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經一章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自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傳十章

(一)釋明明德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二)釋新民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三)釋止於至善

詩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 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 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四)釋本末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五)釋格物致知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呂祖補述:所謂致其知在格其物者,心有所貪慾而性辟焉,心有所嗔忿而性塞焉,心有所癡奢而性蕩焉,心有所愛妄而性遷焉。

是以欲格其心物者,必戒貪慾,則扶性辟為正矣。息嗔忿,則闢性塞為揚矣。消癡奢,則收性蕩為定矣。剷愛妄,則挽性遷為止矣。

是故君子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故心物自蔽,身物自染。格心物者,復性初也;驅身物者,覺心源也;性心身者,一貫也,三者之不可離,猶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心居內曰自覺焉,身行著外曰覺人焉。故內聖外王之功,豈可缺一哉。

心物滋蔓,莫不自蔽己性焉。故聖人慎心物於隱微之間,心物未動也,雖未動而持之一慎,則心物終無矣!心物終無,則至性常皓,至性常皓,則即復性初也。

身物昭著,莫不自染己心焉。故賢人驅身物於昭著者,以其心物未慎於隱微也,心物弗慎於未動之間,貪嗔癡愛遂熾焉,而現於言行矣!此謂之身物昭著者也。故驅 身物者,即曰覺心源也。心者易動,深恐始勤終懈,是病焉。則身物復昭著矣。如能始終覺心則亦漸趨於覺性矣!及其成功一也。此謂物不格不可以致其知。

所謂誠其意在致其知者。故心物未發謂中和,良知性也。心物既發謂動機,紛乘意也。是以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以復其良知,而臻於至理矣。

故格其心物以致其良知者,內聖功也。聖足而後,則意不誠而誠矣,心不正而正矣。雖序有四,實則二焉,以其心意儲諸一身,故亦列內聖之功矣!此謂知不致,不可以誠其意。

間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 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 此謂知之至也。

(六)釋誠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 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行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 意。

(七)釋正心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而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八)釋修身齊家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九)釋齊家治國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 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十)釋治國平天下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 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 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 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 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 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蓄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蓄牛羊;百乘之家,不蓄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 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中庸

朱子章句序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 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一﹞天命之謂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二﹞君子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三﹞中庸其至矣乎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四﹞道之不行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五﹞道其不行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六﹞舜其大知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七﹞人皆曰予知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八﹞回之為人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九﹞天下國家可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十﹞子路問強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袵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十一﹞素隱行怪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十二﹞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 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十三﹞道不遠人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 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十四﹞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十五﹞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十六﹞鬼神之為德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十七﹞舜其大孝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 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十八﹞無憂者其惟文王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 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 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十九﹞武王周公其達孝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二十章﹞哀公問政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 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 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 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 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 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上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二十一﹞自誠明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二十二﹞唯天下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

﹝二十三﹞其次致曲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能化。

﹝二十四﹞至誠之道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二十五﹞誠者自成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二十六﹞至誠無息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 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 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二十七﹞聖人之道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茍無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 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 身。」其此之謂與!

﹝二十八﹞愚而好自用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二十九﹞王天下有三重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 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 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三十﹞仲尼祖述堯舜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三十一﹞唯天下至聖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 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 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三十二﹞唯天下至誠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三十三﹞詩曰衣錦尚絅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友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  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  曰岱華  嵩恆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路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酸苦甘  及辛鹹  此五味  口所含  羶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朋與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當順敘  勿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權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即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權閹肆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歷乾嘉  民安富  治績誇  道咸間  變亂起  始英法  擾都鄙

同光後  宣統弱  傳九帝  滿清歿  革命興  廢帝至  立憲法  建民國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一  漢書二

後漢三  國志四  皆證經  參通鑑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碁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卹。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 擇佳婿,無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隳自甘,家道難成。

狎暱惡少,久必受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禮運大同篇

禮運大同篇 《正確說法應該是:禮記(書籍名稱,五經之一)禮運篇(篇名,共有49篇,此篇為第九篇)大同 章(章節),一般簡稱" 禮運大同篇" 。》

禮記:禮運,其中首段最有名,稱為禮運大同篇。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後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後聖有作,然後脩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脩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幂〕,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醆、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殽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於山川之謂興作,降於五祀之謂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故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其義,明於其利,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脩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脩十義,講信脩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也。

「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脩而禮之藏也。

「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

「夫禮必本於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於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脩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朿)〔束〕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故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聖王脩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脩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於藝,講於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於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於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穫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穫而弗(肥)〔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於順,猶食而弗(食)〔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並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於順,然後能守危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凶饑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闚也。則是無故,先王能脩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禮記 http://www.yasue.cc/lai_gei.html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http://www.dfg.cn/big5/djjsh.htm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禮義廉恥 是什麼時代説的?

