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癮!紐時:登出Facebook 關掉智慧型手機 生活更美好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2012-07-24  22:05

據《紐約時報》報導,Facebook的主管Stuart Crabb,理應推崇電腦與智慧型手機所產生的龐大利益,但如今有越來越多科技業領袖抱持不同理念,他也提出警告:登出一會兒,並放下設備。

在一個將科技視為終極答案的地方,如今也認為科技的力量太強大,甚至已經上癮。

許多會議以及許多近期接受訪問的科技公司高管皆表示,這種持續刺激的吸引力─溫馨提示與更新的需求─創造出一種物質渴望,這樣的物質渴望不僅傷害生產力,也影響人際互動。

在Facebook掌管學習暨發展部的Crabb指出:「若你將青蛙放在冷水中,逐漸加溫,最後青蛙會因沸騰而死亡─這是一個很寫實的比喻。大家必須留意線上時間的影響,你的網上活動與人際關係已經無所遁形。」

若這些說法僅僅是附和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探討互動科技是否具有上癮成分,那麼這些見解或許還不是那麼令人驚訝。

可是這些看法卻是由美國矽谷重量級公司的領袖所提出,這些企業因社會大眾上網而獲益,這就好比車商一邊賣大馬力高速汽車,一邊警告汽車加速的危險性。

籌辦「Wisdom 2.0」年會的Soren Gordhamer說:「我們都做了什麼呢?並非我們所做的都是不好的,不是責怪誰,但我們正處於轉變期。」

在2月舉行的「Wisdom 2.0」研討會上,Facebook、Twitter、eBay、Zynga以及PayPal的創辦人,Google、Microsoft和Cisco等公司的主管,均到場聆聽,或與專家討論。期間他們爭辯科技業者是否有責任評估對消費者的集體力量:吸引消費者從事線上遊戲等活動,浪費網友的時間,或令網友分心。

是否這些遊戲與app會上癮的科學仍處於萌芽階段,但《精神疾病診斷暨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規劃明年將「網路使用疾病」納入附錄,代表研究人員認為事情正在發生,但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定。

縱然許多人同意線上活動涉及深層神經機制,他們並不同意出現任何問題。網路遊戲業者Zynga創辦人之一Eric Schiermeyer表示,他促使幾百萬人對「多巴胺」(dopamine)上癮,包含網路遊戲在內,但也在上癮循環中扮演重要角色。多巴胺是一種影響腦神經的化學物質,令大腦產生快樂與滿足的感覺。

但他也強調,網友渴望多巴胺,相較於速食餐廳賣食物所承擔的責任,矽谷研發極具吸引力的科技並不是因此就要承擔更多責任。

Schiermeyer強調:「他們會說,網友發胖,我們必須承擔任何責任嗎?多數人會說『沒有』。我們是人類,本能上我們追求多巴胺。」

沿此脈絡,Juniper Networks董事長Scott Kriens表示,設備的強大吸引力,反映出人類想要溝通與互動的原始渴望,但這些渴望需要妥善管理,以免人類的生活被欲望所淹沒。

他指出:「我們的責任,在於將最強大的功能帶來這個世界,我們開闊視野,但難免造成許多傷害。許多人可能會說,為何不選擇不會導致傷害的方式?這真是天真幼稚!」

他強調:「另一種方式是將功能較弱的交到大家的手上,但這樣根本是一個很差勁的轉換。」

Crabb說,他最關心的是大家能獲得平衡的生活。與此同時,他知道這種看法與Facebook的商業模式背道而馳,Facebook的商業模式鼓勵網友花更多時間上網。他強調:「我知道出現悖論。」

這些討論所反映出來的,是矽谷提供許多因應快速生活步調的方法。許多科技公司教員工冥想與呼吸練習,幫助職員放慢腳步。

Cisco科技暨策略長Padmasree Warrior表示,她經常告訴大家要記得休息和深呼吸,她自己也這麼做。她每晚都會冥想,禮拜六會畫畫、寫詩,關掉手機或將手機放在其他房間。

