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奢侈品店遇上中國人

2014-06-23 截拳道

到敵人後方去,把名牌全買盡。今天血洗愛瑪仕,明天吃掉香奈兒!全世界人民請準備好,中國人登陸了。是的,財大氣粗會砍價的中國人來了。

25年前的,我還是個窮留學生,走進美國的車行,銷售員直接就告訴我們:“喂,說你呢,你們還是去對面的二手車行吧,這裡的車你們買不起。”

紐約第五大街的精品店,我也只敢隔著玻璃看看,借個膽也不敢走進去。那會兒我每個月的助學金才1,000美元,連吃帶住,攢足了給國內打個電話都心疼。

中國顧客的職業精神

不久前我在Hollywood明星大道採訪,問一家開珠寶店的中東老闆,如何區分中國顧客和日本顧客。店老闆是同性戀,用粗獷的男低音和女人的蓮花指加上扭腰擺臀向我介紹:日本的顧客呢,一進門就靜靜地離櫃檯保持一定距離,小心仔細地看貨;中國遊客一進門就開始一起嚷嚷,然後一窩蜂地趴在櫃檯上指著每一件珠寶評論。

日本遊客面帶微笑地聽我們講解,不住地點頭,很有耐心;中國遊客根本沒人聽你講解,忙著每一個人在說,在照相和發短信。

日本遊客看了半天,一鞠躬,說聲謝謝,客客氣氣地走了,什麼也不買。中國遊客走的時候根本不打招呼,也不說謝謝,過半個小時又一窩蜂地回來了,然後指著櫃檯裡的珠寶,用生硬的英文說:Take all!(全要了。)

所有好萊塢大街上的精品店,從老闆到店員,都已經適應了中國人的吵鬧,不禮貌和集體主義精神,一旦一個人買,所有人都買,而且要一模一樣的。

中國的消費者一旦踏入美國,對歷史文化博物館之類的沒興趣,美國這麼嫩的國家,能有什麼歷史文化呢,看博物館去北京和西安就可以了。

我們來美國就為了兩件事:一,照相;二,購物。我們照相是因為不照相就沒法在微信裡群發,不在微博微信裡狂曬照片,誰能證明和相信你去過美國呢?

中國人之所以熱衷購物,是因為只有刷卡購物,才能不被一同來旅遊的人看不起,才能花錢不多但是肯定能買到真貨,才能給沒出國的人一種從國外歸來的凱旋感。

當然,這樣做本身可能會震驚世界人民,讓看不起中國的人看清原來中國人這麼有錢,從而對古老的中國肅然湧起羡慕嫉妒恨。這種一不留神為國爭光的事,誰不願意做呢?

國人暴漲的奢侈品購物欲

在美國已經25年了,我越來越感到:做個21世紀的美國人是件很不幸的事,因為要麼哪天被恐怖分子炸死,要麼會被暴富的中國人砸錢時嚇成精神病。

當中國話成為吆喝用語,今天的中國人宛如黃河之水,坐著飛機就從天上下來了,帶著幾千年黃河的怨和恨,一瀉千里般地湧入美國的大街小巷。所到之處,見什麼買什麼,什麼貴買什麼。只要是奢侈品,只要是天價的東西,甭管懂不懂,先買他五斤拎回家再說。

今天的美國精品店,店門口一般都擺著中文橫幅或牌子:“歡迎光臨”,“開發票”,“請勿講價”,“買一送一”,“絕對正品”,等等。

美國的車行,專門雇有講流利中文的銷售員。金髮碧眼的洋小夥拿出名片,全是中文,名字明明是Michael(麥克),卻寫上“請叫我小麥”。

在拉斯維加斯高檔服裝店,店員一碼的金髮小姐,見亞洲人來了立刻侃中文,“你好,隨便看,謝謝,不客氣,隨時來。”

有時顧客禮貌地解釋說自己是日本人,韓國人或越南人,金髮小姐立刻就改用英文,沒好氣地說“take your time.”(那就自己看吧,)一臉的不高興。

過去,在外國租界有所謂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今天,美國名牌店恨不得寫上:只許中國人牽著狗進。

我帶過一個天津來的老闆王董事長,到美國倉庫大賣場Costco購物。王總一口氣,把20幾個貨架的貨全部買空,害得十幾個美國店員推著車浩浩蕩蕩地跟著他,他也不講英文,手一指,店員上去就裝車。原來,王董事長到美國買了架波音737,所有的貨直接拉到他的飛機上。

美國人一家四口一個月的全部開銷要四千美金,為了這四千美金美國夫婦二人要工作30天,才能掙四五千塊錢,除去稅後也就剩不下太多。

可是來美國旅遊的中國遊客,平均每人花掉五千到八千美金來購物。美國人不會因為prada這幾個字去買一個幾千美刀的“殺手包”,但是中國人卻會買一個滿身logo的Neverful。

美國人民納悶:到底中國是第一世界富國呢,還是第三世界窮國?

說中國人沒錢,他們花起錢來能把人嚇死;

說中國人有錢,可是據說中國小學生沒學校,下水道沒井蓋,工地現場沒欄杆,公共廁所沒手紙,殘疾人沒有公共輪椅。

說中國人大方,他們花錢時挑肥揀瘦,討價還價,貨比十家,恨不得你一分不掙最好倒貼。你說中國人摳門,他們不是名牌不買,買房子買車從來砸現金,不貸款。

中國到底是個什麼國家呢?

中國人更習慣為了面子而掏腰包

在國內的時候,經常看到很多人省吃儉用幾個月就為了買個LV包,多少人穿著幾萬塊的大衣,襪子卻是十塊錢三雙的便宜貨;櫃子上擺著價格不菲的紅酒杯,卻用來裝買超市裡200塊一支的張裕……如果你買得起豪宅,就別整天追著各個屋子關燈;如果你買得起十幾萬的berkin,就別到超市里一根一根挑扁豆。如果買得起豪車,就別抱怨一直上漲的油價…

前一陣,有大陸來訪的女生向我吐槽,大陸土豪越來越多了,女人們這段日子開始流行用四十幾塊錢一包的臺灣衛生巾。聽她說起來那個名叫舒珊的牌子貌似有不少的技術突破,可以暖宮,而且無螢光劑,能夠抑菌,改善經期不適,痛經,預防炎症復發等等…我問“那你用過嗎?”她說,“東西雖不錯,但是一直用的話太貴了。”

我心裡暗暗歎息,你也算是買得起Fendi的人,雖然是印滿logo的那種,但是一個月多花100來塊錢買好一點的衛生巾,可以用得健康點舒服點,為啥不捨得呢?

