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者看兩岸故宮:一張分裂的地圖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8.07 02:46 am

「兩個故宮,與其說是外型相似的雙胞胎,還不如說是一張分裂的地圖。」朝日新聞記者野島剛,以十多年走訪兩岸故宮,去年在日本出版「兩個故宮的離合」,中文版由聯經引進。

一九四八年,國民政府北京故宮文物送到台灣,一九六五年台北故宮成立,與北京故宮形成「兩個故宮」。二○○九年,兩岸故宮院長首度互訪、合作「雍正大展」。

「故宮是個不可思議的博物館!」野島剛說,兩館名稱雷同,「雙方若向對方提出商標權訴訟,也非新奇之事」。但兩個故宮不否定彼此的存在,也不搶「正宗」地位,默默以相似名號展示雷同的中華文物。

野島剛曾任朝日新聞台北特派員三年,現為國際編輯部副部長。為了撰寫本書,他走訪兩岸採訪歷任院長,甚至遠到美國閱讀蔣介石日記。

野島剛指出,日本引發的戰爭衍生中國內戰、導致兩岸分裂、間接造成「兩個故宮」。身為日本人,他對「兩岸故宮」議題「有感情、也有責任」。

一九八九年,野島剛首次來台。他形容當時的台北故宮燈光昏暗、導覽員像公務員,雖擁有世界級的收藏,「展覽方式卻一點都不像世界級博物館」。

野島剛分析,蔣介石帶故宮文物來台,是運用了「文物繼承者等同於中國正統統治者」的邏輯。台北故宮設立的目的是「保管文物」,並非像一般博物館是為了啟蒙、教育。故宮因此成為「收藏勝於展示」的博物館。

野島剛發現,台灣向外國人介紹景點時,一定會提到故宮,本身卻對故宮沒興趣、或缺乏相關知識;「台灣人認為故宮是個驕傲,卻並不喜愛它」。

民進黨執政時期,針對故宮進行被外界解讀為「去中國化」的種種改革,包括籌建「故宮南院」、引進台灣人收藏等。

野島剛表示,杜正勝等前院長要讓故宮「走出去」、「走入人群」的宣言可以理解,但作法太急切躁進,「是政治手段,不是文化手段」。結果改革失敗,台灣人和故宮「感情上的距離」也未縮短。


改革故宮

2012-8-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野島剛

故宮的傳統定位是「集合中華文化最高藝術品的博物館」。故宮體現的是中華文化,和培育中華文化的中華民族的真知智慧。愈是講究純粹的中華主義,愈是形成狹隘的自我定義。

取得政權的民進黨想要推翻這個自我定義。

「故宮不是中華文物的博物館,應該轉變為亞洲文化的博物館。」

民進黨是如此主張的。

民進黨並未否定台北故宮的收藏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現況,但針對台北故宮的收藏長期以來漠視亞洲要素,希望加強與亞洲的連結,為了淡化中華色彩,因而推動重點蒐集亞洲文物。

完成台灣首度政黨輪替的民進黨,為何要改革世界知名的故宮呢?

試從中華和亞洲這兩個概念思考。

中華料理、中華民族、中華街等等,「中華」這個詞彙被廣泛使用以來,不過是這一百年的事情。相對於中國悠久的歷史,這只不過是小孩的年齡,「中華」只是個稚嫩的詞彙。

對 世界以及中國大陸的人民最早提出「中華」一詞的是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孫中山為對抗西歐列強侵略中國,運用「中華」的概念,將實際是多民族的中國人, 整合成一個新國家的基礎。所謂中華民族的人或民族,其實原本並不存在,這是為了定義革命所誕生的新共同體,而編織出來的政治概念。

有一個辭彙叫「華夏」,故宮的說明裡出現的「集合中華文明的精粹」的說法,我在本書也這樣採用,故宮自己對外宣稱時,也經常用「中華」。但是在故宮相關人士之間的對話、會議發言、學術論文等中,如果不用「華夏文化」,這個人多半會被認定為不夠專業。

對 於日本人來說,「華夏」不是個慣用的詞彙。在古代中國,華和夏是指居住在「中原」一帶(現在的河南省洛陽)的居民。文獻上亦稱「諸夏」、「諸華」。中國漢 族當時被周邊的異族(稱為「夷」)包圍,感受到威脅。為了有別於「夷」,把自己定位為「夏」或「華」,這就是所謂「華夷思想」的開始。