她說:「這好比是重新啟動你的大腦與心靈。」她周六上午也不會上網,「延後上網收信,讓我的身心更平靜」。

心理專家Kelly McGonigal表示,她經常與科技公司的主管談到這些問題。她很驚訝他們對創新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態度如此開放。McGonigal說:「經營這些公司的主管,深切期望他們的科技與設備,能夠提升人類的生活,但他們也逐漸了解人類無法自拔的一面。」


大學生網路成癮嚴重 國內第一個防治中心成立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中廣新聞網) 2012-07-24  13:07

根據亞洲大學心理系與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合作調查結果,約有百分之10到15的大學生已有嚴重網路成癮問題,甚至衍生其他身心健康、偏差行為、暴力及社會問題,針對日益嚴重的青少年網路成癮症,亞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創設全國第一個「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並開設全國第一個「網路成癮門診」,希望預防網路科技的不利影響。(張文祿報導)

亞洲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創設全國第一個「網路成癮防治中心」,24號由教育部次長陳德華、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亞大校長蔡進發一起揭牌,未來將由亞洲大學心理系師生團隊負責青少年網路成癮的預防及宣傳;而有關網路成癮的門診、防治,交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負責。

據亞洲大學心理系與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合作調查結果,約有百分之10到15的大學生,有嚴重網路成癮問題,甚至衍生其他身心健康、偏差行為、暴力及社會問題;與會人士表示,美國丹佛市電影首映會槍殺事件就是其中一例,亞大副校長兼網路成癮中心主任柯慧貞說,在性格障礙十種類型中,自戀行性格障礙、反社會型性格障礙,以及邊緣性性格障礙的大學生,網路成癮約的比例高達一半以上。

網路成癮問題,已成為網路科技發展同時,必須正視的重要議題;在韓國早已經展開防治,設立許多防治據點,但在台灣,才剛起步。


防「網」害!中亞聯大設立成癮防治中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華人健康網) 2012-07-24 16:02:51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中報導

根據研究,國內約五分之一國中生、三分之一高中生出現網路成癮的現象,可能造成青少年身心和行為偏差等問題,為正視青少年網路成癮所引發的負面效應,亞洲大學和中國醫藥大學聯合創立台灣第一個兼具防範和治療的正式機構「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進行專題研究,且提供健康幸福門診服務。

國內青少年網路成癮情況嚴重,亞洲大學和中國醫藥大學合作成立「中亞聯大網路路防治中心」,將進行相關研究,並提供成癮後治療。

教育部常務次長陳德華指出,現在家長非常擔心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問題,且依據教育部委託交通大學等學校進行的調查,發現有五分之一國中生、三分之一高中生呈現網路成癮。

另外,亞洲大學心理系和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的調查也發現,約有10至15%的青少年、大學生有嚴重網路成癮問題,甚至衍生其他身心健康、偏差行為、暴力及社會問題。

雖然網路帶來許多便利,若是不善使用,容易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但是國內遲遲缺乏對「科技病」予以防範和治療的正式機構。對此,亞洲大學將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成立「中亞聯大網路路防治中心」,進行青少年網路成癮等相關研究,並設立健康幸福門診,提供預先防範和成癮後治療的服務。


研究:網路成癮 暴力行為危險群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中廣新聞網) 2012-07-23  18:16

美國丹佛戲院發生死傷慘重槍擊案,嫌犯疑似模仿「蝙蝠俠」情節 ,具有網路成癮、把幻想化為現實。台灣心理學會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針對大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反應、妄想意識比一般人高,有提高攻擊暴力行為的危險性。(陳映竹報導)

台灣心理學會理事長、亞洲大學副校長、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研究團隊抽樣全國三千一百六十六位大學生進行調查,把網路使用分成「獲取資訊」、「忘憂增趣」、「社交交友」與「解禁慾望」四大類,利用網路「忘憂增趣」與「解禁慾望」的網路使用者,成癮機會偏高。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反應、妄想意識較一般人高,有提高攻擊暴力行為的危險性。