中國人往往在面子上捨得砸錢,多貴都不怕,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那就能省就省。

比爾蓋茨有一句名言:錢是沒有性格的東西,在誰手裡就像誰。

錢在爆發戶手裡,那就是吃喝嫖賭。錢在貪官手裡,那就是包二奶和送老婆孩子出國轉移財產。錢在好多中國人手裡,就是買豪宅,上名校,把自己小日子打造好,不管別人是不是吃的上粥。可是,錢到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手裡,就成了每年捐出上億的公益善舉。

我曾經在微軟附近的中餐館,親眼見過微軟總裁鮑曼和員工一起吃火鍋;也近距離地見過西雅圖的星巴克總裁舒爾茨,亞馬遜總裁傑弗,前州長駱家輝,我還真沒看見他們本人或者夫人穿什麼奢華名牌,手裡也沒有拎著上千美金的名包。第一夫人蜜雪兒.奧巴馬也是平價品牌Gap的忠實粉絲,二十幾美刀的連身裙,十美刀的襯衫她都穿。

有錢不代表會花錢,這種熱衷於買奢侈品把自己的“外在”粉飾得富麗堂皇的人,永遠只是“為了別人花錢”而已。

一部iphone,可去雲南玩一圈;一個愛馬仕,歐美一遍也回來了;全世界你都玩遍,可能還沒花一輛跑車的錢;那時候,你的世界觀也都變了。生活在於經歷,而不在於名牌;富裕在於感悟,而不在於奢華;幸福在於健康的身體、有可以為之奮鬥的目標以及懂得感恩的心。晚年時可以給後代講述我們的故事;而不是你擁有過的一件件過氣的名牌。


【世界】美國左派們的政治生涯

2014-06-23 國家人文歷史

上世紀20年代以後,在十月革命影響下,共產主義運動也開始在美國生根發芽,吸引了一批不安於現狀的有志者參與其中。儘管飽受挫折,被邊緣化乃至內部分歧嚴重,這些人的經歷,點點滴滴地描繪出美國左翼的發展史。最近,美國《華盛頓郵報》盤點了其中12位代表人物,稱他們被主流輿論忽視或遺忘,卻擁有極富戲劇色彩的人生。

詹姆斯•坎農

為美國左翼政治人物開列名單時,無視托洛茨基的擁護者是不妥當的。1928年,坎農去了趟蘇聯,就皈依了共產主義事業。在此期間,他閱讀了托洛茨基撰寫的、批評“第三國際”的文章。此後,他便效仿這位史達林的政敵,也想在美國工人黨內部成立反對派。

坎農因此被開除黨籍。隨後,他和幾位同志成立了美國共產主義者同盟,1934年又與美國工人党合併。1936年,工人党決定採取“打入內部”策略,讓其成員分頭加入總統候選人諾曼•湯瑪斯領導的社會黨。然而,後者在政治取向上明確反對馬克思主義,黨員中有不少反共分子。果然,此後僅一年,社會黨便在湯瑪斯授意下“清理”了託派人士。

屢戰屢敗的坎農和盟友組建了新的社會主義工人党作為回應。後來的事實表明,該團體更熱衷於選舉。1948年起的每次大選中,社會主義工人党都會推出一位元總統候選人。相比之下,美國共產黨自1984年以後再沒出過候選人。

坎農值得懷念,不只是因為他讓共產主義成分出現在選舉中,還在於他在讓組織“化整為零”的策略上是最具實踐經驗的。

馬克斯•沙赫特曼

相比坎農對馬克思主義的始終如一,沙赫特曼的人生軌跡更複雜。雖先後跟隨坎農加入美國共產主義者同盟和社會主義工人党,他卻在1940年就二戰問題與坎農和托洛茨基發生衝突。托洛茨基堅持“無條件保衛蘇聯”的立場,這就需要認可蘇聯和納粹德國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支持蘇聯對芬蘭的“冬季戰爭”,支持蘇聯與納粹分割波蘭。

沙赫特曼及好友詹姆斯•伯恩哈姆無法接受這樣的立場,認為莫斯科對待波蘭和芬蘭的做法“傷害了兩國的階級弟兄”。他們還對辯證唯物主義學說表示不滿,受到托洛茨基的嚴厲斥責。最後,在1940年4月,沙赫特曼被開除黨籍,伯恩哈姆不久後亦辭職。

沙赫特曼接下來的所作所為,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意料——他積極宣導所謂“第三陣營”,既拒絕蘇聯和德國,也拒絕反對共產主義和納粹主義的美國和英國。沙赫特曼認為,蘇聯的政治體制已蛻變為“官僚集體主義”,但在某種意義上仍是“工人國家”;同時,他強調西方帝國主義同樣值得譴責。如此四面樹敵的態度,嚇壞了傳統託派分子。

沙赫特曼及大部分追隨者於1957年投入社會黨門下。此時的他已經與托洛茨基決裂,搖身一變成為新保守主義的“教父”。1972年社會黨分裂後,沙赫特曼的信徒成立了社會民主黨,其成員包括雷根時期的駐聯合國大使珍妮•柯克派翠克。

總之,提到最善於轉換陣營的美國政治人物,沙赫特曼不應該被漏掉。

哈利•海伍德等主張在美國南部建立黑人國家

詹姆斯•伯恩哈姆

上文提到,沙赫特曼遭社會主義工人黨除名後,伯恩哈姆也於1940年辭職。與沙赫特曼不同,他辭職後直接走上了否定馬克思主義的道路,這點在其著作《管理革命》中一目了然。他認為,納粹主義、義大利法西斯主義、列寧主義和羅斯福新政,“全部朝著社會(主義)的方向邁進”;新政是最溫和的形式,但它仍然破壞了資本主義的根基。

伯恩哈姆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進一步滑向右翼,成為熱衷冷戰的鷹派人物,並幫助創辦《國家評論》雜誌。1983年,雷根政府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

馬克斯•伊士曼

跟伯恩哈姆和沙赫特曼一樣,伊士曼最早也是託派。他籌集資金,讓更多美國知識份子觀摩蘇俄革命,讓列寧遺囑在西方廣為傳播,藉以表達“對托洛茨基深深的敬意”。他和托洛茨基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直到1940年後者被暗殺,這種關係才突然終止。

令人詫異的是,伊士曼此後開始迷戀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和弗裡德里希•哈耶克等自由派經濟學家。擔任《讀者文摘》編輯時,伊士曼連載了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他還加入過反共色彩濃厚的美國文化自由委員會,一度以約瑟夫•麥卡錫的粉絲自居。

拜亞特•魯斯丁

年輕時,此君是美國共產黨的分支機搆——共青團的骨幹;而在20世紀30年代,共產黨是徹底反對種族隔離的惟一政黨。“他發現,每當黑人惹上麻煩,只有共產黨願意為他們辯護。”魯斯丁的傳記作者約翰•德埃米利奧寫道。

1941年6月納粹入侵蘇聯後,美國共產黨加入反法西斯主義的洪流,魯斯丁卻宣佈脫黨,他為種族平等問題的努力隨之半途而廢。晚年,魯斯丁曾出任社會民主黨主席。事實上,沙赫特曼去世前,他們兩人的私交一直很密切。

希拉蕊•普特南

普特南以“美國在世最偉大的哲學家”自詡。與理查•羅蒂一起,他重振了實用主義學說;與索爾•克裡普克一道,他開發了語義外在理論。他還是非常出色的數學家。

不太為人所熟知的是,普特南早年曾是美國左翼中“毛派”的成員,于20世紀60年代後期加入進步勞工党。該組織至今仍然存在。彼時,它拒絕承認蘇聯,認為蘇聯曲解了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該組織像中國和越南一樣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反帝鬥爭。60年代後期,儘管身為終身教授,普特南因政治立場成為哈佛大學管理層攻擊的目標;作為回擊,他嚴厲批評該校的教師隊伍“日趨保守”,認為他們與越南戰爭的主謀同流合污。

