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機教育是父母育兒的秘密武器

2014-06-23 截拳道

很多媽媽對我說,“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不聽話?”“我都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道理講了他也不聽,那怎麼辦?”“感覺帶孩子好累。”這樣的話我時不時就可以聽到。每每這個時候,我的朋友還會來一句,“你怎麼都沒有這些牢騷?”

孩子的成長過程,會遇到的階段性問題,其實都相通的,只是每一個孩子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又因為每一個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也會導致孩子的不同調皮程度,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是由不同的錯誤來認知這個世界,學習在這個地球上的生存法則。一個隻會聽話的孩子不僅可憐,且讓人可悲,因為他喪失了珍貴的“我”。

所以請所有的父母親們,學會正確的愛你的孩子,給與孩子錯誤的空間以及教育的機會。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聽,並且會聽進你的話,也同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有些話在一種場合說,孩子未必會聽,但是換一種場合,孩子就會聽,為什麼呢?有些話平時說孩子就是不聽,但是換一種情況之後,再述說同一個問題,孩子就很容易接受,為什麼呢?有些話當媽媽說的時候,孩子覺得刺耳,但是當爸爸用另一種方式說出來,孩子又聽進去了,為什麼呢?這都源於一個時機教育。

就好比,孩子不愛刷牙,於是心急的媽媽就對著孩子說,“好好刷牙,不然牙齒都讓小蟲吃完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自個人玩的開心。那麼換一種方式,把孩子不愛刷牙的事情放在心裡。在晚上講故事的時候,挑一本關於牙齒的故事。讓孩子在書本中演繹一遍牙齒旅行記,這個時候,再告訴孩子為什麼我們要好好刷牙,然後就可以靜靜的看孩子的表現了。在孩子刷牙的時候,我們可以提醒一下故事裡的人物。讓孩子正視自己的刷牙。

講一個插曲。有一天,我們開車的途中,看到一個少年在大太陽下舉著廣告站著。豪豪好奇的問我,“他為什麼要站在大太陽下呢?他不怕曬嗎?”我答,“他也怕熱。但是這是他的工作。”於是,我慢慢的給他解釋。我先讓他觀察這位少年的穿著打扮,讓他猜想少年的年齡,然後讓他知道什麼叫兼職。我引導他瞭解少年為何要在大太陽下打工。豪豪問,“那他們家很窮嗎?”我說,“那不一定,他只是想用自己賺的錢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豪豪說,“那為什麼不能讓爸爸給他買呢?我爸爸都會給我買玩具。”我說,“是呀,那你說說為什麼他不要他爸爸給他買玩具,而是要頂著大太陽努力工作呢?”豪豪想了一下,突然說了一句,“那我也不要爸爸給我買玩具了。”他是否真的明白我要闡述的道理,暫時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我知道這是引導他獨立依靠自己的一個時機教育。而且全程一路上,他都很有興趣的在與我討論這個少年,只有這樣,他才會去思考,才會聽我說。

有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情,讓我們很無奈。當下,我們說,“你這樣不對,你不能這麼做。”孩子會覺得媽媽很吵,很討厭。他的叛逆心理就會自然的排斥我們的好意。要知道,孩子還不懂什麼叫善意,什麼叫為他好。他的感覺就是媽媽總說我不好,我不喜歡這樣。

前幾天,我們在社區游泳。游泳池裡有很多散落的球,豪豪很喜歡玩球,撿了一個棒球玩了一會兒,回家的時候,他還不肯放手,想帶回家。我說,“這個球是你的嗎?”他答,“不是,但是這個球沒有人要。”“那這個球也不是你的呀?”豪豪依依不捨的把棒球放到水池邊,然後問我,“為什麼沒人要的球,我不能帶回家。為什麼你說流浪貓可以?”我一時沒有想到他會說到流浪貓,想了想才說,“嗯,這是個好問題。媽媽覺得,不管是什麼,球也好,貓也好。我們首先都不能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走成為自己的東西,對不對?但是為什麼流浪貓,媽媽允許你抱他回家撫養呢?因為貓和我們一樣,有感覺,要吃飯要睡覺,需要人去照顧它們。我們帶貓回家,給它洗澡喂它吃飯都是幫助它更健康的生活,但是這只貓並不屬於我們,我們只是暫時照顧它呀。你記得我們有寫一個紙條放在撿到貓的地方嗎?就是告訴貓的主人怎麼找回她的貓呀。”豪豪眨眨眼,一邊脫衣服洗澡一邊還在和我討論,“那樹枝撿到可以帶回家嗎?”我笑了笑,趕緊轉移了話題。

孩子對很多問題還沒有分析的能力,何為好,何為不好,何為可以,何為不可以?這些在你眼裡錯的事情,孩子其實並不是很清楚,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願意聽,願意問,願意和我們討論的時候,就要抓住這個時機,好好的教育孩子,至少要表達出你的意思,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消化。這就是時機教育。

平常多一份寬容,抓住時機多一份溝通,會讓你的育兒教育更為順暢!