此外,研究團隊還另外針對五百六十七名大學生深入訪談,發現有自戀型性格障礙、反社會性格障礙、邊緣性性格障礙等三類性格障礙的大學生,網路成癮的比率偏高。

柯慧貞呼籲,政府民間應該共同推展網路成癮的預防教育、相關政策,盡早辨識高危險群、提供有效的治療和資源。


網路成癮問題大 政府民間都動員

作者: 陳珮瑜 | 台灣醒報 – 2012年7月27日 下午3:15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台北報導】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日趨嚴重,官方、民間均提供多項輔導和防治措施,前者包括「Win網路單e窗口」推出家庭網安熱線;教育部開發「網路守護天使過濾防治軟體」,提供過濾不當資訊服務;立委陳碧涵、王育敏也分別推動網路偵測和分級制度法案。民間部分,則有亞洲大學和中醫大成立網路成癮防治中心,並開設門診,根治網路成癮問題。

談到網路成癮問題,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黃葳威表示,根據協會「2012台灣青少兒網路安全長期檢查」報告顯示,相較於一週運動11.3小時,青少年花在上網的時間是14.21小時,進入暑假之後,恐怕會越來越嚴重。

她表示,「Win網路單e窗口」已推出家庭網安熱線(02-33931885),提供對孩子網路成癮問題束手無策的家長支援管道,陪伴家長修復親子關係。家長向「Win網路單e窗口」申訴內容不當的網站,他們也會盡快處理。

至於政府方面,教育部電算中心副主任韓善民表示,除了將「資訊素養與倫理」列入學生和教師培訓課程,也已經建置國中小校園網路不當資訊防治設備,將色情、賭博、暴力恐怖、毒品和藥物濫用等5大類網站設為拒絕存取網站類別,並建立網站申訴和檢舉審議機制。

此外,教育部開發的「網路守護天使過濾防治軟體」也能提供過濾防治不當資訊、網路使用時間停歇和禁止上網時段等設定服務,幫助孩子有效掌握網路使用時間,軟體開放免費供個人電腦使用者下載安裝。

為了預防孩子在暑假更沉迷網路,教育部9月15日前還舉辦「大手牽小手,安全上網遊」網路學習活動,增進親子互動,進而減少孩子網路成癮機率。此外,全國18個家庭教育中心在暑假也舉辦家長宣導會,幫助家長正視孩子網路交友、遊戲沉迷等問題。

法案管制部分,立委陳碧涵指出,兒少網路色情問題嚴重,光是去年就有824件案例,為了強制規範ISP業者(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將偵測不當網路內容的軟體,強制列為上網的基本配備,她已在4月立法院會議上提出臨時提案,雖然未有明確回覆,但她在下個會期仍會持續追蹤。

立委王育敏則表示,青少網路使用氾濫很難以法律強制控管,需要業者自律以及家長輔導並行;針對網路內容管理,她日前已推動網路分級制度相關法案的通過,NCC也將於8月召開網路高峰會,討論如何落實該制度,進一步維護兒少權益。

針對青少年網路成癮所併發的「科技心病」,亞洲大學和中國醫藥大學成立「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並開設「網路成癮門診」。亞洲大學副校長柯慧貞表示,未來將由亞洲大學心理系、社工系負責網路成癮的預防和宣傳,網路成癮的門診和治療則由中醫大的「健康幸福中心門診」負責。

柯慧貞也提到,該中心已設立4大發展重點,首先是確立本土性「網路成癮」現象和症狀;其次是結合學校和不同組織系統的教育資源,並透過心理門診提供網路成癮服務;再來是培育網路成癮的學術和實務人才、成癮防治的醫療人才,並結合社區、教師和學生志工;最後則是社會宣導。


網路線被拔掉… 兒怒持電腦砸父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2012.08.07 08:12 am

台北市衛生局昨天公布最新網路成癮調查結果,針對北市248所學校、5萬7475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調查中,發現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以上的,在國小5、6年級學生占13.0%,在國中生占15.9%,在高中職學生占17.2%。

市府指出,為解決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教育局有設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也有就醫資源。此外,白絲帶關懷協會提供「網路成癮自我檢驗表」,從6月至今共追蹤20多位重度個案。

