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6-14
這問題很嚴重,請大家一起關注。
有一年夏耘, 姚量議帶大家到自家養雞場,請大家吃家裡養的雞、另外又訂了雞腿便當,請大家比較。的確,自家養的土雞肉就是又Q又甜美,而便當用的肉雞則顯得很鬆弛。後來害我每次吃雞腿便當很鬱卒。我也想起每次去二阿姨家吃飯的時候,她都會夾好幾塊雞肉給我,說這是「阿姨自己養的喔!」,吃起來就是和外面的雞不同。
前陣子看到新竹市政府去對市場雞攤逐一開罰,就覺得很莫名。決定自己要吃什麼,應該是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政府用「防疫」為由,任由財團壟斷電宰,消滅多樣化、在地的土雞產業,就是便宜行事、就是圖利財團!
「台灣農村陣線則指出,台灣特色土雞具備國際競爭力,但電宰制度卻只適合肉雞,恐讓土雞業者無所適從,萬一整個產業都被毀滅,到時候台灣損失的不只是超過238億元產值,更可能讓30萬名從業人員全面失業,不可不慎。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營運行銷組組長黃全成透露,目前多數電宰設備都是統一規格,只適合宰殺固定大小的肉雞,但台灣有許多特色土雞,規格並不統一,如果強行送入電宰,最後雞農得面對的,就是斷翅、斷腿、破皮、殘留內臟的肉品,恐難讓消費者買單,土雞業者也會因此失去競爭力。」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6-14
在公平會,我們喊:「反壟斷,要自由!」
在農委會,雞農喊:「反壟斷,要生存!要防疫!」
在臉書上,鄉民喊:「反(統一集團)壟斷,要健康!」
我想到公視《誰來晚餐》節目,拍 廖賢賢回雲林的果菜批發市場,跟著老爸一家一家去宣傳反媒體壟斷的時候,她講半天「反壟斷」,農友都搞不大懂。結果她老爸接過去說一句,「妳麥講那麼複雜,就是『媒體整碗捧去啦!』。」
結果農友就全通了,因為「整碗捧去」他最懂,還反過來跟賢賢解釋起小農怎樣被盤商「壟斷」、層層剝削。
嘿,對,我們活在這鬼島,有愈來愈多財團企圖把我們的生活整碗捧去。
但當「反壟斷」成為共通語言時,這就是人民團結、奮起抵抗的開始。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6-14
深夜與網友在臉書上討論昨日的「反壟斷! 求生存!要防疫! 613全國土雞產業萬人大遊行」,及政府的禁宰活禽政策。
讀了 上下游 News&Market的這個(不)懶人包系列報導。獲益良多。
大家一起來關注這個議題吧。
活禽禁宰阻生計?土雞農進擊農委會抗議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2013/06/13
記者 鐘聖雄 / 台北報導
陳保基滅雞?不滿政府以防疫為由,在沒有配套情況下就讓活禽禁宰政策匆忙上路,今下午超過2千名各地雞農聚集在農委會前抗議,痛批政府圖利財團強推肉雞電宰制度,恐讓30萬名土雞業者失業。
身兼屏東土雞聯誼會會長、獸醫師身份的黃恭喜表示,台灣至今都沒有發現H7N9禽流感疫情,即便有國人境外感染,也都沒有人傳人案例,但政府卻一再以「防疫」為由,在沒有考量小型業者生計,以及更多配套措施前,就強推活禽禁宰制度,並讓大型財團壟斷電宰廠,毫無道理可言。
電宰不利特色雞種 學者斥政策無配套形同殺人
中興大學農業政策中心特聘教授陳吉仲指出,自從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自由貿易組織後,不少在地生產農業都受到衝擊,但特色土雞業者非但沒有受到衝擊,在2011年還創造了238億元產值,佔總畜產產值超過20%,遠超過白色肉雞的177億元產值,證明台灣消費者願意掏腰包支持,但「貿易自由化沒有打倒我們土雞業者,結果我們卻讓沒有配套的政策毀滅土雞業,這不只是政策不當,而是政策殺人」。
台灣農村陣線則指出,台灣特色土雞具備國際競爭力,但電宰制度卻只適合肉雞,恐讓土雞業者無所適從,萬一整個產業都被毀滅,到時候台灣損失的不只是超過238億元產值,更可能讓30萬名從業人員全面失業,不可不慎。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營運行銷組組長黃全成透露,目前多數電宰設備都是統一規格,只適合宰殺固定大小的肉雞,但台灣有許多特色土雞,規格並不統一,如果強行送入電宰,最後雞農得面對的,就是斷翅、斷腿、破皮、殘留內臟的肉品,恐難讓消費者買單,土雞業者也會因此失去競爭力。
台灣農村陣線蔡培慧憂心指出,農委會只開放部分私人業者投資電宰廠,不僅造成電宰廠區域分佈不均,也會讓肉雞產業由「八大電宰廠」聯合壟斷,這才是電宰制度最核心的問題,也是迫使雞農為了生計走上街頭的原因。她痛批,農委會號稱全台已有83家合格電宰廠,但他們調查後卻發現,現在只有47家業者願意代殺土雞、特色雞,而且區域分佈極不平均,農委會根本是以謊言在推動電宰政策。
來自高雄美濃的雞農阿清表示,她從中國嫁來台灣後,靠小量飼養放山雞、代客殺雞才勉強養活一家五口,但禁宰活禽制度上路後,旗山、美濃一帶根本沒有合格電宰業者,她每天必須耗費2小時車程往返位於鳳山的電宰廠,回美濃後肉品都快發臭,也讓她生意一落千丈,未來一家五口生計恐陷入瓶頸。
台灣農村陣線強調,他們從未反對政府防疫,但禁宰活禽制度才上路一個月,台灣的土雞供應量就直線下滑,光是端午節前夕就造成1.5億產值蒸發,證明配套措施非常重要。他們提出以下五大訴求,希望農委會能兼顧防疫與產業發展。
一、各縣市設立「公有家禽活禽批發市場暨電宰場所」。
二、考量區域平衡,增設「公有屠宰場所」。
三、開放養雞場、特色雞業者內設立「簡易電宰設施設備」。
四、輔導攤商於市場內合作設立「衛生活禽隔離電宰場所」。
五、建立國內土雞認證制度。
農委會:防疫不會走回頭路,會持續輔導業者轉型
上千名雞農今下午聚集在農委會外抗議,不少雞農激動地對農委會投擲雞蛋,也有群眾和執法警方發生零星衝突,最後終於迫使農委會主委王政騰出面邀請雞農代表入內協商,但全程禁止媒體採訪。協商代表蔡培慧會後指出,雞農與農委會毫無交集,王政騰也一直沒有正面回應訴求,他們打算日後號召更多雞農上街抗議。
農委會新聞稿強調,活禽禁宰是預防人類感染H7N9的必要措施,部分業者若因傳統市場活禽禁宰政策面臨困難,農委會將持續輔導特色土雞產業轉型。至於電宰廠分佈不均問題,農委會則呼籲有需求的雞農可提出申請。
農委會指出,台灣加入WTO前,國內白肉雞與土雞「生產比率」約為1:2,但10年來兩者比率卻已變為2:1,顯示土雞市佔率大不如前(註),但部分土雞業者自認「土雞可以鬥贏洋雞」,錯失產業轉型機會,農委會將藉推行活禽禁宰政策機會,持續輔導業者轉型,建立高附加價值產業鏈。(註:農委會在新聞稿中所用字眼為「生產比率」,並非產值,而其新聞稿後段說明,也是說土雞「市佔率」僅有白肉雞一半,兩者與國內產值無關。據中國時報報導,去年國內白肉雞用量約25萬噸,其中有超過11萬噸,也就是4~5成是由國外進口。)
農委會防檢局重申,活禽禁宰政策是政府回應H7N9疫情的必要戰略,將堅定持續推動,不可能走回頭路,他們會持續加強媒合活禽進入合法屠宰廠、改善提升屠宰廠品質,並增加對特色雞的媒合與輔導措施。
禁宰活禽政策體檢(1)電宰真能有效防疫?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3 年 05 月 12 日
本文摘要:禁宰活禽政策即將上路,活禽雞販除了擔心到時候電宰廠「殺不出來」,無雞可賣;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實地走訪大台北唯一合格的電宰廠,發現屠宰室雞隻內臟四散,雞腸直接放在屠宰室走廊,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出,電宰完的雞隻甚至沒有套袋就直接丟進卡車,衛生安全與能否有效防疫,恐怕大有疑問。
編按: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個推動了八年的政策,歷經兩次喊喊停停的大轉彎,迄今,攤商要求建立的小型電宰廠、人工屠宰、冷藏設備等配套措施,只聞樓梯響,禁宰活禽是否等於全面電宰?電宰又真能有效防疫嗎?上下游新聞市集從源頭追溯,採訪雞農、盤商、雞販,檢視禁宰活禽的衝擊和影響,製作系列報導。本文為系列之首。
────────────────────────────────────────────
禁宰活禽政策即將上路,活禽雞販除了擔心到時候電宰廠「殺不出來」,無雞可賣;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實地走訪大台北唯一合格的電宰廠、台北市家禽批發市場附屬屠宰場(簡稱環南家禽市場屠宰場),發現屠宰室雞隻內臟四散,雞腸直接放在屠宰室走廊,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出,電宰完的雞隻甚至沒有套袋就直接丟進卡車,衛生安全與能否有效防疫,恐怕大有疑問。
環境髒亂,攤販自己貼合格屠宰貼紙
凌晨零點,環南家禽市場屠宰場的一天才正要開始。5、6個工人擠在不到兩公尺寬的屠宰室,熟練地將一隻隻雞懸吊在掛勾上,電暈、放血、拔雞毛、挖內臟,地上到處是四散的雞隻內臟;黃色塑膠門簾外,挖出來的雞腸用簡單的垃圾袋包裝,放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屠宰室沒有管制,沒有消毒,任何人都能隨意進出。
上月16日,農委會以防疫H7N9為由,宣佈從下月17日起,傳統市場禁宰活禽,後又因台灣出現首例禽流感提前到本月17日起實施。政策就要上路,電宰廠的衛生安全明顯跟不上政策腳步。
環南家禽市場屠宰場是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唯一一家合格電宰廠,日宰三萬隻雞,屠宰室旁邊就是活禽行口的集散地。屠宰室處理雞隻時,卻未將塑膠門簾確實拉上,許多雞販穿著沾滿雞屎的雨鞋,逕自穿梭在屠宰室走廊,大大提高交叉感染風險。
曾在環南家禽市場工作的劉先生及多位雞農更指出,雖然電宰廠有獸醫進駐,「但檢疫人員『看前不看後』」:雞隻進場前,會抽檢排泄物;屠宰後,卻直接將合格屠宰貼紙,發給業者自己貼。有雞農就質疑,全面電宰後,難保不會有業者偷偷販賣合格貼紙給私宰場,成為更難管控的「地下經濟」。