家庭教育方式很重要

2014-06-22 截拳道

【家庭教育方式很重要】


  ★寵出來的孩子--危險


  ★捧出來的孩子--霸道


  ★慣出來的孩子--任性


  ★嬌出來的孩子--脆弱


  ★打出來的孩子--逆反


  ★罵出來的孩子--糊塗


  ★逼出來的孩子--出格


  ★磨出來的孩子--堅強


  ★苦出來的孩子--懂事


  ★教出來的孩子--傳統


  ★闖出來的孩子--勇敢


  ★搏出來的孩子--成功


  ★表揚出的孩子--自信


  ★溺愛出的孩子--依賴


  ★哄出來的孩子--虛偽


  ★縱容出的孩子--傲慢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強。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嫉妒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鉤心鬥角。


  羞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心懷內疚。


  容忍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必能極富耐性。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你的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你不努力決不會成功。


哈佛面試官:台灣別當「媽寶島」

作者: 採訪整理/李雪莉 | 天下雜誌 – 2014年6月24日 下午4:44

32歲時就當上高盛證券合夥人,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客座副教授,今年43歲林夏如的人生路走得風火。她經歷過華爾街最風華的年代,見證亞洲創投崛起,帶領高盛香港,管理亞洲12個國家的投資,包括阿里巴巴、新浪的先期重要投資者。

她還有一份很特殊的經歷,就是擁有20多年面試官的經驗。她代表哈佛校友面試亞洲學生,也因高盛合夥人身分,看過數萬份履歷。

林夏如能在短短幾分鐘閱讀履歷表的過程,看到台灣人才在世界競爭光譜上的優缺點。她對台灣社會誠懇地提出她長年的觀察和建議,以下是採訪內容:

20幾年面試官的經驗,可以看到台灣學生是相當不同的。履歷有一些很容易了解的方法,一般台灣學生暑假很少實習或工作,這很明顯,因為他們第一份正式工作是23歲才開始。

認識自己的必要

美國人21歲一般都比中港台同齡者成熟,對自己的了解也比較深,但這並不表示說台灣學生的潛力不足,而是人格的發展上,台灣年輕人踏出去的腳步比較慢。

台灣年輕人喜歡讀研究所、晚入職場,所以很慢才感受到美國高中畢業生的心情:那是第一次要了解不在家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社會要扮演什麼角色?想參加什麼團體?人生怎麼過不會浪費?

我在台灣有機會見到台灣優秀的高中生,去年見了一群建中、北一女、中山的學生,他們都想申請到香港讀大學。

最有趣的是家長都陪著來,而且讓我震驚的是,學生自我介紹時,父母已開始說:「不,你應該說這個」或「不不不,他不喜歡鋼琴,他是要做商的、要當醫生的。」結果孩子們就不說話了。

孩子們為什麼不說話?

我覺得這些年輕人不是消極地不表達,只是沒辦法控制這些父母。當我請父母到外頭等待,忽然間,學生變得非常積極踴躍發問:在香港讀書,容易交朋友嗎?畢業後能留下工作嗎?台灣人在那裡有什麼優勢?有些問題都比父母好很多。

父母都希望小孩子有一個certain future(確定的未來),但現在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要有冒險精神,因為世界改變太快。面試時,除了人格特質、專業技巧,我們也重視熱誠跟興趣。這一點,在台灣也是很被壓抑的。

媽寶社會 父母的一廂情願

不試著冒險或走出去發展,也是因為台灣很舒服。

很舒服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大學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先進國家應該做的,像香港、美國大學畢業生都超過3成,在先進國家這是一個必然現象。但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這麼多,經常沒得到適合社會需求的培訓,結果讓學生畢業後非常失落。

第二個原因,是台灣社會太保護下一代,擔心孩子沒有得到所有優勢。所以我看到在身邊親戚朋友都是,有能力的父母,會一廂情願地滿足下一代。

年輕人不一定要找薪水最高的,但要能建造一個更美麗、更美好的未來;我覺得下一代要有正確的觀念,要做負責任的公民、有企圖心的領導人。

台灣一定要鼓勵年輕人,多往外看,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回來,創造回來的願景。畢竟,像台灣這麼美好的地方是很少的。( 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550期 )


台灣變「媽寶島」/陳文茜:愛一個孩子,有錯嗎?