衛生局表示,在漫長暑假期間,青少年暫時脫離了課業壓力,更有機會沉溺於網路世界。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呂奕熹曾接獲15歲高中生,每天玩網路遊戲5、6小時以上,父親拔掉網路線,兒子怒持電腦砸父親。一名國小五年級學童玩線上槍戰遊戲,分不清現實與虛擬,與媽媽外出躲在街邊牆角,怕被遭狙擊。

呂奕熹說,青少年、學童出現網路成癮,很大比例是與父母互動有關。呂奕熹提醒,家長最好規定孩子每次上網不要持續超過1小時,且要讓孩子清楚知道,電腦網路是工具。

中華白絲帶關懷協會執行長暨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黃葳威說,協會有提供家庭網安熱線電話:3393-1885,重度成癮個案當事人、親友可定期打電話,接受電話關懷、諮詢。

教育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劉姿君說,在校園依學生狀況,凡使用網路影響到出缺席、人際關係、課業等,第一線的導師會先適時提醒、約束。

導師針對嚴重者,會報至學校輔導室,如有必要,最後會轉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由專業輔導員、親自到校做心理諮商。

衛生局指出,如家中孩子有疑似網路成癮情形,長時間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以上,就應帶孩子諮詢。相關訊息可上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或專線3393-7885(上班日09:00-22:00)。


網路成癮 美國擬納入精神疾病

【聯合報╱編譯陳韻涵/報導】2012/10/08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明年五月出版的新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建議對網路成癮現象「做進一步研究」,以決定是否正式列為精神疾病。這本手冊堪稱精神醫學的聖經,廣為心理學家與精神科學家接受。

紐西蘭新聞網站「Stuff」報導,美國專家認為此舉矯枉過正。不過一些澳洲心理學家認為,應該放寬兒童網路成癮症的診斷標準,讓使用簡訊、平板電腦和任天堂掌上型遊戲機成癮的孩童也都能接受治療。

澳洲墨爾本旋濱科技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奇里洛斯已推動修改手冊內容,將網路成癮的範圍擴大到電玩之外。奇里洛斯曾說,已有許多研究正在進行,讓醫護人據以診斷並妥善治療兒童過度使用科技產品成癮的行為,這些治療方式包括改變兒童對網路的依賴。奇里洛斯說:「對小孩來說,電玩是最顯著的問題。但總括來說,使用科技產品可能是潛在的問題。」

雪梨市中心執業的心理醫師霍迪克說,有愈來愈多受挫的家長帶著生氣的小孩來求診,這些兒童平均年齡僅十二歲。霍迪克說,近七成的患者是兒童或青少年,他們焦慮、沮喪,「無法在網路或遊戲外的世界承受壓力」。

新南威爾斯大學兒童心理學系系主任洛雪兒‧林魯特說,目前仍難以判定過度使用科技有害,「科技與生活取得平衡沒有錯,但若忽略問題就有危險」。


3C成癮族/飛蚊症 視網膜剝離的前兆

【聯合報/記者邱立雅/報導】2012/10/08

案例故事2:40歲的阿宗三天前突然覺得有蚊子在飛,想要去抓卻又抓不到。到眼科門診經散瞳檢查視網膜後,才發現右眼周邊視網膜有一個破洞,經視網膜雷射把破洞封住之後,飛蚊症狀已有部分改善。

飛蚊四起 玻璃體退化混濁

用眼過度,造成眼睛提早退化,飛蚊症也是其中一項。國軍花蓮總醫院眼科醫師李嘉宏解釋,飛蚊症的成因主要是玻璃體組織結構退化。玻璃體是充塞於眼睛中間的透明物體,為了讓光線透過,每一層組織以一定的角度,一層接著一層的排列,在玻璃體的邊緣,部分是與視網膜黏在一起的,這也是最容易發生問題的部分。

至於什麼叫做「飛蚊症」?李嘉宏解釋,飛蚊症只是一個通俗名詞,真正的醫學名詞是「玻璃體混濁」,或是「玻璃體退化」。玻璃體位於水晶體的後方,占整體眼球體積的80%。30歲之後,部分的玻璃體膠質逐漸液化,經過一連串作用,呈現出玻璃體混濁,眼睛前開始會出現透明的小點或是飄浮物,這就是初期的飛蚊症。