基於這樣的思考方式,在中國擁有最為純粹、高等文化與傳統的人們就稱為「華夏」。嚴格來說,故宮的文物並非屬於包容異族的「中華」文化,而是在位居世界中心的中國,又是當中被認定為最為核心的「華夏」文化,這是故宮傳統的思考方式。

另一方面,中華的概念比華夏來得廣。臣服於漢族的文化,或指直接受其影響的人或國家之所在區域,具體而言就是以中國黃河或長江下游為中心,以同心圓畫出的範圍,含括蒙古、新疆、西藏等邊陲地區。朝鮮半島和越南等朝貢國,就位於中華或非中華間的灰色模糊地帶。

跟 此點相關,也有一說提到西元前五世紀當時,希臘為了表現「東方區域」的概念,而創造出亞洲這個詞。在今天,亞洲則指俄羅斯的烏拉山脈以東,中東的土耳其以 東,南到印尼,東從日本向北劃至俄羅斯的東邊。亞洲包括四十七個國家和四十一億人口的世界最大區域,中國當然是包括在其中。

然而在傳統的 中國社會裡,並不認為自己是亞洲的一部分。故宮背後的中華文明概念裡,世界不是平的,而是像一座山的形狀,頂端是華夏文化,拿富士山比喻就是長年積雪的山 頂。其他的中華文化就在山的底部,亞洲應該相當於山麓下吧。中華並非亞洲的一部分,採二分法分為中華和中華以外的世界,而亞洲就是屬於「另一邊」。即使到 現在,日本人會自我定位在「我是日本人,也是亞洲人」,這樣的想法相當普遍,但是中國人持「我不是亞洲人」想法者,不在少數。

民進黨思考著藉著顛覆這種「故宮=中華」的概念,可以向海內外宣傳象徵著民進黨新政權的變化已經展開。

原因是民進黨的對手國民黨,就是中國革命之父孫中山以中華的基礎概念所建立的政黨。對於國民黨而言,中華是不可分割肉體的一部分。將中華的色彩從故宮抹去,就是讓民進黨形成脫離國民黨的新政治。

一九四九年遷移到台灣的國民黨,施行了戰後世界最長的四十年戒嚴,以鎮壓民眾的「白色恐怖」,建立了一黨專政。之前還有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發生的民眾暴動「二二八事件」,據傳有兩萬人遭到殺害,來自中國的外來政權,壓抑了台灣本土的民眾,這種情勢仍然持續。

另一方面,在極度安定的政治環境中,產業積極投資,在一九八○年代台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達成高度成長。同一時期,民眾追求政治自由化的需求急速上升,民進黨勢力日漸擴大,終於在二○○○年時從國民黨手中奪下政權。

民進黨是根深柢固地追求台灣獨立的,黨綱明訂「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中國和台灣是個別的存在,這是黨的基本理念。這是一個希望即使多接近台灣=非中華狀態一步都好的集團。因此民進黨從在野黨時代起,氣氛上就一直對於故宮「有意見(有抱怨)」。

民進黨取得政權的十年前,大約是一九九○年時,也曾在立法院(相當於國會)提出的質疑,從中也可發現有這樣的體質。

「台灣文物不在故宮的收藏範圍內嗎?」

民進黨立法委員(相當於國會議員)陳光復提出質詢,為何台灣文物不能被納入台北故宮的收藏。

當時國民黨政權底下的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淡淡的回答:

「台灣本土文物是中央研究院的職責範圍,不是故宮的。」

這可以斷言對於以中華文物為中心的故宮來說,認為位於邊陲地帶的台灣文物沒有收藏價值。

對於台灣本土意識濃厚、希望將政治體制改變為「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民進黨而言,這是無法容忍的主張,無法相容的鴻溝就這樣橫跨在民進黨與故宮之間。