合格貼紙不一定合格,置放的環境也大有問題。活禽交易市場內就可看見一包包貼著合格屠宰貼紙的雞隻。電宰廠外,剛宰好的雞隻浸在馬路邊的橘色水桶中,許多電宰雞甚至沒有任何包裝就丟進卡車,沐浴在粉塵、汽機車廢氣中,和政府宣稱的「全程冷藏」,有很大的落差。
管理不當,病雞可能進入市場
雞農姚量議表示,雞農並非反對電宰,但政府若沒有做好把關,全面電宰可能會讓病雞流入市場。他指出,過往能進入菜市場「選秀」的活雞,都是龍中之龍、鳳中之鳳,因為雞農、行口、攤商、消費者都不願看見病懨懨的雞;若改成電宰,消費者分不出來,政府把關又不嚴厲,這些病雞可能會被分切流入市面。
活禽攤商更擔心,以後無法親自挑選雞隻,電宰廠的把關不落實,無法對客人保證品質,價格若又比不過連鎖通路,根本就是要他們收攤。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李淵百認為,傳統市場禁宰活禽確實比較衛生、環保,但相關的配套措施要做好。他以法國為例,法國全面電宰,但產銷履歷制度完善,即使價格較貴的紅標雞市佔率都能達到三、四成。消費者對電宰雞沒信心,舉世皆然;政府更應該做好品質管控和流程追溯,但台灣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身體強壯的雞才能脫穎而出到市場,雞農擔心電宰後若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恐將導致病雞流入市面。
電宰廠效能不足,怕「殺不出來」
除了衛生安全有漏洞,電宰廠的效能,也是一大問題。
農委會統計,目前台灣每天約消費30萬隻有色雞(仿土雞),約有一成在傳統市場宰殺;全國82家合格屠宰場,足以應付這一成的量。防檢局肉品檢查組組長林進忠更表示,台灣屠宰場密度全球第一,還有50幾家申請成立,不鼓勵業者繼續投入。
但包括基隆市、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都還沒有電宰廠,而雙北市加起來的活禽攤商有300家,環南市場屠宰場未來屠宰量勢必大增。現行的電宰廠規格都是為白肉雞量身打造,有色雞體型差異大,要花更多人力吊掛宰殺。農委會雖然強調只要加班就可應付,但環南市場的電宰雞批發商批評,現在連假日的需求量都快殺不出來了,以後不知道要等多久。
環南市場屠宰場共14條屠宰線,光宰白肉雞,每條線每小時最多可殺700隻;若單宰仿土雞,每小時約可宰600隻。以現行工時5小時計算,一天最多可以宰5萬隻雞。
不過環南市場的活禽交易量一天就有6萬~8萬隻,目前僅三萬隻進電宰廠,換句話說,本月17日後,每日可能多出3萬~5萬隻雞的電宰量,而且大多是比較不容易屠宰的仿土雞,勢必得靠加班因應。
此外,中元節或春節的雞量至少暴增2、3倍。環南市場行口商認為,加上活禽的量,平日就要加班了,遇到大節日,電宰雞肯定會供不應求,「政府只會看數字,根本不了解實際狀況。」若電宰廠真的來不及供應,消費者可能買到預先冷凍好的雞,甚至買不到。
許多早市攤商擔心,環南市場本就有固定客戶,若電宰量暴增,新進攤販的順位一定排在較後面,可能趕不上開市時間。
此外,政府計算屠宰效能時並未考量地區差異,新竹市養雞協會理事長蘇永勝就抱怨,新竹市連一間屠宰場都沒有,政府一直說會媒合,但偏遠地區的小型雞農每天屠宰量只有個位數,「誰會為了三隻雞每天花一、二個小時車程?」若政府不在各地方普設簡易屠宰場,小型雞農遲早滅亡。(系列待續)
禁宰活禽政策體檢(2)雞販舜仔的一天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3 年 05 月 14 日
本文摘要:上下游紀錄雞販舜仔的一天,舜仔的心聲是:「雞販不是不注重衛生,有病我們第一個得啊!如果可以在市場附近設個鐵皮空地,讓我們集中屠宰,隔開客人和活雞,我也願意配合,一定會比現在全面電宰衝擊小多了。」
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個推動了八年的政策,歷經兩次喊喊停停的大轉彎,迄今,攤商要求建立的小型電宰廠、人工屠宰、冷藏設備等配套措施,只聞樓梯響,禁宰活禽是否等於全面電宰?電宰又真能有效防疫嗎?
上下游新聞市集專訪雞販「舜仔」,從他的一天中瞭解目前在市場買賣活禽的各種面向,瞭解全面電宰對雞販以及對消費者的衝擊。
雞販舜仔的一天
年近四十的雞販「舜仔」,自小就在雞堆中長大。家族上一代從事人工代宰,他繼承家業後,轉型在黃昏市場賣活雞,以仿土雞為主,兼賣土雞、烏骨雞、閹雞、珍珠雞等特色雞種。
雖然黃昏市場下午4點才開市,但舜仔每天約清晨6點就到位於北市萬華的環南家禽批發市場挑雞。環南家禽批發市場是北部唯一一家合格電宰廠,也是雞販和盤商交易的場所。
舜仔穿著雨鞋,穿梭在滿是雞糞、雞毛的市場,「舜仔,我這邊有你要的雞。」熟悉的行口笑容滿面地和他打招呼。舜仔經常是批發市場攤商關門打烊前的客戶,熟悉的行口,趕忙向他推銷旁邊放著一籠籠為他預留的活雞。舜仔抓起一隻隻雞的翅膀,翻開雞肚,熟練地檢查這些雞有沒有在運送過程淤青、翅膀斷掉,他靠著手感,精準地挑出一隻隻4.5斤的仿土雞,8~10隻裝成「一件」(也就是一籠)。
一家平常早上8點才收工的行口,這天才7點就收工了,因為禽流感的影響,批貨量至少掉了五成。
「雖然請行口挑好送來比較省事,但親自挑選我才會放心,有品質才對得起客人,而且很多行口都是從父親那個年代就開始合作,有些人我從小看到大,但因為禽流感大家的生意都變得很差。」
攤商沒空間放冷藏設施
將一籠籠雞疊上小貨車後,舜仔到二樓電宰場,買了一包包雞心、雞肝等內臟,再到對面的環南市場採購雞腳、雞胸、雞腿等。
環南市場屬於超大型傳統市場,兼具批發與零售,甲、乙、丙、丁四棟市場中間的連接空間,放著政府補助的冷藏設備。連夜電宰好的仿土雞被載放到這裡,許多攤位上貼著一張張合格電宰標籤貼紙。
六、七個工作人員在堆滿電宰雞的兩張大桌子上,分工切開雞肚、剁雞腳、分裝雞胸,舜仔拿起袋子揀選要補的貨,不時和手從未停下的老闆娘聊天。老闆娘擔心電宰量增加後電宰廠出貨會延遲,舜仔則細問他們的冷藏設備有無補助,在走過連接空橋時羨慕地望著一整間冰箱。
「環南市場的攤商,都有台北市全額補助冷藏設備;現在的政策卻只補助雞販十萬元,而且市場這麼小,根本沒有空間放冰箱,增加的電費成本還要另外算。」
挑完雞、補貨後,舜仔到市場附近的早餐店買杯豆漿喝,接著將整卡車的雞,載回約20分鐘車程的家中,將分切好的電宰雞、內臟放入大冰箱中保鮮。舜仔匆匆補眠,約莫下午2點就得籌備4點開始的黃昏市集。
客人喜買現宰溫體活雞
下午4點,黃昏市場陸續有了人潮,舜仔的攤位上放著數十隻仿土雞,還有體型較小的土雞、烏骨雞,少數幾隻放山雞和鬥雞。他將這些早上剛從批發市場抓來的雞一一區隔開來。至於早上批回來的電宰肉和冷凍雞內臟,則一一擺上攤位。
放好砧板,扭開瓦斯加熱燙毛機,他接著打開籠子,熟練地抓出一隻啼叫不休的雞,將雞翅膀打結,拉直脖子,右手俐落地劃下一刀,正好是不致割斷脖子又能在一分鐘內放完血的深度,然後丟入燙毛機和脫毛機,清理內臟後分切。
要切要炒、要煮要燉,舜仔總是不厭其煩地確認,客人怕油膩,他就特地挑了隻不太肥的土雞給客人燉湯。
平常日的傍晚,人潮比禽流感前掉了一半,客人稀稀落落。一位預約的客人來拿雞時,驚訝地說竟然不用排隊,「幹嘛改成電宰,這樣以後都吃不到新鮮的肉了。」上門的客人,幾乎都會和舜仔聊起禁止活體宰殺雞隻的話題,多數人都想買現宰的溫體雞肉。
晚間約7點時,舜仔吩咐太太把沒賣掉的電宰肉放進冰箱,他說電宰肉經長途運輸,電宰廠又會先將雞內臟挖出再泡水,內部保存時間會縮短,在攤位上大約放2小時就不新鮮了,通常會以更低的價格,再批發給小型餐飲業者。
「現在我能依據客人需要,挑選大小體型,電宰後就做不到了。而且每天消費的量都不一定,像今天賣了三、四隻土雞,但平常可能五隻六隻,很難預測,況且電宰場願意幫你宰這麼少的量嗎?又不能賣給客人冰了一天的雞,冰箱也不夠放。之後我大概只能賣仿土雞了,量還要抓得準,不然剩下的很難處理,可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做生意要有信用,不能常常讓客人買不到。至於過年過節一天本來可以宰上百隻,以後大概也賺不了這個錢了,客人可能也更難買到了。」
希望市場附近設小型屠宰場
晚間八點過後,舜仔開始收攤,先把桌上沒賣掉的雞肉,裝成一袋放進冰箱,接著清洗燙毛脫毛機,把地上的血水沖洗乾淨,仔細地整理約四坪大小的攤位。清理完後,舜仔開始觀察哪隻雞受傷了,檢查囊袋看哪隻雞沒有正常進食,一一換過每個雞籠的水,倒入玉米飼料,有時還要分開火氣過旺的雞,注意哪隻雞大王搶了其他雞的食物。
當天適逢父親生日,他提早收攤,牆上時鐘指著晚上十點半。他關上市場內最後一盞燈,小貨車在黑暗中駛出,短暫休息後,隔天又是他忙碌的一天。
「雞販不是不注重衛生,有病我們第一個得啊!如果可以在市場附近設個鐵皮空地,讓我們集中屠宰,隔開客人和活雞,我也願意配合,一定會比現在全面電宰衝擊小多了。」
大約八點收攤後,舜仔夫妻開始打掃攤位,每天至少得花上兩三個小時
禁宰活禽政策體檢(3)普設小型電宰場,降低飼養密度,確保多元養殖文化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3 年 05 月 16 日
本文摘要:即將於本月17日上路的 禁宰活禽引發兩面評價,不少人擔憂電宰廠若全面整合雞農、盤商和通路,土雞業恐將步上肉雞財團化的後塵。許多雞農認為,禁止市場宰殺活禽,不該等於全面電宰,適度開放小型電宰場、人工屠宰場,才能維繫更多有特色的雞農和攤販,保留台灣獨一無二的養雞文化。
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個推動了八年的政策,歷經兩次喊喊停停的大轉彎,迄今,攤商要求建立的小型電宰廠、人工屠宰、冷藏設備等配套措施,只聞樓梯響,禁宰活禽是否等於全面電宰?電宰又真能有效防疫嗎?對小型雞農又會造成什麼影響?以下為上下游新聞市集系列報導。
───────────────────────────────────────
即將於本月17日上路的 禁宰活禽引發兩面評價,不少人擔憂電宰廠若全面整合雞農、盤商和通路,土雞業恐將步上肉雞財團化的後塵。許多雞農認為,禁止市場宰殺活禽,不該等於全面電宰,適度開放人工屠宰場、簡易屠宰場,才能維繫更多有特色的雞農和攤販,保留台灣獨一無二的養雞文化。