黑影游絲 數量遽增要留意

飛蚊症有以下症狀:在閱讀、注視景物、凝視白色牆壁或看明亮背景時,眼球出現有如蚊蟲般飄動的黑影或游絲,會隨著眼球的轉動而游移不定時,可能就是患了飛蚊症。

飛蚊症的形狀千奇百怪,可能會看到一點一點的浮游物、線狀、一團團的、半圓形的等等,眼睛轉向哪一邊,它就跟著到哪一邊,有時出現,有時又不見。李嘉宏醫師叮嚀,如果數量突然增加,就要小心,有可能是視網膜剝離的前兆。

高度近視 也是飛蚊危險群


造成飛蚊症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年齡的增加;其二是高度近視,因為眼睛的眼軸變長,而玻璃體並未增加,造成結構的變化;第三是眼睛遭受撞擊,包括劇烈的震動,造成層層疊疊的組織液化。

「飛蚊症是不是一定要檢查治療?」李嘉宏醫師建議一定要檢查,他表示,雖然90%是屬於良性的飛蚊症,但約10%的飛蚊症,是屬於需要積極治療的飛蚊症,如: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虹彩炎、玻璃體出血與視網膜血管阻塞等,這些少數的飛蚊症,若不盡快治療,有可能造成視力的嚴重受損。


3C關機半小時 「我跟爸媽很親近」

【聯合報╱記者陳崑福/屏東縣報導】2012/09/19

電視、電腦、手機,統統關機半小時,是什麼樣世界?屏東縣新庄國小徵求十個家庭試辦「關機半小時」,每晚八點到八點卅分,家裡沒有電子產品的聲音,家長陪孩子一起看書,學童這麼形容:很無聊,但和爸媽很親近。

新庄國小位於屏東萬丹,校長邱玉玲說,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高,孩子一放學回家,家長就催促快去做功課,自己卻坐在客廳看連續劇、上網玩遊戲;在房間念書的孩子念得心不甘情不願,甚至被電視、電腦聲音干擾,無法專心。

「媽媽看電視、爸爸講手機、我在打電腦。」看到這段孩子寫在作文裡的話,邱玉玲決定推動「關機」運動。

這學期開學,新庄國小徵求十個家庭試辦「關機半小時」,每晚八點到八點卅分,把家裡的電視機、電腦、手機統統關掉,這半小時內,家裡沒有電子產品的聲音,家長陪孩子一起看書。校方一開始擔心找不到十個家庭,但出乎意料,家長反應出奇好,有廿五個家庭主動表示願意當「關機家族」。

小一新生李志玲是關機家族之一,李媽媽說,平時就希望能培養孩子閱讀好習慣,但因工作關係無法常陪孩子一同閱讀。現在,一到晚上八點,她和丈夫陪孩子「關電視、增知識」,全家人不做其他事,拿起好書各自閱讀,享受寧靜的書香時刻。

五年級洪愷逸的媽媽楊美玲說,之前孩子放學回家,她看電視,丈夫上網,每次叫孩子去讀書、做功課,孩子不服氣說:「為什麼我要讀書、做功課,不能看電視、上網?」現在時間一到就關機,全家坐下來一起讀書,叫孩子去讀書,不會再回嘴,親子關係拉近,家裡氣氛變得更好。

洪愷逸說,沒有電視、電腦和手機,世界變得有點無聊,但有更多時間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家人變得更親近,很快樂。

邱玉玲表示,英國哲人摩爾說過:「一間沒有書的房子,猶如一個沒有窗戶的房間。」親子共讀是種快樂、享受,培養孩子良好閱讀習慣,勝過留給孩子家財萬貫,希望更多家庭加入「關機家族」。


愈黏臉書 愈不快樂?