二○○八年冬天。我正在進行採訪故宮的工作時,正好看了《經過》(二○○四年製作)這部電影。

我喜歡華文圈的電影,特別是住在台灣期間,幾乎看了台灣這十年的主要電影,卻不知道這部電影。《經過》雖然參加過海外影展,但是在台灣的票房成績並不理想。

台 北的繁華大街「中山北路」上有個「台北光點」,設有電影院和咖啡廳,我在那裡見了歌手一青窈。她的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日本人,是個混血兒。她是戰前台灣 四大家族之一顏家的子孫。妹妹一青妙是演員,一家十分重視家族根源。我採訪這對姊妹在台灣和日本的生活情形,準備在報紙連載報導。

採訪空檔時我走進咖啡廳隔壁的唱片行,偶然發現《經過》這部DVD,電影的女主角如果不是新的女演員桂綸鎂的話,我大概就不會注意到。這部電影正好就是說明民進黨進行「故宮改造」的絕佳教材。

由女主角桂綸鎂飾演台北故宮的女性研究員展開《經過》的故事。女主角小時候,曾經聽過長輩說起他們和故宮文物一起從中國到台灣,與故宮文物一路長途跋涉,對故宮存有嚮往,因而走上研究員這條路。她滿心期待能夠進到故宮後山裡的文物倉庫。

然而,保管貴重文物的倉庫,出入被嚴格限制,年輕的研究員是沒有機會進去的。另一方面,她與一位接受故宮委託,撰寫故宮歷史的文字工作者互有好感,關係卻無法更進一步。這位文字工作者也正遇到寫作瓶頸,寫稿並不順利。

此時故事情節又出現一位日本男性,因為在日本經商失敗到台灣旅行散心,偶然間來到故宮。電影描寫了三人懷抱著各自的煩惱或問題時的焦急煩躁。最後,藉由瞭解了蘇軾(一○三六-一一○一)詩卷名作「寒食帖」上寫的古詩意義之後,找到了解決出路。

《經 過》是由台北故宮出資製作的電影,連內部人員都很難進去的文物倉庫,也讓攝影機進去了,聽說是故宮全力協助的結果。也許是包含了民進黨希望宣傳故宮政策的 要素吧?故事發展有些唐突,電影完成度也不算高,但是透過那位文字工作者的文章,向觀眾傳達了故宮的新定義。這對我而言,也有重大意義。

電 影一開始,電腦畫面上顯示著文字工作者的自問自答:「故宮為什麼會來到這南方之島呢?」煩惱寫作瓶頸到最後,終於得到結論的文字工作者,再度在電腦畫面 上,打出以下的字句:「在這裡,有一座建在山裡的博物館,原來在這個島上應該只是暫時《經過》而已,但是命運卻讓博物館留在這塊土地上。」

這句話被放大在螢幕上,然後電影接著結束。

故宮只是暫時被放在台灣。當反攻大陸成功的那一天,就應該回去中國。然而,反攻大陸夢碎,故宮留在台灣這個南方島嶼上。這是故宮的命運,無法改變。故宮應該接受這個命運,重生成為在台灣生根的博物館。

從文字工作者的文章中,可以解讀出這樣的訊息。

為了達成改革故宮的目標,陳水扁總統取得政權後任用的故宮院長,就是出身台灣南部高雄的歷史學者杜正勝。他專門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史,擔任過台灣最高研究機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也曾為李登輝總統的演講撰稿,具有強烈的台灣主體意識。

杜 正勝擔任院長一職直到二○○四年,在陳水扁政權的第二任時,他轉任教育部長,民進黨失去政權之後在台灣大學任教。二○○八年秋天,我向他提出採訪申請,剛 開始他沒什麼意願,給我的回覆是「請你自己看書」。杜正勝把他擔任院長的體驗,寫成《藝術殿堂內外》一書,在台灣出版。

雖然他說「自己在故宮所做的事情都寫在書裡」,但身為記者,還是想見到本人。我鍥而不捨的反覆聯繫了幾個月後,最後他終於同意在大學的研究室見我。

杜正勝開口就說,「每一位故宮院長都會有他的想法,基本上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想法和作法。政黨輪替後,國民黨再度興起,作為一個觀眾,不願意以我過去的想法來批評國民黨。對於接我工作的人,不能說他不好。」