電宰廠壟斷市場,特色雞消失、雞農變雞奴
彰化線西的雞舍裡,年輕的雞農姚量議,正蹲在地上觀察兩週大的小土雞。突然,他將視線投向後方,「有隻雞叫聲怪怪的,可能是身體有狀況。」他不好意思地說,「爸爸可以從叫聲知道雞有沒有生病,我還差得遠了。」72年次的他,從五歲開始就和雞「混」在一起,在這個雞比人多的小鄉鎮,很多小孩都靠著這一隻隻雞拉拔長大。
十年前,他決定大學畢業後回鄉繼承家業,「我想用比較友善環境的方式養雞,減少抗生素,把飼養期從90天拉長到120天,肉質更好吃。」身為雞農第二代,他希望擺脫「比股票漲跌還要刺激的雞價」,打出自己的品牌。但全面電宰後,他卻要看電宰廠臉色,自產自銷的美夢可能破碎。
台灣養雞形態可分為白肉雞和土雞。白肉雞「統進統出」,十幾萬隻雞一次交給電宰廠;土雞農多半飼養由野生土雞和馴化過的雞隻配種而來的仿土雞,養雞戶交給盤商,盤商再批發到各個行口,最後分配到零售攤販手中,整套運作模式仰賴彼此的信任,以及每天從市場打探來的行情,價格不易被少數業者壟斷。
「電宰廠就像一個漏斗,最後大家都要匯集到同一個地方,如果被少數電宰廠壟斷,那整個養雞產業都要聽他的。」姚量議認為,大型電宰廠資金動輒上億,整合通路和盤商並非難事,未來行口可能消失,盤商少了批發給行口的利潤,只剩運輸功能。
新竹市養雞協會理事長蘇永勝更直言,白肉雞被少數電宰廠壟斷後,雞農只能幫大企業代養,一隻雞的利潤剩1、2元,將來土雞農可能步上後塵。
農委會調查,目前電宰廠代宰一隻雞的費用約在18~25元,特色雞種則由業者自行議價。但特色雞量少、體型差異大,許多雞販擔憂屠宰場不願宰殺,以後大家餐桌上的雞肉選項,會越來越單一。
蘇永勝感嘆,台灣土雞文化多元,閹雞、放山雞、烏骨雞等特色雞種都承載著濃濃的地方氣息,新竹就飼養了2百多萬隻特色土雞,許多農家到現在也還維持養雞的傳統,但電宰廠講求大量、規格化,未來台灣的養雞文化恐將消逝。
身為雞農第二代,姚量議想要打出自家品牌,但他擔憂大型電宰場壟斷後雞農就無法自產自銷了
業者籲廣設小型電宰廠或人工屠宰場
業者害怕大型電宰廠壟斷養雞業。過去十年,政府不斷強調要輔導中小型電宰廠成立,提出11~38坪的小型電宰廠規格;禁宰政策公佈後,一再表示會加強雞販和電宰廠的媒合,但價錢、內容則要「回歸市場機制」。農委會防檢局肉品檢查組組長林進忠表示,目前全台約有20幾家小型屠宰場,不否認有些雞農可能因此政策被淘汰;但「生意在人做」,若有人要申請成立小型電宰廠,農委會也不會阻攔。
對防檢局前述説法,蘇永勝不以為然地表示,11坪的小型電宰廠就要2、300萬以上資金,光是用地取得就要花好幾年,層層程序又分屬不同管轄機關,對有心想投入的業者很不友善。他以日本為例,日本總共有三千多家合法屠宰場,但其中只有22家是大型屠宰場,掌握97%屠宰量;其餘多是地方性的小型屠宰場,兼顧商品化和小量需求。
蘇永勝表示,雞農願意配合政策,但政府應該放寬申請限制,開放幾十萬元資金的簡易屠宰設備,或在各地方成立公有屠宰場,讓設備普及化,降低財團壟斷的風險,也讓特色雞種可以留存下來。
活禽雞販黃昭舜認為,若能以廚房—餐廳的概念,在市場中規劃區域讓攤販集中屠宰,既能組絕人禽接觸,也能吃到溫體雞肉。
姚量議也表示,倘若政府目標是降低人禽接觸,只要在郊區或偏遠地區宰殺即可,放血後的離地式作業、穢物和汙水處理,技術上都能克服,獸醫也能檢驗,不該只有全面電宰一個選項。他更質疑,政府若真要防疫,應該普設電宰廠,在產地宰殺雞隻,為何非要到大型電宰廠?
降低工業化飼養密度才是防疫重點
運輸、屠宰、販售只是防疫體系的末端,許多雞農和雞販都認為,重點應該放在源頭管理,降低工業化養殖密度才是根本之道。
「雞場就像學校,要有教室,也要有可以活動的操場。」姚量議表示,雞隻健康與否和雞場的衛生安全息息相關,雞場太小,雞隻沒有活動的地方,又成天和自己的糞便為伍,自然容易生病。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李淵百則表示,大規模飼養的雞不一定不健康,但若有疫情爆發,感染風險確實較高。
姚量議擔憂,電宰制度若讓土雞業財團化,雞農只好擴大規模,以數量換取利潤,施打抗生素的情形恐怕越來越嚴重,對防疫更不利。他認為,政府有意循白肉雞模式整合土雞,型塑大型土雞企業,將防疫重責和食品安全推給企業負責,卻沒有為數以萬計的小型雞農、盤口、行商、雞販著想。治本方法應在揚棄工業化養殖,選擇適合的本土種,只要體質夠健康,自然不用擔心疫情。
雞的健康會受到空間大小影響,降低工業化養殖密度才是防疫根本
預告十年配套仍不足
禁宰活禽政策曾經二度轉彎,許多業者投入大筆資金更新屠宰、冷凍設施卻被擺一道,政府公信力早已大打折扣,不少活禽攤販甚至表示,等上路一個月後,再考慮買冰箱。李淵百認為,推動市場禁宰活禽的方向正確,但宣導和配套措施仍顯不足,應該考慮加長輔導期,頭幾年補助相關業者,後續的產銷履歷也要做好。
鄰國日本在電宰制度實施前十年就開始預告,也在各地輔導成立小型屠宰場。台灣官員雖宣稱十年前就提案禁宰活禽,但實施前夕仍未見完整的配套措施,電宰衛生也備受質疑。本週五之後,傳統市場宰殺活禽的畫面將步入歷史,但更多的問題才要開始浮現。(系列完)
禁宰活禽政策之後(1)殺雞的艱難(上)
文/ 陳寧 on 2013 年 06 月 02 日
本文摘要:在鄉間,要買一隻雞,靠人際關係建立起來的「呷好到相報」,遠比國家建立的認證系統來的有公信力,超市賣的冷藏雞,從來不是主婦的選項。熟識的客人只要一 通電話,阿清馬上就將現殺的新鮮雞肉送到家中。靠著一天賣十幾隻雞的收入,就足夠阿清一家溫飽,但5月17日之後,她無法再殺雞,一家頓失經濟來源。
編按: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項政策對小型攤商、養雞戶及原本的殺雞業者,造成不小衝擊。本網日前曾製作「禁宰活禽政策體檢」專題探討全面電宰的政策效應,本系列文章接續討論,在禁宰活禽政策上路後,對地方的小型殺雞業者帶來的影響。系列共有三篇文章,本文為系列之首。
─────────────────────────────────────────
去電宰場,來回就要兩小時,雞都臭掉了
阿清從中國嫁來美濃已經十五年。她削著一頭俐落短髮,身材嬌小,膚色黝黑,又說著一口流利的客語,要不是旁人不斷叫她「大陸妹」,這才知道原來她的故鄉也是位在廣東的客家庄。
第一次遇到阿清,是在美濃菸葉輔導站舉行的一場講座。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的溫仲良,有感於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將對農村生活將造成許多影響,卻缺乏公共討論的機會,因此邀請家中在彰化線西養雞的姚量議,和美濃當地居民分享經驗。
演講才告一段落,主講的年青雞農姚量議問大家有沒有問題或意見要提出來討論,阿清馬上就站起來說「你講的太複雜了,我們聽不懂啊!我們美濃人就是只喜歡吃土雞,電宰的我們才不吃!我只是個殺雞的,這個政策下來之後,我們都要活不下去了,講那麼複雜有什麼用!」
阿清一說完,現場的人有點尷尬。但量議也不慌張,只是不斷安慰阿清,告訴她「你說的沒錯呀,有意見就是要表達出來,明天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節目錄影,農委會的官員也會來上節目,你們到時候就是要把心聲表達出來讓他們知道,才有可能爭取你們想要的啊!」
講座結束後,阿清有點不好意思的對我們說,「不好意思我比較土,但是我就直接講了,我一家有五口要養,就靠我一個人一天殺幾隻雞賣錢。現在我不能自己殺,拿去鳳山的電宰場,來回就要兩個小時,天氣熱,雞都臭掉了,客人看都不看,也不買了,叫我怎麼辦?」
仲良在旁邊補充,原來阿清的老公是重度障礙,無法工作,公公高齡96歲,中風又罹癌,另外還有兩個才念國小的孩子,家計重擔全都落在阿清身上。
禍不單行,阿清的家,位在黃蝶翠谷附近的國有地,也是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的預定範圍,因為是承租戶,一旦國家自然公園成立後,她們也必須搬遷。阿清四處奔走、陳情,只是,國家自然公園還沒奪走阿清一家人的住所,禁止私宰的政策就先斬斷了他們的生計。
轉眼時間已不早,阿清向大家告辭,直說隔天錄影一定會到,嬌小的身軀攀上卡車駕駛座,消失在夜色之中。
地方的小型養雞、殺雞產銷鏈,可能在全面實施電宰活禽政策後瓦解。
「代殺」家禽的小型業者,被驅逐於市場之外
像阿清這樣,以殺雞維生的例子,在農村十分常見。雖然農家養個幾隻雞,供自家食用的現象仍算普遍,不過現代人多不願、不敢自己殺雞,因此便出現像阿清這樣 的「代殺」服務。有些代殺業者,也會跟盤商買進已經養到三個月的仿土雞,繼續養到四個月左右,雞隻更成熟、肉質也更美味,價格也更好,再接受顧客預定、購買。
在鄉間,要買一隻雞,靠人際關係建立起來的「呷好到相報」,遠比國家建立的認證系統來的有公信力,超市賣的冷藏雞,從來不是主婦的選項。熟識的客人只要一 通電話,阿清馬上就將現殺的新鮮雞肉送到家中。靠著一天賣十幾隻雞的收入,就足夠阿清一家溫飽,但5月17日之後,她無法再殺雞,一家頓失經濟來源。
購買現宰土雞,不只是肉質較佳,同時也跟祭祀文化有關。電宰雞不適合用來拜拜,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說,但在美濃期間,我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客家習俗上,拜全雞必須附上下水(內臟),但電宰雞往往內臟破損,「用這樣的雞來拜祖先,實在很不敬!」,大家紛紛抱怨著。
隔天早上,眼看村民大會的錄影時間將至,阿清準時前來,還一邊打電話給其他也是以殺雞為業的陸籍配偶,要她們快點過來現場。
來賓陸續發言後,終於輪到現場民眾發言,阿清馬上舉手上台。雖然我幾乎聽不懂客語,但仍然被她的情緒所感染。阿清講到激動處,拿出一張放大、護貝過的家族合照,聲音已經哽咽。
阿清講完,另一位美濃婦女阿蓮姐,也上台幫阿清講話。年紀大約60歲的阿蓮姐,肩上同樣扛著一家人的生計,靠著經營小型辦桌維生。阿蓮姐所需要的土雞食材,都是由阿清供應,阿清沒辦法殺雞,阿蓮姐只能使用大老遠從電宰場運來的雞肉,供餐品質也連帶受到影響。農村婦女們,透過這樣的經濟模式,互相支援著彼此的家庭,一旦這些人無法繼續自食其力,馬上就會成為社會問題。
若殺雞地下化,買雞肉得向「叫雞」般偷偷摸摸?
