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志良批馬降稅惠財團 政府沒錢投入醫衛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3.06.14 03:24 pm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今天出席一場民間公共衛生論壇時砲聲隆隆,直言政府若減少醫療費用,「五大皆空恐變成八大皆空」;更罵政府「笨蛋!」,根本的問題是財稅制度不公,政府沒錢。他更抨擊總統馬英九任內降稅降最多,以後國民黨中常會不要再宣讀國父遺囑,因為早就違背三民主義與國父均富的理想,錢都被大財團賺走。

楊志良今天在一場食品安全論壇記者會中,痛批政府財稅制度走偏,造成貧富不均、政府也沒錢建設。他說,台灣投入醫療的費用已經不算多,若要從醫療中拉出一部分出來給公衛預防工作,非常困難。他更提及發生H1N1疫情時,有件很丟臉的事情,政府拍板提供部分民眾預防接種疫苗的經費,但政府卻沒錢,最後只好從莫拉克風災經費中撥一部分經費,除了給災民打預防針,也補助民眾施打。

楊志良說,問題的根源是在於稅制不公,台灣稅制從統李登輝任內開始走偏,到了總統馬英九任內更嚴重,因為降太多稅,錢都被大財團賺走。

他解釋,政府營利事業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甚至希望財團可以增加投資創造機會,但這個方法在國際間已經被證實是行不通的,財團有錢就拿來炒房,擁有帝寶者,一年繳的管理費比繳的稅還多,再去看看帝寶每天晚上根本很少戶數亮燈,就知道是炒房,「現在就等看誰是最後一隻老鼠、遲早會崩盤」,台灣在民主國家中已是很爛的國家。

楊志良質疑說,這些道理「我上大一的經濟學就懂,為何財政部或財政委員都不懂?」


觀察站/稅之惡 誰之過?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特稿】2013.06.14 03:02 pm

馬總統上任之初,為了搶救疲弱經濟及吸引資金回流,祭出一連串減稅措施,遺贈稅一降就年損失192億元;通過促產條例延長,稅收一減又是一年150億元;最大宗的營所稅更從25%驟降到17%,流失千億元稅收;再加上其他林林總總減稅優惠,才一年光景,稅改聯盟在馬總統上任周年財稅總體檢,統計減稅金額近2千億元,當時的財政部李述德被冠上「史上最敗家財政部長」之名,此後如影隨形。

李述德當時引用拔毛理論,主張減稅舉債是為了創造更大稅收,是「造福子孫」,但如今看來,減稅創造的經濟成長效益,受到全球景氣衝擊影響,成效有限,但政府財政因為減稅引發財政危機,進而造成重要施政進退不得,後遺症已然浮現。

減稅與經濟效益之間因果關聯,一直是爭議性話題,但當開源增稅處處受肘,討好減稅優惠不手軟時,施政財源左支右絀,政策規劃只好七折八扣。

就像家庭支出柴米油鹽,樣樣都要錢,政府要照顧人民生老病死,那樣不需要財源? 近幾年無所節制的舉債、減稅,已經陸續看到惡果,各方有志之士紛紛提出沈痛建言,財政單位應該正視開源節流的重要性,屆時苦果也是全民難以承受。


公衛經費少 食品業平均每7.5年才被稽查1次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3.06.14 03:02 pm

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傳,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衛促會)今天表示,每年9000多億全國醫療保健支出中,公衛部門經費僅占3.88%,比加拿大、大陸還低,形同「醫療巨人、公衛預防侏儒」,用於食品安全預防費用更少,2011年每位國民分配到食品衛生經費34元,僅是英美的20%、香港的7%,由於食藥局人力有限,據統計,國內食品業者平均每7.5年才會被稽查到一次。

衛促會今天召開「食品安全之鑰在預防」記者會,衛促會理事長陳美霞表示,以加拿大來說,公衛經費占其醫療保健支出約6.5%、越南歷年來約占13%-15%、大陸約10%、不丹9%,台灣遠低於這些國家。進一步分析2012年衛生署年度預算中,食藥局經費僅占衛生署總經費的2.7%,而人力也僅占10.1%。

陳美霞更抨擊政府對於醫療及公衛預防政策完全顛倒。她指出,衛生單位需要稽查人力,但以2010年各國食藥局人員每人平均服務人數來看,台灣食藥局人員一人要服務5萬人、韓國3.6萬人、美國2.3萬人。根據了解,各地衛生局人員、食藥局人員都累慘了,食藥局部分辦公室每天晚上9時還燈火通明。而根據衛生署資料,在這麼有限的人力下,食品業者每7.5年才會被稽查到一次。

食品安全是公衛體系預防的重要一環,陳美霞說,食品安全層出不窮,表面看來是黑心廠商不法之舉,事實上台灣公衛體系長年廢功,正是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虛弱的根源,就算政府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但若沒經費也等於沒用。

因此,衛促會提出政府應扭轉重醫療輕預防政策的短中長期規劃,並逐年提高國內整體食品安全經費及人力,以保障民眾健康,政府需要長期監測和掌握食品安全經費及人力的使用、配置。

衛促會也認為,政府應撥出更高比率經費給衛生教育等工作。與會的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副局長吳秀英表示,此次食管法修法中,已針對食品等業者建立強制登錄、提高罰則刑責、建立補償機制等政策,希望可以改善國內食品安全的問題。


劉克襄/台灣仍是好品牌?