2014-04-16 天下雜誌 545期 作者:陳文茜

愛,從來不是錯;愛的方式,或許有錯。「孩子在外面一點競爭力也沒有,」是父母不忍放手的藉口。什麼時候開始,「逃避」反成了世代的共通點?

這一切的發展,非任何人所能想像。許多父母回首自己二、三十年前,如何看著剛出生的孩子,想像他或她長大後可以擁有更美好人生的雀躍,如今只能一聲嘆息,然後想辦法讓疼痛慢慢逝去。

嚴長壽的新書《你就是改變的起點》,對現代父母的教育方式提出反省。「當我們爭取到經濟狀況的穩定,卻開始縱容下一代,只要求他們讀書,剝奪了他們應該要為社會、為自己負責的能力。我們以自己的經濟實力,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成功經驗來走,卻壓制了他們開啟天賦、探索自我、服務人群的能力。在我們的保護傘下,他們失去了自主能力;在我們自以為善意打造的溫床中,他們失去了危機意識,更在我們一再寵溺愛護下,失去了面對挑戰的勇氣。」

嚴長壽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他的為人、奉獻、價值觀、人生選擇、一生永不放棄的一些堅持,令人敬佩。他語重心長道出了這一代父母教養子女的錯誤。他鼓勵父母們,不要再「呵護」孩子,也客氣地評論若干媒體「台灣到新加坡當基層勞動力」的報導。(●延伸閱讀:嚴長壽:找到自己的第一名)

嚴先生主張,「讓孩子有機會到異鄉歷練,甚至吃點苦頭,並不是壞事」、「到新加坡能夠看到年紀差不多的其他國家年輕人,發現他們具備多種語言能力,既能吃苦,又有紀律。台灣年輕人就會馬上被逼著走出舒適區,面對全球化世界的競爭力」。讓孩子們提早「勇敢認清世界現實」、「練習從底層往上看,往左右看」。(●親身告白:來新加坡工作不是「台勞」,而是「孤兒」)

少了「負責的積蓄」

嚴長壽對二十至三十歲世代的教養見解,不是唯一。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去年出版《晚熟世代》,也點出了台灣年輕世代的茫然、憤怒及晚熟。他總結其原因,主要仍歸因「父母寵溺過度」、「又干預過度」。當一個孩子自小犯錯,父母急著當他的保護傘,擋在前面;這樣的孩子等同缺少了「挫折」的歷練,少了「成熟的存摺」、「負責的積蓄」。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為,父母過度干預,讓孩子缺少「挫折、負責的積蓄」,是導致台灣年輕世代晚熟的原因。(鍾士為攝)

我自己沒有孩子,但的確看到許多與我同年齡、深深懊悔的父母,至今仍在不時回首過往:「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話我該說而沒有說?」「多麼希望我們的孩子還在童年,一切可以重來。」

「愛一個孩子,有錯嗎?」這八個字,對我相似年齡的父母,有若刀割般的煎熬。他們成長於被自己的父母過度責罵管教的年代、學校吊起來打,家裡抽鞭子揍……,即便如此,他們仍深深記得父母為維持一個家的溫飽,日夜辛勞,黑髮成灰。

於是他們把一生所得、一生欠缺,毫不猶豫全交付給自己親生的下一代。自童年起,孩子有父母小時候吃不起的青蘋果、電視看得到卻永遠買不起的樂高、穿不起的舶來品……。孩子犯錯,別說捨不得打,連罵都心疼。

滿滿的物質,代表滿滿的愛,我們這一代的父母,錯誤地以為填滿幼兒的房間即是一切。他們相信,把自己童年錯過的給孩子,孩子長大後,會更好。

「我們錯了!」這一代的父母,流著眼淚,普遍追悔地認錯。

「愛一個孩子,有錯嗎?」

我不認為答案是一方的。如果父母的溺愛教育有錯,那也是來自「愛」的出發點。愛的方式,或許有錯;愛,從來不是錯。

父母的愛,從來不是錯;愛的方式,或許有錯。但要反省的,也不只有父母。(鍾士為攝)