農委會防檢局派來的代表聽完,只說了,他們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和農村、農民做第一線的接觸,也說了,會帶回去繼續研討合適的配套措施。但若不是客家電視台安排了這次的論壇節目,農委會是否就聽不見底層人民的心聲了?
農委會不斷試圖用屠宰場的總數有增加,來蒙蔽社會大眾,然而屠宰場並不是產能夠多、夠大就可以解決問題。舉例來說,整個高雄市雖然有五、六家合格屠宰場,旗美地區卻完全沒有任何一家。屠宰場的分布應該更小型、更分散,讓雞農、雞販能夠不必大老遠奔波,一樣可以提供在地消費者的需求,落實地產地消:在地飼養、在地宰殺、在地供應,也減少活雞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散布病原的可能。
當政策的制定,無法符合民情,民眾對溫體雞肉的需求,並不會因此消失。一切若轉向地下化,買雞肉變成像「叫雞」一樣偷偷摸摸,官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想到的時候才來取締一下,反而只是讓防疫工作遇到更大的阻礙。
只做半套的禁宰活禽政策,宰了雞農、宰了雞販、宰了台灣傳統「食」的文化,也宰殺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系列待續)
禁宰活禽政策之後(2)殺雞的艱難(下)
文/ 陳寧 on 2013 年 06 月 03 日
本文摘要:政策上路不到一個月,市場買氣低迷、雞價一蹶不振,消費者不買雞肉,還有許多替代食材可以選擇,但這些以雞為業的人,卻走投無路,叫苦連天的雞農、攤販、盤商,正醞釀要在6月13日到台北抗議。殺雞,為何變得如此艱難?這是他們奔波北上,最想問政府的一件事。
編按: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項政策對小型攤商、養雞戶及原本的殺雞業者,造成不小衝擊。本網日前曾製作「禁宰活禽政策體檢」專題探討全面電宰的政策效應,本系列文章接續討論,在禁宰活禽政策上路後,對地方的小型殺雞業者帶來的影響。本文接續前文討論雞農的反應。
厥兜政府斷真係有搞
耕田人家早有出頭
毋使等到涯亦下已經六十出頭
轉業忒慢死忒早
轉業忒慢死又還忒早
翻譯:
這些政府若真的有搞頭
耕田人家早就出頭
不必等到我現在已經六十出頭
轉業太慢死太早
轉業太慢死又還太早
-交工樂隊 〈夜行巴士 記一位老農的心情 〉
一場台北的記者會
烈日當頭,立法院康園餐廳旁,搭起了舞台和棚子,擺著一盤盤雞排、白斬雞各式雞料理。來自全台各地的養雞協會幹部齊聚一堂,等著農委會主委等官員來臨。
每逢禽流感疫情趨緩,便是農委會、中央畜產會、養雞協會舉辦雞肉品嘗會的時刻。疫情使得雞價暴跌,官員們就只能對著鏡頭大啃雞腿,來刺激買氣。
與彰化的年青雞農姚量議熟識的幾位雞農,也從彰化北上。一群六十歲上下的叔叔伯伯,見了面除了抱怨「每年都這樣來一次,實在受不了」,又罵政府施政不力、禁宰活禽政策大有問題,就是討論著,最壞的情況,如果繼續賠錢下去,真的要離牧,還有什麼轉業的可能。
有人說,正想著要把水簾式雞舍改成菇寮,反正都是密閉式空間,原理應該相通;也有人說了,最近開始和太陽能公司合作,把雞舍屋頂用來裝太陽能板,種電的收入也還算不錯。
但隔行如隔山,在這個轉業太晚、離死又太早的年紀,雞農們心中的算盤日日夜夜的撥,卻人人沒把握。
5月7日在立法院舉行的雞肉品嘗記者會。
農委會主委:「你們不是都開BMW、開賓士?」
記者會結束後,陳保基走下舞台,四處跟雞農們寒暄。有幾位雞農對著陳保基說,「艱苦啊,真的艱苦」,陳保基只笑著說,「你們不是都開BMW、開賓士?」,馬上就笑著離去,繼續在冠蓋雲集之間周旋。
一位雞農也許聽見我們談話的內容,默默走過來,從牛皮紙袋裡面拿出一張張自己製作的傳單,遞給我們。仔細一看,上面寫的,正是希望政府可以正視土雞多元文化、補助雞農添購簡易屠宰設備等訴求。
我一看到內容,便跟他說,這個應該剛剛就拿給主委看呀。但這位雞農聽到我們這樣說,並沒有太大的反應,聊了一陣,他才默默的說,4月19號有一次到台北時,就已經拿給副主委還有一些官員看了。雞農們雖然不滿,卻又擔心著假如出來抗議,一來疫情緊繃,得不到消費者支持,二來更怕雞價因此受到影響。
雞價的波動,哪怕只是幾毛幾角,都牽動著雞農的神經。
若用一斤跌一塊錢來算,一隻雞平均5斤,一個養雞場,兩萬隻雞,就是十萬塊的損失。然而產地價格的漲跌,經過一長串供銷體系,鮮少反映在市場價格上,因此消費者對這背後的一切,難免無感。
記者會上,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和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一起對著鏡頭大啃雞肉。
「政府的政策難道是要鼓勵消費者買冷凍雞、進口雞?」
記者會結束後幾天,我們前往新竹,拜訪在會場上發傳單給我們的雞農,新竹市養雞協會理事長蘇永勝。
蘇永勝的養雞場,距離新竹市區不到半小時車程,但卻完全獨立於城市的喧囂之外,被梯田和丘陵包圍。他飼養的「竹北仿土雞」,和彰化、雲林等地雞農普遍飼養的黑羽土雞、紅羽土雞不同,而是客家族群所喜愛的特色雞種,同時他也飼養「閹雞」。
閹雞是客家飲食文化重要的一環。早期因為物資匱乏、很難吃到肉,因此客家人利用公雞去勢後,會長得更大、更肥壯的特點,在家中飼養一小批閹雞,每逢節慶、結婚等重要慶典,才殺雞慶祝。
雖然經過幾十年時間,社會已經富足,但祖先留下來的味覺並沒有消失。許多家庭仍然保有飼養小批閹雞的習慣,他們會向雞農購買養到半成熟的「中雞」,繼續回家養,而蘇永勝的養雞場,不靠大盤收購,完全就靠著小批賣雞給零售家戶,也賣小部分的熟食,或者提供給餐飲業者。正因為客家族群的獨特飲食文化,支撐起蘇家養雞場,四萬隻竹北仿土雞的規模。
蘇永勝的父親,早在1970年代,就飼養了約500隻竹北仿土雞,供應給附近的農戶。一直到1990年左右, 才興建雞舍、開始逐漸擴大飼養規模,蘇永勝也在退休後,從原本兼職養雞,到目前全職經營養雞場。
他們有項獨家服務,就是提供消費者一個禮拜的保固期,如果買回家養的雞,在一個禮拜內就死掉,蘇家就會補上活雞給買家。但要提供這樣的保固,也並非容易的事情,除了要非常注意雞隻的飼養環境,不能任意帶入外界的病源,也要從小雞開始,擬訂完善的防疫計畫,讓雞從小就有強健的體質。正因為這項特殊的保固服務,讓蘇家的客源穩定增長,並擴大到今天的規模。
不過,目前農委會推動電宰的政策,卻沒有顧及到這些農戶,以及土雞市場的消費需求。雖然農委會表示,桃竹苗一帶已經有小型的電宰場,能夠應付像閹雞這類特色雞種的宰殺需求,不過蘇永勝指出,現宰雞是市場需要多少,才宰殺多少,電宰場能夠宰殺的量,卻是每天24小時都固定的。一旦遇到過年過節,宰殺速度來不及,就只能事先就殺好、冷凍起來。「政府的政策難道是要鼓勵消費者買冷凍雞、進口雞?」他不解的問。
小規模的養雞場,給水、給飼料都仍然靠人工,而非自動化設備,卻能夠更仔細的關照到每隻雞的成長狀況。圖為美濃一處放山雞場。
被迫離牧的養雞人家,從自立自足成為社會問題
但如果為了應付過年過節的消費高峰,廣設電宰場,又會讓電宰業者面臨平常日根本無雞可殺的窘境。事實上,不少雞農都私下透露,在上一波農委會推動設立中小型電宰場的過程中,許多已經投入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業者,就已經遇到產能不足以維持電宰場經營的狀況,也因此電宰公會不斷積極遊說政府盡速推動全面電宰,好分食宰殺土雞的這塊大餅。
蘇永勝坦承,以自己目前的經營規模,並非沒有能力設立一間小型電宰場,但他直言:「不是我有需要就去設一場,就算我有能力,其他的人怎麼辦?」
從2003年創立新竹市養雞協會到現在,蘇永勝接觸過許多像他這樣,靠著飼養竹北仿土雞,或者其他土雞雞種,賴以為生的個體戶雞農。讓他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今年已經60幾歲,因為車禍而半身不遂的雞農,每天仍然坐著輪椅打理規模3、4千隻的養雞場,也靠著這番小事業,養活一家大小。
一旦政府全面推動電宰之後,像這樣受到衝擊,最終被迫離牧的養雞人家,馬上就會從自立自足的生活,變成社會問題。
殺雞,為何變得如此艱難?
因著傳統市場禁宰活禽一事,這段時日以來,陸續走訪新竹、彰化再到高雄,每個養雞人家、每個殺雞小販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一個奮鬥的故事,然而,這些來自基層的質疑,卻始終和官方的回應對不上焦。
想起在立法院的那場記者會,陳保基面對記者的提問,他說,媽媽帶著孩子到傳統市場,雞販就在那裡殺雞,這樣對小孩實在很不好。我只想問,難道把這一切藏起來,殺戮就不存在?我們就不需嚴肅的看待這些生命成為食物的過程?而這跟食品衛生的關係又是什麼?
政策的制定,不能只用台北、都市的觀點來看台灣,農業政策尤其不應該如此。反觀日本,為了保持食用地方特色雞種的文化,廣設三千多家屠宰場,其中二十幾家大型場,宰殺全國九成以上雞隻,剩下不到一成的雞,則分散於另外三千多家地方型屠宰場,大型企業和小規模、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農,顯然並不相斥,各有不同的消費族群。以日本和台灣的人口比例來看,目前台灣只有一百多家屠宰場,顯然數量不夠,也不夠分散。
政策上路不到一個月,市場買氣低迷、雞價一蹶不振,消費者不買雞肉,還有許多替代食材可以選擇,但這些以雞為業的人,卻走投無路,叫苦連天的雞農、攤販、盤商,正醞釀要在6月13日到台北抗議。殺雞,為何變得如此艱難?這是他們奔波北上,最想問政府的一件事。(文章待續)
這問題很嚴重,請大家一起關注。
有一年夏耘, 姚量議帶大家到自家養雞場,請大家吃家裡養的雞、另外又訂了雞腿便當,請大家比較。的確,自家養的土雞肉就是又Q又甜美,而便當用的肉雞則顯得很鬆弛。後來害我每次吃雞腿便當很鬱卒。我也想起每次去二阿姨家吃飯的時候,她都會夾好幾塊雞肉給我,說這是「阿姨自己養的喔!」,吃起來就是和外面的雞不同。
前陣子看到新竹市政府去對市場雞攤逐一開罰,就覺得很莫名。決定自己要吃什麼,應該是作為一個人的尊嚴。政府用「防疫」為由,任由財團壟斷電宰,消滅多樣化、在地的土雞產業,就是便宜行事、就是圖利財團!