不過,1973年,普特南還是退出了進步勞工党,稱對入黨“感到後悔”。

伯納丁•道恩和比爾•艾爾斯

在美國左翼內部,普特南所在的進步勞工党被視為革命青年運動(RYM)的強勁競爭對手,革命青年運動則是“學生爭取民主社會組織”內信奉“毛主義”的團體。它後來更名為“氣象員派”,又稱“地下氣象員組織”,以武力手段在美國本土展開了一場“遊擊戰”,旨在“打倒美國政府、結束越戰,並創建社會主義工人國家”。

該組織最著名的領導人就是伯納丁•道恩和比爾•艾爾斯夫婦。艾爾斯來自芝加哥的名門望族,他的父親經營著伊利諾州最大的電力設施。另一方面,儘管屢遭執法部門調查,道恩仍得到芝加哥一家律師事務所的聘用。不僅如此,艾爾斯還因在2008年大選期間與奧巴馬總統的關係而名聲大振——由於曾在伊利諾伊大學執教,艾爾斯對芝加哥地區的教育政策頗有影響力,還是前市長理查•戴利的顧問之一。所以,他和奧巴馬認識不足為奇。

皮特•西格

西格於1932年加入共青團,1936年加入美國共產黨,並在1941年與伍迪•格思和一些文化人創作反戰歌曲,蘇聯遭德國入侵後,他轉而支持美國參戰。

西格從1950年開始逐步脫離黨組織,但仍因拒絕向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交待同僚而被判一年監禁,該指控後被撤銷。1982年為波蘭團結工會募捐演出後,西格與蘇聯漸行漸遠。1991年,他與安吉拉•大衛斯、吉爾•格林等美國共產黨的溫和派成員組建了民主和社會主義溝通委員會,至今仍在該委員會任職。

在1997年出版的自傳中,西格承認自己誤判了蘇聯。“我曾認為史達林不過是個強硬的發號施令者,而不是殘酷的誤導者。我也認為,任何一個基督教徒,都應隨時為肆無忌憚的鎮壓道歉,為焚燒新教徒的學說道歉,為十字軍屠殺猶太人和穆斯林道歉……美國白人也應為盜竊土著人的土地、奴役黑人以及把日裔美國人關入集中營道歉。”

哈利•海伍德

海伍德是美國共產黨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他1927年至1938年在黨中央委員會任職,1931年至1938年在政治局任職,還在蘇聯住過四年半。他的主要理念包括:生活在南方黑人聚居區的非裔美國人擁有民族自決權,他們應該脫離聯邦並成立“工人國家”。

20世紀50年代,他認為,美國共產黨未能兌現對非裔人士的承諾,應重新與正同蘇聯鬧彆扭的中國結盟。最終,他和其他毛派人士成立了“新共產主義運動”,試圖利用反對越戰產生的能量繼續推動革命,並在底特律成功組織了幾次汽車行業黑人員工的罷工。

哈裡•德克斯特•懷特

懷特的公開身份,是羅斯福時代的一位資深財政部官員,主持過佈雷頓森林協定的談判,建立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前身)。懷特並非正式的共產黨員,但在二戰期間向蘇聯提供過機密情報。作家伯恩•斯泰爾指出,懷特的經濟觀點看似與馬克思主義不沾邊,但“至少在某些時刻很清楚,懷特對蘇聯的經濟模式有好感”。他在1944年的手稿中提到:“俄羅斯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第一個實例,而且的確管用。”

安吉拉•大衛斯

作為哲學家及批判理論家瑪律庫塞的門生,大衛斯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共產黨的活躍分子。1969年,在時任加州州長羅奈爾得•雷根的壓力下,她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哲學系解雇。此後不久,她因涉嫌捲入加州馬林縣法院的劫持人質事件而受審,雖然擁有事件中使用的槍支,最終被判無罪。這場審判使她成了轟動一時的人物。1979年,大衛斯在莫斯科被授予列寧和平獎。1980年和1984年,她是格斯•霍爾領導下的美國共產黨的副總統候選人。

目前,退休的大衛斯依然是加州大學名譽教授。她近期的多數活動集中在廢除監獄的議題上,還支持成立了一個名為“關鍵抵抗”的草根組織。

(《青年參考》授權轉載,作者:史春樹,文章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清官海瑞:專制社會的道德花瓶

2014-06-23 國家人文歷史

500年前,海瑞出生于海南瓊山,他一生都如一座孤傲的島嶼,漂泊于無盡汪洋,與“主流”官場相隔填不平的海峽。同為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清官,相比于包公的高度臉譜化,海瑞的形象模糊而複雜。關於他不畏權貴為民除害的傳說遍佈評書、戲曲、話本、影視;坊間也流傳著他性格古怪刻板的段子,議論著他妻妾自殺、女兒餓死的謎團;他還曾被視為政治隱喻,引爆十年動亂??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把海瑞評價為“古怪的官僚模範”:“熟讀詩書的文人治理農民,他們不可能改進這個司法制度,更談不上保障人權。海瑞的一生經歷,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其結果是,個人道德之長,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

海瑞是中國兩千年清官文化的縮影,清官本質上代表著人治,而非法治,時至今日,社會上依然有濃厚的清官情結。學者張宏傑認為,五百年過去了,我們仍有必要反思海瑞,因為海瑞依然“活著”,他在不同時代都能拿出來做工具,他身上的問題依然存在。

耿直不阿曾被當作“搏出位”

瓊山海氏本是望族,海瑞四歲父親去世,家道中落。母親謝氏28歲守寡,她個性剛強,克勤克儉,在海瑞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他把《孝經》 《尚書》 《中庸》等經典爛熟於心。海瑞沒有童年,母親甚至不許他和小孩子一起玩遊戲。

在這樣的嚴格管教下,海瑞非常早熟,性情異於同齡人,道德感和自製力極強,在學校就被稱為“聖人”。在作文《嚴師教戒》中,他寫道:“入府縣而得錢易易焉,宮室妻妾,無寧一動其心於此乎?財帛世界,無能屹中流之砥柱乎??”這篇著名的文章又名《自警詞》,海瑞用一生的時間完滿回答了年輕時對自己的拷問,權錢酒色,沒有一絲一毫能動搖他剛強如山峰的心。他給自己取的號,就叫做“剛峰”。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35歲的海瑞參加鄉試中舉,接著他兩次進京參加會試都落第。海瑞思前想後,認為讀書人不一定非要中進士才能實現抱負,只要勤奮做事,一樣能為朝廷盡忠。他就此放棄“國家公務員考試”,聽從吏部分配授官。

1554年,海瑞出任福建南平縣教諭,相當於縣教委主任,區區八品,大多數地方這個職位只是擺設。海瑞不嫌官小,兢兢業業,整頓學風,狠抓紀律。沒多久,海瑞就聞名全省,不僅因為工作業績突出,更因為一根筋守法護法到了古怪的程度。他因此得罪了人,但也有一些高級官員不和他“一般見識”,反而認為這個縣學有性格,正直守法,應該提拔。就這樣,任縣學四年後,海瑞被推薦升任浙江淳安縣知縣。