我聽到這番話,當下的感覺是,「不能說不好」的原因是「想說他不好」。

「杜先生,我來與您見面,目的不是為了要你批評馬政府的故宮政策。而是想正確理解民進黨的故宮改革工作,希望留下紀錄。」

杜正勝繼續說著,「新任國民黨院長的新措施,我也多少聽到一些。但是每個政黨、每個院長都有他自己的作法。這是我的基本態度。因此我不大願意接受訪問。好像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來批評,我不願意讓人家產生這種感覺。」

我回答說「這是當然的,所以今天的採訪不是要批評現在的政權,而是希望聽你說說過去擔任院長期間的故事。」

在這樣的周旋之後,開始訪談。其實在台灣當記者,覺得很感恩的是台灣人坦率的性格,杜正勝雖然剛開始顯得不大高興,但是開始提問之後,就講得滔滔不絕。杜正勝在擔任教育部長的任期時,好幾次都因為「發言不當」惹起風波。

杜正勝在訪談中細數過去國民黨如何把故宮當作政治的利用工具。

「國 民黨統治時期,他們的目標是要回到中國大陸,包括故宮在內,用臨時的態度面對所有的一切。但是,過了一陣子知道不可能反攻大陸,他們便對台灣民眾灌輸『中 華文化很偉大,你必須崇拜它』的概念,以強硬的態度要台灣人感謝故宮的文物。對於外國人則是主張,偉大的中華文化中最璀璨的文物在中華民國,不在北京。因 而主張中華民國是中國的正統政體,中國共產黨不是正統。」

杜正勝處理故宮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去政治」。

「台北故宮的政治性比世界上任何的博物館都強。」杜正勝開頭就說。

「故 宮和國家的命運同步,從一九二五年成立以來,故宮文物片刻都不得休息。從北京,到上海、南京、重慶,再到南京,之後是台中、台北。將文物賦予民族主義象徵 的性格,同時象徵了國家的命運和正統性。這是一種宿命。將故宮完全去除政治性幾乎是不可能,但是我還是盡可能希望減少故宮的政治性,藝術和政治還是應該有 一線之隔。」(本文摘選自《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野島剛著,張惠君譯,聯經出版)

本書簡介

本 書作者野島剛是《朝日新聞》記者,對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鑽研甚深。在本書中,他以客觀第三者的記者角度,並從日本的視角,來解讀、說明東亞 近代史的產物「兩個故宮」背後的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為準備此書,野島剛從北到南走訪了瀋陽、北京、京都、南京、上海、重慶、台北、香港、新加 坡……,蒐集各種參與故宮重要變遷、故宮的活字典寶貴「那志良」等人的證言,也訪問了台北歷任故宮院長,提供華人觀看故宮的另一種視角。


迎故宮文物 全日本動起來

【聯合報╱記者雷光涵/台北報導】2012.08.31 04:17 am

「只准成功,不許失敗。」日本交流協會官員昨天表示,對台灣故宮博物院到日本展出,日本官方、國會議員、民間人士傾全力支持,極為重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簡稱東博)館長錢谷真美,廿一日偕副館長島谷幸弘等四人造訪故宮博物院,拜會代館長周筑昆。確定二○一四年六月至九月在東博展出十二周,同年十月至十一月在九州國立博物館展出八周。

展覽名稱及展出文物尚未確定。我亞東關係協會副秘書長蘇啟誠昨天表示,東博事先提出一分希望故宮借展的清單,至於包括什麼國寶,蘇啟誠說他並不清楚。

不過,東博將派遣工作團隊與故宮共同選定展出文物。

日本交流協會官員昨天表示,日本方面極為重視台灣故宮首度移師亞洲的海外展,「希望成功的展出,促進台日文化交流,更拉進台日關係。」

他表示,日本政府為故宮展覽成立跨部會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國會議員更是大力促成此事。去年三月通過「海外美術品等公開促進法」,讓台北故宮文物不致在日本被扣押。

超黨派的「日華議員懇談會」去年十月還成立專門委員會,成員之一的眾議員古屋圭司當時說,「這是亞洲首次、歷史性的展覽,全日本都要動起來。」

日本官員說,「展覽若成功,深具意義。」他說,宋代瓷器、清明上河圖、毛公鼎、翠玉白菜等,都是日本人非常喜歡的文物。

東博同意協助二○一七年故宮南院落成後,舉行回饋展「日本宮廷美術精品展」;故宮也同意評估,二○一六年以後,在東日本震災受害的東北地區辦展的可行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