「台灣農村陣線則指出,台灣特色土雞具備國際競爭力,但電宰制度卻只適合肉雞,恐讓土雞業者無所適從,萬一整個產業都被毀滅,到時候台灣損失的不只是超過238億元產值,更可能讓30萬名從業人員全面失業,不可不慎。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營運行銷組組長黃全成透露,目前多數電宰設備都是統一規格,只適合宰殺固定大小的肉雞,但台灣有許多特色土雞,規格並不統一,如果強行送入電宰,最後雞農得面對的,就是斷翅、斷腿、破皮、殘留內臟的肉品,恐難讓消費者買單,土雞業者也會因此失去競爭力。」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6-14
在公平會,我們喊:「反壟斷,要自由!」
在農委會,雞農喊:「反壟斷,要生存!要防疫!」
在臉書上,鄉民喊:「反(統一集團)壟斷,要健康!」
我想到公視《誰來晚餐》節目,拍 廖賢賢回雲林的果菜批發市場,跟著老爸一家一家去宣傳反媒體壟斷的時候,她講半天「反壟斷」,農友都搞不大懂。結果她老爸接過去說一句,「妳麥講那麼複雜,就是『媒體整碗捧去啦!』。」
結果農友就全通了,因為「整碗捧去」他最懂,還反過來跟賢賢解釋起小農怎樣被盤商「壟斷」、層層剝削。
嘿,對,我們活在這鬼島,有愈來愈多財團企圖把我們的生活整碗捧去。
但當「反壟斷」成為共通語言時,這就是人民團結、奮起抵抗的開始。
陳為廷 臉書發言 2013-6-14
深夜與網友在臉書上討論昨日的「反壟斷! 求生存!要防疫! 613全國土雞產業萬人大遊行」,及政府的禁宰活禽政策。
讀了 上下游 News&Market的這個(不)懶人包系列報導。獲益良多。
大家一起來關注這個議題吧。
活禽禁宰阻生計?土雞農進擊農委會抗議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2013/06/13
記者 鐘聖雄 / 台北報導
陳保基滅雞?不滿政府以防疫為由,在沒有配套情況下就讓活禽禁宰政策匆忙上路,今下午超過2千名各地雞農聚集在農委會前抗議,痛批政府圖利財團強推肉雞電宰制度,恐讓30萬名土雞業者失業。
身兼屏東土雞聯誼會會長、獸醫師身份的黃恭喜表示,台灣至今都沒有發現H7N9禽流感疫情,即便有國人境外感染,也都沒有人傳人案例,但政府卻一再以「防疫」為由,在沒有考量小型業者生計,以及更多配套措施前,就強推活禽禁宰制度,並讓大型財團壟斷電宰廠,毫無道理可言。
電宰不利特色雞種 學者斥政策無配套形同殺人
中興大學農業政策中心特聘教授陳吉仲指出,自從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自由貿易組織後,不少在地生產農業都受到衝擊,但特色土雞業者非但沒有受到衝擊,在2011年還創造了238億元產值,佔總畜產產值超過20%,遠超過白色肉雞的177億元產值,證明台灣消費者願意掏腰包支持,但「貿易自由化沒有打倒我們土雞業者,結果我們卻讓沒有配套的政策毀滅土雞業,這不只是政策不當,而是政策殺人」。
台灣農村陣線則指出,台灣特色土雞具備國際競爭力,但電宰制度卻只適合肉雞,恐讓土雞業者無所適從,萬一整個產業都被毀滅,到時候台灣損失的不只是超過238億元產值,更可能讓30萬名從業人員全面失業,不可不慎。
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營運行銷組組長黃全成透露,目前多數電宰設備都是統一規格,只適合宰殺固定大小的肉雞,但台灣有許多特色土雞,規格並不統一,如果強行送入電宰,最後雞農得面對的,就是斷翅、斷腿、破皮、殘留內臟的肉品,恐難讓消費者買單,土雞業者也會因此失去競爭力。
台灣農村陣線蔡培慧憂心指出,農委會只開放部分私人業者投資電宰廠,不僅造成電宰廠區域分佈不均,也會讓肉雞產業由「八大電宰廠」聯合壟斷,這才是電宰制度最核心的問題,也是迫使雞農為了生計走上街頭的原因。她痛批,農委會號稱全台已有83家合格電宰廠,但他們調查後卻發現,現在只有47家業者願意代殺土雞、特色雞,而且區域分佈極不平均,農委會根本是以謊言在推動電宰政策。
來自高雄美濃的雞農阿清表示,她從中國嫁來台灣後,靠小量飼養放山雞、代客殺雞才勉強養活一家五口,但禁宰活禽制度上路後,旗山、美濃一帶根本沒有合格電宰業者,她每天必須耗費2小時車程往返位於鳳山的電宰廠,回美濃後肉品都快發臭,也讓她生意一落千丈,未來一家五口生計恐陷入瓶頸。
台灣農村陣線強調,他們從未反對政府防疫,但禁宰活禽制度才上路一個月,台灣的土雞供應量就直線下滑,光是端午節前夕就造成1.5億產值蒸發,證明配套措施非常重要。他們提出以下五大訴求,希望農委會能兼顧防疫與產業發展。
一、各縣市設立「公有家禽活禽批發市場暨電宰場所」。
二、考量區域平衡,增設「公有屠宰場所」。
三、開放養雞場、特色雞業者內設立「簡易電宰設施設備」。
四、輔導攤商於市場內合作設立「衛生活禽隔離電宰場所」。
五、建立國內土雞認證制度。
農委會:防疫不會走回頭路,會持續輔導業者轉型
上千名雞農今下午聚集在農委會外抗議,不少雞農激動地對農委會投擲雞蛋,也有群眾和執法警方發生零星衝突,最後終於迫使農委會主委王政騰出面邀請雞農代表入內協商,但全程禁止媒體採訪。協商代表蔡培慧會後指出,雞農與農委會毫無交集,王政騰也一直沒有正面回應訴求,他們打算日後號召更多雞農上街抗議。
農委會新聞稿強調,活禽禁宰是預防人類感染H7N9的必要措施,部分業者若因傳統市場活禽禁宰政策面臨困難,農委會將持續輔導特色土雞產業轉型。至於電宰廠分佈不均問題,農委會則呼籲有需求的雞農可提出申請。
農委會指出,台灣加入WTO前,國內白肉雞與土雞「生產比率」約為1:2,但10年來兩者比率卻已變為2:1,顯示土雞市佔率大不如前(註),但部分土雞業者自認「土雞可以鬥贏洋雞」,錯失產業轉型機會,農委會將藉推行活禽禁宰政策機會,持續輔導業者轉型,建立高附加價值產業鏈。(註:農委會在新聞稿中所用字眼為「生產比率」,並非產值,而其新聞稿後段說明,也是說土雞「市佔率」僅有白肉雞一半,兩者與國內產值無關。據中國時報報導,去年國內白肉雞用量約25萬噸,其中有超過11萬噸,也就是4~5成是由國外進口。)
農委會防檢局重申,活禽禁宰政策是政府回應H7N9疫情的必要戰略,將堅定持續推動,不可能走回頭路,他們會持續加強媒合活禽進入合法屠宰廠、改善提升屠宰廠品質,並增加對特色雞的媒合與輔導措施。
禁宰活禽政策體檢(1)電宰真能有效防疫?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3 年 05 月 12 日
本文摘要:禁宰活禽政策即將上路,活禽雞販除了擔心到時候電宰廠「殺不出來」,無雞可賣;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實地走訪大台北唯一合格的電宰廠,發現屠宰室雞隻內臟四散,雞腸直接放在屠宰室走廊,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出,電宰完的雞隻甚至沒有套袋就直接丟進卡車,衛生安全與能否有效防疫,恐怕大有疑問。
編按: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個推動了八年的政策,歷經兩次喊喊停停的大轉彎,迄今,攤商要求建立的小型電宰廠、人工屠宰、冷藏設備等配套措施,只聞樓梯響,禁宰活禽是否等於全面電宰?電宰又真能有效防疫嗎?上下游新聞市集從源頭追溯,採訪雞農、盤商、雞販,檢視禁宰活禽的衝擊和影響,製作系列報導。本文為系列之首。
────────────────────────────────────────────
禁宰活禽政策即將上路,活禽雞販除了擔心到時候電宰廠「殺不出來」,無雞可賣;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實地走訪大台北唯一合格的電宰廠、台北市家禽批發市場附屬屠宰場(簡稱環南家禽市場屠宰場),發現屠宰室雞隻內臟四散,雞腸直接放在屠宰室走廊,任何人都可自由進出,電宰完的雞隻甚至沒有套袋就直接丟進卡車,衛生安全與能否有效防疫,恐怕大有疑問。
環境髒亂,攤販自己貼合格屠宰貼紙
凌晨零點,環南家禽市場屠宰場的一天才正要開始。5、6個工人擠在不到兩公尺寬的屠宰室,熟練地將一隻隻雞懸吊在掛勾上,電暈、放血、拔雞毛、挖內臟,地上到處是四散的雞隻內臟;黃色塑膠門簾外,挖出來的雞腸用簡單的垃圾袋包裝,放在人來人往的走廊上;屠宰室沒有管制,沒有消毒,任何人都能隨意進出。
上月16日,農委會以防疫H7N9為由,宣佈從下月17日起,傳統市場禁宰活禽,後又因台灣出現首例禽流感提前到本月17日起實施。政策就要上路,電宰廠的衛生安全明顯跟不上政策腳步。
環南家禽市場屠宰場是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唯一一家合格電宰廠,日宰三萬隻雞,屠宰室旁邊就是活禽行口的集散地。屠宰室處理雞隻時,卻未將塑膠門簾確實拉上,許多雞販穿著沾滿雞屎的雨鞋,逕自穿梭在屠宰室走廊,大大提高交叉感染風險。
曾在環南家禽市場工作的劉先生及多位雞農更指出,雖然電宰廠有獸醫進駐,「但檢疫人員『看前不看後』」:雞隻進場前,會抽檢排泄物;屠宰後,卻直接將合格屠宰貼紙,發給業者自己貼。有雞農就質疑,全面電宰後,難保不會有業者偷偷販賣合格貼紙給私宰場,成為更難管控的「地下經濟」。
合格貼紙不一定合格,置放的環境也大有問題。活禽交易市場內就可看見一包包貼著合格屠宰貼紙的雞隻。電宰廠外,剛宰好的雞隻浸在馬路邊的橘色水桶中,許多電宰雞甚至沒有任何包裝就丟進卡車,沐浴在粉塵、汽機車廢氣中,和政府宣稱的「全程冷藏」,有很大的落差。
管理不當,病雞可能進入市場
雞農姚量議表示,雞農並非反對電宰,但政府若沒有做好把關,全面電宰可能會讓病雞流入市場。他指出,過往能進入菜市場「選秀」的活雞,都是龍中之龍、鳳中之鳳,因為雞農、行口、攤商、消費者都不願看見病懨懨的雞;若改成電宰,消費者分不出來,政府把關又不嚴厲,這些病雞可能會被分切流入市面。