在常人看來,已經45歲看上去沒什麼前途的海瑞,誤打誤撞升職,算是非常幸運。明史研究者十年砍柴分析道,在時人看來海瑞作為一個舉人,不像在翰林院呆過的進士有各種資源,在仕途上確實要“劍走偏鋒”才能出頭。中國古代有許多官員靠“曲線救國”的方式起步,起步之後就會恢復“正常”路線。十年砍柴舉張之洞為例,作為“清流”的時候,他罵貪官污吏比誰都厲害,相當於今天的公知,等他當封疆大吏的時候,玩弄權術比誰玩得都好。

然而,海瑞並非為了升官出名而“搏出位”,他把“直”貫徹始終,一生不悔,驚動整個大明王朝。

聖人的家庭悲劇

當上淳安縣令,成為地方父母官,這才算真正地走進官場,按照世俗觀點,從這一刻海瑞才能享受到當官的好處,他的家人也該吃穿不愁了。然而他的生活水準反倒不如以前。根據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作為七品官,海瑞拿到手的月薪折算人民幣大約兩千塊錢,要養活母親、妻妾、兒女和幾個僕人,很不容易。

明朝的公務員工資是歷朝歷代最低的,在叫化子出身的朱元璋看來,官員有這點錢就不錯了。他還規定,哪怕貪污一兩銀子也是死罪,貪污六十兩以上梟首示眾,還要把人皮剝下來,裡面填上乾草,擺到官府公堂對面以儆效尤。低薪峻法並不能制止官員貪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逼”官員鋌而走險,巧取豪奪。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懲治貪污的酷刑,早就形同虛設。

海瑞並不覺得低薪有什麼問題,他認為公僕就應該安貧樂道,只有道德敗壞的官員才賺取額外收入。在淳安上任十天后,海瑞就宣佈革除所有“常例”。所謂常例,就是土政策、亂收費,官員以此來籌集小金庫。上至縣丞、師爺,下至衙役、看大門的,都被海瑞一刀斷了財路。全縣震驚,手下人紛紛辭職調離,表示在淳安衙門活不了。他們不相信,海瑞沒有常例,一家人日子還能過下去。

海瑞的解決辦法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無數影視劇展現過這一幕,每天下班,海瑞就換上粗布衣服,扛上鋤頭,來到官署後院的空地上。他在這裡開了一片荒,全家人每天吃自產蔬菜加粗糧,一年到頭吃不上幾回肉。

這個七品官成為聞名官僚系統的奇葩。在一次高級官員會議之前,浙江總督胡宗憲興致勃勃地跟同事八卦起來:“聽說海瑞昨天給母親祝壽,上街買了多達二斤肉!連肉販都說,想不到這輩子還能做海縣令的生意。”可見海瑞之清貧,一家人吃二斤肉就是轟動省委的新聞了。

關於海瑞嚴苛對待家人,有一個極端的傳聞。海瑞五歲的女兒很餓,男僕給了她一個餅充饑,海瑞說男女授受不親,你怎麼能接受一個男僕的食物,你要是我的女兒,就應該餓死。結果他的女兒就真的受了刺激絕食而死。這個故事出自當時的筆記小說,小說的資料來源是海瑞一個政敵寫的奏摺,控告海瑞無故餓死親女。十年砍柴認為,傳出這樣的話也不奇怪,海瑞政敵太多了。古代兒童夭折率很高,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說孩子是海瑞逼死的,並不可信,十有八九是個編造的段子。

可以確定的是,海瑞的妻子兒女過得都不幸福。他一生至少娶過三次妻,納過三個妾,還有資料認為他前後有過九個妻妾,海瑞這樣一個克己復禮的人,娶這麼多老婆實在不可思議。明史研究者洪振快甚至提出,納妾過多是海瑞受窮的主要原因,他工資雖然低,但當時社會物價也很低,按理說一家人可以吃好穿暖。明代最一般的小妾也值大約一百兩銀子,知縣一年工資才三十兩,海瑞攢幾年錢才夠買一個。

海瑞並不是同時搞三妻四妾,前兩位夫人都是被休棄的,第二位夫人過門才一個月就被趕走。第三位夫人生了兩個兒子卻自殺了,沒幾天海瑞的妾也自縊。海瑞曾經有過三個兒子,都夭折。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海瑞接二連三納妾應該是為了傳宗接代。

家門不幸,很大程度上是海瑞母親造成的。直到三四十歲,海瑞還和母親同住一個房間,可以想像海瑞帶著“戀母情結”的絕對順從。十年砍柴分析,中國古代,寡母變身惡婆婆是非常常見的。婆媳發生矛盾,無論誰是誰非,丈夫都必須無條件支持母親,否則是大逆不道,何況海瑞這樣恪守傳統倫理的人。“能把兒子教育成這樣,可以想像出海太夫人是什麼樣的人。海瑞怎麼對下屬的,我估計他媽就是怎麼對兒媳婦的。”

黃仁宇曾分析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海瑞母親度過八十壽辰後,按理說這樣一個一生守寡教育出著名清官的老夫人,完全可以旌表為節婦,但海瑞的上司僅呈請皇帝給予海太夫人四品夫人頭銜。“有足夠的跡象可以推想,由於海太夫人而引起的家庭糾紛,不僅已經成為政敵所攻訐的口實,也已為時論所不滿。”

如果僅僅是窮,還不至於走上絕路;如果家裡富裕,即使婆婆刁鑽,想來也能勉強度日;又窮又受婆婆氣,一般女性都受不了。妻妾的自殺令海瑞十分傷心,晚年給友人的信中,他寫道:“每一思及,百念灰矣。”十年砍柴說:“給一個孤獨的英雄當家屬,註定是很悲劇的。海瑞在家庭倫理上是失敗的。”

張宏傑認為,海瑞痛並快樂著。“從我們的角度看,海瑞的家庭生活非常痛苦,但從海瑞的角度思考,如果讓他這樣的人每天吃好穿好,他不會快樂。他必須窮困潦倒才會活得有勁,他信理學,有一種自虐精神,‘越窮越革命’。”海瑞的生活狀態一定程度上是他自己設計的,親屬充當了犧牲品。

升官式調離 罵皇帝成大名

海瑞種種不合群舉動讓浙江官員忍無可忍,他們決定聯手搞掉海瑞。可是海瑞一分錢不貪,所有政策遵循太祖祖制,實在挑不出什麼錯處可供彈劾。府道官員聯合上書,海瑞的道德實在太高尚了,浙江小地方配不上他,應該晉升到中央去任職。吏部採納了建議,決定提拔海瑞為浙江嘉興府通判。竟然還是在浙江任職,本地官員哭笑不得,到上級部門緊急公關,結果海瑞三年知縣任期滿後,平調到江西興國任縣令。