曾幾何時,我們的世界不只被支解成不可寬恕的宗教、民族國家……,現在還加上了「世代」。世代的矛盾在歷史裡,或許無足驚訝。在親子關係中,不應成為單方的究責,以及另一方的「理所當然」。

如果父母曾經因為愛孩子的方式,導致教養有缺憾,不等同他們的愛全錯;更不代表當他們低頭懺淚時,孩子有權力指責他們,然後轉身一走,不一起面對自己人生的挑戰。

要反省的,豈只是父母。

我自己是一個從小被寵溺長大的孩子。我是外婆的一切,她可以為我生,可以為我死。她極少擔憂自己的病危,卻經常煩惱我的「便當菜色」小事,今天煎旗魚、明日包壽司……。

我玩了一整個暑假,兩個月功課一片空白。全家連舅舅都動員幫我寫作業,家裡客廳像一條「代工生產鏈」。

直到外婆真正倒下前,我飯來張口,茶來伸手,不知制服在哪兒、書包課本帶了沒……。每天在學校「抗爭」無聊的教官,下了課只顧看課外書、花園裡做白日夢。唯一給外婆的承諾:拿著一本談「黑洞天文學」的書,對她吹牛「哪一天,我帶妳去月球。」

外婆給我的教養訓斥很少,其中:「不能看不起比妳窮的人,他只是命沒妳好」、「有能力被別人佔便宜,是妳的福氣」;其他「快樂就好」,凡做錯任何事「嗚……她沒有爸爸媽媽。」

外婆在我十七歲那年離世,我這一生唯一歷經最深的愛、毫無保留的付出,也在那一刻終止。

因此,每回我看到朋友為自己曾經對孩子過度溺愛懊悔,而他們的孩子即使近三十歲了,還在大吼大叫時,外婆的影子便會飄入我腦海裡。

我好想衝過去抓著那個仍然擁有無窮愛的孩子,搖醒他,「你知不知道,擁有父母的愛,是多麼幸福的事?」「看看孤兒院的孩子,你到底抱怨什麼?」「世界真的虧欠你那麼多嗎?」我更想抱住那個悔恨無比的父母,告訴他們,「愛一個孩子,沒有錯。」「錯的,是孩子自己不知珍惜。」

總得痛了,才知道

當然往往,我什麼也沒做。站在那裡,目睹一切,靜靜離開。我知道,有些人這輩子,總得歷經「失去」,才願意長大;總得痛了,才知道「惜福」。

外婆對我的溺愛,並沒有把我圈在一個舒適環境,害怕挑戰。相反的,她給了我自信及勇氣,並教導我要信賴世界(所以我碰到騙子,往往會氣炸地翻臉)。如果我比同輩多一點骨氣,少一點恐懼;多一點創意,少一點框架;全來自於她的溺愛與包容。

愛,是一個孩子成長時,最重要的禮物;它不應,也絕不該成為下一代逃避責任、面對艱苦的藉口。

一些被孩子「啃老」的父母,經常手足無措,甚至得憂鬱症。我給他們的勸告和嚴長壽一樣,都是:把孩子丟出去,讓他們接受歷練,縱使殘酷,也必須放手。這類父母的煎熬,令人心疼。他們知道自己不可能遮蔽孩子一輩子,卻又害怕一放手,「孩子在外面一點競爭力也沒有。」

想到新聞裡誰的孩子跳樓、割腕、自殘……,「愛」變成「理智」的敵人,於是「逃避」的不只下一代,還包括了「逃避的上一代」。

每個人的一生,或許只是幾頁不斷修改的筆記書。有的家庭幸運地書寫幸福,有的家庭自始至尾,燈下都是當「父母」的,不斷地想撐出那本破碎的筆記本。每回任性的孩子撕了幾頁,當父母的總想辦法把它黏回去,從黑髮黏到白髮。

公平嗎?

在父母愛你一生以後,甚至他們還在低頭檢討自己時,親愛的、幸福的孩子們,若你仍然還在「虛無人生」,請你回頭想想此篇文章的這句話:「愛一個孩子,有錯嗎?」

我想我的外婆從來不曾想像,愛孩子,在某個時代,竟然成了一件錯的事!這簡直成了悲壯之舉。(作者為知名媒體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