活禽攤商更擔心,以後無法親自挑選雞隻,電宰廠的把關不落實,無法對客人保證品質,價格若又比不過連鎖通路,根本就是要他們收攤。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李淵百認為,傳統市場禁宰活禽確實比較衛生、環保,但相關的配套措施要做好。他以法國為例,法國全面電宰,但產銷履歷制度完善,即使價格較貴的紅標雞市佔率都能達到三、四成。消費者對電宰雞沒信心,舉世皆然;政府更應該做好品質管控和流程追溯,但台灣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身體強壯的雞才能脫穎而出到市場,雞農擔心電宰後若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恐將導致病雞流入市面。
電宰廠效能不足,怕「殺不出來」
除了衛生安全有漏洞,電宰廠的效能,也是一大問題。
農委會統計,目前台灣每天約消費30萬隻有色雞(仿土雞),約有一成在傳統市場宰殺;全國82家合格屠宰場,足以應付這一成的量。防檢局肉品檢查組組長林進忠更表示,台灣屠宰場密度全球第一,還有50幾家申請成立,不鼓勵業者繼續投入。
但包括基隆市、新北市、新竹市、嘉義市都還沒有電宰廠,而雙北市加起來的活禽攤商有300家,環南市場屠宰場未來屠宰量勢必大增。現行的電宰廠規格都是為白肉雞量身打造,有色雞體型差異大,要花更多人力吊掛宰殺。農委會雖然強調只要加班就可應付,但環南市場的電宰雞批發商批評,現在連假日的需求量都快殺不出來了,以後不知道要等多久。
環南市場屠宰場共14條屠宰線,光宰白肉雞,每條線每小時最多可殺700隻;若單宰仿土雞,每小時約可宰600隻。以現行工時5小時計算,一天最多可以宰5萬隻雞。
不過環南市場的活禽交易量一天就有6萬~8萬隻,目前僅三萬隻進電宰廠,換句話說,本月17日後,每日可能多出3萬~5萬隻雞的電宰量,而且大多是比較不容易屠宰的仿土雞,勢必得靠加班因應。
此外,中元節或春節的雞量至少暴增2、3倍。環南市場行口商認為,加上活禽的量,平日就要加班了,遇到大節日,電宰雞肯定會供不應求,「政府只會看數字,根本不了解實際狀況。」若電宰廠真的來不及供應,消費者可能買到預先冷凍好的雞,甚至買不到。
許多早市攤商擔心,環南市場本就有固定客戶,若電宰量暴增,新進攤販的順位一定排在較後面,可能趕不上開市時間。
此外,政府計算屠宰效能時並未考量地區差異,新竹市養雞協會理事長蘇永勝就抱怨,新竹市連一間屠宰場都沒有,政府一直說會媒合,但偏遠地區的小型雞農每天屠宰量只有個位數,「誰會為了三隻雞每天花一、二個小時車程?」若政府不在各地方普設簡易屠宰場,小型雞農遲早滅亡。(系列待續)
禁宰活禽政策體檢(2)雞販舜仔的一天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3 年 05 月 14 日
本文摘要:上下游紀錄雞販舜仔的一天,舜仔的心聲是:「雞販不是不注重衛生,有病我們第一個得啊!如果可以在市場附近設個鐵皮空地,讓我們集中屠宰,隔開客人和活雞,我也願意配合,一定會比現在全面電宰衝擊小多了。」
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個推動了八年的政策,歷經兩次喊喊停停的大轉彎,迄今,攤商要求建立的小型電宰廠、人工屠宰、冷藏設備等配套措施,只聞樓梯響,禁宰活禽是否等於全面電宰?電宰又真能有效防疫嗎?
上下游新聞市集專訪雞販「舜仔」,從他的一天中瞭解目前在市場買賣活禽的各種面向,瞭解全面電宰對雞販以及對消費者的衝擊。
雞販舜仔的一天
年近四十的雞販「舜仔」,自小就在雞堆中長大。家族上一代從事人工代宰,他繼承家業後,轉型在黃昏市場賣活雞,以仿土雞為主,兼賣土雞、烏骨雞、閹雞、珍珠雞等特色雞種。
雖然黃昏市場下午4點才開市,但舜仔每天約清晨6點就到位於北市萬華的環南家禽批發市場挑雞。環南家禽批發市場是北部唯一一家合格電宰廠,也是雞販和盤商交易的場所。
舜仔穿著雨鞋,穿梭在滿是雞糞、雞毛的市場,「舜仔,我這邊有你要的雞。」熟悉的行口笑容滿面地和他打招呼。舜仔經常是批發市場攤商關門打烊前的客戶,熟悉的行口,趕忙向他推銷旁邊放著一籠籠為他預留的活雞。舜仔抓起一隻隻雞的翅膀,翻開雞肚,熟練地檢查這些雞有沒有在運送過程淤青、翅膀斷掉,他靠著手感,精準地挑出一隻隻4.5斤的仿土雞,8~10隻裝成「一件」(也就是一籠)。
一家平常早上8點才收工的行口,這天才7點就收工了,因為禽流感的影響,批貨量至少掉了五成。
「雖然請行口挑好送來比較省事,但親自挑選我才會放心,有品質才對得起客人,而且很多行口都是從父親那個年代就開始合作,有些人我從小看到大,但因為禽流感大家的生意都變得很差。」
攤商沒空間放冷藏設施
將一籠籠雞疊上小貨車後,舜仔到二樓電宰場,買了一包包雞心、雞肝等內臟,再到對面的環南市場採購雞腳、雞胸、雞腿等。
環南市場屬於超大型傳統市場,兼具批發與零售,甲、乙、丙、丁四棟市場中間的連接空間,放著政府補助的冷藏設備。連夜電宰好的仿土雞被載放到這裡,許多攤位上貼著一張張合格電宰標籤貼紙。
六、七個工作人員在堆滿電宰雞的兩張大桌子上,分工切開雞肚、剁雞腳、分裝雞胸,舜仔拿起袋子揀選要補的貨,不時和手從未停下的老闆娘聊天。老闆娘擔心電宰量增加後電宰廠出貨會延遲,舜仔則細問他們的冷藏設備有無補助,在走過連接空橋時羨慕地望著一整間冰箱。
「環南市場的攤商,都有台北市全額補助冷藏設備;現在的政策卻只補助雞販十萬元,而且市場這麼小,根本沒有空間放冰箱,增加的電費成本還要另外算。」
挑完雞、補貨後,舜仔到市場附近的早餐店買杯豆漿喝,接著將整卡車的雞,載回約20分鐘車程的家中,將分切好的電宰雞、內臟放入大冰箱中保鮮。舜仔匆匆補眠,約莫下午2點就得籌備4點開始的黃昏市集。
客人喜買現宰溫體活雞
下午4點,黃昏市場陸續有了人潮,舜仔的攤位上放著數十隻仿土雞,還有體型較小的土雞、烏骨雞,少數幾隻放山雞和鬥雞。他將這些早上剛從批發市場抓來的雞一一區隔開來。至於早上批回來的電宰肉和冷凍雞內臟,則一一擺上攤位。
放好砧板,扭開瓦斯加熱燙毛機,他接著打開籠子,熟練地抓出一隻啼叫不休的雞,將雞翅膀打結,拉直脖子,右手俐落地劃下一刀,正好是不致割斷脖子又能在一分鐘內放完血的深度,然後丟入燙毛機和脫毛機,清理內臟後分切。
要切要炒、要煮要燉,舜仔總是不厭其煩地確認,客人怕油膩,他就特地挑了隻不太肥的土雞給客人燉湯。
平常日的傍晚,人潮比禽流感前掉了一半,客人稀稀落落。一位預約的客人來拿雞時,驚訝地說竟然不用排隊,「幹嘛改成電宰,這樣以後都吃不到新鮮的肉了。」上門的客人,幾乎都會和舜仔聊起禁止活體宰殺雞隻的話題,多數人都想買現宰的溫體雞肉。
晚間約7點時,舜仔吩咐太太把沒賣掉的電宰肉放進冰箱,他說電宰肉經長途運輸,電宰廠又會先將雞內臟挖出再泡水,內部保存時間會縮短,在攤位上大約放2小時就不新鮮了,通常會以更低的價格,再批發給小型餐飲業者。
「現在我能依據客人需要,挑選大小體型,電宰後就做不到了。而且每天消費的量都不一定,像今天賣了三、四隻土雞,但平常可能五隻六隻,很難預測,況且電宰場願意幫你宰這麼少的量嗎?又不能賣給客人冰了一天的雞,冰箱也不夠放。之後我大概只能賣仿土雞了,量還要抓得準,不然剩下的很難處理,可是話又說回來,我們做生意要有信用,不能常常讓客人買不到。至於過年過節一天本來可以宰上百隻,以後大概也賺不了這個錢了,客人可能也更難買到了。」
希望市場附近設小型屠宰場
晚間八點過後,舜仔開始收攤,先把桌上沒賣掉的雞肉,裝成一袋放進冰箱,接著清洗燙毛脫毛機,把地上的血水沖洗乾淨,仔細地整理約四坪大小的攤位。清理完後,舜仔開始觀察哪隻雞受傷了,檢查囊袋看哪隻雞沒有正常進食,一一換過每個雞籠的水,倒入玉米飼料,有時還要分開火氣過旺的雞,注意哪隻雞大王搶了其他雞的食物。
當天適逢父親生日,他提早收攤,牆上時鐘指著晚上十點半。他關上市場內最後一盞燈,小貨車在黑暗中駛出,短暫休息後,隔天又是他忙碌的一天。
「雞販不是不注重衛生,有病我們第一個得啊!如果可以在市場附近設個鐵皮空地,讓我們集中屠宰,隔開客人和活雞,我也願意配合,一定會比現在全面電宰衝擊小多了。」
大約八點收攤後,舜仔夫妻開始打掃攤位,每天至少得花上兩三個小時
禁宰活禽政策體檢(3)普設小型電宰場,降低飼養密度,確保多元養殖文化
文/ 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on 2013 年 05 月 16 日
本文摘要:即將於本月17日上路的 禁宰活禽引發兩面評價,不少人擔憂電宰廠若全面整合雞農、盤商和通路,土雞業恐將步上肉雞財團化的後塵。許多雞農認為,禁止市場宰殺活禽,不該等於全面電宰,適度開放小型電宰場、人工屠宰場,才能維繫更多有特色的雞農和攤販,保留台灣獨一無二的養雞文化。
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個推動了八年的政策,歷經兩次喊喊停停的大轉彎,迄今,攤商要求建立的小型電宰廠、人工屠宰、冷藏設備等配套措施,只聞樓梯響,禁宰活禽是否等於全面電宰?電宰又真能有效防疫嗎?對小型雞農又會造成什麼影響?以下為上下游新聞市集系列報導。
───────────────────────────────────────
即將於本月17日上路的 禁宰活禽引發兩面評價,不少人擔憂電宰廠若全面整合雞農、盤商和通路,土雞業恐將步上肉雞財團化的後塵。許多雞農認為,禁止市場宰殺活禽,不該等於全面電宰,適度開放人工屠宰場、簡易屠宰場,才能維繫更多有特色的雞農和攤販,保留台灣獨一無二的養雞文化。
電宰廠壟斷市場,特色雞消失、雞農變雞奴
彰化線西的雞舍裡,年輕的雞農姚量議,正蹲在地上觀察兩週大的小土雞。突然,他將視線投向後方,「有隻雞叫聲怪怪的,可能是身體有狀況。」他不好意思地說,「爸爸可以從叫聲知道雞有沒有生病,我還差得遠了。」72年次的他,從五歲開始就和雞「混」在一起,在這個雞比人多的小鄉鎮,很多小孩都靠著這一隻隻雞拉拔長大。
