經營權益等涉及兩岸經貿往來範疇的人與資產,在法制化的環境架構下,因此可有較明確的規範、降低受對方公權力不當干擾的風險。

在大陸仍具高度人治色彩的此時,對意欲開拓大陸市場的大小台灣業者,此協議若生效,不啻為一機會與保障。

就政治經濟連動關係而言:協議簽訂生效之後,兩岸之間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除金融與部分影視出版品之外,幾乎無限制開放對方獨資或合資進入彼此市場。兩岸經濟,自基本民生需求,至交易服務等,未來數年間,或將出現全面交流的景象。

在商言商,故無不可;但卻不能全然忽略經濟安全議題。謹列兩點。一、兩岸政經結構大不同。中資企業中,多有各種不同形式、直接或間接的官方持股。服務貿易的開放,也意味著中共官方接近台灣民間的管道更加多元且直接。二、兩岸經濟規模懸殊,中資若欲掌控台灣,則台灣市場規模,並不足以形成戰略縱深。

將兩岸服務貿易往來視為賣台,實無必要;但是當服務貿易協議讓兩岸經濟更緊密交纏時,政府亦不能無視政治風險,且有必要從國安角度說明可能的配套因應。

對台灣服務產業的意義而言:此可由兩個思考點著手,市場開放與服務業。由市場開放的角度論之,新的競爭者加入、新市場的出現,則原有的產業生態、供需鏈結等,均有可能重組。除少數有特殊利基者,多數商家均需重新調整,以進入新的市場秩序。

再論服務業的特質,則服務業本質上是一個結合人性、知識、技術、文化、資金等的產業。由於成就因素多元,市場型態也相對多樣化,可存活方式眾多。也因而服務產業中,資金龐大者或許有較充足的資源,但未必必然是業界贏家。

綜合以上兩點,則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意味著,雖然產業別,營運規模,在產業鏈結中的位置等各不同,但台灣業者共同功課是,得開始模擬可能的挑戰,盤點營運因應方式。

簡單來說,台灣的服務業,就此面臨一波被迫快速升級的壓力。然而,過度恐慌或悲觀的論調,也有待商榷,畢竟服務業是一個樣態相當多樣的產業,激烈競爭的同時,也意味著各種成功的可能。

所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絕對不是可口的蜜糖,而是內涵有各種威脅的無限機會。最終,台灣會得到機會,還是落入威脅?看我們自己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