____最早是宋朝歐陽修提出.

歐陽修(西元一○○七~一○七二年),字永叔,廬陵(江西吉安)人。生於宋真宗景德四年,議論當世事;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

歐陽修在五代史馮道傳裏評論說: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

白話文:

歐陽修在五代史馮道傳裏評論說:「「禮、義、廉、恥,是維繫國家安定的四種綱紀;這四種綱紀如果不能發揚施行,國家就要滅亡了。」管仲的話說得真好啊!禮、義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則;

廉、恥,是培植人民的重要節度。因為不廉的人,什麼東西都要取得;無恥的人,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一般人要是這樣,那麼災禍失敗變亂滅亡,就沒有不來到的。何況做大官的人,要是什麼東西都要,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那麼天下那裏會不混亂,國家那有不減亡的呢?」

可是這四個綱維之中,知恥特別重要,所以孔子評論讀書人的品格的時候說:「對自己的行為應有羞恥心。」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如果能把喪失羞恥心當作可恥之事,就不會再有任何恥辱了。」又說:「恥對於人是很重要的,讓求投機巧詐的人,就用不著羞恥了。」所以這樣說的緣故,是一個人因為不廉,以至於違背禮、侵害義,它的根源都是由於沒有羞恥心而造成的,所以士大夫的無恥,可以說是國恥。

我看三代以後,社會風氣日漸衰敗,道德觀念日漸低落,拋棄禮義,丟棄廉恥,這種現象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可是,在天寒地凍的時候,才顯得出松柏不凋謝的精神,要在風雨交加的時候,才看得出雞鳴不停的態度,在大家都昏醉的時候,也不會沒有獨自清醒的人。
最近我讀「顏氏家訓」,有一段話說:「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已經十七歲,懂得一些章奏之類的應用文,教他學鮮卑話和彈琵琶,也漸漸地通達了解,用這套本領去侍奉公卿貴人,沒有不寵愛他的。﹂我那時候低著頭沒有回答他。奇怪!這個人竟這樣教兒子!如果從這套本領去求得公卿宰相的高位,我是不願意你們這樣做啊!」唉!顏之推不得已在亂世的時候做官,還說出這種話來,有點小宛詩人不同流合污的意思。那些遮遮掩掩、討好異族的人,能夠不感覺到慚愧嗎?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五日蔣介石提倡新生活運動.對「禮義廉恥」之解釋如下:

「禮義廉恥」,古今立國之常經,然依時間與空間之不同,自各成其新義;吾人應用於今日待人、處事、接物、持躬之間,得為簡要之解釋如下:

「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禮者,理也:理之在自然界者,謂之定律;理之在社會中者,謂之規律;理之在國家者,謂之紀律;人之行為,能以此三律為準繩,謂之守規矩,凡守規矩之行為的 表現,謂之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者,宜也:宜即人之正當行為,依乎禮──即合於自然定律,社會規律,與國家紀律者,謂之正當行為;行而不正當,或知其正當而不行,皆不得謂之義。

廉者,明也:能辨別是非之謂也,合乎禮義為是,反乎禮義為非;知其是而取之,知其非而舍之,此之謂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者,知也:即知有羞惡之心也,己之行為,若不合禮義與廉,而覺其可恥者,謂之羞;人之行為〔第161頁〕,若不合禮義與廉,而覺其可恥者,謂之惡;惟羞 惡之念,恆有過與不及之弊,故覺悟要在切實,有切實之羞,必力圖上進;有切實之惡,必力行湔雪;此之謂切切實實的覺悟。

禮義廉恥之解釋,既如上述,可知恥是行為之動機,廉是行為之嚮導,義是行為之履踐,禮是行為之表現;四者相連貫,發於恥,明於廉,行於義,而形之於禮,相 需相成,缺一不可;否則,禮無義則姦,禮無廉則侈,禮無恥則諂,此姦、侈、諂,皆似禮而非禮者也。
義無禮則犯,義無廉則濫,義無恥則妄,此犯、濫、妄,皆似義而非義者也。
廉無禮則偽,廉無義則吝,廉無恥則汙,此偽、吝、汙,皆似廉而非廉者也。
恥無禮則亂,恥無義則忿,恥無廉則醜,皆似有恥而無恥者也。是誠所謂「恥非所恥」,則恥蕩然矣。如果其禮為非禮之禮,義為不義之義,廉為無廉之廉,則「禮 義廉恥」適足以濟其姦,犯偽亂者之私而已,可不辨乎!


孝經(兒童啟蒙經典)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