海瑞在興國任職僅一年零八個月就因“工作出色”,升為戶部主事,當上京官,正六品。因為他雷厲風行清丈土地,試圖治癒地主大戶隱瞞土地偷稅漏稅的痼疾,這些大戶豈能任其擺佈。地方勢力又一次將海瑞清除出去。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海瑞升官,總是因為同事受不了他,通過聯名推薦幫他升官的方式“送瘟神”。

戶部主事並無實權,工作主要是監管財政稅收,按部就班簽公文。誰也不會想到,在這樣一個位置上,海瑞還能幹出名堂。

1566年,嘉靖皇帝已迫近人生終點,他前半生總攬大權,革除弊政,後半生迷戀方術,荒唐墮落,連宮女都想合夥勒死他。1566年2月,六品官海瑞上了一則“罵皇帝疏”,指責嘉靖殘酷多疑,奢侈迷信,群臣一味奉承,搞得民不聊生,“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天下人看不上陛下很久了,也就我敢說。他鼓舞皇帝,大明能不能復興,就“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

嘉靖看完後大怒,要立即殺海瑞。宦官說,這個海瑞“素有癡名”,他已經告別妻子,遣散僕童,買好棺材,下了必死的決心。嘉靖關鍵時刻頭腦清醒,他想了想說,這人要做比干,我不做紂王。嘉靖把海瑞關進監獄,忍住不殺他,他知道一殺就成全了海瑞的千古之名,毀了自己。海瑞在監獄裡等死,等來的卻是皇帝的死訊。《明史?海瑞傳》記載,海瑞一知道嘉靖駕崩,嘔出剛剛下肚的飲食,“隕絕於地,終夜哭不絕聲”。

海瑞大難不死,還一戰成名,成為朝野皆知的耿直諫臣,被清流奉為旗幟人物。

在經濟最發達地區搞“農業學大寨”

新皇隆慶帝久聞海瑞之名,為表萬象更新,登基當天就釋放了海瑞。內閣首輔徐階有意推舉名聲好的新人,整頓風氣,同時也想把海瑞這個全國道德模範培植為自己的黨羽。在他的大力推薦下,海瑞火箭式連續升遷。隆慶三年(1569年),55歲的海瑞被任命為應天巡撫,政治生涯進入極盛時期。

應天轄地包括蘇州、常州、鎮江、松江等十餘府,無論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生活水準極高。海瑞即將赴任的消息傳來,貪官爭相“移民”,富豪趕緊把自家紅漆大門刷成黑色,在應天監管皇室織造事務的太監,原來坐八抬大轎,連忙改坐四人小轎。按照朱元璋定下的祖制,衣食住行要嚴格按照品級,有錢也不能隨便穿好的吃好的,不達到一定品級,不可以把家門刷成紅色,不可以坐八人轎。十年砍柴認為,朱元璋祖訓中規定的等級制度是非常變態的,他其實受到元朝政策很大影響,並把元朝的等級制推向新的極端。

當地人這些準備都不是多餘的,海瑞比他們想像的更厲害。入職當天他頒佈了《督撫條約》三十六條,詳細規定了應天府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嚴格遵守朱元璋《皇明祖訓》。條約要點為:

巡撫出巡,禁止各地迎送,禁止裝修招待房舍。

禁止大吃大喝,制定飲食標準。

境內公文一律使用廉價紙張;過去公文習慣上在文後留有空白,今後一律廢止。

禁止百姓穿奇裝異服。

禁止製造奢侈品,包括應天特產的忠靖淩雲巾、宛紅撒金紙、鬥糖鬥纏、大定勝餅桌席等高端綢緞、文具、飾品及甜食……

海瑞任學官時遵循祖制不向上級下跪,現在當了巡撫,仍然遵循祖制,要求下級官員按照明初異常繁複的程式向他行拜見禮,並且要嚴格按照規定穿符合品級的正裝。為了整頓官員互通關節的風氣,海瑞規定所有下屬給官員投遞書信,或是到衙門拜見官員,必須登記交談內容,違者要受處罰。

海瑞生活的時期,距明朝開國初年已經兩百年,雖然當時社會發展較慢,也基本相當於現代三十年的變革。海瑞禁止公務員奢侈浪費是合理的,但他對百姓的衣食消費也要干涉,違背了經濟規律。正如十年砍柴所說:“應天是當時中國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海瑞還把這裡當成傳統農耕社會,搞‘農業學大寨’”。

張宏傑分析,海瑞相信,只要全心全意貫徹歷代聖賢的說教,特別是貫徹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天下的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就像“文革”中說的,只要學好毛澤東思想,就掌握了精神原子彈。海瑞堅持一生,註定做不成什麼實事。

“忘恩負義”整徐階

如果僅僅是名牌服裝不穿了,高級會所不去了,豪華車不坐了,交際往來要低調進行了,當地權貴配合一下新任父母官也是可以的,畢竟這些不觸及他們的根本利益。而海瑞是不會止步於面子工程的,接下來的一刀,他要剷除應天最惡性的腫瘤:土地兼併。

應天地區貧富差距很大,土地兼併現象嚴重。由於官員可以免除賦稅,許多中小地主“投獻土地”,以求免稅,而官員又乘機侵佔了這些土地。另一方面,高利貸者大量放款于自耕農,利率極高,被迫借款者一旦無力償還,就得把抵押的土地賠給放款者。久而久之,富者良田萬頃,大批農民沒有土地,流離失所。

對海瑞有知遇之恩的徐階當時已退休回到應天老家,是當地第一土豪,眾多大戶指望徐階出手按倒海瑞。然而徐階不想把事情鬧大,一旦被中央知道他帶頭抵制海瑞新政,豈不是自抽嘴巴成了眾矢之的。他賣給海瑞一個面子,退出全部地產的十分之一,多達一萬二千二百畝。

徐階已然割肉,如果海瑞見好就收,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當可震懾應天大部分富戶,循序漸進收回部分土地,緩解農民的生活困難。他並不止步於此,公然下文要徐階至少退掉“過半”的地。這基本等於抄徐階的家,一旦徐階退田,應天大部分富戶也都要跟著被抄。海瑞仕途能走到這一步,可以說全賴徐階扶持,知恩圖報是基本的私德,海瑞為公德不惜“忘恩負義”,令世人震驚。徐階找禦史參了海瑞一本,海瑞被取消巡撫銜,調任南京總督糧儲。

海瑞整治徐階除霸退田的事蹟,漸漸被民間演繹。1960年,歷史學家吳晗以這個故事為原型寫出著名京劇劇本《海瑞罷官》。為了強化戲劇衝突,提高藝術魅力,劇中把徐階父子塑造得無惡不作,徐階之子徐瑛霸佔農田強搶民女,海瑞秉公執法,在禦史來摘他的大印之前斬了徐瑛。其實真實的歷史中,海瑞沒有殺徐瑛。徐階的兒子有的發配戍邊有的降為庶人,是徐階政敵高拱乘機報復,並不是海瑞操作。吳晗在劇本的序言中也專門做了說明:“劇團的朋友提出,如把這場戲改為公堂判斬,勁頭便會大一些,也不至於灰溜溜。”令吳晗和觀眾始料未及的是,藝術改編幾年後被批判為階級調和論的毒草,“退田”也與恢復個體經濟、拆人民公社台混為一談,一齣戲造就文字獄,傾覆無數人的命運。

