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鉅亨網羅力元 綜合外電 2012-01-29 00:06
美國今日創造的服務及商品產值,已高於 1999 年約 1/4,而這兩個時間點所雇用的勞工數量卻相差無幾,美國就業市場發生了什麼事?
根據《Business Week》報導,雖然人力沒有什麼顯著增加,機械設備的數量倒是爆炸性成長。2011 年第 3 季企業購置軟硬體花費金額達到歷年來最高。科技帶來巨大的便利性,也讓企業得以最低人力達到最大產值。
所以這些機器占據了所有最好工作?2012 年或許會給我們一個答案。去 (2011) 年勞動節過後,多數經濟學家見到 54 萬人新聘員工的數據,無不振奮。科技雖然會讓傳統工作消失於歷史之中,卻也能為人類帶來許多全新的工作職位。
目前已有超過 2000 萬名美國人失業,也讓人擔心某些基礎出現改變。麻省理工學院數位商務研究中心主任 Erik Brynjolfsson 認為,現狀惟一不同之處是就業市場生態改變的速度及廣度。
Brynjolfsson 與 Andrew McAfee 近期出版了一本共同著作《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他們認為近期美國經濟正在進入大重建期的早盤階段,在這個階段會出現勞動市場的淘空以及不公平情況惡化。
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 James D. Hamilton 認為,機器取代人類,不過是無稽之談。1900 年,有 41% 的美國人務農,如今僅減少了 2%。
Hamilton 指出,2005 年平均每 1 個勞工可以完成的工作,在 1970 年需要 2 個人,相較 1940 年則要 4 個人才能達成。他認為,這個人力轉變的過程,所促成的並非是高失業率,而是實質財富的增加。在近兩世紀以來,產能提升其實了創造更多富人,而非更多窮困。
通用汽車 1961 年啟用了第一台工業用機器後,美國人就相當擔心就業市場的未來。這層憂慮終於在去 (2011) 年爆發,因為許多人認為去年的經濟可以被稱為「失業型復甦」。而現在的產業無論到哪裡都可以看見機械取代人力。
Google (GOOG-US) 在去 (2011) 年發表了無人駕駛汽車,Lionbridge Technologies (LIOX-US) 也接下許多自動運輸服務系統的訂單,甚至醫療設備大廠 Boston Scientific 也正在進行旗下最大分裝中心的自動化工程。
科技進步不只是顛覆工業組裝產線樣貌,也拓及其它不同的領域。畢竟一個小助理並無法幫你在幾秒內搜尋上千份文件,而日益新穎的文件應用程式就能輕易辦到。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David Autor 表示,自動化的工作快速且大量增加,甚至也包含某些需要人腦判斷的領域。
根據歐肯法則 (Okun’s Law) 的推論,當 GDP 上升 3% 時,失業率就會下降 1%。可是當數位技術快速發展擴張時,歐肯法則似乎也要被推翻了。
直線上升的失業率,並不盡然是證明人類的工作能力輸給機器。自動化與資訊系統的花費金額增加,也是經濟繁榮的象徵。2011 年第 3 季非住宅固定投資即貢獻了 GDP 約 1.41%,僅次於消費支出。
在衰退期時,鮮少投資技術,近期許多公司又開始大幅砸重金在設備上面。Capital Economics 經濟學家 Paul Ashworth 則認為,多數公司其實都是汰舊換新。
經濟學家 Dean Baker 表示,90 年代企業花費更多資金購買軟硬體設備,可是平均失業率僅 4.4%,而且就算產能只增加 14%,也還能創造 900 萬個工作。
紐約聯儲經濟學家 Richard Deitz 與 Jaison Abel 發現,過去 30 年來就算當時有近 5000 萬個非農職缺,高階及低階技術人員的就業率卻快速增加,可是中等技術人員部分卻大量減少,很明顯因為科技發展使勞力等級基礎出現變化,如機器操作員職位減少了大約半數。
Brynjolfsson 及 McAfee 認為,科技變革絕對會帶來了更多不可想像的新職業,而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推估,第 3 季總產值可能低估了約 5%,也相當於 8000 億美元的需求,這絕對足夠讓人及機器一同來填補。
美國今日創造的服務及商品產值,已高於 1999 年約 1/4,而這兩個時間點所雇用的勞工數量卻相差無幾,美國就業市場發生了什麼事?