【聯合報╱劉克襄】2013.06.18 02:02 am

「我們被台灣騙了。」

毒澱粉毒醬油事件後一星期,受邀到新加坡演講。跟當地年輕人談旅行,得到的第一個答案,竟是如此尷尬的回應。

我苦笑不語時,他們才解釋原委。以前常去台灣觀光,每次按圖索驥享受了許多美食小吃,沒想到現在才恍然都是有毒的。新加坡的超市以前都設有台灣專櫃,跟日本一樣值得信賴,如今都很困惑到底要不要買?

星幣是強勢貨幣,又跟台灣有著高度接近的文化。台灣製造在他們眼中,向來是便宜又充滿品質保證的高檔產品。那種認同有著遙遠的親切,包括台灣的國台語歌曲和文學,連電視劇「家」、「夜市人生」等通俗肥皂劇或鄉土劇,在此都受到廣泛熱烈的歡迎。那種莫名的喜愛,往往讓人有著微妙的感動。

曾幾何時,我們辛苦在外透過各種管道宣傳,長期積累的美好,全都因食物問題一夕崩盤。這一品牌的瓦解,不只是對一個地區食物的充滿疑慮,而是對一個國家的人情溫暖和服務熱情,連帶地喪失信任。

那幾日,特別走逛新加坡的超級市場。架上琳瑯滿目的新鮮食品,來自世界各地。不論遠近,從外觀和食材的貼示內容即知,若仔細檢視一樣問題叢生。星國衛生單位是否有人力檢驗,恐怕也教人疑慮。

我並非想為自己的家園辯駁,或者為台灣的衛生單位脫罪。諸多食品堪虞,本來就是不能說的公開祕密,從來也不只是地方性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的一環。一個地方出了狀況,影響都會遍及地球。

惟台灣更有責任,因為相較於其他國家,大家都相信,我們更能把關。過去,我們也確實朝這個方向,展現這樣的品質保證,更強力釋放這種安心的訊息給消費者。不要說義美,連普羅的食品龍頭7-11,去年以來都請阿基師拍攝系列食物安全的廣告。從雞蛋日期的保鮮到一等米的檢驗,都一而再地闡揚自己的美好。

若果沒這些前瞻性,勞心費力的屢屢保證,食物出了狀況,檢討改進便罷。問題是宣示再三,高豎道德標準,卻還出事,那才悲哀,才教人生氣。

但遭遇此一食品打擊,不盡然是壞事。這幾年好些NGO團體早已憂心忡忡的提出食物安全的警告,不斷想從孩童和年輕人的食育出發,提醒政府趕快亡羊補牢。

明眼人亦知,食品衛生全面爆發弊病,只是遲早發生,何時發生而已。接下,端看如何採取應變措施,讓人恢復信心。那不只是重罰重判,禁不起再次發生類似的食物事件。從塑化劑以降,我們對外累積的信用額度,這回全被扣光。

下午我繼續逛街,走到鼎泰豐在此的分店駐足,旁邊剛好有一群新加坡人在買果汁。小攤上擺著一堆豐饒的水果。

有男的嚷道,「水果這麼漂亮,肯定有毒。」

女的也嘻笑附和,「搞不好是台灣的!」

這是我聽過最不堪的羞辱,卻毫無能力反駁。沒想到,才短短不到一個月,「台灣」竟變成這等劣質不堪的代名詞。

台灣仍是好品牌,這樣的形象回得來嗎?大家必須擁有這樣的共識和決心,一個要盡快對國外釋放的訊息。經由這回重創,政府恐得有一個新的宣傳布局,重塑台灣的形象。

但哪裡跌倒便得哪裡站起,我們是否準備好,決心在食物這個議題上徹底地展開鐵腕政策,率先做為他國表率?此事若裹足不前,不要說說服別人,連國人恐怕都無法相信了。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黑心食品 五十步笑百步

2013-6-2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 評論數: 0 |原作者: (曾泰元/東吳大學副教授)

問題食品連環爆,台灣好像頓時成了一個黑心食品猖獗的化外之地。不僅對內危害了國人的健康,對外還丟盡了台灣人的顏面。許多人總是自命清高,習慣訕笑大陸黑心食品橫行,這豈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

兩年前,塑化劑事件曾狠狠地打了我們一個巴掌,想不到歷史這麼快就重演,而且程度更嚴重,影響範圍更廣。

中國大陸的食品安全問題的確不少,黑心食品層出不窮,連許多大陸人都對自家的產品充滿了不信任。台灣的食品安全記錄也並不光彩,黑心食品更是時有所聞,最近的這些事例就是鐵證。然而過去數年來,我們看到對岸爆出黑心食品總是見獵心喜,幸災樂禍,自以為高人一等,對他們冷嘲熱諷,殊不知兩岸都有黑心食品,龜笑鱉無尾,不過是一丘之貉罷了。

最近幾年,部分大陸人士給了台灣許多讚美,這些讚美就好像迷魂湯一樣,灌得大家都飄飄然,慢慢地就真以為自己是那麼高尚完美。這個要不得的自我陶醉和自我膨脹,讓許多人在面對大陸時原本就潛藏的、井底之蛙式的優越感再加一級。不管有形或無形,直接或間接,許多人處處表現出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姿態,去屈尊俯就對岸的大陸人。

一個黑心食品,映照出台灣人過分自我的優越感,也暴露我們難以啟齒的自卑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