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文中的某些觀點並非全無道理。該文指責《海瑞罷官》宣揚“只要向‘清官’卑躬屈膝地叩頭,實行封建皇朝的‘王法’,就能把貪官污吏一掃而光,就能求來‘好光景’”。這確是海瑞註定失敗的根源之一,黃仁宇用更理性的分析做出解讀:“他以個人的力量,只憑以不怕死的諍諫得來的聲名作為資本,而要使整個社會機器停止轉動,也就無怪乎不能避免‘志大才疏’的評語了。使這位好心的巡撫所更加無法理解的,則是農村的信用貸款不能合理解決的癥結。我們的帝國缺乏有效的貨幣制度和商業法律。這兩個問題不解決,高利貸就無法避免。”

明史研究者押沙龍分析,農民收穫的是糧食,交稅交的是白銀,農民要用糧換銀,等自己糧食吃完又要用銀買糧,這一來一往,農民會吃虧。明朝的很多問題是和銀子相關的,小農經濟突然向貨幣經濟轉變,這個過程中肯定有人利益受損害。海瑞的解決辦法非常簡單,債主必須允許農民原價贖回土地,不要利息。這樣一來,誰還肯放貸?沒人放貸,農民又去哪兒拿銀子交稅?海瑞只想到了保護老百姓利益,但是取締高利貸之後怎麼辦他沒有想。

黃仁宇寫道:“他(海瑞)和洪武皇帝都沒有想到,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的力量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

罵滿朝臣工皆婦人

南京總督糧儲是一個待遇不錯沒有實權的職務,海瑞已經年過半百,大可在此任上貽養天年。如果那樣做,他就不是海瑞了。他提筆給皇帝寫了一封理想主義到了狂妄程度的辭職信:“臣尚欲以身為障,回既倒之狂瀾;以身為標,開復古之門路。”他罵全朝廷的臣工都是婦人,勸皇帝不要聽婦人的話。60歲的首輔李春芳與大臣打趣說:“這麼說來,我豈不是老太婆。”

從大罵嘉靖皇帝,到罵群臣為婦人,海瑞種種激烈言辭從未達到他真正想要的效果,沒有人被他罵得醍醐灌頂,他們只是覺得海瑞“犯二”,可氣又可笑。更可悲的是,他並不是真心想辭職,他用激將法希望朝廷重視他的憤怒,但朝廷順水推舟准了他的辭呈。海瑞回到海南老家,鬱鬱寡歡。

閒居兩年後,張居正登上首輔寶座。海瑞下臺時張居正給他寫了封安慰信,說不能為像您這樣的人說上一句話,真是羞愧呀。張居正其實是客氣,海瑞當了真。可是左等右等,張居正也沒有起用他。左派言官們上書,要求召回海瑞。張居正批復道:“海瑞秉忠亮之心,抱骨鯁之節,天下信之。然夷考其政,多未通方。只宜坐鎮雅俗,不當重煩民事。”張居正對海瑞的評價可以說是蓋棺定論級別的,這個人行政上缺乏起碼的變通能力,只能當作道德模範供起來,不宜從事實際工作。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逝世,萬曆皇帝終於能夠親政。如同隆慶帝上臺伊始,萬曆帝於1585年召海瑞為南京都察院右僉都禦史。重起海瑞,似乎是明朝統治者的政治秀,表示自己抖擻精神,敢於任用前朝打倒的清官。

朝廷對海瑞的態度很矛盾,明知道他那一套行不通,也認可他是正人君子,而且老百姓非常崇拜他,把希望寄託在他身上。所以朝廷給予他各種閒職,讓他“坐鎮雅俗”。十年砍柴說:“說白了就是用他忽悠大家,我們大明還有這樣的人,大家要向他學習。”另一方面,皇帝也知道文官貪污了帝國很多錢,海瑞這樣的異類,留下還有用,可以在輿論上震懾文官集團。

每個皇帝起用他之後都會覺得得不償失,海瑞從不甘心做一個政治花瓶,即使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一上任他就根據百姓舉報,要懲治敲詐勒索的五城兵馬司,引發極大反彈。海瑞上書皇帝,對吏治表示強烈不滿,建議恢復明太祖對貪官剝皮實草的酷刑,非如此,官場風氣無法好轉。此文一出,又是滿朝哭笑不得。

朝廷的回復是升任他為南京吏部右侍郎,七十多歲的海瑞重複了他一生的命運,每一次升官都是為了調離。南京禦史台沒有實際事務,官員幾乎從來不坐班,海瑞一到崗,馬上要求人人打卡坐班,不來就扣工資。有一位禦史過生日,在家擺宴席,請歌伎戲班子唱了一天。明太祖規定:“禦史為百官之表,宴燕不得延伎。”當時聽戲已經是不分階層的社會時尚,就是老百姓也不會覺得官員請人唱戲犯法。海瑞還是按照太祖規矩,把這位禦史按到地上杖責了一頓,誰求情也不手軟。

道德符號的價值

這就是海瑞,不僅嚴於律己,更苛以待人,用自己近乎聖賢的標準去衡量每個人,“正到沒朋友”,連太監都說從沒看到有朝臣跟海瑞說話。十年砍柴把曾國藩和海瑞做對比,兩人的異同之處頗具啟示性。曾國藩比海瑞的權力要大得多,生活簡樸程度絲毫不亞於海瑞,但他對中國的清官文化有清醒認識,曾經說過:“余平生以享大名為憂,唯不願享清官之名。”

張宏傑寫過《兩江總督曾國藩的收入和支出》一文,分析曾國藩的為官之道。他深知要做大事就得團結官場,要裝得和他們一樣。張宏傑對曾國藩的總結是:內清而外濁,內方而外圓。

終其一生,海瑞必然處在誰也不帶他玩的境遇,只有老百姓支援他,而百姓能給他提供的資源就是一點點“虛名”。海瑞從海南起複入南京為官那天,“黃童白叟,填溢街巷以觀公”。海瑞宅第每天都有前來拜見的百姓,海瑞問:“見我何為,欲言事乎?”百姓叩頭說沒什麼事,就想看看海爺的相貌。海瑞上下班路上也常有粉絲蹲守,只為在海瑞掀起轎簾的刹那看一眼。市井出現以海瑞懲貪為題材的評書,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

百姓對海瑞交口稱讚,有的確實是因為海瑞幫他們打贏了維權官司,要回了土地,更多的人沒有從海瑞這裡受到任何實際好處,一種複雜的社會心態驅使他們支持海瑞。押沙龍說,雖然海瑞沒讓窮人坐上好車,但是他讓富人不能坐好車了,窮人也拍手說好。窮人樂於看到富人被打擊,自己受到的隱性損失,一時半會兒是看不見的。假如海瑞在應天府執政時間很長,極有可能使當地經濟凋蔽,但是百姓會認為這是海瑞政策造成的嗎?百姓沒有相關的知識,不會這樣思考問題。