根據《Business Week》報導,雖然人力沒有什麼顯著增加,機械設備的數量倒是爆炸性成長。2011 年第 3 季企業購置軟硬體花費金額達到歷年來最高。科技帶來巨大的便利性,也讓企業得以最低人力達到最大產值。
所以這些機器占據了所有最好工作?2012 年或許會給我們一個答案。去 (2011) 年勞動節過後,多數經濟學家見到 54 萬人新聘員工的數據,無不振奮。科技雖然會讓傳統工作消失於歷史之中,卻也能為人類帶來許多全新的工作職位。
目前已有超過 2000 萬名美國人失業,也讓人擔心某些基礎出現改變。麻省理工學院數位商務研究中心主任 Erik Brynjolfsson 認為,現狀惟一不同之處是就業市場生態改變的速度及廣度。
Brynjolfsson 與 Andrew McAfee 近期出版了一本共同著作《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他們認為近期美國經濟正在進入大重建期的早盤階段,在這個階段會出現勞動市場的淘空以及不公平情況惡化。
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家 James D. Hamilton 認為,機器取代人類,不過是無稽之談。1900 年,有 41% 的美國人務農,如今僅減少了 2%。
Hamilton 指出,2005 年平均每 1 個勞工可以完成的工作,在 1970 年需要 2 個人,相較 1940 年則要 4 個人才能達成。他認為,這個人力轉變的過程,所促成的並非是高失業率,而是實質財富的增加。在近兩世紀以來,產能提升其實了創造更多富人,而非更多窮困。
通用汽車 1961 年啟用了第一台工業用機器後,美國人就相當擔心就業市場的未來。這層憂慮終於在去 (2011) 年爆發,因為許多人認為去年的經濟可以被稱為「失業型復甦」。而現在的產業無論到哪裡都可以看見機械取代人力。
Google (GOOG-US) 在去 (2011) 年發表了無人駕駛汽車,Lionbridge Technologies (LIOX-US) 也接下許多自動運輸服務系統的訂單,甚至醫療設備大廠 Boston Scientific 也正在進行旗下最大分裝中心的自動化工程。
科技進步不只是顛覆工業組裝產線樣貌,也拓及其它不同的領域。畢竟一個小助理並無法幫你在幾秒內搜尋上千份文件,而日益新穎的文件應用程式就能輕易辦到。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David Autor 表示,自動化的工作快速且大量增加,甚至也包含某些需要人腦判斷的領域。
根據歐肯法則 (Okun’s Law) 的推論,當 GDP 上升 3% 時,失業率就會下降 1%。可是當數位技術快速發展擴張時,歐肯法則似乎也要被推翻了。
直線上升的失業率,並不盡然是證明人類的工作能力輸給機器。自動化與資訊系統的花費金額增加,也是經濟繁榮的象徵。2011 年第 3 季非住宅固定投資即貢獻了 GDP 約 1.41%,僅次於消費支出。
在衰退期時,鮮少投資技術,近期許多公司又開始大幅砸重金在設備上面。Capital Economics 經濟學家 Paul Ashworth 則認為,多數公司其實都是汰舊換新。
經濟學家 Dean Baker 表示,90 年代企業花費更多資金購買軟硬體設備,可是平均失業率僅 4.4%,而且就算產能只增加 14%,也還能創造 900 萬個工作。
紐約聯儲經濟學家 Richard Deitz 與 Jaison Abel 發現,過去 30 年來就算當時有近 5000 萬個非農職缺,高階及低階技術人員的就業率卻快速增加,可是中等技術人員部分卻大量減少,很明顯因為科技發展使勞力等級基礎出現變化,如機器操作員職位減少了大約半數。
Brynjolfsson 及 McAfee 認為,科技變革絕對會帶來了更多不可想像的新職業,而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推估,第 3 季總產值可能低估了約 5%,也相當於 8000 億美元的需求,這絕對足夠讓人及機器一同來填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