十年前,他決定大學畢業後回鄉繼承家業,「我想用比較友善環境的方式養雞,減少抗生素,把飼養期從90天拉長到120天,肉質更好吃。」身為雞農第二代,他希望擺脫「比股票漲跌還要刺激的雞價」,打出自己的品牌。但全面電宰後,他卻要看電宰廠臉色,自產自銷的美夢可能破碎。
台灣養雞形態可分為白肉雞和土雞。白肉雞「統進統出」,十幾萬隻雞一次交給電宰廠;土雞農多半飼養由野生土雞和馴化過的雞隻配種而來的仿土雞,養雞戶交給盤商,盤商再批發到各個行口,最後分配到零售攤販手中,整套運作模式仰賴彼此的信任,以及每天從市場打探來的行情,價格不易被少數業者壟斷。
「電宰廠就像一個漏斗,最後大家都要匯集到同一個地方,如果被少數電宰廠壟斷,那整個養雞產業都要聽他的。」姚量議認為,大型電宰廠資金動輒上億,整合通路和盤商並非難事,未來行口可能消失,盤商少了批發給行口的利潤,只剩運輸功能。
新竹市養雞協會理事長蘇永勝更直言,白肉雞被少數電宰廠壟斷後,雞農只能幫大企業代養,一隻雞的利潤剩1、2元,將來土雞農可能步上後塵。
農委會調查,目前電宰廠代宰一隻雞的費用約在18~25元,特色雞種則由業者自行議價。但特色雞量少、體型差異大,許多雞販擔憂屠宰場不願宰殺,以後大家餐桌上的雞肉選項,會越來越單一。
蘇永勝感嘆,台灣土雞文化多元,閹雞、放山雞、烏骨雞等特色雞種都承載著濃濃的地方氣息,新竹就飼養了2百多萬隻特色土雞,許多農家到現在也還維持養雞的傳統,但電宰廠講求大量、規格化,未來台灣的養雞文化恐將消逝。
身為雞農第二代,姚量議想要打出自家品牌,但他擔憂大型電宰場壟斷後雞農就無法自產自銷了
業者籲廣設小型電宰廠或人工屠宰場
業者害怕大型電宰廠壟斷養雞業。過去十年,政府不斷強調要輔導中小型電宰廠成立,提出11~38坪的小型電宰廠規格;禁宰政策公佈後,一再表示會加強雞販和電宰廠的媒合,但價錢、內容則要「回歸市場機制」。農委會防檢局肉品檢查組組長林進忠表示,目前全台約有20幾家小型屠宰場,不否認有些雞農可能因此政策被淘汰;但「生意在人做」,若有人要申請成立小型電宰廠,農委會也不會阻攔。
對防檢局前述説法,蘇永勝不以為然地表示,11坪的小型電宰廠就要2、300萬以上資金,光是用地取得就要花好幾年,層層程序又分屬不同管轄機關,對有心想投入的業者很不友善。他以日本為例,日本總共有三千多家合法屠宰場,但其中只有22家是大型屠宰場,掌握97%屠宰量;其餘多是地方性的小型屠宰場,兼顧商品化和小量需求。
蘇永勝表示,雞農願意配合政策,但政府應該放寬申請限制,開放幾十萬元資金的簡易屠宰設備,或在各地方成立公有屠宰場,讓設備普及化,降低財團壟斷的風險,也讓特色雞種可以留存下來。
活禽雞販黃昭舜認為,若能以廚房—餐廳的概念,在市場中規劃區域讓攤販集中屠宰,既能組絕人禽接觸,也能吃到溫體雞肉。
姚量議也表示,倘若政府目標是降低人禽接觸,只要在郊區或偏遠地區宰殺即可,放血後的離地式作業、穢物和汙水處理,技術上都能克服,獸醫也能檢驗,不該只有全面電宰一個選項。他更質疑,政府若真要防疫,應該普設電宰廠,在產地宰殺雞隻,為何非要到大型電宰廠?
降低工業化飼養密度才是防疫重點
運輸、屠宰、販售只是防疫體系的末端,許多雞農和雞販都認為,重點應該放在源頭管理,降低工業化養殖密度才是根本之道。
「雞場就像學校,要有教室,也要有可以活動的操場。」姚量議表示,雞隻健康與否和雞場的衛生安全息息相關,雞場太小,雞隻沒有活動的地方,又成天和自己的糞便為伍,自然容易生病。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李淵百則表示,大規模飼養的雞不一定不健康,但若有疫情爆發,感染風險確實較高。
姚量議擔憂,電宰制度若讓土雞業財團化,雞農只好擴大規模,以數量換取利潤,施打抗生素的情形恐怕越來越嚴重,對防疫更不利。他認為,政府有意循白肉雞模式整合土雞,型塑大型土雞企業,將防疫重責和食品安全推給企業負責,卻沒有為數以萬計的小型雞農、盤口、行商、雞販著想。治本方法應在揚棄工業化養殖,選擇適合的本土種,只要體質夠健康,自然不用擔心疫情。
雞的健康會受到空間大小影響,降低工業化養殖密度才是防疫根本
預告十年配套仍不足
禁宰活禽政策曾經二度轉彎,許多業者投入大筆資金更新屠宰、冷凍設施卻被擺一道,政府公信力早已大打折扣,不少活禽攤販甚至表示,等上路一個月後,再考慮買冰箱。李淵百認為,推動市場禁宰活禽的方向正確,但宣導和配套措施仍顯不足,應該考慮加長輔導期,頭幾年補助相關業者,後續的產銷履歷也要做好。
鄰國日本在電宰制度實施前十年就開始預告,也在各地輔導成立小型屠宰場。台灣官員雖宣稱十年前就提案禁宰活禽,但實施前夕仍未見完整的配套措施,電宰衛生也備受質疑。本週五之後,傳統市場宰殺活禽的畫面將步入歷史,但更多的問題才要開始浮現。(系列完)
禁宰活禽政策之後(1)殺雞的艱難(上)
文/ 陳寧 on 2013 年 06 月 02 日
本文摘要:在鄉間,要買一隻雞,靠人際關係建立起來的「呷好到相報」,遠比國家建立的認證系統來的有公信力,超市賣的冷藏雞,從來不是主婦的選項。熟識的客人只要一 通電話,阿清馬上就將現殺的新鮮雞肉送到家中。靠著一天賣十幾隻雞的收入,就足夠阿清一家溫飽,但5月17日之後,她無法再殺雞,一家頓失經濟來源。
編按: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項政策對小型攤商、養雞戶及原本的殺雞業者,造成不小衝擊。本網日前曾製作「禁宰活禽政策體檢」專題探討全面電宰的政策效應,本系列文章接續討論,在禁宰活禽政策上路後,對地方的小型殺雞業者帶來的影響。系列共有三篇文章,本文為系列之首。
─────────────────────────────────────────
去電宰場,來回就要兩小時,雞都臭掉了
阿清從中國嫁來美濃已經十五年。她削著一頭俐落短髮,身材嬌小,膚色黝黑,又說著一口流利的客語,要不是旁人不斷叫她「大陸妹」,這才知道原來她的故鄉也是位在廣東的客家庄。
第一次遇到阿清,是在美濃菸葉輔導站舉行的一場講座。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的溫仲良,有感於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將對農村生活將造成許多影響,卻缺乏公共討論的機會,因此邀請家中在彰化線西養雞的姚量議,和美濃當地居民分享經驗。
演講才告一段落,主講的年青雞農姚量議問大家有沒有問題或意見要提出來討論,阿清馬上就站起來說「你講的太複雜了,我們聽不懂啊!我們美濃人就是只喜歡吃土雞,電宰的我們才不吃!我只是個殺雞的,這個政策下來之後,我們都要活不下去了,講那麼複雜有什麼用!」
阿清一說完,現場的人有點尷尬。但量議也不慌張,只是不斷安慰阿清,告訴她「你說的沒錯呀,有意見就是要表達出來,明天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節目錄影,農委會的官員也會來上節目,你們到時候就是要把心聲表達出來讓他們知道,才有可能爭取你們想要的啊!」
講座結束後,阿清有點不好意思的對我們說,「不好意思我比較土,但是我就直接講了,我一家有五口要養,就靠我一個人一天殺幾隻雞賣錢。現在我不能自己殺,拿去鳳山的電宰場,來回就要兩個小時,天氣熱,雞都臭掉了,客人看都不看,也不買了,叫我怎麼辦?」
仲良在旁邊補充,原來阿清的老公是重度障礙,無法工作,公公高齡96歲,中風又罹癌,另外還有兩個才念國小的孩子,家計重擔全都落在阿清身上。
禍不單行,阿清的家,位在黃蝶翠谷附近的國有地,也是美濃國家自然公園的預定範圍,因為是承租戶,一旦國家自然公園成立後,她們也必須搬遷。阿清四處奔走、陳情,只是,國家自然公園還沒奪走阿清一家人的住所,禁止私宰的政策就先斬斷了他們的生計。
轉眼時間已不早,阿清向大家告辭,直說隔天錄影一定會到,嬌小的身軀攀上卡車駕駛座,消失在夜色之中。
地方的小型養雞、殺雞產銷鏈,可能在全面實施電宰活禽政策後瓦解。
「代殺」家禽的小型業者,被驅逐於市場之外
像阿清這樣,以殺雞維生的例子,在農村十分常見。雖然農家養個幾隻雞,供自家食用的現象仍算普遍,不過現代人多不願、不敢自己殺雞,因此便出現像阿清這樣 的「代殺」服務。有些代殺業者,也會跟盤商買進已經養到三個月的仿土雞,繼續養到四個月左右,雞隻更成熟、肉質也更美味,價格也更好,再接受顧客預定、購買。
在鄉間,要買一隻雞,靠人際關係建立起來的「呷好到相報」,遠比國家建立的認證系統來的有公信力,超市賣的冷藏雞,從來不是主婦的選項。熟識的客人只要一 通電話,阿清馬上就將現殺的新鮮雞肉送到家中。靠著一天賣十幾隻雞的收入,就足夠阿清一家溫飽,但5月17日之後,她無法再殺雞,一家頓失經濟來源。
購買現宰土雞,不只是肉質較佳,同時也跟祭祀文化有關。電宰雞不適合用來拜拜,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說,但在美濃期間,我們才第一次知道,原來客家習俗上,拜全雞必須附上下水(內臟),但電宰雞往往內臟破損,「用這樣的雞來拜祖先,實在很不敬!」,大家紛紛抱怨著。
隔天早上,眼看村民大會的錄影時間將至,阿清準時前來,還一邊打電話給其他也是以殺雞為業的陸籍配偶,要她們快點過來現場。
來賓陸續發言後,終於輪到現場民眾發言,阿清馬上舉手上台。雖然我幾乎聽不懂客語,但仍然被她的情緒所感染。阿清講到激動處,拿出一張放大、護貝過的家族合照,聲音已經哽咽。
阿清講完,另一位美濃婦女阿蓮姐,也上台幫阿清講話。年紀大約60歲的阿蓮姐,肩上同樣扛著一家人的生計,靠著經營小型辦桌維生。阿蓮姐所需要的土雞食材,都是由阿清供應,阿清沒辦法殺雞,阿蓮姐只能使用大老遠從電宰場運來的雞肉,供餐品質也連帶受到影響。農村婦女們,透過這樣的經濟模式,互相支援著彼此的家庭,一旦這些人無法繼續自食其力,馬上就會成為社會問題。
若殺雞地下化,買雞肉得向「叫雞」般偷偷摸摸?