張宏傑認為,海瑞生不逢時,他的性格根本不適合從政,如果做學術研究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好學者,或者成為優秀的專欄作家,但在當時社會,讀書人除了做官沒有任何別的出路。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逝,享年73歲,在當時是不多見的高夀。他沒有任何遺產,朝廷自會賦予他至高無上之哀榮。賜諡忠介,贈太子太保,華美的祭詞將他奉上神壇。十年砍柴說,海瑞最大的悲哀就是他活太長,作為一個符號太長壽是悲哀。你說他偏執也好,悲劇也好,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孤獨的聖人,他讓人看到,人性可以克服許多實際的需要和誘惑,可以達到這樣神聖的高度。海瑞的這種符號價值,比他做官時給百姓帶來的實際價值要大得多。

押沙龍對此持不同看法。“接近聖人之境的人往往是可怕的”,這是喬治•奧威爾對甘地的評價。“聖人的思維方式往往是違背人性的,我無法認同海瑞的思維方式,他的性格不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正能量。”

但是,撇開他的思維方式,海瑞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能夠看到別的官員看不到的百姓疾苦,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挑海瑞的毛病很容易,他做的很多事都是不對的,但要說什麼是對的很難,張居正就成功了嗎,也沒有。押沙龍一篇文章的標題概括了海瑞的一生,他是“虎狼叢中的堂吉訶德”。適合從政,如果做學術研究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好學者,或者成為優秀的專欄作家,但在當時社會,讀書人除了做官沒有任何別的出路。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逝,享年73歲,在當時是不多見的高夀。他沒有任何遺產,朝廷自會賦予他至高無上之哀榮。賜諡忠介,贈太子太保,華美的祭詞將他奉上神壇。十年砍柴說,海瑞最大的悲哀就是他活太長,作為一個符號太長壽是悲哀。你說他偏執也好,悲劇也好,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孤獨的聖人,他讓人看到,人性可以克服許多實際的需要和誘惑,可以達到這樣神聖的高度。海瑞的這種符號價值,比他做官時給百姓帶來的實際價值要大得多。

押沙龍對此持不同看法。“接近聖人之境的人往往是可怕的”,這是喬治•奧威爾對甘地的評價。“聖人的思維方式往往是違背人性的,我無法認同海瑞的思維方式,他的性格不會給社會帶來什麼正能量。”

但是,撇開他的思維方式,海瑞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能夠看到別的官員看不到的百姓疾苦,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挑海瑞的毛病很容易,他做的很多事都是不對的,但要說什麼是對的很難,張居正就成功了嗎,也沒有。押沙龍一篇文章的標題概括了海瑞的一生,他是“虎狼叢中的堂吉訶德”。

(本文原載于《國家人文歷史》2014年6月下,作者:李響 紀彭)


中國為何開戰十年後才向日本宣戰?

2014-06-22 國家人文歷史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人民就開始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紛紛組織抗日武裝,奮起抵抗。這些抗日武裝被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比較著名的有以馬占山為總司令的黑龍江抗日救國軍,以王德林為總指揮的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以李杜為總司令的吉林自衛軍,以鄧鐵梅為總司令的東北民眾自衛軍,以耿繼周為首領的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以蘇炳文為總司令的東北民眾救國軍等。參加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有工人、農民、學生、知識份子、東北軍官兵、地方官吏和士紳,還有遍佈東北各地的綠林武裝以及紅槍會、大刀會等。迫使日軍不得不多次向東北增兵設防。

緊接著,日本軍國主義為了轉移視線,又將侵略目光投向東三省之外,於1932年1月28日武裝進犯上海,遭到以十九路軍為主的中國軍民的堅決抵抗,爆發了著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亦稱淞滬保衛戰。

按照國際慣例,交戰國一旦長期開戰,都會宣佈斷交進入戰爭狀態。然而此後十年,中國和日本兩國政府竟然都沒有正式宣佈斷交,也未宣佈進入戰爭狀態,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才正式向日本宣戰。

中國為何在日本侵入十年後才向其宣戰?此中有什麼隱情?筆者通過分析史料後認為,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中日雙方當時權衡利弊的結果。

原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一直對日本存有幻想。1937年盧溝橋事變第3天,蔣介石仍讓外交部長向日本駐華大使發出照會,要求與日本進行談判,希望能和平解決戰事。但談判建議很快遭到日方拒絕,日方傲慢地說:“軍刀既拔出,焉能不見血而入鞘!”

談判不成,蔣介石既尷尬,又惱火。娘希匹,這些倭寇真可惡。7月16日,蔣介石壓著一肚子火氣,指示國民政府行政院召開會議,專門研究討論對日宣戰問題。經過對抗戰敵我態勢發展和國際形勢的分析,與會人員充分權衡對日宣戰可能產生的利弊後達成共識,一致認為:不宣戰、不絕交是中國目前對日關係的上策。其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是恐援華軍需物資的海運線被切斷。中國的軍需物資遠遠不能自給自足,絕大部分須依靠外國進口。如果中國公開對日絕交宣戰,日本就會以交戰國的身份通知各國禁止一切軍需品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並切斷中國的海上運輸線,而中國則沒有能力保護大量的外國援華物資由海上輸入中國。

二是擔心德國軍械裝備來華受阻。中國在近幾年的整軍備戰中通過德國軍事顧問團剛剛整訓裝備起幾個德械師,當時在德國還有大量預訂的重要軍事裝備沒有到貨,如果宣戰,日本就會名正言順地迫使德國取消對華軍售,這對中國的持續抗戰十分不利。

三是無力解決雙方的僑民問題。如斷交與宣戰,中國在日本的僑民將被驅逐或拘捕,而中國目前又無撤僑和護僑的能力,相反日本在華僑民則可遷入英法等國租界繼續發揮侵華第五縱隊的作用,而中國政府卻無法驅逐和干預。

正因為不得不考慮與顧及以上的諸種因素,蔣介石才投鼠忌器隱忍不發。在相當長的抗戰過程中,他一直採取著一面守城一面媾和的策略。不過這位委員長組織的幾次大型保衛戰確實打得很賣力很慘烈,儘管最終都失敗了,但重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同中國一樣對宣戰問題十分重視。其內閣曾多次就與中國宣戰和斷交問題進行討論。軍方的一致意見是“以不宣戰為宜”。其理由是,宣戰雖然可以阻止中國與第三國的經濟往來,最大限度地切斷中國軍事裝備的輸入,但日本也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大部分軍用物資原料要靠國外進口,如果宣戰,同情中國的國家就會限制對日戰略原料的出口,日本甚至還會遭到國際上的經濟制裁,這對日本來說無疑是弊大於利。

忍耐,再忍耐。終於,機會在等待中來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法西斯的陣營越來越強大了。這時,蔣介石才再也不需要權衡利弊了,徹底放棄了對日媾和的念頭。1941年12月9日,是蔣介石揚眉吐氣的一天。這一天,蔣介石政府代表的中國正式對法西斯日本、德國、義大利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世界正義力量最終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徹底勝利!