‧聯合新聞網 2013/08/15【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

不要再上臉書按讚了,最新研究顯示,愈愛上臉書的人愈不快樂,對自己的生活不滿。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顯示,人們花在臉書的時間愈多,反而變得更不快樂。研究者調查82名年輕人,發現他們臉書的使用程度愈高,與朋友聯繫增加,之後的心情就愈差。相對的,真實直接的人際互動長時間下來讓人心情變好。

研究負責人密西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克羅斯說,「臉書表面上看來是一項無價資源,它滿足人們社交基本需求。但發現,用臉書不會讓人快樂,卻讓人更消沉。」

不過,國內醫師有不同看法。經常使用臉書的部落格協會理事長、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指出,社群網路是他與人群互動的一種方式,每天上臉書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密西根大學這項研究是徵求82名年輕人參與實驗,他們有智慧手機與臉書帳號。在兩個星期之內,研究者每天在五個隨機時間傳簡訊給受試者,請他們評估自己的快樂與幸福程度。

研究者問的問題包括受試者的感覺、是否感到憂慮或寂寞、使用臉書的程度多寡,還有他們與人「直接」互動情形。

克羅斯說,「研究結果呈現一個人在一天之內因使用臉書造成的心情變化。」結果顯示,「受試者上臉書的時間愈長,他的心情就變得更差,對生活的不滿程度愈高。」

研究亦指出,沒有證據顯示受試者是因為心情差才上臉書,但是,當受試者感覺寂寞時,確實會比較常用臉書。

不過這份研究無法證明所有臉書使用者都是這樣,也不能套用在其他社群網站上。研究指出,「我們的研究聚焦於年輕人,因為他們是核心使用族群。」研究報告發表於《PLOS One》科學期刊,據信是第一份評估臉書如何影響人的快樂與生命滿足感的研究。


愛按讚的人 容易洩密

‧聯合新聞網 2013/08/15【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上臉書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太愛貼照片,否則容易讓人討厭」;而且喜歡按「讚」不僅透露一個人的喜好,更可能讓這個人的種族、年齡、智商、性傾向和其他個人資訊全都露。

英國伯明罕等四所大學的研究顯示,喜歡一直分享照片的臉書使用者,容易被看照片的人討厭,影響真實人際關係。在臉書貼大量照片,可能損害你與朋友、親戚、同事的情誼。因為你在不同的人際圈累積的臉書朋友,對這些照片的觀感與詮釋都不一樣,他們並不總是可以體會你的心情。

研究指出,即使是親密伴侶,如果一方在臉書上貼太多倆人參與活動的照片,就會損害兩人關係;好朋友之間也是一樣。

另外,先前研究顯示,喜歡在臉書按讚的朋友容易洩露個人隱私資訊。研究人員開發一套演算法,運用臉書按讚模式塑造出使用者形象,而這很可能洩漏使用者的私人資料。

這些運算模式成功推論出使用者性別,正確率高達88%,區別使用者為非洲裔美國人或白人的正確率高達95%。區分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準確率則有82%。這套演算法也能推斷使用者的性傾向、是否酗酒、抽菸或使用藥物,甚至他們的父母是否離婚。


玩臉書易鬱卒?精神科醫師不認同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黃玉芳/台北報導】2013.08.15 03:06 pm

越常上臉書,對生活不滿意度越高?經常使用臉書的部落格協會理事長、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建志,無法認同這個論點。他指出,社群網路是他與人群互動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個人媒體,每天上臉書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潘建志指出,自己臉書帳號上的友人早就超過5000人,訂閱人數超過3000多人,擁有兩萬多名粉絲。他認為,透過臉書瀏覽朋友轉貼的訊息,跟上新聞網站、部落格看新聞沒兩樣,都只是吸收訊息新知。

潘建志說,說上臉書時間愈長,心情會變得更差,這一點他就感受不到。美國研究會出現這項結果,可能與取樣背景有關,或許實驗組本身就有較高的憂鬱傾向,而憂鬱不一定是上臉書造成,兩者並無因果關係。

嚴峰彰說,上臉書要適可而止,有些人以「臉書為家」,即使上課、工作也無法專心,擔心漏失任何訊息,這可能已經過度依賴,要擔心「上癮」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