農委會防檢局派來的代表聽完,只說了,他們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和農村、農民做第一線的接觸,也說了,會帶回去繼續研討合適的配套措施。但若不是客家電視台安排了這次的論壇節目,農委會是否就聽不見底層人民的心聲了?
農委會不斷試圖用屠宰場的總數有增加,來蒙蔽社會大眾,然而屠宰場並不是產能夠多、夠大就可以解決問題。舉例來說,整個高雄市雖然有五、六家合格屠宰場,旗美地區卻完全沒有任何一家。屠宰場的分布應該更小型、更分散,讓雞農、雞販能夠不必大老遠奔波,一樣可以提供在地消費者的需求,落實地產地消:在地飼養、在地宰殺、在地供應,也減少活雞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散布病原的可能。
當政策的制定,無法符合民情,民眾對溫體雞肉的需求,並不會因此消失。一切若轉向地下化,買雞肉變成像「叫雞」一樣偷偷摸摸,官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想到的時候才來取締一下,反而只是讓防疫工作遇到更大的阻礙。
只做半套的禁宰活禽政策,宰了雞農、宰了雞販、宰了台灣傳統「食」的文化,也宰殺了廣大消費者的權益。(系列待續)
禁宰活禽政策之後(2)殺雞的艱難(下)
文/ 陳寧 on 2013 年 06 月 03 日
本文摘要:政策上路不到一個月,市場買氣低迷、雞價一蹶不振,消費者不買雞肉,還有許多替代食材可以選擇,但這些以雞為業的人,卻走投無路,叫苦連天的雞農、攤販、盤商,正醞釀要在6月13日到台北抗議。殺雞,為何變得如此艱難?這是他們奔波北上,最想問政府的一件事。
編按:農委會為了因應禽流感,宣布5/17後,市場禁宰活禽。這項政策對小型攤商、養雞戶及原本的殺雞業者,造成不小衝擊。本網日前曾製作「禁宰活禽政策體檢」專題探討全面電宰的政策效應,本系列文章接續討論,在禁宰活禽政策上路後,對地方的小型殺雞業者帶來的影響。本文接續前文討論雞農的反應。
厥兜政府斷真係有搞
耕田人家早有出頭
毋使等到涯亦下已經六十出頭
轉業忒慢死忒早
轉業忒慢死又還忒早
翻譯:
這些政府若真的有搞頭
耕田人家早就出頭
不必等到我現在已經六十出頭
轉業太慢死太早
轉業太慢死又還太早
-交工樂隊 〈夜行巴士 記一位老農的心情 〉
一場台北的記者會
烈日當頭,立法院康園餐廳旁,搭起了舞台和棚子,擺著一盤盤雞排、白斬雞各式雞料理。來自全台各地的養雞協會幹部齊聚一堂,等著農委會主委等官員來臨。
每逢禽流感疫情趨緩,便是農委會、中央畜產會、養雞協會舉辦雞肉品嘗會的時刻。疫情使得雞價暴跌,官員們就只能對著鏡頭大啃雞腿,來刺激買氣。
與彰化的年青雞農姚量議熟識的幾位雞農,也從彰化北上。一群六十歲上下的叔叔伯伯,見了面除了抱怨「每年都這樣來一次,實在受不了」,又罵政府施政不力、禁宰活禽政策大有問題,就是討論著,最壞的情況,如果繼續賠錢下去,真的要離牧,還有什麼轉業的可能。
有人說,正想著要把水簾式雞舍改成菇寮,反正都是密閉式空間,原理應該相通;也有人說了,最近開始和太陽能公司合作,把雞舍屋頂用來裝太陽能板,種電的收入也還算不錯。
但隔行如隔山,在這個轉業太晚、離死又太早的年紀,雞農們心中的算盤日日夜夜的撥,卻人人沒把握。
5月7日在立法院舉行的雞肉品嘗記者會。
農委會主委:「你們不是都開BMW、開賓士?」
記者會結束後,陳保基走下舞台,四處跟雞農們寒暄。有幾位雞農對著陳保基說,「艱苦啊,真的艱苦」,陳保基只笑著說,「你們不是都開BMW、開賓士?」,馬上就笑著離去,繼續在冠蓋雲集之間周旋。
一位雞農也許聽見我們談話的內容,默默走過來,從牛皮紙袋裡面拿出一張張自己製作的傳單,遞給我們。仔細一看,上面寫的,正是希望政府可以正視土雞多元文化、補助雞農添購簡易屠宰設備等訴求。
我一看到內容,便跟他說,這個應該剛剛就拿給主委看呀。但這位雞農聽到我們這樣說,並沒有太大的反應,聊了一陣,他才默默的說,4月19號有一次到台北時,就已經拿給副主委還有一些官員看了。雞農們雖然不滿,卻又擔心著假如出來抗議,一來疫情緊繃,得不到消費者支持,二來更怕雞價因此受到影響。
雞價的波動,哪怕只是幾毛幾角,都牽動著雞農的神經。
若用一斤跌一塊錢來算,一隻雞平均5斤,一個養雞場,兩萬隻雞,就是十萬塊的損失。然而產地價格的漲跌,經過一長串供銷體系,鮮少反映在市場價格上,因此消費者對這背後的一切,難免無感。
記者會上,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和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一起對著鏡頭大啃雞肉。
「政府的政策難道是要鼓勵消費者買冷凍雞、進口雞?」
記者會結束後幾天,我們前往新竹,拜訪在會場上發傳單給我們的雞農,新竹市養雞協會理事長蘇永勝。
蘇永勝的養雞場,距離新竹市區不到半小時車程,但卻完全獨立於城市的喧囂之外,被梯田和丘陵包圍。他飼養的「竹北仿土雞」,和彰化、雲林等地雞農普遍飼養的黑羽土雞、紅羽土雞不同,而是客家族群所喜愛的特色雞種,同時他也飼養「閹雞」。
閹雞是客家飲食文化重要的一環。早期因為物資匱乏、很難吃到肉,因此客家人利用公雞去勢後,會長得更大、更肥壯的特點,在家中飼養一小批閹雞,每逢節慶、結婚等重要慶典,才殺雞慶祝。
雖然經過幾十年時間,社會已經富足,但祖先留下來的味覺並沒有消失。許多家庭仍然保有飼養小批閹雞的習慣,他們會向雞農購買養到半成熟的「中雞」,繼續回家養,而蘇永勝的養雞場,不靠大盤收購,完全就靠著小批賣雞給零售家戶,也賣小部分的熟食,或者提供給餐飲業者。正因為客家族群的獨特飲食文化,支撐起蘇家養雞場,四萬隻竹北仿土雞的規模。
蘇永勝的父親,早在1970年代,就飼養了約500隻竹北仿土雞,供應給附近的農戶。一直到1990年左右, 才興建雞舍、開始逐漸擴大飼養規模,蘇永勝也在退休後,從原本兼職養雞,到目前全職經營養雞場。
他們有項獨家服務,就是提供消費者一個禮拜的保固期,如果買回家養的雞,在一個禮拜內就死掉,蘇家就會補上活雞給買家。但要提供這樣的保固,也並非容易的事情,除了要非常注意雞隻的飼養環境,不能任意帶入外界的病源,也要從小雞開始,擬訂完善的防疫計畫,讓雞從小就有強健的體質。正因為這項特殊的保固服務,讓蘇家的客源穩定增長,並擴大到今天的規模。
不過,目前農委會推動電宰的政策,卻沒有顧及到這些農戶,以及土雞市場的消費需求。雖然農委會表示,桃竹苗一帶已經有小型的電宰場,能夠應付像閹雞這類特色雞種的宰殺需求,不過蘇永勝指出,現宰雞是市場需要多少,才宰殺多少,電宰場能夠宰殺的量,卻是每天24小時都固定的。一旦遇到過年過節,宰殺速度來不及,就只能事先就殺好、冷凍起來。「政府的政策難道是要鼓勵消費者買冷凍雞、進口雞?」他不解的問。
小規模的養雞場,給水、給飼料都仍然靠人工,而非自動化設備,卻能夠更仔細的關照到每隻雞的成長狀況。圖為美濃一處放山雞場。
被迫離牧的養雞人家,從自立自足成為社會問題
但如果為了應付過年過節的消費高峰,廣設電宰場,又會讓電宰業者面臨平常日根本無雞可殺的窘境。事實上,不少雞農都私下透露,在上一波農委會推動設立中小型電宰場的過程中,許多已經投入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業者,就已經遇到產能不足以維持電宰場經營的狀況,也因此電宰公會不斷積極遊說政府盡速推動全面電宰,好分食宰殺土雞的這塊大餅。
蘇永勝坦承,以自己目前的經營規模,並非沒有能力設立一間小型電宰場,但他直言:「不是我有需要就去設一場,就算我有能力,其他的人怎麼辦?」
從2003年創立新竹市養雞協會到現在,蘇永勝接觸過許多像他這樣,靠著飼養竹北仿土雞,或者其他土雞雞種,賴以為生的個體戶雞農。讓他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今年已經60幾歲,因為車禍而半身不遂的雞農,每天仍然坐著輪椅打理規模3、4千隻的養雞場,也靠著這番小事業,養活一家大小。
一旦政府全面推動電宰之後,像這樣受到衝擊,最終被迫離牧的養雞人家,馬上就會從自立自足的生活,變成社會問題。
殺雞,為何變得如此艱難?
因著傳統市場禁宰活禽一事,這段時日以來,陸續走訪新竹、彰化再到高雄,每個養雞人家、每個殺雞小販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一個奮鬥的故事,然而,這些來自基層的質疑,卻始終和官方的回應對不上焦。
想起在立法院的那場記者會,陳保基面對記者的提問,他說,媽媽帶著孩子到傳統市場,雞販就在那裡殺雞,這樣對小孩實在很不好。我只想問,難道把這一切藏起來,殺戮就不存在?我們就不需嚴肅的看待這些生命成為食物的過程?而這跟食品衛生的關係又是什麼?
政策的制定,不能只用台北、都市的觀點來看台灣,農業政策尤其不應該如此。反觀日本,為了保持食用地方特色雞種的文化,廣設三千多家屠宰場,其中二十幾家大型場,宰殺全國九成以上雞隻,剩下不到一成的雞,則分散於另外三千多家地方型屠宰場,大型企業和小規模、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農,顯然並不相斥,各有不同的消費族群。以日本和台灣的人口比例來看,目前台灣只有一百多家屠宰場,顯然數量不夠,也不夠分散。
政策上路不到一個月,市場買氣低迷、雞價一蹶不振,消費者不買雞肉,還有許多替代食材可以選擇,但這些以雞為業的人,卻走投無路,叫苦連天的雞農、攤販、盤商,正醞釀要在6月13日到台北抗議。殺雞,為何變得如此艱難?這是他們奔波北上,最想問政府的一件事。(文章待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