(鳳凰網授權轉載,作者:劉繼興,文章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遠征軍撤退途中最悲壯一幕:上千傷病員自焚殉國

2014-06-23 這不是歷史

中國遠征軍戰士

1980年代中期,我常常到昆明一家工廠拜訪一位經歷了緬甸大撤退的黃老人。我們在交談的過程中,辦公室裡面的一位年紀更長的先生經常饒有興趣地聽著我們的談話,並不時插上幾句話,糾正黃先生在回憶中的一些小的記憶錯誤。當時我感覺這位先生講得頭頭是道,就注意了他,結果我才發現,他就是以後許多資料提到過的遠征軍第五軍第96師第288團中校副團長漆雲鵬老先生。

漆老是湖南人,個頭不高但是很健壯,衣服總是穿得整整齊齊,風紀扣扣得好好的。在這家企業擔任工會主席。他講述時總是簡明扼要,如同在地圖前給部下佈置作戰任務。後來他發現我需要聽的是細節後,他才開始講述得稍微詳細了一些。

葡萄,掛在地球最邊緣的地方

說到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失利,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敗退野人山,最後經過千難萬苦到達印度雷多的杜聿明部;也會提到為了部下的生命安全而抗命,從恩帕爾捷徑進入印度的孫立人將軍的38師;還會提到途中受傷最後從雲南片馬進入中國的戴安瀾的200師等。卻很少提到第五軍的96師的撤退路線。

實際上96師在撤退時,走的是一條最不為人所知,也最有爭議的路線。他們最後從緬甸北端的葡萄進入雲南福貢回國。

漆老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

曼德勒大橋炸毀後,我們團是全軍的先遣隊,全部乘坐汽車,由裝甲車開路,浩浩蕩蕩沿著公路向英多、密支那前進。5月8日,我們到達卡薩,有消息說在八莫和密支那發現敵人。軍部命令我師在孟拱進入陣地,尋機攻擊密支那,掩護全軍突圍回國。後來通信員帶來的命令卻是潛入密支那以西!我們聽說軍主力已經向印度方面轉進,要我們師走另外一條路,從江心坡回國。我們只好焚燒輜重上山。在孫布拉蚌(Sumprabum),我們發現一座被英軍遺棄的倉庫,大家把盡可能多的食物馱在弄到的每一匹牲口上,有大米、肉、各種罐頭,但是卻忘記帶鹽。沿途所有和中國交界的地方都有敵情,最後我們不得不一直北上走到最偏僻的地方,即緬甸最北方的葡萄(Putao)。我帶著一個營在前面開路,到處都是砍伐樹木的聲音,有時走了半天,才發現方向錯了,或者遇到絕壁和氾濫的江河無法通行,只好在後面部隊的一片叫駡聲中原路返回。儘管非常艱苦,但是我們走在最前面,從來沒有遇到大量死人的情況,那對部隊的士氣打擊極大,那是後來我聽說的。後來我們終於到了葡萄,那可是掛在地球最邊緣的地方。英國人叫做赫茲堡(Fort Hertz),就是要塞的意思。在這裡我們得到了盟軍的補給,駐防了很長時間。葡萄土司穿著中國清朝官員的服裝,對我們很好。後來余韶老師長沒有等雨季結束,就催促我們回國。我們一路翻越一座座國界線上的高高山脈,聽到前面的歡呼聲,原來山頂石壁上刻著“民國三十一年八月×日,中國遠征軍第96師經此回國 工兵營”。然後我們從土人架設的溜索過怒江,到達了雲南省的福貢縣……

以後,我多次去緬甸密支那,發現當地人常常說到當年中國人曾經到過一個叫做“不大哦”的地方。我努力辨認,終於發現他們說的是“Puta-o”,也就是中國人翻譯成的“葡萄”。這裡是喜瑪拉雅山脈南麓,風景異常秀美。我幾次想去葡萄都未果,一次,我到達了密支那以北的“江心坡”,從河灘上帶走了幾塊血色的鵝卵石。如果再往前,就是孫布拉蚌(Sumprabum)……

96師另外一條撤退路線

幾乎所有的中方資料都是這樣記載的,96師在隊伍的最前面開路,那時部隊準備從密支那回國。在得知密支那被日軍佔領後,他們到孟拱佈防,然後在這裡掩護大部隊撤退。這樣,96師從先鋒改成了斷後。最後和軍部以及22師分道揚鑣去了緬甸最北部的葡萄,然後向東過怒江回國。

但是,以後我從美國的資料中有了新的發現:96師和軍部一同到達了緬甸西北的大洛(Taro),然後,軍部和第22師從這裡經過新平洋(Shingbwiyang)取道進入印度到達雷多(Ledo),而96師卻在大洛到新平洋的途中,向東轉向去了葡萄回國。

這樣,美國的資料和中國傳統資料的96師回國路線有了矛盾。

中國的資料說96師是從孟拱—孟關—葡萄回國。

美軍的資料說96師是從孟拱—大洛—新平洋—葡萄—回國。

史迪威的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在和我討論撤退路線時,對96師也頗有微詞,他說本來在傳統的緬北通向印度的道路上有3萬多印度、緬甸難民在逃亡,對道路和沿途的食物供應壓力很大。第五軍撤退很快就趕上了難民的隊伍,這樣道路和食物的情況就更加惡化。沿途發生了96師士兵搶劫食物、打死難民和緬北克欽村民的情況,這和紀律嚴明的新38師進入印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後來我才發現,96師部分散兵游勇迷路而發生違紀現象也在所難免,但是為此他們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杜聿明一怒之下命令印度近在咫尺的這個部隊,“找你們的師長去!”

美軍資料說:“然後從那裡再穿越巨大的不知名的緬北山地回中國。這樣,96師的耐久力顯示出了中國軍隊最好的品質,如同早期顯示出了他們最壞的一面(搶劫和打死人)一樣。”這支部隊用了35天,跨越了整個緬北野人山,多走了300多公里,副師長胡義賓途中遇敵埋伏陣亡,3000多人損失大半才在葡萄找到了自己的部隊。

撤退途中最悲慘的一幕

在杜聿明部撤退途中,曾經有人記錄過這樣一個極為悲慘的故事:1500名傷病員無法跟隨部隊徒步撤退,又不願意被俘受辱,最後點火自焚,壯烈殉國……

但是,這不是出於國民政府的“正史”,在現在有記錄的許多經歷過這條路線的倖存老兵中,也僅僅有兩人回憶有此事。一時,此事真假撲朔迷離……

最近,原第五軍後人王立榮先生專門為此提供了一條老人的回憶,證明此事並非空穴來風。

已故的老人董祠興原來也是96師288團的一名士兵,他們部隊因故落到了大部隊的最後面。當他們來到緬甸一個叫做曼西和莫的林的地方時,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

在一片被汽油焚燒過的軍部傷兵救護營地上,沒有被焚燒化為灰燼的骨骸和救護車等各種設備殘骸散滿一地,路過的士兵都泣不成聲跪倒在地……

有了這段證言,增強了我尋找這個地方的信心。

2003年,我最後一次見到漆雲鵬老人時,他重病躺臥在滿是排泄物的床上,已經不能說話。他堅持要家人為他穿好衣服,扶他從床上坐起來。我剛一說出“野人山”三個字,老人居然像孩子一樣號啕大哭起來……出來後,我和中央電視臺的編導羅魏相互沒有說話,默默地走了很長很長的一段路。

《時代週報》授權轉載,作者:戈叔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